《論語別裁》讀後感600字(精選3篇)

來源:文書谷 2.4W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語別裁》讀後感600字(精選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別裁》讀後感600字(精選3篇)

《論語別裁》讀後感600字1

《論語別裁》是南懷瑾先生最暢銷的幾本書之一。書名為“別裁”,是因為所有講解“都自別裁於正宗儒者經學之外,只是個人所見”。先生如此解釋。他把原典放到一個個人文掌故中進行發酵發散,個性十足。先生形容自己是“擺脱二千餘年的章句訓詁範圍,重新確定章句訓詁的內義”。經史合參,以《論語》和《春秋》為藍本,勾勒出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社會的概貌,從中體會國學精神。

有句話叫做“大道為簡”,國學其實是人類對大自然最簡單質樸的認知和總結。學習國學可以慢慢從這些最質樸的認知中找到生活工作中難以解決的各種思想問題。從而對世界觀和價值觀獲得開明和啟示。看先生的書,你會發現,世界越來越寬廣。因為他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這一本書裏的內容。那種境界,那種氛圍,那種對中華文化的解讀,為我們更加容易瞭解塵封多年的歷史大門增加一把鑰匙。先生以自己淵博的學識和經歷,給我們這些後輩娓娓道來孔子門學的可貴。孔子不愧為萬世師表,幾千年前的所講所語,歷經歲月的'剝蝕,也能照亮後來人的心路。社會問題自古有之,但要心存理想,這也是先賢的偉大之處。並且先生寫書一項的風格如此,向我們説明為人處事的原則,以及道德的可貴之處,且不是那種誇誇其談,只歌功頌德,很貼切、很實際,讓我們由心底自發的認可。

作為一個普通的80後,我自認是沒有信仰的人,社會的複雜讓人無所適從,自小接受的教育與社會的巨大反差導致的自己內心無比的空虛,而回歸傳統的經典,讓我深感自己所學淺陋,必須放下浮燥的心態,拿出“頭懸樑、錐刺股”的精神,細細品讀,潛心求學,不僅提高文化涵養,還有讓自己放鬆在古人的世界裏,在這樣一個鬆靜自然的氣場下,身心得到了休整,思考得到了釋放,從而達到更高層次的人生狀態,才能進入中國傳統文化那迷人又高深的境界。

《論語別裁》讀後感600字2

近期,我認真拜讀了台灣*學大師南懷謹的《論語別裁》。書中,南老先生旁徵博引、深入淺出,以通俗、風趣的語言闡釋了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論語》的理解。讀來,讓人耳目一新、回味無窮,深深折服於他那豐厚的文化底藴、探究學問一絲不苟的精神和獨特而精闢的見解。由於該書內容豐富,對《論語》每一章都做了詳盡的介紹,信息載量之大,讀起來彷彿置身於知識的海洋,要想全部吃透吸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自己僅就第一篇《學而第一》,談一下感想和認識。

研究學問,不能盲目崇拜權威,要敢於懷疑,敢於批判。朱熹,可謂宋朝一代大儒,六、七百年來,人們對於《論語》的認識一直籠罩在他的思想之下,讀書人學優入仕、求取功名,必以他的註解作為標準答案。然而,時至今日,在南老先生的《論語別裁》裏,我們卻聽到了另外一種聲音。例如《論語》中,孔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對此,朱熹的解釋是:君子如果不板着一幅冷冰冰的面孔,就不會顯得威嚴,學問也不穩固,要講求忠誠信用,不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錯不要怕改。而南老先生給了我們另一種解釋:做人要自重、自尊、自信。只有這樣,知識才有用武之地,忠誠守信,要看得起朋友,沒有任何人不如自己,知錯必改,善莫大焉。同時,他用調侃的筆調寫到:“無友不如己者,按照他們的`解釋,交友不要交到不如自己,那司馬遷、司馬光這些大學問家不知道該交誰了。大學校長只能跟部長交朋友,部長只能跟院長做朋友,院長只能跟總統交朋友,當了總統就只能跟上帝做朋友了?”很顯然,朱老夫子的解釋與孔聖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思想背道而馳,是嚴重的謬誤。相信如果朱老夫子在天有靈,聽了這話會汗顏的。

《論語別裁》讀後感600字3

雖然家裏放眼望去有許多課外書,感覺我是讀過很多書的人,其實那隻不過是表象罷了。

其實我是一個很怕看書的人,那麼多的書我都不一定完完整整地看完其中一本。我只要一坐在那老老實實地看書,不到半小時,我的上下眼皮準要打架。

剛進B6班的時候,老師要求我們讀《平凡的世界》並且寫摘抄與感悟,我把它當做任務,有目的地去讀,一會兒就瞌睡了。最後導致在開讀書分享會時我完全聽不懂同學們説的什麼。

但是《論語別裁》給我的感覺卻不一樣,可能是鄭老師廣告打的好!在沒有拿到書之前,老師就説了許多有趣的片段,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看。

《論語別裁》是解讀《論語》的書中最與眾不同的一本。南懷瑾先生將《論語》中的句子以通俗而風趣的`方式給我們做了解釋,讓人耳目一新。

對這幾句,我的印象最為深刻:“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他的解釋是隨時隨地有思想,有見習,有體驗,能夠反省才是做學問。開始反省時並不容易,慢慢有了體會,便會“不亦樂乎”了,做學問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理解。但孔子説:“只要有學問,就一定會有知己。”所以他接下來説“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説乎?”孤獨寂寞的時候,能遇到一位知己。只是非常令人高興的,最後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也就是説做學問就算一輩子不被理解,也要“不愠”,不怨天尤人。

這與我本來學習的《論語》的解釋有很大不同,卻字字有理。通過閲讀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論語》本身並沒有那麼深奧、古板。它的每一句話都是在教我們如何做人、做學問。也正因為這本書,我慢慢喜歡上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