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讀後感範文7篇

來源:文書谷 5.89K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的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的讀後感範文7篇

論語的讀後感範文1

在這個假期裏,老師又上我們背誦了《論語》這本書,再次走進論語,給我的感受有很多···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智慧啟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後人稱他為“聖人”,這就是我們常説的孔聖人。

《論語》教會我如何學習,例: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温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論語》又教會我如何做人:例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句話的意思是:作為一個人,卻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如何行走呢?

《論語》還教會我如何孝順父母,例如: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子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其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後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後沒有更改父母的為人行動,那就算是孝道了。

如果下次還能再讀到這本書,我一定會更加認真,更加仔細的閲讀!

論語的讀後感範文2

前一段時間,媽媽給我推薦了一本書《論語》。

早就聽説它的大名,講的是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孔子的言行。

其中有一句話是: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叛)矣夫!”意思是:孔子説:“君子要廣泛地學習一切知識,並且用禮來約束自己,這樣就可以不背離君子之道了。”為了幫助孩子理解,下面還有一個小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小孩很放縱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大家都以為他沒出息。一天,他聽見有人對自己家的孩子説:“你不要和他玩,他仗着自己家有錢不讀書,別跟他學壞了。”他聽了後收到深深的警醒,覺得很有道理,從此發奮讀書,做了一個有用的人。

是的,我們要從小嚴格約束自己,童話裏的天才不會有,就算有,也不會是天天無所事事的你。

故事裏的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遠近聞名的學者,旁人通過學習光耀門楣,而我卻仍然事事靠老師,靠家長,總希望別人推着自己前進。現在我明白了,我以後要自己努力學習。我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樣,知錯就改,自我控制,努力學習,取得更好的成績!

論語的讀後感範文3

進入中學,學科增多了,學子之間的競爭也更激烈。具有良好的學習方法與端正的學習態度,是學習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和基礎。

學習實踐中,我們有時為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而苦惱。其實,春秋時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以自己的言行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示範。從《論語》中我們能得到許多教誨和啟迪。

在瞭解眾多學習方法之前,我們應先端正學習態度。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的,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不要偷懶,不要礙於面子,不懂裝懂、自欺欺人。不能作“半瓶子醋”。在知識與學問面前容不得半點虛假。在如今的學習中,這一點我體會得更深了。不懂的要馬上要問同學或老師,不然就會延誤明天的學習。不懂又不問的知識堆積多了,就會成為以後學習的巨大絆腳石,貽害無窮。

另外,在學習中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徹底搞懂,搞清楚,舉一反三。無論是哪一門學科都要胸有成竹,真正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有了端正的學習態度,還要有良好的學習方法。《論語》中關於學習方法的論述散發着鑽石般的璀璨光芒。“温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等等,無不是我們學習中的好方法。而我感到尤為重要的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會思考,善於思考,是體現我們學習能力強弱的重要標誌。無論是學習還是考試,都需要我們在思考中把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單靠死記硬背,大誤學習,而且越學越迷茫。再説到學習中,只思考不學習危害更大。荀子也説過:“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脱離學習活動的憑空思考,那便是閉門造車,空中樓閣,無所依託。學習中必須把二者緊密結合起來,邊思邊學,邊學邊思。並要在學習中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帶着問題去聽講,能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學與思在學習中不緊密結合,絕對不可能做到“温故而知新”。温故的過程始終貫穿着思考,在思考中温故,才會加深理解,加深記憶。

有了端正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學習方法,會把我們的學習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會為我們長期的學習鋪平道路。當然,學習中不止需要這兩點,還有許多技巧。但這兩點是學習好的前提,是鑰匙,至關重要。

這是我在讀《論語》中的一些淺薄的感想。在《論語》這座寶庫裏,有無數的寶藏等我們去學習開採,我們也一定能在這寶庫中有更多的體會和感悟。

論語的讀後感範文4

從前,因為各種雜事,從沒有靜下心好好翻看一本書,都是零零碎碎的讀些隻字片語,自從參加了讀書協會,在大家的影響下我開始認真的閲讀一本書。在這個寒假,我翻閲了一本影響中國幾千年文化的鉅著——《論語》,這讓我受益匪淺。

從我們的歷史課本中,大家能知道,西漢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讓儒家思想成文了中國的正統思想,而儒家經典著作《論語》成為了那個年代道德思想的標準,直到清朝末年。在這兩千年的學習中,論語已深入中華民族道德文化的骨髓,在中國人的道德觀念中紮根繁衍。但從歷史中,我們獲知,這兩千年統治者更多的還是將儒學和《論語》作為一種統治工具,運用論語中的“禮,仁,忠,孝”來禁錮人們的思想,加強自己的統治,所以,在我們要推翻封建統治時,就必須先推翻它的思想枷鎖。《論語》自然是首當其衝。從這個意義上説,新文化運動中“打倒孔家店”是非常正確的,打得很好。但當時的侷限,全盤的否定,也使得中國的文化受到了很大的衝擊。拋開任何歷史偏見來閲讀它時,你會發現,他藴藏着幾千年,我們古人在生活實踐中獲知的大量智慧結晶,這些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説是一份及其珍貴的文化遺產。

就《論語》本身來説,他不像西方人的思想著作,在某個問題上做十分深入的分析,他的思想道理非常廣泛淺顯。對於讀慣西方哲學、神學著作的人來説,孔子的思想可能會太散亂了,沒有一定的系統。然而在細細的品味中,你會發現,“聖人”所説的都是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有着非常強的實踐性,生活性。這也許就是我們中國人的道德思想特點,重實踐不重理論。就像老子説的“聖人行不言之教”,正因為如此,我們在《論語》中看到的,都是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論和日常的瑣事,然而,就是在這些平凡的言論和日常瑣事中,藴涵了泱泱五千年中國文化傳統的精髓。

在讀書協會的講座中,我聽到老師説:《論語》就是譯本教我們“如何做人”的書。這讓我感觸很深:做人和做學問是不同的。做學問也許還能在紙上做,做人卻只能到生活中去做。讀教人做人的書,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讀而不是僅僅在紙上讀,到故紙堆中去尋找疑問的解答。所以,閲讀《論語》要和我們的生活結合起來,這樣我們才能從實踐中去真正感受《論語》中的精髓。

打開《論語》,我就像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造就了一帶聖人——孔子,一個2000多年前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來依然是那麼先進,那麼貼切。

孔夫子曾經説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他也説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是多麼令人不可思議!作為一個學識淵博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這樣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然而,從他的言論中我們不難看出他的答案是肯定的。這讓我對自身的.淺薄感到慚愧。

從孔子的言論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學術並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客觀規律,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真諦。作為有限的“人”,卻投入到探究無限的“人”之中,這也許就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吧。

作為一名教師,在和學生的交流中,我也能偶爾感到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當探究出新的內容後,原來的舊的規律就被打破了。在閲讀了《論語》後,我才發現幾千年前,孔子就已經把話説得很明白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它的意思是“不憂慮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瞭解別人。”原來,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在現在的教學中,我們不能僅僅侷限在教學,我想在孔子的言論中已告訴我們“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道理。這讓我想到了自己的教學。

記得有一次課堂上,學生對於我提出的一個歷史問題產生了疑惑,根據他平時看的電視,他不贊同我的觀點。當時,他開始在座位上和旁邊同學,竊竊私語。他的行為已經違反了課堂秩序,我很生氣,所以,立刻點名批評了他。他很不服氣,課後在和他的交談中,他始終不認為自己有錯。在讀了《論語》後,我發現,在教人求真的時候,我的錯了,我沒有真正的好好的去了解這個學生,從他的行為,可以看出,他是喜歡歷史的,而且願意學習,因為只有認真學習了,才會真正產生疑問,而我卻只看其一,而不看其二,做了錯誤的決策。

教師教的是“人”,這不是一成不變的客觀規律,而是千變萬化的事物。從《論語》中我明白了,對待人不能墨守成規,如果那次事件中,我能在課堂上對他的認真加以肯定,對他的行為給以提醒,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吧。

在閲讀《論語》的過程中,我深感自己對於世界的渺小,深感自己行為的諸多缺失,但從《論語》中,我不斷找到新的自我,不斷成長。我深信《論語》是一本值得我們細細品位的好書。

論語的讀後感範文5

我讀過於丹教授的《論語》後第一個感觸就是萬物歸一。

這是一個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萬古規律。綜觀人的一生,人這輩子,要麼忙着生存,要麼趕着去死。生命在逝水流年中悄然凋零,什麼是看見的,什麼是看不見的?大多數人都在為自己平凡而樸實的生活忙碌打拼,卻忘記適時停下休息欣賞自然之力與自然之美。人有追求與信仰,為實現自己理想進行能動性的創新與改進,以最大限度適應自身生存的環境,但或許就會漸漸迷失自我,迷失人的本性,做出愚蠢瘋狂幼稚傲大的可悲行為。從地球看我們生活的城市,很小;從銀河看地球,微小;從宇宙看銀河,微乎其微。而我們每一個個體,每個人,根本微不足道。可是還是有那麼多的人在爭,在鬥,為了無休止的利益,為了滿足與吞噬無限膨脹的慾望,在我們生存的小星球上拼命去捕捉原本並不屬於任何人的東西,我記得網絡上有一個簽名:天上的星星,為何象人羣一樣擁擠,地上的人羣,為何象天上的星星一樣疏遠?我想,這就可以用來解釋人與人之間的心態問題罷!簡言一句話,人,應該學會看透生命的本質,看穿亙古廣漠,潮起潮落,看清事物潛在的規則與本質。

如果説把寰宇看得寬闊透明,那麼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就應該看得坦然釋懷。四海之內皆朋友,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則是我的第二個感觸。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王維簡單的一首詩十足勾畫出了朋友之間的真摯情誼。古人以人生得到一知己足以來形容人的一生要找到一個十分了解自己的人有多麼困難。在今天,我們仍然也會以擁有一個和多個知己而感到自己人生存在的價值意義。可是,上帝總是帶有一絲幽默,他可以把人相隔千里之外,也可以讓人如親鄰一樣貼近。我們總是期望別人有多麼瞭解自己,然後便有了被充分了解後的感歎,然而事實上沒有誰能比我們自己更瞭解自己,只有認清自己,才會更好去了解他人。否則就會做出許多不該發生的事情,產生出許多不必要的麻煩。現在,地球更象一個小的村落,只要有足夠的旅費,每個人都可以去他想去的任何地方,當然,如果可能,我們也可以認識任何一個在從前想都不可能想過未曾謀面的傢伙,我們所生存的環境被無限地擴大與擴展。而我們對待他人的態度也因此該得到闊延和釋放,古人所云比較封閉的交友概念現在也已經絕跡,與人為善,就是與己為善。

與人產生爭執和爭吵再所難免,因為我們的頭腦中存在成千上萬個不同的idea,因此人與人的思維方式和思考模式並不相同,對待同樣一個問題的處理方式和反應程度也不盡相同,於是偏差和誤解便產生。對待這種事情的我們該如何面對處理?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直率去對待所有的問題,我們想讓別人瞭解和理解我們真正不被歪曲的想法,那麼我們就要學會用最簡明最直接的説話方式去將我們的想法陳述給對方去聽。可惜的是,許多人並不願將他們的直率使用到應該使用的地方,因為我們都很自我,都很主觀。我們認為自己應該是獨特的、獨一無二的,這沒有問題,問題出在我們過於自我,過於固執,固執得乃至無法放下偏執。這就嚴重得多了,回頭想想,我們連宇宙都可被認識,那麼我們為什麼就不能把自己頭腦中的idea真實地放映在對方面前呢?事實上我們可以做到。

古人云: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我們也許無法做到最好,但我們起碼可以用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我們的朋友,家人,愛人和我們所認識的一切善良的人們。孔老夫子説幫人錦上添花不如幫人雪中送碳,能及時帶給別人最迫切的需求,那是我們道義上的責任。

我相信人本善良,只是在成長中受到了種種誘惑吸引,自己定力不夠才漸漸變成各種各樣的形態出現在人間。把握住內心的尺碼,不論外在怎樣,我本善良。希望自己在學習過此書後能用更高一層的心境和態度來釋懷面對身邊的一切事物。那才是我最終學習此書的目的。

論語的讀後感範文6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品讀經典文學能讓我們從前人的經驗中得到許多知識和感悟,從而更好地修繕自我。近段時間我再次認真閲讀了《論語》,又一次與孔夫子產生了跨越時空的思維碰撞。

《論語》是敍述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行,全書圍繞着“仁”“義”講述了其對學習方法和思想修養上的認識,我從中領悟到了許多東西。“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是全書中我印象頗深的其中一句,它給予了我學習上莫大的啟發和幫助。大家都説,三年級到四年級的數學學習是一個大坎,在跨越它的過程中,我遇到了許許多多的困難。如每當在課上遇到較難的知識點,跟不上老師的思維時,弄不懂時,我就會在課後認真把所學的知識不斷温習鞏固並細細咀嚼。經過這段時間的反覆學習,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對數學這門科目有了新的領悟併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同時,書中的“言必信,行必果”這一句也讓我明白瞭如何健康地成長,更好地做人。記得有一次,好朋友宇傑約我週六一起去書店買書,我毫不猶豫就答應了。週五的晚上,姑姑説:“小川,明天我帶表哥去漂流,你要不要一起去?”其實我內心十分渴望去體驗一把暢快淋漓的漂流,可是想到自己已經答應了朋友,不能言而無信呀!我就果斷地對姑姑説:“我不去,我已答應朋友一起去買書了,我不能違約!”姑姑就笑哈哈説:“小川,你是一個誠實守信的好孩子,姑姑很喜歡你!”我雖然沒能體驗到自己盼望已久、十分嚮往的漂流,但我收穫了比去漂流更大的快樂——言而有信。

《論語》之所以成為經典,不僅是因為其歷史年代的久遠,更是因為其亦師亦友的美好形象。它把仁與義的美好修養、道德深深地印在我們的心中,讓我們更好地做人,更健康快樂地成長!

論語的讀後感範文7

《論語》的交友觀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點好像沒有涉及到——如何處理一個朋友羣的關係。即,幾個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羣。這裏面就不僅存在單純的兩兩交往的問題,還包含更復雜的一對多,多對多的問題。

從前,我之所以讀一本書是因為它來到了我的手邊,而書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氣或分幾天讀完它。後來,知道了有公共圖書館這等讀書的好地方,我也懶得去翻書目卡片,只是在開放閲覽室書架上隨手抓一本我能讀得進去的書。再後來,通過網絡,也約略知道近來新出的哪幾本書是值得一讀的,可我也往往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偶爾在瀏覽的網頁上碰到一兩本好書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時間和心情靜下心來看,相逢或相違全憑運氣。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説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説;“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説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