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與盡心篇》讀後感8篇

來源:文書谷 1.95W

孟子與盡心篇》讀後感1

今日讀到孟子與盡心篇之“什麼是正命”,覺得有一點感觸:孟子曰:“順受其正”,南先生解讀為不怨天不尤人。真正的修養在動心忍性之間,能夠確實檢查出自己的錯誤。“不遷怒,不貳過”,有時候明明自己錯了而不自知或反省不出來,反而遷怒與別人。這種錯誤也是我們日常工作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我們總會為自己的錯誤找出很多條主客觀理由,但很少從自身反省錯誤;往往為了掩蓋自己的一個過錯,而去編造很多謊言,把大量的時間浪費了。有時部門工作出現錯誤的時候,很少從自己管理中找問題,總是盯着問題本身和犯了錯誤的直接責任人,每次如果能夠多想一點,找出問題產生的制度或流程缺陷,儘可能完善制度流程,防微杜漸,確保同樣的問題不會再次出現。對照財務工作,個人覺得財務案例分析是提高財務人員技能的一個非常好的工具,我中心財務管理部的一項主要工作就是收集和更新財務案例,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通過過往的教訓,我們及時修訂制度流程,通過案例培訓,讓財務人員知道有些做法的危害性。“是故知命者,不立於危牆之下”,對於財務人員來説,把控風險是第一要務;風險過大的事情,須儘量提醒並阻止經營管理人員進行決策;決不可為了表現自己而去做一些風險較大的財務處理,給公司帶來潛在的危害。

《孟子與盡心篇》讀後感8篇

反省錯誤的同時也是提高自己修養的過程,很多時候我們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主要是自己的修養不足,而修養不足的原因很多,但客觀原因主要是工作經歷不足,見識不夠。今年公司提倡的輪崗制和項目組工作制都是幫助管理人員解決工作經歷不足和見識不夠的問題,讓管理人員通過不同崗位歷練,瞭解不同崗位特性,不斷積累各方面的工作經驗,從專業性人才向複合型全面性管理人才過渡,增強管理人員的學習能力,為公司管理團隊建設打好基礎。

《孟子與盡心篇》讀後感2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在讀本書的時候,將上篇十六字心傳反覆看了很多邊。因為之前我有斷斷續續在看《孟子與公孫丑》、《原本大學微言》等書,好像每本書都會提到“內聖外王”、“內養外用”這一中心思想,反覆看這十六個字,使我更加印證了在讀《原本大學微言》時,一個簡單的字有很多層的涵義,一個字、一個音就代表了一個觀念,甚至幾種觀念,包括一個字在古文中怎樣寫?為什麼要這樣寫,都是大有學問的,這是我之前未學到的,所以開篇就讓我很受益。

《尚書》裏説“人心惟危”,就是説人的心思變化多端,往往惡念多於善念,非常可怕。那麼如何把惡念變成善念,把邪念轉成正念,把壞的念頭轉成好的念頭呢?簡單理解通過自我反省、專一、做起來,實行中庸之道從而慢慢

“內養外用”,也就是充實自己內在的學問,修養,朝聖賢的道路上走,從事濟世救人的大業。我們談不上走聖賢道路,更談不上濟世救人,但能透過讀書、學習,身為職員、家長把自己的思想行為,做到恰如其分,由內在的學問、思想的修養,而發揮到外在利己利他的事情上來,將“萬事追求適度”來做為我們對理想生活的準則。

身心修養是做一個人的根本。我們每個人有生以來要扮演很多的角色,職員、家長、父母的孩子、社會的一員,不論處在什麼地位都要盡力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這就得修養自己,當然這也是很難的。因為人的思想情緒是非常微妙的,也是非常危險的,凡是人都有慾望,比如好奇心、好勝心等,歸納起來都是慾望,有時不當的慾望能毀滅所有的一切,我們自己的思想領導自己正就正,領導自己壞就壞,所以我們做人處世要持平,導正自己的思想。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説:儘自己的善心,就是覺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覺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養護自己的本性,以此來對待天命。不論壽命是長是短都不改變態度,只是修身養性等待天命,這就是正確對待命運的方法。

前段時間朋友來電説日子過得很累,不幸福。我們就幸福這兩個字展開了討論,究竟怎樣才能幸福呢?可能每個人的`感悟不同,定義自然就不同,通過討論我們一致認為有一個好的心態,就會擁有幸福。人生在世,坎坷磨難在所難免,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如果自己不能調整好心態,生活就容易打死結,必然給我們帶來額外的痛苦,因此要靜下心來,把自己心的根源找出來,調整這個“根源”,然後就可以“知其性”。

時間匆匆逝去,我們都會慢慢變老,從起點到終點,自然而又必然,這是每個人的路,不能逃開也不能躲開。一生,仔細想想就該盡力、盡心活好!扮演好我們每個人生階段需要扮演的角色。

《孟子與盡心篇》讀後感3

原文:

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有人?

釋義:

一個人的生命本來有道,但沒有反省自修,反而迷心逐物,向外馳求,一輩子隨波逐流不知去向何方,就變成平常人,也就是凡夫、眾生了。

如果作人做事,不知隨時隨地反省檢查自己過錯的話,德行是不會有所進步的,如果能時時自我反省,發現自己的過錯,那麼這一天活着的生命就是有恥,就是有慚愧心。假使犯了過錯,不但不自我反省,反而自我辯護認為沒有錯,甚至推過於別人,也就根本無慚無愧了。

有慚有愧之心,是平常進德修業最大的關鍵。佛家學説也是如此,認為慚與愧,是人生修養非常重要的善行。有些人,非常聰明伶俐,做錯了事,自己運用機心,很巧妙地為自己辯護,肯定自己沒有錯,這一類人,就是用心極不誠實,非常狡猾的人。慚愧兩個字,對這種人根本用不上。當你不如人的時候,假如自己還沒有慚愧心,那你怎麼能夠做到和人家一樣呢?人都有好勝上進的心理,看見別人比自己好,卻困於自己的壞習慣,只是自卑,不肯自求進步。其實,不必怕不如人,只要發一個慚愧、有恥之心,自己努力,別人也許十日能做到的事,自己百日、千日總可以達到與別人同樣的程度吧,甚至超越。可是一般人,往往不會自我承認無恥,反而容易犯自卑感的毛病,其實能夠有自卑感,已經是有知恥的動機,但是必須要拿出勇氣,不要被自己的自卑感淹沒,更要奮發向上進德修業,作人做事要這樣,修養心性更要如此。

讀後感:

比起古人,現代社會的科技不斷髮展,給人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無限的方便,我的體會是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要説現代人的幸福指數應該很高了吧。但在中國的事實是,沒錢的人不高興,有錢的人也不高興,沒權的人不高興,有權的人還是不高興,為麼?因為人人缺乏安全感,就拿人人賴以生存的空氣和食品來説吧,人們不知道自己每天要吸入多少有毒氣體?也不知道吃的是什麼化學元素合成的東西?為了辨別這些,人們得自我掌握PM2.5指標、防腐劑、添加劑……

先賢所講的無恥之心在哪裏?慚愧之心在哪裏?在食品安全問題上,道德和良心已經完全沒有了底線。

好在我們還有油條哥、託舉哥以及無數的志願者和好心人,在這些道德模範的引領下,每個人都應心存善念,心存慚愧之心,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時一定要想想這樣做能否對得起父母、對得起祖宗、對得起自己的天良?能否不讓別人批評我、指責我?用內外的力量約束自己。

相信人只要有慚愧、羞恥心,就自然會守禮,自然能夠盡義務,企業效益自然會提升,社會環境也自然會和諧。所以從當下做起,從自我做起吧。

《孟子與盡心篇》讀後感4

“心者,人之北辰也。苟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故以‘盡心’題篇”,趙氏之注開篇便點明此篇題旨——存心養性,知天立命。

世世如事,人生在世,就如同扁舟泛於湖海,內心的守望便是風帆,航向的駛離,都靠着風帆的指引。

心若簡單,乾淨,便得到的是靜怡和穩穩的生;心若嗔念過多,便時常覺以石為飽,那麼你駛向的便是無盡的貪念之海。

我心雖為明鏡,怎奈世間落花太多。修身,最難把控的是內心的慾望、外在的誘惑。有人因富貴放棄德行,有人因德行放棄富貴。也許彼此都認為對方不值得。差別何以如此?

在人世的幻海中沉浮,我們必須保持自己內心的安定,修身養性之事,完全取決於自己,不能怨天尤人。一個人能做到表裏如一,不拿腔作勢,就會真正快樂了。一個人能推己及人,換位思考,就會有仁有義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投機取巧、放棄原則、不顧名譽的人,是沒有什麼羞恥感的人,也是無可救藥的人。

死生有命,誰都無法強求於立世百年,我們能做到的,只不過是尊於自己的內心,確立一個人生目標,往前走,就可以了,逆境可以讓人養成警醒、多慮的好習慣。一切太順利的時候,人就疏於思考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存其心,養其性,才能做到凡事平常心以對。

我們只是普通人,不是聖人更不是神人,短短數十載,或許不能做到如何風光於世,流芳百年,但也切莫留下遺臭萬年的印記,我們唯其可做的便是,做一個好朋友,好同事,好丈夫,好父親,好兒子,忠於內心的自己。

《孟子與盡心篇》讀後感5

《孟子與盡心篇》是全書的最後一篇,是整個《孟子》的結論,孟子經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來表達自己地觀點和看法。而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變成了今天我們常用地成語。

孟子認為教學和學習知識如同植物生長一樣,都有自己的規律,必須循序漸進,而不能急於求成。同樣一個人的成長也要有相應的規律,在何時做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講究,孟子在告訴我們做事情要遵守規律的同時還提醒人們凡事應順其自然,適應事物本身的發展的速度和方向。

當人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急於求成而顯得過於浮躁,沉不住氣,冒冒失失的前進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進和發展的速度,反而更容易迷失方向。如果我們在一件事情上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們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發展出乎我們的意料和想象,那我們將比用平常心對待一件事物的時候更難以接受眼前的事實。

人必須注重對於心態及人格的培養,就像《有我無我》一章中提到的:一個人的學問修養做到了,雖然一輩子倒黴,人格始終不會褪色,不要因為自己沒有錢而將人格打了折扣,那就整個失敗了。即使是在某個時段出現窮困潦倒的情況,那也沒有必要去退縮,只要確保自己的努力方向沒有錯誤,堅定信心,那終究會有好的回報。

所以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注重人格魅力的學習及提升,這種提升一方面要從書本中學習得來,在書中我們應該是帶着以“感恩的心”去閲讀,去更多的閲讀一些國學性質類的文章,用心體會書中的內容,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對比,對於不足之處要不斷進行修改,從而在個人修養上得到提升。

除了個人的修養外,我覺得還應該注重在個人心態上的成熟,就像書中一直在講的一個道理,一件事情我們往往會急於求成,會出現浮躁。作為一名分公司總經理,有時也會出現因為衝刺當月任務而出現急於求成的情況,在心態上也會出現急躁。實際上這樣的心態不僅對任務的完成產生不良的影響,同時也對團隊的建設產生非常不利的因素。

通過對書中內容的學習,使我充分明確了心態的重要性,一個人心態的成熟決定着一個人生活的幸福指數以及事業發展的平台。如果能夠在心態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對於個人的許多方面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我認為在任何事情出現時,我們都不能急躁,應該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冷靜的去思考,想到解決的辦法,一定能夠將問題處理好,更為重要的能夠在員工中樹立榜樣,對於團隊的心態以及凝聚力都會有一個很好的提升作用。

《孟子與盡心篇》讀後感6

孟子與盡心篇?以“盡心”為篇名,扼要點明重點之所在。孟子開頭就説,“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南師講到,什麼叫“盡心”?也就是用盡了所有的精神、心思去做,“盡”就是到底了,到盡頭了。一件事情做完以後,成敗是另一個問題,而去做的人,心總是盡到了。在儒家的“盡心知性”學説中,孟子的修養功夫是“動心忍性”,這就是做人做事的修養。“盡心知性”也可以説是靜定的境界,使整個修行的原則與功夫。那什麼是“動心”?遇到事故時,在動心起念之間所具有的定力、智慧,所達到的程度;“忍性”則是絕對的大定,借用佛學的一個名詞來講,就是“如來大定”。一個人想要修養到動心忍性,如果沒有種種苦難的磨練,是做不到的。

本書有一個章節叫“路是走出來的”,是一個很有趣的對話。

孟子對高子説,那些山上只堪容腳的小路,最初是一個人,為了割草或者砍柴,在一個本來無路的荒山上,慢慢選擇好下腳、更近便的地方走過去,慢慢人多了,就走出一條路來。而這條路只要間隔一些時間沒人走,就又長出茅草把路埋住。孟子對高子説,現在你既未明心,又未見性,就因為你心裏長了一堆茅草,思想被茅草塞住,沒有出路。孟子在這裏説,心是要用的,心不用就會被塞住,頭腦越用越靈光,不用就塞住了。很多人學佛,學打坐,拼命“除妄念”,學到後來,不去用心,那心都不想動了。

剛才這段分享,總結歸納一下,可以用“盡心”,“用心”來做以小結。延展到我們現在的生活工作,能夠盡心,並且用心,路總歸是能走出來的。

上週我和施總去聽了3天講座,分享一個墨跡天氣的案例,很是讓我感觸。

墨跡天氣,這個大家都應該知道,一款基於天氣的APP。

墨跡天氣在初期,只是提供天氣和空氣質量相關的諮詢,在其天使和A輪融資的時候,連創始人都不知道未來如何去盈利,但是他們有一個很好的基礎,就是大量的用户,基於此,他們還是成功的融到了資金。他們也在想無數條道路,來完成軟件應用到實際的落地盈利,包括做社交,基於場景的分享,也在不停的嘗試,如果我們分析一下,首先這個團隊非常盡心,做一款粉絲數量第一的天氣預報,不盡心達不到。第二,他們不停在試驗哪條才是要走的路,他們甚至在當時不知道路在哪。但是,一個盡心、用心、有足夠能力的團隊,只要能夠專注並且一直走下去,順勢而為,總能走出一條路來。墨跡天氣20xx年上線,20xx年推出安卓版,20xx年推出IOS版,20xx年12月,墨跡天氣用户數量超過3個億。這裏我們注意幾個數字,首先他們每個版本都是用了超過1年才推出,雖然不像小米那樣快,但是產品做的好,用户體驗佳。第二,用户數量甚至接近微信。因此,他們沒有盈利模式,也會有人給他們投資,願意給他們投資。儘管這類APP,用户之間沒有互動與連接,儘管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盈利,甚至不知道怎麼做才能盈利。

墨跡終於出手了,一次出手震驚所有投資人。他們做了一款硬件,叫空氣果,可以實時讓你知道你家中、辦公室的空氣質量,不僅僅是PM2.5。實時而且互動的。他們在粉絲中發起了一輪7天的眾籌,999元一台,7天,100萬用户支持。什麼概念,他一直專注、用心的做好空氣質量資訊,傾力打造空氣質量專家的印象,得到眾多粉絲認可。也就是説,更多的人認可他是空氣質量發佈的權威。在這個基礎上,華麗轉身,投身硬件市場,一個設備就實現的近10億的規模。説到這,大家都覺得墨跡天氣真的很不錯,投資人賺大了,賺錢速度太嚇人了。好,下面看更嚇人的。墨跡天氣計劃投入資金組建線下推廣團隊,投資酒店、餐廳、咖啡廳等公共領域空氣質量監測,也就是説,未來這些地方都會有這個設備,我們要找個酒店住宿的時候,你可能除了攜程,還會看一下墨跡天氣,因為它告訴你哪個酒店空氣質量好,沒有甲醛,二氧化碳低。如果一個星巴克和一個COSTA,星巴克PM2.5最低,另外一家高,你會去哪家?未來佈局完成後,他將有可能掌控相當一部分入口,實現消費人流導向的引導,後面還不知道會衍生出多少個10億的盤子,其市值不可估計。

這時候來看這個公司,短短7、8年的時間,發展迅速,給自己和投資人轉的盆滿缽滿。但是我們要看到,首先是一羣盡心的人,用心做事,做大勢所趨的事情,才能達到今天的成就。前5年,一分錢沒賺到,靠借錢過日子,後來靠融資過日子,很不好受,很痛苦,還一直能做到專住一個領域不動搖,有幾個人能堅持?有幾個人能堅守下來?

在後面嘗試不同的道路,其實沒有路,路是他們自己走出來的,不嘗試成千上萬次,能走到今天麼?很多人死在了路上。當我們把這個案例和這本書結合起來看的時候,看到的就不僅僅是課堂上分享的那些技巧,還有創始人和團隊堅韌的、用心的精神和態度。不執着,不成功。

當然也分享一下他們的技巧:

首先聚人,通過免費產品實現人的聚集;這裏的焦點是免費;

第二步,讓人蔘與,一起把產品做好。在這個過程中,持續專注,做到少即是多。這點很難,大多數人在這個過程中,抵抗不了外界的誘惑;

第三,產品做好以後,跨界盈利,軟件企業做硬件,也就是説羊毛出在豬身上,狗買單。

第四,通過預售和眾籌模式銷售,實現資金佔壓量為零、庫存商品為零。

第五,迴歸線下,實現線上線下的統一,實現創新形式的入口,不是尋找別人的入口,而是我創造一個導流的入口。

實現這一切的基礎,要做到盡心和用心,要能夠最困難的時間斷看到未來的希望,要能夠熬得住,別死在路上。

套用馬雲的話作為結束語,夢想一定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地球咦項目現在也在最艱難的時期,以此給自己鼓勵吧!

《孟子與盡心篇》讀後感7

在思考如何構思這篇文章之前,猛然間有件小事撞入腦海,便想着就以這樣的一個故事作為文章的引,也是不錯的。如古人所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很多人,很多事,很多話,自然而然地還在你寫上一句的時候,它們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跑出來,並且自覺排好了隊,你不想記錄下來,怕是都不由着你了。

一天,與一位初入社會的年輕女孩談讀書,她問我該讀些什麼書,能夠明確自己人生的方向而不至於迷惑。我想這是許多嘗試着與自己對話的人都會面臨的問題,既生存於這個變幻多化的世界,又不想被這個世界同化得過於徹底,總想着最後留一張書桌給自己。在她問出這個問題後,我幾乎是不假思索便告訴她,去讀讀南懷瑾老師著的各類書吧,可能起初讀起來不能讓你透徹理解他的話,甚至很多時候你跟不上他的思路,但只要你能多讀幾遍,哪怕一本書中只能理解那麼幾頁,也是收穫頗豐的事。她又問,我總覺得那些古書早就用不上了,為什麼還要讀。於是我對她説,讀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解決你在現有生活中所遇到的種種困惑,你覺得現在的這些作家所著的書讓你讀了之後透徹了覺悟了,還是讓你更加困惑了。她説是後者。我告訴她這就對了,現在的很多作家們,連自己的思想問題尚且解決不了,怎麼能夠幫你解決你的問題呢?一個思想比較混亂的人,他寫的書怎麼可能條理清晰,怎麼能讓人內心堅定呢?

説到條理清晰,讓人內心堅定的好書,便不得不提南老師著的這本《孟子與盡心篇》。最近跟着南老師的思路,讀到了《孟子教修身》。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一切都是註定好的,自然順受而死的生命,就是正命。所以説,知天命的人,不會站在危牆下面。盡力行道的正常死亡,都是正命,非正常的死亡,受刑或自殺身亡等,都屬於非正命。孟子之所以成為亞聖,從盡心篇可見一斑。他這句話的意思並非讓人消極地去適應天命,而是要在自己的思想、觀念、言語、行為時時處處都處在道中,才是真的正命,一旦這些都做到了,“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好也罷,壞也罷,長壽也罷,短命也罷,就這樣靜身寧神以候,也就沒有什麼可遺憾和不滿的了。

那麼孟子修身篇,於我而言的啟示是什麼呢?作為一個偶然幸得思想,有意識地存在於這個世界的自我,到底該以怎樣的方式去修身?想來,一定要讓自己的思想、觀念、言語、行為時時處處都處在道中,去惡從善;無論身處山巔抑或低谷,始終銘記《大學》中“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而如果要總而言之,那就不得不又歸於孟子的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孟子與盡心篇》讀後感8

“不能三年之喪,而緦、小功之查;放飯流飲,而問無齒決;是之謂不知務”

孟子提到,作為子女不能守三年之孝,卻要求其他晚輩守孝,責備他們不哭;自己不注重吃飯禮儀,卻關注別人啃骨頭時牙齒是否會掉;這就是所謂的不識時務,人不清楚自己,卻又去關心其他不相關的人和事。

在工作中,作為管理人員的我們,有時候也在犯類似的錯誤,對於沒有做好的工作,我們很少去反思自己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反而去要求或質問下屬為什麼沒有做好,造成自己工作被動,這就是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不清楚自己所犯的錯誤,卻又去要求別人。古訓“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出現問題時先從自身找問題,更有利於我們找到工作沒做好的原因,多反思以前工作中的得失,才能為以後的工作找到正確的方向或方法。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機變者為英豪。在工作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多思考,謀定而後動,多思考自己的不足和過失,總結過去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對於不足和過失一定要分析出造成該種狀況的主客觀原因,刨根問底,才能真正做到讓失敗或過失成為通往成功的台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