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讀後感(通用30篇)

來源:文書谷 2.3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孝經》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孝經》讀後感(通用30篇)

《孝經》讀後感 篇1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很喜歡《孝經》裏的這句話。要知道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父母是我們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的眼睛時刻關注着我們,對我們是無微不至,勞而無怨。我們的每一根毛髮都來自於父母,每一寸肌膚都來自於父母,我們要好好保護好自己,不要傷害到自己,這就是孝心的開始啊。

“仲尼居,曾子侍”,這六個字能看出孔子在上課,曾子就侍奉在老師身邊,文字雖然簡單,可是我已經能夠想象出這樣的畫面,説明曾子是個尊敬老師的`好學生。不僅如此,他還是個大孝子,在《二十四孝》裏我讀過他的故事。書中記載着,曾子有一天上山砍柴,結果家裏來了客人,他母親一個人在家,不知道怎麼接待,怎麼辦呢?因為過去沒有電話,所以她就咬自己的手指。結果她這一咬,在山上砍柴的曾子心裏就覺得痛,家裏是不是發生什麼事情,就趕緊跑回家裏。回到家裏一看,家裏來了客人。母親告訴他:“兒子,我不知道怎麼找你,只好咬手指,我想十指連心,你一定能夠感受到。”所以你看呀,曾子純孝就有這樣的感應。我就覺得不可思議,怎麼他媽媽咬手指,在那麼遠的距離,他居然能夠有這個感應。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曾子心地純孝,心裏沒有其他的妄念,

只有孝親這個念頭,念想到自己的父母,才有這樣的感應。然而,現在父母經常叫我們別貪玩,好好學習,可我們時常就是玩瘋了,喚不回來。這多有不該呀。

我也要做個尊師孝親的好學生、好孩子,與老師、與父母有心靈的感應。認真體會《孝經》裏面的每一字、每一句,因為它能教會我做人的道理: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百善孝為先。《孝經》教會了我怎麼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己的行為,也希望大家多多去背背《孝經》,它能教會你們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

《孝經》讀後感 篇2

在每一天都要上的經典導讀課上,我們都要大聲地朗讀《孝經》。所以,我對《孝經》有很多的感觸。

《孝經》,是古代的聖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經典著作中專門談“孝”的一部著作。《孝經》一共有十八章。《開宗明義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諸侯章第三》等等。每一章都是經典。像《開宗明義章第一》中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短短33個字就總結了孝之始,孝之終。

《孝經》的前七章分別寫明瞭七種人就應盡的孝道,如天子、諸侯、卿、大夫、平民百姓、庶人……後十一章寫明瞭孝的具體表現形式、教化作用以及不孝所引起的嚴重後果,即“五行之屬三千,而罪莫大與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孝經》,短短十八章,卻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無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經》,它不僅僅能教我們學會孝,還有教我們要效法天地,自然和萬物!

沒錯,正如老師上課所言,《孝經》就是亙古不變的陰陽之道!它能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因為,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百善孝為先,《孝經》教會了我怎樣孝敬父母,教會了我做善人的第一步——孝。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個人!父母生我們已是大恩大德,我們已經永生難報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們。我把我平時的行為總結了一下,發現有許多不足,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己的行為,以盡孝道。

《孝經》讀後感 篇3

中國的孝道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孝道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關乎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是傳統美德。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系統的講論孝道。

《孝經》,在中國的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西漢統治者宣揚“以孝治天下”之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它成為人們修養的必讀書目之一,僅短短的十八章卻藴含着深刻的道理,下到上至諸侯,下至黎民百姓,無一不是遵守孝道的。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畝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人性至孝,其情可憫。“盡孝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無鳥私情,情理可恕。李密從小父喪母棄,孤苦伶仃,祖母含辛茹苦,促其成長,後來他因孝被舉薦,屢被徵召,祖母卻日薄西山,朝不慮夕。盡忠還是盡孝,李密進退兩難,侍奉新君,焉知福禍?且遠離祖母,情何以堪?辭命盡孝,抱養祖母卻逆君美意,橫禍將至,李密思量再三,婉轉陳詞,懇請皇上准許他先盡孝後敬忠。李密睿智,避而不談轉侍君的憂懼,卻大肆渲染自己對祖母的感情與孝心,感動了皇帝。

“百善孝為先”這是誰都明白的.道理,“子欲養而親不待”則是許多人的遺憾,所以我們無論在什麼條件下都要關心自己的親友,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古人以孝治天下,孝,無論在家還是在中國都是核心。孝的觀念是對中國乃至世界影響最為深重的倫理道德,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

如果一個人沒有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個人。孝敬父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礎的條件,就是聽他們的話,只要他們説的是對的,就要照着去做,因為這些多少有點好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樣做到由孝及愛,上愛下孝,就可温暖人間,和諧統一。

“百善孝當頭”是的,像是陽光下美好的一種情感,或許我們並沒有在意,或許我們並不知道珍惜,其實世間最純淨的情感一直盪漾在我們的周圍,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人生的真諦。

《孝經》讀後感 篇4

《孝經》教會我們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讀了《孝經》,我受益匪淺。

孔子説:“百事孝為先”。《弟子規》裏也説:“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讀到這裏,我想起平時我對媽媽的種種不好的表現,不由得臉紅了……平時我對媽媽總是呼來喚去的,我以為媽媽生了我,就要為我服務,什麼就得依着我。於是就連一點點小事,我都要媽媽來做。本來洗碗筷、打洗澡水等這樣的家務活我完全可以自己做的,但是我卻不做,全部要爸爸媽媽為我做,他們對我百般依順,我對待他們卻完全隨着性子。有一次,我被作業難住了,心情不好,爸爸媽媽來叫我吃飯時叫了我好幾聲我都不理他們,最後才兇巴巴的對他們吼道:“我心情不好,別來煩我!滾!!”爸爸媽媽不但不生氣,還温柔地安慰我。現在讀了《孝經》,學了《弟子規》,再想想老師説過的話“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我知道我錯了!我已經長這麼大了,還對爸爸媽媽大吼大叫,一點點小事情都願意去做,以後怎麼能做大事呢?

我對自己以前的`行為感到羞愧。古人説“有錯就改不算晚”,我決心“亡羊補牢”。從今以後我一定以孝為先,好好對爸爸媽媽,不會再對爸爸媽媽大吼大叫,不會再亂髮脾氣了,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要好好學習,長大後為祖國作貢獻。我也希望所有的人能像對那些需要幫助的一給予一點關懷,用我們的愛心,真心去幫助所要幫助的人,讓世界充滿愛,相信我們的明天會更好!

《孝經》讀後感 篇5

這個學期我們學習了孝經,它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 我最喜歡的段落是: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和資於事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 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 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 保其 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它們的意 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 思是: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和用奉事父 親的心情去奉事母親,愛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親的心情去奉事國君, 親的.心情去奉事母親,愛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親的心情去奉事國君,崇敬之 所以奉事母親是用愛心,奉事國君是用尊敬之心, 心也是相同 的。所以奉事母親是用愛心,奉事國君是用尊敬之心,兩者兼而有 之的是對待父親。 國君就忠誠, 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級則順從。 之的是對待父親。 因此用孝道來奉事 國君就忠誠, 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級則順從。

能做到忠誠順從地奉事國君和上級,祿和職位,能做到忠誠順從地奉事國君和上級, 然後即能保住自己的俸 祿和職位, 並能守 住自己對祖先的祭祀。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 詩經小雅小宛》裏説∶ 要早起 住自己對祖先的祭祀。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 《詩經小雅小宛》裏説∶“要早起 去做,不要辱及生養你的父母。 晚睡地 去做,不要辱及生養你的父母。”

孝經使我明白的道理是:我們很有必要繼承我們所 應該繼承的孔孟儒學所提倡的合理孝道,以使之符合當今的 社會道德規範併發揚光大!

《孝經》讀後感 篇6

俗話説:“百善孝為先”。古人説的“孝、悌、忠、義、禮、義、廉、恥”這八德,孝排在第一位,可見“孝”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東西,所以,“孝”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必須做到的。

《孝經》,通過孔子和弟子曾參之間的對話,精要地闡述了儒家對孝道的.見解,認為孝才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得以推行的關鍵。

《孝經》説“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讓我知道一個人的軀體、四肢、毛髮,皮膚,都繼承父母,要好好愛惜,不要隨意毀傷,這是孝行的起點。這句話令我感動。還記得在我我四歲的時候,有一次我玩喜洋洋(就是一元一次的那種搖搖車),一不小心從一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來,我一直哭,媽媽問我是不是很疼啊。我説:“媽媽,胳膊刷壞了,讓您擔心,我才哭的呢。”媽媽摟着我直説我是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

對啊!爸爸媽媽把我養大,費了多少心血啊,我們要是不孝順父母的話,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我出去吃飯的時候,總是給媽媽碗裏夾肉,媽媽直説我長大了;平時,我也做家務,去買早餐讓大人吃,晚上放學去買饅頭。讓爸爸媽媽多休息;我還早起晚睡,好好學習,不要因為貪玩耽誤功課讓父母擔心。

《孝經》是孔老夫子留給我們的瑰寶,從《開宗名義章》起,共18章,講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質、孝的內容,講了從天子到庶人盡孝的標準,講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

總之,孝是德行根本,我們一定要孝順父母,做善事,才能做大事。

百善孝為先,是中華民族下五千年的優良傳統,我們要讓孝道走遍中國,傳遍世界。

《孝經》讀後感 篇7

《孝經》在中國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西漢統治者宣揚“以孝治天下”之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它成為人們修養的必讀書目之一。

《孝經》,是古代的聖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經典著作中專門談“孝”的一部著作。《孝經》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經典。第一章為開宗明義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短短33個字就總結了孝之始,孝之終。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別為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規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標準。第七章為三才章,強調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第八章為孝治章,講聖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為聖治章,講聖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為紀孝行章,講孝子應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為五刑章,講不孝為諸罪之首。第十二章為廣要道章,講孝為什麼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為廣至德章,講孝為什麼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為廣揚名章,講孝道與揚名後世的關係。第十五章為諫諍章,講父母有了過錯孝子應該怎麼辦。第十六章為感應章,講孝道與神明的關係,孝道達到極點就可以感應神明。第十七章為事君章,講孝子與事君的關係,孝子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第十八章為喪親章, 講父母去世孝子應該怎麼辦。

《孝經》,短短十八章,卻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無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經》,它不僅能教我們學會孝,還有教我們要效法天地,自然和萬物!

《孝經》讀後感 篇8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孝就像一縷陽光,照射在心田,永遠讓人感到温暖與幸福。讀完這本《孝經》後,我有了很深很深的感悟……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所謂:百善孝為先,百行孝為本。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不就是我們這些晚輩需要做的嗎?如果孝敬父母都做不到,那麼你的一切品行該從何談起?

孝就是在心裏的愛嗎?不,這還不夠,孝還需要在行動上來證明。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孝子敬奉他的父母,平常在家的時候要儘自己的一切對父母恭敬;奉養飲食的'時候則想盡辦法使父母快樂;在父母有病時,要為父母擔憂並細心照料。記得有一次,媽媽吃飯的時候突然説她肚子痛,吃了兩三口飯就不吃了,看媽媽在沙發上難受的樣子,我擔心極了,連連問媽媽用不用去醫院。媽媽説:“不用管我,寫你的作業。”我寫作業時心都定不下來,寫完作業,我又給媽媽端來一杯熱水,媽媽誇我是個好孩子。

接着,我又讀到了“鹿乳奉親”的故事,寫的是一個人的父母患了嚴重的眼疾,需要用新鮮的鹿乳來治。他裝扮成一隻活蹦亂跳的小鹿,來到林中,取到了新鮮的鹿乳。有一次,他差一點被獵人當做真鹿射死,獵人瞭解了事情的原委後,被他的孝心感動,併發誓以後再也不射殺鹿了。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情。大自然中的動物們也懷着一顆孝心,那我們呢?是不是應該更盡心盡力地孝敬父母?孝是我們對父母最真切、真實的的報答,一種最樸實的表現。孝,是不求回報的,因為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

孝敬你的父母吧,這是我們用畢生經歷去完成的一項任務,更是一種使命。“人之行,莫大於孝”,讓這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孝經》讀後感 篇9

今天,天氣晴朗,陽光明媚,藍藍的天上飄着朵朵白雲,就像一羣活潑可愛的小綿羊。

早晨來到學校以後,我們開始早讀。今天的早讀跟以前不一樣哦,我們讀的是《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讀了幾遍後,我隱隱約約地懂了一點點意思,後來,翟老師給我們仔仔細細地講了其中的意思,我就更深刻地理解了《孝經》的含義。

晚上回到家,我和媽媽一起讀《孝經》。讀完幾遍後,媽媽説:“寶貝,你能給媽媽講講其中的意思嗎?”“當然可以了!”我説。“孝,首先孝順父母,這是德的根本。其次,我們的身體髮膚,是父母所給的,我們不能輕易毀傷。還有我們要忠於我們的國家,要有所成就,最終建功立業。”媽媽聽了我的講解,誇我講得真不錯。

雖然我給媽媽講《孝經》,但我心裏卻非常慚愧不已。我心裏想,爸爸媽媽每天辛苦地照顧我,我卻經常對父母大吼大叫。就像老師説的`,我在學校表現的像小綿羊一樣乖巧,在家裏卻像大考慮一樣兇猛。以後,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裏,我都要尊敬父母,孝順父母。

媽媽的話:不知道孩子為什麼在外面和在家裏表現的截然不同,孩子總是把最好的一面表現在外面,在家裏面確實像一隻小考慮。我也在反思,也許是我們做父母的問題。改變孩子,要從改變自己開始。

《孝經》讀後感 篇10

最近,我很榮幸拜讀了影響華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詩的神聖着作——《孝經》,它恰若無聲的細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緩緩潤澤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騰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澱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條繩,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緣,瀰漫的茶香是親情的惠澤,默默的陶冶着典雅的文明底藴。

當我讀的“事親者,居上下驕,為下不亂,為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告訴我們侍奉父母,即使身居高位,也不驕傲自大;身為別人的下屬,也不為非作亂;身為普通的百姓,也不與別人爭鬥。身居高位卻驕傲自大,最終會招致滅頂之災;為人下屬卻犯上作亂,最終會遭受酷刑的懲罰;身為普通百姓卻總與人爭鬥不休,最終會動刀動槍,互相殘殺。如果居高位而驕、做下屬而亂、處卑微而爭這三種違背常理的不良行為不能去除,就算每天用牛、羊、豬三牲做成的美味佳餚孝敬父母,也不能讓父母安心享用,也不算盡孝道啊!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餘暉,我擁有一縷最温暖的;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萋萋芳華,我摘一束最燦爛的,送給我親愛的父母。曾記得,著名作家畢淑敏告訴我們:“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接觸的鏈條,一旦斷裂,就無法連接,最可貴的是,孝是人們的責任和根基。”,我們更應該牢牢的銘記: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兒育女循環理,世代相傳自古今。為人子女要孝順,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貧才能出孝子,鳥獸尚知哺育恩。父子原是骨肉親,爹孃不敬敬何人?養育之恩不圖報,望子成龍自費心。

我們應該讀懂孝經,並把他記下來。而不是簡單單的瀏覽一遍就算了。

湖南益陽沅江市益陽市大通湖農村中心完小六年級:謝琪

《孝經》讀後感 篇11

父母雖辭世,讀完孝經,欣喜能盡更大的孝。

這一生,對於自己的父母,叩首二次,一次出嫁時,最後是父母離世時的告別。1996年父親去世時,當司儀讓我們兄妹三人跪下,一叩生育之恩,二叩養育之恩,三叩教育之恩,當時身懷六甲,心裏好痛,因為已嫁他鄉為人婦,在父親病危時,無法盡孝。去年母親辭世,而今我已成孤兒,因此決定參加孝經的課程,最初的想法是,此生我已無法盡孝於親生父母,如何透過學習孝經,提醒朋友能珍惜行孝的歲月,不留遺憾。

一部孝經讀下來,收穫的不僅是走出“父母已離世而無法盡孝“的愧疚,明白“事親”僅是孝之始,現在要做的是更深層的`孝。從自身的扮演的各種角色去參悟與實踐,也許不及“立身揚名,以顯父母“的境地,但至少無忝所生,也不致愧對竇老師的啟蒙和“儒風大家”團隊的一番用心及多位同學的智慧分享。這短短三週不到的課程,讓年過半百的心靈再次地飛躍。行坐之間仍能有所作為。

首先,奉行恭敬和持誡作為自身待人處事的準則。

在家,學習竇老師,從“孝經“開始,帶着孩子們開始接觸儒家思想,逐步建構自家文化。

在崗位,企業雖小,也不該妄自菲薄,經營自身的富與貴,以保全一方的順遂。

隨緣分享和傳播“孝道“的智慧。

最後,用三心相問來總結自己的所得:“表相”背讀孝經,及通曉儒、釋、道相關經典的哲理。“真相”透過通曉萬象聖達公式,解答生活或工作上遭遇各種難題與困惑;觀測政治、經濟、國家、世界的詭譎多變。“心相”是從心開始洗滌,提高自身“行孝”的格局,不論生活,工作都應本着慈悲大愛的初衷遊走在世間,持誡與謙恭修行人間法。

《孝經》讀後感 篇12

今天,我有機會誦讀學習了儒家經典《孝經》,明白了很多做人的根本道理。

《孝經》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寫的。曾子小時候家裏很窮,沒錢買煤,就跑到山裏砍柴。這一天,他正砍着,突然覺的手指特別痛,看看也沒有受傷,心裏也很難受,他就想只有媽媽一個人在家,是不是家裏出事了?就匆匆忙忙的跑回了家。為什麼手突然這麼疼呢?因為他的媽媽身體不好,平時都是曾子照顧家,他七歲起就會做飯了,今天家裏突然來了很多客人,她媽媽着急,就咬破了自己的手指。曾子回家,果然看見來了很多客人,就趕緊好好的`招待客人了。媽媽的心和孩子的心真是連在一起的啊,這就是曾子孝行的故事。

為什麼要“孝”呢?“孝,德之本也。”人的根本就是“孝”。“根”是祖先,是父母,我們是他的花朵,沒有根就沒有花葉,樹葉靠根來汲取營養,我們靠爸爸媽媽哺育長大。如果澆花,給花朵澆水是沒用的,要給根澆水,所以要孝敬父母,就是給根澆水。樹葉花朵離了根就會枯萎,如果一個人不孝敬父母,那這個人就沒有任何可取之處了。

孔子説,“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的開始是,把自己的身體保護好,不要損傷身體,比如坐姿不端,就會損害身體,就是不孝。身體雖然是自己的,但是從父母那裏來的。再比如,有的同學到處亂跑,不小心掉到

河裏了,身體受了傷,父母最難受,你讓父母難受了,你就是不孝,不是你的手疼,是父母的心疼,要比手疼的多。

孔子説,“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作為一個人,必須要做到“小孝”,侍奉、照顧父母;用尊敬父母的方式,去尊敬你的老師,同學們,長大後尊敬工作的領導,能夠把天下的人都放到心裏,就是“大孝”;能夠全心全意為全天下的人服務,就是“至孝”,就是聖人,是至孝之人。

動物界,烏鴉老了,飛不動了,小鳥就會飛出去找食物回來餵給媽媽吃,連小鳥都懂的反哺,我們人難道還不如小鳥嗎?

《孝經》讀後感 篇13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畢生經歷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為先,它是我們對父母最真切的報答。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感毀傷,孝之始也。”孝的發端是不忍之心。當你傷害了別人,你的媽媽為此而蒙羞。如果你想到了這一點,就不會傷害別人,而雙方父母都會開心。

一棵茂盛的樹,為何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好比我們人一樣為何學業有成、家財萬貫。為何有這樣的成果,那都是祖祖輩輩積德呀!若是我們只愛小不敬老,花兒、果實遲早有一天會枯萎的,家族也會墮落。

“孝”五千年一脈相承,無論中國如何變化,始終註定孝是中華民族愛的結晶,始終註定要孝養父母,當“樹欲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時,可要終身遺憾了。

當你看歲月痕跡不停出現在父母額頭上。你會想我會怎麼對父母,我要帶父母去哪裏玩,哪裏吃好吃的。那是不可能的,他們咬都咬不動,走都走不動。他們不要什麼,他們需要的是寂寞時的陪伴,在他生病時的.問候。

自古以來出孝子,而當今社會有多少在死前也見不到子女一面。枝葉繁盛的樹木,烏鴉反哺,羔羊跪乳,連動物尚且懂得知恩圖報,怎麼人就糊塗了呢?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現在的人把孝之始似乎忽略了,只有個人主義的享樂和安逸。趕快為父母盡一份孝心吧,他比山珍海味,盛世華衣,數以萬計的金錢珍貴的多。

世事滄桑,歲月流失,用愛去碰撞音符,奏出世界中最美好的孝親樂章吧!讓洪亮的歌聲在廣闊的天地間徘徊!

《孝經》讀後感 篇14

自讀《孝經》後,“孝”這個字就像清甜的泉水,輕輕的、柔柔的、深深的紮根在我的心裏,讓我讀懂了——孝:它並不僅僅是一個字,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百善孝為先”中國傳統的一個“孝”字,它的上半部分是“老”,下面則是“子”,它的含義就是讓晚輩尊敬長輩。

我們中華民族有着幾千年的禮貌歷史,尊老愛幼,孝敬父母,代代相傳。一個人,無論他的地位卑微與顯赫,無論他是富有還是貧困,有着傳統的美德,都能夠鼓舞他們的一生。

同學們,當我們手拿《孝經》時,不妨從甜甜蜜蜜的生活中拿出一些實際行動給父母,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情景下回報一個父母。比如:在生活中我們不妨幫父母分擔一點生活中的憂愁,生活中的痛苦,讓父母感到温暖。吃東西時,我們首先應當想到父母,看父母吃過沒,讓父母嚐嚐。做每一件開心、幸福的事永遠都應當先為父母着想,讓父母體會到開心與幸福,體會到我們的孝心,我們的愛。用我們的愛去感動父母,去感動他們內心的每一處,讓親情在我們之間傳遞。因為父母幸福的笑臉,永遠都那麼美麗!

愛——父母的愛,祖父祖母的愛,兄弟姐妹的愛,朋友的愛,師生間的`愛,地球大家庭的愛,這些愛重疊在一起,構成一股暖流,温暖人心,構成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這個世界倖幸福福,快歡樂樂,甜甜蜜蜜的生活。

幾乎所有的父母和長輩都把自己的愛無私的獻給了兒女,可是他們卻根本沒想得到回報;也並沒想把自己的愛給兒女,讓兒女多孝順自己一些,多回報社會。為什麼?為什麼?人間最温暖的親情只是父母想着兒女,而不是兒女想着父母,孝敬父母呢?

當父母辛苦一生,操勞一生,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我們,把我們養大成人後,他們慢慢的老去後,當父母走到每個人都不想看到的情景,走到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狀態的時候,特別需要愛,特別需要呵護的時候,有些父母可能應對的是寂寞、孤苦、無助與淒涼。

同學們,在我們的甜蜜生活中,不妨想想父母的辛苦,所以,我們更應當想想父母,孝敬父母。

“孝”這個包含傳統美德的字,必將世世相傳,必將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因為,“孝”是一種傳統美德!

《孝經》讀後感 篇15

幾天前,老師給我們講了講《孝經》第四章,大概內容是:

不是君王制定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君王所説的言語不敢説,不是君王實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不敢去做。如果你們按這些要求去做的話,就不用擔心自己的'行為,所説過的話,即便天下人都知道了也不會有過失之處,所做的事情傳遍天下也不會遇到怨恨厭惡。衣飾、語言、行為這三點都能做到遵從先代聖明君王的禮法準則,然後才能守住自己的祖宗香火延續興盛。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詩經?大雅?民》裏説:“要從早到晚勤勉不懈,專心奉事天子。”

聽了老師的解説後,我差不多已經讀熟了,我想,用不了幾分鐘我就能背會了。

《孝經》讀後感 篇16

首先我們來看看“孝”字,上面是“老”字的頭,下面是“子”字,體現了孩子應對父母恭敬,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讓着長輩。

《孝經》雲“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漢文帝、康熙都是以孝治國,所以國家也都非常強大。自古以來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孝,是人們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愛的基礎。《孝經》雲“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古人還有一句話,叫做“百善孝為先”,意思就是説在各種美德中,孝敬父母是佔第一位的。幾乎所有的祠堂都上書“入孝”和“出悌”,門口還刻有二十四孝圖。

一個人不愛自己的.父母,怎麼可能愛他人、愛國家呢?《孝經》雲“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謂之悖禮。”《弟子規》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快樂的成長。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難找的好老師。父母對孩子是無微不至、勞而無怨的。

誰請我們吃一頓飯,都要感恩;而父母卻給予我們多少,我們卻習以從不説一聲“謝謝”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能不孝?

《孝經》讀後感 篇17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用畢生經歷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為先,它是我們對父母最真切的報答,對體會愛的一種最樸實的表現。孝心無價,唯在心靈深處才能感觸。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君,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五千年一脈相承,無論中國的體制怎樣的變幻,中國人民歷經了多少的磨難,孝道,依然是中華民族的結晶,當我們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間時,註定我們將來要承擔這份責任。我們無法體會母親在一天天衰老,從黑髮到白髮,從緊俏的皮膚到漸漸變得粗糙的臉,歲月將這份見證深深地刻在他們的臉上。

有人説:當我們長大成人後,我們將不再需要父母,甚至會認為他們很煩。有時候看看這個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社會,你很難再想起家中年邁的父母,他們盼望着子女能早點回家,可是他們的子女卻不知在哪裏徹夜狂歡,古人中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被忽略了,揚名後世彰顯父母也被遺忘了,只有個人主義的安逸和享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和對生活的得過且過。有時候我總是看着這個有着林立的高樓大廈和寬敞的縱橫馬路的城市發呆,總是在發問自己:這個社會究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有人説,等我有錢了,我要大把大把的錢塞給爸爸媽媽,讓老人家坐在錢堆兒上隨便花;等我有時間了,我就帶着爸爸媽媽,游完國內,遊國外,讓爸爸媽媽在有生之年瀟灑個痛快!其實這樣想是不對的,等你把錢掙到手的時候,爸爸媽媽的牙還能咬得動那些好吃的嗎?等你有時間了,想帶着爸爸媽媽去周遊世界,他們還能上得去飛機嗎?父母要那麼多的`錢幹什麼呢?他們吃不了多少,也穿不了什麼,他所缺的應該是與子女們其樂融融的相處!他們所缺的是在他們難於動身時的一個代步,在他口渴時的一杯清茶,在他寂寞時候的陪伴,在他生病時的一次次問候,兒女在外再忙,也能抽出時間每週按時和父母聚在一起……這些都是老人內心所渴望的!父親節的時候你給爸買條魚,工作再忙,你也要親自給送去,爸會樂得嘴都合不上的;母親節的時候,你給媽買一雙襪子,親自給媽穿上,她眼睛裏也會含着淚的……實在抽不出時間回家的,咱就每天,或者最少三天給爸媽去個電話,問問好,拉拉家常。父母不求別的,就希望年老時子女能惦記着……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隻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也許是作業簿上的一個紅五分;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隻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潔淨的舊鞋;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含着體温的一枚硬幣……但“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

枝葉繁盛的樹木,紮根於厚實的土地;流水湯湯的江河,溯源於雪嶺山脈的藴藏;烏鴉孝親反哺,羔羊感恩跪乳,動物尚且懂得回報於親恩,萬物之靈的人類,也從“上代而來,從己而出”的血緣關係中,將人性的真愛與善美髮揮到極致,推及宗族、羣我,傳承了代代的倫理之愛,穩固了人類生活的秩序。

世事滄桑,歲月無情,而人有情,你的關愛會撫平父母額頭上的皺紋的。然而“最美不過夕陽紅”,呵護這份美吧!用心去碰撞出音符,奏出世間最温馨、最美好的敬老樂章吧!讓歌聲在廣袤的天地間永遠迴盪!

《孝經》讀後感 篇18

最近讀了《孝經》,古文有些晦澀難懂,深感理解的不到位,在這裏想淺談一下對孝道的感悟。中華文化源於易而成於孝,孝敬父母為修德之本,以孝道為根本來修身,齊家,治國,推及平天下。孝是基本原則,是做人做事的檢驗,人不孝免談。《孝經》説“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勿違。”意思是説生前事父母以禮,遠比死後再補救要可貴的多,事親五要則;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指的是對父母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時候,要竭盡對父母的恭敬,在飲食生活的奉養時,要保持愉悦的心情去服侍,父母生了病,要帶着憂慮的心情去服侍,父母去世了,要竭盡悲哀之情,料理後事,對先人的祭祀要嚴肅對待。理髮不亂。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孝敬父母,接納父母的不完美;孝敬父母,讓父母放心,孝敬父母,要付出行動;孝敬父母,要對父母和顏悦色;孝敬父母,常常和父母溝通,開導父母。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對父母儘量做到不頂撞,多關心!孝就是道,要做到讓父母安心。對於孝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父母年紀越來越大,古語説的好,老小孩老小孩,就是説人年紀大了像個孩子一樣。我們小時候耐心的養育我們,父母年紀大了,我們也要耐心的對待老小孩。

説到“孝”,以前的理解就是孝敬父母,讀了《孝經》以後才發現自己的.狹隘。《孝經》的內容,分為天子,諸侯,以至庶人十八篇。讀了《孝經》以後,瞭解到要把孝道運用在社會各階層,使孝道發揮不同的感化,把孝道用在社會方方面面,這才叫孝道。對你從事的職業忠誠,就是你對這個行業盡孝,這也是孝孝。孝用於國家治理,就叫孝治,以孝治國,以孝治天下人。孝道由時,位決定等級,大孝孝天下,小孝孝敬父母。

然而,現代人過分自己,彼此疏離,需要笑孝道促進和諧,孝是德之本,要振興道德,必須從孝道重新開始,唯有明白百善孝為先,才能根除萬惡淫為首的亂源。一個人有了知識,就開始對老祖宗有意見,就開始認為我們中國人應該向西方學習,不應該保留中國傳統的文化,這真是大不孝。那麼孝從哪裏培養出來?孝道從家庭培養出來,由童年開始養成好習慣,父母以身作則,在潛移默化中,使子女有所感受,父母仁慈,夫妻忠貞,三代同堂是最好的環境。中華文化重在實踐,我們一定要言行一致。

自己是自己的主宰,沒有人能夠主宰你,這是自性,性格的性,是人的本性,本性來自於天,就是良心,良心就是天理,天人始終是合一的,我們有自主性,但我們聽老天的話,聽祖宗的話,聽父母的話。沒有天,沒有祖宗,沒有父母就沒有我。

《孝經》讀後感 篇19

“百行孝為先”,這是一句古人的俗語。原本我也不是很懂得“孝”這個字的含義,但當我看了《孝經》以後,我便又進一步地瞭解了這個字的意義。

《孝經》是一本國學經典,裏面講了許許多多關於“孝”的故事。一篇篇古色古香的文章,一個個引人深思的文字,讓人陶醉其中。雖然《孝經》總字數連兩千也未達,但在中國思想史上已有着不容忽視的地位。從西漢開始,這本書受到歷代人們的尊崇和提倡,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廣為傳習,《孝經》稱得上是字數最少、內容最淺而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部文學經典。

“黃香孝父”的事蹟大家應該都不陌生。黃香小小年紀就很懂事,對父母非常孝順。夏天,天氣炎熱,黃香每次幫父親打完水後,都會拿一把扇子,將席子扇涼了才讓父親躺下,冬天,天寒地凍,黃香怕父親晚上睡不暖,畏寒怕冷,於是每天都搶先上牀,以自己體温捂熱被子,然後再讓父親上去睡。多麼感人肺腑的故事!多麼打動人心的孝子!讀着,讀着,我不禁熱淚盈眶,兩行清淚從眼角流下,輕輕滑過臉龐。

連世界之作——《三字經》都有大部分筆墨寫了孝的重要性。如有一句:融四歲,能讓梨。這句話講的是“孔融讓梨”。孝順的孔融孝敬長輩,知道把又大又甜的梨讓給哥哥們,自己卻拿小的,又是一個孝子值得我們去學習!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麼能不孝?我們要從小理解“孝”,實踐“孝”,將這本書吟之,誦之,感之,悟之,發揚“孝”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孝經》讀後感 篇20

太陽紅彤彤今天老師讓我們開始學習《孝經·格言別錄》,我們先來學習第一章————開宗明義。

老師讓我們反覆的讀,理解一下大概意思。我反覆的讀呀讀呀!可是一個字都不懂意思,我覺得這樣讀特別沒有知識性。當我讀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時候,我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我反覆的讀呀讀呀,就是不明白。過了一會,翟老師都給我們講述了一遍。原來,意思是這樣的:我們大家的四肢和毛髮,都是父母賜予給我們的。所以我們不能毀傷我們的身體,如果毀傷了我們自己的身體,就表示你不疼愛父母。因為孝順父母的第一課就是不敢毀傷自己的身體,所以我們大家要愛護我們的.身體。

從這一刻我明白了,我們大家都要孝敬我們的父母。父母感冒的時候,我們給父母吃藥。父母回家的時候,我們要給父母端上一杯茶。父母不開心的時候,我們要逗爸爸媽媽開心······

《孝經》讀後感 篇21

從開學到現在,我們已經學到了《孝經》的第四章——卿大夫章,我從這四章中學到了很多東西,懂得了一些道理。

在《孝經》裏講的都是怎樣做人的到理,我就從前四章中看到了一些指導我們如何為人處事的詞語,比如:孝,德之本;愛親、敬親;在上不驕、制節謹度;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孝,德之本。”説的就是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我們要有好的品德就要先學會孝。“愛親、敬親”就是我們要做到的最基本的'孝道。“在上不驕、制節謹度;非法不言、非道不行。”是要讓我們不要持強凌弱,生活節儉遵守法律法規,不説不合乎情理和法律的話,不做違反道德的行為。給我們做出了在社會上生活的行為準則。

總之,《孝經》是一部很好的書,現在因為我還小,看到的只有表面的道理,我想,如果我長大了,一定能夠對《孝經》會有一個更深的理解。

《孝經》讀後感 篇22

“百善孝為先”、“首孝悌”、“呼,應勿緩;命,應勿懶……”等等,都是在我們,我們人生中必須擁有的第一品質就是“孝”。

這兩天,一直在給我們講《孝經》中的第一篇章“開宗明義”,我從的講解中,了小孩子為什麼要“孝”。“開宗明義”就是要讓我們知道什麼是“孝”,首先,“孝”是一個國家的基本行為準則,只要一個國家的人,上下一心,全國一體的遵崇孝道,就會國泰民安。其次説的就是個人的“孝”要做到孝順父母,忠實於祖國。

在和我一起看書的時候還給我講了一個這樣的事:“孝”字,其實是“老”於上,而“子”於下所組成的字,意思就是要讓為人子的`我們,時刻的把老人放在心上,揹負在背上,時時刻刻不能。

《孝經》是教導我們懂“孝”的意義,讓我們知道了如何“孝”的方法和督促我們盡“孝”的一本書,我們要好好的讀,認真的。“孝”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美德,我們要尊崇孝道,將“孝”發揚光大,傳承下去。

《孝經》讀後感 篇23

老師給我們發了一套《國學經典》教材,裏面有《論語》《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孝經》......

我們學了《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孔子在家閒坐,問他的學生:“古代的帝王有至高無上的品行和道德,可以讓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無論是尊貴的還是卑賤的,他們都沒有怨恨和不滿,你知道為什麼嗎?”他的學生站起來説:“學生不知道”孔子説:“一切德行的根本就是孝。我們的身體皮膚毛髮,都是父母給的,不能隨便損毀傷殘。所謂孝,從孝順侍奉父母開始”。

我感覺《孝經》就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教育我們從小以“孝”為本的'道德品質。

媽媽的話:百善孝為先。

就拿“黃香敬父”來説吧:黃香母親早逝,為此黃香十分孝順自己的父親。當嚴寒時,黃香會悄悄走進父親的房間,脱下自己的衣服,鑽進父親被子裏,用自己的體温暖被子,直到被子暖和為止。父親為此感到很感動,也很自豪。

讀了這個故事後,我想到自己的母親,因為父親常年在外工作,所以母親要獨自照顧我和姐姐的生活和學習,但我平時卻很少幫母親做些什麼,這時,兩行熱淚不由自主滑過我的臉龐。“融四歲,能讓梨。”我們的孝心也指引着我們的行為,我們其實能為父母做的還有很多。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讓我們用一顆感恩的心回報自己的父母,讓我們學會分擔,學會感恩。

《孝經》讀後感 篇24

自從進入國小以來,我看過讀過很多書,有:《笑貓日記》《淘氣包馬小跳》《裝在口袋裏的爸爸》《狼王夢》《第七條獵狗》等等,去年年底開始,我與媽媽又開始學習誦讀國學經典系列,目前已誦讀完畢的有《大學》《中庸》《孝經》《笠翁對韻》《三字經》《弟子規》等等。今天,我要為大家介紹的是《孝經》。

這本書講到一個人不愛自己的父母,怎麼可能愛他人。“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父母是我們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的眼睛時刻關注着我們,父母對孩子是無微不至,勞而無怨。

《孝經》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述了儒家的倫理思想。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麼能不孝。

人生在這個世界,長在這個世界,都源於父母。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是父母哺育我們成長。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終生都應該報答。有句古語説得好:“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説,孝敬父母是我們人類各種美好品德中排在第一位的。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就一直具有這種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古代賣身喪父、棄官尋母的故事,而當今捐腎救母,退學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們感動萬分。不一樣的時代,表達的情感卻是一樣,那就是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其實,今天,對我們來説,孝敬父母,回報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説的那樣,要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情。我們只要在平時多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就完全可以盡到我們對父母的孝敬之心。比如:放學到家時,搬一把椅子給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給父母痛飲;在父母疲憊時説些關心的話語就足以令父母心情變好,孝敬父母原來就這麼簡單。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讓我的爸爸媽媽欣慰,高興和快樂。

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作為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因此,我們應該用我們的優異成績,我們的健康幸福成長來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孝經》讀後感 篇25

“百善孝為先”、“首孝悌”、“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等等,都是在教育我們,我們人生中必須擁有的第一品質就是“孝”。

這兩天,老師一直在給我們講《孝經》中的第一篇章“開宗明義”,我從老師的講解中,懂得了小孩子為什麼要“孝”。“開宗明義”就是要讓我們知道什麼是“孝”,首先,“孝”是一個國家的基本行為準則,只要一個國家的人,上下一心,全國一體的遵崇孝道,就會國泰民安。其次説的'就是個人的“孝”要做到孝順父母,忠實於祖國。

爸爸在和我一起看書的時候還給我講了一個這樣的事:“孝”字,其實是“老”於上,而“子”於下所組成的字,意思就是要讓為人子的我們,時刻的把自己老人放在心上,揹負在背上,時時刻刻不能忘記。

《孝經》是教導我們懂“孝”的意義,讓我們知道了如何“孝”的方法和督促我們盡“孝”的一本書,我們要好好的讀,認真的學習。“孝”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美德,我們要尊崇孝道,將“孝”發揚光大,傳承下去。

《孝經》讀後感 篇26

首先我們來看看“孝”這個字,上面是“老”字的頭,下面是“子”體現了孩子應對父母的恭敬。

《孝經》雲“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漢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國,國家也都十分強大。自古以來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孝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愛的'基礎。孝經雲“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古人還有一句話,“百善孝為先”,幾乎所有的祠堂都上書“入孝”和“出悌”,門口還刻有二十四孝。

一個人不愛自己的父母,怎樣可能愛他人,愛國家呢孝經雲“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弟子規》説“首孝悌,次謹信”。《論語》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父母是我們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的眼睛時刻關注着我們,父母對孩子是無微不至,勞而無怨。

誰請我們吃一頓飯,或者我們飢餓時,別人給我們一杯水或一塊麪包,我們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給我們做過多少頓飯,給與我們多少吃的,用的,給我們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給孩子。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樣能不孝。

《孝經》讀後感 篇27

今年五月初,媽媽在她的同學徐佑老師的推薦下,下載了YY語音,從此媽媽每天早晨五點起來,聽YY語音裏的“開心綠豆親子大學”讀經平台的老師講課。慢慢地,有所心得的媽媽便萌生了給我也讀讀育心經典的念頭。但我看到書單上有那麼多書我退縮了。又過了些日子,媽媽再次試探着問我:“寶貝,挑戰一下哦?”我答應了,不就五年麼,這五年每天有媽媽的陪伴一起讀經典,也是很幸福的哦,堅持下來或許是一件好事呢!

終於盼到了育心經典,我可開心了!育心經典有《易經》、《孝經》、《詩經》《弟子規》、《難經》、《老子》……一整套國學蒙學經典!書和音頻光盤擺放了滿滿一櫃子。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讀經有講究的,要採用137累積法,每天讀三樣,連續讀七天,循序漸進,每本都有跟讀音頻配套,每個音頻的時間差不多是十分鐘,所以讀經對我以後的.學習和作業沒有太多的衝突。

從7月23日開始,我和媽媽就正式讀經了,第一輪讀的是:《易經》、《孝經》、《弟子規》,三個星期持續下來,只有《易經》還沒讀完。《孝經》、《弟子規》已經讀得朗朗上口了,今天我就來説説讀《孝經》的感悟吧。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著作,傳説是孔子自做,但南宋時期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錄》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與秦漢之際,自西漢之魏晉南北朝,註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全文共分18章。

讀了《孝經》我得公開一個祕密,那就是以往在冬季我的腿上會出現一些紅色的斑斑點點(現在沒有了),醫生説是皮膚乾燥所致。可是,這被班裏同學發現後説我有一個個“紅爸爸”、“綠爸爸”……我為此很苦惱,為什麼你們要説我,我真心不喜歡我這身皮膚,人家的皮膚:雪白雪白、光滑、沒有紅疤……但是,正如古人所説“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人的四肢皮膚毛髮,都是父母賜予的,不敢予以傷害、損毀!我的皮膚雖然不好但它們是父母賜予的,我們應該珍惜,以回報父母,每個人的皮膚都有優點與缺點!況且每年秋冬季節媽媽每天早晚都用潤膚乳給我按摩,現在我腿上也沒有紅疤了,我更熱愛自己的皮膚了。

在《孝經》有那麼一句話: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五刑所屬的犯罪條例有三千多,其中沒有比不孝更大的罪過了。我仔細想了一下,父母辛苦把你養大你卻因為父母嘮叨而對他們不孝不應該!記得《兒童文學》裏有一篇母親為了兒子,沒日沒夜的勞作,而兒子呢用母親辛苦掙來的錢去網吧,當被母親發現對他狠狠説了一通,兒子竟然記恨母親,在那一晚把母親殺了!不孝!不孝!大逆不道!不孝果然是最最大的犯罪行為,自己的母親就因為説了他幾句,兒子竟會如此對待自己的母親,這種事例有好多,但是這種事情也最最最可恥!

《孝經》天子章:“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讓我們明白了一個有孝的人不光光只愛自己的親人,對所有人都會視作親人,我長大了可得擦亮眼睛,絕不和沒有孝心的人做朋友。

瞧,《孝經》是多麼有用!竟讓我明白了孝是人最大的意念!它是我讀經里程的良好開端,我要從古代聖賢那裏汲取更多的知識,讓自己更強大、更“富有”,我的五年讀經挑戰信念變得更加堅定了!

《孝經》讀後感 篇28

前幾天,老師領着我們學習了《孝經》第一章,從字面上看,一定和“孝順”有關係。

讀了這篇文章之後,原來我猜的沒錯,主要內容就是圍繞着“孝”來寫的。孔子和他的徒弟曾子在家閒聊,孔子説以前的先王都有着高貴的品質和孝順的`品德。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首先要孝順父母,因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輕易去損傷自己的身體,這是孝順的第一步,其次要學習,要報效祖國,揚名於後世。

學習過之後,我知道了古人和我們現在的人一樣,都是要孝順父母,好好學習,報效祖國,為祖國增光!

《孝經》讀後感 篇29

孝,是世人一直傳頌的美德,是心中難以言棄的珍寶。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翻湧而去,飛濺的浪花中浮現出無數“至孝之人”的面龐。

子曰:“人之行,莫大於孝。”蠍子是一種可怕的動物,可誰又知道他們為繁衍後代可以忍受背脊撕裂的痛苦?而我們從呱呱墜地開始,父母便含辛茹苦撫養成長,我們的頑皮與任性,不知使他們留下了多少辛酸的淚水,可以説父母為了我們的成長,傾盡所有。

昔日,孟母為了給孟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三遷房舍。又見孟子不思上進,擔心其學業半途而廢,便狠心斷織教育孟子。從孟母的身上,我們感受到了母親對兒女的關愛,看到了父母希望兒女成才的殷切期望。每當雨果在創作途中感到煩躁不安時,母親那温暖的雙手,總是輕輕的放在他的雙肩上,以撫平他心中的不安和焦慮。正是因為有了母親默默的關愛,也使他最終成了一位舉世聞名的文學家。

其實,父母對我們的愛,不僅僅體現在教育上,更融進了我們的點滴生活之中。今天,當我們放學回家後,同樣是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卻為我們早早做好了一桌可口的飯菜;今天,當我們卧病在牀時,同樣心力交瘁的父母卻噓寒問暖,徹夜不眠;今天,當我們深夜苦讀時,睡衣深沉的父母仍然不辭辛勞,陪伴在我們左右。一杯熱奶,一句問候,濃濃的`愛意讓我們倍感温暖。“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的一句詩,吟出了我們心中所有的感激!

人們都説烏鴉是帶來厄運的兇象,可誰能想到他們有反哺的天性呢?烏鴉尚知反哺,而作為為人類的我們不是更應該孝敬父母嗎?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小黃香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母親,留下他與父親一起生活。夏天,他把父親蚊帳裏的蚊子捉完,然後用扇子扇冷涼蓆才讓父親睡。冬天,他在父親睡前先用身子暖和父親的牀蓆,未免父親受凍。他身影幺小,卻用心詮釋着盡孝的真諦,這抹芬芳瀰漫在三字經中愈久彌香。而當下更有捐腎救母的田世國用行動證明着新時代的青年對“孝”這一中華傳統美德的繼承和發揚。

而對我來説,什麼算是孝呢?我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中,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就是我的天,我的全部。我每天與她談心,她最喜歡聽我在學校裏取得的成績,雖然我的成績並不理想,但是任何一個小小的進步都會使母親非常高興,我愛和她討論每天在學校裏發生的趣事,我回味,她分享,歡笑中,我讓母親忘卻了辛勞。也許此刻我的孝僅僅只能停留在替母親分憂解愁、與母親談心聊天、還有努力時自己的學業更上一層樓上,然而,我卻堅信,只要我心存感激,在未來的某一天,這粒孝心的種子必將長成一棵參天大樹,為母親撐起一片藍天。

心存感激、回報父母,讓這愛的筆觸記錄下與父母共度的每一個不可缺少的燦爛章回;心存感激、回報父母,讓那些父母為了我們付出的艱難歲月教會我們堅強樂觀,為我們的人生大廈墊下最堅實的基石;心存感激、回報父母,讓生命的一切驚喜與感動陪伴我們和父母走過細水長流。把孝心傳遞給普天下所有的摯愛雙親吧!

《孝經》讀後感 篇30

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撫養,送終等等,是傳統社會的基本道德。從動物學上説,實質上是一種"反哺"的行為。

在我國,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孝"字,這也就是説,在公元前11世紀以前,華夏先民就已經有了孝的觀念。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統地論述孝道的人,《論語》,《孝經》等書記載了孔子在這方面的大量言論。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認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該身體力行的。可見孔子對孝道的看重與推崇。

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侷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漢經學大師董仲舒提出的"父為子綱"(指父親對子女有絕對權威),於今已絕對不適合我們這個人人平等的民主社會;又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我們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會這句話,這是因為當時聯絡多有不便,也是社會生產力限制下的.説法。

再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也已不足取,我們是提倡男女平等的;還有關於"三年之喪"這個問題,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與孔子討論過,這位因為白天睡覺而被夫子斥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的學生認為,為父母服喪三年時間過長了,一年就可以了。

無論三年,還是一年,這顯然是一種弊端較多的行孝方式,我們就無須效仿了。諸如以上孝説,到了今天,無疑均已過時,我們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做為華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觀念,又經孔孟儒學的發揮,以及歷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確實是深入民心,難以動搖。佛教傳入中國,最後也不得不把"無夫無君"的教義改變為"忠孝"的説教;基督教傳入中國之初,也不得不改變"不能崇拜偶像"的誡條,允許信徒"祭祖"……

儒家講的孝道,已不僅僅是一種通過行為表現出的人倫道德,而且還是一種社會性行為,行孝者對社會公德負責,肩負着社會責任,孔孟儒學提倡這種孝道,毫無疑問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對於今天來説,也適合我們現代社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