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義對成功的定義

來源:文書谷 7.83K

孫正義1957年出生於日本,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國際知名投資人。軟件銀行集團董事長兼總裁。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孫正義對成功的定義,歡迎閲讀!

孫正義對成功的定義

孫正義對成功的定義:

1. 70%法則

如果覺得自己在某項事業上有90%的概率獲得成功,可能已經有同樣有把握的競爭對手存在,這時動手為時已晚。如果成功率在50%,就市場的生命週期而言,可能時機尚早,同時也意味着自家企業與競爭對手相比並未處於絕對優勢的地位,業內第三方將無法判斷應當追隨哪一方。因此,70%的成功率是個重要的參考指標。

2. 做出1000套商業計劃後再來

創業者做商業計劃時通常會基於營業額數據做出樂觀、平庸和悲觀三套方案,但孫正義認為三套商業計劃不夠,需要“1000套”。這似乎是強人所難,但孫的背後含義其實是,製作出1000套方案的關鍵就在於,找出方案的主軸,即用户獲得率、客單價、設備投資額、用户獲得成本等前提數據。

新興市場沒人知道競爭對手會採取什麼樣的商業戰略,對方是採用低價策略,還是推出新服務提高客單價,可能性不勝枚舉,只要找到方案主軸,才能摸索出正確的答案。

3. 要做成一件事,必須用減法

孫正義總是先設定好最終目標,再通過減法確定過渡目標,然後才開始邁步。普通人制定計劃通常是“首先做什麼,其次做什麼”,而孫正義的思考方式是反常規的:“要實現某項目標,在目標的前一階段要做到什麼,而要做到這一點,又要在它的前一階段做到什麼。”

比如,他希望最終涉足移動通信業務,但一開始卻是先推出寬帶業務,接着收購固定電話運營商,最後才收購日本沃達豐。若非如此,就算他開始就有心收購日本沃達豐,一是籌措不到數額龐大的資金,二是收購了也缺乏相關的管理人才。

4. 提供自己認可的產品

自己騙不了自己,最難説服的對象就是自己。軟銀推出的手機,孫正義都會親自了解一番,只有那些能被他認可的型號才會成為軟銀推出的產品。孫正義和他人談判合作之前,都要先和公司內部人士充分探討,制定雙贏的方案。否則一味追求己方利益,缺乏令對方信服的理由,只會讓自己心虛對方戒備。

孫正義

5. 10秒內想不清楚的事先不做

孫正義進行決策時,總會瞬間做出結論。不過有時他也會因一時“無法決定”而將相關事項暫時擱置,“無法決定”的因素要麼是當時未掌握立刻決策所需要的資料,要麼是尚在洽談中,還有繼續洽談的必要。經營者每天需要自己做出決策的事情數不勝數,如果思考良久依然無法得出結論,還是不要給出結論的好。

6. 首先要採取行動

未來是不確定的,比方説無法預測產品推出後競爭對手的反應、成本的變動等。只需要按照自己預定計劃去做,就算做得不好,任何一件自己做過的事,也會為將來的自己積累經驗。

7. 公佈目標鞭策自己

公佈目標並努力實現,風險雖更高,卻值得一做。其他企業也可能默不作聲悶頭苦幹,但人家的經營資源可能足夠豐富。風險型企業卻必須從聚合資源開始,公佈目標有利於聚合人力、物力、資本、信息等經營資源,反而可能走得更遠。難點在於,目標定到什麼程度而不至於讓外界根本不會相信。

8. 先覆蓋、後挖掘

創業企業很難兩者兼顧,成立之初,應先以爭取用户和市場份額為首要考量。比如雅虎日本,一開始就是個按類別劃分的門户網站,然後才又增加了購物、網上拍賣等業務。

9. 和龍頭企業合作

如果能與龍頭企業達成合作,就算默不作聲也會一路順利。孫正義總是選擇與龍頭企業搭檔,是因為可以藉此享受到龍頭企業的品牌號召力、價格競爭力等優勢。和龍頭企業合作並不簡單,對軟銀而言,有時也會面臨苛刻條件,但長遠來看,這仍是成就事業最為可靠的方法。

10. 別問“為什麼做不到”

企業在擴張時,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此時,領導者不能問“為什麼做不到”,而是必須不斷向自己拋出問題,即“怎麼樣才能做到”。同時,領導者也不能疏遠那些會解釋“為什麼做不到”的下屬,如果公司裏沒人回答這個問題,公司就會在帶“病”的狀態下發展,導致問題越滾越大。

孫正義對成功的定義:越迷茫越要往遠處看

“向世界挑戰”,這是我對我們公司的期望,今日聚集在此的諸位都就職於在世界市場活躍的企業,也都是很有抱負的人。

要麼數碼化,要麼滅亡

現在的狀況是:數字化之於許多人,並不是主動進行的,而是走投無路被逼進行的。

特別是最近,日本的家電產業在持續和赤字苦戰。我認為,其原因就是數碼化的動作太慢了。僅僅組裝零件,就僅僅只是電子化。日本製造的硬件非常輕薄,故障率低,這是日本的傳家手藝,這也面臨數碼化不足的問題。

要讓軟件和硬件融合,一定要活用雲技術和大數據,也就一定要積極地進行數碼化。

雖有挑戰,但定能打開未來之門。沒有任何挑戰就能面對未來,要麼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要麼純屬運氣,恐怕也不能長久。但是主動持續挑戰,是自己開拓自己的未來的,我認為一定能取得好的結果。

迷茫之時考慮遙遠的未來

差不多在 3 年多以前,我提出了軟銀的“30年願景”。第一次提出“30 年願景”的時候,是創業之時,我第一次舉行公司早會,除我之外公司員工只有 2 人,在早會上我差不多説了半個小時的未來願景,兩個員工都睜着眼睛聽,覺得自己身在一個奇怪的公司,兩星期過去後 2 個人就辭職了。

進行長長的演講述説公司願景,會給員工留下心理陰影,所以我把願景封印在心裏了。創業經過了 30 年,我再一次把這個問題擺在員工面前,把至今以來的 30 年願景述説出來。

一開始,我迷茫於“30年之後會怎樣”這個問題,然而越是迷茫就越要往遠處看,就越能看清洪流中的未來。我們考慮長遠一些,徹底考慮一下 300 年後的人類的生活狀態、社會、技術的進化,大約花費了一年聚集國內外的才智來考慮這個問題,今天大致説一下其中的一部分。

單片機是晶體管做成的,晶體管靠近和分開,形成了電流,腦腦細胞也是神經細胞靠近分開、進行記憶與思考,也就是 2 進制,用微弱的電流記憶和思考。晶體管也是二進制,腦細胞和電腦芯片完全是同一理論。由此推斷,在大約 20 年前,人類的腦細胞數量是 30 億個,按照二進制就有 300 億個組合。300 億個,單片機裏的晶體管數量何時能超越這個數,如果我們算一下的話,答案是 20xx 年。

按照摩爾定律,機能一定會不斷進化。而人類的細胞從 4000 年前到現在就沒變過。

從現在起 20xx 年後腦細胞的數量也不會變,而單片機的晶體管數量在 20xx 年會超過人腦,我們再想想 30 年後會怎樣,20xx 年之後的 30 年後、更進一步,想想 300 年後。300 年後,就是 10 的 60 次方倍,遠遠超過腦細胞的數量,至今為止人類是地球上用腦細胞工作的生命體中數量最多的,而擁有超越人類機能之力的,是單片機。

晶體管藴含許多可能性

我們認為煩惱、想象、創造是人類的特權,電腦今後也將擁有自學能力,電腦自己編程的時代將會到來,今後的世界將像是科幻小説一樣,腦構造計算機一定會誕生,能比人類更加敏鋭地洞察和發明,搭載這種計算機的機器人會超過人類,不與其共存就沒有未來,我相信人類與優秀的機器人能夠幸福地共存。

人類目前認為不可能而放棄的領域,像災害的救助、看護、醫療、教育等等,都可以由搭載腦構造計算機的機器人來幫助。

優秀的電腦無線連接網絡,通過芯片和人類進行腦內交流,只需在腦中思想就能與對方通信,就如同傳心術一樣。30 年前,手機還沒有出現的時候,我就想到過像如今的智能機一樣,平時隨身攜帶的機器,最近的可穿戴設備,如手錶、眼鏡也相繼出現了。

另外,醫療也會大大進步,平均壽命 200 歲的時代終將到來,300 年前人類的平均壽命是 35歲,大多數人因為戰爭和疾病早早地死亡。300 年後人類的平均壽命是 200 歲,70~80 歲都會被説年輕,未來越想象越覺得接近科幻小説,充滿哲學、宗教等等爭論的話題。

然而一邊想象着 300 年後的世界,一邊煩惱之後,再次考慮“30 年後”這個話題,會覺得基本上是無聊而理所當然的世界。會讓人覺得“這樣的程度是理所當然的”,討論 300 年後搭載腦構造計算機的機器人的時候,人們的意見多種多樣,30 年後的事與之比起來似乎太平常、引不起議論,但關鍵問題就在這理所當然的 30 年後。

首先是“信息大爆炸”,比如,我們想象一下 30年後的 iPhone 會如何,與現在同樣價格的 CPU 的能力大約會是現在的 100 萬倍。

雖然不知到那時候,iPhone 還存不存在,但 30 年後的智能機平均的記憶容量會是現在的 100 萬倍,通信速度是 300 萬倍。100 萬倍是什麼概念呢,那是裝入了是人類大腦 10 萬倍的晶體管。

20xx 年以後電腦會超過人腦,30年後就是遠遠超過,這樣的話,就能夠放進 5000 億首歌曲、3.5 億年份的報紙。這樣的“超級智能機”今後將會出現,這樣的終端本地的處理能力已經如此,雲端會如何呢?這又完全不一樣了,通信速度達到現在的 300 萬倍的話,本地和雲端之間的連接速度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無限大的雲端將把地球大大拓寬,也會改變人們的生活方方式。

“雲會成為人類最大的資產”

所有的一切都會成為生活記錄,被保存在雲端。“實時翻譯眼鏡” 30 年前就取得了專利,當然遠在谷歌眼鏡之前,今後的雲技術中,在通信的瞬間完成自動翻譯會變成理所當然的事。教育當然也會大大進化,全世界的孩子能與世界各地的孩子説話、語言不通也能自動翻譯。醫療也會發展到高水平,無論你是住在孤島還是住在沙漠,也能瞬間接受世界最尖端的醫療服務。工作方式也會進化,能瞬間連接許多東西,生產效率大大提高……雲會成為人類最大的資產。

軟銀也開始將雲技術作為最大資產而活用起來,雲和大數據相混合,能形成更加有益的形式,為市場服務、解決問題。軟銀首先從自己開始,活用大數據,解決自身的問題。首先改善信號,為了更好服務軟銀的用户,我們讓信號更良好,建立更有效率的基站。

我們做了一件世界首創的事,獨立花費了 1 個月時間,收集了 7.5 G的數據,數據從智能機App 上獲得並分析,用户網絡的改善。用户在何處、何時、幾次接入網絡、連上了沒有……我們進行了種種分析,也分析了競爭對手的用户的連接狀態。這是世界首次,人們在哪個店裏會進行怎樣的行動、週五的 18 點到週日的 10 點都幹了什麼……一切都用數據進行分析。

我認為這樣才能進行真正的改善,才能分析哪裏有問題,障礙在哪裏。舉個例子,我們常在 IT 雜誌上看到“調查了 200 個地方”“問了 1000 人”,然後進行分析,但從沒看過分析 7.5 億人的雜誌,因為這樣很花錢,也沒有相應的技術。

移動設備的流行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軟銀在工作方式上也配合雲技術,率先進行了改變。iPhone推出至今已有4、5年了,我們給全部公司員工都配了一台,iPad出來的時候也給所有人配了,全員可以隨身攜帶、連接雲端,利益增長並不是偶然的事,對於未來的雲,不活用 iPhone 是不行的,我們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進行各種各樣的工作,郵件也通過 Gmail Cloud 化了,各種各樣的報告也 Cloud 化了。

不僅僅是我們,和我們合作的企業也在活用這些。JR上配了 7000 台 iPad mini,無論何時何地都能閲讀喜愛的內容,醫藥公司利用視頻提供醫生的情報、misawahome(房地產公司)利用 iPad 進行工程管理、三和 shutter 也在工作中引入了 1400 台 iPad,利用視頻等手段,讓人們能實際體驗閘門開關的速度。

軟銀公司內已經實行無紙化,也不用打印機,除了契約性文件和向政府提供的文件,已經全面無紙化了,開會也是用視頻介紹,公司內有專門製作視頻的團隊,presentation的方式也改變了。利用 Google Apps 在世界各處商談……

向世界挑戰,我們看見了新的風景,是不挑戰則見不到的風景。今後讓我們繼續我們的征程,正在積極進行數碼化的企業,讓我們繼續挑戰信息的革命,世界的工作方式也會發生大的變革。

為什麼要行動呢?只因這是為人們提供幸福而不得不進行的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