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散文教學論文

來源:文書谷 2.81W

散文,向來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同時也是近幾年備受大學聯考命題者青睞的一種文體。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中散文教學論文,相信這些文字對你會有所幫助的。

高中散文教學論文

散文作品閲讀是高中語文學習和考查的重點和難點。就大學聯考的考查來看,選文一般是有一定文學性的篇幅比較短的文章。散文之美,就滲透在其選材、語言及構思等具體的形式裏面。缺乏系統的知識、敏鋭的感受力,就無法真正感受到這種“美”。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閲讀與鑑賞”的教學建議是引導學生“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 散文教學中,教師教什麼?怎樣有效地讓學生掌握散文閲讀的基本方法,對文本進行比較準確而有獨創性的意義構建?“教”與“學”之間,怎樣達到一個比較好的平衡?

一、整體感知文章大意

根據奧蘇貝爾認知同化學習理論,表徵學習是創造能力形成的基礎。根據散文的文體特徵,快速把握文章的內容和情感走向,是我們要教給學生的一個基本方法。不同的散文側重點不一樣,但是無論是以哪種表達方式為側重點,我們都可以藉助文章標題來整體感知文章。

如《憶劉半農君》,從標題看,是一篇回憶、悼念性質的文章,這樣的文章一般會寫些什麼?學生就會推測,會寫劉半農的生平事蹟、“我”與劉半農的交情,還可能有“我”對劉半農的評價等等。至於會寫哪些事、交情如何、有怎樣的評價,則可以通過研讀文本內容而獲得。再如《一朵午荷》,從標題來看,這是一篇以具體物象為題的文章,這樣的文章,應該會寫到“一朵午荷”,並且,會不僅僅呈現自然性質的“一朵午荷”。因為,根據散文“託物言志、借物寄情”的傳統,這“一朵午荷”可能會承載起作者的某種情感或哲思。從這個意義上説,標題中“午”的含義,就應該包括了自然狀態的“賞荷時間”與精神層面的“生命狀態”。

利用標題的信息,對文章的內容和基本的感情傾向有整體把握,在散文閲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整體感知文章的能力,幫助學生形成一種直觀的反應。如《山陰道上》,應該會寫自己在“山陰道上”的所見所聞,以及由此而生髮的所思所感。而《想飛》就應該是抒發自己對“飛”的渴望與追求。

文章標題及文體特徵的“窗口”功能,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概念,並內化為一種能力。這一步順利完成,就為散文的鑑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教師宜在此基礎上,緊扣“內容”和“語言”這兩個要點,引導學生快速、準確地掌握文本,並體味到散文言內、言外之美。

在“讀懂”這個層面,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藉助文中的關鍵詞句來推測文章思想、感情。這裏所説的“關鍵詞句”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直接表明作者情感觀點態度的議論抒情的句子,這一類語句直接指向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是在文章結構上起着關鍵作用的語句,如總起句、過渡句和總結句等,這一類語句則可以呈現文章的思路,幫助讀者更快地把握作者的情感、思想。

在陳果安教授主持編著的《散文的欣賞與寫作》中,提到有些老師講散文時“首先要求學生將文中的重點語句畫出來,然後要學生根據這些重點語句去概括文章的思想內容”,並指出“這方法是不對頭的。” 而筆者認為,在散文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藉助文中的關鍵句,快速推斷文章的內容,大致推斷文章的寫作思路,也不失為一種與文本對話的有效手段。

二、探知文章主旨

內容是散文最本質的憑藉。如果説文章的結構是骨架的話,內容就是它的血肉。有了血肉,文章才生動鮮活。散文取材自由,題材廣泛,其抒寫的內容一般是細緻的、瑣碎的、看似零亂的,但這些內容都是有指向的。它們在本質上都是作者內心“真我”的抒發、表現。換一句話説,它們能進入文章,組合成一個整體,是受着同一個主題的制約、統率。它們共同承載起作者表情達意的任務。因此,這些內容,就有了別樣的韻味和內涵。

對於一篇散文作品而言,寫什麼,是很重要的。這個“什麼”,其實就是我們平常所説的材料,它包括了景、物、人和事。內容的選擇服從於主旨的需要。它們是作者經過篩選後的產物,也是和作者內心情感表達相吻合的。散文的情感,一般都附着在這些實實在在的“物”上,才具有真實可感的力量。我們就要引導學生用“回溯”的方式,藉助這些材料,去探求作品的感情、思想和意藴,並逐步進入審美判斷的精神境界。

如,同是寫秋景,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中寫的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的富有生機的秋景,即便是“寒秋”,也是一幅壯美的秋景圖;而郁達夫《故都的秋》裏,“秋天院落”也好,“秋槐落蕊”也好,都瀰漫着一種秋的蕭瑟。這樣的差異,除卻作家個人的性格因素,更重要的恐怕和作者在詩文中要傳遞的情感信息有關。這樣的情感信息,實際上就是一種審美,能給學生情感上的薰陶。

20xx年湖南大學聯考選文是徐志摩的《想飛》。我們且來看看作者在文中選寫的內容。首先,作者描寫了雲雀飛向青天的高遠與快活,然後回憶了自己做孩子時候的“大鵬”,再接着,作者寫到了“人原本是會飛的”,“人沒有不想飛的”,最後點明“人類最大的使命是製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飛!”從內容的選擇上看,作者圍繞着“飛”,集中地描繪了“飛”、表達出“想飛”的慾望和理想。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在其內容的安排上可見一斑。

由此看來,緊扣文章所選擇的材料、安排的內容,可以由現象看本質,由表及裏,探求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情感。

三、體味文章內藴

語言是散文最直接的呈現。散文作品的主題、技巧、情感等,都需要藉助語言來呈現。因此,琢磨、品味語言是閲讀、鑑賞散文最重要也最有效的途徑。

散文語言之美呈現出多樣化。朱自清的清新自然,老舍的平實樸素,余光中的詩意……都是美,這些語言之美與散文的內容相互映襯,相得益彰。

近幾年湖南省大學聯考選文,語言各有特色:魯迅《憶劉半農君》沉鬱摯誠;朱光潛《談靜》娓娓如訴(本就是書信);沈從文《雲南看雲》平實從容;洛夫《一朵午荷》雋永深刻;徐志摩《想飛》詩情澎湃……它們皆是語言美的具體範例。而對於文章語言的考查,也一直是大學聯考設題的重點。如“故鄉”一詞在文中的含義(20xx湖南卷)。對“這憎惡是朋友的憎惡”一句的理解(20xx湖南卷);“午”字的含義(20xx年湖南卷)等等。

鑑賞、品味散文的語言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藉助語句中的技巧如修辭等感受語言之美,二是通過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來體會文章語言的深意。

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文章語言具有靈動之美。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中,“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羣”一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寫出了荷葉高、挺、圓展的特點。這個句子值得玩味。“葉子像裙”,喻體“裙”之前有兩個修飾詞,“亭亭”和“舞女”。先看“舞女”,重點説葉子的動態之美,並突出了荷葉圓展的特點。而“亭亭”二字,則突出了葉子“出水很高”、挺直而立的特點。這一個比喻,既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荷葉的特點,也表現了作者對這荷葉的喜愛。這個比喻句裏,去掉任何一個詞語,其效果都是要打折扣的。

而作者對於語言的錘鍊、雕琢,也讓散文語言雋永深刻,言有盡而意無窮。還是以《荷塘月色》為例,作者寫道“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在這樣一個朦朧清雅的夜晚,“我”聽見了熱鬧的蟬聲、蛙聲,而“我”卻只是一個旁觀者,無法融入這熱鬧。“我”的孤獨與落寞,可見一斑。而這個“我”無論是作者自己,還是像“我”一樣的知識分子,怕都不那麼重要了吧。短短一個句子,情韻立見。

著名詩人余光中代表作之一《聽聽那冷雨》裏,“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聽聽”“看看”“嗅嗅聞聞”到“舔舔”,一連串的疊動詞,宣泄出對雨的親近與痴戀,而“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淒涼,悽清,悽楚,於今在島上回味,則在悽楚之外,再籠上一層悽迷了。”一句,則更是藴意無窮。由“淒涼”而“悽清”,至“悽楚”終至“悽迷”,由外而內,寫出了作者深切的懷鄉之痛。作者對語言的用心,既呈現出散文作品主題的豐富性,也盡顯散文語言的恣意與從容。

語言的意藴在於它承載了作者的情思,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都可以成為散文情感的聚集地與噴發點。散文閲讀教學中,注重引領學生品味語言之美,無疑會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與審美趣味。而如果在內容和語言方面都能比較準確地把握的話,針對文本的試題,基本上都可以迎刃而解。

散文教學,點多面廣。從文字到文章,從文學到文化,是一個日積月累、厚積薄發的過程。學生閲讀、鑑賞能力的提升,有賴於平常的積累。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理清思路,化繁為簡,幫助學生構建清晰的閲讀思維,引領學生從文字、語言入手,感悟散文語言之美、情感之美。讓學生實現從“敢讀”到“善讀”再到“樂讀”的心理成長,迴歸語文學習的根本,享受閲讀的樂趣。在掌握閲讀、鑑賞基本技能的同時,得到獨特的審美體驗和思想的啟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