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的名人傳記

來源:文書谷 2.33W

每個名人都有自己的小故事。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勵志的名人傳記,供大家參閲!

勵志的名人傳記

勵志的名人傳記:

魯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為豫才。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時(1920xx年5月)始以“魯迅”為筆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説、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説集《吶喊》《彷徨》

《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散文詩集

《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三閒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魯迅的小説、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

被選入中、國小語文課本等,已成為家喻户曉的藝術形象小説《祝福》、《阿Q

正傳》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

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魯迅以筆為武器,戰鬥一生,

被譽為“民族魂”、現代文學的旗幟,是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被喻為中國的托爾斯泰。毛澤東評價他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

勵志的名人傳記: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生於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逝於1948年8月12日,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原籍浙江紹興。?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朱自清祖父朱則餘,號菊坡,本姓餘,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東海縣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朱鴻鈞由東海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兩年後,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1948年,朱自清因為反對美國政府的扶日政策,參加了拒絕接受美國救濟糧的運動,本已身患肺病的他更是虛弱不堪,終於在貧病之中逝世,年僅50歲。

朱自清有著作27種,共約190萬言,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開明書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對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蒐集、整理、出版了6冊《朱自清全集》。朱自清雖在“五四”運動後開始新詩創作,但是,1920xx年發表的《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卻顯示出他的散文創作方面的才能。從此以後他致力於散文創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0xx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為當時負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敍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題材可分為三個系列:一是以寫社會生活抨擊黑暗現實為主要內容的一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和《執政府大屠殺記》。二是以《背影》、《兒女》、《悼亡婦》為代表的一組散文,主要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父子、夫妻、朋友間的人倫之情,具有濃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寫自然景物為主的一組借景抒情的小品,《綠》、《春》、《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後兩類散文,是朱自清寫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樸縝密、清雋沉鬱,以語言洗煉,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

勵志的名人傳記:

]張騫,漢族,字子文,漢中郡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開拓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並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為郎。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三年-前138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20xx年餘,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後逃脱,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張騫在大夏時,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勸武帝開西南夷道,但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張騫隨衞青徵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與李廣出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擊匈奴;張騫因遲誤軍期,當斬,用侯爵贖罪,得免為庶人。後張騫復勸武帝聯合烏孫(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騫為中郎將,公元前120xx年率300人,牛羊金帛以萬數,出使烏孫。張騫到烏孫,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國,此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烏孫遣使送張騫歸漢,並獻馬報謝。元鼎二年(前115),張騫還。翌年卒?。他所遣副使後相繼引西域諸國使者來漢;烏孫後來終於與漢通婚,共擊破匈奴。漢能通西域,由張騫創立首功。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張騫對開闢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西域諸國當時無史籍記載,張騫所報道,備載於《史記》、《漢書》中,是研究中亞史所根據的原始資料,具有重要價值。?

勵志的名人傳記:

胡適(1891.12.17—1962.2.24),漢族,安徽績溪上莊村人。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家、文學家,哲學家。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

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其中,適與適之之名與字,乃取自當時盛行的達爾文學説“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典故。

父親是胡傳,字鐵花,官至台灣台東直隸州知州,後因乙未戰爭離台。母親馮順弟。1920xx年考取庚子賠款第二期官費生赴美國留學,於康乃爾大學先讀農科,後改讀文科,1920xx年往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學於哲學家約翰·杜威。1920xx年通過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論文考試,同年夏天回國。胡適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

胡適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北大文學院院長、輔仁大學教授及董事、中華民國駐美利堅合眾國特命全權大使、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名譽顧問、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館長、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位於台北南港)院長等職。

胡適深受赫胥黎與杜威的影響,自稱赫胥黎教他怎樣懷疑,杜威教他怎樣思想。因此胡適畢生宣揚自由主義,是中國自由主義的先驅。提倡懷疑主義,並以《新青年》月刊為陣地,宣傳民主、科學。畢生倡言“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言必有證”的治學方法,以及"認真的作事,嚴肅的作人"的做人之道。

勵志的名人傳記: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因為他的家鄉有兩條河叫“沫水”和“若水”);四川樂山人;漢族,中國共產黨黨員,為現代著名文學家、史學界權威人士,蜚聲國際,致力於世界和平運動,是我國現代著名的無產階級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書法家和著名的革命家、社會活動家。

清光緒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生於四川省樂山縣觀娥鄉沙灣鎮。幼年入家塾讀書,1920xx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

1920xx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後從文。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醫科。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1920xx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説。1920xx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1920xx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

代表作詩集《女神》擺脱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拓了新一代詩風。1920xx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1920xx年,他在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後繼續編輯《創造週報》和《創造日》。1920xx年後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產階級文學。1920xx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1920xx年到1920xx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嫈》、《卓文君》。1920xx年因受蔣介石通緝,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後改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團結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41年皖南事變後,“皖南事變”後,他寫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膽》《南冠草》《高漸離》六部歷史劇和戰鬥詩篇《戰聲集》以及雜文《甲申三百年祭》。1946年後,站在民主運動前列,成為國民黨統治區文化界的革命旗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