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我成功的故事_關於超越自我的故事

來源:文書谷 2.06W

讓一切都從超越自己開始吧!只有超越了自我,才懂得再怎樣去衡量別人的價值;只有超越了自我,才明白如何接納自己以外的一切。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超越自我成功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超越自我成功的故事_關於超越自我的故事

超越自我成功的故事篇1

有些人的沮喪是來自於“比較心”。我比別人出身差;我比別人天生長相差;我比別人運氣差;我比……這樣子比下去可能比不完了,但是明知“比”的心態不好,但我們仍然要比一比。如果是這樣,我們不妨先把鏡頭朝向自己,想一想從小到大的自己,以及那些不如你的人,再想想自己此時的心情,你將能夠體會一個失敗者的心情。

不要左顧右盼別人路上的風光,增添自己的煩惱,擾亂自己前進的步伐,回首之際,你當發現你錯過途中向你微笑的花朵。

英國作家約翰·克萊斯,可以説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多產作家,他一共出過564部小説,如果你以一年出10本來算,他花了將近五六十年時間在寫小説。出了那麼多書,你可能會以為他是百戰百勝的作家,那你就錯了,他曾經被退稿達753次!

試問你承受得住753次的沮喪嗎?

愛迪生這個童年被老師認為愚鈍的人,他可是創造出1093項發明,不折不扣是個發明大王,你可知道他失敗了多少次,他失敗了3000次。所以作為大師的他會如此説:九十九分的努力,一分的天才。

美國的學者吉思克爾説:“成功無法門,但失敗一定會有所收穫。”愈早失敗對一個人愈有益,這樣你才能在年輕時,獲得大智慧。

台灣著名漫畫家朱德庸25歲紅透寶島,《雙響炮》、《澀女郎》、《醋溜族》等作品在台灣深受喜愛;在內地,他的漫畫也非常暢銷。可小時候的他卻是一個問題孩子,並認為自己非常笨。十多歲以後,他發現自己對文字反應遲鈍,但對圖形很敏感。於是他在學校裏畫,回到家裏也畫,書和作業本上的空白地方都畫得滿滿的;在學校受了哪個老師的批評,一回到家就畫他,狠狠地畫,讓他“死”得非常慘,後來就有媒體發現了他,為他開設漫畫專欄。因為找準了自己的最佳結合點,他成為一位優秀的漫畫家。

有一個心理學家曾經説過:“你一定比你想象的還要好,但是許多人並不這樣認為。”許多傑出人士在小小年紀時,就懷有大志,就想與眾不同,無論遭遇任何磨難,仍相信自己是最好的。你是不是有這樣的信念,有別人打不倒的自信心呢?你的堅持有多強,你的自信就有多強,你的路就有多長。

每一個人都應該永遠記住這個真理,只有不斷超越自我的人,才是一個真正聰明人。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的稟性和天賦,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實現人生價值的切入點。你只要按照自己的稟賦發展自己,不斷地超越心靈的絆馬索,你就不會忽略了自己生命中的太陽,而湮沒在他人的光輝裏.

超越自我成功的故事篇2

對於每一個智商能與“神童”這兩個字匹配的小孩來説,童年似乎都結束得太早了。他們過早地承受了成年人的期許和異樣的眼光,而長大後卻始終無法進入正常的社會秩序。

張亞勤的人生軌跡似乎超越了“神童”的宿命:12歲成為當年中國最年輕的大學生,23歲以優異成績獲得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電子工程博士學位,31歲成為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百年曆史上最年輕的院士,34歲執掌微軟亞洲研究院,38歲成為微軟全球副總裁。

1、自由自在的“神童”

1978年,只有12歲的太原少年張亞勤成了大學生。那是一個很特殊的年份,在國人的記憶裏,除了大學聯考恢復這個大事件之外,最衝擊人眼球的事件就是“神童”,不是一個,而是一個班。當年的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裏有30多個學生,從12歲到15歲,來自全國各地。

有一天,一個作家要採訪這羣“神童”,看到張亞勤沉默寡言,便叫他一起去散步。作家説:“知道嗎?比起你的同伴,你的基礎還很差。”張亞勤爭辯道:“我是憑自己的本事考進來的。”隨後作家説:“可是,你才剛剛開始,究竟能不能成功,還要看你以後的路怎麼走。”這促使張亞勤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

中科大少年班的班主任在對媒體回憶時説:“人際關係這一課,心理健康這一課,整個班級的孩子都落下了。他們在上學時沒能養成好的心態,沒有平常心。這種缺陷不是一時的,而是終生的。”

而當張亞勤的一些同學在“神童”的光環裏糾結、在與導師的緊張關係裏找不到定位時,張亞勤成了“神童”背後的隱形人,玩自己喜歡的遊戲,調皮、搗蛋。

2、智力超常卻毫無優越感的孩子

張亞勤的碩士畢業論文是關於通訊方面的。有一次他讀到了一篇文章,非常困惑,於是給通訊領域的學術權威皮克·霍茲寫信。

張亞勤沒有收到回信。但兩個月後,霍茲來科大講學,他記得張亞勤的那封信,兩人相談甚歡。回到美國後,霍茲問張亞勤是否願意到美國來上學——給他獎學金。於是,一封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邀請函發到了張亞勤手裏。

1989年,23歲的張亞勤博士畢業,他遞交了華盛頓大學歷史上惟一一個滿分的博士論文。在老師的推薦下,他來到著名的GTE研究中心做研究工作。在接下來5年裏,他全身心投入到數字視頻的傳輸和通訊研究領域,成為這個行業最為出類拔萃的專家之一。

1997年,年僅31歲的張亞勤成為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協會院士。這是電氣和電子學研究領域全世界最高的學術榮譽,他成了這個協會120xx年來獲此榮譽的最年輕的科學家。克林頓在任美國總統時曾給他寫信,説他“是一個靈感的啟示”。美國電器電子工程師協會院士瑞曼德和比克·赫爾茨都曾由衷讚歎:“他真的是全世界的財富。”

這段輝煌的經歷,在張亞勤的追述中,依然是充滿了温馨的暖色調。而真正的事實是,當我們把一個人放在當時的大環境中,似乎才能窺見更多的顏色。

在人際交往上,張亞勤與掌握自己命運的人相處得很好。作為一個“神童”,他與一般小孩和其他“神童”的區別在於,這是一個早熟的孩子。

“人的性格有三分之一在5歲以前就形成了,我覺得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有三分之一是在國小和中學的教育,另外三分之一可能是後面的一些經歷,大學之後對於人性格的影響就不是很重要了。”張亞勤這樣對筆者説。

在他出生的那一年,文革開始,隨後一年,父親遭受迫害。記憶裏,關於父親有兩個面畫:一個是父親莫名其妙地從家中不見了;另一個是5歲的時候,家中愁雲慘淡,他知道父親過世了。“我在媽媽跟前撒嬌的時光結束得特別早。我的童年,幾乎都是在晉南一個小城的外婆家裏度過的。”

張亞勤的媽媽和繼父住在太原,外婆住在運城,奶奶和姑姑住在西安,伯父住在北京。在童年的無數次旅行中,有一次記憶非常深刻的旅行,母親寫信讓親戚去接他,但親戚沒有收到信。“走的是山路,還下雨,走了一天,而且也不知道在什麼地方,但知道大致的方向,就一路走一路問。”多年後,在最困難的時候,張亞勤的腦子裏總會浮現出那幅陰雨中獨行的畫面。

每次走進一座城市,他都會住在親戚家。那時候的張亞勤,已經學會剋制自己的慾望,絕對不任性,努力表現自己好的一面,盡力去理解大人們的想法。“寄人籬下,有一種很難受的感覺,但這對人的性格培養是有好處的。”他日後如此敍述自己的童年,在他看來,人應該把自己放在更合適的位置上,因為不可能一輩子都受到無微不至的呵護,更不可能永遠被放在眾星捧月的位置上。

這個毫無優越感的孩子智力超常,用了兩年時間就讀完國小,用一年半讀完國中,又用一年讀完高中,到了1978年,他高中畢業了。這一年,他才12歲。

高智商給張亞勤帶來了榮譽,有一次,他看到了“掀起學習張亞勤的熱潮”,他把看到的這個標語告訴媽媽,母親淡淡地對他説:“你沒有什麼好讓人家學習的,你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樣。”自從他考上科大少年班的消息公佈後,各路媒體都想採訪這個太原“神童”,但母親一一謝絕。

去年,少年班的同學30年後再聚會,張亞勤因為時間衝突,沒去成。他對筆者坦承,他不喜歡那樣的場合。談及人生需要回避掉什麼問題時,張亞勤認為:“歷史是因果,發生就發生了,有些東西我覺得不要去回憶它。”

3、他就是微軟的軟實力

1998年,在接到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李開復的電話後,張亞勤思考了5分鐘,就決定成為這個研發中心的一員,任首席科學家。

李開復得到張亞勤加盟的消息後,表示了他對張亞勤的讚賞:“説實話,他的能力,遠超過當時的職位,當院長都是屈才了。”前微軟、思科的中國區總裁杜家濱對張亞勤的評價也極高“他是我見過對科技最熱情的研發人才。”

他們的評價,並非誇大其詞。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張亞勤就在工程界最權威的雜誌《IEEETransactions》發表文章,“到現在為止,我可能在這家權威雜誌上發表了100篇文章。這個雜誌審稿週期是兩年,能在這裏發表論文,代表着一種認可。”事實上,很多專家終其一生,都很難在這家雜誌上發表10篇論文。

張亞勤加盟時的微軟,在中國霸道而脆弱,它對中國信息化的貢獻不比IBM小,但相比IBM在中國既賺到了錢又贏得了聲譽,微軟在中國既沒賺到錢,也沒贏得聲譽和尊重。5年之內竟然換了5任CEO,其中有兩個後來還寫書批評微軟。

微軟中國研發集團的成立是微軟在中國的一個轉折點,這是一個與市場和利潤不直接掛鈎的機構。它持續招賢納士的作為,沖淡了原來那咄咄逼人的形象。

20xx年時間,這個研發機構發生了裂變,由微軟中國研究院升格為微軟亞洲研究院,隨後又成立了微軟亞洲工程研究院,這些機構現在已經整合成微軟中國研發集團,由最初的4個人,變成現在的3000多人。

張亞勤的職位也發生了變化,由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再到微軟全球副總裁。20xx年1月,他成為微軟中國研發集團主席。現在回過頭看,那是個特殊的時間段,當時李開復離開微軟,到谷歌尋找另一個春天,張亞勤的歸來被視為微軟CEO鮑爾默委派的、與李開復爭奪人才。所謂研發集團主席只是一席虛職。

張亞勤否認了自己的歸國和李開復有直接的關係。當時,他與時任亞洲研究院院長沈向洋進行長談,決定亞洲研究院保持原有的品牌和彙報體系,亞洲工程院及其他研發機構直接向張亞勤彙報工作。對他來説,更重要的是改變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機構的邊緣命運。據知情者稱,陳永正去職後的14個月中,張亞勤一直擔任代CEO,直接接手的機會不少於3次,但他始終更樂於研發方面的工作。

微軟中國目前和多數跨國公司都有了質的區別,那就是微軟中國90%的事情都由中國區決定,10%的事情留給總部。談到這個問題時,張亞勤非常自信,就像和蓋茨談到視頻壓縮方面的問題時,他是這個領域的專家,蓋茨相對來説是個外行。關於中國的問題也一樣,相對於鮑爾默,張亞勤和他的中國團隊則要專業得多。

當筆者問及這種地位的取得與他跟蓋茨個人之間的情誼有沒有關係時,張亞勤憨憨地笑了,“肯定是有一點關係,但肯定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眾所周知的是,張亞勤是蓋茨的學生,是微軟智囊團的核心人員,微軟裏級別最高的華人,蓋茨告別晚宴上惟一邀請的華人也是他。而這些,是基於他在科技領域的學術研究與應用發展上的實質貢獻。

在學術與研發上,張亞勤目前已擁有60多個美國專利,累積300餘篇論文。特別是在視訊壓縮及移動通訊方面,他更是美國此領域中擁有最多論文及專利的華人。

張亞勤曾經的同事,新華都CEO唐駿如此評價他:“他往人羣裏一站,就給人一種壓力。總覺得張亞勤到哪裏,總會給人種期待,一種希望。他是什麼,他就是微軟的軟實力。”

4、總裁的普通生活

現在的張亞勤,生活規律而有節奏。上午9點,他會準時出現在微軟中國研究院的辦公室。到了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查看當天的電子郵件。在電腦啟動的間隙,通常他會要一杯咖啡。

查看完郵件,咖啡已經剩了半杯,他會及時續上,然後再查看一下他當天的日程安排,“我的每一個小時都被預定了,我的日程是公開的,每時每刻大家都知道我在幹什麼。”除了負責研發外,張亞勤還一度負責大中華區的銷售業務,儘管很忙,他仍然很從容。

“我的家人住在北京,我一週有4天保證在家裏吃晚飯。每週都會打打球,練練瑜伽,喝喝紅酒。每天有3個小時不參加任何會議,不接受任何採訪,一個人坐着看書、寫東西。所以説,覺得時間足夠了,就有足夠的時間。”張亞勤説。

此外,他還是一個興趣廣泛的人。在媒體的記憶裏,他具有將精力長時間專注於一件事情的能力,一連數日,閉門不出,沉浸在多媒體的世界裏。

他還喜歡做生意,對風險投資和股票買賣都很熱愛。某些時候,他骨子裏還保留着一些頑童的秉性,比如會在電梯門開的一瞬間轉身跑開,從樓梯拾級而上,然後滿臉燦爛的笑意看着其他同事出來。

超越自我成功的故事篇3

兩人各擁有一條長10米的繩子,怎麼讓對方的繩子變短?用剪刀剪短對方的?還是用繩子加長自己的?不同的人的選擇是不同的。

《塔木德》上説:超越別人,不如超越自我。

在猶太人看來,人的生命由兩部分組成,父母給予的以及自己賦予的,其實也就是先天和後天。先天只是出身,後天才是生命的實質,生命的實質必然要由超越來維持和昇華——超越自我,超越出身,超越侷限。

猶太人有一則故事教導人們要去超越自己。

有一對父子倆都是拉比。父親性格温和,考慮周到;而兒子卻孤僻、傲慢,所以他一直沒有成功。

有一天,兒子對父親抱怨,老拉比説:“我的孩子,作為拉比我們之間的區別是:當有人向我請教律法上的困難問題時,我給他回答。他提的問題以及我的回答,我的提問人和我都滿意;但是若有人問你問題,則雙方都不滿意——你的提問人不滿意,是因為你説他的問題不是問題;你不滿意是因為你不能給他一個答案。所以,你不能怪別人而必須放下架子鼓勵自己,才能成功。”

“父親,你是説我必須超越自己?”

“是的,”父親回答,“真正超越從前自我的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人。”超越自己的歷史傳統融入了猶太人的血液之中,所以,猶太民族成為最勤奮的民族。

道理很簡單,如果勤勞自勉,藉以超越自己,那麼總有一天,就會自然而然地超越了別人。人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內在動力。超越自己,才能不斷地鞭策自己前進,而不因為一時的懈怠或者暫時的成功而失去繼續努力向前的動力。

若想超越自我,就要打破現有的狀態,敢於向未知的領域挺進,具有冒險精神,正如猶太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説:“人必須經常思考新事物,否則和機器沒什麼兩樣。”猶太人認為,

超越自己的事情一天都不能放鬆,儘量地學些不同的事物,將它們組合起來,才會有新的智能和洞察力產生,這些不同的事物相互影響之後,往往會有許多新的創見。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創造力,只是有些人通過堅持不懈的學習,把它發揮了出來。更多的人則因為懈怠讓這種才能荒廢掉了。

食品大王保羅·紐曼的故事更能説明猶太人如何打破舊有的生活狀態。紐曼是美國着名的影星,他有傑出的表演才能和先天的強健體魄,他是銀幕上的男性偶像。他飾演了許多影片,如1956年的《上帝喜歡我》,1958年的《漫長的夏日》,1960年的《在陽台上》,1961年《騙》等,均獲觀眾的好評。他曾5次被提名為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到1987年他60歲時,終於在第6次提名時,榮膺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圓了自己40年的夢。此外,他還是出色的導演。他在電影上的成就,為他贏得了聲譽和財富,他成了一位富有的藝術家。

保羅·紐曼是出生在美國的猶太人,他的父親是一位小商人,母親喜歡音樂、藝術。紐曼大學畢業後,留在父親的商店工作。他也喜歡錶演。本來做一個老闆,做一個猶太商人,他也可以成功,可他不滿足於日復一日的平淡的生意。於是,在不解和懷疑的目光中,他毅然賣掉了雜貨店,一心一意投身到了演藝界。1987年,他因在《金錢本色》中的成功表演而獲奧斯卡獎。保羅·紐曼從商人到藝人的跨越,使其在新的領域內贏得了更大的成功,也開掘了自己在表演上的天賦。

但是,保羅·紐曼的超越永遠沒有完結。198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接觸到了一種新的食品。這種新玩意是拌麪條用的醬汁,味道非常好。曾經作為商人的紐曼看到了其中藴藏的商機。於是他與朋友合作,投資數十萬美元開發這種食品,併成立了“保羅—紐曼食品公司”,就這樣,他又開始了從藝人到企業家的超越。最後,他被譽為美國的“食品大王”。

保羅·紐曼從商人到演員直到天皇巨星,再從天皇巨星到企業家再到食品大王,他的人生之路告訴人們,只有不斷超越自我,不斷讓自己在新的生活和環境中去迎接挑戰,才能保持住生命不滅的創造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掘自己的潛力。

超越自我成功的故事篇4

並不是因為事情難我們不敢做,而是因為我們不敢做事情才難的。

1965年,一位韓國學生到劍橋大學主修心理學。在喝下午茶的時候,他常到學校的咖啡廳或茶座聽一些成功人士聊天。這些成功人士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某一些領域的學術權威和一些創造了經濟神話的人,這些人幽默風趣,舉重若輕,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順理成章。時間長了,他發現,在國內時,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騙了。那些人為了讓正在創業的人知難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創業艱辛誇大了,也就是説,他們在用自己的成功經歷嚇唬那些還沒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為心理系的學生,他認為很有必要對韓國成功人士的心態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難》作為畢業論文,提交給現代經濟心理學的創始人威爾;佈雷登教授。佈雷登教授讀後,大為驚喜,他認為這是個新發現,這種現象雖然在東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還沒有一個人大膽地提出來並加以研究。驚喜之餘,他寫信給他的劍橋校友--當時正坐在韓國政壇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説,"我不敢説這部著作對你有多大的幫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個政令都能產生震動。"

後來這本書果然伴隨着韓國的經濟起飛了。這本書鼓舞了許多人,因為他們從一個新的角度告訴人們,成功與"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三更燈火五更雞"、"頭懸樑,錐刺股"沒有必然的聯繫。只要你對某一事業感興趣,長久地堅持下去就會成功,因為上帝賦予你的時間和智慧夠你圓滿做完一件事情。後來,這位青年也獲得了成功,他成了韓國泛業汽車公司的總裁。

人世中的許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該克服的困難,也都能克服,用不着什麼鋼鐵般的意志,更用不着什麼技巧或謀略。只要一個人還在樸實而饒有興趣地生活着,他終究會發現,造物主對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超越自我成功的故事篇5

困境即是賜予——一個障礙,就是一個新的已知條件,只要願意,任何一個障礙,都會成為一個超越自我的契機。

有一天,素有森林之王之稱的獅子,來到了天神面前:我很感謝你賜給我如此雄壯威武的體格,如此強大無比的力氣,讓我有足夠的能力統治這整座森林。

天神聽了,微笑地問:但是這不是你今天來找我的目的吧!看起來你似乎為了某事而困擾呢!

獅子輕輕吼了一聲,説:天神真是瞭解我啊!我今天來的確是有事相求.因為儘管我的能力再好,但是每天雞鳴的時候,我總是會被雞鳴聲給嚇醒.神啊!祈求您,再賜給我一個力量,讓我不再被雞鳴聲給嚇醒吧!

天神笑道:你去找大象吧,它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答覆的。

獅子興匆匆地跑到湖邊找大象,還沒見到大象,就聽到大象跺腳所發出的砰砰響聲。

獅子加速地跑向大象,卻看到大象正氣呼呼地直跺腳。

獅子問大象:你幹嘛發這麼大的脾氣?

大象拼命搖晃着大耳朵,吼着:有隻討厭的小蚊子,總想鑽進我的耳朵裏,害我都快癢死了。

獅子離開了大象,心裏暗自想着:原來體型這麼巨大的大象,還會怕那麼瘦小的蚊子,那我還有什麼好抱怨呢?畢竟雞鳴也不過一天一次,而蚊子卻是無時無刻地騷擾着大象.這樣想來,我可比他幸運多了。

獅子一邊走,一邊回頭看着仍在跺腳的大象,心想:天神要我來看看大象的情況,應該就是想告訴我,誰都會遇上麻煩事,而它並無法幫助所有人.既然如此,那我只好靠自己了!反正以後只要雞鳴時,我就當做雞是在提醒我該起牀了,如此一想,雞鳴聲對我還算是有益處呢?

在人生的路上,無論我們走得多麼順利,但只要稍微遇上一些不順的事,就會習慣性地抱怨老天虧待我們,進而祈求老天賜給我們更多的力量,幫助我們度過難關.但實際上,老天是最公平的,就像它對獅子和大象一樣,每個困境都有其存在的正面價值.

超越自我成功的故事篇6

朋友們,你們知道什麼是無窮的嗎?對了,就是精神的力量!這絕對不是一句假話,不信,請看下面的故事。

一位唐山大地震的倖存者説:“地震當晚,就在我們住的那片樓房倒塌的那一刻,一塊巨大的鋼板重重地向一對年輕夫婦的頭上砸來。夫婦兩人臨危不懼,一起拼命地用血肉之軀撐起了那塊千斤鋼板。只因為在他們身體下,還有一個嬰兒。當民兵把他們的孩子從鋼板下抱走那一剎那,鋼板再一次倒下,夫婦倆被壓死在下面。事後有專家估算了那塊鋼板的重量,至少有兩噸重!而今天世界的舉重冠軍能舉起的最重槓鈴,也不過三百公斤!這就是説,夫婦兩人用雙手舉起的重量,比世界冠軍舉起的重量還要重七八倍!”

還有一位母親,有一天去樓底下和鄰居買菜。回來的路上,離家只有十幾米的地方,在12樓的年僅兩歲的女兒看見媽媽回來,立刻趴在陽台上向媽媽招手。孩子一不小心身體探出窗口,突然摔下樓去。那位母親急了,使出全身力氣疾步向孩子跌下來的方向跑去。就在孩子落地的一瞬,母親準確地一把接住了孩子。這不能不説是一個奇蹟。事後人們做了一個實驗:讓一隊消防隊員從離那座樓十幾米的地方跑去,在與孩子下落的高度相同的地方,接一個與孩子體重相等的物體。結果沒有一個消防隊員能辦得到。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母親接的是她的孩子,是比她生命還要重要的寶貝,是能夠激起她強烈的母愛——一種偉大精神力量的孩子;而消防隊員接的只是一個普通的物體,一個不能使他爆發出任何精神力量的物體。

再舉一個更貼切的例子。

一位妻子對她身患絕症的丈夫説:“如果一百個患你這種病的人只有一個能活下來,那麼那個人就是你!”這句話從他妻子的嘴裏説出來,是多麼鼓舞這位丈夫!就在大家都確認這位丈夫沒有生存希望的那時,丈夫卻奇蹟般地活了下來,真的成為了“那個人”。

試想:一對年輕的夫婦平常的力量怎麼會比世界冠軍舉起的重量還要高出好幾倍?!一位柔弱的母親怎麼會比一羣強壯的、受過嚴格訓練的小夥的奔跑能力高?!一個病重得連醫生都沒有回天之力的人,僅憑妻子一句話,生命的企盼怎麼會成為奇蹟般的現實?!

人在大災難來臨時、生命受到嚴重威脅時,只要他(她)心中還有愛、還有期待、還有希望,那瞬間爆發出的精神的力量,是普通的力量無法比擬的。説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毋庸置疑。我最喜歡黎家明大哥的這句話:精神無止境,生命有奇蹟。原因就在此。

孱弱的身體、危難的關頭這些肉體上、環境上的極限當然不可超越,但每一個人的精神永無止境,永遠值得我們不斷進取。這些精神的潛力是需要挖掘的,用我們的愛心、關懷、真誠。當你的精神潛力被充分發揮時,生命,真的會有奇蹟出現!

讓一切都從超越自己開始吧!只有超越了自我,才懂得再怎樣去衡量別人的價值;只有超越了自我,才明白如何接納自己以外的一切。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超越自我成功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超越自我成功的故事篇1

有些人的沮喪是來自於“比較心”。我比別人出身差;我比別人天生長相差;我比別人運氣差;我比……這樣子比下去可能比不完了,但是明知“比”的心態不好,但我們仍然要比一比。如果是這樣,我們不妨先把鏡頭朝向自己,想一想從小到大的自己,以及那些不如你的人,再想想自己此時的心情,你將能夠體會一個失敗者的心情。

不要左顧右盼別人路上的風光,增添自己的煩惱,擾亂自己前進的步伐,回首之際,你當發現你錯過途中向你微笑的花朵。

英國作家約翰·克萊斯,可以説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多產作家,他一共出過564部小説,如果你以一年出10本來算,他花了將近五六十年時間在寫小説。出了那麼多書,你可能會以為他是百戰百勝的作家,那你就錯了,他曾經被退稿達753次!

試問你承受得住753次的沮喪嗎?

愛迪生這個童年被老師認為愚鈍的人,他可是創造出1093項發明,不折不扣是個發明大王,你可知道他失敗了多少次,他失敗了3000次。所以作為大師的他會如此説:九十九分的努力,一分的天才。

美國的學者吉思克爾説:“成功無法門,但失敗一定會有所收穫。”愈早失敗對一個人愈有益,這樣你才能在年輕時,獲得大智慧。

台灣著名漫畫家朱德庸25歲紅透寶島,《雙響炮》、《澀女郎》、《醋溜族》等作品在台灣深受喜愛;在內地,他的漫畫也非常暢銷。可小時候的他卻是一個問題孩子,並認為自己非常笨。十多歲以後,他發現自己對文字反應遲鈍,但對圖形很敏感。於是他在學校裏畫,回到家裏也畫,書和作業本上的空白地方都畫得滿滿的;在學校受了哪個老師的批評,一回到家就畫他,狠狠地畫,讓他“死”得非常慘,後來就有媒體發現了他,為他開設漫畫專欄。因為找準了自己的最佳結合點,他成為一位優秀的漫畫家。

有一個心理學家曾經説過:“你一定比你想象的還要好,但是許多人並不這樣認為。”許多傑出人士在小小年紀時,就懷有大志,就想與眾不同,無論遭遇任何磨難,仍相信自己是最好的。你是不是有這樣的信念,有別人打不倒的自信心呢?你的堅持有多強,你的自信就有多強,你的路就有多長。

每一個人都應該永遠記住這個真理,只有不斷超越自我的人,才是一個真正聰明人。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的稟性和天賦,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實現人生價值的切入點。你只要按照自己的稟賦發展自己,不斷地超越心靈的絆馬索,你就不會忽略了自己生命中的太陽,而湮沒在他人的光輝裏.

超越自我成功的故事篇2

對於每一個智商能與“神童”這兩個字匹配的小孩來説,童年似乎都結束得太早了。他們過早地承受了成年人的期許和異樣的眼光,而長大後卻始終無法進入正常的社會秩序。

張亞勤的人生軌跡似乎超越了“神童”的宿命:12歲成為當年中國最年輕的大學生,23歲以優異成績獲得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電子工程博士學位,31歲成為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百年曆史上最年輕的院士,34歲執掌微軟亞洲研究院,38歲成為微軟全球副總裁。

1、自由自在的“神童”

1978年,只有12歲的太原少年張亞勤成了大學生。那是一個很特殊的年份,在國人的記憶裏,除了大學聯考恢復這個大事件之外,最衝擊人眼球的事件就是“神童”,不是一個,而是一個班。當年的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裏有30多個學生,從12歲到15歲,來自全國各地。

有一天,一個作家要採訪這羣“神童”,看到張亞勤沉默寡言,便叫他一起去散步。作家説:“知道嗎?比起你的同伴,你的基礎還很差。”張亞勤爭辯道:“我是憑自己的本事考進來的。”隨後作家説:“可是,你才剛剛開始,究竟能不能成功,還要看你以後的路怎麼走。”這促使張亞勤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

中科大少年班的班主任在對媒體回憶時説:“人際關係這一課,心理健康這一課,整個班級的孩子都落下了。他們在上學時沒能養成好的心態,沒有平常心。這種缺陷不是一時的,而是終生的。”

而當張亞勤的一些同學在“神童”的光環裏糾結、在與導師的緊張關係裏找不到定位時,張亞勤成了“神童”背後的隱形人,玩自己喜歡的遊戲,調皮、搗蛋。

2、智力超常卻毫無優越感的孩子

張亞勤的碩士畢業論文是關於通訊方面的。有一次他讀到了一篇文章,非常困惑,於是給通訊領域的學術權威皮克·霍茲寫信。

張亞勤沒有收到回信。但兩個月後,霍茲來科大講學,他記得張亞勤的那封信,兩人相談甚歡。回到美國後,霍茲問張亞勤是否願意到美國來上學——給他獎學金。於是,一封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邀請函發到了張亞勤手裏。

1989年,23歲的張亞勤博士畢業,他遞交了華盛頓大學歷史上惟一一個滿分的博士論文。在老師的推薦下,他來到著名的GTE研究中心做研究工作。在接下來5年裏,他全身心投入到數字視頻的傳輸和通訊研究領域,成為這個行業最為出類拔萃的專家之一。

1997年,年僅31歲的張亞勤成為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協會院士。這是電氣和電子學研究領域全世界最高的學術榮譽,他成了這個協會120xx年來獲此榮譽的最年輕的科學家。克林頓在任美國總統時曾給他寫信,説他“是一個靈感的啟示”。美國電器電子工程師協會院士瑞曼德和比克·赫爾茨都曾由衷讚歎:“他真的是全世界的財富。”

這段輝煌的經歷,在張亞勤的追述中,依然是充滿了温馨的暖色調。而真正的事實是,當我們把一個人放在當時的大環境中,似乎才能窺見更多的顏色。

在人際交往上,張亞勤與掌握自己命運的人相處得很好。作為一個“神童”,他與一般小孩和其他“神童”的區別在於,這是一個早熟的孩子。

“人的性格有三分之一在5歲以前就形成了,我覺得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有三分之一是在國小和中學的教育,另外三分之一可能是後面的一些經歷,大學之後對於人性格的影響就不是很重要了。”張亞勤這樣對筆者説。

在他出生的那一年,文革開始,隨後一年,父親遭受迫害。記憶裏,關於父親有兩個面畫:一個是父親莫名其妙地從家中不見了;另一個是5歲的時候,家中愁雲慘淡,他知道父親過世了。“我在媽媽跟前撒嬌的時光結束得特別早。我的童年,幾乎都是在晉南一個小城的外婆家裏度過的。”

張亞勤的媽媽和繼父住在太原,外婆住在運城,奶奶和姑姑住在西安,伯父住在北京。在童年的無數次旅行中,有一次記憶非常深刻的旅行,母親寫信讓親戚去接他,但親戚沒有收到信。“走的是山路,還下雨,走了一天,而且也不知道在什麼地方,但知道大致的方向,就一路走一路問。”多年後,在最困難的時候,張亞勤的腦子裏總會浮現出那幅陰雨中獨行的畫面。

每次走進一座城市,他都會住在親戚家。那時候的張亞勤,已經學會剋制自己的慾望,絕對不任性,努力表現自己好的一面,盡力去理解大人們的想法。“寄人籬下,有一種很難受的感覺,但這對人的性格培養是有好處的。”他日後如此敍述自己的童年,在他看來,人應該把自己放在更合適的位置上,因為不可能一輩子都受到無微不至的呵護,更不可能永遠被放在眾星捧月的位置上。

這個毫無優越感的孩子智力超常,用了兩年時間就讀完國小,用一年半讀完國中,又用一年讀完高中,到了1978年,他高中畢業了。這一年,他才12歲。

高智商給張亞勤帶來了榮譽,有一次,他看到了“掀起學習張亞勤的熱潮”,他把看到的這個標語告訴媽媽,母親淡淡地對他説:“你沒有什麼好讓人家學習的,你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樣。”自從他考上科大少年班的消息公佈後,各路媒體都想採訪這個太原“神童”,但母親一一謝絕。

去年,少年班的同學30年後再聚會,張亞勤因為時間衝突,沒去成。他對筆者坦承,他不喜歡那樣的場合。談及人生需要回避掉什麼問題時,張亞勤認為:“歷史是因果,發生就發生了,有些東西我覺得不要去回憶它。”

3、他就是微軟的軟實力

1998年,在接到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李開復的電話後,張亞勤思考了5分鐘,就決定成為這個研發中心的一員,任首席科學家。

李開復得到張亞勤加盟的消息後,表示了他對張亞勤的讚賞:“説實話,他的能力,遠超過當時的職位,當院長都是屈才了。”前微軟、思科的中國區總裁杜家濱對張亞勤的評價也極高“他是我見過對科技最熱情的研發人才。”

他們的評價,並非誇大其詞。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張亞勤就在工程界最權威的雜誌《IEEETransactions》發表文章,“到現在為止,我可能在這家權威雜誌上發表了100篇文章。這個雜誌審稿週期是兩年,能在這裏發表論文,代表着一種認可。”事實上,很多專家終其一生,都很難在這家雜誌上發表10篇論文。

張亞勤加盟時的微軟,在中國霸道而脆弱,它對中國信息化的貢獻不比IBM小,但相比IBM在中國既賺到了錢又贏得了聲譽,微軟在中國既沒賺到錢,也沒贏得聲譽和尊重。5年之內竟然換了5任CEO,其中有兩個後來還寫書批評微軟。

微軟中國研發集團的成立是微軟在中國的一個轉折點,這是一個與市場和利潤不直接掛鈎的機構。它持續招賢納士的作為,沖淡了原來那咄咄逼人的形象。

20xx年時間,這個研發機構發生了裂變,由微軟中國研究院升格為微軟亞洲研究院,隨後又成立了微軟亞洲工程研究院,這些機構現在已經整合成微軟中國研發集團,由最初的4個人,變成現在的3000多人。

張亞勤的職位也發生了變化,由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再到微軟全球副總裁。20xx年1月,他成為微軟中國研發集團主席。現在回過頭看,那是個特殊的時間段,當時李開復離開微軟,到谷歌尋找另一個春天,張亞勤的歸來被視為微軟CEO鮑爾默委派的、與李開復爭奪人才。所謂研發集團主席只是一席虛職。

張亞勤否認了自己的歸國和李開復有直接的關係。當時,他與時任亞洲研究院院長沈向洋進行長談,決定亞洲研究院保持原有的品牌和彙報體系,亞洲工程院及其他研發機構直接向張亞勤彙報工作。對他來説,更重要的是改變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機構的邊緣命運。據知情者稱,陳永正去職後的14個月中,張亞勤一直擔任代CEO,直接接手的機會不少於3次,但他始終更樂於研發方面的工作。

微軟中國目前和多數跨國公司都有了質的區別,那就是微軟中國90%的事情都由中國區決定,10%的事情留給總部。談到這個問題時,張亞勤非常自信,就像和蓋茨談到視頻壓縮方面的問題時,他是這個領域的專家,蓋茨相對來説是個外行。關於中國的問題也一樣,相對於鮑爾默,張亞勤和他的中國團隊則要專業得多。

當筆者問及這種地位的取得與他跟蓋茨個人之間的情誼有沒有關係時,張亞勤憨憨地笑了,“肯定是有一點關係,但肯定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眾所周知的是,張亞勤是蓋茨的學生,是微軟智囊團的核心人員,微軟裏級別最高的華人,蓋茨告別晚宴上惟一邀請的華人也是他。而這些,是基於他在科技領域的學術研究與應用發展上的實質貢獻。

在學術與研發上,張亞勤目前已擁有60多個美國專利,累積300餘篇論文。特別是在視訊壓縮及移動通訊方面,他更是美國此領域中擁有最多論文及專利的華人。

張亞勤曾經的同事,新華都CEO唐駿如此評價他:“他往人羣裏一站,就給人一種壓力。總覺得張亞勤到哪裏,總會給人種期待,一種希望。他是什麼,他就是微軟的軟實力。”

4、總裁的普通生活

現在的張亞勤,生活規律而有節奏。上午9點,他會準時出現在微軟中國研究院的辦公室。到了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查看當天的電子郵件。在電腦啟動的間隙,通常他會要一杯咖啡。

查看完郵件,咖啡已經剩了半杯,他會及時續上,然後再查看一下他當天的日程安排,“我的每一個小時都被預定了,我的日程是公開的,每時每刻大家都知道我在幹什麼。”除了負責研發外,張亞勤還一度負責大中華區的銷售業務,儘管很忙,他仍然很從容。

“我的家人住在北京,我一週有4天保證在家裏吃晚飯。每週都會打打球,練練瑜伽,喝喝紅酒。每天有3個小時不參加任何會議,不接受任何採訪,一個人坐着看書、寫東西。所以説,覺得時間足夠了,就有足夠的時間。”張亞勤説。

此外,他還是一個興趣廣泛的人。在媒體的記憶裏,他具有將精力長時間專注於一件事情的能力,一連數日,閉門不出,沉浸在多媒體的世界裏。

他還喜歡做生意,對風險投資和股票買賣都很熱愛。某些時候,他骨子裏還保留着一些頑童的秉性,比如會在電梯門開的一瞬間轉身跑開,從樓梯拾級而上,然後滿臉燦爛的笑意看着其他同事出來。

超越自我成功的故事篇3

兩人各擁有一條長10米的繩子,怎麼讓對方的繩子變短?用剪刀剪短對方的?還是用繩子加長自己的?不同的人的選擇是不同的。

《塔木德》上説:超越別人,不如超越自我。

在猶太人看來,人的生命由兩部分組成,父母給予的以及自己賦予的,其實也就是先天和後天。先天只是出身,後天才是生命的實質,生命的實質必然要由超越來維持和昇華——超越自我,超越出身,超越侷限。

猶太人有一則故事教導人們要去超越自己。

有一對父子倆都是拉比。父親性格温和,考慮周到;而兒子卻孤僻、傲慢,所以他一直沒有成功。

有一天,兒子對父親抱怨,老拉比説:“我的孩子,作為拉比我們之間的區別是:當有人向我請教律法上的困難問題時,我給他回答。他提的問題以及我的回答,我的提問人和我都滿意;但是若有人問你問題,則雙方都不滿意——你的提問人不滿意,是因為你説他的問題不是問題;你不滿意是因為你不能給他一個答案。所以,你不能怪別人而必須放下架子鼓勵自己,才能成功。”

“父親,你是説我必須超越自己?”

“是的,”父親回答,“真正超越從前自我的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人。”超越自己的歷史傳統融入了猶太人的血液之中,所以,猶太民族成為最勤奮的民族。

道理很簡單,如果勤勞自勉,藉以超越自己,那麼總有一天,就會自然而然地超越了別人。人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內在動力。超越自己,才能不斷地鞭策自己前進,而不因為一時的懈怠或者暫時的成功而失去繼續努力向前的動力。

若想超越自我,就要打破現有的狀態,敢於向未知的領域挺進,具有冒險精神,正如猶太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説:“人必須經常思考新事物,否則和機器沒什麼兩樣。”猶太人認為,

超越自己的事情一天都不能放鬆,儘量地學些不同的事物,將它們組合起來,才會有新的智能和洞察力產生,這些不同的事物相互影響之後,往往會有許多新的創見。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創造力,只是有些人通過堅持不懈的學習,把它發揮了出來。更多的人則因為懈怠讓這種才能荒廢掉了。

食品大王保羅·紐曼的故事更能説明猶太人如何打破舊有的生活狀態。紐曼是美國着名的影星,他有傑出的表演才能和先天的強健體魄,他是銀幕上的男性偶像。他飾演了許多影片,如1956年的《上帝喜歡我》,1958年的《漫長的夏日》,1960年的《在陽台上》,1961年《騙》等,均獲觀眾的好評。他曾5次被提名為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到1987年他60歲時,終於在第6次提名時,榮膺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圓了自己40年的夢。此外,他還是出色的導演。他在電影上的成就,為他贏得了聲譽和財富,他成了一位富有的藝術家。

保羅·紐曼是出生在美國的猶太人,他的父親是一位小商人,母親喜歡音樂、藝術。紐曼大學畢業後,留在父親的商店工作。他也喜歡錶演。本來做一個老闆,做一個猶太商人,他也可以成功,可他不滿足於日復一日的平淡的生意。於是,在不解和懷疑的目光中,他毅然賣掉了雜貨店,一心一意投身到了演藝界。1987年,他因在《金錢本色》中的成功表演而獲奧斯卡獎。保羅·紐曼從商人到藝人的跨越,使其在新的領域內贏得了更大的成功,也開掘了自己在表演上的天賦。

但是,保羅·紐曼的超越永遠沒有完結。198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接觸到了一種新的食品。這種新玩意是拌麪條用的醬汁,味道非常好。曾經作為商人的紐曼看到了其中藴藏的商機。於是他與朋友合作,投資數十萬美元開發這種食品,併成立了“保羅—紐曼食品公司”,就這樣,他又開始了從藝人到企業家的超越。最後,他被譽為美國的“食品大王”。

保羅·紐曼從商人到演員直到天皇巨星,再從天皇巨星到企業家再到食品大王,他的人生之路告訴人們,只有不斷超越自我,不斷讓自己在新的生活和環境中去迎接挑戰,才能保持住生命不滅的創造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掘自己的潛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