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勵志名人故事精選

來源:文書谷 1.05W

相信有很多同學都喜歡在學習之餘看一些古代勵志名人故事,那麼古代勵志名人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勵志名人故事:最美“女漢子”李清照

古代勵志名人故事精選

作者:張峪銘

作家樑衡這樣評價李清照: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愛情之尊;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責,念國家大事。她情超脱於女人,義超脱於平民,是“亂世中的美神”。

李清照是個美麗而温柔的女子,一句“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不知讓多少女子嫉妒得黯然神傷;一句“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薄汗輕衣透”,不知讓多少男兒心疼得寸斷肝腸。李清照“女漢子”的一面,卻為她那瘦弱的生命之體,注入了一些陽剛之美。

也許李清照從小受到父親賦詩侑酒的薰染,也許同宗李白的“斗酒詩百篇”激發了她的想象力,她的詞作中總氤氲着縷縷酒香。早先與人遊玩,常常是“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她的酒中有樂;到後來與丈夫有了“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時,又常常“東籬把酒黃昏後”,她的酒中有愁;再到夫死南渡時,“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她的酒中有悲。

無論是初為人婦的“閒愁”,還是夫死、家散、國破的“痛楚”,李清照的生活似乎總是以詞蒸煮一份孤獨,用酒澆化心中塊壘。她在當時女子中,才氣“高絕一時”,飲酒無人可比,可謂無婦人拘束之態,有男兒豪爽之氣。

因為李清照詞中寫的不只是愁怨,不只是小女子之心緒,更有大丈夫之情懷。

我們記得抗金英雄岳飛“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雄心壯志,也熟知辛棄疾“江南遊子,把吳鈎看了,欄杆拍遍”的痛苦無奈,可誰知一個瘦弱女子內心發出的最強音,並不輸給熱血男兒。“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為了能收復淪喪的國土,李清照恨不得橫刀立馬,獻出自己的熱血與生命。在那樣一個封建禮教盛行的社會,種種清規戒律捆綁了女人的手腳,也捆綁了女人的心靈,李清照卻掙脱而出,以心抗世,以筆喚天!

更可貴的是,在那“熟人道義”的文化背景下,即使是丈夫的不恥行為,她也毫不留情地抨擊。丈夫趙明誠為建康知府時,遇城中叛亂,竟縋城而逃。這對李清照來説簡直是奇恥大辱,她因丈夫沒有擔當的行為而心灰意冷,在第二年逃亡江西的途中,在烏江邊她激憤地寫下了《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不以親疏論大義,不以家事廢國事,李清照的這種決絕,無疑又讓自己陷入到孤獨的深處。其實在這亂世,像李清照這樣真性情的人,已不能像一根青藤,纏附於一棵大樹了。更何況,南宋小朝廷處在風雨飄搖之中,舉目一望,苟延殘喘到處有,血性男兒一時無。她無枝可依,只能做一棵樹,一棵帶有男性荷爾蒙的、孤獨、激憤且清瘦的樹。

李清照是不屈服命運安排的,就像一個獨行客,天地任我行,仗劍走天涯。當她衝破重重阻力,與張汝州結婚後,發現了張的虛偽面孔,她不堪忍受,毅然狀告張的違法勾當。要知道在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下,妻子揭發丈夫,即使丈夫有罪,做妻子的也要連坐。但李清照寧可玉碎,也要結束這不滿百天的“瓦片”婚姻。

回望歷史長河,不知有多少美女、才女,豐富了我們的眼球,開啟了我們的想象,但能集美女、才女於一身,且又有着陽剛之美,能給人一種力量的,唯有她——李清照。

古代勵志名人故事:魏源論治疆

新疆,以天山為界,歷史上北疆以遊牧為主,而南疆則以農耕為主。新疆之南疆(天山南路),史稱回部,即《漢書》所謂“城郭三十六國”,在唐以前盛行佛教,而伊斯蘭教的傳播,萌芽於隋唐,大盛於元之後。不過,自元代以來,新疆的統治者是北疆的厄魯特蒙古,而信仰伊斯蘭教、農耕的南疆回部,則長期被信仰佛教、遊牧的北疆準噶爾部所統治。

因此,康熙平定噶爾丹,特別是乾隆平定阿穆爾撒納,這對於南疆的回部來説,等於替他們打倒了長期的壓迫者和統治者,這對南疆回部來説是一次大解放。自此之後,長期以來天山南北之間存在的宗教對立、民族對立,一舉得到掃除,天山南北,佛教與伊斯蘭教,走向了平等,而這是新疆從此走向“安定團結”的主要原因。

清道光六年夏六月,南疆再次發生張格爾叛亂,而對於南疆重新陷入動亂的原因,魏源認為,問題的核心就在於:康、乾以來的邊疆官員路線遭到破壞,中央政府的官員選拔制度出了大問題。

魏源的這一論述極其發人深省,他在《聖武記·道光重定回疆記》中説:

回疆自乾隆二十年勘定後,各城設辦事領隊大臣(中央政府派出官員),而統於喀什葛爾參贊大臣(南疆最高行政長官),並受北路伊犁將軍(全疆軍事首長)節制。歲徵錢糧土貢,數十分取一(惠民生),朝廷常慎選邊臣,皆保舉之滿員與左遷之大吏,回户賴其休息,仰朝廷如天人。

及其久也,保舉漸弛,多用侍衞及口外駐防,視換防為利藪,以瓜期為傳舍,與所屬司員章京服食日用無不取於阿奇木伯克。伯克借供官之名,斂派回户,日增月甚。又土產氈裘、金玉、緞布賦外之賦,需索稱是,皆章京、伯克分肥,而以十之二奉辦事大臣。各城大臣不相統屬,又距伊犁將軍鶩遠,恃無稽查,威福自出。而口外駐防筆帖式更習情形,工搜刮,甚至廣漁回女,更番入直,奴使獸畜,而回民始怨矣。

從魏源的論述來看,曾經“安定團結”的新疆,當時為什麼會重新出現民族矛盾乃至發生社會動亂?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敵對勢力的挑唆;也有清政府民族政策上的偏頗;更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新的階級關係和階級矛盾。但是,其中最不容忽視的一點,就在於邊疆官員選拔標準、選拔制度出現了問題,這必然導致長期行之有效的政策遭到破壞,進而造成“官民對立”嚴重局面。

從這個角度説,邊疆發生的問題從來就不是孤立的,因為它不過是內地、全國問題的一個縮影。由此更可見,官民關係如何,對於內地重要,對於邊疆就更為重要。

《聖武記》中有這樣兩句話,講了非常樸素的道理。第一句是:“治國先治吏。”第二句是:“治國必治疆。”與這兩句話隨之而來的就是:“不能為邊才,則不能為大吏。”康、乾以來的所謂“慎選邊才”、所謂“保舉制”,其實就是把全國的模範幹部、標兵式的人物,派到邊疆去任職,這一政策,更造成了一種風氣,那就是“任職邊疆光榮,只有光榮者才能任職邊疆”。把最好的官員選派到邊疆,這才是真正的“把中央政府的温暖送到邊疆”,而如此一來,廣大邊疆百姓,則自然仰視中央政府派來的官員“如見天人”。

但是,嘉慶以來的政策卻恰恰相反,即把那些在內地表現很差、無望提拔和晉升的官吏,派到邊疆充數,以此作為對其長期不能得到提拔的補償。這些既無能力、人品又很差,甚至連知識都很缺乏的粗人,本來就心懷怨氣,於是,他們到邊疆任職的所作所為,自然就是可以想象的,而這無非就是魏源所指出的:“恃無稽查,威福自出。而口外駐防筆帖式更習情形,工搜刮,甚至廣漁回女,更番入直,奴使獸畜,而回民始怨矣。”

毛澤東曾經説: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是決定性因素。其實,對於治理而言,幹部從來就是決定性因素。“吏不良,有法而莫能守”,選拔幹部的標準敗壞了,即使有再好的政治路線,也只能停留在紙面上。魏源關於治疆的論述,講的雖然是清朝的事情,但對今天也不無啟發。唯有堅持正確的幹部路線,真正踐行羣眾路線,才能改善邊疆治理,破除官虐民怨,達致“萬方樂奏有于闐”之相。

古代勵志名人故事:猛人杜甫一個小號的逆襲

作者:磊磊

一個土頭土腦的詩人,和他幾乎沒人關注的小號,在死去整整半個世紀後,終於完成了中國文學史上一場偉大的逆襲。

735年,一個很平靜的歷史年頭。

在大唐帝國的東都洛陽,一個24歲的小夥子唉聲歎氣——他剛剛查了大學聯考成績,400分。

這個落第的“差生”,或者説大唐帝國的判卷老師——“考功郎”眼中的“差生”,叫杜甫。

這一年,和落魄的杜甫相比,許多同時代的詩人都已經揚名立萬,在詩壇翻江倒海,散發着猛氣。

當時,大名鼎鼎的猛人張九齡正任宰相,並醖釀着他的新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他的公眾號每次更新,一羣人都“贊!”“頂!”“中書令大人好棒,麼麼噠”。

一個叫王維的學霸,作為大學聯考狀元,已經做到監察御史。他的粉絲數量正飛快增長。

一個叫王昌齡的同學,已中了博學宏詞科,他的代表作品“秦時明月漢時關”橫掃詩壇。他的公眾號也十分活躍,經常和各路大V相互轉發。

即便是混得最不好的李白同學,也已經在帝都隆重發布了《烏棲曲》和《蜀道難》,其名聲大噪。別看李大V還沒有公職,微信公眾號也沒認證,但已經擁有賀知章等高端精英粉——沒錯,就是那個寫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賀知章。

他們的地位、名氣,全部秒殺普通青年杜甫。雖然杜甫也開了一個微信公眾號“子美的詩”,但是人氣慘淡,粉絲少得可憐,閲讀量總在個位數徘徊。

在羣星雲集的唐詩俱樂部裏,因為杜甫是小號,每當有大V走進來,他都要慌忙起立,給人家讓座,努力地和別人做朋友。

某年某日,一個走路帶風的大V瀟灑地推門進來,一屁股坐下,把腳放到了茶几上。他叫李白。

這時的李白已經被玄宗取消了關注,趕出了帝都。但人家畢竟供奉過翰林,參加過文藝座談會,比起杜甫還是牛了一大截。

杜甫連忙起身迎了上去,誠懇地遞上雙手:“李老師,我們……能做朋友嗎?”

後世的人們拼命渲染這一次握手,説是“四千年曆史上繼孔子見老子之後最偉大的相遇”“青天裏太陽月亮走碰了頭”。

然而,當時的實際情況是:小號杜甫根本就是大V李白的粉絲。

那些日子裏,他陪着李白遊山玩水、喝酒擼串,不時向旁邊這個人投去敬慕的眼神。事實上,終其一生,他都崇拜、記掛、思念着李大V: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羣”“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文彩承殊渥,流傳必絕倫”“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李白對杜甫也不錯,偶爾也給他回個帖,但他從來沒有對杜甫的文章誇過一個字、點過一個贊。唯一有關的一句話是調侃杜甫“作詩苦”,意思是:“嗯,小杜這個人啊,寫詩也是蠻拼的……”

又一個大V推門進來了。他臉上帶着刀疤,渾身散發着殺氣,他的名字叫高適。

走進俱樂部,高適很酷地坐下,點燃一支煙,思考着他的新作《從軍行》。

忽然,旁邊傳來一個温暖、誠懇的聲音:“高老師,您好!我是小號杜甫。”

高適比杜甫年紀小,出道也晚,但這一點也不影響杜甫對他的推崇。他認真地履行着一個小號的責任,陪高適遊山玩水,喝酒擼串。

這甚至成為杜甫人生最珍貴的記憶之一。後來,每當回想起和高適、李白愉快玩耍的日子,他都很自豪:

“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兩公壯藻思,得我色敷腴。”

後來,高適的官越做越大,成了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已經混到了大軍區正職了。杜甫則顛沛流離地跑到了成都,人窮志短,時不時要依靠高適的救濟。

杜甫只有道謝,反覆地道謝:“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好像若不經常在詩裏提這事,就會顯得自己忘恩負義一樣。

高適拍拍他的肩膀:“兄弟,別客氣,咱們是朋友。”

和李白一樣,高適也拿杜甫當朋友,但從來沒注意過杜甫的詩。在他們的眼裏,杜甫真的只是個小號。

一年又一年過去了,熱鬧的唐詩俱樂部裏,一個又一個大V穿梭往來,作為小號,杜甫常常插不上話。他只能站在一邊,帶着拘束而懇切的笑,聆聽大V們高談闊論。

公元770年冬天,寒風刺骨。在由湖南潭州去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杜甫病倒了,從此再也無法起身。

他的左臂已經偏枯,只能艱難地撐着右手,最後一次點亮了手機,看着自己的公眾號“子美的詩”。

是的,這一生,我沒什麼成就。一直到死,我的粉絲也就三五十個人。

對朋友,我做到了仗義、友愛、感恩、有始有終。

對粉絲,我做到了堅持更新,我寫了1500多首詩。

他閉上了眼睛,“子美的詩”也永遠停止了更新。

當時,幾乎沒有人在意他的離去。羣星璀璨的大唐詩壇,誰在乎一顆闇弱的六等星呢?

歷史的灰塵,正在慢慢把這個小號埋葬。

很多年後,有一個叫元稹的人,沒錯,就是那個“曾經滄海難為水”的多情種子,偶然發現了這個小號。

他隨手戳了進去,連讀了幾篇,不禁大吃一驚:神蹟!這是神蹟啊!這是一個多麼偉大的詩人啊!

這1500多首詩連起來,已經不是詩,而是關於一個時代的偉大紀錄片。

這裏面有王朝的盛世:“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也有時代的不公:“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有恐怖的戰亂:“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也有勝利的狂喜:“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有庶民撕心裂肺的痛苦:“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也有麻木無奈的歎息:“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有老友重逢的感動:“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也有孤芳自賞的矜持:“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元稹呆住了,他發現了一個事實——原來最偉大的詩人不是四傑,而是上世紀那個默默無名、窮困潦倒的小號詩人。

有人告訴元稹:“那個作者客死異鄉,被孫子千里迢迢送回河南老家埋葬,連個墓誌銘都沒有。”

元稹挽起了袖子:“沒有墓誌銘嗎?我來寫!”

我們至今還可以讀到這篇墓誌銘:“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杜甫是770年死的。到公元9世紀,中國才興起了讀杜詩的風潮。當時連文壇最紅的大V韓愈都改了自己的微信簽名:“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在死去半個世紀後,杜甫終於完成了中國文學史上一場偉大的逆襲。

每當想起這段故事,我都有些疑惑:他真的一點都不知道自己詩歌的價值嗎?

我忽然想起了他《南征》中的兩句詩:

“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

這是他去世前留下的詩句。看來友誼是公平的,李白、高適們,你們從不把我當作天才,所以我也從來沒有把你們當作知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