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則成功人士經典創業勵志故事

來源:文書谷 1.17W

一個人在其一生中,閲讀一些經典成功勵志故事,不僅可以開闊視野、陶冶性情,而且可以獲得寶貴的知識經驗,這對人的一生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成功人士經典創業勵志故事全部內容了,希望大家會喜歡。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您的小夥伴們吧!歡迎持續關注我們的後續更新。

三則成功人士經典創業勵志故事

成功人士經典創業勵志故事(一)

“首富輪流做,今日到我家”,用這句話來形容如今的李河君是最為恰當的了,1月27日,漢能薄膜發電股價狂漲,上漲10.36%,成為了全球市值最大的光伏企業,加上水電、地產等非上市公司資產,使得漢能薄膜發電股東李河君身價達到20xx億,超越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成為了新一屆中國首富。

李河君出生於廣東省河源市,畢業於北京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94年,李河君創建漢能控股集團。漢能自成立之日始即致力於“用清潔能源改變世界”。漢能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營清潔能源發電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陽能企業。

李河君1988年大學畢業後,靠着從大學老師那借來的5萬元起步資金,通過賣電子產品、玩具等,和17個夥伴一起,通過6年的積累,到1994年底積累了七八千萬的資本。本來打算收購上市公司坐莊,但是經過對水電站市場的考察之後,李河君改變了初衷,轉而進入了能源行業,以1000多萬元收購了河源東江上一座裝機容量為1500千瓦的小水電站。之後,再次通過併購將旗下電站的裝機量擴大到了幾十萬,產業覆蓋浙江、廣東、寧夏、雲南、廣西等地。

20xx年,雲南省規劃建設8座百萬級千瓦水電站,李河君簽下其中的6座,總裝機規模達2300多萬千瓦。但是這一計劃卻遭到了當地發改委的阻撓,因為發改委不相信李河君能幹成。於是,李河君憤然將發改委告上了法庭,李河君最終拿到了金沙江上“一庫八級”中資源最好的金安橋水電站,該電站總裝機容量300萬千瓦。

跨步入光伏行業

20xx年,李河君開始進行產業升級,涉足到了光伏行業。當時,正式光伏行業的“拐點”。此前,得益於歐洲市場的巨大需求,光伏產業飛速發展,20xx年光伏全球安裝量增長了1倍以上。但是隨着20xx年金融危機的爆發,中國的的光伏行業進入了衰退期,很多知名企業都因為產能過剩而破產,包括無錫尚德。

李河君進入光伏行業時,選擇了薄膜太陽能領域並於20xx年寒冬來臨之際開始投產。20xx年,李河君即宣佈投產的8大光伏基地總產能已經達到3GW,超越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FirstSolar),成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陽能企業以及太陽能發電系統集成商。

儘管薄膜的市場遠不如晶硅,市場佔有比例還不足1層。但是,李河君卻在公司內部力排眾議、大舉投資薄膜太陽能,並且還在多個場合推崇薄膜發電技術的前景,甚至表示“薄膜發電引領終極能源革命”。

漢能薄膜被詬病

進入光伏領域之後,李河君頻繁出現在公眾面前,或參加會議,或接受媒體採訪,向外界宣傳薄膜發電技術的廣闊前景。20xx年底,李河君著書《中國領先一把》,提出以光伏革命解決中國的能源瓶頸、助推經濟轉型。李河君認為,太陽能是最符合21世紀發展需求的新能源。

除了光伏企業的發展路線存在爭議外,其漢能薄膜發電還被詬病“過度依賴母公司”。在李河君的計劃中,其光伏產業佈局是“打通全產業鏈做出規模”。即從原材料、高端裝備製造、電池片生產到太陽能電站建設,形成完整的“全產業鏈”運作模式。

20xx年2月,漢能集團及其一直行動人持有的漢能薄膜發電的股份從20.28%漲到了50.56%,成為了控股股東。此後,漢能薄膜發電向控股股東漢能集團發起了多項收購,連續收購了其多項知識產權和技術研究公司。

20xx年年報顯示,漢能集團是其唯一客户。這種情況在20xx年上半年並未有多大好轉,20xx年上半年,漢能薄膜發電的來自漢能集團方面的營收達到31.6億港元,佔其總營收的98%。20xx年上半年,漢能薄膜發電的應收賬款為62.4億港元,其中,最大頭的是應收合同工程款項,為41.57億港元。

漢能薄膜發電在20xx年半年報中稱,公司的流動資金十分依賴漢能集團聯屬公司是否能及時結清進度款項。不過,對於來自於漢能集團的應收賬款,漢能薄膜發電方面“無抵押款或其他加強信貸措施”,僅憑藉漢能集團的信譽,漢能薄膜發電董事會認為,漢能集團“能夠按時結清所有進度款項”。

成“新首富”出名

漢能薄膜發電在20xx年一年內漲幅達255%,進入了20xx年,股價漲幅更是“任性”地在1月23日以來的3天內達32%,市值迅速膨脹至1500億港元。1月27日,漢能薄膜發電上漲10.36%,報收3.73港元。在這前一天,漢能薄膜發電上漲13%,得益於漢能薄膜發電股價的上漲,加上水電、地產等非上市公司資產,漢能薄膜發電大股東李河君的身價“有可能”達到20xx億元,取代馬雲或者王健林成為中國的新首富。截至1月29日美股收盤,馬雲身價為263億美元(約合1644億元人民幣),王健林身價為267億美元(約合1669億元人民幣)。

之所以是“有可能”,原因在於李河君到底持有多少股份,對於外界而言仍是一個謎團,一説超過50%,一説超過90%。不論李河君是否真的成為了內地財富“一哥”,他都因此成為了輿論焦點。

無論李河君的這個首富之名是否名副其實還是名不副實,他的創業經歷是真是存在的,他在創業時的獨到眼光和執行魄力都是令人驚歎的。

成功人士經典創業勵志故事(二)

年齡:65歲

創業時間:1984年創立聯想

第一桶金:漢卡

在企業的初期狀態,目標是一個暗藏的、朦朧的意識。因為你還很弱小,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和企業還缺乏把握,無論你具有怎樣的信心,目標對於初創企業至多是一個遠大抱負,因而無法量化與明確。

柳傳志:做"倒爺"被騙

1980年代初,計算機革命已經在全球興起,硅谷也成為中國的技術研究者們的熱門話題。中科院內部的科技人員早已經禁不住誘惑,不斷走出高牆深院創立公司。

老帥柳傳志在2月初復出擔任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聯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時候我出來,是我義不容辭的事情。"柳傳志自剖心跡,雖已年逾65,但激情不減當年。

1980年代初,計算機革命已經在全球興起,硅谷也成為中國的技術研究者們的熱門話題。中科院內部的科技人員早已經禁不住誘惑,不斷走出高牆深院創立公司。時任計算所所長的曾茂朝(現任聯想控股董事長)也一直在私下裏鼓勵手下創立公司。已年逾40歲的柳傳志主動提出了要創業,"我40歲的時候是因為前面沒有路可走,所以選擇了創業。"

當年10月,中科院計算所新技術發展公司(即聯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樹和、柳傳志、張祖祥組成三人核心成員,柳擔任副總經理。曾茂朝將計算所的傳達室交給柳傳志使用,又給了20萬元開辦經費,還給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不受限制的招納本所人員,可以使用所裏的技術成果,員工可以使用自己原先在計算所裏的辦公室、電話以及所有資源等。

雖然支持很多,但是從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幾個月裏,公司裏最令人頭疼的是不知道去幹什麼。柳傳志後來回憶,"當時實在是不知道要幹什麼好了,所以能幹什麼就先幹着,哪怕掙點兒錢發工資也好。"於是,包括柳在內的所有員工都當過"倒爺"、"板爺",在中關村拉平板車去賣運動服裝、電子錶、旱冰鞋、電冰箱。

後來因為聽説倒買一台彩電能賺1,000塊,聯想也跟着去做。當時有説法"騙子比彩電還多",儘管柳傳志小心謹慎的叮囑要看到電視才付款,他們也的確看到了電視,不過等錢匯過去,對方卻消失了,聯想一下被騙去14萬元。公司一下子更加艱難。

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為公司帶來收入的各種業務幾乎試了一個遍。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將計算所倪光南主導開發的"漢字系統"帶到了公司,成果產品化後就是後來知名的"漢卡"。當時電腦大部分靠進口,全是英文系統,必須裝上漢卡,每台電腦經過改裝後利潤高達一、兩萬元。聯想在6個月內至少銷售出了100套,為公司帶來了約40萬元毛利潤。

曾茂朝的妻子,計算所研究員胡錫蘭就在1985年的夏天從自家樓上看到了一個難忘的場景:烈日炎炎下,柳傳志和李勤(現任聯想控股常務副總裁)等人正在人拉肩扛,將一堆微機從大院門口搬進來,柳傳志滿頭大汗,衣服濕透,而李勤把褲子捲到了大腿上,氣喘吁吁。回想當日情景,柳傳志後來表示,"我們第一桶金就是靠出賣技術勞力賺的。"

成功人士經典創業勵志故事(三)

500元,只是一個小數目,也許在你眼裏不值一提,但有時候卻可以成就大事業。下面要講述的這個勵志創業故事裏,他用500元成就了百萬的創業項目。

他叫楊小華,原來的身份是建築小工,每天在工地揮汗如雨,工資寒磣;僅僅三年,他改寫自己的人生,每天西裝革履,日進斗金,資產上百萬。站在金字塔的塔峯,楊小華靠的不過是觀念的轉變:從普通工人變成新鮮的“看房參謀”,提供新的服務,從而一炮打響,並且事業仍在發展壯大。

楊小華出生於湖南衡陽縣界牌鎮,1996年,父親退休,只有國中文化的他頂替補員到縣裏某建築工程公司,做了個小小的泥工。難道一輩子攪灰拌泥?楊小華不樂意,偷偷報名參加了衡陽市電大的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的學習,想拿到施工員資格證書,做名衣領乾淨的技術人員。

後來公司發生財務危機,連續八個月拖欠工資,楊小華不僅無力支付學費,到1999年春節,甚至連一掛喜慶的鞭炮都買不起。過完那個緊巴的新年,楊小華恨恨地想:乾脆南下廣東打工,掙得多點兒!正月初八,楊小華就來到了東莞某施工隊,在東城區一個大樓盤做泥工。

剛去,楊小華就後悔了。由於工地採用了新工藝,只在小地方做過“大師傅”的楊小華,井底之蛙一樣不知所措,因此進度總是上不去,還影響其他師傅做事。他在一片怨言聲中被換了下來,做修修補補的計時工,一個月只拿兩三百元工資,剛好就夠吃飯。作為家裏的頂樑柱,為了養家餬口,楊小華扛着一根扁擔做普工,挑泥漿,搬水泥,什麼髒活兒累活兒樣樣都搶着幹,爭取多掙一毛兩塊的。

1999年8月的一天中午,楊小華正在工地保安室休息,看見一對年輕的夫婦走過來,想請一位師傅修補一下房屋。那男人笑嘻嘻地遞給楊小華一根煙:“我姓王,買的房子就在這個小區內,事也不多,一個小時就能搞掂。”

原來這是一套簡單裝修的新房。王先生説:“其實不是修補。上午我們看中了這套住房,户型、朝向沒得説,可心裏就是不踏實,對房子建築質量不太放心。您是基建隊的師傅,我們想請您作個參謀。”陪人看房子,這對有着泥工實踐的楊小華來説,簡直小菜一碟。

楊小華一邊在房子裏轉悠,一邊頭頭是道地説開了:重點要檢查門窗、地板、頂棚、廚廁。一聽一看:聽門窗開關時有無異響;坐廁下水是否順暢,衝廁水箱有無漏水聲;看地板、牆壁和頂棚是否有水漬,有無明顯的傾斜、彎曲、起浪、隆起或凹陷的地方……這對購房的夫婦聽得心服口服。

楊小華仔細地“聽”“看”之後,又用水平尺和吊線檢驗牆體的平整度和地板的坡度,檢查了差不多一個小時,楊小華肯定地點點頭:“房子沒什麼問題,你們放心住吧。”王先生喜笑顏開:“這一下塌實了。您是專業人士埃”説完,他從兜裏抽出錢包,數了五張老人頭,送到楊小華跟前:“給!看房的諮詢費!”

自己在工地忙活一個月,也就掙這麼多!楊小華不敢去接,連連擺手。王先生笑了:“這是你該得的!買套房子幾十萬,如果有質量問題,500元錢可解決不了埃”陪人看房也能生財,大大出乎楊小華的意料!一次偶然機會,成為改變楊小華命運的起點。

日子還是照常過,天上不會老掉餡餅。但楊小華沒有料到的是,一個星期後,王先生又來了,陪他的同事來看房,照樣請楊小華擔當看房參謀。看完房後,王先生勸楊小華:“你不如離開工程隊,買部手機,專門從事看房工作!”這可沒譜。誰幹這種事情啊?自己人生地不熟的,如何找業務?別人怎麼相信自己?

王先生看他一臉懷疑,又笑了:“我給你講個故事,法國有位貧窮的年輕人,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終於成為媒體大亨,躋身於法國50名大富翁之列。1998年他去世,將自己的遺囑刊登在當地報紙上,説:我也曾是窮人,知道‘窮人最缺少的是什麼’的人,將得到100萬法郎的獎賞。幾乎有兩萬人爭先恐後地寄來了自己的答案。答案五花八門。大部分的人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金錢。另一部分人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機會、技能……但沒有人答對。一年後,他的律師公開了答案。”

王先生回答:“窮人最缺少的,是成為富人的野心!”

楊小華被震住了。王先生説:“你不缺技術,不缺機會,就是缺少這種野心。所有買房子的都想請個內行當參謀,花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買套住房,還會在乎這點兒看房費?500元買個質量保證,買個踏實。”是啊,自己為什麼如此膽小呢?放手一搏,説不定明天就是豔陽天!

1999年國慶節黃金週期間,正是樓市最火爆的時候,楊小華點點積蓄,狠狠心,花500元買了一部二手手機,再花200元印製了20盒名片,又向工程隊請了一週的假,開始探點兒。報紙廣告説哪家樓盤開盤了,交樓了,不管多遠,他一大早就出發,踩着一輛自行車穿梭於各大樓盤的售樓處,一天顧不上吃顧不上喝,守在新樓盤外圍,給客户推銷看房服務,派發名片。

這些天和購房者聊天,楊小華髮現購房人有嚴重的盲從心理。他們往往無法獲得購房決策所必需的完整信息,而盲從於開發商的宣傳,盲從於鄰居、親友。商品房從規劃徵地到銷售成功,涉及100多個質量驗收標準和300多個法律法規,作為購房人根本就不可能完全瞭解,僅僅是作“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一錘子買賣,吃虧的還是購房者。留意各類媒體,楊小華還發現在全國各地消費者投訴中,商品房投訴量名列前幾位,居高不下,都是因為建築行業太專業,而地產市場還不規範等等……這裏就存在商機,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一個星期過去,楊小華的名片派出了近千張,可是沒有接到一單業務。腰痠背疼地躺在牀上,楊小華自己安慰自己:肯定有市場的!只要堅持下去!

為了讓購房人更信任自己,楊小華開始系統地學習。白天他還是在工地上挑磚擔瓦,晚上就去電大認真上夜課。近半年時間的學習,20xx年9月,楊小華順利拿下了工民建築專業畢業證書,同時,半工半讀的楊小華深得基建隊老闆的賞識,被委以重任,成為項目負責人,工作也日益繁重。

不,當然不能為此放棄那塊巨大的蛋糕,一定要將看房進行到底!只有做沒人做過的事,才會大有“錢”途。楊小華乾脆辭去工程隊項目負責人的職務,在其他建築工人不解和惋惜的目光中,做了一位全職的看房參謀。

野心是真正的無價之寶,楊小華決心機智地打開市場東莞某大型樓盤第四期地產項目動土不久,楊小華以購房者的名義深入施工工地,察看施工質量,從基礎槽開挖,到項目封頂,每一道工序都沒有落下。

20xx年9月,該地產項目公開發售,趁着看房的機會,楊小華對身邊幾位準業主説:“我建議你們別買A號樓,雖然A號樓户型、朝向和景觀都不錯,但經過一個雨季,牆垛就會有裂縫。”這幾位準業主都不信,笑笑哄哄的:哪有替樓盤算命的?楊小華遞張名片上去,準業主們都不肯接。楊小華不氣不惱:“要相信科學。如果明年春季房子果真如我所言,5月1日,我們還在老地方見。”

業主們這才服了,趁着還沒收樓的關鍵時刻,都紛紛請楊小華去看房,楊小華説:“可以,不過每套住房要收取20xx元看房諮詢費!”貴是貴點兒,可是對於幾十萬的一套住房,值得!花點兒小錢可能就一勞永逸,業主當然願意。

20xx年5月,楊小華在這個樓盤一連看了50多套住房,都看出了問題。問題較嚴重的,勸業主退房,存在問題但不影響使用的,楊小華便提供解決方案。由於楊小華的介入,引起數十户業主退房,同時也導致了這家開發商的高層“大換血”,這在當時東莞的房地產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這次楊小華賺了10萬元,名聲大噪,同時也使“看房參謀”成為街頭的熱門話題,市民漸漸接受了“購房一定要請專家把關”的觀點。500塊錢可以幹什麼,業務開始應接不暇,楊小華成了“看房參謀”的代名詞。不滿足“散兵遊勇”,他找到當時服務過的工程隊,請施工員和技術骨幹兼職。凡是兼職的員工,通過業務的多少提取報酬,以壯大這支“看房參謀”的隊伍。到了20xx年5月,楊小華手下的“看房參謀”已經有了50人之多,其中有高級工程師職稱的3人,中級職稱的31人。

20xx年國慶期間又是樓市的旺季,楊小華準備大幹一場,他仔細分析了東莞樓盤的佈局,漸漸摸清了東莞的豪宅、水岸樓盤、白領公寓的位置和價位,然後再針對客户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務。同時楊小華把有相同需求的客户集中起來,組成“看房聯盟”,眾多購房者在一起也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楊小華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新的麻煩也層出不窮。看房參謀私下跑單,甚至自立門户,使楊小華的業務量大減。根本不需要什麼投資、僅靠技術和智慧獲取利潤的新鮮行業,一定會有人“追尾”。楊小華曾經為此苦惱過,但慢慢又定下腳步,有了更大的野心。

在推出“看房聯盟”的時候,楊小華和售樓人員直接溝通,瞭解到商品房的銷售價格由成本費用、期間費用、税金等等組成,其中期間費用和利潤有很大彈性空間,開發商能根據實際情況作相應調整,但購房者並不清楚其中奧妙。

楊小華想,如果把“看房聯盟”升級為“集體購房聯盟”,用大業務去和開發商談判,會取得更低的價位;另外,自己具有專業知識,能對公共設施的計算、相關管線的設計、營建成本等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議,也能讓開發商不得不讓價。

於是,楊小華代表購房者,和售樓經理鬥智鬥勇,屢戰屢勝。同時,楊小華也堅持自己的立場,“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有些開發商主動邀請楊小華帶客户去看房,並支付車馬費,讓他按購房成交量提取報酬,但都被楊小華拒絕。生存之本、發展之本都是購房者,陪客户看房才是他的正經職責,他代表的是客户立常也有一些開發商畏懼楊小華“挑刺”,所以專程找他加盟,每月付2萬元聘請他為質量監督員……楊小華都婉言拒絕。

既而,楊小華又和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和環保檢測部門聯繫,互通有無,共享業務資源,增加了看房參謀的法律服務、會計服務和環境檢測等功能,從客户看房、簽訂購房合同到裝飾後房屋的環境質量檢測和整改,進行一站式服務。

“看房參謀”替人看房,又替人免費談判,讓購房人省心不少,增加了看房附加值,老客户帶來了許多新客户,如今楊小華在當地已經赫赫有名,順利賺到第一桶金,引導事業朝更大的空間發展。

500塊錢可以幹什麼,如果你暫時沒有成功,沒有地位、財富,無關緊要,只要你有野心,有把野心貫徹到底的智慧和毅力,那麼站在金字塔的塔頂,指日可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