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的成功故事

來源:文書谷 7.19K

牛頓是是世界近代科學技術史上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牛頓的成功故事的文章,歡迎大家閲讀。

牛頓的成功故事

愛因斯坦説:“在人類的歷史上,能夠將物理實驗、數學理論、機械發明結合為科學藝術的人只有一位,那就是牛頓。”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發明微積分,首先提出可見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個分光組成的。他將數學導入科學,使物理、化學成為更精確的學問。在牛頓的動力學三定律中,數學成為描述宇宙運動的語言。種種傑出成就,為他贏得“歷史上最傑出的科學家”與“近代物理學之父”的尊稱。

他在1687年發表的論文《自然定律》裏,對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進行了描述。這些描述奠定了此後三個世紀裏物理世界的科學觀點,併成為了現代工程學的基礎。他通過論證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與他的引力理論間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體與天體的運動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為太陽中心説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並推動了科學革命。

在力學上,牛頓闡明瞭動量和角動量守恆的原理,提出牛頓運動定律[1] 。在光學上,他發明了反射望遠鏡,並基於對三稜鏡將白光發散成可見光譜的觀察,發展出了顏色理論。他還系統地表述了冷卻定律,並研究了音速。

在數學上,牛頓與戈特弗裏德·威廉·萊布尼茨分享了發展出微積分學的榮譽。他也證明了廣義二項式定理,提出了“牛頓法”以趨近函數的零點,併為冪級數的研究做出了貢獻。

在經濟學上,牛頓提出金本位制度。

牛頓生於1642年12月25日(據當時英國使用的儒略曆)午夜,是一個早產兒。父母親都是信仰堅定的基督徒。在牛頓出生前三個月,他的父親病逝。家徒四壁,母親哈拿絕望地抱着奄奄一息的早產兒牛頓,向上帝發出了這樣的禱告:“你若垂顧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賜我一個兒子,我必使他終身歸於你。”在牛頓的一生中,母親的這個禱告對於他的個性與信仰有很深刻的影響。他經常思索母親當年的禱告——上帝讓他活下來,一定有些事是要他去完成的。

1661年6月,牛頓進入劍橋大學。牛頓是個窮學生,母親存的錢只夠付學費,他必須為老師做實驗助手,才能賺取生活費。如此無意中,牛頓接近了當時劍橋的優秀教授,承襲了這些教授一生的研究精華,成就了他後來的名言:“如果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好學的牛頓在劍橋大學不但不浪費任何資源,還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好老師。亨利·摩爾是影響牛頓科學與信仰最深的老師。摩爾教授是數學家,也是位虔誠的基督徒。摩爾以一個老師對學生的敏鋭直覺,一下子就發現牛頓的不同。他發現牛頓在每學期開學以前,先利用假期,將上課要學的所有課本都看完,等到上課時,牛頓已經在看比那門課更進階的研究報告了。牛頓自己也寫道:“當我走進教室上課時,常發現對上課內容的瞭解深度,已經超過了我的老師。”這種讀書法會令一般老師倍感壓力,摩爾卻把牛頓找來,給他程度更深的書,並且讓自己的1800本藏書成為“隨時向牛頓開放的圖書館”。同時,摩爾長期為牛頓支付生活費。

1664年,牛頓開始利用課餘時間進行自己的研究。他首先用三稜鏡研究光的結構,發現光的分光有不同的折射率。1665年至1667年,英國發生可怕的黑死病,死了許多人。大學宣佈停課,政府下令所有人不準離家遠行,以免感染或傳播黑死病。在這段時間,牛頓由無窮等比級數的解法裏創立了微積分。事後有人問牛頓,為什麼他能夠有這麼偉大的發現,牛頓答道:“我始終把思考的主題像一幅畫般擺在面前,再一點一線地去勾勒,直到整幅畫慢慢地凸顯出來。這需要長時間的安靜與默想。”

牛頓對科學的思索與他的信仰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他常在信仰的思索裏想到科學,在科學的思索裏想到信仰。1666年,他開始思索地球在軌道上的運轉,並且計算運轉時的重力與離心力的關係。1669年,他在筆記上寫下他的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牛頓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呢?他的好友史塔克利説:“牛頓經常在花園散步,有一天中午他回來了,對我説他看到一個蘋果掉到地上,想到了萬有引力。”這個蘋果後來成為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標誌,其實更重要的是,牛頓有獨自來到花園禱告與默想的習慣。因此後人説:“近代科學源自牛頓對上帝的默想。”

當時許多科學家、教授都看不出牛頓的傑出,甚至譏諷他的理論“又是解釋天體論的陳腔濫調”。幸好這時有貝若的支持。

貝若是當時歐洲的光學泰斗,劍橋大學首屈一指的數學與天文學教授,是少數能仔細驗證牛頓數學與物理學觀念的人,也是一名基督徒。他私下找到牛頓,對這個最優秀的學生提出最嚴格的要求。貝若要求牛頓:“回到物理學最基本的假設上,精密地驗證每個假設,一次又一次,幾乎無止境地反覆驗證,並投入所有的精力,以免將其浪費在無用的芝麻小事上。”然後貝若申請退休,讓27歲的牛頓接替他的職位,成為劍橋大學的教授。

然而,劍橋大學的教職並未將牛頓帶入桃花源。當時貝若的職位有很多人在背後垂涎,牛頓一接任,立刻感受到號稱學術自由、獨立的大學裏面眾多的派系紛爭、人事傾軋。喜歡安靜思考、不愛交際的牛頓被排擠,成為權力圈外的邊緣人。

牛頓的老友魏克金斯寫下:“牛頓看起來更孤獨、沉默,30歲不到,頭髮已經半白。”牛頓下定決心不涉入這些糾紛,不管人家怎麼中傷他,他只把努力放在科學研究與對基督的信仰上。

慢慢地,他將更深的思索與實驗結果寫成曠世名作《原理》一書。這本書不只記載了牛頓的科學發現,也反覆提到他的“機械論”與神的關係。

1672年,牛頓加入英國皇家學會——英國最高級別的科學研究學會。《原理》的出版,對全歐洲的科學界是一大震撼,引來稱讚也招來攻擊。牛頓説:“一個人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脾氣將控制你。”引導牛頓一生的,是信仰而非起伏不定的脾氣。

牛頓並非科學研究上的常勝將軍。他從1669年至1691年長期研究實驗化學,並沒有取得什麼突破,不過因此結識了有“近代化學之父”之稱的波義耳,兩人通信長達20xx年。年長的波義耳不僅在研究工作上幫助牛頓,更重要的是在牛頓遭受猛烈抨擊的時候,他的榜樣力量堅固了牛頓的信仰。牛頓身為一個傑出的科學家,喜歡公開表達自己的信仰,又具有不擅與人交際、喜愛獨自安靜工作的個性,現實社會對他這樣的人有時是非常殘酷的。

當時宗教分子攻擊他有一流的科學,卻有三流的神學;科學分子攻擊他有一流的神學,卻有三流的科學;政治分子攻擊他的科學、神學、人際關係都屬三流;有人看他孝順母親又終身未婚,就中傷他心理不健康,現今還有人説牛頓有戀母情結;有人看他對學生好,就説他有同性戀傾向……這種種無情的攻擊搞得牛頓幾乎發瘋。

1692年,日內瓦來的拜特教授大力抨擊牛頓,稱他是“倫敦先知”,説:“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來自對宗教的默想,而非科學的發現……他必須撇清——如果這是科學,就不要説上帝如何如何;如果是與上帝有關的,就不要放入科學範疇。”

拜特一開炮,許多人就羣起圍攻牛頓。絲毫沒有防備的牛頓幾乎赤裸裸地站在科學的刑場上,接受無情的攻擊。

1693年9月30日,牛頓寫下:“我陷入極端的難過中。過去的12個月,我無心進食,也無法安穩地入睡,我心動搖,無法思考。”無情的攻擊持續下去,1694年,有人中傷牛頓與女人搞不正當關係。1695年,牛頓幾乎精神失常,各地都傳言牛頓死了。牛頓百口莫辯,只有退出人羣,他寫道:“斯賓塞的《希伯來律法》一書成為我困難中的安慰。”

在英國國王出面,任命他為“英國皇家學會會長”後,這些攻擊突然就消失了。牛頓在此後數十年,根據過去兩年半受中傷的經驗,堅持給科學界建立“誠實的體系”,而他本身就是最好的模範。

牛頓晚年名滿歐洲,步入老年後,他最大的樂趣就是跟小孩一起玩。一天,他對他的小侄兒講:“我不知這個世界將來怎麼看我,對我而言,我就像一個在海灘玩耍的男孩,偶然間發現了一塊比較圓的石頭和一枚比較漂亮的貝殼,覺得很愉快,但是在我面前,尚未被發現的石頭、貝殼仍然不計其數。”

牛頓逝於1720xx年,晚年他寫下:“在任何環境下,都要守住耶穌基督救贖的真理與最大的誡命——愛人如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