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麼你消失,要麼我離開

來源:文書谷 5.29K
這是親子對抗時,孩子們常説的一句話。
  青春的反叛期,親子關係惡化,不是沒有原因的。原因也非一次兩次的衝突就能奠定了結果。
  矛盾往往來自父母平時的生活習俗,來自於不以為然的生活習慣,那些看起來細小而微弱的生活細節,正是孩子們收入眼底藏在心裏的東西。
  父母的行為不被孩子看好,或者已經形成了看不慣的東西,介於長輩,孩子強忍着,日積月累到一定程度,那就是一種固有的看法,刻骨銘心的駐紮在孩子心靈深處,如同蟲子腐爛心扉。
  青春叛逆期,也稱青春甦醒期。
  這時候的孩子,往往由依賴型,即對父母的仰視狀態,過渡到獨立於自我的世界,而對父母平視起來。
  與此同時,孩子的參與意識也開始了強烈起來,那是一種對自我世界的肯定,對別人語言的否定,這肯定與否定構成的循環過程,就是孩子自我世界樹立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由懷疑、否定、肯定的循環往復,對父母有了審視,對周邊社會有了思考,對世界有了獨到專有的看法。
  模式化、朦朧化容易讓孩子迷茫困惑。
  最容易跌入困惑的世界,莫過於自我生活,這是離的最近的,也是最直觀而深有體觸的生活。
  尤其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日日夜夜裏,甜蜜、温馨、煩惱、痛苦,如同一盤大燴菜,雜而多交織在一起,很可能讓孩子有一種失望或落喪。
  失望的過程,也是孩子重新調整自我世界的過程。
  落喪的過程,也是孩子調整心理的自我適應過程。
  不可否認,對抗本身就是父母失敗的教育。
  健康的家庭,親子關係是和睦相處的,惡化關係本身就是問題家庭。孩子或缺少母愛,或缺少父愛,相對於孩子來説,留給孩子心靈上的是不可磨滅的陰影。
  父母之過,怨不得孩子。
  一個成年人,一個有行為能力的成年人,一個比孩子大上幾十歲的成年人,什麼事情都經歷過的人,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卻不能反思做出讓步的策略,與孩子一般見識的較真較勁,那不等於自取滅亡啊。
  毀掉了孩子,如同毀掉了一個家啊。發生對抗時,作為長輩的父母不妨放下自己的大人架子,捫心自問:到底是誰比誰大啊?
  相信,這個問題弄清楚了,自己就知道該怎麼辦了。
  也不可否認,惡化親子關係的父母,要麼不是素質太差,就是心理有了異常問題。
  正常的家庭,親子關係是建立在平等對流的基礎上,如同朋友一樣能赤誠溝通的。
  如果你是孩子的長輩,孩子需要的是你指點;如果你又是孩子的朋友,孩子更需要與你交流。孩子和大人一樣,也渴望理解,渴望信任。
  父母隔膜了自己,怨不得孩子向你關閉心靈的窗户。
  你走不進他的世界,就是你自己的過錯,對待孩子,你只能如同瞎子摸象,去猜測去推理。
  如果,這時你再採用極端的手法,比如偷看,比如偷聽,比如跟蹤,那隻能是死定的結局。惡果而引發的惡戰,甚至戰爭的發生,都是不可避免的。
  這時候,父母大人,你在捫心自問一下好不好?到底誰比誰小啊?
  當你自己也説不清楚的時候,你可就真遇到麻煩了。
  要麼你消失,要麼我離開。
  這絕不是孩子的一句氣話,而是作為人的一種自我權力的抗爭;也不是孩子的一句戲言,而是孩子的自尊在強烈要求獨立的心聲;更不是孩子的一句隨便夢囈,而是孩子的人格在爭取民主自由的覺醒。
  帶血的呻吟,如果還不能引起父母大人的注意或反思的話,語言就變為行動,演繹為現實裏的悲劇發生。
  那個時候,後悔的可不會是孩子,而是你做父母的大人。
  水往低處流,沒有不疼愛孩子的父母,要想讓孩子懂父母之恩,只有等N年之後,孩子也成為父母了,方可知父母之心。
  而目前,孩子就是孩子。孩子永遠是叫你父親或母親!孩子的語言,虛脱的水分不多,過多的是內心的真實流露,不是威脅,而是吶喊。
  那是來自孩子歇斯底里的吶喊!那是來自孩子人性復甦的吶喊!那是來自孩子人格確立的吶喊!那是來自孩子尋回自尊的吶喊!

要麼你消失,要麼我離開
※本文作者:佚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