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關於竹子的散文隨筆_描寫竹子的散文

來源:文書谷 6.63K

竹子是一種奇妙的植物,它可以成為風格別緻的竹樓,涼爽的竹牀、竹蓆,別有新意的藝術品,還能煮出滿口生香的竹筒飯。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精選的關於竹子的散文隨筆,供大家欣賞。

精選關於竹子的散文隨筆_描寫竹子的散文

精選關於竹子的散文隨筆:竹,是一首無字的詩

我對竹子的酷愛源於外婆後院的那片竹林。踏着晨光,漫步於竹林小徑,看那煙光;日影;露氣浮動於疏枝繁葉之間。罝身於這樣的世界,讓人心曠神怡,忘記一切煩惱。

我愛竹,愛它那灑脱的身姿;愛它那挺拔的氣勢,愛它那節外無枝的操守;愛它剛柔相濟的品德。我更愛它那“依依君子德,無處不相宜”的性格。青山有竹則更青,水旁竹林則更秀,農家小院有幾簇竹會把小院點綴得更加生機勃勃。竹是美的,長在哪裏便會給哪裏超凡的風韻;生在哪裏,便會給哪裏染上脱俗的情趣。優雅清靜,令人賞心悦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亂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強,任爾東西南北風。”竹子紮根於峯峯嶺嶺,溝溝壑壑,都能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頑強的生存,固守着無邊的寂寞與淒涼。一年四季經受着風霜雪雨的抽打與折磨。但它始終“咬定青山”專心致志,不改變自己挺拔的站姿。風雨過後,依然生機盎然,蓬勃向上。依然心無雜念“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兔撩蜂和蝶。”

我愛竹,欣賞竹,崇拜竹,讚美竹,不僅是因為竹的萬般風情給人藝術的美感。而是因竹的自然天性,文靜高雅,虛心進取,高風亮節,不畏世俗的顛覆,不畏塵世的打擾的優秀品格。給我以哲理的啟迪和人格的力量

無論是在出行旅途的車上,還是在遊山玩水的時候只要看到竹子就像見到久別重逢的老朋友,感到無比的親切。總會情不自禁地和竹拍個照留個影。還會?一些竹葉帶回去,吹乾,做成一味中藥--淡竹葉。在我心煩難眠的時候,用淡竹葉和蓮芯沖泡一杯淡茶,清香祛火,助我安眠。

我愛竹子,可是我居住的地方無鳥鳴之亂耳也無草木之漸眼的“世外桃源”,無法目睹竹那清雅修長的身影。日日囿一種愛竹的狀態,所以我愛在空假之時,種上幾盆文竹,插上幾株富貴竹,讓家中有竹的氣息。還在居室裏掛上一幅“居中有竹春常在,山靜無人水自流的”對聯。人們常説:“喜畫梅,怒畫竹。”我卻不這麼認為。我會在心情特好的時候去寫竹。鋪開宣紙,拿起毛筆,蘸上墨汁。

然後把自己腦海裏的竹慢慢地用小楷的筆法,認真地寫每一片竹葉:人字;個字;分字;介字;川字;高飛孤燕,晴竹;雨竹;雪竹;風竹……竹的千姿百態,感受竹的翠;感受竹的柔;感受竹的灑脱;感受竹的清雅。抒發我對竹的情懷,體會大自然帶給我的愜意。感受鄭老先生“風中雨中有聲,日中月中有影……悶中閒中有伴。”的美好畫面。

我愛竹的自淨自清,我愛竹的自善自美。

對於我,竹,是一首無字的詩;竹,是一曲奇妙的歌;竹,是永不消失的春天!

精選關於竹子的散文隨筆:竹韻清音

前年搬家,院裏多是野草,叫不上名字,想種些竹子總是沒時間。今年已經到了夏天,又種不成了。近日,我讀《世説新語》,看到任誕、簡傲篇,悠然神會,遂作記。

一千多年前的晉朝,在一座山裏,一羣文人飲酒作樂,寫了一些詩,然後由其中一個人作了序,一下子就名垂千古了。這就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作樂的地方在會稽山。為什麼在那裏玩呢?因為“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晉朝的士人們喜歡竹子,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尤甚。王徽之在做車騎將軍桓衝的參軍時,住所隨時搬遷,但不管住在哪裏,居處不可無竹。

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第五個兒子。有一次,王徽之應召赴京,船停在一個渡口,恰好遇到桓子野騎馬路過。隨從告訴王徽之,那就是大音樂家桓伊。桓伊與徽之素昧平生,徽之也不下船,遣人謂桓伊:“聞君笛藝高超,能吹奏一曲嗎?”將軍桓伊忙於軍事,常人殊難一聞。聽説船上是徽之,桓伊便下馬近渡,出“柯亭之笛”,奏《梅花三弄》。一弄梅花含苞放,二弄寒潮飄暗香,三弄風雪逼梅勁,其音由婉轉而急切、而清揚,船上人或坐或卧,鴉雀無聲,神思俱入雲霄之外矣。桓伊曲罷收笛,更無客套,各自回去。

君子之交,在以意會。興之所至,雖千里也往;興之所收,雖面對無言。

徽之在山陰的時候,有一天夜裏下大雪,開軒酌酒,四望一片銀白,慢慢吟起了《招隱詩》。詩曰:“杖策招隱士,荒塗橫古今。巖穴無結構,丘中有鳴禽。白雪停陰岡,丹葩耀陽林。石泉漱瓊瑤,纖鱗或浮沉。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秋菊兼餱糧,幽蘭間重襟。躊躇足力煩,聊欲投吾簪。”吟罷四顧,一片寂然,忽然想起了老朋友戴安道。安道尚在剡州,徽之遂坐上小船,乘雪去剡州,天明才到。到了安道門前,徽之望了一望即命返回。人問其為什麼不見安道,徽之説:“我乘興而來,興盡而歸,為什麼一定要見戴安道呢?”

人們嚮往魏晉風度,真正可以學的不多,潮流所向,非人力可以扭轉。比如喜竹,今人弄一盆文竹放在桌子上,就可以神往流觴曲水了。且看徽之怎樣喜竹:徽之過吳,聽説一家芳竹滿庭,便備好車馬,徑造人家。遠遠便望見一片煙竹,下車後也不跟主人打招呼,一心看竹。主人聽説有客人賞竹,忙灑掃院庭,備香茶等候。

徽之不問主人居所,只是看竹,興盡欲返,已是黃昏。主人也不説話,只是關上院門,堵住客人。徽之轉首,主人微笑而待。方相與登堂,品茗論竹,盡歡而散。

精選關於竹子的散文隨筆:山中的那些竹

作者:王康年

竹,以其特有的品性,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千古絕句和傳世佳作。

竹與地質本不相干,因為對竹的那份特殊情感,跑了二十年地質我,漸漸明白,竹之精神,已烙印有我們一代代地質人的身影。

對竹的情感,還要從兒時説起。在鄉村成長的童年,生活之清苦,一年兩年也很難吃上一頓肉。有一天,母親不知從哪挖來兩棵連根的甜竹,栽在了屋旁的小河邊,告訴我們明年就能吃上竹筍!那時起,我們姐弟三總是蹬在那小河邊,瞪大眼睛等啊等,盼啊盼……次年夏天,第一棵竹筍破土而出時,母親為我們炒上了第一碗竹筍,那時缺肉少油,那一頓,我吃得可香可香!那是我記事來吃過的最美味的一餐!至今仍有餘味……

後來竹子篷篷勃勃長成了一簇簇,後來我國中畢業考上了地質學校,後來懷着對家鄉竹的思念,我戀上了畫竹。讀中專的日子,課外時間我都耗在了練習畫竹上,沒有老師,沒有啟蒙人,簡易的教材,簡陋的桌子,不知廢了多少支毛筆,不知畫了多少張舊報紙。

後來十九歲中專畢業我踏上了地質行業的旅程……

踩着前輩走過的足跡,踏上老地質人未走過的地方,在老地質隊員的帶領下,我們穿越原始森林,爬過懸崖峭壁,淌遍溪河溝澗,跑區調,搞勘查,取化探,淘重砂,打過遊擊*,睡過牛棚,啃過餅乾……苦了累了,我們會唱響勘探隊員之歌,“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嘹亮歌聲久久旋蕩在那山山水水;夜深了鳥兒靜了,我們會哼起勘探隊員之歌,“是那天上的星,為我們點燃了明燈,是那林中的鳥,向我們報告了黎明,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山風掠耳中我們漸漸進入夢鄉;渴了餓了,捧上一口山泉,啃下幾口餅乾……忽然間,我會想起家鄉的竹,那時那刻,才發現,山之巔,峭崖壁,坡嶺間,谿壑緣,泉澗邊,處處是竹!處處長竹!忽然間,心中豁然開朗,精神倍增,快步向前……那時起,我又喜歡上了山中的那些竹。

漸漸地,不在野外的日子裏,我會想起山中的竹;漸漸地,我成了一名成熟的地質隊員;漸漸地,我終於懂得……山中的竹啊!你沒有豪庭大院中竹的那份清逸幽雅和富麗高貴,但你堅韌挺拔,直衝雲霄!更經得起風吹、日曬、雨淋,更經得起風霜雪壓,更經得起嚴寒酷暑!“莫嫌雪壓低頭,紅日歸時,即沖霄漢;莫道土埋節短,青尖露後,立刺蒼穹。”你有博大的胸懷,你有豁達的胸襟!你“不求聞達於莽林,不慕熱鬧于山嶺”!你心無雜念,你甘於寂寞!……山中的竹啊!你的品質,在歷史長河的千錘百煉中,已烙印上我們地質人的身影!你的精神,也是我們一代一代地質人的寫照!

於是,我對竹的那份情感有了更深的拓升!更深的想戀!……後來,每次提起毛筆,我會想起山中的那些竹,筆毫間,墨汁裏,宣紙上,都寄託了我對你們深深的思念!

後來,每次回到老家,我都會站在那一簇簇竹旁靜靜地回想,回想起美味的童年,回想起艱苦、單純和快樂的野外生活,想起山中的那些竹……

精選關於竹子的散文隨筆:竹,是草的最高境界

竹無花,卻常綠於春夏秋冬;竹有節,節節為空,持空心看塵世間煙雲瓊夢,繁花驚灩,無求自是品高,大有我自獨笑蒼風中的清骨氣節。植根於或貧瘠或肥沃的山川曠野,不媚不妖,滿目蒼翠坦然的頂立於天地之間。

詩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山風穿林,那淙淙瀅瀅的絲竹之鳴,如天籟之音、古箏繞風,聞之莫不使人耳清心潔,有竹居之靜雅,月影疏斜瀟湘竹,清燈秋煙階苔蘚,香消玉斷誰來伴?

幽院落花荻秋冷,這樣幽靜的夜,臨窗的女子迎風而立,輕啟紅脣將一管竹笛吹得如痴如醉。庭院花自紛落,唯有窗前的竹在月影下輕拂相思。

清韻浮掠,暗自消魂。也可林間月下一壺酒,邀三兩高朋摯友琴瑟和鳴,推杯把盞,談古論今,筆墨紙硯彈指間詩詞會萃,江山雲月描于丹青。雖是竹扉陋室,卻也唯吾得馨。人生如此,豈不妙哉!

也有詩云:"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走在路上,清脆的竹杖聲合拍敲擊着青山渭水,斑斕的故事快意江湖,放歌天涯迴音激盪,臉上的汗水,腳下的山麓,都如眾山小般空闊透天。

獨釣寒山雪,使人無由的想起閒雲野鶴般的老者,披蓑衣持冷杆,在滿山遍野萬徑人蹤滅的冰川江河裏無勾垂釣,任平生煙雨散去。仁者樂於山,智者樂於水。吾獨樂於竹的從容淡定,傲不爭春,喜其如草的空懷境界。

《竹是草的最高境界》是在網上看過的文章:我想竹之所以是竹,最主要是因為它有一顆竹的心。常常有人會説生活過得好壞決定於一個人的心態!我覺得這樣一句話是很有道理的:因為太多的時候,確實是心態決定了我們的命運。

日子總是在平平淡淡中流逝,淡得像白開水。我也經常在睡前,躺在牀上拷問自己的心靈,難道這一程的生命真的就要這麼走過?

記得有一句名言:“往往使你疲倦的不是前面的高山,而是你鞋裏的一粒沙子”想想確實有道理!既然是與生俱來的,無可改變的客觀環境,我們的抱怨也是解決不了的問題。就象竹,它雖然和草生長在同樣的環境中,,卻從來不抱怨自己是草,也從不遷怒於周邊的草,他聰明的將自己一徑的拔高,草們的飛短流長奈何不了他,他憋着一股子心勁兒直往雲霄上竄。

當他和蘭天白雲青山小鳥近距離對話時,周圍的草誰也不能對他側目、撇嘴、冷眼、譏諷。他融於草,而高於草,他是最睿智的竹,是草的最高理想……它沒有對環境做出任何抱怨,可是它還是長成了美麗高高的竹子,因它擁有一棵竹的本質,而我們要做的也正是讓自己修煉出竹的質。

如果你不甘於僅僅是一株平凡的小草,那麼你就要停止無謂的抱怨與不滿,從修煉一顆竹的心開始。不要怕埋沒於周圍的荒草中,只要心懷竹的美麗夢想。

精選關於竹子的散文隨筆:竹韻

我特喜歡竹子,曾經設想過,待到晚年退隱山林之後,或回到原籍農村,或選一處山鄉僻壤,蓋兩間茅舍,植數叢翠竹,再種一架葡萄,養一池金魚,過一過類似“桃花源”式的生活。其間,竹子是靈魂。竹子挺拔的身姿、貞潔的品德和超然世外的清高,頗具君子之風,歷來為文人騷客所稱頌。我常常自稱書生,自然也難以脱這個俗。

我接觸竹子久矣!還在上個世紀中葉,我就同竹子結下了不解之緣。那時,我家院牆的西邊有一處竹園,有五六畝大,長滿了指頭般粗細的竹子,青枝綠葉,密不透風。這裏是鳥獸動物的天堂,也是我們兒童的樂園。麻雀、斑鳩、翠鳥、酸棗鳩和許多不知名的鳥兒在這裏築窩、嬉戲、鳴叫;野兔、刺蝟、夜貓、黃鼠狼等常在竹林間出沒。我和夥伴們在這裏捉迷藏,打麻雀,攆兔子,捉刺蝟,有時一玩就是大半天,甚至忘寢廢食。偌大的一個林子,角角落落我都鑽得滾瓜爛熟。有一次我家一隻雞夜裏被黃鼠狼拉去,母親説也不知道拉到哪裏去了,我説肯定在竹園西南角那一片鋪滿厚厚的竹葉裏。我天明去找,果真在那裏留下了一地雞毛,雞肉都被吃光了,連骨頭也沒有留下。

這一片竹園,還是我們家的一部分衣食之源。父親常常在竹園裏剔除一些年老的竹子,於農閒時節捆綁牽扎,縛成掃帚拿到集市上賣,換些零錢買些油鹽醬醋。有時還將一些長得較粗的竹子破成竹簚兒,編成竹籃,或者窩成筢子,以作家用。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後,農村實行了公社化,這片竹林也在強調以糧為綱的運動中被平為農田。那時,我已經遠離老家,落腳他鄉多年了。

離開家鄉以後,我先是上大學,學文學;以後參加工作,搞得還是舞文弄墨的工作。新的學習環境和工作性質,使我對竹子又有了新的認識。竹子對於我們的生活,不僅有我幼時所經歷的娛樂、使用價值,還有更高一層的精神上的象徵意義,就是它的形態、結構、習性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倫理道德、審美意識等有某種相似之處。竹子虛心、有節、挺拔凌雲的形態和耐寒、堅勁、不擇地而生的品質,正好與歷代知識分子追求清高、氣節、堅貞、虛心的韻味與意境相契合。

讚美竹子的詩篇以唐朝為盛。在此之前,晉朝就曾有一批文人傾情於竹子,據史書記載:“嵇康等七人相與友善,常一起遊於竹林之下,肆意歡宴。”他們自號“竹林七賢”,以比喻自身高潔不同流俗,但並沒有留下什麼詠竹的詩篇。到了唐朝,歌頌竹子的詩篇漸成井噴之勢,其內容大多為讚美竹子耐寒、堅貞品格的。如:“不隨夭豔爭春色,獨守孤貞待歲寒”(王禹偁),“人憐直節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王安石),“蕭蕭凌雪霜,濃翠異三湘”(許渾), “亂枝低積雪,繁葉亞寒風”(賈島)等。也有的把竹子的堅貞與人們對愛情的忠貞相聯繫,寫出了““萬古湘江竹,無窮奈怨何?年年長春筍,只是淚痕多!”(李商隱)和“斑竹一枝千滴淚”(毛澤東)的詩句。在這些詩歌中,詩人以竹子為寄託,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理想與價值的追求。

以後頌竹的詩篇雖不絕於史,但直到清朝的鄭板橋時才又達到一個高潮。鄭板橋淡泊名利、不攀權貴,常以竹子自喻,一生畫竹無數,詠竹的詩篇也多達二十餘首。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是讚揚竹子堅勁的:“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峭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鄭板橋一生貧困,但窮得有骨氣,即是以賣字畫為生,也不攀高結貴。他在另一首詩中説:“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 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寧願不開花,以免招惹那些討厭的蜂蝶,這是何等的志氣啊!

正是這些以竹品喻人品的大量詩篇,大大提高了竹子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唐代以來,不少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達官貴人、文人學士,都願意在自己所居住的庭院裏栽種一些竹子,以顯示其人品道德之純正。連杜甫那樣的大詩人也説過 “嗜酒愛風竹,卜居必林泉”的話。我參觀過他在成都的那個草堂,院子裏就有一大部分地方栽着一叢一叢的竹子。他那首為保護嫩竹拒不接客的《詠春筍》詩,恐怕就是在這裏寫成的。蘇東坡更説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話,竟把居所裏的竹子推到超凡脱俗的高度。《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也寫過一首歌頌竹子的詩,有兩句是:“漸翛翛、半庭竹韻,有聲有畫”。可見他住的院子裏,也栽種了不少竹子。在當代人居住的環境裏,對竹子更是趨之若鶩,我們看看有哪個居民小區裏,不象徵性地的栽種幾片竹子啊!有的甚至還將 “竹韻山莊”、 “竹韻山色”等冠為小區的名字。

可是,我設想的“植數叢翠竹“於院內,並非為了趕這個時髦。上面這些頌竹的詩詞,我在年輕時大多都已讀過,對竹子的憐愛之情也確實早已植根心靈深處,但卻從沒想到把竹子栽到院子裏的事。因為我心知:我不是貪官,無需用幾叢竹子以表清白;我也不是舊時的文人騷客,無需用栽植竹子以裝點風雅。真正讓我想到“植數叢翠竹”於院內的,是緣於十六年前一次偶然的月夜竹林聞笛。

那是1996年盛夏。我的老同學、著名現代文學史專家、西北大學教授趙俊賢來寶講學之後,我按省作協安排送他到漢中紫柏山張良廟景區療養。那一夜我們就住在紫柏山林海中的一處招待所內,夜深人靜之時,遠處的林濤之聲令我難以入睡。我披衣起牀,趁月光徜徉於院後的竹林,忽聞隱隱傳來笛聲,駐足傾聽,是“春江花月夜”。我不禁暗詠起張若虛那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的優美歌詞。繼而再聽,這笛聲在暈黃的月光之下,竟像幻化成了一股乳白色的流水,時而幽遠地在萬杆竹節間緩緩流動,時而悠揚地在千萬片竹葉上飛快滑過,構成了一個明麗又迷幻的世界,我竟恍惚中忘卻了身在何處。這真是太神奇了!我循着笛聲找去,原來是一個青年在吹一支竹笛,他説他是音樂學院的實習學生,才學着吹的。

回到寓所,我更覺得神清氣爽,毫無睡意。回想,一個學生竟吹出如此美妙的笛聲,真是一個奇蹟。可是又一想,自己的這種奇幻般的感受又是從何而來的呢?記得馬克思説過,美妙的文藝作品是創作者和欣賞者一起創造的。這話不錯。我默想起歷來所讀過的那些讚美竹子的詩篇,竹子那虛心、有節、挺拔凌雲的形態和耐寒、堅勁、不擇地而生的品質又縈迴心頭。啊,我明白了,原來我在竹林中聆聽笛聲時,已經把對竹子的深深憐愛、敬慕之情暗暗地融進了自己的感受之中。這既是笛聲,也是竹韻啊!

在此後幾年時間裏,這種奇幻般的感覺不斷湧上心頭。怎樣才能讓這種感覺經常被呼喚起來,以愉悦自己的情懷呢?於是,我就產生了“植數叢翠竹“於院內的想法。我想象,自己坐在小院子裏,看着翠竹挺拔的身姿,聽着穿過竹叢,滑過竹葉的風聲,呼吸着經竹叢過濾的清新空氣,那是何等愜意啊!那時,我過去長時間耳旁所聽到的污言穢語,胸內淤積的污濁之氣,也將隨之散去,我也將輕鬆愉快地度過自己一生最後的時光了。

竹子是一種奇妙的植物,它可以成為風格別緻的竹樓,涼爽的竹牀、竹蓆,別有新意的藝術品,還能煮出滿口生香的竹筒飯。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精選的關於竹子的散文隨筆,供大家欣賞。

精選關於竹子的散文隨筆:竹,是一首無字的詩

我對竹子的酷愛源於外婆後院的那片竹林。踏着晨光,漫步於竹林小徑,看那煙光;日影;露氣浮動於疏枝繁葉之間。罝身於這樣的世界,讓人心曠神怡,忘記一切煩惱。

我愛竹,愛它那灑脱的身姿;愛它那挺拔的氣勢,愛它那節外無枝的操守;愛它剛柔相濟的品德。我更愛它那“依依君子德,無處不相宜”的性格。青山有竹則更青,水旁竹林則更秀,農家小院有幾簇竹會把小院點綴得更加生機勃勃。竹是美的,長在哪裏便會給哪裏超凡的風韻;生在哪裏,便會給哪裏染上脱俗的情趣。優雅清靜,令人賞心悦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亂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強,任爾東西南北風。”竹子紮根於峯峯嶺嶺,溝溝壑壑,都能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頑強的生存,固守着無邊的寂寞與淒涼。一年四季經受着風霜雪雨的抽打與折磨。但它始終“咬定青山”專心致志,不改變自己挺拔的站姿。風雨過後,依然生機盎然,蓬勃向上。依然心無雜念“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兔撩蜂和蝶。”

我愛竹,欣賞竹,崇拜竹,讚美竹,不僅是因為竹的萬般風情給人藝術的美感。而是因竹的自然天性,文靜高雅,虛心進取,高風亮節,不畏世俗的顛覆,不畏塵世的打擾的優秀品格。給我以哲理的啟迪和人格的力量。

無論是在出行旅途的車上,還是在遊山玩水的時候只要看到竹子就像見到久別重逢的老朋友,感到無比的親切。總會情不自禁地和竹拍個照留個影。還會?一些竹葉帶回去,吹乾,做成一味中藥--淡竹葉。在我心煩難眠的時候,用淡竹葉和蓮芯沖泡一杯淡茶,清香祛火,助我安眠。

我愛竹子,可是我居住的地方無鳥鳴之亂耳也無草木之漸眼的“世外桃源”,無法目睹竹那清雅修長的身影。日日囿一種愛竹的狀態,所以我愛在空假之時,種上幾盆文竹,插上幾株富貴竹,讓家中有竹的氣息。還在居室裏掛上一幅“居中有竹春常在,山靜無人水自流的”對聯。人們常説:“喜畫梅,怒畫竹。”我卻不這麼認為。我會在心情特好的時候去寫竹。鋪開宣紙,拿起毛筆,蘸上墨汁。

然後把自己腦海裏的竹慢慢地用小楷的筆法,認真地寫每一片竹葉:人字;個字;分字;介字;川字;高飛孤燕,晴竹;雨竹;雪竹;風竹……竹的千姿百態,感受竹的翠;感受竹的柔;感受竹的灑脱;感受竹的清雅。抒發我對竹的情懷,體會大自然帶給我的愜意。感受鄭老先生“風中雨中有聲,日中月中有影……悶中閒中有伴。”的美好畫面。

我愛竹的自淨自清,我愛竹的自善自美。

對於我,竹,是一首無字的詩;竹,是一曲奇妙的歌;竹,是永不消失的春天!

精選關於竹子的散文隨筆:竹韻清音

前年搬家,院裏多是野草,叫不上名字,想種些竹子總是沒時間。今年已經到了夏天,又種不成了。近日,我讀《世説新語》,看到任誕、簡傲篇,悠然神會,遂作記。

一千多年前的晉朝,在一座山裏,一羣文人飲酒作樂,寫了一些詩,然後由其中一個人作了序,一下子就名垂千古了。這就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作樂的地方在會稽山。為什麼在那裏玩呢?因為“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晉朝的士人們喜歡竹子,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尤甚。王徽之在做車騎將軍桓衝的參軍時,住所隨時搬遷,但不管住在哪裏,居處不可無竹。

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第五個兒子。有一次,王徽之應召赴京,船停在一個渡口,恰好遇到桓子野騎馬路過。隨從告訴王徽之,那就是大音樂家桓伊。桓伊與徽之素昧平生,徽之也不下船,遣人謂桓伊:“聞君笛藝高超,能吹奏一曲嗎?”將軍桓伊忙於軍事,常人殊難一聞。聽説船上是徽之,桓伊便下馬近渡,出“柯亭之笛”,奏《梅花三弄》。一弄梅花含苞放,二弄寒潮飄暗香,三弄風雪逼梅勁,其音由婉轉而急切、而清揚,船上人或坐或卧,鴉雀無聲,神思俱入雲霄之外矣。桓伊曲罷收笛,更無客套,各自回去。

君子之交,在以意會。興之所至,雖千里也往;興之所收,雖面對無言。

徽之在山陰的時候,有一天夜裏下大雪,開軒酌酒,四望一片銀白,慢慢吟起了《招隱詩》。詩曰:“杖策招隱士,荒塗橫古今。巖穴無結構,丘中有鳴禽。白雪停陰岡,丹葩耀陽林。石泉漱瓊瑤,纖鱗或浮沉。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秋菊兼餱糧,幽蘭間重襟。躊躇足力煩,聊欲投吾簪。”吟罷四顧,一片寂然,忽然想起了老朋友戴安道。安道尚在剡州,徽之遂坐上小船,乘雪去剡州,天明才到。到了安道門前,徽之望了一望即命返回。人問其為什麼不見安道,徽之説:“我乘興而來,興盡而歸,為什麼一定要見戴安道呢?”

人們嚮往魏晉風度,真正可以學的不多,潮流所向,非人力可以扭轉。比如喜竹,今人弄一盆文竹放在桌子上,就可以神往流觴曲水了。且看徽之怎樣喜竹:徽之過吳,聽説一家芳竹滿庭,便備好車馬,徑造人家。遠遠便望見一片煙竹,下車後也不跟主人打招呼,一心看竹。主人聽説有客人賞竹,忙灑掃院庭,備香茶等候。

徽之不問主人居所,只是看竹,興盡欲返,已是黃昏。主人也不説話,只是關上院門,堵住客人。徽之轉首,主人微笑而待。方相與登堂,品茗論竹,盡歡而散。

精選關於竹子的散文隨筆:山中的那些竹

作者:王康年

竹,以其特有的品性,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千古絕句和傳世佳作。

竹與地質本不相干,因為對竹的那份特殊情感,跑了二十年地質我,漸漸明白,竹之精神,已烙印有我們一代代地質人的身影。

對竹的情感,還要從兒時説起。在鄉村成長的童年,生活之清苦,一年兩年也很難吃上一頓肉。有一天,母親不知從哪挖來兩棵連根的甜竹,栽在了屋旁的小河邊,告訴我們明年就能吃上竹筍!那時起,我們姐弟三總是蹬在那小河邊,瞪大眼睛等啊等,盼啊盼……次年夏天,第一棵竹筍破土而出時,母親為我們炒上了第一碗竹筍,那時缺肉少油,那一頓,我吃得可香可香!那是我記事來吃過的最美味的一餐!至今仍有餘味……

後來竹子篷篷勃勃長成了一簇簇,後來我國中畢業考上了地質學校,後來懷着對家鄉竹的思念,我戀上了畫竹。讀中專的日子,課外時間我都耗在了練習畫竹上,沒有老師,沒有啟蒙人,簡易的教材,簡陋的桌子,不知廢了多少支毛筆,不知畫了多少張舊報紙。

後來十九歲中專畢業我踏上了地質行業的旅程……

踩着前輩走過的足跡,踏上老地質人未走過的地方,在老地質隊員的帶領下,我們穿越原始森林,爬過懸崖峭壁,淌遍溪河溝澗,跑區調,搞勘查,取化探,淘重砂,打過遊擊*,睡過牛棚,啃過餅乾……苦了累了,我們會唱響勘探隊員之歌,“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嘹亮歌聲久久旋蕩在那山山水水;夜深了鳥兒靜了,我們會哼起勘探隊員之歌,“是那天上的星,為我們點燃了明燈,是那林中的鳥,向我們報告了黎明,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山風掠耳中我們漸漸進入夢鄉;渴了餓了,捧上一口山泉,啃下幾口餅乾……忽然間,我會想起家鄉的竹,那時那刻,才發現,山之巔,峭崖壁,坡嶺間,谿壑緣,泉澗邊,處處是竹!處處長竹!忽然間,心中豁然開朗,精神倍增,快步向前……那時起,我又喜歡上了山中的那些竹。

漸漸地,不在野外的日子裏,我會想起山中的竹;漸漸地,我成了一名成熟的地質隊員;漸漸地,我終於懂得……山中的竹啊!你沒有豪庭大院中竹的那份清逸幽雅和富麗高貴,但你堅韌挺拔,直衝雲霄!更經得起風吹、日曬、雨淋,更經得起風霜雪壓,更經得起嚴寒酷暑!“莫嫌雪壓低頭,紅日歸時,即沖霄漢;莫道土埋節短,青尖露後,立刺蒼穹。”你有博大的胸懷,你有豁達的胸襟!你“不求聞達於莽林,不慕熱鬧于山嶺”!你心無雜念,你甘於寂寞!……山中的竹啊!你的品質,在歷史長河的千錘百煉中,已烙印上我們地質人的身影!你的精神,也是我們一代一代地質人的寫照!

於是,我對竹的那份情感有了更深的拓升!更深的想戀!……後來,每次提起毛筆,我會想起山中的那些竹,筆毫間,墨汁裏,宣紙上,都寄託了我對你們深深的思念!

後來,每次回到老家,我都會站在那一簇簇竹旁靜靜地回想,回想起美味的童年,回想起艱苦、單純和快樂的野外生活,想起山中的那些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