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依舊在

來源:文書谷 9.51K
青山依舊在

我曾在大青山腳下青山中學讀過書,那一年,還和幾位同窗一道攀登過大青山,更重要的,我還是在大青山佛光籠照下的龍橋出生,那裏是我母親年輕時工作的地方,也是她的故鄉。因此,我對大青山有一種特別的感情。
七歲時,我在龍橋的一個叫龍潭的國小讀一年級。當時,母親在龍橋醫院工作。我依稀記得醫院坐落在一座大祠堂裏,門前是一座大水庫。有一年水庫幹了,我曾抱回一條與我差不多大的胖頭魚。還記得水庫的小閘旁有一株棗樹,枝杈伸向水庫中,嘴饞的我經常爬上去摘青棗,我佛神佑,幾次與死神失之交臂。有一次被母親逮着,被摁在水庫裏灌了一肚子的水,從此,再也不敢去那兒摘棗了。
記憶總是在瞬間給人以温馨與感動。
前天,很意外的接到宣傳部朋友的電詢,問我能不能參加一次去大青山的採風活動。我滿口應允。二十多年了,我再也沒有去過大青山,與當年幾位同窗的約定也早已淡忘,甚至有些人的面影也漸漸模糊了。即便如此,我想我還是能代表他們,不為別的,好像這是冥冥之中上蒼的安排,我不能違背,違揹我們當年的盟約。還有的就是,我的血脈裏也流淌着大青山的生命情愫,我生命的一半屬於大青山,或許這就叫做“緣”。大青山腳下出生,十年後又在大青山下上過一年的高中,二十年後的二零零七年五月二日,我又來到大青山,帶着虔誠。
車出縣城,大青山已隱隱在心中。車上,城關鎮的何委員和報社的幾位編輯敍談了一些大青山的近況,我沒能聽清,心裏想的還是二十多年未見的大青山可還識得當年的那個落魄浪子?我只是堅信,大青山依然以億萬年不變的姿態聳立、遙望,看過浮華,看盡煙雲,看破紅塵,至於我和它的因緣離合,不過是萬世塵埃之一粒浮塵。
不知不覺中車到一道山樑,這都是借了“村村通”工程的光,一路平穩。大青山不是很高,這正印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的古訓。放眼望去,風和日麗,林竹蕭蕭,滿山蒼翠。我們感慨這大青山空氣的清新,泉水的空明澄澈,徑直來到青山石屋寺前。這是個在綠樹濃蔭掩映下的寺院,院落瀰漫着一種令人心靜的佛香,碩大的銅爐早已斑駁,一對石獅也因歷經幾百年風雨的剝蝕而盡顯滄桑,更神奇的就是那“青山石屋”,一整塊碩大無比的巨石彷彿從天而降,落在一根粗壯石柱之上,形成一間約二百平方米的天然石屋。巨石平整如削,令人不得不感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或許真乃神助,否則何以天合人願,恰到好處?進入石屋,這裏儼然是一間冬暖夏涼的温室,是明末宰相何如龐少時讀書的地方。據説何如龐兒時極為聰慧。一日,他隨塾師出遊,行至縣城西南的白鶴峯下,看見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挑着一擔白菜顫巍巍地在趕集市。塾師觸景生句:“白鶴峯下,白髮老翁挑白菜。”先生本無找對句之意,可年僅九歲的何如寵默記心頭。中午回家,經過縣城東北的黃泥崗,如寵發現道旁地裏有個小孩子正在摘黃瓜。他靈機一動,大叫:“有下句了:黃泥崗上, 黃毛小子摘黃瓜。”莫非,這石屋的靈石給了少年何如龐以靈性,使得他如此的智慧超人?我徜徉良久,雖説屋內空蕩蕩的,一無什物,可我似乎豁然開朗,原來,真正的景緻就在這裏,感悟先哲的寧靜致遠,令人頓生曖意,所謂“雲在青山水在瓶”恐怕即此道理。
石屋之後就是石屋寺,寺由石屋得名,可見石屋的舉足輕重。人常言,夫貴妻榮。石屋寺以石屋為貴,晉代高僧也好,元代道人也罷,直至明正統初年,西蜀園態和尚重建石屋寺,皆因石屋緣起。一方一淨土,一土一如來。延續至今,香火綿連,心有蓮花,終修正果。
石屋寺的後面傍山一側,有一棵崢嶸古老的大樹,據説已歷經二百七十多年的雨雪風霜,不知是曾遭雷擊還是自然朽蝕,古樹龐大的軀幹已有一半接近枯死,枯死的枝幹如巨大的鋼架,仍以強勁的力量昂然山腰,峙立、桀傲、偉岸,只留枝枝葉葉,新生在古老的虯幹之上,綠的葉脈,彷彿向人們昭示着永生,可我還是分明的感覺到它的孤獨。同行的兩位美女站在古樹下與之合影,她們臉上的那種信心、笑靨、沉思、激昂、展示着的青春,倒有一種最古老與最新潮的協奏樂章,時時撥動心絃。
帶着征服的慾望,沿着彎彎小徑,我們一路向山頂進發。小徑兩旁滿是山棘荒草,有的藤條纏繞,形狀奇妙,有的枝杈縱橫,雲遮霧罩,不知名的奇花異草比比皆是,百態千姿。由於路途多曲折,部分路段也是人跡罕至,我們一行人忽離忽合,穿過根根纏藤,越過道道巖石,披荊斬棘,一路艱難。女士們顧不得矜持,手腳並用,男士也沒了風度,長袖披肩,汗流浹背。路過一片濃綠的野茶地,頓覺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彌散四野,此時,真想就勢躺倒在地,盡情地享受那陽光、微風的愛撫,貪婪地呼吸着那帶着茶香的氣息。
大約十點多鐘,我們終於爬上山頂。麗日晴空,藍天白雲都是那麼的令人心曠神怡。遠觀蓮城,高樓大廈閃射銀光;眺望白蕩,水光接天,似行鶴翩躚。還有那座座峯巒,葱籠鬱壘,平展的田野上,人影綽綽,那是農民們在忙碌。鄉村四月閒人少。時令已近農曆四月,勤勞的人們大多在耕田插秧。尋找久居的江心洲,長江朦朧在一片葱鬱的樹林之中。處處綠洲,象塊塊巨大的藍寶石,陽光下構成了一個光彩奪目的世界。我們出神的看着,也沒有忘記身邊的景緻。那根青藤爬上巖壁,恰似一幀簡約的水墨丹青,於是,那位叫“又見青藤”的女士當仁不讓的抓拍留影,讓人不禁想起什麼叫“美侖美奐”。誘人的野花,茂盛的樹叢,奇崛的山崖、峭石,青春少年的倩影,都印在了鏡頭裏。這一切,又勾起我對往昔歲月的無限眷戀和懷想。二十多年前,我也曾少年,來過這巔峯,把青春留言。如今,我再徵此峯,花兒還是那麼香,天還是那麼藍,只是不見當年的同窗夥伴少年郎。物換星移,任憑人間幾度悲歡離合幾度秋,青山依舊在,情誼依舊濃,可我知曉,今天的那輪太陽已不再是我的那輪。而且,我深深的明白,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死,而是思念的痛徹心扉,卻只能深埋心底。當年的同學少年,不知此時此刻都忙些啥?是否還把這座青山懷想?是否已把那段青澀遺忘?惟有我,依着這清風,吟着竹笛,讓清風帶走我的思念,我的祝福。
下山的時候心裏仍久不平靜,想起明時楊慎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楊慎從小生長於官宦人家,又是少年魁首高中,一如大青山孕育而生的何如龐,科場得意。所不同的是楊下半生好生淒涼,一生中竟有三十五載是在邊地的戍所中過着被拘留的生活。前頭的好日子短,而後面的苦日子長。難怪他能寫出如此空前絕後、千斤功力的句子來!

替古人擔憂恐怕也是今人的通病。“青山依舊在,只度夕陽紅。”幾多感慨,幾絲無奈,幾多惆悵,幾絲按捺,終有一股不忍在胸懷。中午小憩在好客的大青山村長家裏,再次談起何如龐,談起那個叫“飛蛾地”的神祕傳説。村長説:如果那隻公的飛蛾不是被打折了腿,何如龐或許還不止是那樣的造化。我笑了,想必善良的村長不知道,還有飛蛾撲火的現代版愛情傳説,如果不是我們的先人放出那對飛蛾,何如龐或許只能幽居青山石屋,造化成一代名僧。何況何如龐已官至宰相之尊,即便做了皇帝,在哲人眼裏,也不過是一輩子睡一張牀,住一間房,歸西的時候,不過是一抔黃土。倒是他的學問、風範留給我們以深思,值得人們去緬想。要知道,青史留名的不只有帝王將相,還有陳勝、吳廣,而更多的正如楊慎,羅貫中沒有忘記他,瓊瑤沒有忘記他,我們沒有忘記他。
還是“一壺濁酒喜相逢”吧,“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笑談中我們認識了一個全新的大青山,大青山的開發理應提到議事日程中來;笑談中我們探訪了何氏宗堂:荒草悽悽,少見了當年的雕廊畫枋,多見的是薜荔疊疊,爬滿殘牆。何氏宗堂,這個曾喧譁一時的聖殿華堂,此時正靜默在荒丘野嶺之中,張開大口,向我們訴説着幾百年來的風風雨雨,世態炎涼。人常言盛世修譜,亂世儲糧,我不知何時能睹何氏宗堂的風光?
告別了村長便結束了此次的大青山之旅。麪包車在鄉村水泥路面上急駛,我的思緒還停留在青山之巔,彷彿夢迴童年:
“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座廟,廟裏有個小和尚……”

我曾在大青山腳下青山中學讀過書,那一年,還和幾位同窗一道攀登過大青山,更重要的,我還是在大青山佛光籠照下的龍橋出生,那裏是我母親年輕時工作的地方,也是她的故鄉。因此,我對大青山有一種特別的感情。
七歲時,我在龍橋的一個叫龍潭的國小讀一年級。當時,母親在龍橋醫院工作。我依稀記得醫院坐落在一座大祠堂裏,門前是一座大水庫。有一年水庫幹了,我曾抱回一條與我差不多大的胖頭魚。還記得水庫的小閘旁有一株棗樹,枝杈伸向水庫中,嘴饞的我經常爬上去摘青棗,我佛神佑,幾次與死神失之交臂。有一次被母親逮着,被摁在水庫裏灌了一肚子的水,從此,再也不敢去那兒摘棗了。
記憶總是在瞬間給人以温馨與感動。
前天,很意外的接到宣傳部朋友的電詢,問我能不能參加一次去大青山的採風活動。我滿口應允。二十多年了,我再也沒有去過大青山,與當年幾位同窗的約定也早已淡忘,甚至有些人的面影也漸漸模糊了。即便如此,我想我還是能代表他們,不為別的,好像這是冥冥之中上蒼的安排,我不能違背,違揹我們當年的盟約。還有的就是,我的血脈裏也流淌着大青山的生命情愫,我生命的一半屬於大青山,或許這就叫做“緣”。大青山腳下出生,十年後又在大青山下上過一年的高中,二十年後的二零零七年五月二日,我又來到大青山,帶着虔誠。
車出縣城,大青山已隱隱在心中。車上,城關鎮的何委員和報社的幾位編輯敍談了一些大青山的近況,我沒能聽清,心裏想的還是二十多年未見的大青山可還識得當年的那個落魄浪子?我只是堅信,大青山依然以億萬年不變的姿態聳立、遙望,看過浮華,看盡煙雲,看破紅塵,至於我和它的因緣離合,不過是萬世塵埃之一粒浮塵。
不知不覺中車到一道山樑,這都是借了“村村通”工程的光,一路平穩。大青山不是很高,這正印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的古訓。放眼望去,風和日麗,林竹蕭蕭,滿山蒼翠。我們感慨這大青山空氣的清新,泉水的空明澄澈,徑直來到青山石屋寺前。這是個在綠樹濃蔭掩映下的寺院,院落瀰漫着一種令人心靜的佛香,碩大的銅爐早已斑駁,一對石獅也因歷經幾百年風雨的剝蝕而盡顯滄桑,更神奇的就是那“青山石屋”,一整塊碩大無比的巨石彷彿從天而降,落在一根粗壯石柱之上,形成一間約二百平方米的天然石屋。巨石平整如削,令人不得不感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或許真乃神助,否則何以天合人願,恰到好處?進入石屋,這裏儼然是一間冬暖夏涼的温室,是明末宰相何如龐少時讀書的地方。據説何如龐兒時極為聰慧。一日,他隨塾師出遊,行至縣城西南的白鶴峯下,看見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挑着一擔白菜顫巍巍地在趕集市。塾師觸景生句:“白鶴峯下,白髮老翁挑白菜。”先生本無找對句之意,可年僅九歲的何如寵默記心頭。中午回家,經過縣城東北的黃泥崗,如寵發現道旁地裏有個小孩子正在摘黃瓜。他靈機一動,大叫:“有下句了:黃泥崗上, 黃毛小子摘黃瓜。”莫非,這石屋的靈石給了少年何如龐以靈性,使得他如此的智慧超人?我徜徉良久,雖説屋內空蕩蕩的,一無什物,可我似乎豁然開朗,原來,真正的景緻就在這裏,感悟先哲的寧靜致遠,令人頓生曖意,所謂“雲在青山水在瓶”恐怕即此道理。
石屋之後就是石屋寺,寺由石屋得名,可見石屋的舉足輕重。人常言,夫貴妻榮。石屋寺以石屋為貴,晉代高僧也好,元代道人也罷,直至明正統初年,西蜀園態和尚重建石屋寺,皆因石屋緣起。一方一淨土,一土一如來。延續至今,香火綿連,心有蓮花,終修正果。
石屋寺的後面傍山一側,有一棵崢嶸古老的大樹,據説已歷經二百七十多年的雨雪風霜,不知是曾遭雷擊還是自然朽蝕,古樹龐大的軀幹已有一半接近枯死,枯死的枝幹如巨大的鋼架,仍以強勁的力量昂然山腰,峙立、桀傲、偉岸,只留枝枝葉葉,新生在古老的虯幹之上,綠的葉脈,彷彿向人們昭示着永生,可我還是分明的感覺到它的孤獨。同行的兩位美女站在古樹下與之合影,她們臉上的那種信心、笑靨、沉思、激昂、展示着的青春,倒有一種最古老與最新潮的協奏樂章,時時撥動心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