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誠為醫,蒼生為本

來源:文書谷 2.12W
精誠為醫,蒼生為本


大醫印象

春節前的北京,暖陽普照,天地間一片祥和。
1月20日上午,記者見到今年62歲的王興義先生時,身着一件大紅色羊毛衫的他,站在一片陽光下微笑着。他説話時中氣十足,聲音渾厚,充滿激情。如果不是他那滿頭的銀髮,你根本不相信他已經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
記者此前瞭解到:眼前這位滿臉和善的老先生,是在國內和日本享有很高聲譽的著名骨科專家。他在治療骨髓炎、化膿性關節炎、骨結核、骨不連,各種股骨頭壞死、骨腫瘤等方面,有着極其豐富的經驗,並在國內外發表了50餘篇頗有影響的學術論文;近年來,他和日本骨關節感染症研究會等多家研究機構協作,創造了中國骨髓炎治療、骨不癒合、老年性關節炎等方面的多項醫療成果,打破了國際上20多個醫療禁區。其《中西醫結合一期遊離植骨治療感染性骨不連》被相關部門鑑定為“國內領先,國際先進”。
同時,他還擔任着北京中日骨髓炎研究所所長,北京骨髓炎醫院名譽院長,《中華醫學臨牀醫藥》雜誌副社長、副主編,日本骨關節感染症研究會特別會員、訪問學者,中醫藥防治骨關節病臨牀技術繼續教育基地教育總長等10多項職務。
更為令人欽佩的是王興義先生的大醫之德。前不久,湖北一名與他素不相識的9歲女孩患骨髓炎,因家庭貧困而無力承擔鉅額醫療費,王興義多方奔走、爭取,終於説服北京骨髓炎醫院免去了近30萬元的醫療費用,並親自主刀為其做手術,從而讓一個原本暗淡的生命再度亮麗起來。這,也是記者採訪他的最初動因之一。
然而,採訪開始後,王興義老先生卻一下子沉浸在了遙遠的人生往事當中……

來路蹉跎

1946年出生在醫聖張仲景故里河南南陽的王興義,1965年考上河南醫科大學醫療系之後不久,便趕上了“文革”。因此,他説自己也是“被耽誤的一代”。學校停課“鬧革命”,使他錯失了在校園裏打好醫學基礎的機會。
但十分幸運的是,運動中他和另一位同學被指派“看管”下放到魯山縣的12名“反動學術權威”,生性善良的王興義逮住了一個學習、求教的絕好機會,因為那12名“管制對象”都是當時享譽國內外的醫學專家,所以,一心還在學業上的王興義,私下裏便有12名老師給他悄悄“開小灶”。後來他説,這段時間的特殊經歷讓他受益終生。
1972年,與愛人高素英結婚後的他,在濮陽農村一鄉鎮衞生院工作一年後,與其他80多名大學生,被統一分配到河南省平頂山市舞陽鋼鐵公司職工醫院工作。1973年,該院又把他和妻子雙雙派到河南醫科大學二次臨牀進修普外科知識,輔導他的教授,竟然是他在魯山農村“看管”過的、當時在河南屬於普外權威的懷建村、秦保明兩位老師。這下子,故交重逢,兩位當時受過王興義私下保護的教授,把自己所學傾囊相授,幾乎天天帶着他安排各種重要的外科手術。這讓王興義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了從理論到實踐等各方面的業務素質。後來王興義滿懷感激地説:“我在學術上最重要的轉變跟這次進修學習有很大的關係。”
那次學習結束返回單位後,王興義一直從事普外科工作,期間,他居然無師自通地自修了日語,這無意中為他以後走出國門,與日本同道開展學術交流打下了基礎。
1981年,在河南普外科已聞名遐邇的王興義在單位莫名其妙地受到了排擠,他被迫放棄從事了15年之久的普外科,而被調劑到了他十分生疏的骨科。這下子讓王興義從一個專科的名醫變成了另一個專科的國小生,但卻意外地造就了一名享譽國內外的骨科專家!

一鳴驚人

剛一被分配到骨科時,生性不服輸的王興義不得不從零學起。一開始,他從解剖青蛙、小白鼠等動物實驗着手;之後,他為了掌握人體皮瓣骨骼的構造,悄悄解剖了14具屍體,直到完全掌握骨科的基礎知識。但醫院裏人人都知道他是骨科方面的門外漢,所以,院裏做手術時,他只能跟在主刀醫生後邊做些輔助工作。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王興義卻因為一次偶然的發現而一鳴驚人了!
1983年,王興義參與一例因患者小腿被制磚機軋傷而導致粉碎性骨折的手術。擔任切取帶血管骨皮瓣主刀的他能否順利完成手術,是全部手術成功的關鍵。
手術完成後不久,他在翻閲國內外醫學資料時無意中發現,當時國內外的學術資料均對這種手術方式沒有記載,因此,他認為這可能是一項學術空白,於是,他便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綜合此前他參與過的另一次相似手術,寫出了一篇題為《帶血管蒂髂骨、下腹部皮瓣複合移植治療合併廣泛骨皮膚缺損的小腿新鮮外傷》的醫學論文,投寄到了日本的《整形外科雜誌》。
一直到了兩年後的1986年4月,已經幾乎把投稿這件事忘掉了的王興義,忽然收到了寄自日本的一期樣刊,他的那篇論文赫然在目!這之後,他此前投寄該刊的另一篇題為《大網膜遊離移植治療慢性骨髓炎》的論文,也在下一期上刊發了!
連續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兩篇論文,這個消息一下子震動了河南醫學界,並奠定了他在國內骨科學方面的學術地位。他所在的醫院為此還獲得了來自國家和省市的多項獎勵,但這一切榮譽都未能改變王興義在單位的境況。光環之下的他,依然被壓制在“邊緣地帶”。

精誠濟世

1988年8月,在單位一直無法施展滿腹才華的王興義經過慎重的考慮後,和同為內科專家的妻子高素英一起斷然辦理了停薪留職手續,受聘於河南省方城縣的一個骨髓炎研究所,潛心開始自己的學術研究。在此期間,他積近20年的臨牀經驗,先後在國內和日本發表了20多篇影響巨大的學術論文,由於他在骨科方面諸多獨到的研究,1992年受邀赴日本進修學習,並與日本的林浩一郎、川島真人等骨科權威進行學術交流。林浩一郎教授是日本著名醫學家及骨關節感染症研究會會長,川島真人教授發明的川島式持續沖洗療法已在美國、德國、印度、韓國廣泛應用,被世界骨科界譽為“川島療法”。在進修期間,王興義成功引進了日本、法國、俄羅斯的先進治療技術,並結合我國傳統的中醫療法,取中西醫兩種學科之長,創造了中國治療骨髓炎、骨不癒合、老年性骨關節炎等病症的新療法。
1995年,在國內和日本骨科界已有廣泛影響的王興義,被聘為南陽骨關節病醫院院長,開始在醫療臨牀方面以其所學發揮作用。
1997年4月,王興義移師北京,隨後被北京昌平骨傷醫院聘為院長,並擔任該院的骨科技術骨幹。這之後,王興義在國內外權威學術期刊不斷髮表一項項學術研究成果的同時,還通過自己的臨牀實踐,相繼打破了國際上20餘個學術禁區,其中在骨髓炎、骨不癒合、假關節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相繼獲得了國內、國際上的10餘項獎項。2000年,由於王興義在骨科學方面的影響,北京昌平骨傷醫院被升格為北京骨髓炎醫院。

2006年9月,已經退休的王興義主持參與北京骨髓炎醫院研究的“中西醫結合一期遊離植骨治療感染性骨不連”技術通過鑑定,被專家組認為,該療法具有療程短、痛苦小、骨癒合率高、骨髓炎複發率低等優點,具有較大的推廣價值,並已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當年4月,他又主刀為一名年僅9歲的湖北女童實施了一項名為“應用伊利扎諾夫(ilizarov)技術一期治癒骨缺損21cm股骨感染性假關節”的骨科手術,並獲得成功。據瞭解,該項手術不僅成為國內外首次在短時間內一期(國內外多分為二期、三期)治癒股骨缺損感染性假關節手術的先例,而且還打破了“炎症未治癒不能實施此類手術”的骨科手術禁區,同時創造了一期手術延長21cm骨缺損的骨科醫學奇蹟(國內外一般一期手術延長長度不能超過10cm)。
“醫者父母心”。在學術上有着一項項輝煌成就的王興義宅心仁厚,他在多年的行醫生涯裏,不知道救助過多少個因“看病難、看病貴”而無力就醫的患者。那名湖北9歲女童,患骨髓炎並病理性骨折近5年,因一次失敗的腓骨移植手術而導致股骨假關節、股骨缺失21cm。但卻屢屢因支付不起近30萬元的醫療費而延誤了4年多的治療時間。這位素不相識的9歲小姑娘的不幸遭遇令王興義寢食難安。他舍下老臉,四處奔波做工作,終於讓自己還擔任着名譽院長的北京骨髓炎醫院同意免去一切醫療費,僅讓患者承擔3萬元的藥費,並親自上手術枱,為這位小姑娘實施了手術……
見證了一個個因病痛而陷入苦難深淵的家庭,王興義深知自己沒有兼濟天下的能量,但每一次能夠力所能及地為患者做些什麼,王興義就像個老頑童那樣,高興得眉開眼笑好多天。
採訪到最後,他集大半生的感觸深沉地説:“如何成為一名好醫生?這個問題其實我的南陽老鄉張仲景,早在1000年前就給了我們標準答案——大醫精誠!所謂行大醫者,以解決眾生疾苦為大,然而只有具備精誠者,才可承大醫之名;也就是為醫者不僅要精於高超的醫術,更需要誠於高尚的品德。‘懷濟世之心力解百姓之病,居草堂之中細尋蒼生之疾’是我苦苦追尋了近40年的境界,但大半生過去,我卻深知自己還與這種境界差得很遠很遠……”


大醫印象

春節前的北京,暖陽普照,天地間一片祥和。
1月20日上午,記者見到今年62歲的王興義先生時,身着一件大紅色羊毛衫的他,站在一片陽光下微笑着。他説話時中氣十足,聲音渾厚,充滿激情。如果不是他那滿頭的銀髮,你根本不相信他已經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
記者此前瞭解到:眼前這位滿臉和善的老先生,是在國內和日本享有很高聲譽的著名骨科專家。他在治療骨髓炎、化膿性關節炎、骨結核、骨不連,各種股骨頭壞死、骨腫瘤等方面,有着極其豐富的經驗,並在國內外發表了50餘篇頗有影響的學術論文;近年來,他和日本骨關節感染症研究會等多家研究機構協作,創造了中國骨髓炎治療、骨不癒合、老年性關節炎等方面的多項醫療成果,打破了國際上20多個醫療禁區。其《中西醫結合一期遊離植骨治療感染性骨不連》被相關部門鑑定為“國內領先,國際先進”。
同時,他還擔任着北京中日骨髓炎研究所所長,北京骨髓炎醫院名譽院長,《中華醫學臨牀醫藥》雜誌副社長、副主編,日本骨關節感染症研究會特別會員、訪問學者,中醫藥防治骨關節病臨牀技術繼續教育基地教育總長等10多項職務。
更為令人欽佩的是王興義先生的大醫之德。前不久,湖北一名與他素不相識的9歲女孩患骨髓炎,因家庭貧困而無力承擔鉅額醫療費,王興義多方奔走、爭取,終於説服北京骨髓炎醫院免去了近30萬元的醫療費用,並親自主刀為其做手術,從而讓一個原本暗淡的生命再度亮麗起來。這,也是記者採訪他的最初動因之一。
然而,採訪開始後,王興義老先生卻一下子沉浸在了遙遠的人生往事當中……

來路蹉跎

1946年出生在醫聖張仲景故里河南南陽的王興義,1965年考上河南醫科大學醫療系之後不久,便趕上了“文革”。因此,他説自己也是“被耽誤的一代”。學校停課“鬧革命”,使他錯失了在校園裏打好醫學基礎的機會。
但十分幸運的是,運動中他和另一位同學被指派“看管”下放到魯山縣的12名“反動學術權威”,生性善良的王興義逮住了一個學習、求教的絕好機會,因為那12名“管制對象”都是當時享譽國內外的醫學專家,所以,一心還在學業上的王興義,私下裏便有12名老師給他悄悄“開小灶”。後來他説,這段時間的特殊經歷讓他受益終生。
1972年,與愛人高素英結婚後的他,在濮陽農村一鄉鎮衞生院工作一年後,與其他80多名大學生,被統一分配到河南省平頂山市舞陽鋼鐵公司職工醫院工作。1973年,該院又把他和妻子雙雙派到河南醫科大學二次臨牀進修普外科知識,輔導他的教授,竟然是他在魯山農村“看管”過的、當時在河南屬於普外權威的懷建村、秦保明兩位老師。這下子,故交重逢,兩位當時受過王興義私下保護的教授,把自己所學傾囊相授,幾乎天天帶着他安排各種重要的外科手術。這讓王興義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了從理論到實踐等各方面的業務素質。後來王興義滿懷感激地説:“我在學術上最重要的轉變跟這次進修學習有很大的關係。”
那次學習結束返回單位後,王興義一直從事普外科工作,期間,他居然無師自通地自修了日語,這無意中為他以後走出國門,與日本同道開展學術交流打下了基礎。
1981年,在河南普外科已聞名遐邇的王興義在單位莫名其妙地受到了排擠,他被迫放棄從事了15年之久的普外科,而被調劑到了他十分生疏的骨科。這下子讓王興義從一個專科的名醫變成了另一個專科的國小生,但卻意外地造就了一名享譽國內外的骨科專家!

一鳴驚人

剛一被分配到骨科時,生性不服輸的王興義不得不從零學起。一開始,他從解剖青蛙、小白鼠等動物實驗着手;之後,他為了掌握人體皮瓣骨骼的構造,悄悄解剖了14具屍體,直到完全掌握骨科的基礎知識。但醫院裏人人都知道他是骨科方面的門外漢,所以,院裏做手術時,他只能跟在主刀醫生後邊做些輔助工作。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王興義卻因為一次偶然的發現而一鳴驚人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