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育文章3篇

來源:文書谷 2.8W

大班教育文章1

大班教育文章3篇

任何一個孩子,都是由於父母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質和能力的。家長可以因勢利導,把握孩子這個時期的心理特點,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在日常生活中,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動手”的原則,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家長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煩,因而不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還有一些家長認為,吃飯、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訓練的,因為小孩長大自然就會。其實這些觀念都是不正確的。從兒童發展的觀點來看,不給予孩子鍛鍊的機會,就等於剝奪了孩子自理能力發展的機會,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喪失了獨立能力。所以我們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動手”的原則,讓幼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裏,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和能力因勢利導,通過具體、細緻的示範,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難,教給幼兒一些自我服務的技能,如學習自己擦嘴、擦鼻涕、洗手、刷牙、洗臉、穿衣服、整理牀鋪等。這些看上去雖是很小的事,但實際上給幼兒創造了很好的鍛鍊機會,無形中幼兒獨立生活能力。當孩子完成一項工作後,作父母的要給以適當的肯定和讚賞,當孩子的存在價值被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他們也會感到無比的興奮和快樂,在很大程度上增進孩子的自信心。

二、尊重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培養幼兒獨立思考的能力。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千萬不要因為孩子提的問題過於幼稚而加以嘲笑,以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隨着家教觀念的更新,有一些具有現代家教觀、教子有方的家長,注意創造機會,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生活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家長可以給孩子講一些科學家、發明家成長的故事,以激勵孩子從小立志,培養孩子對學習新知識、探索新問題的興趣。

三、創造機會,感受挫折,培養幼兒自我抉擇、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家長經常説孩子主意不好,應該聽大人的,實際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認識,應該給孩子創造機會培養他自己拿主意。我們的教育常常是注意培養孩子順從聽話,不大注意去傾聽孩子的需要,從生活小事一直到孩子的發展方面都由家長一手包辦了,因此我們的孩子缺乏自己做決定的機會和權利,就很難培養孩子自我解決問題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差的孩子依賴性強,缺乏進取心和毅力,遇事容易打退堂鼓或把任務轉給成人。這大多是成人嬌慣、包辦代替的結果。那麼孩子的成長也是一樣,大人應給孩子創造機會,培養孩子自己做選擇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讓他在嘗試的過程中感受失敗,碰釘子,這樣孩子就會從失敗中記取教訓而成長起來。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成功,也有失敗和失誤。而且通常是經過無數次的失敗,才能獲得較大的成功。家長還要給孩子一個獨立自主的好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你自己就是一個處處依賴他人,對什麼事都拿不定主意、動不動就尋求幫助的人,那你不要指望你的孩子能夠獨立自主。你的一舉一動,還有你的品質,都是孩子模仿和學習的榜樣。所以,先從你自己獨立自主做。

大班教育文章2

自信心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性心理品質,是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幼兒的身體健康和諧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我國頒佈的《幼兒工作規程》,明確地把培養幼兒自信心作為重要目標,我園以和諧教育課程為途徑,開展了“我能行”的主題教育意在通過教育引導幼兒在觀念上相信“我能行”,行為上表現“我能行”,情感上體驗“我能行”,以達到增加幼兒自信心的目標,為此我針對幼兒自信心發展的狀況進行調查與研究。

通過對許多幼兒的觀察與瞭解,發現絕大多數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的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依戀父母,用較長的時間才能適應新的環境,懼怕陌生人。

2、上課時不敢或很少發言,不敢在集體面前講話。回答問題時手足無措,聲音輕。

3、不敢主動要求參加集體活動或其他小朋友的遊戲。

4、對自己的活動結果或過程缺乏自信心,經常要求成人的肯定,“老師我做得對嗎?”“老師是不是這樣?”

5、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害怕與別人相比,特別是被別人笑話。

6、不敢主動地與小朋友交往,常常畏縮,退避,獨處或獨自遊戲。

7、缺乏主見,總是跟在能力強的小朋友後面,聽從他人的安排。

8、遇到問題,常常害怕、退縮、迴避,容易放棄,而不能努力解決。

9、害怕嘗試新事物、新活動,在活動時總是選擇那些比較容易的活動,而逃避那些可能有一定難度的或有挑戰性的新活動。

10、在必須完成一件未曾做的或看起來有一定難度的活動時,常常先説:“老師我不會的。”,“老師幫幫我”。導致幼兒自信心不足的原因有很多,我通過訪談 調查,發現成人過度的包辦代替、過多的接受外界否定評價、教育方法的不當,是造成幼兒自信不足的主要因素。

一、過度保護與包辦代替

二、消極及評價與過多否定。

三、教育要求的整齊劃一與橫向比較

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我的充分認識,它與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尤其是幼兒自我評價水平密切相關,自我評價是自信心形成的關鍵。所以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促進幼兒積極自我評價形成。

1、培養幼兒的自信,就要給幼兒以鼓勵和肯定。

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就要善於鼓勵幼兒,“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激勵的條件下,其自身潛力的發揮是平時的2至3倍。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而在於喚醒與激勵。因此,對於幼兒的任何進步都要給予熱烈的讚揚。正確的表揚可以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減少心理緊張。

2、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就要給孩子創設成功的機會。

自信心實際上是對自己的一種認識,幼兒時期正是各種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想讓幼兒從自身獲得信心,感受到自己實力,成人就必須給幼兒以充分的信任,幫助幼兒通過親身實踐經歷產生對自己能力的正確認識與評價。

3、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必須及時調整對孩子的期望值。

現代情緒理論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自信心與他的成功率成正比,成功越多,期望值越高,自信心越強,反之失敗越多,期望值越低,自信心越弱。

4、要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就要增強幼兒的耐挫力和教給補償的辦法。

在生活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一帆風順,怎樣評價自己,怎樣對待失敗,不同態度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因此,在教育過程中要正確分析孩子的情況,尤其是當孩子遇到困難與挫折時,應珍視孩子的努力,幫助孩子正確對待不足和失敗,要讓幼兒明白,做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戰勝困難,只有不斷戰勝困難的人,才能進步。

總之,自信心是一種動力,推動孩子成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自信心是一洲新綠,散發着勃勃生機;自信心是一面風帆,鼓動理想之舟抵達勝利的彼岸。如果家長和教師能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用因材施教的科學方法教育孩子,從小為其播下自信的種子,那麼將有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並能為他們今後適應社會生活,在事業上不斷開拓進取,獲得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

大班教育文章3

當前,幼兒園教育偏重於知識技能的獲得,忽視了情感、習慣、社會性等的發展。美國教育家羅賓森説過:"對我們成人來説,社會生活,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以及居住在不同地域人們的生活等等,都是習以 為常的現象,但兒童需要學習。"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説明了社會教育的意義。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熱愛幼兒園,認識自我,養成好習慣,愛家庭,瞭解他人,學習有關 社會知識、技能等等。其目的是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滲透人際智力的培養,即對自己和他人的認識能力,瞭解自己與別人的關係,發展幼兒交往合作的能力,幫助幼兒理解社會。

幼兒離開家庭,離開父母,來到幼兒園,為幫助幼兒減少分離焦慮,適應幼兒園生活,我們帶領幼兒熟悉 幼兒園,如知道喝水、上廁所、上課的地方。開展"大帶小",即讓幼兒參加中、大班的活動等。創造機會, 鼓勵幼兒和大家一起玩,到集體中,幫他們找朋友,給他們一些玩的時間,使他們從中獲得歡樂。教育幼兒與小朋友相處要有禮貌,友愛,學習過集體生活,克服孤僻、不合羣的性情。幫助幼兒瞭解與他人一起生活的基 礎是交往。在交往中,幼兒要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去思考問題,去行動,逐漸學習能體會和理解他人。角色遊戲是幼兒交往的重要途徑,如在角色遊戲《娃娃家》中,幼兒像媽媽一樣照顧孩子,操持家務;像爸爸一 樣送孩子上幼兒園,去單位上班,去獲得一種切實的體驗,以引起情感和行為上的實際變化。因此,我們為幼兒提供充足的遊戲時間和空間。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幫助幼兒自己協調、解決交往中發生的矛盾衝突及各種問 題,以提高他們的交往能力。如看圖書,兩三個幼兒爭看同一本新書,教師隨機引導全班幼兒共同討論,儘可能想出各種解決方法:三個人一起看,主動讓給別人看,交換看,輪流看等。問題解決了,幼兒既學習了社會 交往技能,又提高了交往能力。

認識自我、養成好習慣應從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服務開始。我們從認識小手開始,培養幼兒自我服務、獨立 生活能力。如教幼兒用毛巾擦臉,進而教他們學會自己洗臉,養成講衞生的好習慣。由此及彼,教育幼兒愛清潔、愛護用具等。學習認識五官,知道它們的用途,如保持口腔衞生,飯後漱口,早晚刷牙,並教給幼兒正確 的刷牙方法,使之形成習慣。通過這些,讓幼兒學會注意公共衞生,保持了環境的清潔等等。孩子都害怕打針,可他們又免不了生病,平時也要經常打預防針,因此,讓孩子認識到打針的意義是很重要的。我們請幼兒園 的保健醫生給幼兒講一講預防感冒,為什麼要打預防針,讓孩子認識幾種簡單的醫療器械。這樣,一方面可以避免打針時孩子哭鬧掙扎的麻煩,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和勇敢精神。學習文明行為時,我們 教育幼兒要走路輕,説話輕,放東西輕,懂得動作輕不妨礙別人活動,做事時想着別人。讓幼兒學會關心人,幫助人,如看到別人跌跤,不應不理不睬,而應該把他扶起來,這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在獲得別人幫助和幫 助別人的時候學會説"謝謝""不客氣"等。同時,利用各種遊戲如"學做小客人",讓幼兒學説"請""你 好""再見"等禮貌用語,並在生活中體驗禮貌用語的作用。請家長配合,經常帶孩子出門做客,有意識地讓他們與人打交道,讓孩子在"實踐"中學會與人交往的禮節。幫助幼兒理解怎樣做是謙讓,如與同伴相處時,學會説"你先……"。如講述故事《孔融讓梨》,讓幼兒説一説孔融為什麼不挑大梨,並以這個故事教育幼兒對人要謙讓。從分享食物、玩具到分享愛、分享快樂。教師還應具有使每個幼兒融入集體活動的腦力,在集體 活動中與其他幼兒建立平等親密的關係,這直接影響幼兒的分享行為。教師可以集體教學的形式讓幼兒學會分享,如開展"大家一起玩""好書大家看""分享玩具"等活動,讓幼兒輪流分享,體驗與別人分享的快樂。 也可提出問題:"我想玩的玩具被別的小朋友拿走了,怎麼辦?""兩個小朋友想玩同一個玩具,怎麼辦?" 等等,讓幼兒充分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漸達成共識。

幼兒園孩子多為獨生子女,他們生活在愛的氛圍裏。他們認為,被愛是天經地義的,理所當然的。但是如 何愛父母,愛他人,卻是許多獨生子女所欠缺的。在愛家庭活動中,我們讓每位幼兒帶一張"全家照",讓幼 兒在看看、想想、説説的過程中認識家庭主要成員,體會"家"的快樂瞭解父母的辛苦與愛,啟發幼兒回報 父母的愛,引導幼兒尊敬老人,熱愛父母,學習用行動表達對父母的熱愛。很多孩子都愛玩"娃娃家"的遊戲 ,他們懷着崇敬的心情扮演"爸爸""媽媽"的角色。在遊戲過程中,重要的是如何渲染孩子對父母真摯的愛 ,以及他們願意用同樣的感情去愛夥伴的真誠願望。在遊戲過程中,培養孩子關心爸爸媽媽和老人的良好習慣 ,可以讓他們為爸爸媽媽和老人們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務",如:給下班回家的媽媽送上拖鞋,給爸爸遞 上毛巾,給爺爺奶奶送杯熱茶等,並對這些"服務"予以鼓勵、表揚,以強化他們的行為習慣。教育幼兒小朋 友之間要寬容大度,團結友愛。這一方面要求孩子對別人的弱點缺陷不要譏笑,另一方面則要求孩子對犯了錯 誤的人要寬容。鼓勵他們勇敢地面對複雜的社會,並以寬大的胸懷和愛心對待同伴。有以上基礎後,我們開始 對幼兒進行合作教育。合作是幼兒認識自己,瞭解他人的又一途徑。為了發展幼兒的合作能力,我們要求教師 對幼兒的合作行為及時予以強化,鼓勵幼兒玩沒有輸贏的遊戲,減少競爭性過強的集體活動。如開展"兩人三 只腳""分組拼圖"等活動,讓幼兒學習與他人合作完成任務,體驗大家努力才能做好一件事的快樂。

此外,我們還通過其它方式對幼兒進行社會教育。教育幼兒遵守交通規則,看清馬路上的來往車輛,慢慢 走不亂跑,見車會避讓,到街上跟着父母或老師,不單獨出去,如果找不到父母和老師,要去找警察叔叔,不 在馬路上玩等。這樣做,有助於幼兒接觸新事物,增長知識,益於培養幼兒敢於嘗試和遇事不慌的好習慣。秋 天,我們帶領孩子去拾落葉。在拾落葉的過程中,孩子們認識各種樹木,培養了勞動習慣,同時,在勞動中細 心觀察自然現象,學習自然知識,增長保護環境整潔的意識。通過拾落葉,蹲下、彎腰等一系列的動作既增強 了活動能力,也促進了動作的發展。孩子們都非常喜歡小動物,我們要珍惜和培養他們這種感情。我們生活在 地球上,要愛護自己生存的環境。教育幼兒愛護小動物,正是培養環保意識的啟蒙課。在幼兒園,我們飼養了 小金魚、小兔子、鴿子等動物,讓幼兒參與餵養,增強他們對動物的感性認識,使他們獲得了知識,同時培養 了責任心和關心保護小動物的感情。在飼養小動物的過程中,孩子從小養成觀察,動手動腦的習慣,也是一生受用的。

※本文作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