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親

來源:文書谷 3.74K

本站L小編贈語:父母金婚之年,作為女兒的我沒有什麼合適的禮物相送,只有在鍵盤的敲擊聲中,用我最真最誠的心記錄他們的點點滴滴。

我的父母親

我的父親和母親結合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像那個年代大多數的年輕人一樣,遵從父母之命,信賴媒妁之言,以先結婚後戀愛的結合方式,拉開了他們婚姻生活的帷幕。沒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情懷,也沒有海誓山盟的情感宣言。就這樣,在平平淡淡中,相依相隨彼此牽手,走過了風風雨雨坎坎坷坷的整整半個世紀。他們的愛是樸實的,也是真摯的,更是經得起歲月的考驗的。他們那種彼此關心體貼,彼此尊重信任,不離不棄,同甘苦共患難的夫妻情意是值得我們這些後輩兒孫效仿和學習的。

由於工作關係的原因,父親和母親在婚後的二十二年間,一直過着聚少離多的兩地生活。作為留守農村家中的母親,既要承擔撫育年幼的孩子的責任,還不能耽誤地裏的農活。由於孩子多,勞力少,母親每日勤勤懇懇地勞作着,忙碌着,奔波着,辛苦着。為的是多掙幾個工分,好多分幾斤糧食,讓我們兄妹幾個能夠吃飽穿暖,健康成長。儘管自己在家吃了不少的苦,受了不少的委屈,但在父親面前,母親從來沒有一句怨言,在寫給父親的書信中總是安慰父親不要牽掛家裏,安心工作。時至今日我們都很難想象母親是如何憑着堅韌不拔的毅力挑起家庭這個重擔,承受着常人無法承受的心理壓力,心甘情願地做一名無怨無悔的守望者,也許就是那份對父親的愛和對家庭的責任心吧!而當時獨自在外地工作的父親,除了在單位兢兢業業、恪盡職守以外,還時刻牽掛着家裏的妻兒。那年那月,微薄的收入(據母親講,父親當時的工資是每月34。5元)很難支撐這個人口多收入少的大家庭。為此,父親總是勤儉節約、緊縮開支,儘可能地多給家裏攢點錢,以維持日常的生活所需。直到1985年,父親在機構改革中,由原來任職的鄉政府調回縣廣播局,母親和我們兄妹幾個也隨父親搬到縣城居住。至此,他們夫妻才結束真正意義上的兩地生活,我們一家才得以真正團圓。而此時的他們也已是人到中年,人生最值得懷念和記憶的青春歲月就這樣在沒日沒夜的勞作中消失殆盡。

柴米油鹽的婚姻家庭生活,不可能沒有磕磕碰碰。然而,父親性子直、脾氣急的性格,卻在温柔賢惠,忍耐性極強的母親面前顯得是那麼的無力。在遇到矛盾的時候,母親總能以柔克剛,用她那和風細雨般的勸慰言語感化着父親,使父親浮躁的心得以平復,家庭矛盾迎刃而解。為此,父親從內心深深地佩服着母親,並且在日後的生活中儘可能地剋制自己,營造出一個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圍。

像天底下所有愛他們的兒女們的父母一樣,我的父親和母親同樣全身心地愛着自己的兒女們。這份愛是無私的,毫不保留的,甚至是不惜一切代價的。

讓我難以忘懷的是,當年父親為了給我們兄妹幾個“農轉非”,不惜丟掉當時已經比較顯赫的官位,評以中級工程師的職稱,順理成章地讓我們跳出農門,躋身於非農業人口的行列。現在想來,作為在官場上奮鬥了幾十年、作為在“官本位”社會現實中的父親,竟然為了自己的兒女,不惜丟官棄爵,耽誤前程,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決心。如果不是源自對子女前途的考慮,和那份與生俱來的對下一代的關愛,有誰會做這樣的傻事啊!這份深情這份大愛,讓我們做子女的如何報答?而我們又如何報答得了父親這份無私的愛啊!

如今,他們的孩子們早已成家立業,娶妻生子。無情的歲月卻在他們的身上雕刻出深淺不一的痕跡:當年挺直的腰板佝僂了,一頭烏黑的頭髮蒼白了,健步如飛的步子變緩了••••••而他們的情卻更濃了。

只要是無風無雨的日子,父親和母親都會結伴同行,到小區附近的體育場散散步,鍛鍊鍛鍊身體。所謂“少年夫妻老來伴”,人只有在年老之後,才能真正體會到另一半的重要性。子女如何孝順,都無法替代老伴在老人心目中的地位,也無法替代老伴在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從父母彼此關愛的眼神中,我能讀懂他們對彼此的牽掛。從他們互相交流的言語中,我能體會到他們那份亙古不變的深情。我從心底裏羨慕他們,羨慕他們一路攜手走來,雖歷經五十年的漫長歲月,依然彼此恩愛,相依相隨;我從心底佩服他們,佩服他們在漫長的婚姻生活當中,雖櫛風沐雨,依然忠貞不渝,風雨同舟。

從母親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位賢妻良母的典範。母親的賢惠和善良,為父親和她的子女們營造了一個和諧的温暖的家庭氛圍,有了這個温馨的港灣,父親才得以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事業當中,從而取得一番不菲的成績。在父親官位節節攀升春風得意的事業高峯,母親用她那質樸的語言和淡定的行為告訴了父親做人之根本,為官之準則。而當父親的事業一度陷入低谷的時候,母親用她那體貼入微的樸實言語,寬慰着情緒頗為低落的父親,從而使父親漸漸走出低谷,重新定位奮鬥的座標。

而母親對於自己的幾個子女,更是處處關心疼愛有加。在我的記憶當中,幾乎沒有母親斥責自己的場景。母親的善良,導致我們兄妹幾個在她面前無拘無束,將自己最真實的一面暴露無遺。也就是這種無所顧忌的交流,使得母親和我們之間的關係也最為融洽。只有在母親的身邊,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幸福的滋味,而在盡享母愛的同時,我們也為有這樣的母親感到驕傲和滿足。

而我的父親,是一位有着多年黨齡的老布爾什維克,他那對黨的無比忠誠和對工作認真負責,廉潔奉公的高風亮節無不是我們做子女的典範。而他對子女那種表面上看似漠不關心,其實心裏邊時刻牽掛的如春風化雨般,雖潤物但卻總是悄無聲息的沉甸甸的父愛,更是讓我們有一種無言的感動。父親的敬業和他那種甘於清貧,不願做有損人格和喪失黨性的為官准則,更是讓我們佩服的五體投地。父親之所以在幹部隊伍裏有着很好的口碑,與他剛正不阿的稟性是分不開的,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客廳內高高懸掛着的,是父母專門為金婚紀念而拍攝的照片。照片上的父親身着一件絳紫色的唐裝,母親身着一件同樣款式的大紅色的唐裝,兩位老人面帶笑容、精神矍鑠。他們目光執着,似乎在憧憬着什麼,又似乎在回憶着什麼。旁邊是父親為他和母親金婚紀念題的詞:“時空轉換,不變的是真情。”我原以為筆耕多年的父親會為照片題幾句非常經典的詞語。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父親只是簡單地題寫了這句平淡的再不能平淡的語句。驚歎之餘,隨之又想:他們在這五十年所經歷的風霜雨雪,豈是經典言語所能夠體現的。父親這句看似隨意的一句話,難道不是對他們那份看似平淡實則真摯的愛情最好的總結和詮釋?

在父母金婚之際,寫下以上文字,以做紀念。但願我的父親和母親身體安康,心情舒暢,盡享暮年的幸福!

※本文作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