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三字俗語和典故

來源:文書谷 1.78W

漢語俗語是由人民羣眾創造的,在民間流傳的,約定俗成的定型語句,具有形象生動、風趣幽默的表達特點,是漢語詞彙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以下是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常用的三字俗語和典故,歡迎大家閲讀。

常用的三字俗語和典故

常用的三字俗語和典故一

【應聲蟲】

比喻胸無主見,人云亦云,隨聲附和之人。有人中年得怪病,每當他説話,腹中就有蟲子小聲仿效。幾年之後,其聲越來越大。有道士見了大吃一驚,説:“這是應聲蟲,長久不醫治,會殃及妻子兒女。應該去讀醫書《本草》,讀到應聲蟲畏懼而不應聲的藥名,就服用此藥。”此人照辦,讀至“雷丸”,蟲不再應聲,於是就服用“雷丸”而治好了怪病。

常用的三字俗語和典故二

【露馬腳】

比喻無意中暴露出隱蔽的真相。據傳,明太祖朱元璋年輕時與一位也是平民出身的馬姑娘結了婚。朱元璋當了皇帝后,念馬氏輔佐有功,封她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當時以“三寸金蓮”為美,而馬氏卻長着一雙未經纏過的“大足”。馬氏為自己腳大而深感不安,在人前從來不將腳伸出裙外。一天,馬氏遊興大發,乘坐大轎走上街頭。有大膽者偷瞧,正巧一陣大風將轎簾掀起一角,馬氏擱在踏板上的兩隻大腳赫然入目。於是,一傳十,十傳百,頓時轟動了整個京城。從此,“馬腳”一詞流傳於世。

常用的三字俗語和典故三

【拍馬屁】

比喻不顧客觀實際,專門諂媚討好別人。內蒙古、寧夏、青海、新疆等地,草原遼闊,盛產馬匹,而且經常出現寶馬良駒。牧民們常以養得駿馬為榮。有時人們牽着馬相遇時,常要拍拍對方馬的屁股,摸摸馬膘如何,並附帶隨口誇上幾聲“好馬”,以博得馬主人的歡心。起初,人們實事求是。相沿已久,有的人就一味只説奉承話,把劣馬也説成是好馬了。

常用的三字俗語和典故四

【吹牛皮】

比喻説大話,誇大其詞。相傳,從前黃河上游一帶,水急浪惡,難以行舟。當地人常用牛、羊皮製成筏子渡河。皮筏由幾個牛、羊皮口袋連結而成,使用時用嘴給皮筏充氣,於是就有了“吹牛皮”一語。不用足夠的力氣,光談空話,皮筏是吹不起來的。人們常對光説空話的人説:你有本事就到河邊吹牛皮看。後來,就以“吹牛皮”比喻説大話,誇誇其談。

常用的三字俗語和典故五

【孺子牛】

原指甘願給小孩子當牛的人。後比喻甘願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人。(孺子:小孩子。)春秋時齊景公寵愛兒子荼,一次,景公跟兒子游戲,自己口銜繩子當牛,竟被兒子拉動繩子而折斷牙齒。景公死後,大臣依照他的旨意,立公子荼做了國君。另外幾個公子逃往國外。大臣陳僖子想廢掉荼,就暗地裏將公子陽生接回國內。大臣鮑放(鮑子)反對,對陳僖子説:“汝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左傳·哀公六年》)這裏用“孺子牛”説齊景公對他的幼兒很寵愛。魯迅《自嘲》詩“俯首甘為孺子牛”一句,用了這個典故而注入了全新的內容,表示他甘為人民大眾之牛,表達自己對人民大眾的無限忠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