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後感9篇

來源:文書谷 4.32K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弟子規讀後感9篇

弟子規讀後感1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説: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説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説的好,人無完人麼!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説,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秀才李毓秀所著,它仿《三字經》體例,三言成語,名句疊韻的形式為古代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敬師規範,由《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編纂而成,今天讀來仍然有現實的指導意義。當今發達的商品經濟社會和古代的社會環境不能同日而語,讀《弟子規》我想在現實和傳統之間有沒有一個承繼關係?中國有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講得最多是一個"育人"的問題,所謂至樂莫如育人,怎樣教育人,怎樣增加修養,做一個完善的人?這是我們應從傳統中繼承和發揚的。在物質豐富、科技發展的現實環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已沒有依託,往往在紛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導原則,而在《弟子規》中所提到的做人的總綱"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教誨,以此成為做人的原則,那麼我們在工作和學習時,就能加深自己的修養,在物質社會的時代不迷失,不動搖,時時保持清醒,和諧和同事之間、領導之間、親人之間、朋友之間以及陌生人之間的關係,進而和諧整個社會成員的關係,那麼共建和諧社會就不會是一句空話。《弟子規》中講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學等方方面面的行為標準和作人準則,提倡正人先正心。我從中深刻領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從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嚴以對已,寬以待人,積極融入到團隊當中,要尊重領導,認真完成領導所交待的各項任務,忠於職守,互相幫助,協作共事,作為服務窗口工作,要樹立良好的服務形象,禮貌待人,微笑服務,做到百問不厭,應保持坦誠、公正、客觀的態度對人對事,並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積極參加培訓和學習,提高工作效率。《弟子規》對和諧家庭也是有着重要的意義。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每個細胞的健康才能保證社會機體的健康,其中"二十四孝親圖"在感化人的同時,也教會我們應該怎樣孝敬父母,怎樣對待親人,也讓我們思考在當今社會怎樣去實現傳統文化的價值,試想,如果一個連父母長輩都不尊重、孝敬的人,一個喪失了做人最基本的倫理道德的人,如何能對別人以禮相待?這樣的人能否讓人信服與尊重?《弟子規》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我們要從中領悟其精華,發揚中華美德,做一個完善的知禮儀、知廉恥、知謙虛、知恭敬、知忠厚的人。這樣,在我們繼承傳統,發揚傳統中,才能體現其價值。

弟子規讀後感2

當我讀了弟子規以後,使我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在讀弟子規的同時,使我學到了很多,<<弟子規>>讀後感。比如,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他告訴了我善百孝為先,做人應當知恩圖報。

在對待父母的責備時,我們因當順從的接受,而不是理直氣壯的頂撞父母,當父母有什麼過失時,作為子女應當耐心地勸説,而不是大聲的責備父母,如果父母不肯接受,就等父母性情好了再勸。

對待兄長時,因用尊重的態度來面對兄長,稱呼兄長時不能直接稱呼兄長的姓名,這樣使我們很沒禮貌與對兄長的不尊重。長輩見識多,閲歷深,我們因當多聽他們説話,不要自己誇誇其談,好像什麼都懂一樣。人生短暫轉眼間我從少年變成青年,從而使我懂得珍惜此時此刻的寶貴時光,在衞生方面,早上起來一定要洗臉。刷牙。衣服整齊乾淨,這種良好習慣因從小養成。

對於食物我們不要挑食也不要偏食,因為偏食會使我們營養不良,但吃東西也要適可而止,不要過量,過量會損傷脾胃,而在我們年輕時,千萬不要喝酒,因為喝酒會使我們醜態百出而丟臉。

對別人説話,要真是不虛,講求信用,如果對別人説話不真實,別人就不會與你説話。遠離你,多説話不如少説話,因為言多必有失,所以説話要合理恰當。符合實際。不能花言巧語,否則別人就會討厭你,對我們來説,最要緊的是自己的道德。學問。才能。和技藝,這些方面不如別人就要不斷磨礪自己,盡力趕上,在我們無意中做錯了事,這就叫“錯”,而故意去做,這就叫“惡”。

讀了弟子規以後,使我感受到做什麼事情都要認真去做,有什麼不足就補足什麼,從而使自己的道德。素養得以提高

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説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同事、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為本。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麼他依靠什麼立足社會呢?泛愛眾,而親仁,讀後感《<<弟子規>>讀後感》。有餘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説一説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説: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説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説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説,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讀後感3

人的上半生:要不猶豫;人的下半生:要不後悔;活在當下,把握每次的機會,因為機會稍縱即逝,為自己的生命找到出路!急事,慢慢的説;大事,清楚的説;小事,幽默的説;沒把握的事,謹慎的説;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説;做不到的事,別亂説;傷害人的事,不能説;討厭的事,對事不對人的説;開心的事,看埸合説;傷心的事,不要見人就説;別人的事,小心的説;自己的事,聽聽自己的心怎麼説;現在的事,做了再説;未來的事,未來再説,幸福人生有感。

每一個人都渴望幸福的人生,但是不一定擁有財富的人就真正擁有幸福,要想幸福就要懂得人與人如何相處,所以我們要了解幸福,認識幸福,從而得到一生美滿的幸福.

沒有幸福的人他很痛苦,人之所以痛苦,就是認為自己總是對的,別人總是對不起我,將一切錯誤都歸罪於別人和外境,念念都覺得自己沒有錯,而不反省自己也有滿身的過失.這就是使自己遠離了幸福.正如勞格拉底説:"沒有人想犯下錯誤,之所以會犯下錯誤,乃是他的無知.'故而如果有人犯下錯誤,我要會去關懷他,寬恕他,以及以身做則地去感化他,而不是去發怒.生氣.討厭和打擊他.否則,我們就與他一樣,同樣是無知的人,因為我們也犯下了無知的錯誤遠離了幸福的人生.

我們要認識幸福,瞭解幸福,才能夠得到幸福的人生,聰明的人他必定懂得無論,處事,待人,接物都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人心正則人人從善,事事循理,自能安以相處,人心邪,則次情縱慾,任意妄行自必貽患無窮的道理.他知道跌倒的時候,不要白白地爬起來,任何一種磨練都是通向幸福的寶貴經驗.他知道靠造幸福,懂得從失敗中站起來.他不會胡亂耗時間去批評別人,而是多花時間改善自己靠造幸福.他懂得不會將自己的心田昧,更不會把他人的過失揚.他明白事不三思終會後悔,能夠忍讓自然幸福而無憂.

擁有幸福人生需要多瞭解他人,社會,文化,歷史從而愛國守法學科學,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則必定自己會擁有幸福人生!

通過這幾天來對《弟-子規與幸福人生》的學習,我覺得自己做的實在太多過錯了,深刻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痛恨教育的缺失,幸福人生心得體會。看了弟-子規,才知道什麼才是我們要追求的,讓我心靜下許多。我知道這些東西我國小,國中,高中都沒有人教育我,所以有幸學習這門課,是沒有理由拒絕的。

記得第一節課播放了《跪羊圖》視頻,聽後很感動,許久不能平復,心中覺得虧欠父母太多太多了。就像老師書上所寫的:孝中有言: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總算明白可憐天下父母心的那麼心酸,做人飲水要思源,才不愧對父母恩。

《弟-子規》能帶給我們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東西得靠我們自己去悟,去體會。做人,不但需要被愛,還要去愛人,更要愛自己,懂得愛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領悟到世間的有情,心得體會,幸福人生心得體會。多一些信心,多一些愛,才會找到一條比旁人更美麗,更寬廣,離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説,快樂,對大多數人來説,已成為遙不可及的夢,其實不然,一個人要快樂是誰也阻止不了的,快樂的因子是每一個人都有的,關鍵在於你自己想不想快樂,當遇到心煩的事時候,樂觀一點,勇敢一點,博學一點,那快樂就在你身邊

來到部隊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每天打開電腦忙碌,其實我也不知自己是為了什麼而忙碌,打開QQ,和異地的舊時好友聊天,心卻靠的不那麼近了。那時,寫信是最常見的交流方式。想念了,疲累了,需要傾訴了,就洋洋灑灑地寫下來,再塞進郵筒寄出去。在八十年代人心裏,白紙黑字意味着一種承諾,拿起筆時哪怕片言隻語也要字斟句酌。心境與現今看電郵時大不相同,筆尖落紙留下的每一線條都是心靈的跳動,書者的氣息與體温也隨之附於墨香。如今的年輕人已很難體會,那些書信寄出後甜蜜的思念和焦急的等待,還有收到久盼的書信時那種難以言喻的激動與喜悦。那時,我們常手持素箋,一遍一遍地細讀其詞句、咀嚼其內容、回味其含意,悠長的歡樂在心底兒化開去。有人説如今是一個即使愛得焦頭爛額也不會靜下心來寫信的時代。

當懷念已成習慣,我們固執地懷念往昔,是因為風景如昨,而青春已逝!就像羅大佑在歌中所唱到的:“不再是舊日熟悉的你,也不是舊日熟悉的我。”“刻畫了多少美麗的詩可是終究是一陣煙。”我們傾聽的不再是單薄的音符,而是一種沉澱在歲月裏的心情。 每一段光陰都有一個故事,每一個故事又是一首樂章。而青春,更是樂章中最富於變化的音符,跳動在每一根琴絃上,彈奏着少不更事,彈奏着年少輕狂,彈奏着離別過往--軍營民謠記錄了年輕人的夢想與激情,留下了無悔青春的印記。

《弟-子規》,若人們能依教奉行,道德可興,和諧之境近矣!

弟子規讀後感4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説一説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説: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説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説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説,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閲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以下是我閲讀此書後的點滴體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的兄弟姊妹較多,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爭執,在一旁的父母看見了,多難過呀。現在自己既為人子女,又為人父母,該做些什麼呢?一方面,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為孩子的母親,應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領導佈置做的工作,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閲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領導批評。在讀過了《弟子規》後,我終於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能按照它上面所説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覆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弟子規讀後感5

近日有幸拜讀了《弟子規》,感觸良多。《弟子規》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承載了古人先賢對於人在社會中為人處事的標準:孝順、友悌、嚴謹、誠信、愛心、仁義和好學。我從身邊的實際出發,寫下了這篇讀後感。

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是對弟子規的總述。

入則孝,這是弟子規對我們的第一個要求。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聖賢教導我們,要從內心深愛、恭敬、感恩我們的父母,因為對我們恩德最大的,莫過於自己的父母,懷胎的辛勞,生育、教育的付出。父母的恩德,我們一生都無法報的了。我們今天能夠有幸認識到這些聖賢人的教誨,就應該首先盡心盡力做好我們為人子之道,好好的孝順我們的父母。對於我們這種長期出門在外的打工仔,雖然不能呆在父母身邊以盡孝道,但我們可以進自己的努力,多打電話回家和爸爸媽媽聊聊天,每到過年時能按時回到家中與他們團圓就是對他們最基本的孝道。

出則悌是聖賢教導我們,首先要友愛兄弟姐妹,兄弟團結,多照顧幫助兄弟姐妹,對長輩要尊敬,其次出外要友愛朋友以及一切和我們身邊相處的人。出門在外,朋友是必不可少的。我們要多團結朋友,多關心身邊的人。就像現在我們酒店一樣,大家聚在一起上班,這是一種緣分,大家都是出門在外,都不容易,我們要互相幫助,相互團結。大家應該團結一致,共同把工作做好。同時作為下屬,我們對我們的上司、領導要尊敬,見面要主動讓行、打招呼,處處要謙虛禮讓,要恭敬禮貌,見到長輩要恭敬問候。這是我們能否在一個公司、集體站穩腳跟,有所發展的基本條件。我們必須要做到,而且要做到最好。

謹,我們要時時刻刻關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會幫助我們免掉許多壞的習慣,並逐步養成好的行為習慣。聖人們告訴我們這個“謹”,就是讓我們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要時刻保持嚴謹的態度。在酒店的工作上要做到對待工作認真嚴謹,要小心行事,在做工作時先想想該怎麼做,怎樣做才不會犯錯誤。俗話説的好:先思而後行。要做到以嚴謹的態度對待每一位顧客,做到讓每一位顧客滿意。在生活上也一樣,同樣要保持嚴謹的態度。自己的起居飲食要有規律,對自己的日常行為多進行檢點,逐漸改掉自己的不良習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爭取做個優秀員工。

信。俗話説的:人無信不立。一個沒有信用的人很難在社會立足。在現在這個普遍沒有信用的社會,我們要立志做聖賢,做他人的榜樣,去掉以往的虛偽、不誠實,以誠實守信,仁義道德來處世,來感化周圍的人。在生活中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要言而有信,言而必行。不騙別人,與他人坦誠相處。

泛愛眾,其實就是前面説到了的要與他人和睦相處,團結一致。在現實生活中處處以恭敬、謙卑為原則,做到不自私自利。不去巴結富人,不看不起窮人,以平等心待人接物。同時在工作生活過程中,不説人是非,不揭人短處,要尊重同事朋友。我要努力學會去從真心裏愛別人。我要不斷歷事煉心、不斷努力。仁慈、悲憫一切眾生,是聖人、菩薩的境界,我要從弟子規的基礎開始,從做一個標準的好人開始,立志向、學聖賢,做菩薩。儘可能的去幫助別人,關心別人,讓我們這個集體更加團結、和諧。打造優秀集體,從我做起。

最後《弟子規》中還寫到“餘力學文”。意思就是告訴我們要多學習。儘管我們不是學生,但並不代表我們就不用學習。活到老學到老,這是古人告訴我們的。餘力學文告誡我們要利用好自己的多餘時間精力,儘可能的多去學習,增長自己的知識。就比如我現在在咱們酒店一樣,剛開始我對餐飲業一概不知,但隨着我的不斷學習,我已經掌握了很多關於酒店管理、酒的種類的相關知識。這對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現在是儘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學習。在下班後或者休息時去上網查查資料,或者看看書,儘可能的學習。我覺得這不僅為了我自己,而且也為了能更好地工作。

通過這段時間學習《弟子規》,使我感觸很深,樹立了自己正確的人生知見,才知道自己具體的差距在那裏,明確了做人的本份。知道了自己應該從認真學習力行《弟子規》的教誨以及種種準則去扎穩根基,在生活中孝敬友愛、慎言慎行、誠信仁愛,並身體力行,加強自己的道德素質修養。我也下決心堅決祛除自己以前的不良習氣。我要以弟子規中的準則來嚴格要求自己,爭取做到最好。我要做一個優秀的員工,更好的為我們酒店的發展做貢獻;同時我也要號召身邊的同事來共同學習弟子規,提高我們酒店員工的綜合素質,共同努力打造擁有最好工作團隊的酒店。我相信我和我的同事們是最棒的,我們一定行的。

弟子規讀後感6

祖國的經典文化,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地走進我們的生活,特別是像《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更是受到很多家長的最愛。而我無論是平時聽到還是網上看到最多還是説《弟子規》這本書,以前只是看到別人寫的怎麼好,卻從來沒有走進過,有一種過河找橋的感覺。可是通過我和孩子誦讀,從中真的是受益匪淺,對孩子的行為起到很好的規範作用。我在和孩子一起學習的過程中,心靈也從中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根據當時童蒙教育需要,結合教學實踐,依據《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等儒家典籍編輯而成的。核心思想是孝、悌、仁、愛、禮、義、忠、信。以《論語學而》中“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開篇,列舉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等禮儀。是道德教育、規範言行、防邪存誠,培養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弟子規》以“六字美文”著稱,它朗朗上口,寓教其中,在簡捷精練的語句中囊括了為人做事的眾多道理,在聲聲朗讀、自然記憶的過程中讓孩子受到滲透性的教育,使他們在輕鬆愉快的學習中受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教育

我的孩子做事總愛磨蹭,什麼事説了好幾遍,雖然嘴上不停地應着,但並沒有行動,自從背了《弟子規》後,兩孩子總是相互督促。每當有一個人聽了父母讓做事後,卻沒有行動,總會有一個人不由自主地背誦: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因為我在和他們一起誦讀的時候,就告訴孩子這兩句話意思是説:父母呼喚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答應,不要慢慢吞吞地拖延;父母有事要自己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能故意偷懶。在這種句子的影響下,孩子慢慢地就改掉了很多不良的習慣。

對於孩子吃飯只吃青菜不受吃肉這種現象,雖然原來也沒有少給孩子講道理,但我總找不到更合適的理由,也只是每次強調去吃,而在《弟子規》中就這樣寫道: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也就是説平時吃飯的時候,千萬不要挑三揀四,每餐的進食量適時適量,不要暴飲暴食。當孩子明白了這些基本的道理後,每當孩子再去挑食時,或者遇到好吃的就猛吃,不好吃的就不吃或者少吃。我就會和孩子就一起回顧書中的經典名句,用這些經典名句來規範孩子的行為就更有説服力。

一本經典,我和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在和孩子一起誦讀的過程中,也在不停地提高着自己修養和學識。而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在大人的講解下,不但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更是對日常生活習慣的不停地檢驗,哪些地方合適?哪些地方不合適?哪些地方需要改正?哪些地方需要繼續努力?真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弟子規》中的句子短小精悍,句句中藴含着生活的真諦,讓我和孩子在誦讀的過程中,受到思想教育,精神的洗禮。特別是在每一個小短篇之後,都附有一個小故事,更是有助於孩子在誦讀的過程中理解原文的內容。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的言行就是孩子效仿的榜樣。在教學中我總會讓學生籤午休條、作業條、背書條等,有的學生明明不會背書,而條子上卻籤的卻是會背,家長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上學不受老師的批評,可是一旦老師一檢查,一些學生卻是不會,這種自欺欺人的做法,不但不能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反而助長了一部分學生壞習慣的養成。於是我總會引用這本書中古代一個故事《曾子殺豬》來教育。這個故事是説曾子為了一句戲言把家裏的豬殺了,給家裏的小孩上一堂要守信的課。那典故是説曾子的妻子準備去趕集,由於孩子哭鬧不已,曾子妻許諾孩子回來後殺豬給他吃肉。曾子的妻子從集市上回來後,曾子便捉豬來殺,妻子阻止説:“我不過是跟孩子鬧着玩的。”曾子説:“和孩子是不可説着玩的。現在你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曾子深深懂得誠實守信,説話算數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若對孩子失信,家中的豬雖然保住了,但卻會在孩子的純潔心靈上留下不守誠信的陰影。曾子不但以誠信的思想嚴於律而且還以用自己的言行來影響和教育下一代。我們做家長的人,應該好好地向這位古人學習。

一本《弟子規》教育兩代人,最重要是的孩子在誦讀的過程,結合自身的實際做法,找到努力的方向。正是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也許這才是這本書之所以成為經典的魅力所在。

弟子規讀後感7

《三字經》、《弟子規》可真是兩篇寶貴的好文章啊!今日我讀了一遍,才知其中藴含着天地間的哲理是我們這些“90後的青年男女”所不懂的。今天,我就把我看過的《三字經》、《弟子規》的感受寫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俗話説得好:“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不錯,我們在童年所養成許多習慣都與父母的平日裏的習慣息息相關。比方説有的父母喜歡隨地吐痰,被他們薰陶出來的孩子也是喜歡隨地吐痰的,又比方説有的父母喜歡讀書,被他們培養出來的孩子也喜歡讀書。可見,父母的一言一行影響着孩子,好的影響將讓你走上正道,壞的影響將讓你走上邪門歪道。每個家長都希望子女成才,仔細想想平日裏你們又是怎麼做的呢?

父母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是啟蒙老師,而老師則是父母之後的又一重要人物,他們教我們讀書,教我們算術,教我們孝敬父母,教我們明理。他們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無時無刻地鞭策你,督促你,讓你擁有一顆明智的心和聰慧的大腦,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會讓你擁有純潔、高尚的靈魂。老師是我們心中最美的太陽。

既然他們賦予了我們本來所沒有的才能,磨練了我們的意志,我們為什麼不孝敬、尊敬他們呢?孝敬父母,不能總讓父母操心、生氣,因為氣大傷身啊!誰不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夠平平安安、長命百歲呢?孝敬父母,要聽父母的話,父母吩咐的,如果合情、合理、合法,那我們就應該積極努力、不遺餘力的去做,因為父母不僅賦予了我們生命,還對我們有恩惠,這樣的恩惠不應該忘記,而應刻骨銘心,牢記一生!孝敬父母,我們更應關心、體貼父母,父母勞累了,我們應該主動端茶送水,父母生病了,我們要把藥親自端給他們。古時候有個黃香為父温席、扇涼,難道現在的我們為父母做一點點小事都不願麼?

在學校應該好好學習,這不僅是一種尊敬師長的表現,更是一種孝敬父母的表現,好好學習不僅回報父母,還回報了社會、國家。老師賦予了我們許多,我們更應好好對待他們。有的學生總是和老師對着幹,唱反調,上課起鬨,無故曠課。你們怎麼不用大腦想想,你們這樣做對得起老師麼?老師一心只想叫同學們學好,為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我們更應尊敬老師啊!首先見到老師要問好,這是最起碼的、一個高中生必備的禮貌和涵養。我們更要為老師着想,將心比心。別看老師平時對我們嚴厲,但要明白嚴也是愛,嬌慣反而是害!對於以上的父母、老師,我們都應當把他們看做聖人,用聖人的眼光和方式去對待自己的父母、老師啊!

《三字經》中曾説過:“少不學,老何為?”的確,現在不為將來的幸福奠基,那我們的將來應該怎麼辦?未來的日子怎麼過?這些問題我們想過不止千次百次了,尤其是我,常常一個人呆坐在夜裏,仰望茫茫的星空,心裏成百上千次地問我自己:“未來的日子怎麼過?將來的幸福我該怎麼創造?”想破了大天,去終於言歸正傳,歸到一句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是啊,成功正是由每一天的“向上”積累起來的,只有每一天的“向上”,我們才會攀上成功的高峯,而“向上”的原動力正是刻苦。不刻苦學習,敷衍了事,又怎麼會成功呢?

我們是“90的青年男女。”雷鋒精神在許多青年心目中已被淡化,焦裕祿的形象或許大多數青年已經從記憶上抹去,取而代之的卻是“月光族”和“韓流”。路邊常常有人行乞,可現在的青年又有誰去關心一下他們呢?青年們已經忘記了本國的一些節日和文化,反而去追逐那些“非主流文化”啊!不禁教我寒心在非主流的世界裏所有的人都是十分怪異,講話怪異,造型怪異,着裝更怪異,一切都怪異到了極點,真不知道現在的青年男女到底在想什麼啊!看看我,多麼單純、樸素、老實,真的可以為《弟子規》做形象代言了!

一人隨便往地上吐了一口痰,一口痰事小,傳染疾病事大,更影響市容!難道真的就以為吐一口痰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麼?錯了!很多人不只是往地上吐一口痰,而且用髒話罵人,隨地小便,這樣的事屢見不鮮,屢禁不止,難道我們的世界就應被那些沒道德,沒修養的人糟蹋?唉!或許只是由於地點不同罷了!他們並沒有把外界當做自己的家,他們再沒有修養也不可能在自己家裏吐痰、大聲罵人和便溺的!他們並沒有想過該怎麼融入這個社會,一個人的修養總是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

仁義、禮智是儒家所宣揚的傳統,唉!只可惜現在社會中的仁義、禮智已經在青年男女中淡化了,自私愚昧卻淡淡表現在了青年男女的身上,撿到別人財物會主動歸還失主的畢竟是少數,這少數人還有些良知,而那些沒有良知的,早將財物揮霍一空。同學中有人受欺負了,同學們頂多會關心安慰一下,又有誰去想過為那個受欺負的學生討回公道呢?我總會趕緊向老師報告或者去找那個欺負學生的學生,去找他理論,要相信人間有正義,公平尚存啊!要有愛心,要仁愛啊,同學們!

做人要誠實,有信譽,別人才會信得起你,我們有許多人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好,古人就遵循着誠信這一優良傳統,到了我們這代反而讓這寶貴的文化遺產淡化了!平日裏我們總是不能按時參加約會,這讓舉辦約會的人很尷尬,所以我們必須按時,古人在這方面做得很好,我們不能否認,做人守信到永遠是一個人必備的品德啊!誰也不能將這一品德淡化,要知道一個人無信譽,就很難在社會上立足的。

“90後的青年男女”希望你們看了本人這篇讀後感可以反省一下,改變一下自己。

弟子規讀後感8

  “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一句話道盡了一個人一生所有的行為準則。在學習《弟子規》的這段時間裏,真的讓我感觸頗多,可以説是對我人生的一次洗禮。

  “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父母是世界上最愛我們的人,是他們給予我們生命,含辛茹苦地把我們撫養成人。還記得小時候爸爸媽媽每次把家裏所有的好吃的都給我們留着,每到過年過節的時候我們總會有新衣服穿,而他們自己卻總是説:“我這衣服還好着了,不用買的”。那時的我們天真地以為這些都是理所應當的,或許你會説以前我們小,不懂事。那麼現在呢,我們都已經長大成人了,也該懂事了,但我們捫心自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温,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這些我們做到了多少。孝敬父母不是説我這個月給父母寄回多少錢,不是説我給父母買了多貴的衣服,“孝心”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也許我們現在因為工作,不能時時刻刻陪伴在父母身邊,但我們的一個電話、一句問候,或許就會使他們開心好幾天。其實他們要的並不多,因為他們的愛是無私的,是不求回報的。父母也知道我們忙,可能在我們忙工作的時候他們多少次拿起電話想要聽聽我們的聲音,想知道我們在外邊過得怎麼樣,他們要的也僅僅是這些而已。

  人生在世,父母與我們最親,給我們的恩情也最重,努力學習侍奉父母的禮節,把孝道當成一項大事業,用心經營,才能立足於天地之間。父慈子孝,不一定讓我們的家富裕有錢,不一定有花園別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卻可以建立天然和諧的秩序,讓我們活在安和樂逸的環境中。家,如果是一個人的堡壘;那麼,孝,就是堡壘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讓我們用孝行把家固若金湯堡壘。

  《弟子規》在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的同時,也給我們指出了許多職場生涯的處事原則。作為一個企業的員工,我們如何才能更好的發展自己,如何能在一個企業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想達到這些目標我們應具備哪些能力與素養呢?那麼“信”必須是第一位:“凡出言,信為先”,在工作中當你答應客户、同事或是老闆某一件事之前,你必須量力而行,想想自己是否能做到,否則長此以往老闆不會再讓你辦事,客户不會再與你合作;“見人善,即思齊”,在遇到某些方面比自己優秀的同事時,我們要想的是如何向別人學習,而不是想着嫉妒別人,更不能想着去排擠他;“過能改,歸於無”,當我們犯了錯誤時,要勇於面對,勇於承擔,勇於改正,而不能想着推卸責任,或者拉一個‘墊背的’。其次是“謹”:“事勿忙,忙多錯”,做事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來,只有小心謹慎了才不容易出錯,這是一種工作態度,不論大事小事我們都應該謹慎認真地去做,俗話説“細節決定成敗”,做事一旦匆忙慌張就容易忽略細節;“勿畏難,勿輕略”,要想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取得進步,那我們就得不斷地挑戰自己,完成一個個自認為艱難的任務。當老闆給我們分配了一項艱鉅的任務時,我們不能因為畏懼艱險而退縮,那樣只會讓我們原地踏步,一事無成,要勇於承擔責任。最後比較重要的就是“眾愛”:“凡是人,皆須愛”,這就牽扯到團隊精神了,一個好的團隊必須要有凝聚力與向心力,而‘愛’是責無旁貸最好的凝聚力。如果一個團隊中每個人都相互關愛,就像一個大家庭,把每個人都當作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每個人都能做到“兄弟睦,孝在中,言語忍,忿自泯”,那麼就會產生‘兄弟一心,其力斷金’的效果,如此這個團隊就是不可戰勝的;“己有能,勿自私”,一個團隊中能做到這一條真的是難能可貴的,一個團隊要進步,就得相互學習,不要説別人請教你了你還‘持才自傲’的不願意説。

  畢業了我們走向社會,就意味着我們不再是父母呵護下的雛鷹,我們得靠自己的雙手為自己創下一片天空。而剛出巢穴的我們唯有以這幾條準則為根基,才能讓自己更好的生根發芽。

  人來一世,無外乎兩件事:一件是做人,一件是做事。以前自己在孝道上做的還不是很好,在今後的歲月裏我會用《弟子規》中為人處世的方法武裝自己,爭取做到更好,盡到為人子女的義務。企業需要的是德才兼備的人,而德在首位。如果一個人品德有問題,那麼不論才能越大,都是毫無意義的,都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在企業中,一個人技能再好,大家也不願意和有負能量的人共謀發展。在以後的做事中我更會以《弟子規》為標榜,爭取為企業創造更多價值,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輝煌。

弟子規讀後感9

《弟子規》這本書是人們的生活規範,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範,做到與經典同行為友。“弟子”是指一切聖賢人的弟子,“規”“夫見”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解。所以是每個人,每一個學習聖賢經典,效仿聖賢的人都應當學的。《弟子規》是儒家的基礎,人性的基礎。仔細閲讀《弟子規》就會發現從中得到的東西會使我們受益一生。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

首先是“入則孝”,那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我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悌”,它是教我們怎樣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必須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所以更歡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説: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貼合自我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説閒話”。尤其是不應當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歡樂。

“信”即誠信待人,答應他人的事情,必須要遵守承諾,沒有本事做到的事不能隨便答應,至於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另外任何事情在沒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輕易發表意見。看見他人的優點或善行義舉,要立刻想到學習看齊,縱然目前本事相差很多,也要下定決心,逐漸趕上。看見別人的缺點或不良的行為,要反躬自省,檢討自我是否也有這些缺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每一個人都應當重視自我的品德、學問、和才能技藝的培養,如果感覺到有不如人的地方,應當自我惕勵奮發圖強。至於外表穿著,或者飲食不如他人,則不必放在心上,更沒有必要憂慮自卑。

“泛愛眾”即眾人平等,不分族羣、人種、宗教信仰,皆須相親相愛。當他人有困難時,應儘自我的全力去幫忙他,不要自私自利。另外要尊重他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親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此刻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説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我應做的,至於別人怎樣説,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最終是“餘力學文”,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它值得我們全心全力去研讀,讀書的時候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還要不恥下問,要心平氣和,要温故知新,如此才能讀好書並從中取得最大收益。

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我的品行,確實有必須的差距。單在孝方面就覺得做的遠遠不夠,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我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當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我,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厭惡他們,那多不應當啊!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我成人的父母。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弟子規》的實質是孝在先,友愛兄弟姐妹,對己謹信,對人仁愛,有本事在學習知識。至於其中的實際做法,我們能做的,去做,不適應此刻社會的方式,我們不求表面,但求心安。所以,《弟子規》的精髓不是多麼的讓我們一般人望塵莫及,而是時時刻刻在我們周圍,時時刻刻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你不按照這個方式做事做人,必須寸步難行。因為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文化,是我們傳統道德觀。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