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弟子規》有感(精選15篇)

來源:文書谷 2.32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弟子規》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讀《弟子規》有感(精選15篇)

讀《弟子規》有感1

讀《弟子規》有感楊海莎又上“弟子規”的課了,我很高興。因為裏面每一句的道理都使我受益匪淺。“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這短短的'十二個字,就使我想起了一件事:我有一次聽一個同學説要買一本書,奔放熱情的我一聽,馬上爽快地説,哦!我知道xx書店有,我去買吧。

可一到那地方看,傻了眼:書賣完了。結局我就不説了,狼狽得很。一想到我輕易承諾,卻辦不到就心裏責怪自己。這就是信!做人就要講究信用,如果不能輕易辦到,就不能先應承下來,要等辦好才能説。見到有人在幹壞事,自己就要想:我有沒有犯這樣的錯誤呢?

有,就要對自己説;不能學他(她),他(她)那樣做是不對的;如果跟他(她)一樣犯了這種錯誤,那也不用擔心,改正了不就好了嗎?這就是“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在一聲聲琅琅讀書聲中,我又明白了許多道理…。

讀《弟子規》有感2

在寒假裏,我重讀了《弟子規》這本經典後,我更加深刻地感悟了《弟子規》要告訴人們的許多道理。我發現,要做一個人必須做到尊重長輩、誠實守信、尊敬朋友、做事謹慎這幾點,才能成為受人尊敬的人。

《弟子規》中,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泛愛眾、親愛仁和餘力學文,分別告訴了人們如何做到孝敬長輩、關愛他人、謹慎小心、誠實守信。

書中最使我記憶深刻的是這麼幾句: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長者立,幼勿座,長者坐,命乃坐。這三句的意思是:父母親所喜好的東西,應該盡力去準備,父母所厭惡的事物,要小心謹慎的去除;父母親生病的時候,他們的藥我們必須先嚐嘗温度,連夜地服侍父母親,不離開牀邊;長輩站着的時候,我們晚輩決不能坐下,必須長輩同意時,我們才能下坐。看到這裏,我自己羞愧不已。聖人要求我們要孝敬長輩,百善孝為先,要做一個受人尊敬的.人,必須孝敬、尊重長輩。而平時,我過的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從來沒有想過父母親的勞累,有時還會和父母頂嘴。

這次讀了《弟子規》,我一定要像書中所説的那樣尊重父母親。讓我知道了作為一位兒子所該做的事情,我要以《弟子規》來時時刻刻檢討自己,端正自己。

讀《弟子規》有感3

讀了國學經典《弟子規》,從這本書中我受到了許多啟發。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清晨要早起,晚上要遲睡。可是正值青年的我們有幾個人懂得時間的寶貴,幾人做到早起晚睡。人的一生很短暫,轉眼間從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個人都要珍惜此時的寶貴時光。我們所熟知的魯迅先生,一生都與時間賽跑。他在課桌上刻的`“早”字至今還印在我的腦海中。發明大王愛迪生經常對助手説“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要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偉人如此,我們平常人也不例外,所以我要常常提醒自己,要與時間賽跑。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看到這句話,不禁陷入沉思。前幾天有一次,媽媽打電話給我,叫我騎車去車站接她,一邊附和,一邊玩電腦。天色漸漸變暗,媽媽開始焦慮,擔心我在路上出事了,打手機關機。那時手機沒電關機了,餓了才想起媽媽還沒做飯,媽媽還在車站呢!我趕緊騎車去接媽媽,連門都沒鎖。現在想起來,我實在是太不應該了。要知道,媽媽頭上那一絲絲銀髮是因我而生的。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對於食物,不要挑食,也不要偏食,偏食容易營養不良。吃東西要適可而止,不要過量,過量會損傷脾胃。我有個同學,她吃東西十分挑,對麥當勞,肯德基特別鍾愛,尤為喜歡方便麪,每天喝不到兩杯水,奶茶倒能喝八杯。所以她個子瘦小,身體虛弱,經常請假不上課,去醫院成了家常便飯。我一定要把《弟子規》這本書推薦給她看,讓她和我一起健康成長。

“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無變。”出門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要通報一聲,以免父母掛念。平時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選定的職業或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輕易改變。曾經有一次,我瞞着媽媽去同學家玩,怕媽媽知道阻止我,想神不知,鬼不覺的回來。誰料到被媽媽發現了,她打電話問了老師,朋友等等詢問任何我可能出現的地方,最後才在同學家找到了我。自從我知道這句話後,決心改掉這個壞毛病,做一個讓父母放心的好女兒。

對照《弟子規》,反射出了我們身上的種種不足。當然,讀過《弟子規》後,我更應該成為一個好學上進,遵守紀律的學生。

讀《弟子規》有感4

《弟子規》篇幅不長,總共1080個字,分五個部分。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和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做人要講信用、講仁義、講道德,也就是做人要厚道,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要親近有仁德的人,並向他學習,這些都是我們必做的事,如果還有多餘的時間,不要浪費光陰,要抓緊時間精力去學習技藝等其他有益的知識學問。

自從我讀了《弟子規》一文後,感慨萬分,其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一章是《泛愛眾》,它讓我明白泛愛就是博愛,就是與人在一起相處,要講平等博愛。愛人者,人恆愛之。

《弟子規》是我們的學習典範,不説是字字珠璣,也稱得上句句精闢。而《入則孝》也正是全文之精華。

《入則孝》,一個在家能敬重、孝順和關愛父母長輩的人,其品格與德性的延展必然會有一顆感恩於博愛之心,就一定會在社會生活中始終善行善為,對社會做出有益的貢獻。古有大孝之女花木蘭;大孝之男岳飛;黃香九歲為雙親温席;沈雲英替父親守衞道州府;郯子取鹿乳,供奉雙親;董永賣身葬父;陸績懷橘遺親;王祥為母卧冰求鯉;楊香扼虎救父;今有著名孝子許世友無不為國家民族創下驚天偉業便是有力例證!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每每念起這句話的時候,我的心就難以平靜下來。人間的人啊!都要學會奉獻愛,給予別人關愛和幫助。使這種愛覆蓋了整個天空,大地承載了所有的愛,人間的每一個角落都有撒滿了愛。難道不是這樣嗎?只要你奉獻出來了愛,上帝就會回報你。在你遇到困難之時,別人就會伸出愛的雙手,救你於困難之中。

《弟子規》還提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拖拖拉拉或找藉口推辭偷懶。這裏讓我想起了自己,以前爸爸媽媽吩咐我的事,總是不能按時完成,有時還找藉口推辭,爸爸媽媽批評我、責備我時,不僅沒有虛心接受錯誤,還強詞奪理,常常是父母生氣、傷心。

《弟子規》讓我懂得了什麼叫愛,什麼叫孝,什麼叫信任,什麼叫寬容,什麼叫友誼。回想以前媽媽關心我,教導我的情景;同學們幫助我,鼓勵我的情景;老師輔導我,教我的情景,我的心中一陣激動。是啊!他們對我多好!我以後,不,我現在就要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比如每天幫媽媽多做一些家務,考出好成績來回報老師,同學有困難熱心幫助……總之,我要善待他人,與他們和睦相處,自己的心情也就好多了。同時,我也要時刻地提醒自己,善待每一位同學,尊敬每一位老師,孝順自己的父母,遇事要多為他人着想,讓我們用自己的一片真心,換來一個和諧,融洽的學習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相信我們的成績會蒸蒸日上的`。讀了《弟子規》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了,真是受益匪淺!但我們光懂永遠是不夠的,還要行動起來,認真實踐起來!

一本《弟子規》能指導我們如何正確的做人、待人、處事、待物,是教導我們生活、學習應有的禮儀與道德的老師。它就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它能讓我明白人生許多道理,它還能教我如何做一個有修養的人。讓我們學《弟子規》、品《弟子規》、仿《弟子規》、行《弟子規》。

讀《弟子規》有感5

自從讀了《弟子規》這本聖賢書,我領悟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這本書是聖人李毓秀所寫。本書一章雖只有短短八句話—二十四個字,卻藴藏着無尚的道理。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總敍中的一段:首孝悌,次謹信。它告訴我,做人應該做到孝敬父母、敬重師長;其次要做到誠信待人。這句話簡單易懂,但又有少人真正的領悟,實踐呢?

一次,我在放學回家的路上遇見了一對母女在爭執着什麼,女兒看上去不以為然的樣子。當路過她們身邊時,我聽到了她們爭執的內容,女兒説:“哼,你不配當媽媽,連一部好的.手機都不給我買,你知道別人用什麼嗎?用蘋果(手機)!而我用小靈通……”很明顯是為了換一部新手機才跟母親吵架的。看到此情景我很是心寒,因為這位姐姐並沒有按照古人所説的“首孝悌”去做,作為炎黃子孫,竟然做出如此不孝之舉,怎能不感到恥辱?此刻,我想對那位姐姐説:父母辛辛苦苦地將你養大,並默默地付出,可你卻對母親這麼大言不慚。若你還能問心無愧,不知羞恥,那隻會讓你身邊的人感到可悲,可笑!當讀到“次謹信”時,我也回憶起曾在幼兒園發生的事。當時,我忘記帶鉛筆了,就向同桌借了一支,説是第二天還給她。第二天,一來到幼兒園就開始翻書包,想趕緊把筆還給她,可是找了半天,連個影子都沒出現。那時,我突然想到昨天放學回家時似乎把她的筆弄掉了!我心頭一緊,看到這空蕩蕩的書包裏,一支筆都沒有。但我卻暗自慶幸她記性不好,因為一般這些小事她都記不清。她來到班級了,我假裝在若無其事地看書,她果然忘了那件事。那幾年,這件事像一塊大石頭壓着我喘不過氣,原來這就是説謊後的滋味。從那件事發生後,我就下決心,以誠待人,不可以再對他人説謊;而在那以後,我做到了實事求是,以誠相待他人,真的快活多了。

《弟子規》是我無聲的老師,它教會了我如何做人的道理,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我將遵循《弟子規》之訓,伴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我會將它教導我的一字一句都刻骨銘心,運用到以後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時時刻刻警惕着自己。

讀《弟子規》有感6

今天中午在家小憩,無意間看見了擺在書架上的《弟子規》。仔細地翻看了一遍。雖未領會其精髓,但也受益匪淺。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弟子規》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弟子規》短短千餘字,內容頗大精深。值得我們學習並傳承。

“冬則温、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侍奉父母要用心體貼,夏天睡前會幫父親把牀鋪扇涼,冬天寒冷時會為父親温暖被窩,實在值得我們學習。早晨起牀之後,應該先探望父母,並向父母請安問好。下午回家之後,要將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訴父母,向父母報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離家時,須告訴父母要到哪裏去,回家後還要當面稟報父母回來了,讓父母安心。平時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規律,做事有常規,不要任意改變,以免父母憂慮。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開口説話,誠信為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隨便答應,至於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説話要恰到好處,該説的就説,不該説的絕對不説,立身處世應該謹言慎行,談話內容要實事求是,不要花言巧語,好聽卻靠不住。奸詐取巧的語言,下流骯髒的話,以及街頭無賴粗俗的口氣,都要避免不去沾染。

縱觀《弟子規》,全篇體現了兩個字即“孝”與“信”,這也是今人的立世之本。為我們留下為人處世的金玉良言!教人以孝為先,以信立身,就像吹進一陣輕風給人們帶來了耳目一新豁然開朗的感覺!

本人讀罷這千餘字的文章,感慨萬千,在當前全黨上下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中,我們應該認真思考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以及應該有怎樣的道德情操。所以我們要堅持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以熱愛祖國、忠於祖國、報效祖國為最大的“孝”,以認真學習政治理論、業務知識,發揮團隊協作精神,幹好本職工作為最大的“信”。要認認真真地學習,老老實實地做人,乾乾淨淨地幹事,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進一步增強黨的意識、黨員意識和意識,爭做合格黨員、優秀黨員。在創先爭優活動中提高自身的能力,為哈密公路養護工作做出貢獻。

作為一名政工科的工作人員,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增強服務意識。在完成本職工作同時,增強為領導服務、為科室服務、為一線職工服務的意識。我要努力提高服務能力。俗話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的高低,與服務質量、服務業績息息相關。水平高,就能在服務中得心應手,遊刃有餘。如果能力不強,眼高手低,就會心有餘而力不足。政工科工作紛繁複雜,對業務人員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在工作既要懂得黨的方針政策,還有精通本職工作,只有通過實踐的磨鍊和砥礪,才能不斷提升思想水平、知識素養,更好地為單位服務。

讀《弟子規》有感7

在暑假裏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使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在生活中首先要孝順父母,愛護兄弟姐妹。要想做一個受人尊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講信用。以前媽媽説我做錯事的時候,我總是很不耐煩,現在我知了這樣是不對的。在暑假裏我幫媽媽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掃地,拖地,收拾自己的書桌……弟子規使我變成了一個懂事的孩子。

《弟子規》裏有這麼一句話:“借人物,及時還;人借物,有勿慳。”在書中的解釋是説:借了別人的東西,應當及時歸還。如果別人向你借東西,有的話就痛快的借給別人,不要小氣。我想起有一次我的水性筆沒墨了,問同桌借。她卻説::“不借!這是媽媽買給我的,可好寫了,我怕你會弄壞的!”我很生氣,一節課都沒有理她。在我苦苦哀求下,媽媽終於幫我買了一支有喜羊羊和美羊羊彩色圖案的水性筆,我可喜歡了,於是心想:要是同桌來借筆,我堅決不借!哼!誰叫她先前不借給我!機會來了,下午第一節寫字課,我拿出筆來,故意慢慢地寫,想象着同桌會怎樣來借筆。可左等右等等不到,卻感覺身後有人拿尺子戳我。回頭一看,原來是郭全。他用哀求的眼神對我説:“我筆沒墨了,借你的一支。”我本來不想借的,可他又不是同桌,好像應該借。但我這隻水性筆那麼漂亮,萬一他弄壞怎麼辦?

這可是我求了媽媽好久才買的呀。本來是要向同桌炫耀的,現在卻要借給其他人。借還是不借呢?猶豫中,同桌卻説話了:“他不會借的,要是我,我也不借!”我這時才發現同桌説的話有點對,一支新的筆,誰不愛?還真有點不想借。可是,如果不借給他,不就像我昨天沒借到筆那樣難受了嗎?哼!我才不像你這麼小氣呢!

想着,我趕緊把筆遞給郭全,還叮囑他:“要小心用啊。”他點點頭,充滿感激的'説:“謝謝你!”從此,不管誰問我借東西,我都會借,因為我體會到了借不到東西時難受的心情。通過這件事我感悟到,問別人借東西時,如果別人不借,不要埋怨他們,或許他們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別人問我們借東西時,我們有的就一定大方借給他,否則別人會很難過的,可能下次我們再問別人東西別人就不借給我們了。如果沒有也明白告訴他,好讓他再問別人借。就像老師説的:“好借好還,再借不難。”

讀《弟子規》有感8

《弟子規》這本書的內容,是聖人對學生的訓示,為人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還要對自已行為約束,誠實可信,博愛眾生並親近有德行的人。

百善孝為先,而“孝”和“弟”這兩個字則是弟子規貫穿中心的“一條線”。“孝弟”裏面還包含一個很重要的態度,就是恭敬之心,對長者的.恭敬。而一個人的道德、學問都是從“孝”跟“敬”當中不斷地提升。其實一個人只要做到“孝”跟“弟”,相信他就可成為國家棟梁。

學習《弟子規》,可以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常常讀《弟子規》,並細細思量,我真是受益匪淺,感慨良多啊!

父母把我們帶到人間,他們用自己濃濃的親情教育我們,希望我們能快樂生活,健康成長,對父母來説,我們是上天贈給他們的禮物,但在我們心中,父母是無可替代的,爸爸、媽媽良苦用心,諄諄教誨的話語,你們也常常隨着自己的意願,想聽就聽吧,若有一點不如意就頂撞回去,以至離家出走,更厲害的,竟然反其道而行之,今天想來,你們不覺得慚愧嗎?

羊跪乳,鴉反哺,為人子女理當“孝”字為先。“孝”就是心懷感激,用愛作出回報。我們的父母大都承擔着家庭的負擔,每日裏,有的或在工廠車間、野地農田辛勤勞作,有的或在書山文海之中與科學技術領域艱辛探索,他們用汗水和心血努力回報社會,同時還對我們呵護有加,似明燈引領我們一步一步前行。作為兒女,每天惦記着父母,為父母辛勞,這應該是做人的起碼良知,是作為後人應盡的最基本的責任。我們現在年紀還小,有些事情還無能力做到,但按照父母的意願與希望,抓緊時間好好學習,將來回報社會。每天讓父母開心,這無疑是我們今天必須努力去做的。我認為這才是一個學生所盡孝道的最好體現。

“入則孝”,一個在家能敬重、孝順和關愛父母長輩的人,其品格與德性的延展必然會有一顆感恩於博愛之心,就一定會在社會生活中始終善行善為,對社會做出有益的貢獻。古有大孝之女花木蘭,大孝之男岳飛;今有著名孝子許世友無不為國家民族創下驚天偉業便是有力例證!

我深信:“心中有愛,就有‘孝’。”父母需要的是“真愛”,而不是敷衍了事的“奉養”。我們要

讀《弟子規》有感9

接觸弟子規已經有五年多時間,不過一直都不落實,只是教小孩讀,也不去理解裏面的內容。因為我一直以為,自己語文水平不高,也沒辦法給小孩解釋太多,只要教會孩子讀,等她長大,她自然會明白裏面的道理。其中因為要生第二個小孩,所以沒堅持讀下去,浪費了很多時間。自年10月份左右吧(時間不是很記得)。

我進了明德國學中心這個羣,在羣裏我雖然不常聊天,但我常常會關注羣裏的信息,有些熱心的朋友會發一些有益的'網址出來,我都會點來看看。就這麼不經意,我進了傳統文化(聖賢教育改變命運)的網站。在裏面我看了幾個老師分享的故事,給我人生很大感染和推動。

以前自己是比較任性的。小時候只要媽媽罵一下,我就會躲起來,讓媽媽找不到,讓她着急。結婚後,老公對我很好。每天三餐都是他在煮,買菜的活也是他包。

但因為自己的脾氣不好,還會經常吵架。感覺老公不能幹,老拿他跟別人比。搞得自己也無心教育孩子。現在大女兒也學到我的大噪門,只要妹妹拿她的東西,就會大叫起來,從來不會讓着妹妹。自從看了傳統文化視頻後,我才感覺到自己錯得太離普啦。自己再來對照弟子規裏的話“父母責,須順承”而我自己不但不順從地接

受,還偷偷的躲起來。老公對自己這麼好,不但不會感恩他,還埋怨他,你説這樣的家,有幸福嗎?很榮幸的是我現在學習了傳統文化,讓我現在改變了很多,從以前每天和老公吵,減少到我現在兩個月都不會吵一次。以前一年就只打三四個電話給爸爸媽媽,到現在每個月都會打兩個或三個電話回家,讓父母安心,現在跟爸媽的感

情也加深了很多。有時忙,我沒來得及打電話回家,媽媽就會來電話,問怎麼這麼久沒電話,沒事吧!可想而知,父母以前對我們是多麼擔心呀。

今年回家過年,都給爸媽和公婆帶了禮物。之前問他們想要我們帶些什麼,他們都説不用啦。你現在是有家的人啦,要養小孩,小孩讀書都要錢。只要你們都健康平安回來就好。但是,她們收到我們的禮物時,看得出來,他們真的很開心。舉例説:“自從我買了這件衣服給公公,他穿上衣服,感覺很合身。所以他就每天都穿着這件衣服,不捨得脱下。雖然以前也有買給他,但因為不夠用心,買回去的都不是很合身,所以他都沒穿。”

我要感謝中國傳統文化,是他讓我認識到什麼是對錯,讓我知道父母的不容易,所以我要加倍孝敬父母,讓他們放心。

讀《弟子規》有感10

今年暑假,我花了很多的時間,在媽媽的指導下,讀完了《弟子規》這本書。

《弟子規》的主要內容是,它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首先,我們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老師、愛護兄弟姐妹。其次,做事情要謙虛謹慎,信守誠諾,講求信用。然後,對大眾要平等博愛,親近那些品德高尚的人。最後還要好好學習文化知識。

讀完這本書,我深受啟迪,它啟迪了我如何做人。我應該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呢?首先我一定要做一個孝敬父母、尊敬老師的人。

爸爸為了讓我和弟弟生活得更好,為了讓我和弟弟以後能上更好的學校。他孤身一人遠離家鄉去了外地辛苦工作。媽媽為了能更好地照顧我和弟弟,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和夢想,天天圍着我和弟弟轉,給予我們無微不至的關心和呵護。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

老師教給我們知識,教給我們文化,教給我們禮儀。他們無私地奉獻出他們的'全部,包括他們美麗的青春。所以,我們應該尊敬他們,上課一定要認真聽老師講課,課後認真完成作業,珍惜老師們的勞動成果。以後學有所成,一定不忘師恩,常去看望我們的老師們。

我覺得《弟子規》是一本好書,同學們一定要去讀一讀、學一學。

讀《弟子規》有感11

弟子規是一本非常好的書,特別是其中一句;“冬則温,夏則清”不僅讓我們知道了基本禮儀,還告訴了我們做人的道理。

弟子規後面有許多感人的故事,讓我給大家講講黃香温席的故事吧!過去漢朝的時候,有個叫黃香的孩子是江夏人,正當他九歲時,已經懂得了服侍父母的道理,每次當炎炎夏日到來的時候,就給父母的蚊帳扇風,讓枕頭和席子清涼爽快,趕走吸人血的蚊子,讓父母好好睡覺。到了寒冷的冬天,黃香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母的被子變暖,讓父母睡得暖和。於是黃香的`事蹟流傳到京城,人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有一次早上,我沒有看見媽媽在廚房裏做早餐,在衞生間也沒看見她,我着急了,跑到了媽媽的房間裏,發現媽媽正躺在牀上,雙手捂着肚子,氣色也不太好,我問媽媽:“媽,你怎麼了?”媽媽小聲回答我:“我肚子疼!”我聽了,忙説:"媽媽讓我來吧!"説着趕快到我的房間拿了一個“暖手寶”遞給了她,還給她換了一牀厚厚的被子,然後再燒了一壺水,並拿出一包“茶,10分鐘,水燒開了,發出“嗚——嗚——”的響聲,我在媽媽的杯子裏倒了小半杯開水,只要等開水變温我就可以給媽媽衝藥了,等開水變温的時間大約要5分鐘,在這5分鐘裏幹什麼呢?對了,去教媽媽怎樣才不會讓肚子痛的祕訣吧!我拿了一把小椅子,坐在了媽媽的牀頭説:“現在是冬天沒有暖手寶會冷的,再説你的被子又那麼薄,算了,我的暖手寶給你吧,我再買一個!媽媽只是微笑着點頭,並沒有説些什麼。我看了看手錶,過了6分鐘了,我急忙把藥衝好,遞給媽媽,媽媽肚子好了後,不斷的誇我説,你讓我體會到了“冬則温,夏則清。”

孝心是幸福的基石,只要將它拿去,幸福之屋就會倒塌。

讀《弟子規》有感12

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好思想與壞思想,我們應當分清好壞,從而正確的成長。雖然在這個時代,科技很發達,但人們的道德素質卻一代不如一代,因此我們必須借鑑先人的理念,扳正我們的行為。古人規定行為有專門的一部書叫《弟子規》。它是一部經典讀物,歸納了做人做事的各項準則。

《弟子規》共有七部分,分別是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問。可見,古人規定孝為首,學位最後。但今人把它完全倒過來,學文第一,剩下的幾乎不排名。古人為什麼要這樣呢?

入則孝。“教”字是左孝右文。古人講“教者,孝之文也。”教育從何而起?從孝開始。“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叫,需敬聽;父母責,需順承”——看似簡單的話,讓我們捫心自問:我們做到了嗎?為什麼孝在第一位?因為如果不孝,後面幾項全不用做了。因為生你養你的人你都不尊敬,那麼你會尊敬誰呢?如果連你父母的話你都不聽,你還會聽什麼呢?你更不會聽老師的`,也不會與同學和氣,還有可能成為社會敗類。可以説有地位、人緣好的人都孝順父母。你的一切功名,如果沒有父母,都會虛無。所以,人只要把“孝”做到,就能幹一番大事業。

“悌”就是兄弟友愛。對自己的兄弟要讓、愛。讓就是謙讓,愛就是友愛。古代有個人叫許武,他從小沒父母,自己養育兩個弟弟。把官位給兄弟,把家產給兄弟,自己什麼都不要,然後到父母墳前哭,説“我終於讓弟弟成就了”。可見悌道也是很重要的。

“謹”是對人們穿衣吃飯等的一系列要求、應:“冠必正,紐心結;襪與履,俱緊切”可現在有些社會青年,有帽歪戴,上衣不扣,穿着拖板,一身不正氣。經典的作用雖然很大,但這些人就是不按經典去做,造成世風日下。

“信”就是誠信,既指做事又指説話。“凡出言,信為先;做為妄,奚可焉”——話説多,不如少,惟其是,勿妄巧,事故的人們善於溜鬚拍馬,看人臉色,忘了“作與妄,奚可焉”尤其是“佞巧”,比如説,爸爸問孩子:“考了多少分?”孩子説:“我在班中不溜!”這就是“佞巧”。

“泛愛眾”總的來説就是互相關愛,互相幫助,有重要一點“人有能,勿輕誓”就是別人有才能,不要詆譭。有些人一看別人的分數超過他了,就用一切辦法禍害人家。這就是“輕誓”。其實,《弟子規》中類似的內容有很多,也很全。我只是寫了冰山一角。

説到“親仁”,不客氣地説,人都沒有豬更親仁,豬雖一生為吃、睡,但沒有一頭豬折騰另一頭豬,也沒有一頭豬挖個坑把另一隻豬埋了。可人有,可見親仁是難得的。

“有餘力則學文”,現在人們都讓孩子枉讀書,為了工作。可先人讀書是為了有更高的修養,而不是好工作。

“有餘力而學文,則文滅其質;有餘力而不學文,則質勝而野”誰説的?孔子説的。“紙上談兵”就是一個好例子。有文化嗎?那人文化高。但有理論無實踐,不行。所以,盲目學文是悲劇。

經典是成長的標準,只要按照經典去做,你的成長就會文明,讓我們文明的成長,為社會做出貢獻。

讀《弟子規》有感13

是怎樣邂逅它的呢?

早就聽聞它的大名。那天,在電視上看到幾個學術專家在爭論青少年該不該讀它,我對它產生了好奇;那次去書店,在書架上看到它,就隨手那麼一翻,不經意的一瞥,我就不由自主愛上它。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編,它與《三字經》一樣言簡意賅,朗朗上口,其中講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是一部試圖揭示人生成長規律的書。如果我們能夠按照《弟子規》上一些基本原則去做,那麼就會成為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為社會所認同的人。

《弟子規》中一共有七則內容,按“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七個方面講述了該如何處事做人的道理,主張培養德才兼備的人,以德為先。平時對人對事的點滴感悟都在《弟子規》中都有明確的答案,字裏行間充滿着人性的真正體現。

由於這個學期學業忙碌,所以我只讀了其中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章——《博愛無疆》,這一章篇幅雖短,但卻給了我許多啟迪。

這一章的開篇就提到了“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是的,對待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每一民眾,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充滿愛護之心,都決不存在私心,不論好與壞、貧與賤,都一視同仁。就像今年三月發生在日本的地震,地震之後,中國放下了以往與日本的各種矛盾,派出救援隊幫助日本救災。雖然國內有許多不理解的聲音,但是許多普通民眾還是先出了自己的愛心,向日本慷慨解囊。的確,日本曾在中國發動了侵華戰爭,曾在南京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但是那是他們的先輩犯下的過錯,為什麼要用他們先輩的過錯來懲罰他們呢?難道一些剛出生的孩子也對我們構成了威脅?更何況,在汶川地震時,日本也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了我們。我們應該像《弟子規》中説的那樣,“怨欲忘、抱怨短”,我們應該銘記歷史,但應該忘記仇恨;只有正視過去,才能開創中日關係美好的未來。與許多人一樣,當聽到日本地震的消息,我同樣拍手稱快;可是,當看到《弟子規》中的箴言,我明白了: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作為同類,我們應該報恩忘怨,在大災難面前同舟共濟、偕手共進,世界真的才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還有“人不閒,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攪”。這句話的意思是:他人有事,忙的沒有空閒,就不要去打擾他;對方身心很不安定,我們就不要用閒言碎語干擾他。我想,做人不也是這樣嗎?我覺得生活中有些人有事無事總是愛表示以下對別人的“關心”,可是他們的“關心”卻讓別人難為情,讓別人的心理負擔加重,我們應該知道“忽略”也是對別人的一種關心。

中國人是很講人情的,遇到別人有事出於關心詢問一下是一種禮數。但有些人卻是為了滿足自己對別人的家長裏短的一種好奇,然後歪曲事實到處去宣揚,以此提高自己在這一小圈裏的威信,他們的做法卻給別人的心裏埋下陰影,讓別人覺得特別反感。所以,有時對別人多一點“忽視”,不是冷漠,而是關注,別人還可能因此感激你。

以上這些做人的道理在《弟子規》裏都能找到。今天,我就讀到了“愛眾”這一部分,以後我會把剩下的讀完,在讀到的弟子規中,我學到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後我要按照《弟子規》中的準則去做,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讀《弟子規》時,就像在與古賢對話,在聆聽聖人的教誨;讀完之後,我們就會受到一場人生的洗禮,就會得到心靈的啟迪,從而使自己的氣質得到一次更深層次的昇華。

讀《弟子規》有感14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教育的“教”字,是“左孝右文”。左邊是個“孝”,右邊是個“反文”,中國傳統的講法叫“教者,孝之文也”。教育教什麼?從孝開始。以孝為根本,通過孝,培育孩子對血緣的尊重,培育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同時,也就在孩子心中牢牢樹立了對傳統的尊重。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眼中的孝道越來越淡薄,而名利和權益已快佔盡了人的整個身心,無論是新聞頻道還是幫忙頻道,子不孝的報道越來越頻繁,為什麼這種社會醜聞會層出不窮地被拋頭露面?究竟是親情冷淡了,還是現在的年親人都忘了本?

讀了錢文忠的那句“教育教什麼?從孝開始。以孝為本,通過孝,培育孩子對血緣的尊重,培育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長輩。”之後,我忽然頓悟到了子不孝的根源在哪裏。爸爸媽媽把孩子像寶貝般的捧在手心裏呵護,而不教育他們的寶貝捧着他的父母有多麼艱辛?孩子理所當然地從父母那裏得到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愛。爸爸媽媽滿面笑容地把這份愛推向孩子,孩子又怎麼可能懂得這份愛背後的沉重,他從你那裏只學會了接受,而你並沒有告訴他在接受愛的同時也要回饋愛呀?

傳統的啟蒙讀物強調孝,把孝放在最突出的地位。而隨着社會的進步,現在的市面上五花八門的啟蒙讀物越來越多,但是有幾本把孝搬到了書面上?競爭激烈的`社會,父母把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智育”上,有幾個父母知道把時間擠給“德育”一點?現在來埋怨子女的不孝,為什麼不反思當初沒有在最好的教育時機把“孝’傳給孩子?

父母們,請給予孩子正確的愛,莫讓他長大後成為被指責的對象啊!

讀《弟子規》有感15

《弟子規》那本金色的小書,短小而精悍。傳承着中華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凝聚着一輩輩人。

那一個笑聲與淚水交織的夏天,別了母校,剛摘下紅領巾,滿帶稚氣的我考上了華泰。剛開學,學校就發了一本小小的書《弟子規》,還要全文背誦。剛開始,我只是應付着讀着。一天早上,家中停了電,出於無聊,我隨手拿起那本小書看了起來。漸漸才發現它《弟子規》的內容如此精彩。

我讀它、品它,學會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規》中的《入則孝》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話説得好:百善孝為先讀了弟子規中的的《入則孝》後,讓我感到十分慚愧。原以為為父母做幾件家務事就是“孝”了,現在才發現其實什麼是“孝”我一點都不懂。反而,父母對我百依百順,照顧到家,我想要的東西想方設法的滿足我,還反倒覺得父母為自己做的是理所當然,甚至有時候他們對自己過於擔心還覺得他們很煩,討厭他們。我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記得有一次,吃飯的時間到了,媽媽喊我吃飯,而不聽話的我卻始終沉迷於精彩的電視節目中不肯離去,媽媽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應付,等到爸爸媽媽都吃完了,我也沒有去。等到節目結束了,我有感覺肚子餓了,走出房間一看,桌上已沒有飯菜了。我氣憤極了大喊:“媽媽,我要吃飯,怎麼沒有了呢?”媽媽急急忙忙的從房間走出來:“沒有了!你要吃飯?我給你去做。”於是媽媽急匆匆的為我去做飯……。而我還在埋怨着…。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是太不應該了

父母為我們做得太多太多,當我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他們温暖的.大手緊握你的小手;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將我們擁入他們暖和的懷抱;當我們學習遇到困難時,是他們為我們耐心的講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對我們無私的付出。你們發現過嗎?他們頭上已悄悄爬上歲月的痕跡因我們而生那一絲絲銀髮……

感恩父母,他們只需要你以後過得好就好,他們只需要你在他們工作勞累時在他們耳邊輕輕説的那一聲:我愛你們。

品讀了《弟子規》,品讀了《入則孝》,實踐《弟子規》實踐《入則孝》。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做人基本準則《弟子規》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