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曹操詩作《短歌行》原文、翻譯及賞析

來源:文書谷 2.45W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的古詩吧,古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還苦於找不到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漢末曹操詩作《短歌行》原文、翻譯及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漢末曹操詩作《短歌行》原文、翻譯及賞析

詩詞作者

曹操(東漢)

原文

其一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其二

周西伯昌,懷此聖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貢獻,臣節不隆。

崇侯讒之,是以拘繫。

後見赦原,賜之斧鉞,得使征伐。

為仲尼所稱,達及德行。

猶奉事殷,論敍其美。

齊桓之功,為霸之道。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車。

正而不譎,其德傳稱。

孔子所歎,並稱夷吾,民受其恩。

賜與廟胙,命無下拜。

小白不敢爾,天威在顏咫尺。

晉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賜珪瓚,秬鬯彤弓。

盧弓矢千,虎賁三百人。

《長歌行》是一首中國古典詩歌,屬於漢樂府詩,是勸誡世人惜時奮進的名篇。此詩從整體構思看,主要意思是説時節變換得很快,光陰一去不返,因而勸人要珍惜青年時代,發奮努力,使自己有所作為。全詩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人生哲理,寄寓於朝露易幹、秋來葉落、百川東去等鮮明形象中,藉助朝露易晞、花葉秋落、流水東去不歸來,發生了時光易逝、生命短暫的浩歎,鼓勵人們緊緊抓住隨時間飛逝的生命,奮發努力趁少壯年華有所作為。其情感基調是積極向上的。其主旨體現在結尾兩句,但詩人的思想又不是簡單的表述出來,而是從現實世界中擷取出富有美感的具體形象,寓教於審美之中。

翻譯:

其一

一邊喝酒一邊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轉瞬即逝,失去的時日實在太多!

席上歌聲激昂慷慨,憂鬱長久填滿心窩。

靠什麼來排解憂悶?唯有狂飲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領的學子喲,你們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為您的緣故,讓我沉痛吟誦至今。

陽光下鹿羣呦呦歡鳴,悠然自得啃食在綠坡。

一旦四方賢才光臨舍下,我將奏瑟吹笙宴請嘉賓。

當空懸掛的皓月喲,什麼時候才可以拾到;

我久蓄於懷的憂憤喲,突然噴湧而出匯成長河。

遠方賓客踏着田間小路,一個個屈駕前來探望我。

彼此久別重逢談心宴飲,爭着將往日的情誼訴説。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羣尋巢烏鵲向南飛去。

繞樹飛了三週卻沒斂翅,哪裏才有它們的棲身之所?

高山不辭土石才見巍峨,大海不棄涓流才見壯闊。

我願如周公般禮賢下士,願天下英傑真心歸順我。

其二

姬昌受封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

殷朝土地為三份,他有其中的兩份。

整治貢品來進奉,不失臣子的職責。

只因為崇侯進讒言,而蒙冤受拘禁。

後因為送禮而赦免,受賜斧鉞征伐的權力。

他被孔子所稱讚,品德高尚地位顯。

始終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後世流傳遍。

齊桓公擁周建立功業,存亡繼絕為霸首。

聚合諸侯捍衞中原,匡正天下功業千秋。

號令諸侯以匡周室,依靠的主要不是武力。

行為磊落不欺詐,美德流傳於身後。

孔子讚美齊桓公,也稱讚管仲,百姓深受恩惠。

天子賜肉與桓公,命其無拜來接受。

桓公稱小白不敢,天子威嚴就在咫尺前。

晉文公繼承來稱霸,親身尊奉周天王。

周天子賞賜豐厚,儀式也非常隆重。

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

晉文公聲望鎮諸侯,從其風者受尊重。

威名八方傳遍,名聲僅次於齊桓公。

佯稱周王巡狩,招天子到河陽,因此大眾議論紛紛。

威服諸侯,師之所尊。

八方聞之,名亞齊桓。

河陽之會,詐稱周王,是其名紛葩。

賞析:

此詩從“園中葵”説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説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後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後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也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時光而努力奮鬥,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後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這是一首詠歎人生的歌。唱人生而從園中葵起調,這在寫法上被稱作“託物起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園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葉片上滾動着露珠,在朝陽下閃着亮光,像一位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年。詩人由園中葵的蓬勃生長推而廣之,寫到整個自然界,由於有春天的陽光、雨露,萬物都在閃耀着生命的光輝,到處是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四句,字面上是對春天的禮讚,實際上是借物比人,是對人生最寶貴的東西──青春的讚歌。人生充滿青春活力的時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樣美好。這樣,在寫法上它同時又有比喻的意義,即所謂“興而比”。

自然界的時序不停交換,轉眼春去秋來,園中葵及萬物經歷了春生、夏長,到了秋天,它們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輝的葉子變得焦黃枯萎,喪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發而長大,而老死,也要經歷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這是一個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則。詩人用“常恐秋節至”表達對“青春”稍縱即逝的珍惜,其中一個“恐”字,表現出人們對自然法則的無能為力,青春凋謝的不可避免。接着又從時序的更替聯想到宇宙的無盡時間和無垠空間,時光像東逝的江河,一去不復返。由時間尺度來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後不能復生。在這永恆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像葉上的朝露一見太陽就被曬乾了,就像青青葵葉一遇秋風就枯黃凋謝了。詩歌由對宇宙的探尋轉入對人生價值的思考,終於推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一發聾振聵的結論,結束全詩。這個推理的過程,字面上沒有寫出來,但讀者可循着詩人思維的軌跡,用自己的人生體驗來補足:自然界的萬物有一個春華秋實的過程;人生也有一個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過程。自然界的萬物只要有陽光雨露,秋天自能結實,人卻不同;沒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萬物經秋變衰,但卻實現了生命的價值,因而不足傷悲;人則不然,因“少壯不努力”而老無所成,就等於空走世間一趟。調動讀者思考,無疑比代替讀者思考高明。正由於此,使這首詩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厭的人生説教,使最後的警句顯得渾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鐘長鳴一般,深深地打動了讀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長:一是説老大無成,人生等於虛度了;二是説老年時才醒悟將於事無補,徒歎奈何,意在強調必須及時努力。

歷史人物介紹:曹操vs諸葛亮

説到三國,無人不知曹操,他最開始給我的印象是賊賊的。像賊一樣沒有英雄氣概,不像關羽趙雲這些名將,在面對生死時毫無畏懼。説到三國,無人不知諸葛亮,他最開始給我的印象是神祕;沒有人不知道他神機妙算,通鬼神。

有一次跟朋友説到三國,提到他們兩個,説起誰比誰更厲害。我得承認,諸葛亮給世人的印象是好的,而曹操給人的印象不好。直到後來,我看了《新三國》,看了十幾本傳記,看了《三國志》,看了十幾部關於曹操的書籍,他便成了我一生要去學習的人。

從歷史的意義看,他們倆完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為晉朝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換句話説,如果沒有曹操,統一的一定是諸葛亮輔佐的劉備;如果沒有諸葛亮,統一的將會是曹操。拋開其他的不説,但從這一點來看他們倆的功勞是相同的。三曹在當時還掀起了一股文學熱,給後人留下了很多的文學經典。

從能力來看,諸葛自幼讀書,以文為主,而他所謂的神機妙算是通過地理位置,四季更替,易經原理所得到的推理。一個精研讀書的人,做到這一點是很正常的事。他是一個循序蹈矩的人,按部就班地做事。反觀曹操,少時是頑童,根據身邊環境的改變而改變,不走尋常路。正所謂時勢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和平,從這一點看,曹操比諸葛亮高明。就因為曹操順應時勢,才得以統一了北方,得到了三分之二的天下;就因為諸葛亮按部就班,才最後累死在五丈原。曹操是文武全才,而諸葛亮是文人。諸葛亮幻想着和平,按着自己的意願逆天而行。曹操適時而動,順應天命,在做不到能臣的時候及時的選擇做一個梟雄。

從出山來看,曹操幾進幾齣,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明智的選擇退隱,時機來的時候果斷的把握住。換句話説:曹操懂得如何走自己的路,如何生存。諸葛亮出山時,雖得到劉備三顧茅廬,但水鏡先生卻感歎:諸葛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換句話説:諸葛亮不能洞察時勢,選擇了錯誤的開始。

從君臣來看,曹操走的是君之路,忠誠自己的信仰;諸葛亮走的是臣之路,忠誠自己的君主。君者,像海一樣能百川匯聚,兼容好壞善惡,收為己用。而臣就像天鵝,盡職盡責,從一而終。從這一點來看:曹操高於諸葛亮,因為曹操為人主,打天下;諸葛亮為人臣,只能建功業。

從思想看,有人評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在最開始他是希望成為能臣的,但是他很靈活,知道自己做不了能臣,就選擇做了奸雄。諸葛亮被人認為是神人,他更應該懂天道,順天而行。然而,他卻逆天而為又不敢有所突破,直接導致了他功成未就身先死的遺憾。

從管理能力來看,曹操能夠人盡其才,物盡其力,合理安排,恰好得當。諸葛亮不能量才而用,總是不放心手底下人做事,因此很多人認為諸葛亮是累死的。從這一點看,諸葛亮不如曹操,同時也充分的説明曹操是能做大事的人,是可以做領導的。他的管理能力,文學作品都被世人多次研究和學習。諸葛亮是一個聰明能幹的臣子,員工。曹操是小強,遇到危險的事不容易死,經得了磨難考驗,能屈能伸。諸葛亮是花瓶,無法經歷挫折,才會讓自己英年早逝,含恨而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