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黜百家是什麼意思

來源:文書谷 1.55W

詞語罷黜百家是什麼意思呢?下面通過它的讀音,解釋,出處,英文翻譯,近反義詞以及造句來了解這個成語,希望之後你能用得如魚得水。

罷黜百家是什麼意思

罷黜百家是什麼意思

【拼音】:bā chù bǎi jiā

【解釋】:罷黜:貶低並排斥,廢棄不用;百家:諸子雜説。原指排斥諸子雜説,專門推崇儒家學説。也比喻只推行一種形式,不要其他形式。

【出自】:《漢書·武帝紀贊》:“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

【示例】:朱自清《論朗誦詩》:“……只認朗誦詞和詩。筆者卻不能夠贊成這“~”的作風。”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褒貶】:中性詞

【注意】:“黜”字不能讀作“chū”。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指在政權和國家上層建築中完全使用儒家思想。該名詞源於1920xx年,是易白沙在《青年雜誌》上發表的《孔子評議》,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利用孔子為傀儡,壟斷天下之思想,使失其自由。”

在春秋戰國時,各國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策略方針,影響了各自國家的政策。至秦朝時,政府推行法家思想建立國家基本政策,秦始皇時有“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説法。

漢朝建立後,廢除了原秦朝的禁書政策,原戰國各學派思想逐漸恢復,尤以儒家及道家兩派為盛。漢朝初期各君主主要奉行“與民休息,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惟七國之亂平定後,漢朝中央政府權威空前強大,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急切需要大一統的思想標準。但是隨着國家的發展,到漢武帝時,日益需要完整及深厚的哲學思想來維護政權的權威。由於當時的學者還是各尊各道,無統一的思想。漢武帝即位後,權臣衞綰、田鼢和竇嬰等主張尊崇儒術,貶抑法家,同主張道家思想的竇太后展開政治鬥爭,建元二年(前139年),竇太后一度得勝。建元六年(前135年),竇太后去世,支持儒家的官員重新得勢。

在這種情況下,漢武帝於元光元年(前134年)徵召天下著名儒生入長安策問。其中著名儒生董仲舒提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應該“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得到漢武帝的贊同,在全國的思想及仕進上只採用儒家思想的觀點。此後,漢武帝大量任用儒生為官,同時張湯和杜周等人主張以《春秋》決獄,逐漸使通曉儒家經典成為為官為吏的必要條件之一,儒家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統治思想。但是,漢武帝尊崇的儒術同孔子的思想出現了很大的區別,該時期的儒術成為了以原儒家思想為主體,大量吸納其他諸子百家思想的一種新的思想體系,後來的史學家稱之為獨尊儒術。

漢後歷代,一直將儒家思想作為政權的核心思想,統治了中國歷史的大多數時間。

罷黜百家的近義詞

排除異己 排斥異己 不可兼得 強求一律 噤若寒蟬 一家之言 一家獨大

罷黜百家的反義詞

兼容幷包 百家爭鳴 兼收幷蓄 撐腸拄肚 兼容幷包 兼而有之 各抒己見

跋山涉水是什麼意思

【拼音】:bá shān shè shuǐ

【解釋】:跋山:翻山越嶺;涉水:徒步趟着水渡過大河。翻山越嶺,趟水過河。形容走遠路的艱苦。

【出自】:《詩經·鄘風·載馳》:“大夫跋涉,我心則憂。”《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跋山涉水,蒙犯霜露。”

【示例】:魏巍《路標》:“同樣的青春,同樣的年齡,有人~,為改變祖國一窮二白的面貌而感到莫大的幸福。”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狀語;用於翻山過海走長路

【褒貶】:褒義詞

【英語】:an rduous rip ver and nd ater

成語辨析

【正音】:“涉”字不能讀作“bù”。

【辯形】:“跋”字不能寫作“拔”。

跋山涉水的近義詞

不遠千里 抗塵走俗 爬山過河 長途跋涉 不遠萬里 草行露宿

風塵僕僕 四處奔波 風餐露宿 翻山越嶺 僕僕風塵 奔走風塵

跋山涉水的反義詞

一路順風 朝發夕至 順順當當 一帆風順 乘風揚帆 一路平安

跋山涉水造句

我們跋山涉水,不遠千里來到了毛主席的故鄉湖南韶山。

紅軍爬雪山、過草原,跋山涉水,不辭辛苦,終於取得了勝利。

唐僧師徒一路跋山涉水,百折不撓,終於取得真經。

李時珍跋山涉水,嚐遍百草,用盡畢生心血編著了《本草綱目》。

我們一路跋山涉水來到泰山腳下!

他們跋山涉水,步行二百餘公里,來到了一個青山環抱的小村莊。

遠征軍跋山涉水,終於取得了重大勝利。

他跋山涉水,不遠千里只為了為山村孩子們辦點事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