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語錄30條

來源:文書谷 3.14W

「中國人沒記性,因為沒記性,所以昨天聽過的話,今天忘記了,明天再聽到,還是覺得很新鮮。做事也是如此,昨天做壞了的事,今天忘記了,明天做起來,也還不是「仍舊貫的老調子。」《老調子已經唱完》一九二七年

魯迅語錄30條

(2)「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説,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裏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願意開窗了。」《無聲的中國》一九二七年

(3)「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人暫得偷生,維持着似人非人的生活。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記念劉和珍君》一九二六年

(4)「二十多年前,都説朱元璋(明太祖)是民族的革命者,其實是並不然的,他做了皇帝以後,稱蒙古為「大元」,殺漢人比蒙古人還厲害。」《上海文藝之一瞥》一九三一年

(5)「窮人的孩子,蓬頭垢面在街上轉,闊人的孩子,妖形妖勢,嬌聲嬌氣的在家裏轉,轉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會轉,同他們的父親一樣,或者還不如。」《隨感錄二十五》一九一八年

(6)「中國大約太老了,社會上事無大小,都惡劣不堪,像一隻黑色的染缸,無論加進甚麼新東西去,都變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來改革之外,也再沒有別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懷念『過去』,就是『希望將來』,而對於『現在』這一個題目,都繳了白卷,因為誰也開不出藥方。所有最好的藥方即所謂『希望將來』的就是。」《兩地書》一九二五年

(7)「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娜拉走後怎樣》一九二三年

(8)「我先前總以為人是有罪,所以槍斃或坐監的。現在才知道其中的許多,是先因為被人認為『可惡』,這才終於犯了罪。」《可惡罪》一九二七年

(9)「任憑你愛排場的學者們怎樣鋪張,修史時候設些甚麼『漢代發祥時代』、『漢族發達時代』、『漢族中興時代』的好題目,好意誠然是可感的,但措辭太繞彎子了。有更其直捷了當的説法在這裏——

一、 想做奴隸不得的時代;

二、 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燈下漫談》一九二五年

(10)「劉邦除秦苛暴,與父老約法三章耳。而後來仍有族誅,仍禁挾書,還是秦法。法三章者話一句耳。」《小雜感》一九二七年

(11)「甚麼叫『國粹』?照字面來看,必是一國獨有,他國所無的事物。換一句話來説,便是特別的東西。但特別未必定是好,何以應該保存?」《隨感錄十五》一九一八年

(12)「我有一位朋友説得好:『要我們保存國粹,也須國粹能保存我們!』保存我們,的確是第一義。只要問他有無保存我們的力量,不管他是否國粹。」《馬上支日記》一九二六年

(13)「無論從那裏來的,只要是食物,壯健者大抵就無需思索,承認是吃的東西。惟有衰病的,卻總常想到害胃,傷身,特有許多禁例,許多避忌;還有一大套比較利害而終於不得要領的理由,例如吃固無妨,而不吃尤穩,食之或當有益,然究以不吃為宜云雲之類。但這一類人物總要日見其衰弱的,自己先已失了活氣了。」《看鏡有感》一九二五年

(14)「新潮之進中國,往往只有幾個名詞,主張者以為可以咒死敵人,敵對者也以為將被咒死,喧嚷一年半載,終於火滅煙消。如甚麼羅曼主義,自然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彷彿都已過去了,其實又何嘗出現。」《現代新興文學的諸問題》小引 一九二九年 

(15)「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着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滿足,即一天一天的墮落,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在事實上,亡國一次,即添加幾個殉難的忠臣,後來每不想光復舊物,而只去讚美那幾個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羣不辱的烈女,事過之後,也每每不思懲兇,自衞,卻只顧歌詠那一羣烈女。」《論睜了眼看》一九二五年

(16)「中國人的雖然想了各種苟活的理想鄉,可惜終於沒有實現。但我卻替他們發現了,你們大概知道的罷,就是北京的第一監獄。這監獄在宣武門外的空地裏,不怕鄰家的火災;每日兩餐,不慮凍餒;起居有定,不會傷生;構造堅固,不會倒塌;禁卒管着,不會再犯;強盜是決不會來搶的。住在裏面,何等安全,真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了。但缺少的就有一件事:自由。」《北京通訊》一九二五年

(17)「古國的滅亡,就因為大部份的組織被太多的古習慣教養得硬化了,不再能夠轉移,來適應新環境。若干份子又被太多的壞經驗教養得聰明瞭,於是變性,知道在硬化的社會裏,不妨妄行。」《十四年的讀經》一九二五年

(18)「我們目下的當務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飽,三要發展。苟有阻礙這前途者,無論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填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圖,金人玉佛,祖傳丸散,祕製膏丹,全都踏倒他。」《忽然想到》一九二五年

(19)「中國各處是壁,然而無形,像『鬼打牆』一般,使你隨時能『碰』,能打這牆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勝利者。」《碰壁之後》一九二五年

(20)「中國人的官癮實在太深,漢重孝廉有埋兒刻木,宋重理學有高帽破靴,清重帖括而『且夫』『然則』。總而言之:那魂靈就有做官——行官勢,擺官腔,打官話。」《學界的三魂》一九二六年

(21)「香港雖只一島,卻活畫着中國許多地方現在和將來的小照:中央幾位洋主子,手下是若干頌德的『高等華人』和一夥作倀的奴氣同胞。此外即全是默默吃苦的『土人』,能耐的死在洋場上,耐不住的逃入深山中,苗徭是我們的前輩。」《再談香港》一九二七年

(22)「人固然應該生存,但為的是進化;也不妨受苦,但為的是解除將來的一切苦;更應該戰鬥,但為的是改革。」《論秦理齋夫人事》一九三四年

(23)「中國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兩種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點也不管,罵人固可,打人亦無不可,在門內或門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其二,是終日給以冷遇或呵斥,甚於打撲,使他畏葸退縮,彷佛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們外面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海上的兒童》一九三三年

(24)「願中國青年都擺脱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的説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裏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隨感錄四十一》一九一八年

(25)「世上如果還有真要活下去的人們,就先該敢説,敢笑、敢哭、敢怒、敢罵、敢打,在這可詛咒的地方擊退了可詛咒的時代。」《忽然想到》一九二五年

(26)「説話到真人厭惡,比毫無動靜來,還是一種幸福。」《「墳」題記》一九二六年

(27)「戰士死了的時候,蒼蠅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營營地叫,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但是戰士已經死了,不再來揮去它們。於是乎蒼蠅們即更其營營地叫,自以為倒是不朽的聲音,因為它們的完全,遠在戰士之上。的確的,誰也沒有發見過蒼蠅們的缺點和創傷。 然而,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戰士和蒼蠅》一九二五年

(28)「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記念劉和珍君》一九二六年

(29)「維持現狀,是任何時候都有的,贊成者也不會少,然而任何時候都沒有效,因為在實際上決定做不到。假使古時候用此法,就沒有今天之現狀,今用此法,也就沒有將來的現狀,直至遼遠的將來,一切都和太古無異。」《從「別字」説開去》一九三五年

(30)「道德這事,必須普遍,人人應做,人人能行,又於自他兩利,才有存在的價值。」《我之節烈觀》一九一八年

「中國人沒記性,因為沒記性,所以昨天聽過的話,今天忘記了,明天再聽到,還是覺得很新鮮。做事也是如此,昨天做壞了的事,今天忘記了,明天做起來,也還不是「仍舊貫的老調子。」《老調子已經唱完》一九二七年

(2)「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説,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裏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願意開窗了。」《無聲的中國》一九二七年

(3)「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人暫得偷生,維持着似人非人的生活。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記念劉和珍君》一九二六年

(4)「二十多年前,都説朱元璋(明太祖)是民族的革命者,其實是並不然的,他做了皇帝以後,稱蒙古為「大元」,殺漢人比蒙古人還厲害。」《上海文藝之一瞥》一九三一年

(5)「窮人的孩子,蓬頭垢面在街上轉,闊人的孩子,妖形妖勢,嬌聲嬌氣的在家裏轉,轉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會轉,同他們的父親一樣,或者還不如。」《隨感錄二十五》一九一八年

(6)「中國大約太老了,社會上事無大小,都惡劣不堪,像一隻黑色的染缸,無論加進甚麼新東西去,都變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來改革之外,也再沒有別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懷念『過去』,就是『希望將來』,而對於『現在』這一個題目,都繳了白卷,因為誰也開不出藥方。所有最好的藥方即所謂『希望將來』的就是。」《兩地書》一九二五年

(7)「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娜拉走後怎樣》一九二三年

(8)「我先前總以為人是有罪,所以槍斃或坐監的。現在才知道其中的許多,是先因為被人認為『可惡』,這才終於犯了罪。」《可惡罪》一九二七年

(9)「任憑你愛排場的學者們怎樣鋪張,修史時候設些甚麼『漢代發祥時代』、『漢族發達時代』、『漢族中興時代』的好題目,好意誠然是可感的,但措辭太繞彎子了。有更其直捷了當的説法在這裏——

一、 想做奴隸不得的時代;

二、 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燈下漫談》一九二五年

(10)「劉邦除秦苛暴,與父老約法三章耳。而後來仍有族誅,仍禁挾書,還是秦法。法三章者話一句耳。」《小雜感》一九二七年

(11)「甚麼叫『國粹』?照字面來看,必是一國獨有,他國所無的事物。換一句話來説,便是特別的東西。但特別未必定是好,何以應該保存?」《隨感錄十五》一九一八年

(12)「我有一位朋友説得好:『要我們保存國粹,也須國粹能保存我們!』保存我們,的確是第一義。只要問他有無保存我們的力量,不管他是否國粹。」《馬上支日記》一九二六年

(13)「無論從那裏來的,只要是食物,壯健者大抵就無需思索,承認是吃的東西。惟有衰病的,卻總常想到害胃,傷身,特有許多禁例,許多避忌;還有一大套比較利害而終於不得要領的理由,例如吃固無妨,而不吃尤穩,食之或當有益,然究以不吃為宜云雲之類。但這一類人物總要日見其衰弱的,自己先已失了活氣了。」《看鏡有感》一九二五年

(14)「新潮之進中國,往往只有幾個名詞,主張者以為可以咒死敵人,敵對者也以為將被咒死,喧嚷一年半載,終於火滅煙消。如甚麼羅曼主義,自然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彷彿都已過去了,其實又何嘗出現。」《現代新興文學的諸問題》小引 一九二九年 

(15)「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着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滿足,即一天一天的墮落,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在事實上,亡國一次,即添加幾個殉難的忠臣,後來每不想光復舊物,而只去讚美那幾個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羣不辱的烈女,事過之後,也每每不思懲兇,自衞,卻只顧歌詠那一羣烈女。」《論睜了眼看》一九二五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