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成語故事的成語

來源:文書谷 1.1W

在國小階段,成語故事教學已經成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方法,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來自成語故事的成語。

來自成語故事的成語

來自成語故事的成語1:鑽木取火

傳説,在遠古蠻荒時期,人們還不知道有火,也不知道如何用火。到了晚上,一片漆黑,野獸的吼叫聲時斷時續,人們蜷縮在一起,又冷又怕。由於沒有火,人們只能吃生的食物,經常生病,壽命也不長。

有個叫伏羲的天神,他看到人間生活得這樣艱難,心裏很難過,他想幫助人們意識到火的用處。於是,伏羲大展神通,在山林中降下一場雷雨。隨着“咔嚓”一聲巨響,雷電劈在樹木上,樹木不一會就燃成了熊熊大火。人們被雷電和前所未見的大火嚇得四處奔逃。不久,雷雨停了,夜幕降臨,雨後的大地更加濕冷。逃散的人們又聚到一起互相取暖,他們驚恐地看着燃燒的樹木。

有個年輕人突然察覺到,之前經常在周圍出現的野獸的吼叫聲沒有了,他想:“難道野獸怕這個發亮的東西嗎?”於是,他勇敢地走到火邊,他發現身上頓時暖和了好多。他興奮地招呼大家:“快來呀,這發亮的東西一點不可怕,還能給我們帶來光明和温暖!”與此同時,還有人發現不遠處燒死的野獸,散發出陣陣香味。人們試探性地聚到火邊,分吃燒過的野獸肉,覺得自己從沒有吃過這樣的美味。

就這樣,人們感覺到了火的可貴,他們撿來樹枝,點燃,並將其作為火種保留起來。每天都有人輪流守着火種,不讓它熄滅。可是有一天,值守的人睡着了,火燃盡了樹枝,熄滅了。人們又重新陷入了黑暗和寒冷,痛苦至極。

天神伏羲看到了人世間這一切,便託夢給那個最先發現火的用處的年輕人,告訴他:“在遙遠的西方有個遂明國,那裏有火種,你可以去那裏把火種取回來。”年輕人醒了,想起夢裏天神説的話,決心到遂明國去尋找火種。

年輕人翻過一座座高山,涉過一條條大河,穿過一片片樹林,歷盡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遂明國。可是這裏沒有陽光,不分晝夜,四處一片黑暗,根本沒有火。年輕人非常失望,就坐在一棵叫“遂木”的大樹下休息。突然,年輕人眼前有亮光一閃,又一閃,把周圍照得很明亮。年輕人立刻站起來,四處尋找光源。這時候他發現就在遂木樹上,有幾隻大鳥正在用短而硬的喙啄樹上的蟲子。只要它們一啄,樹上就閃出明亮的火花。年輕人看到這種情景,腦子裏靈光一閃。他立刻折了一些遂木的樹枝,用小樹枝去鑽大樹枝,樹枝上果然閃出火光,可是卻着不起火來。年輕人沒有氣餒,又找來各種樹枝,耐心地用不同的樹枝進行摩擦。終於,樹枝上冒煙了,然後出火了。年輕人喜極而泣。

後來,年輕人重返故地,為那裏的人們帶來了永遠不會熄滅的火種——鑽木取火的辦法,從此,人們再也不用生活在寒冷和恐懼中了。人們被這個年輕人的勇氣和智慧折服,推舉他做首領,並稱他為“燧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來自成語故事的成語2:南橘北枳

晏嬰,字平仲,也稱晏子,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是春秋時期着名的政治家,曾經輔助齊靈公、莊公、景公。景公時為相,輔政長達四十餘年,既是三朝元老,也是齊國一代名相。據説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但足智多謀,為官清廉,敢於犯顏直諫,匡正國君之謬;生性敏捷,能言善辯,奉命出使他國,臨危不俱,從不讓國家受辱。

晏嬰第一次出使楚國,楚王聽説晏嬰善於言辭,便對身旁的謀士説:“晏嬰在齊國是有名的能言善辯之人。現在要來楚國,我想當眾羞辱他一番,讓齊國人知道我們的厲害,挫一下齊國的鋭氣。你們看有什麼好辦法?”大臣們左思右想,終子想出了一個羞辱晏嬰的辦法。

晏嬰來了,楚王設宴款待。酒濃之時,差役押着一個被縛之人來見楚王,楚王裝模作樣地問:“這人犯了什麼罪?”差役連忙問答説:“這個人來自齊國,到我們楚國偷東西被我們抓到了。”楚王回過頭去看着晏嬰,故意裝作很驚訝地説:“啊,難道齊國人都喜歡偷東西嗎?”

晏嬰早就看出楚王是在演戲,於是站起來,不慌不忙地對楚王説:“我聽説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時就結出甘甜的橘子,如果將其移栽到淮河以北,結的果實就變成又酸又苦的枳了。同種植物所結果實的味道卻大不相同,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因為水土不同的緣故啊!大王殿上的這個人在齊國時不偷盜,到了楚國後卻學會了偷盜,莫非是楚國的水土會使人變成盜賊麼?”一席話噎得楚王是張口結舌,面紅耳赤,最終只好賠笑收場。

時隔不久,晏嬰再次奉命出使楚國。楚王還記得上次宴會上晏嬰讓自己難堪的事,就想伺機報復。他知道晏嬰身材矮小,於是就派人在城門的旁邊開了一個狗洞大小的門,等晏嬰來的時候就不開城門而讓晏嬰走那個小門,想要以此來羞辱他。晏嬰來到城門前看到這種情景,知道是楚王故意羞辱自己,就對前來迎接的楚國大臣説:“只有出使狗國的人才走狗洞,我現在出使的是楚國,為什麼也要走狗洞呢?”楚王羞怒極了。無奈之下打開大門,以禮接待了晏嬰。

晏嬰臨危不懼,憑藉自己的機智和三寸不爛之舌把想要侮辱自己的楚王反駁得啞口無言,維護了齊國的尊嚴和榮譽。

來自成語故事的成語3:倒行逆施

春秋末期,楚國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都被楚平王無辜殺害。伍子胥歷盡艱險,才逃到吳國,幫助闔閭刺殺了吳王僚,奪取了王位。接着,他又幫助吳王整軍經武,使吳國的國勢日益強盛。在此基礎上,他協助吳王征伐楚國,不久攻下楚都,楚昭王逃往隨國(今湖南隨縣南)。

伍子胥幫助吳王攻楚的目的,是為了替自己的父兄報仇。現在楚國郢都已被攻下,可以付諸行動了。他首先向吳王建議,拆毀楚國的宗廟。大將孫武反對這樣做,但吳王貪圖楚國的地盤,一心想把楚國滅了,因此接受了伍子胥的建議。

接着,伍子胥請求吳王讓他去挖楚平王的墳,以解他心頭之恨,吳王説:“你幫了我不少的忙,這種小事你就自己瞧着辦吧。”

但是,伍子胥並沒能立刻找到楚平王的陵墓。後來在一個石工的指引下才獲悉了陵墓的確切位置。可是挖開墓、打開棺材一看,裏面只有楚平王的衣冠。伍子胥大失所望。那石工又指點説,這上面的是假的,下面的才是真的。伍子胥命人繼續往下挖,果然有楚平王的屍體。伍子胥一見楚平王的屍體,就滿腔怒火,抄起鞭子,一氣打了三百下,最後把頭顱砍下來,才解了心頭之恨。

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肯知道這件事後,派人送了一封信給伍子胥,指責他這樣做太殘忍了,伍子胥叫來人回話給申包肯説:“忠和孝不能兩全,我好比一個走遠路的人,天快黑了,可是路途還很遙遠,我已弄得沒有辦法了,所以才故意幹出這種倒行逆施的舉動。”

這個“倒行逆施”的伍子胥,最後的命運也很悲慘。他因反對吳王夫差寬容越王勾踐,並且要求夫差停止攻伐齊國,遭到吳王夫差冷遇,漸漸被疏遠,最後被逼自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