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語故事-先斬後奏

來源:文書谷 1.25W

先斬後奏多比喻自行把事情處理了,造成既成事實,然後再報告上級或當權者。那麼這個成語的故事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四字成語故事-先斬後奏

先斬後奏

對於“先斬後奏”,南北朝時期的劉勰在《劉子》中曰:“申屠悔不先斬而後奏,故發憤而致死。”此外,關於這個成語,還有下面這個故事。

善良的貧家女子竇娥三歲喪母,她的父親竇天章是個窮書生,為了還債和換取上京趕考的路費,向寡婦蔡婆借貸盤纏。蔡婆早就看上了他的女兒端雲,乘機提出索要瑞雲做童養媳。端雲3歲喪母,7歲便到蔡婆家,改名竇娥。17歲時竇娥與蔡婆兒子成婚,一年後丈夫病故。她和婆婆兩人相依為命地過着守寡的日子。

一天,蔡婆去向賽盧醫索討銀錢,賽盧醫賺她到僻靜處,想勒死她,幸虧張驢兒父子把她救下。因這救命之恩,張驢兒父子想霸佔婆媳二人。竇娥執意不從。張驢兒在羊肚湯裏放了毒藥,想害死蔡婆,強佔竇娥。不料其父喝下了那碗羊肚湯,嗚呼身亡。

張驢兒轉而誣陷竇娥,並威脅竇娥嫁給他為妻,不然要去公堂告發。竇娥問心無愧,與張驢兒去見官評理。太守桃杌是一個昏官,嚴刑逼供,竇娥堅不屈從。桃杌轉對蔡婆用刑,竇娥為救婆婆,含冤承招,被判死罪。臨刑時竇娥滿腔悲憤地説:“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寶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作天!”然後,斷案不明的官府就下令斬殺了竇娥。

竇娥死前發出三樁誓願:若是屈死,死後血飛白練,六月降雪,大旱三年,果然一一靈驗。

竇天章後來當了大官,深受皇帝信任,官拜兩淮提刑肅政廉訪使,奉旨訪察民情,懲處貪官污吏,回到闊別十六年的家鄉。竇娥鬼魂託夢父親,訴説冤情。竇天章重新審理此案,殺了張驢兒,終於替女兒昭雪了冤案。竇天章在《竇娥冤》中有這樣一段獨白:

“只因老夫我為官廉潔清正,為人剛直不阿,節操堅強、剛直,皇上憐愛我,叫我擔任兩淮提刑肅政廉訪使的職務,四處審訊囚犯,查閲案卷,賜給我象徵權力的寶劍和金牌,讓我監察貪官污吏,並准許我先斬後奏。”

——《竇娥冤》

百丈竿頭

宋朝時,長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號招賢大師。這位大師佛學造詣高深,時常到各地去傳道講經。

一天,招賢大師應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講經。前來聽講的僧人很多,大師講得深入淺出,娓娓動聽,聽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內除了大師的聲音外,一片寂靜。

招賢大師講經完畢後,一名僧人站立起來,向他行了一個禮,然後提了幾個問題,請求大師解答。大師還了禮,慢慢地作答起來。

那僧人聽到不懂處,又向大師提問,於是兩個一問一答,氣氛親切自然。

聽講的人發現,他倆談論的是有關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內容。為了説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麼回事,招賢大師當場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謂偈帖,就是佛教中記載唱詞的本子。但見大師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思是説,百丈的竹竿並不算高,尚需更進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峯。

這就是“百丈竿頭”的由來,“百丈竿頭”又作“百尺竿頭”。

——《景德傳燈錄·景岑禪師》

當局者迷

唐朝的元澹,字行衝,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他曾撰寫《魏典》三十篇,受到當時學者的推崇。

有一次,大臣魏光上書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徵整理修訂過的《類禮》(即《禮記》)列為經書,也就是作為儒家的經典着作。玄宗當即同意,並命元澹等仔細校閲一下,再加上註解,以便行用。

元澹就和國子博士範行恭、四門助教施敬本等一起整理,編成五十篇,加上註解後呈送唐玄宗。不料,右丞相張説對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説,現在的《禮記》是西漢戴聖編撰過的本子,使用到現在近千年。更何況,東漢的鄭玄也已加了註解,已經成為經書。如今要用魏徵的新本子,還加上註解,恐怕不妥當。唐玄宗同意了他的意見。玄宗覺得他説得也有道理,便改變了主意。但是元澹對這樣的做法很不滿,就寫了一篇文章表明自己的觀點,並進行辯解,文章的題目叫《釋疑》,用的是客人和主人對話的形式。先是客人提出問題:《禮記》這部經典,西漢戴聖編撰、東漢鄭玄加了注的本子,和魏徵加工整理的本子,究竟哪個好?

主人回答説:戴聖編撰的《禮記》本子行用於漢末,以後經過許多人修訂、註釋,這當中互相矛盾的地方不少,魏徵正是嫌它宂長繁雜,所以重加整理,去粗取精。誰想到那些死守章句、墨守成規的人竟會反對!

客人聽後點點頭,説:“當局稱迷,傍觀見審。”就是説好比下棋一樣,下的人倒看不清楚,而旁觀者卻看得很清楚。

後來,人們從此故事中引申出“當局者迷”的成語。“當局者迷”常和“旁觀者清”連在一起使用。

——《新唐書·元行衝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