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成語故事

來源:文書谷 1.56W

成語是語言的精華,對成語的熟悉和理解一直是衡量和測試語言能力的一項基本的標準。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成語故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幼兒園大班成語故事

幼兒園大班成語故事篇一:打草驚蛇

南唐時候,當塗縣(現安徽省馬鞍山市下轄的一個縣)的縣令叫王魯。這個縣令貪得無厭,財迷心竅,見錢眼開,只要是有錢、有利可圖,他就可以不顧是非曲直,顛倒黑白。在他做當塗縣令的任上,幹了許多貪贓枉法的壞事。

常言説,上樑不正下樑歪。這王魯屬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見上司貪贓枉法,便也一個個明目張膽幹壞事,他們變着法子敲詐勒索、貪污受賄,巧立名目搜刮民財,這樣的大小貪官竟佔了當塗縣官吏的十之八九。

因此,當塗縣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個個從心裏恨透了這批狗官,總希望能有個機會好好懲治他們,出出心中怨氣。

一次,適逢朝廷派員下來巡察地方官員情況,當塗縣老百姓一看,機會來了。於是大家聯名寫了狀子,控告縣衙裏的主簿等人營私舞弊、貪污受賄的種種不法行為。

狀子首先遞送到了縣令王魯手上。王魯把狀子從頭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這一看不打緊,卻把這個王魯縣令嚇得心驚肉跳,渾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

原來,老百姓在狀子中所列舉的種種犯罪事實,全都和王魯自己曾經幹過的壞事相類似,而且其中還有許多壞事都和自己有牽連。狀子雖是告主簿幾個人的,但王魯覺得就跟告自己一樣。他越想越感到事態嚴重,越想越覺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繼續控告下去,馬上就會控告到自己頭上了,這樣一來,朝廷知道了實情,查清了自己在當塗縣的胡作非為,自己豈不是要大禍臨頭!

王魯想着想着,驚恐的心怎麼也安靜不下來,他不由自主地用顫抖的手拿筆在案卷上寫下了他此刻內心的真實感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寫罷,他手一鬆,癱坐在椅子上,筆也掉到地上去了。

那些幹了壞事的人常常是做賊心虛,當真正的懲罰還未到來之前,只要有一點什麼聲響,他們也會聞風喪膽。

幼兒園大班成語故事篇二:斬草除根

春秋時期,有一次衞國與陳國合兵一處,進攻鄭國。鄭莊公吃了敗仗,就向陳桓公提出兩國講和。

陳桓公説什麼也不答應,他的弟弟陳五父對他説:“與善良的人親近,與鄰國和睦相處,是最寶貴的東西,不可失去。我看鄭國既然服軟了,就跟他們講和吧!”

聽了弟弟的話,陳桓公很生氣,説:“宋國和衞國國勢強盛,我對它們有幾分畏懼,恐怕它們為難我;可鄭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我去攻打它,它還能把我怎麼樣呢?”於是命令本國軍隊繼續攻打鄭國。

兩年以後,鄭國終於強大起來,派遣軍隊攻打陳國,大獲全勝。陳國的鄰國眼看陳國吃虧,卻不來救助。

人們紛紛議論,説:“陳國國君真是自找苦吃,他長期做惡事不知改悔,當然會有這個結果。古書有言,做惡事容易,但惡事如同燎原的烈火一樣,無法撲滅,最後還會將大禍引到自己頭上。

“周朝的大夫周任講過這樣的道理:作為一個國君,對待惡事應像農夫對待雜草一樣,將它們剷除乾淨,連根拔掉,從而使它們不再生長出來,只有這樣做,善事才會漸漸多起來。”

以上就是斬草除根的意思以及斬草除根的由來是什麼的介紹,看到這裏相信大家隨斬草除根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

幼兒園大班成語故事篇三:名落孫山

在我國宋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孫山的才子,他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於説笑話,所以,附近的人就給他取了一個“滑稽才子”的綽號。

有一次他和一個同鄉的兒子一同到京城參加舉人的考試,放榜的時候,孫山的名字雖然被列在榜門的倒數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鄉的兒子卻沒有考上。

不久,孫山先回到家裏,同鄉邊來問他兒子有沒有考取,孫山即不好意思直説,又不便隱瞞,於是就隨口唸出兩句不成詩的詩句來,“解元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解元,就是我國科舉制度所規定的舉人第一名。而孫山在詩裏所謂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舉人。

他這首詩的全部的意思是説,舉人榜上的最後一名是我孫山,而令郎的名字卻還在我孫山的後面。

後來人們便根據這個故事把投考學校或參加各種考試沒有被錄取叫做名落孫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