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古代四大明君的傳説

來源:文書谷 1.26W

中國古代四大明君是指堯、舜、大禹、商湯,有關古代四大明君的傳説相信大家都聽過,以下是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有關古代四大明君的傳説,歡迎大家閲讀。

有關古代四大明君的傳説

有關古代四大明君的傳説篇一

堯相傳原是陶唐氏部落的酋長,後來又做了部落聯盟的首領。晚年把帝位禪讓給舜,一直傳為歷史的佳話,由於堯能嚴於律己,關心人民,所以後世的傳説多歌頌他的仁德和功績。甚至把他神化了。

堯的傳説故事

堯的生活非常節儉。傳説他住在用茅草蓋的房子裏,屋內的大梁和柱子,都是用連刨也沒刨過的原木做的,架起來就算了事;吃的是粗米飯,喝的是野菜湯;冬天穿着鹿皮做的襖,夏天穿着麻布衣裳;用的器皿也不過是些泥碗土缽之類,一點也沒有特殊的地方。

可是堯對老百姓卻充滿了深厚的仁愛之心。如果有哪一個人捱了餓,堯就説:“這是我使他捱餓的呀!”如果有哪一個人受了凍,堯就説:“這是我使他受凍的呀!”如果有誰犯了罪,受了懲罰,堯就説:“這是我使他陷入罪惡的呀!”在堯做國君的70年間,先是遇到過大旱,天上同時出現10個太陽,大地上的草木和莊稼都乾枯了,堯就命羿射下9個太陽,解除了旱災。後來又遇到了特大的洪水,九州大地一片汪洋,堯就命禹去治水,用了20xx年的時間,終於把洪水治服了。所以那時人民雖然也過了些苦日子,可是百姓對堯始終是衷心愛戴的,一點也沒有怨言。難怪後來像孔丘這樣的聖人對堯也大加讚揚,他説:“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這段話的大意説;堯這位國君,真偉大呀!最崇高最威嚴的是上天,唯有堯能像上天那樣愛撫人民。那種對人民的寬厚坦蕩的愛呀,老百姓不知怎麼説才好。

有關古代四大明君的傳説篇二

傳説黃帝以後,先後出了三個很出名的部落聯盟首領,名叫堯(音yáo)、舜(音shùn)和禹(音yǔ)。他們原來都是一個部落的首領,後來被推選為部落聯盟的首領。 那時候,做部落聯盟首領的,有什麼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領一起商量。堯年紀老了,想找一個繼承他職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領來商議。 堯説出他的打算後,有個名叫放齊的説:“你的兒子丹朱是個開明的人,繼承你的位子很合適。” 堯嚴肅地説:“不行,這小子品德不好,專愛跟人爭吵。”另一個叫讙兜(音huāudōu)的説:“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錯。” 堯搖搖頭説:“共工能説會道,表面恭謹,心裏另是一套。用這號人,我不放心。” 這次討論沒有結果,堯繼續物色他的繼承人。

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領找來商量,要大家推薦。有人推薦舜,堯點點頭説:“哦!我也聽到這個人挺好。你們能不能把他的事蹟詳細説説?” 大家便把舜的情況説開了:舜的父親是個糊塗透頂的人,人們叫他瞽叟(音gǔsǒu,就是瞎老頭兒的意思)。舜的生母早死了,後母很壞。後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沒法説,瞽叟卻很寵他。舜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裏,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以,大家認為舜是個德行好的人。 堯聽了挺高興,決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還替舜築了糧倉,分給他很多牛羊。那後母和弟弟見了,又是羨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計,幾次三番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補糧倉的頂,想把舜燒死。舜在倉頂上一見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經不知去向。幸好舜隨身帶着兩頂遮太陽用的笠帽。他雙手拿着笠帽,像鳥張翅膀一樣跳下來。笠帽隨風飄蕩,舜輕輕地落在地上,一點也沒受傷。 瞽叟和象並不甘心,他們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後,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塊塊土石丟下去,把井填沒,想把舜活活埋在裏面,沒想到舜下井後,在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鑽了出來,又安全地回家了。 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險,得意洋洋地回到家裏,跟瞽叟説:“這一回哥哥準死了,這個妙計是我想出來的。現在我們可以把哥哥的財產分一分了。”説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進屋子,舜正坐在牀邊彈琴呢。象心裏暗暗吃驚,很不好意思地説:“哎,我多麼想念您呀!” 舜也裝作若無其事,説:“你來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幫助我來料理呢。” 以後,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堯聽了大家介紹的舜的事蹟,又經過考察,認為舜確是個品德好又挺能幹的人,就把首領的位子讓給了舜。這種讓位,歷史上稱做“禪讓”(禪音shàn)。

其實,在氏族公社時期,部落首領老了,用選舉的辦法推選新的首領,並不是什麼稀罕事兒。 舜接位後,也是又勤勞,又儉樸,跟老百姓一樣勞動,受到大家的信任。等到堯死了,舜還想把部落聯盟首領的位子讓給堯的兒子丹朱,可是大家都不贊成。舜才正式當上了首領。

有關古代四大明君的傳説篇三

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親叫鯀,算起來,他還是黃帝的後代。他是我國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當堯還在世的時候,中原地帶洪水氾濫,無邊無際,淹沒了莊稼,淹沒了山陵,淹沒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離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離鄉,水患給人民帶來了無邊的災難。在這種情況之下,堯決心要消滅水患,於是就開始訪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邊,對他們説:“各位大臣,如今水患當頭,人民受盡了苦難,必須要把這大水治住,你們看誰能來當此大任呢?”

於是羣臣和各部落的首領都推舉鯀。堯素來覺得鯀這個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沒有更合適的人選,於是就暫且將治水的任務委任給鯀。

鯀治水治了九年,大水還是沒有消退,鯀不但毫無辦法,而且消極怠工,拿國家這一艱鉅的任務當兒戲。後來舜開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問題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鯀的職務,將他流放到羽山,後來鯀就死在那裏。

舜也來徵求大臣們的意見,看誰能治退這水,大臣們都推薦禹,他們説:“禹雖然是鯀的兒子,但是比他的父親德行能力都強多了,這個人為人謙遜,待人有禮,做事認認真真,生活也非常簡樸。”舜並不因他是鯀的兒子,而輕視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給了他。

大禹實在是一個賢良的人,他並不因舜處罰了他的父親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這一任務。他暗暗下定決心:“我的父親因為沒有治好水,而給人民帶來了苦難,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這是一個多麼重大的職責啊!他哪裏敢懈怠分毫。考慮到這一特殊的任務,舜又派伯益和后稷兩位賢臣和他一道,協助他的工作。

當時,大禹剛剛結婚才四天,他的妻子塗山氏是一位賢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灑淚和自己的恩愛妻子告別,就踏上了征程。

禹帶領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走遍了當時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窮鄉僻壤,人跡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大禹感到自己的父親沒有完成治水的大業而空留遺憾,而在他的手上這任務一定要完成。他沿途看到無數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掙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離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淚,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識的和不相識的人都會向他獻上最珍貴的東西,當然他不會收下這些東西,但是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實在太濃太濃,這也倍增了他的決心和信心。

大禹左手拿着準繩,右手拿着規矩,走到哪裏就量到哪裏。他吸取了父親採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訓,發明了一種疏導治水的新方法,其要點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夠順利地東流入海。大禹每發現一個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個部落去發動羣眾來施工,每當水利工程開始的時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勞動,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幹。

他生活簡樸,住在很矮的茅草小屋子裏,吃得比一般百姓還要差。但是在水利工程他又是最肯花錢的,每當治理一處水患而缺少錢,他都親自去爭取。

他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過自己的家,聽到小孩的哭聲,那是他的妻子塗山氏剛給他生了一個兒子,他多麼想回去親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務艱鉅,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個大禮,眼裏噙着淚水,騎馬飛奔而走了。

大禹根據山川地理情況,將中國分為九個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兗州、揚州、梁州、豫州、雍州、荊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個中國的山山水水當作一個整體來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該疏通的疏通,該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變成肥沃的土地。

然後他治理山,經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荊山、雷首山、太嶽山、太行山、王撾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華山、大別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夠順利往下流去,不至於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後,他就開始理通水脈,長江以北的大多數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跡。

他治水講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黃河上游的龍門山就是如此。龍門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將黃河水從甘肅的積石山引出,水被疏導到梁山時,不料被龍門山擋住了,過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覺得這地方非得鑿開不可,但是諾大一個龍門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選擇了一個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開了一個80步寬的口子,就將水引了過去。因為龍門太高了,許多逆水而上的魚到了這裏,就遊不過去了。許多魚拼命地往上跳,但是隻有極少數的魚能夠跳過去,這就是我們後人所説的“鯉魚跳龍門”,據説只要能跳龍門,馬上魚就變成了一條龍在空中飛舞。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20xx年的時間,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兇惡,馴馴服服地平緩地向東流去,昔日被水淹沒的山陵露出了崢嶸,農田變成了米糧倉,人民又能築室而居,過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後代人們感念他的功績,為他修廟築殿,尊他為“禹神”,我們的整個中國也被稱為“禹域”,也就是説,這裏是大禹曾經治理過的地方

有關古代四大明君的傳説篇四

黃河下游有個部落叫商。傳説商的祖先契(音xiè)在堯舜時期,跟禹一起治過洪水,是個有功的人。後來,商部落因為畜牧業發展得快,到了夏朝末年,湯做了首領的時候,已經成為一個強大的部落了。

夏王朝統治了大約四百多年,到了公元前十六世紀,夏朝最後的一個王夏桀(音jié)在位。夏桀是個出名的暴君,他和奴隸主貴族殘酷壓迫人民,對奴隸鎮壓更重。夏桀還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過着荒淫奢侈的生活。

大臣關龍逄(音páng)勸説夏桀,認為這樣下去會喪失人心。夏桀勃然大怒,把關龍逄殺了。百姓恨透了夏桀,詛咒説:“這個太陽什麼時候才會滅亡,我們寧願跟你同歸於盡。”

商湯看到夏桀十分腐敗,決心消滅夏朝。他表面上對桀服從,暗地裏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

那時候,部落的貴族都是迷信鬼神的,把祭祀天地祖宗看作最要緊的事。商部落附近有一個部落叫葛,那兒的首領葛伯不按時祭祀。湯派人去責問葛伯。葛伯回答説:“我們這兒窮,沒有牲口作祭品。”

湯送了一批牛羊給葛伯作祭品。葛伯把牛羊殺掉吃了,又不祭祀。湯又派人去責問,葛伯説:“我沒有糧食,拿什麼來祭呢?”

湯又派人幫助葛伯耕田,還派一些老弱的人給耕作的人送酒送飯,不料在半路上,葛伯把那些酒飯都搶走,還殺了一個送飯的小孩。

葛伯這樣做,激起了大家的公憤。湯抓住這件事,就出兵把葛先消滅了。接着,又連續攻取了附近幾個部落。商湯的勢力漸漸發展了,但是並沒引起昏庸的夏桀注意。商湯妻子帶來的陪嫁奴隸中,有一個名時伊尹(音yǐn)。傳説伊尹開始到商湯家的時候,做個廚司,服侍商湯。後來,商湯漸漸發現伊尹跟一般奴隸不一樣,商湯和他交談以後,才知道他是有心裝扮作陪嫁奴隸來找湯的。伊尹向湯談了許多治國的道理,湯馬上把伊尹提拔做他的助手。

商湯和伊尹商量討伐夏桀的事。伊尹説:“現在夏桀還有力量,我們先不去朝貢,試探一下,看他怎麼樣。”

商湯按照伊尹的計策,停止了對夏桀的進貢。夏桀果然大怒,命令九夷發兵攻打商湯。伊尹一看夷族還服從夏桀的指揮,趕快向夏桀請罪,恢復了進貢。

過了一年,九夷中一些部落忍受不了夏朝的壓榨勒索,逐漸叛離夏朝,湯和伊尹才決定大舉進攻。

自從夏啟以來,同姓相傳已經四百多年,要把夏王朝推翻,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湯和伊尹商量了一番,決定召集商軍將士,由湯親自向大家誓師。

湯説:“我不是敢進行叛亂,實在是夏桀作惡多端,上帝的意旨要我消滅他,我不敢不聽從天命啊!”他接着又宣佈了賞罰的紀律。

商湯借上帝的意旨來動員將士,再加上將士恨不得夏桀早早滅亡,因此,作戰非常勇敢。夏、商兩軍在鳴條(今山西運城安邑鎮北)打了一仗,夏桀的軍隊被打敗了。

最後,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巢縣西南),湯追到那裏,把桀流放在南巢,一直到他死去。

這樣,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歷史上把商湯伐夏稱為商湯革命,因為古代統治階級把改朝換代説成是天命的變革,所以稱為“革命”。這和現在所説的革命完全是兩回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