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哲理智慧故事

來源:文書谷 8.38K

生活中感動心靈的小故事,一個個平凡普通的故事,如野花一般芬芳,如月色一樣柔和,如一縷縷春風拂過我們的心田,使我們感動,於細微處滋潤我們的靈魂。關於那些哲理智慧故事你看懂了嗎?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準備的關於哲理智慧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關於哲理智慧故事

關於哲理智慧故事篇一

一次,耶穌帶着門徒彼得出門遠行,旅途漫長,兩個人都疲憊不堪。途中,耶穌看到地上有一塊小小的馬蹄鐵,便讓彼得撿起來。但彼得很累,就假裝沒聽見。耶穌沒有再説什麼,自己彎腰撿起了那塊馬蹄鐵。

到了城鎮之後,耶穌拿這塊馬蹄鐵在鐵匠鋪挾了3個銅板,又暗地裏用這些錢買了18顆櫻桃。耶穌把櫻桃藏入袖中,兩人繼續前行。

一路上盡是茫茫的荒野,沒有人煙,沒有水源,耶穌知道彼得又渴又餓,就讓藏於袖中的櫻桃掉出一顆。彼得看到後,慌忙撿起來吃掉。耶穌迎走邊丟,彼得也就狼狽不堪地彎了18次腰,還沾沾自喜。

最後,耶穌笑了,對彼得説:“如果當初你彎一次腰,就不會在後來沒完沒了地彎腰了。”彼得大惑不解。

耶穌説:“我用馬蹄鐵換了3個銅板,又用它們換回了那些櫻桃。孩子,你必須記住:小事不幹,將來就會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勞。”彼得羞愧地低下了頭。

關於哲理智慧故事篇二

好萊塢影片《王牌對王牌》講的是兩個警方談判專家鬥智鬥勇的故事。丹尼原本是芝加哥警察局談判專家,因為遭到陷害,鋌而走險綁架了局長等一些重要人物,想通過與警方對話為自己洗刷罪名。警方起初派出的談判專家根本不是丹尼的對手,他只知道苦口婆心地勸説和哀求,結果被咄咄逼人的丹尼耍得團團轉,最後痛哭流涕地敗下陣來。而後警方從另一個分局請來一個談判高手——史賓恩。倆人通話,丹尼仍然毫不客氣地嘲弄對手,提出各種各樣誇張的要求。史賓恩也不含糊,乾脆利索地掛斷電話,喋喋不休的丹尼一下子愣住了。

在那種劍拔弩張、人質生命危在旦夕的情況下,談判專家對綁匪常常都是哄着勸着,生怕綁匪一時激動叩動扳機。怎麼史賓恩居然敢在對手説得正得意的時候掛斷電話呢?這是因為,他知道對方的目的不是為了殺人,而是為了與警方討價還價。他掛斷電話,中止談判,是為了讓對方明白,這件事情沒什麼好談的,你必須接受警方開出的價碼,否則就是死路一條。結果,丹尼醒過神來之後,果然主動給史賓恩撥電話,倆人才真正開始現實的談判。

這種切斷聯繫的談判辦法其實就等於是放棄自己的控制權,做出任憑事態發展的姿態。對於對手來説,這是一種非常可信的威脅,既然談不下去了,就必須認真考慮你的開價。1965年美國曾有過一場監獄暴動,當時典獄長便拒絕聽犯人的任何要求,直到犯人釋放了所挾持的警察為止。典獄長完全拒絕和犯人對話的做法等於是在昭告眾人,他絕對不會讓步。

這種切斷聯繫的方式在商場談判中也很有用,比方説,假設你遇到一位買主不肯接受目前的報價,因為他相信你很快就會提出更好的價錢。為了讓這位買主相信你不會降價,你可以先給他一個最後的報價,然後就停止談判,連他的電話、傳真或電子郵件也不回。拒絕接觸,可以增加威脅的可信性。

你也可以把事情丟給完全沒有權力讓步的手下去辦。假設你是一名將軍,想要攻佔一座城堡,而且你的部隊已經搭船向城堡所在的島嶼駛去。每個人都知道假如你決定進攻到底,最後一定會取勝,但如果這樣的話,這場戰役會持續很久,而且傷亡慘重,所以你迫切盼望敵軍能夠投降。

敵軍也知道自己最終無法贏得這場戰爭,因此只好投降。遺憾的是,你的敵人耳聞了你的憐憫之心。你可能不在意他們的死活,卻很擔憂自己手下人的性命。所以假如他們能夠堅持足夠長的時間,你就會為避免傷亡過重而撤退。

在這種情況下你該怎麼辦?僅僅威脅要堅持到最後沒有多少説服力,你要做的是交出自己的控制權。你可以先下令部隊要戰到最後一兵一卒,然後再把他們單獨留在島上。假如敵軍看見你一走了之,並相信島上沒有其他人可以收回成命,那麼他們就會認為你的部隊會奮戰到底。既然如此,還是投降比較好。

在現實中,當律師想要結束訴訟時,往往會宣稱他們的委託人只授權他們到某個程度。假如對手相信他們的權限只到這裏,常常只能答應他們的條件。

當機立斷地掛斷電話正是為了進一步談下去。在放棄自己控制權的同時,你已經將談判的主動權掌握在手中。

關於哲理智慧故事篇三

在青春的路口,曾經有那麼一條小路若隱若現召喚着我。母親攔着我:“孩子,那條路走不得。”我不信。

“我就是從那條路上走過來的,你還有什麼不信的?”

“既然你能從那條路上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

“我不想讓你走彎路。”

“但是我喜歡,而且我不怕。”

母親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後歎口氣:“好吧,你這個倔強的孩子,那條路很難走,一路小心。”

上路後,我發現,母親沒有騙我,那的確是條彎路。我碰壁,摔跟頭,有時碰得頭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走……終於走了過來。坐下來休息的時候,我看見一個朋友,自然很年輕,正站在我當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條路走不得。”

她不信。

“我母親就是從那條路上走過來的,我也是。”

“既然你們都從那條路上走過來了,我為什麼不能?”

“我不想讓你走同樣的彎路。”

“但是我喜歡。”

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後笑了:“一路小心。”

我很感激她。她讓我發現,自己不再年輕,已經開始扮演“過來人”的角色,同時患有“過來人”常患的“攔路癖”。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個人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的彎路。不碰壁,不摔跟頭,不碰個頭破血流,怎能煉出鋼筋鐵骨,怎能長大呢?

“過來人”的“攔路癖”,無非是想讓後人少犯錯誤,少走彎路。但人性的發展,卻無視這些,它按照人的成長規律循序漸進。不會因為長者的經歷,而廢除後來人的成長過程,沒有這一過程,就沒有真正的成長。

這是規律。

所以,明智的長者,會在叮嚀之餘,微笑着關注這一切的發生與結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