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幻燈片素材

來源:文書谷 2.68W

其實生活還有思想上很多困擾,都可以從一些哲理故事中找到答案,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哲理故事幻燈片素材。

哲理故事幻燈片素材

哲理故事幻燈片素材1:為自己減刑

一位朋友幾年前進了監獄。有一次我應邀到監獄為犯人們演講,沒有見到他,就請監獄長帶給他一張紙條,上面寫了一句話:“平日都忙,你現在終於獲得了學好一門外語的上好機會。”

幾年後我接到一個興高采烈的電話:“嘿,我出來了!”我一聽是他,便問:“外語學好了嗎?”他説:“我帶出來一部六十萬字的譯稿,準備出版。”

他是刑滿釋放的,但我相信他是為自己大大地減了刑。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裏寫一個被囚禁的人無所事事時度日如年,而獲得一本棋譜後日子過得飛快。外語就是我這位朋友的棋譜,輕鬆愉快地幾乎把他的牢獄之災全然赦免。

真正進監獄的人畢竟不多,但我卻由此想到,很多人正恰與我的這位朋友相反,明明沒有進監獄卻把自己關在心造的監獄裏,不肯自我減刑、自我赦免。

我見到過一位年輕的公共汽車售票員,一眼就可以看出他非常不喜歡這個職業,懶洋洋地招呼,受理不理地售票,時不時抬手看着手錶,然後滿目無聊地看着窗外。我想,這輛公共汽車就是他的監獄,他卻不知刑期多久。其實他何不轉身把售票當作棋譜和外語呢,滿心歡喜地把自己釋放出來。

對有的人來説,一個仇人也是一座監獄,那人的一舉一動都成了層層鐵窗,天天為之而鬱悶忿恨、擔驚受怕。有人乾脆擴而大之,把自己的嫉妒對象也當作了監獄,人家的每項成果都成了自己無法忍受的刑罰,白天黑夜獨自煎熬。

聽説過去英國人在印度農村抓竊賊時方法十分簡單,抓到一個竊賊便在地上畫一個圈讓他呆在裏邊,抓夠了數字便把他們一個個從圓圈裏拉出來排隊押走。這真對得上“畫地為牢”這個中國成語了,而我確實相信,世界上最恐怖的監獄並沒有鐵窗和圍牆。

人類的智慧可以在不自由中尋找自由,也可以在自由中設置不自由。環顧四周多少匆忙的行人,眉眼帶着一座座監獄在奔走。老友長談,苦歎一聲,依稀有銀鐺之音在歎息聲中盤旋。

舒一舒眉,為自己減刑吧。除了自己,還有誰能讓你恢復自由?

哲理故事幻燈片素材2:在公平的世界裏

考古學家威爾遜在周遊世界的考察日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親身經歷的事情。

在非洲的一個原始部落,人們發現部落中有人偷竊。於是,德高望重的酋長召集全族的人開會説:“為了使我們能夠繼續保持安寧與和諧的生活,偷竊者一旦被抓住,按照部落的規矩將受到鞭打20下的懲罰。”

但是偷竊者沒有聽從警告,繼續偷別人的東西。於是,酋長再次召集全族的人開會,進行了警告,然而,偷竊者依然置若罔聞,我行我素。酋長第三次召集全族的人開會,忍無可忍地説:“偷竊者一旦被抓住,懲罰將增加到鞭打40下。”

幾天之後,有人報告説:“偷竊者已經被捉到了。”消息傳開,大家義憤填膺,要看看這個膽大包天的小偷究竟是誰。

當偷竊者被帶出來的時候,大家不禁發出聲聲驚歎。誰也沒有想到,偷竊者竟然是酋長年老體弱的媽媽!

酋長終於開口了,用沙啞的近乎耳語的聲音説:“親愛的同胞們,為了我們部落的安寧與和諧,我的母親也不能例外,務必受到鞭打40下的懲罰。”

他點頭示意,隨即母親身上的袍子被輕輕地脱了下去,與此同時,魁梧的酋長走到母親身邊,脱去了自己身上的袍子,露出那歷經風霜、結實寬厚的後背。他緊貼着母親的臉頰,輕聲耳語,母子倆的淚水潸然而下。他温柔地將手臂環繞着母親,用自己的身體做好了替母親遮擋鞭打懲罰的準備。

他再次點頭示意,無情的鞭子便一下接一下地打在酋長的後背上……

公者無私之謂也,平者無偏之謂也。公與平者,理國要道。在公平的世界裏,在法規與制度面前,只有人中人,而沒有“人上人”或“人下人”。

哲理故事幻燈片素材3:“順從的僕人”

我到哈佛讀研究生的第一年很幸運,有全額獎學金,可以讓我一心一意地念書。第二年就沒有那麼愜意了,只好向校方申請助教獎學金,即替教授打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遞了表格後,我心中就七上八下地等候消息。

不久便收到一封校方公函,打開一看,頓時愣住了,第一個反應是,一定有人捉弄我,這是封不可靠的信!為什麼呢?因為信一開頭就尊稱我“閣下”(sir),而不是一般的稱呼“先生”(Mister)。我只是個微不足道的二年級研究生,寫信人代表高高在上的哈佛大學校長及校董,叫我“先生”,已經受寵若驚了,怎能擔當得起“閣下”的尊稱?

信的第二句話也離譜得很:“我懇求地告知您,校長及校董開會後,決定聘請您為助教……”等等。“我懇求”原文是“I Beg to”,一般是居下對上的口氣。如此謙恭,讓人如何消受?

最讓人吃驚的是信的落款,自稱為“您順從的僕人(Your Obedient Servant)”,這真是匪夷所思了。

所以,我看完了信,心想一定是哪位學兄跟我開玩笑,炮製這樣的信來尋開心。但是,看看信紙信封都是正式校方用箋,又覺得不易作偽。可是堂堂的哈佛校方,會對默默無聞的學生如此寵語相稱嗎?難道我是在做夢?

我們的歷史書中,有許多像三顧茅廬,折節求賢的記載,但是被邀請出山的,都已盛譽卓卓,寂寂無名的小人物絕對不會受到這般禮遇的。雖有像戰國四公子孟嘗君這樣的人,雞鳴狗盜者都可以來門下做食客,但主人還沒有謙卑到自稱為傭僕的地步。倒有近代政治家,口口聲聲自稱公僕,但那當得了真嗎,哄哄老百姓罷了。如此説來,難道這些對人謙恭的詞句,是這座高等學府的傳統?

我向一位讀文科的學長請教,他説以僕人自稱的做法,在一兩百年前西洋公文書信中,倒是常有的,不過以此用在給學生的信中,也並不多見。想必是校方有意沿襲古風,以表尊師重教,難得的是連學生助教,都一視同仁。

第二天我懷着膽怯猜疑的心情,去國際留學生中心和人事處查詢,校方肯定這封信果然貨真價實。校方還介紹説,做了助教,有薪可支,學費全免,甚至可以成為教授俱樂部會員。我覺得這些福利雖然重要,但那封禮賢下士的信,才是最珍貴的獎勵。當時我許下一個願望,如果將來成為富翁,一定捐鉅款給學校。

此後的年月,這封信一直掛在我辦公室的牆上。慚愧的是自己沒有變成大富翁,畢業後兢兢業業一直從事教育工作,每年只給母校寄去微薄的心意,但是我很高興看到有許多校友大筆獻金回饋母校。我想,他們必定也接到過類似的信函,或身受過相似的禮遇。我常常提醒自己,對學生要以自己的經驗為榜樣,尊重他人,待之以禮,希望一封類似“順從的僕人”的信,也能一輩子掛在他們的心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