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英雄故事精選

來源:文書谷 8.44K

抗日戰爭是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空前規模、空前慘烈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國人民齊心協力、前赴後繼、不屈不撓、英勇作戰,徹底打敗了日本法西斯。期間湧現的抗日英雄多不勝數,他們的英雄事蹟感染着我們。下面就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抗日戰爭英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抗日戰爭英雄故事精選

抗日戰爭英雄故事篇1:曾憲邦 抗戰犧牲的第一位少將

8月23日,在湘潭市,兒孫滿堂的曾仰之端詳着一張已泛黃的老照片和照片背面的題字,唸叨着父親曾憲邦的名字,向記者講述了曾憲邦的故事。

曾憲邦,桃江縣浮邱山鄉回龍灣村人,1920xx年出生,黃埔四期畢業。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時任國民革命軍14軍83師498團上校團長的曾憲邦,受命增援29軍,奔赴一線抗擊日軍。他率部與日軍在宛平激戰八天七夜,以身殉國,年僅34歲。犧牲後,曾憲邦被國民政府追授少將軍銜,成為中國抗戰史上犧牲的第一位少將、第三位將軍。此前,犧牲了一位上將和中將。

血濺疆場成就英名

開赴抗戰前線後,曾憲邦所部的任務是堅守髫髻山。該地是北平城西南約30公里處的一個戰略要地,地勢險要,是拱衞北平的一道屏障,對手是日本王牌牛島師團。1937年9月初,戰鬥打響後,日軍從三面進攻。曾憲邦指揮官兵浴血奮戰,歷經多次拉鋸戰、肉搏戰,全團官兵無人退縮,傷亡慘重。

9月13日上午,日軍開始新一次進攻。戰鬥中,曾憲邦左腿被打斷,部下勸其退下火線,他斷然拒絕,帶傷指揮戰鬥。激戰到下午3時左右,曾憲邦再次被敵人機槍擊中腹部,小腸外流,他昏了過去。甦醒後,他用顫抖的手,在指揮手冊上寫下一首七絕:“有志男兒卷戰事,鋒前不惜國人頭。煙塵百戰留青史,報國丹心應未酬。”下午4時,在日軍猛烈炮火轟擊中,一塊彈片擊中曾憲邦,他英勇地為國捐軀了。噩耗傳到師部,師長劉堪親令一個步兵排搶回了曾憲邦的遺體。

後來,曾憲邦遺體被運回故土安葬。他的棺柩抵達桃江時,秋風蕭蕭、淫雨霏霏。桃江鄉親組成長蛇陣,護送棺柩直往浮邱山鳥山灣。沿途鄉親無不垂淚默哀,悼念這位抗日忠烈。

浮邱含悲吊英魂

“髫髻山前殲日寇,北平城外斬牛師。截腸決戰羣山泣,拋腦捐軀舉國悲。俠骨還鄉芳故土,浮邱常翠伴忠碑。”抗戰勝利70週年之際,家鄉人民沒有忘記抗日英烈。目前,桃江縣浮邱山鄉政府已對曾憲邦將軍墳墓進行修繕,並會同有關部門拿出進一步修繕方案。有關部門正在多方收集將軍遺物。當地政府與縣直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將積極爭取上級支持,把曾憲邦將軍的墓地建成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本文作者/楊軍)

抗日戰爭英雄故事篇2:王鐵漢 “九一八”打響抗日第一槍

“鐵漢”,這個名字無愧於他——王鐵漢,一個真正的血性漢子,一個真正的鐵血男兒。

就是他,在那“九·一八”之夜,在那國難當頭的時刻,毅然拋棄上級的“不抵抗”命令,以民族大義為重,忍無可忍地下令打響了抗日的第一槍。

當時,正在東北軍陸軍第七旅當團長的王鐵漢年方二十六、七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齡,他的團與同旅另外兩個團就駐紮在北大營。

那天夜裏十時二十五分許,“九·一八”的爆炸聲剛過,埋伏在北大營圍牆外面的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的步兵在炮兵掩護下,以坦克開路,向北大營發起攻擊。東北軍參謀長竟然命令説: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在庫房裏,挺着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

晚十一時剛過,兩個兄弟團已開始分別向北大營的東面撤退。王鐵漢此時因未接到撤退命令而依然堅守營房。子夜時分,第七旅旅長終於從瀋陽城內打來電話,指示説“不抵抗,等候交涉”,隨後卻失去聯絡。

凌晨一時四十分,進攻的日軍開始接近王鐵漢團,並炮擊營房。這時,東北軍參謀長再次來電話詢問情況,並嚴令不準抵抗。王鐵漢激憤地回答“敵人侵我國土,攻我兵營,斯可忍,則國格、人格,全無法維持。而且現在官兵憤慨,都願與北大營共存亡。敵人正在炮擊本團營房,官兵不能持槍待斃。”

這位參謀長當即質問:“你為什麼不撤出?”王鐵漢説:“只奉到不抵抗、等候交涉的指示,並無撤出的命令”。參謀長氣哼哼地説“那麼你就撤出營房,否則,你要負一切責任!”電話隨即中斷。

正在王鐵漢準備撤退的時候,日軍開始向王鐵漢團發起新一輪進攻。被逼無奈的王鐵漢怒火中燒,毅然下令還擊。凌晨五時,就在日軍攻擊頓挫之際,王鐵漢率部忍痛撤出了北大營。

就是這樣,東北軍將士在“不抵抗命令”下打響了抗日第一槍。後來,王鐵漢先後率部參加了長城抗戰、淞滬抗戰、長沙會戰、南昌會戰、浙贛戰役。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後,王鐵漢曾奉命赴杭州受降。

後來,王鐵漢回到遼寧,出任了國民政府最後一任遼寧省政府主席。這期間,王鐵漢曾陪另一位着名抗日將領馬占山回到北大營舊址。面對斷壁殘垣,王鐵漢淚流滿面地説:日本進攻北大營時,我們兵力將近八千人,敵方僅有不到七百人,可我們竟然要放棄!正是這一放棄,日本人進了中國,十四年間殺了我們那麼多同胞!慘不慘?!慘不慘?!”

此後,王鐵漢客居台灣,幾十年不忘故土,常以詩文寄託思鄉之情,直到前幾年,這位抗日名將以九十多歲的高齡在台灣辭世,最終沒能重返故鄉。

如今,他的女兒王翠鳳現在生活在瀋陽市的鐵西區,現年已經八十五歲了,父親在辭世前還與她有書信往來。在王鐵漢將軍的家鄉——遼寧省盤錦市盤山縣,許多鄉民都知道這位抗日英雄、民族驕子的事蹟。

王鐵漢,以他“鐵漢”之風,在那如磐之夜,拔槍而起、挺身而出,打響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第一槍,打響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向世界昭示:中國人民不可侮!中華民族不可欺!

抗日戰爭英雄故事篇3:王壯基 用生命為黃河“架橋”

從北京南站乘坐京滬高鐵列車,不到兩小時就到達濟南。再驅車1個多小時,就進入山東濱州市惠民縣地界。藍天白雲下,道路兩邊的參天大樹和綠油油的田野,以及鱗次櫛比的農民新居,讓人感受到魯北平原的生機與活力。

時光回到70多年前,這裏卻是另番景象。大片土地被日寇佔領,艱苦卓絕的抗日遊擊戰爭在這裏展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黃河以北建立了冀魯邊區抗日根據地,黃河以南建立了清河區抗日根據地,在這兩區中間是一個由日偽軍及國民黨頑固派完全控制的地帶。為打通兩區之間的聯繫,形成抗戰合力,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演繹出許多可歌可泣、氣壯山河的故事。

70多年過去,惠民縣百姓依然念念不忘犧牲在此的八路軍

炎炎夏日,記者來到山東省惠民縣淄角鎮烈士陵園。這裏埋葬着抗戰時期發生在當地沙窩突圍戰、夾河戰鬥以及李茂戰鬥中犧牲的91名烈士的忠骨。

陵園裏,一方鐫刻着“精忠報國”四個大字的墓碑格外醒目。惠民縣黨史委副主任孟書軍告訴我們,這裏安息着走過二萬五千里長徵,前來山東抗戰的八路軍將領楊忠烈士。

1940年,中共山東分局和八路軍115師指揮部決定:打通“兩區”的聯繫,使兩個根據地連成一片。遵照這個指示,冀魯邊軍區發動了大規模的南下進軍。但是,前兩次“打通”均未成功。時任115師教導六旅政治部主任、魯北支隊司令員兼政委楊忠率旅政治部機關、宣傳大隊、十七團執行了第三次“打通”任務。他沿途大造抗戰聲勢,宣傳和發動羣眾,並消滅了一些零星敵人。1941年9月3日,楊忠帶領部隊到達惠民縣境內,再進一步就可以過黃河與南岸的清河軍區接頭了。對於我軍的大膽突破,日寇非常恐慌,急忙集結了20xx人組成的六路討伐隊,配有汽車50輛,迫擊炮20餘門,逐步壓縮包圍圈。翌日,楊忠正在帶領幹部察看地形,準備渡河方案,突然偵察員跑來報告,發現大批日軍已包圍駐地。

孟書軍説,敵人偷偷包圍了旅政治部機關、一營駐地和三營駐地。在敵人的瘋狂夾擊下,楊忠帶領的部隊陷入了困境。突圍時,機槍手中彈犧牲,楊忠拿過機槍,向敵人一頓猛掃,一下撂倒了10多個鬼子,掩護隊伍衝出。楊忠突圍至陳莊、牛莊時,三營已經轉移,他在撤離的途中又遭遇日軍阻擊,不幸中彈犧牲,年僅32歲。

在那場戰鬥的發生地辛店鎮夾河村,88歲的周道河老人對74年前的那場戰鬥記憶猶新。周道河從12歲就被日本鬼子抓去當壯丁,主要是挖溝、修公路、修炮樓。“幹活的地方離這裏有20多裏地,早晨太陽還沒出來就要趕到,晚上落了太陽才能回來。一干就是一天,吃飯就站着,用手從口袋裏撕點乾糧放在嘴裏。鬼子看到誰不順眼,就扒了他上衣,讓他挨着凍在公路上跑。我兩次親眼見到鬼子用槍打死老百姓。”

孟書軍介紹説,夾河突圍戰中,楊忠及近百名指戰員壯烈犧牲。115師教導六旅十六團團長楊承德、政委陳德、副團長杜步舟及全團指戰員們聽到楊忠及其戰友犧牲的消息,再也按捺不住心頭怒火,個個義憤填膺,摩拳擦掌,紛紛請戰,堅決要求為死難的戰友報仇。

夾河戰鬥的第二天(9月6日),十六團在距夾河不遠的嶽(福嶽)、白(龍白)、國(國楊)一帶,以一場漂亮的伏擊戰,殲滅日偽軍300餘人,繳獲大批武器裝備,讓敵人加倍償還了這筆血債,並創造了一個以少勝多,以奇制勝的光輝戰例。

在夾河戰鬥後的18天,十六團改由敵人兵力薄弱的無棣縣境沿海邊東南行,輾轉行軍1863華里,經大小戰鬥9次,終於在9月下旬,在利津東北與清河部隊會師,完成了兩個地區的聯繫任務。

1941年10月13日,115師政治部發出電報,向總政治部報告了惠民夾河戰鬥的情況。電文説:“楊忠的犧牲,不僅是我黨我軍的損失,也是國家民族的損失……”

為防止密信落入敵手,交通員王壯基將密信塞入傷口

走進渤海革命老區機關舊址,沿着歷史的足跡穿梭其間,又彷彿回到了硝煙瀰漫的抗日戰爭時期。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實物向人們訴説起那段浴血歲月。在舊址一角,一座彩色人物塑像格外引人注目。孟書軍介紹説,這是英雄交通員王壯基,在渤海區(1944年1月,由冀魯邊和清河軍區合併而成)光榮的抗戰歷程中,王壯基為打通兩區聯繫壯烈犧牲。

1941年,為了和清河區建立聯繫,冀魯邊區首長給清河區的楊國夫司令員寫了一封信,派熟悉地形的交通員王壯基去完成任務,這是個非常艱鉅危險的任務,要步行數百里,穿過好幾個縣的敵佔區,經過黃河等幾十處關卡。

行前,王壯基打扮成商人模樣,把密信藏在夾襖的棉絮裏,巧妙地躲過了日偽軍的一道道關卡,把信順利地送到了楊國夫手中。楊國夫詳細詢問了冀魯邊區的鬥爭情況。十多天後,派一支小部隊護送王壯基過了小清河,並帶回了清河區的覆信。

旅黨委研究了覆信,決定派王壯基再渡黃河,把電報密碼送到清河區,以便通訊聯絡。旅部領導把密電碼交給他,鄭重地叮囑:這是一項絕對機密的任務,不準泄露給任何人;要千方百計把密電碼送到清河區,親手交給楊國夫司令員;遇到危急情況時,首先把密電碼銷燬。

12月,王壯基將密電碼送到了清河區,空中聯絡終於打通。中旬的一天,王壯基攜密信從清河區返回,在回來的路上被敵人搜捕發現,逃跑中腿部中彈負傷。為了防止密信落入敵手,王壯基將信撕碎塞進嘴裏,使勁嚼着往肚裏咽。但由於口乾舌燥,怎麼也咽不下去。他又使勁在地下刨了幾下,但土塊凍得像石頭一樣,一點也挖不動。千鈞一髮之際,王壯基忍着劇痛將密信塞進了腿部的槍眼。敵人把王壯基吊起來拷打,要他説出機密,他只是閉目微笑,不吐一字。連續遭受了兩天兩夜的嚴刑審訊,王壯基的四肢全被打斷,仍然守口如瓶。敵人無計可施,最後對他下了毒手。

王壯基臨刑前,將他的被捕經過告訴了同獄的一位戰友,要他設法轉告黨組織:“我已經完成任務,雖死無憾!”後來這位戰友越獄出來,在黃河岸邊找到了王壯基的遺體,信紙仍舊深深地藏在烈士遺體的大腿裏,字跡已被血漬模糊了。

王壯基用鮮血和生命架起了冀魯邊區與清河區聯繫的空中橋樑,無線電波在黃河上空迴盪,恰似敵人無法切斷的長虹。《人民日報》(20xx年07月15日09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