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主要內容

來源:文書谷 2.48W

人們對歷史的印記很大程度上是從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而來的,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歷史故事主要內容。

歷史故事主要內容

歷史故事主要內容1:漢平東越之戰

漢平東越之戰是公元前120xx年(漢元鼎六年)秋至前120xx年(元封元年)冬,西漢與南越、閩越的戰爭中,漢軍擊滅東越的一次進攻戰。

公元前120xx年(元鼎五年),南越丞相呂嘉謀叛,武帝遣大軍進擊。東越王餘善上書,請求率軍8000,隨樓船將軍楊僕征討呂嘉。餘善率部進抵揭陽(今廣東揭陽西北)後,陰持兩端,藉口海上風狂浪大,停止前進,暗中卻派人與南越聯絡。直至漢軍攻克番禺(南越國都,今廣州市),東越軍仍未到達。楊僕上書,奏請乘勝征討東越。漢武帝以士卒勞累,未準,令各路將領屯兵豫章(郡治南昌,今江西南昌市)、梅嶺(即大庾嶺,五嶺之一,位於今江西大餘、廣東南雄交界處)一線待命。餘善聞楊僕奏請征討東越,又見漢軍屯兵邊境,遂自立為東越武帝,派兵據守通漢要道,並賜將軍騶力為“吞漢將軍”,命其率軍攻入白沙(今江西鄱陽湖西南)、武林(今江西餘干北)、梅嶺地區,殺漢三校尉。此時,漢使者農司張成、原山州侯劉齒雖正奉命屯駐當地,但未敢出擊,率部退往安全地帶,被武帝以畏敵罪處死。

元鼎六年秋,武帝遣橫海將軍韓説出句章(今浙江餘姚東南),渡海從東面進擊;樓船將軍楊僕、中尉王温舒、原南越降將戈船將軍嚴、下瀨將軍甲分別從武林、梅嶺、若邪(今浙江紹興市東南)、白沙等漢與東越的通道出發,進攻東越。元封元年冬,楊僕軍擊殺鎮守武林的東越守將徇北將軍,其它各路亦進抵東越國境。是時,東越軍紛紛倒戈,原越衍侯吳陽,策動其邑700人進攻漢陽(今福建浦城北)東越軍。原越建成侯敖與繇王居股合謀,殺餘善降漢。漢武帝鑑於閩越地勢險惡,其人又反覆無常,詔命軍吏將當地民眾遷至今長江、淮河一帶,東越遂亡。

歷史故事主要內容2:土木堡之變

土木之變,亦稱土木堡之變,是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北征瓦剌的慘敗事變。

明英宗平日裏對宦官王振言聽計從,王振不顧王直等朝臣反對,鼓動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由於準備倉促,途中軍糧不繼,軍心不穩,導致大敗。

大軍撤退,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被瓦剌軍隊追上,明軍被團團圍住,兩軍會戰,明軍全軍覆沒,王振被部下樊忠殺死,明英宗被瓦剌軍俘虜,英國公張輔、時任户部尚書王佐(山東慶雲縣人)、時任兵部尚書鄺埜(湖南省宜章縣人)、時任刑部尚書丁鉉(江西人)、時任工部尚書王永和(崑山人)與時任都察院右都御使鄧棨俱於土木堡喪生。

明正統十四年(1449)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領也先遣使20xx餘人貢馬,嚮明朝政府邀賞,由於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並減去馬價五分之四,沒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就製造釁端。遂於這年七月,統率各部,分四路大舉向內地騷擾。

東路,由脱脱不花與兀良哈部攻遼東;西路,派別將進攻甘州(甘肅張掖);中路為進攻的重點,又分為兩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統率,直攻宣府圍赤城,另一支由也先親率進攻大同。也先進攻大同的一路,“兵鋒甚鋭,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沒”。大同參將吳浩戰死於貓兒莊。大同前線的敗報不斷傳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煽惑與挾持下,準備親征。兵部尚書鄺埜和侍郎于謙“力言六師不宜輕出”,吏部尚書王直率羣臣上疏勸諫,但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執意親征。

7月16日,英宗和王振率20餘萬大軍從北京出發,由於組織不當,一切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隨徵的文武大臣卻不使參預軍政事務,軍內自相驚亂。19日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8月1日,明軍進到大同。也先為誘明軍深入,主動北撤。王振看到瓦剌軍北撤,仍堅持北進,後聞前方慘敗,則驚慌撤退。本欲使英宗於退兵時經過其家鄉蔚州“駕幸其第”,顯示威風;又怕大軍損壞他的田園莊稼,故行軍路線屢變。

至宣府,瓦剌大隊追兵追襲而來,明軍3萬騎兵被“殺掠殆盡”。13日,狼狽逃到土木堡,瓦剌軍已緊逼明軍。

此次出征,由於準備倉促,途中軍糧不繼,軍心已經不穩。八月在大同聽宦官郭敬説前方戰敗,王振開始驚慌撤退,撤出大同。然而王振想從紫荊關(今河北易縣西北)退兵,讓英宗到他的家鄉蔚州(今河北蔚縣),不顧大同總兵郭登和大學士曹鼐等反對,匆忙改變行軍路線。行四十里後,又怕大軍過境損壞家鄉莊稼,又急令軍隊轉道宣府(今河北宣化),此時瓦剌大軍追至,恭順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率兵戰死沙場。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率騎五萬前去阻擊,至鷂兒嶺,中伏死,五萬騎全部覆沒。在1449年8月14日到達土木堡(河北懷來縣東南),離懷來城僅20裏,王振以為1000餘輛輜重軍車沒能到達,下令就地宿營。

李賢,字原德,宣德八年進士,授驗封主事,正統中遷考功郎中,改文選。正統十四年“扈從北征,師覆脱還。”英宗復位,命賢兼翰林學士,入直文淵閣。自此,李賢“以受知人主,所言無不盡”,對明代中期政治的改良頗為有力。李賢不僅親歷土木其事,而且還以一位以國事為重的官員的面貌活躍於政治舞台上。他在英宗親征之前曾與同僚一起勸説吏部尚書王直率羣臣上章留駕;在行軍途中,又與一些御史謀劃擊殺王振,制止親征,使英宗安全返回北京。在李賢對土木之變的觀察中,這種熱忱的歷事者的背景所具有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馳入居庸關,以保證安全,但王振不準。土木堡地勢高,無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處有河,被瓦剌軍佔據,將士飢渴難耐,挖井二丈仍無水。隔日瓦剌軍隊包圍土木堡。也先遣使詐和,並主動撤離,以麻痺明軍。英宗不疑有詐,遣曹鼐起草詔書。王振下令移營就水,當明軍大軍移動時,飢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奔向河邊,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發動攻勢。明軍只得倉促應戰,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樑成、王貴,尚書王佐、鄺埜,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等,皆戰死,明英宗盤而坐,不久被俘,王振被護衞將軍樊忠用大鐵錘所殺,樊忠不久亦戰死。此役明軍死亡過半,大量輜重盡為也先掠奪,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蕭維楨、禮部左侍郎楊善、文選郎中李賢等數人僥倖逃出。

于謙建議百官預支俸祿於京城90裏外的通州,這樣就使也先沒有糧食可以搶。二十三日,都御使陳益上奏:誅殺王振全族。郕王不知道該怎麼辦,百官發怒,毆打王振的心腹馬順,打死黨羽毛、王二人和王振的侄子王山(錦衣衞指揮使)。九月初六,瓦剌進攻宣府、大同、勾結關內的蒙古人,燒殺搶掠,挾持英宗叫門,宣府守將楊洪不聽。

于謙任命:石亨從招募士兵的小武官晉升為右都督,掌管五軍大營;推薦東莞的河伯所閘官羅通為兵部員外郎,守居庸關,四川按察使曹泰為山東都指揮使,韓青守紫荊關,任大同副總兵;郭登為總兵,守大同。從於謙的佈置可以看出,當時不論地位卑賤與否,只要是有才能的,都用上了。十月七年級,也先、脱脱不花掠過大同,奪下紫荊關,明朝又失一城也先兵分兩路:一路由古北口、密雲進入明朝腹地,20xx0人左右,另一路從宣府、洪州進攻,30000人左右。

兩路軍最終的會合地點是居庸關以西的白羊口,妄圖直抵京師!如此,則京師危急。此時,于謙的先遣4將(羅通、曹泰、韓青、郭登)都沒有守住各自的收地,瓦拉軍長驅直入,看似要滅亡大明王朝。

於是,于謙執行第二方案:“親自領兵22萬,列陣於九門外,親自披甲執鋭,於是,京師各地士氣大振。侍郎吳寧代理兵部的事物。于謙親自列陣於德勝門外。十月八年級,副總兵高禮、毛福壽迎敵於章儀門的土城之北,敗瓦剌先鋒官,首戰告捷,軍心大振。派右通政王復到土城拜謁英宗。

十三日,也先進攻德勝門。石亨,範廣等將領在民間的土房內埋伏,二人大敗敵軍!也先的弟弟孛羅、平章卯那孩戰死。也先轉而攻打西直門,又大敗十四日,戰於章儀門,居民投石相助,再次大勝!此時,圍攻居庸關的瓦剌軍與明軍大戰七天七夜,還是大敗!

連續的失敗,士氣低落,再加上深入中原王朝的腹地,各地勤王的軍隊也已經快到達京城,於是,也先坐不住了。十五日夜,拔營而走,明軍以炮火追擊,殺敵萬人,也先向回良鄉逃去。十七日出紫荊關,明軍奮起直追,敗敵於固安、霸州,擒阿歸等18人。此時,京師保衞戰基本結束。明朝在先損失20xx00人的情況下扭轉戰局,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歷史故事主要內容3:漠北之戰

西漢王朝為了推進我國北方地區的統一,徹底消滅匈奴貴族奴隸主政權,在經過了近兩年的發展經濟、改革税收、積累財富、秣馬厲兵的認真準備之後,決心向匈奴單于本部和東北部左、右賢王的勢力發動進攻。

元朔六年(前120xx年)漠南會戰後,匈奴伊稚斜單于撤兵漠北的目的之一,是企圖“誘罷漢兵,繳極而取之”。不料漢武帝卻轉攻河西,使匈奴的誘兵之計落空。惱羞成怒的伊稚斜單于,於元狩三年(前120xx年)春發數萬騎兵,分別從右北平、定襄兩郡入犯,殺略千餘人,企圖藉以激怒漢武帝,誘使漢軍北進,在漠北予以殲滅。

鑑於匈奴單于本部及左賢王部仍具相當實力並嚴重威脅漢朝北部邊疆安全的現實,考慮到漢軍經過以往多次實戰的鍛鍊,已經積累了使用大規模的騎兵集團遠途奔襲的作戰經驗,漢武帝決意乘河西新勝之帆,加強北線進攻。元狩四年(前120xx年),他下沼實行幣制改革,又令“初算緡錢”,實行鹽鐵專賣,以籌集戰爭所需要的大量物力和財力。同時,與諸將商議對匈奴的作戰方針。他認為:“趙信為單于畫計,常以為漢兵不能度幕(漠)輕留,今大發卒,其勢必得所欲。”決計利用趙信的錯誤判斷,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從而確定了一個集中兵力、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的作戰方針。漢武帝調集10萬騎兵,隨軍戰馬14萬匹,步兵及轉運夫10萬人,由衞青和霍去病統帥,分東西兩路向漠北進發,這是規模最大的一次遠征;並組織“私負從馬復四萬萬步兵”,運送物資。

單于聞訊,轉移輜重,部署精兵於大漠北緣,迎擊漢軍。

漢武帝原擬以霍去病部由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北進,聞單于東去,乃改令其出代(今河北蔚縣東北),命衞青部出定襄。

衞青率前將軍李廣、左將軍公孫賀、右將軍趙食其、後將軍曹襄等出塞後,得知單于並未東去,遂自領精兵疾進,令李廣、趙食其從東路迂迴策應。衞青行千餘里,穿過大漠,與早已佈陣的單于本部接戰,衞青先以武剛車(兵車)環繞為營,穩住陣腳,隨即遣5000騎出戰。至日暮,大風驟起,沙石撲面,衞青乘勢指揮騎兵從兩翼包圍單于。單于見漢朝軍隊很多,兵強馬壯,自料難以取勝,率精騎數百,突圍向西北逃走,匈奴軍潰散。衞青急派輕騎追擊,自率主力跟進。直至顏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南面的一支)趙信城,殲敵一萬九千人,燒其積粟還師。李廣、趙食其因迷失道路,未能與衞青會師漠北。

霍去病率校尉李敢等出塞後,同右北平郡(治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路博德部會師,在深入漠北尋找匈奴主力的過程中,霍去病攜帶少量的輜重糧草,驅使所俘獲的匈奴人為前鋒為漢兵開路,跨過大漠,過河活捉單于大臣章渠,誅殺北車耆王,又轉攻左大將雙,繳獲敵人的軍旗戰鼓。又越過難侯山,渡過弓盧水,抓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户、都尉等八十三人。此次遠征,霍去病所率部隊以一萬的損失數量,前後一共斬獲胡虜70443人,至此,匈奴左、右賢王兩隻臂膀被徹底斬斷,只剩下匈奴單于懸孤漠北。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臨瀚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而還。此戰之後,左賢王損失很大,同時失去了對烏桓的控制,漢朝得以徙烏桓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為漢偵察匈奴動靜。可見,漢破匈奴左賢王地之前,經常侵擾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等地的是以左賢王為首的匈奴人。

經此一戰,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漠北之戰,漢軍作戰指導明確,準備充分,以騎兵實施突擊,步兵擔任保障,分路進擊,果敢深入,是在沙漠草原地區進行的一次成功作戰,在中國戰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漠北之戰最終以漢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

在這次戰役中,共殲滅匈奴軍9萬餘人,使其一時無力渡漠南下。西漢亦損失兵力數萬人,馬10萬餘匹。匈奴左右兩王所部主力幾乎全部被殲。

伊稚斜單于因與兵眾失散十餘日,以致於被誤認為戰死沙場,右谷蠡王自立為單于,十幾天後伊稚斜單于復出,右谷蠡王乃去號,匈奴王廷的混亂與狼狽狀態由此可見其嚴重。

由於大批有生力量被殲、大批物資喪失,匈奴單于不敢再在大漠北緣立足而向西北方向遠遁,因而出現了“漠南無王庭”的局面。如果説漠南之戰後匈奴單于移王廷於漠北還可以看作是一種戰略轉移的話,那麼,漠北之戰後的“幕南無王廷”則標誌着匈奴勢力大範圍的退縮。

此後,雙方暫時休戰,經過這次大決戰,危害漢朝百餘年的匈奴邊患已基本得到解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