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人物事蹟

來源:文書谷 2.36W

歷史故事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它符合七八年級學生學習的心理特徵,將歷史故事引入國中歷史課堂,不僅必要,而且非常具有實用性。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中國古代歷史人物事蹟,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國古代歷史人物事蹟

中國古代歷史人物事蹟篇一:歷史上最慘的陳世美

不管古代還是現代,負心漢這種東西一直都存在,也一直被人們所唾罵,受人們道德上的譴責。而人們一發現負心漢,就會罵到“某某某,你這個陳世美,你會遭雷劈的!”

對,在很大程度上,在中國人的眼中心裏,負心漢=陳世美,陳世美已經不是一個名字了,不是一個人了,他已經成了一種符號,象徵負心漢的符號。

在小説的渲染和近年來《包青天》等電視劇的熱播下,很多人都知道,陳世美是一個為了富貴拋妻棄子的負心漢。

在那些小説和電視劇及傳説中,陳世美家境貧寒,和妻子秦香蓮恩愛和諧。在十年寒窗苦讀後,陳世美中了狀元,還被宋仁宗招為駙馬。然後秦香蓮因為一直沒有陳世美音訊,就攜子上京尋夫,雖然尋到了陳世美,但陳世美為了榮華富貴不肯相認,並派韓琪半夜追殺。但韓祺不忍下手於是便自盡以求義,而秦香蓮反被誤認為兇手入了獄。隨後在陳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蓮被髮配邊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殺她,但幸好被展昭救了。

隨後包拯找到了人證物證,想定駙馬之罪,而公主與太后都趕來阻擋,但包拯終不讓步將陳世美送上龍頭鍘,然後一代負心漢陳世美就這樣死了。

但是,這都是真的嗎?其實這都不是真的,陳世美可謂是古代最冤的人了,明明不是負心漢,卻被冤成負心漢,而這個鍋一背就是幾百年,並且看情況,這個鍋還要繼續背下去。

那歷史上真正的陳世美是怎樣的呢?負心漢的事是確有其事還是被誇大其詞?他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背上這個鍋呢?

歷史上的陳世美又叫陳谷年,根據據《湘州志·進士篇》記載:“順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陳年穀,官貴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參政。”

又根據《湖北歷史人物辭典》記載:陳世美,清代官員。原名年穀,又名熟美,均州人,出身於仕官之家。

清初遊學北京,順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進士。初任河北某地知縣,後因得康熙賞識,升為貴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參政。

而陳世美也沒有傳説中的那樣拋妻棄子,他和他的妻子特別特別恩愛。

而負心漢這個罵名則是被別人誣賴的,是被冤枉的,是因為別人羨慕嫉妒恨而冤枉他的。

陳世美在貴州為官的時候,同鄉的同學來投靠,想謀取官職,他多次接待,還勸他們刻苦攻讀以求仕進。但後來因來投者越來越多,難於應付,所以他就讓管家一律謝絕。

而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同窗胡夢蝶,昔日與他進京赴考時,曾用錢財相助,因遭總管家回絕,所以他就頓生報復之心,所以就將社會上一些升官發財、忘恩負義而拋妻滅子之事,捏在一起,加在他身上,編成戲劇《秦香蓮》,在陝西、河南等地演出。

然後,為官清廉,與妻子恩愛的陳世美就變成了拋妻棄子的陳世美,慢慢的也就成了負心漢的象徵。

所以説呀,不管得罪什麼都千萬不要得罪小人,你看陳世美,一不小心就背了幾百年的黑鍋,成了最冤的人,比竇娥還冤,起碼後來大家都竇娥是冤枉的,而陳世美呢?到現在還是一個負心漢……小編覺得他真的是歷史上最慘的一個人。

中國古代歷史人物事蹟篇二:夜貓子張之洞

張之洞升任山西巡撫後,每天凌晨一點半起牀,三點辦公,七點接見下級官員。

但在之前,他的作息卻是另外一種怪現象:每天下午兩點入睡,晚上十點起牀辦公。幕僚或下屬有事,一般都在半夜前來謁見,否則就要等到第二天早上。

張之洞為什麼如此作息呢?因為他是個十足的夜貓子,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特別興奮。

在晚上,他要是和誰談得高興,就會談一整夜,從不在乎別人困不困。而在白天,屬官來找他彙報工作時,他卻經常鼾聲大作。

在飲食習慣上,張之洞也有獨特的癖好。他最喜歡吃新鮮的水果、糕點和蜜餞等食物。他的辦公桌上除了文房四寶和文件檔案外,還擺放了十多個盤子,放的都是各式各樣的水果和零食。

每次進餐前,他都要先吃水果,然後喝點好酒,最後再進主食。喝酒的時候,他不需要下酒菜,有水果就夠了。

張之洞吃飯的姿勢也很特別,他喜歡蹲在椅子上,貓着腰,雙手搭在桌子上進食。他這個姿勢很有可能是跟貓學的,因為他特別喜歡養貓。

據張之洞的哥哥寫的一封信中透露:張之洞在卧室裏養了幾十只貓,而貓是特別能鬧騰的動物,因此他的書報、文件上盡是貓屎,可他毫不介意,取出手帕擦擦了事。

張之洞除了有很多令人難以想象的怪癖外,也有一些搞笑的傳聞。比如,他個子不高,長得不帥,很多人都不把他放在眼裏。

他接任湖廣總督之初,就有一個商人畫家拿他開涮,畫了一幅題為“三矮奇聞”的水彩畫,畫上的三個矮子分別是張之洞和後來的湖北布政使瞿廷韶及巡警道馮紹祝。

張之洞身材確實矮瘦,瞿廷韶也以瘦小着稱,馮紹祝綽號“馮矮子”,這三個人組合在一起,真稱得上是“三矮奇聞”。

這幅畫展出後,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一時轟動武昌。張之洞得知後,只是一笑了之,然後吩咐僚屬將那幅畫買下,倒是那個商人畫家驚呆了。

張之洞為官清廉是出了名的,他時常説:“一個人就是再窮,未必連二三十兩銀子都拿不出來。”他這句話頗具諷刺意義,因為他經常就有這樣的時候,每到這個時候,他就命人拿皮箱到武昌維新當鋪去典當。

張之洞因此成了維新當鋪的常客,而維新當鋪也立下了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凡是總督衙門的人拿皮箱來典當,每隻箱子可當二百兩銀子,不管箱子裏是什麼東西,也不管箱子裏有沒有東西,只管按照箱子的數量付足銀兩就可以了。

維新當鋪之所以定下這樣的規矩,是因為張之洞並不是真想當皮箱。只要手頭有了銀子,他就會把皮箱贖回去。

就這樣,他噹噹贖贖,贖贖當當,樂此不疲。這在貪污腐敗日趨嚴重的晚清官場來説,實在是一樁奇聞。

中國古代歷史人物事蹟篇三:清朝時的“天下第一清官”施世綸

施世綸系清朝康熙年間收復台灣的靖海侯施琅的次子。

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年僅27歲的施世綸就任泰州知州。康熙二十八年,他被提拔為揚州知府。當時,揚州一帶民間爭訟頗多,但施世綸經辦的案件,既無久拖不決,更無冤假錯案,他長於斷案的美名由此遠播。

施世綸為官幾十載,始終廉己恤民,剛正不阿,身體力行,勤於政事,深受民眾愛戴,曾被康熙皇帝譽為“天下第一清官”。

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施世綸升任江寧知府,管轄上元、江寧等八個縣。他到任後,立即革除舊規,嚴懲貪吏,民眾安居樂業。

就在這時,他的父親施琅病故,按禮制他必須離職三年,回家丁憂守孝。他臨行之日,數萬民眾伏道挽留,捨不得他離去。他自然無法允請,於是民眾就每人自捐一文錢,在府衙門前建亭以示懷念,取名“一文亭”。

捐錢的民眾説:“施大人為民父母,卻不濫取民一文,我等自捐一文建一文亭,就是永遠記住這個一文不取的清官啊!”這個故事在《清史稿·施世綸傳》中有所記載。

施世綸晚年曾任江蘇漕運總督,這個職位在一些貪官看來是個肥缺,他的幾個前任歲入白銀都在百萬兩以上。

施世綸不但分文不取,僅靠薪俸度日,而且身體力行,深入漕運基層,整肅漕運中的敲詐剋扣、藏貨納贓、中飽私囊等痼疾,使漕政風氣煥然一新。康熙帝聞知後,感歎説:“施世綸真乃天下第一清官也!”

有一年,施世綸奉命去陝西協助陝甘總督鄂海督辦軍餉,時逢陝西大旱,饑荒嚴重。在督辦軍餉時,他發現鄂海和西安、鳳翔兩地知府借災情大肆貪污,導致當地糧食儲備空虛,於是立即具疏參劾。

鄂海得知施世綸的兒子在任知府,歸自己管轄的消息後,便以此要挾,暗示施世綸若參劾,即要他兒子的性命。

施世綸坦然一笑,厲聲斥責説:“我從做官那天起,連自己的命都不看在眼裏,還怕你謀害我兒子嗎?”他堅持上疏,鄂海等人後來受到了懲辦。

由於長期勞累,施世綸早已病患纏身,康熙六十一年四月,他向朝廷辭官,但被康熙挽留。同年五月,施世綸卒於淮安任上,終年64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