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作文素材

來源:文書谷 1.37W

歷史故事具有生動的情節和豐富的內容,很容易在人們的腦海中留下印象,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歷史故事作文素材。

歷史故事作文素材

歷史故事作文素材1:垓下之戰

公元前220xx年(高祖四年)八月,與漢軍對陟於廣武的楚軍糧盡;而劉邦也沒能調來韓信、彭越等人的軍隊,無法對楚軍進行最後的合圍。於是,雙方進行了歷史上着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九月,西楚霸王項羽率十萬楚軍繞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迴線路向楚地撤軍。劉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當劉邦打算率軍西返之時,張良、陳平卻建議撕毀鴻溝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自其背後發動偷襲。張、陳二人認為:“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

劉邦於是採納二人建議,遂背約,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作戰。大軍追至夏南時,劉邦約集韓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圍楚軍。由於韓信及彭越未如約出兵合擊楚軍,結果劉邦在固陵被項羽打敗。劉邦慌忙率軍退入陳下,並築起堡壘堅守不出,而楚軍又一次合圍了劉邦。堅守壁壘的劉邦向張良詢問:“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張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於是,劉邦採納張良的意見,將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齊王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封給彭越。就這樣,劉邦以加封土地為報酬,終於搬動了韓、彭二人,使他們盡數揮軍南下,同時命令劉賈率軍聯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軍共同發動對項羽的最後合圍。垓下之戰隨之開始。

公元前220xx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灌嬰引兵進佔彭城,同時攻下楚地許多地區。被劉邦封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將進入九江地區,誘降了守將、楚大司馬周殷,隨後合軍北上進攻城父(今安徽渦陽東)。劉邦也由固陵東進,形勢對楚極為不利,項羽被迫向東南撤退。十一月,項羽退至垓下(今安徽靈壁東南),築壘安營,整頓部隊,恢復軍力,此時楚軍尚有約十萬人。

韓信、彭越、英布等會合劉邦後,漢軍參戰兵力已超過60萬人,十二月(前220xx年初,當時以十月為歲首)在垓下將向江南撤退的十萬楚軍層層包圍。

漢軍以韓信親率三十萬人為主力,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後待命。韓信親率漢軍發動攻勢,初戰進攻受挫後退,在楚軍準備追擊時漢軍左右兩翼迂迴夾擊楚軍,兩軍短兵相接陷入膠着,這時韓信帶領大軍翻身再戰,楚軍在三面夾擊中被擊敗。項羽被迫退回垓下城。

楚軍雖敗,但漢軍亦傷亡慘重,僵持中,漢軍夜間高唱楚歌。(傳説中有稱是張良用計,讓漢軍夜夜高唱楚歌以瓦解楚兵鬥志,但《史記》中實際並無誰故意“用計”的記載,部分學者認為可能是同為楚人出身的劉邦部隊看到數年征戰,最後勝利在望,自發地唱起楚歌。)楚軍自項羽以下莫不以為漢已盡得楚地,乃士氣崩潰。項羽眼見大勢已去,便乘夜率領八百精鋭騎兵突圍南逃。天明以後,漢軍得知項羽突圍,於是派遣五千騎兵追擊。項羽渡過淮水後,僅剩百餘騎相隨,行至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因迷路耽擱了時間(《史記》中交代因田父欺騙),被漢軍追及,項羽突至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手下僅剩二十八騎。

烏江決戰

項羽指揮這二十八騎,來回衝陣,再次殺開一條血路,向南疾走,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長江邊的烏江浦)邊,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乃令從騎皆下馬,以短兵器與漢兵搏殺,項羽一人殺漢軍數百人,自己身亦被十餘創,最後自刎而死,年31歲。項羽死後,漢軍全殲八萬楚軍,楚地皆降漢,獨項羽原封地的魯人不肯投降(楚懷王曾封項羽為魯公),後劉邦將項羽首級示魯,魯人乃降。至此,歷時4年半之久的楚漢戰爭終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

公元前220xx年(漢高祖五年)二月甲午日,劉邦稱帝於汜水北岸,建立西漢政權。(漢初承秦制,以十月為歲首。也即漢高祖五年的第1個月為十月,接下來為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二月為當年的第5個月。)

歷史故事作文素材2:白登之圍

自從在秦始皇統治時期打敗匈奴以後,北方平靜了十幾年。到秦滅亡之後,中原發生了楚漢相爭,匈奴就趁機一步一步向南打過來。

漢高祖的時候,匈奴的冒頓單于(音mòAdúchánAyú,冒頓是人名,單于是匈奴王)帶領了四十萬人馬包圍了韓王信(原韓國貴族,和韓信是兩個人)的封地馬邑(今山西朔縣)。韓王信抵擋不了,向冒頓求和。漢高祖得到這個消息,派使者責備韓王信。韓王信害怕漢高祖辦他的罪,向匈奴投降了。

冒頓佔領了馬邑,又繼續向南進攻,圍住晉陽。漢高祖親自趕到晉陽,和匈奴對敵。

公元前220xx年冬天,天空下着大雪,氣候特別冷,中原的兵士沒碰到過這樣冷的天氣,凍壞了不少人,有的人竟凍得掉下了手指。但是,漢朝的軍隊和匈奴兵一接觸,匈奴兵就敗走。一連打贏了幾陣。後來,聽説冒頓單于逃到代谷(今山西代縣西北)。

漢高祖進了晉陽,派出兵士去偵察,回來的人都説冒頓的部下全是一些老弱殘兵,連他們的馬都是挺瘦的。如果趁勢打過去,準能打勝仗。

漢高祖還怕這些兵士的偵察不可靠,又派劉敬到匈奴營地去刺探。

劉敬回來説:“我們看到的匈奴人馬的確都是些老弱殘兵,但我認為冒頓一定是把精兵埋伏起來,陛下千萬不能上這個當。”

漢高祖大怒,説:“你膽敢胡説八道,想阻攔我進軍。”説着,就把劉敬關押起來。

漢高祖率領一隊人馬剛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突然四下裏湧出無數匈奴兵來,個個人強馬壯,原來的老弱殘兵全不見了。漢高祖拚命殺出一條血路,退到平城東面的白登出。

冒頓單于派出四十萬精兵,把漢高祖圍困在白登山。周圍的漢軍沒法救援,漢高祖的一部分人馬在白登,整整被圍了七天,沒法脱身。

高祖身邊的謀士陳平打發了一個使者帶着黃金、珠寶去見冒頓的閼氏(音yānAzhī,就是匈奴的王后),請她在單于面前説些好話。閼氏一見這麼多的禮物,心裏挺高興。

當天晚上,閼氏對冒頓説:“我們佔領了漢朝地方,沒法長期住下來,再説,漢朝皇帝也有人會來救他。咱們不如早點撤兵回去吧!”

冒頓聽了閼氏的話,第二天一清早,就下令將包圍網撤開一角,放漢兵出去。

第二天清早,天正下着濃霧,漢高祖悄悄地撤離了白登。陳平還不放心,叫弓箭手朝着左右兩旁拉滿了弓,保護漢高祖下山。

漢高祖提心吊膽走出了匈奴的包圍圈,快馬加鞭,一口氣逃到廣武。他定了定神,首先把劉敬放出來,説:“我沒聽你的話,弄得在白登被匈奴圍了起來,差點兒不能和你見面了。”

漢高祖逃出了虎口,自己知道沒有力量再去征服匈奴,只好回到長安。以後,匈奴一直侵犯北方,叫漢高祖大傷腦筋。他問劉敬該怎麼辦?劉敬説:“最好採用‘和親’的辦法,大家講和,結為親戚,彼此可以和和平平地過日子。”

漢高祖同意劉敬的意見,派劉敬到匈奴去説親,冒頓同意了。漢高祖挑了一個宮女所生的女兒,稱作大公主,送到匈奴去,冒頓就把她立為閼氏。

打那時候起,漢朝開始採取“和親”的政策,跟匈奴的關係暫時緩和了下來。

歷史故事作文素材3:七國之亂

景帝即位後,中央專制皇權和地方王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錯所上《削藩策》,下詔削趙王遂常山郡,膠西王昂六縣,楚王戊東海郡;景帝三年,又削吳王濞會稽等郡。削藩之舉激起了諸王的強烈反對。吳王濞首先與齊王肥諸子中最強大的膠西王昂聯絡,約定反漢事成,吳與膠西分天下而治之。膠西王昂又與他的兄弟、齊國舊地其他諸王相約反漢。吳王濞還與楚、趙、淮南諸國通謀。削藩詔傳到吳國,吳王濞立即謀殺吳國境內漢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與楚王戊、趙王遂、膠西王昂、濟南王闢光、淄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等分別起兵。原來參與策劃的諸王中,齊王將閭臨時背約城守,濟北王志和淮南王安都為國內親漢勢力所阻,未得起兵。吳王濞年六十二,是宗室元老,也是晁錯所議削藩的主要對象。他致書諸侯王,聲稱起兵目的是誅晁錯,恢復王國故地,安劉氏社稷。在他的影響和策劃下爆發的這次叛亂,遍及整個關東地區,形成東方諸王“合縱”攻漢的形勢,震動很大。

吳國始受封於高帝十二年(前195年),那時在江淮之間叛亂的淮南王英布敗走吳越,高祖認為東南之地與漢廷懸隔,非壯王無以鎮之,而高祖親子均年少,乃封兄子劉濞為吳王。吳國是五十餘城的大國。吳國的彰郡(轄今蘇西南、皖南、浙北之地)產銅,濱海地區產鹽,吳王濞招致天下各地的逃亡者開山鑄錢、煮海為鹽,所鑄錢流通於整個西漢境內。吳國以船運載,一船相當於北方數十輛車,有較高的運輸能力。吳國由於經濟富足,境內不徵賦錢,卒踐更者一律給予傭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文帝時,吳太子入朝長安,由於博弈爭執,被漢太子劉啟(即以後的景帝)以博局擊殺,引起了漢吳雙方的猜疑,吳王濞自此二十多年託病不朝。文帝為了籠絡吳王濞,賜以几杖,允許不朝。吳王濞驕橫不法,以珠玉金帛賄賂諸侯王和宗室、大臣,企圖在政治上取得他們的助力。 景帝決心以武力平叛,以輕兵斷絕叛軍糧道,三個月即平定了叛亂。

景帝三年(前154年),吳王濞起兵廣陵(今江蘇揚州),有眾二十餘萬,還兼領楚國兵。他置糧倉於淮南的東陽,並派遣間諜和遊軍深入餚澠地區活動。吳楚軍渡過淮水,向西進攻,是叛亂的主力。膠西等國叛軍共攻齊王將閭據守的臨淄,趙國則約匈奴聯兵犯漢。景帝派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將軍往擊吳楚,派酈寄擊趙,欒布擊齊地諸叛國,並以大將軍竇嬰駐屯滎陽,監視齊、趙兵。曾經做過吳國丞相的袁盎,建議景帝殺晁錯,恢復王國故土,以換取七國罷兵。景帝在變起倉猝的情況下接受了這一建議,處死晁錯。暫時居於優勢的吳王濞認為自己已經取得了“東帝”的地位,拒不受詔,戰事繼續進行。

在吳楚軍西向攻取洛陽的道路中,景帝弟劉武的封國樑國橫亙其間。吳楚軍破樑軍於樑國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當時周亞夫率漢軍屯於樑國以北的昌邑(今山東鉅野東南),他不救樑國之急,而以輕兵南下,奪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蘇洪澤境),截斷吳楚聯軍的糧道,使其陷入困境。吳軍多是步兵,利於險阻;漢軍多是車騎,利於平地。戰事在淮北平地進行,吳軍居於不利地位。樑國又堅守睢陽(今河南商丘南),吳軍無法越過。吳軍北至下邑(今安徽碭山境)周亞夫軍營求戰。結果吳軍一敗塗地,士卒多飢死叛散。周亞夫派精兵追擊,吳王濞率敗卒數千遁走,退保長江以南的丹徒(今江蘇鎮江)。漢遣人策動吳軍中的東越人反吳。東越人殺吳王濞。楚王戊也軍敗自殺。吳楚叛亂起於正月,三月即告結束。

在齊地,膠西等王國兵圍臨淄,三月不下。漢將欒布率軍進逼,膠西、膠東、淄川、濟南諸王或自殺,或伏誅。齊王將閭為漢城守有功,但是他曾擬奪取帝位,後來還參預過七國之亂的策劃,特別是在被圍困時又與膠西王等通謀,因此不能見容於漢,被迫自殺。在趙地,趙王遂撤兵堅守邯鄲,酈寄攻之不下。匈奴人知道吳楚兵敗,也不肯入漢邊助趙。欒布平定齊地諸國後,還軍與酈寄共同引水灌邯鄲城,邯鄲城破,趙王遂自殺。

吳楚七國之亂在三個月內全部平息,同姓諸侯王的勢力受到致命打擊。景帝趁勢收奪各諸侯國的支郡,邊郡歸朝廷所有,同時取消了王國自行任命官吏和徵收賦税的特權,削減了王國的屬官,王國的丞相改稱為相,國相還負有監察王的使命,規定諸侯王不得治理民政,只能“衣食租税”,即按朝廷規定的數額收取該國的租税作為俸祿,王國的地位已與漢郡無異。

七國之亂的平定和諸侯王權力的削弱,沉重地打擊了分裂割據勢力,在制度上,基本解決了劉邦實行諸侯王制度時所產生的弊病,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度。七國之亂的平定,鞏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漢高祖分封子弟為大國所引起的矛盾,併為漢武帝以“推恩策”(見推恩令)進一步解決王國問題,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七國之亂反應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七國之亂的平定標誌着王國勢力威脅基本清除,大大加強了漢朝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統一,也在一定程度常推進了社會經濟的復甦和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