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張良的故事-張良進履

來源:文書谷 3.01K

張良是河南潁川城父(今河南寶丰)人,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九年級傑”。那麼你們瞭解過關於張良的故事嗎?下面是小編為你介紹的張良的歷史故事,希望幫助到你。

關於張良的故事-張良進履

張良進履

一天,張良閒步沂水圯橋頭,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這個老翁走到張良的身邊時,故意把鞋脱落橋下,然後傲慢地差使張良道:“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愕然,但還是強忍心中的不滿,違心地替他取了

上來。隨後,老人又蹺起腳來,命張良給他穿上。此時的張良真想揮拳揍他,但因他已久歷人間滄桑,飽經漂泊生活的種種磨難,因而強壓怒火,膝跪於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面長笑而去。張良呆視良久,只見那老翁走出裏許之地,又返回橋上,對張良讚歎道:“孺子可教矣。”並約張良5日後的凌晨再到橋頭相會。張良不知何意,但還是恭敬地跪地應諾。

5天后,雞鳴時分,張良急匆匆地趕到橋上。誰知老人故意提前來到橋上,此刻已等在橋頭,見張良來到,忿忿地斥責道:“與老人約,為何誤時?五日後再來!”説罷離去。結果第二次張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張良索性半夜就到橋上等候。他經受住了考驗,其至誠和隱忍精神感動了老者,於是送給他一本書,説:“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20xx年後天下大亂,你可用此書興邦立國;20xx年後再來見我。”説罷,揚長而去。這位老人就是傳説中的神祕人物:隱身巖穴的高士黃石公,亦稱“圮上老人”。

張良驚喜異常,天亮時分,捧書一看,乃《太公兵法》(此名為訛傳,實為《素書》)。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

張良拜師

出處《史記·留侯世家》

張良常常出遊外地,訪賢求師。有一天,他散步走到一座橋旁邊,看見橋頭上坐着一位鬍子全白了的老人。

老人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腳尖勾着鞋不停地晃動。張良覺得好笑,就多看了他幾眼,老人見張良瞧自己,忽然一抬腳,把鞋甩到橋下面去了。老人對張良説:"喂!你去,把我的鞋撿上來!"張良聽了,心裏很不高興,可再一看,老人鬍子、頭髮都白了,又挺可憐他,就強忍住性子,把鞋撿了上來,送到老人跟前。誰知那老人又把腳往前一伸説:"你給我穿上。"張良還是忍住性子,便蹲下來,替老人穿上了鞋。老人笑了笑,慢慢地站起來,什麼也沒説,大搖大擺地走了。張良望着老人背影,覺得很奇怪。他剛轉身要走,老人又回來了,對他説:"你這個小傢伙不錯,我願意教你學點兒本事。五天以後的早晨,你在這兒等我。"張良連忙答應了。第五天早晨,他剛上橋,就見老人已經站在橋上了。老人生氣地説:"你怎麼讓我老頭子等你呀?這樣可不行。要想學,再等五天吧!"又過了五天,張良一聽雞叫,就起身往橋上去,可老人又先到了。他只好認錯。老人瞪了他一眼説:"你要真想學,過五天再來。"説吧,拂袖而去。盼到第四天,到了晚上,張良連覺也沒睡,半夜就到橋上等着。過了一會兒,老人一步一步地走過來了。張良迎上前去,見了禮。

老人高興地説:"年輕人要學本事,就得這樣啊!"老人從懷中取出一卷兵書,遞給張良説:"你好好讀這部書,將來準能成就大事業。"張良接過書,道了謝,還想再問些什麼,老人轉過身,頭也不回地快步走遠了。從此,張良專心致志地鑽研這部兵書,最終成了一位有名的軍事家。

張良墓在哪裏 張良為何在劉邦死後絕食

和張良的出生之地一樣耐人尋味的是張良的死以及張良死後的歸屬之地,張良憑藉自己超凡的智慧和戰略眼光,為漢高祖劉邦戰勝項羽和建立漢朝立下汗馬功勞。劉邦殺了很多的開國功臣,張良這個大頭卻能夠獨善其身。可見張良的智慧不一般,能夠在君主的眼皮子底下將自己藏好。

高祖劉邦死後,呂雉當權,留侯張良卻以辟穀修煉為由不吃五穀雜糧,打算活活將自己餓死,是為什麼呢?總不能是因為追求得道成仙吧!難道張良的老主子劉邦一死,張良就失去了活下去的動力,於是想追隨劉邦而去,所以他才絕食的。這件事就要慢慢説起了。

劉邦在位時,冊封了許多的有功的諸侯王,為的就是安撫他們,給他們和功勞匹配的獎賞。漢高祖論功行賞的時候,讓張良自擇齊國三萬户為食邑,張良卻拒絕了這個封賞,只説“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於是劉邦就封張良為留侯。

可是和其他劉邦的臣子們不同的是,張良任職留侯之後就開始過着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日子,開始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張良看到了功臣韓信、彭越之人的悲慘結局,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他的這種退出的舉動可以打消劉邦的疑慮,可以説是功成身退。更何況他多年被病魔纏身,以修煉為由也可以被人理解。

蘇軾在《留侯論》中就稱讚張良是一位蓋世之才。張良為朝廷做的最後一件事是幫助太子劉盈穩固太子之位,也就是劉邦掀起的換太子風波。當時劉邦寵愛戚夫人,欲立戚夫人子劉如意為太子而廢掉呂后子太子劉盈。呂后找到哥哥商量,哥哥給她説張良有辦法解決這件事。於是呂后找到張良。按理説呂后的處境不好,態度應該十分尊敬才是,但是相反的是呂后竟然用強迫的手段逼着張良為她想辦法。張良為太子想出了請出“商山四皓”的辦法來,太子的地位就是這樣被保住的。呂后心裏對張良一直心存感激,她這種政治高手當然不會埋沒張良的才能,在劉邦去世以後就來請張良出山輔佐懦弱的漢惠帝。

張良在劉邦建立漢朝以後就退隱了,他專注於修煉道法,崇信黃老之學,居住的地方也是僻靜幽雅之地。據説他是想要羽化成仙,於是很多天都不吃飯,打算餓死自己。可是呂后不想他死,於是念在張良當年力保太子之功,呂后勸張良“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最後,呂后只能強制性的命令張良吃東西,張良才沒有把自己餓死。但是幾年以後,體弱多病的張良還是死了。有的人認為呂后之所以不想讓張良死,是因為她想要將呂氏扶持起來,將來呂氏和劉氏必然會產生難以想象的爭鬥,而拉攏了張良,劉氏的人就會忌憚而不敢亂來。所以呂后才會勸張良活下來。

張良沒有輕易答應呂后輔佐漢惠帝的事情,他只説自己要回去考慮考慮,只是張良回去之後就再也沒有了蹤跡,彷彿人間蒸發了一般。關於張良死的時間歷史學家們也只能推斷是在離開長安六七年之後。由於張良是為了躲避呂后而失蹤的,那麼他就不會躲在封地和故鄉這兩個地方。他最可能去的地方就是如同他自己所説的,追尋赤松子的足跡。根據赤松子曾經的足跡而推斷張良很可能是到了現在的張家界一帶,還給張家界起名為“人間仙境張家界”。據説呂后查到了張良的墓的所在,派人來搜,而張良的後人為了防止呂后挖墳,將張良的遺體葬在巖石壁上,有詩詞説“踏遍青山尋古人,四門水繞得佳城;香爐巖上舊土堡,漢代留侯張良墳。”總之張良墓至今也沒有明確的定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