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释的文章

《老子校释》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謙之案:傅、范本二“日”上並有“者”字。范曰:“傅奕、嚴遵與古本有‘者’字。”按今怡蘭堂校刊嚴本無。“為學日益”與二十章“絕學無憂”,皆指學禮而言。莊子知北遊篇:“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故曰:‘為...
《老子校释》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若其以。嚴可均曰:“不若其以”,各本作“不如其已”,古字通。謙之案:後漢書申屠剛對策曰:“持滿之戒,老氏所慎。”“持滿”即“持盈”也。史記樂書:“滿而不損則溢,盈而不持則傾。”此作“持而盈之”,於義為優。荀子...
《老子校释》第七十八章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莫之能先。嚴可均曰:“天下柔弱莫過於水”,王弼作“天下莫柔弱於水”。御注、王弼“強”下有“者”字,“先”作“勝”。河上亦有“者”字,作“莫之能勝”,高翿作“莫之能爽”。羅振玉曰:釋文:“河上...
《老子校释》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羅振玉曰:敦煌本無“騁”字。彭耜曰:葉夢得無“騁”字,達真子“堅”作“剛”。謙之案:諸河、王本及傅本同此石。范本作“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並云:“淮南子有‘於’字,與古本合。”案淮...
《老子校释》附錄老子韻例
昔孔廣森作詩聲分例,其言曰:“今之詩主乎文,古詩主歌。歌有疾徐之節,清濁之和,或長言之,詠嘆之,絫數句而無以韻為;或繫音促節,至於句有韻,字有韻,而莫厭其多。”余以為道德五千言,古之哲學詩也。既曰詩,即必可以歌,可以誦;其疾徐之節...
《老子校释》第三十章
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嚴可均曰:“以道作”,各本作“以道佐”。羅振玉曰:景福本無“者”字,“強”下有“於”字。敦煌本“強”作“強”,下亦有“於”字。馬敘倫曰:譣弼注曰:“尚不可以兵強於天下。”則王本亦有“於”字。...
《老子校释》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謙之案:“寧”字,績語堂碑錄因避清帝諱改為“甯”,今據原碑文改正,下同。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嚴可均曰:“万物”,各本作“萬物”。羅振玉曰:敦煌戊本無此句。謙之案:景福本、范本...
《老子校释》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嚴可均曰:王弼作“□寞”,河上、今王弼作“寂兮寥兮”,鐘會作“飂”。范應元曰:“□”,古“寂”字。“寞”字,王弼與古本同,河上本作“寥”。畢沅曰:說文解字無“寥寞”字。“寥”應作“□”,“寞”應作...
《老子校释》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謙之案:範本“夷”作“幾”。范應元曰:“‘幾'字,孫登、王弼同古本。傅奕云:‘幾者幽而無象也。'”此引傅雲,知傅本亦為後人所改,古本亦作“幾”。作“幾”是也,且與易義相合。易系言“極深研...
《老子校释》第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高亨曰:此句當作“治大國若居下流”,轉寫挩“治”字“若”字,而“居”字又訛為“者”字也。河上注:“治大國當如居下流。”是河上本原作“治大國若居下流”,其證一也。王注:“江海居大而處下,則百川流之;大國居大而...
《老子校释》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謙之案:傅、範本“象”下有“者”字。禦注“象”作“□”。案“象”借為“像”,易系辭:“見乃謂之象。”“大象”即大像也。成玄英疏“大象,猶大道之法象”,是也。往而不害,安平太。嚴可均曰:“平太”,禦注、大...
《老子校释》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人,將以愚之。嚴可均曰:“非以明人”,各本作“明民”。羅振玉曰:敦煌辛、壬本“之”均作“民”。武內義雄曰:敦、遂二本“愚”作“娛”。謙之案:遂州、趙志堅本“明”亦作“人”,羅卷壬本“愚”作“遇”,又...
《老子校释》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羅振玉曰:敦煌辛本“知”作“智”。武內義雄曰:“善者不辯”二句,敦、遂二本在“知者不博”二句之後。謙之案:嚴、顧二句與敦、遂本同。傅、范“善者不辯”二句“...
《老子校释》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嚴可均曰:“能守”,王弼“守”下或有“之”字。謙之案:傅、範本“侯王”作“王侯”,景福本“若”作“而”。“之”字,景龍、禦注、英倫、傅奕本均無,範本、室町本有。“無為而無不...
《老子校释》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嚴可均曰:“子孫祭祀不輟”,王弼“子孫”下有“以”字,韓非子有是“以其”“世世”四字。羅振玉曰:敦煌本無“者”字,景龍本、敦煌本無“以”字。“祀”,敦煌本作“祠”。謙之案:顧歡本第...
《老子校释》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嚴可均曰:“張弓”,御注、河上作“張弓乎”,王弼作“張弓與”。羅振玉曰:景龍本、敦煌辛本均無“與”字。御注、景福、敦煌庚本“與”作“乎”。謙之案:遂州、嚴本亦無“與”字。傅、范本“弓”下作“者歟”...
《老子校释》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謙之案:淮南道應訓引:“知而不知,尚矣;不知而知,病也。”傅、范本同,唯無二“而”字,“也”作“矣”。文子符言篇引:“知不知,上也;不知知,病也。”李道純曰:“‘知不知上’,或云知不知,尚矣,非。”是以聖人不病。...
《老子校释》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嚴可均曰:“勤而行之”,御注無“之”字,傅奕作“而勤行之”。謙之案:法京敦乙本作“懃能行”,羅卷同此石,與武內本異。范本作“懃”,注云“古本”。案夏竦古文四聲韻卷一引古老子作“懃”。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老子校释》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嚴可均曰:“百谷王”,各本“王”下有“者”字。“以其善下之”,河上無“其”字。謙之案:治要引無“者”字,御覽地部引有。又傅、趙本“之”下有“也”字,御覽地部、皇王部引同。...
《老子校释》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五味令人口爽;謙之案:牟融理惑論引首二句同,文選七命注引第二句同。七發注引作“五味實口爽傷”。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正義引:“五味令人口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文次稍不同。又莊子天地篇...
《老子校释》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正;嚴可均曰:“枉則正”,傅奕與此同,諸本作“則直”。謙之案:遂州本、館本、范應元本均作“正”。範曰:“‘正'字,王弼同古本,一作‘直'。”武內義雄曰:“景、遂二本‘直'作‘正',與淮南子道應訓所引合。”今案道...
《老子校释》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羅振玉曰:景福本“戶”下及下句“牖”下,均有“以”字。謙之案:柰卷、室町及淮南道應訓、文子道原篇、治要、意林引與景福本同。又文子精誠篇、下德篇引“戶”下有“以”字,淮南主術訓、後漢書張衡傳注、文選...
《老子校释》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羅振玉曰:“敢”字,敦煌壬本作“能”。謙之案:范本“兵”下有“者”字,傅、范本“言”下有“曰”字,遂州本“敢”下有“求”字。又焦竑曰:“‘用兵有言’,古兵家有此言也。”知...
《老子校释》第二十一章
孔得之容,唯道是從。魏稼孫曰:“孔得”,禦注“得”作“德”。嚴可均曰:“是從”,大典作“之從”。謙之案:“唯”字,諸王本作“惟”,道藏王本作“唯”。孔,甚也。書“六府孔修”,史記作“甚修”。甚有盛義,孔德猶言盛德,此言盛德之...
《老子校释》補注
三章使心不亂。謙之案:據想爾注校箋:“淮南子道應訓、蜀志秦宓傳及易艮卦孔疏、晉書吳隱之傳、文選東京賦注所引此文,皆無‘民’,劉師培老子斠補謂唐初避諱刪去,今此六朝寫本無‘民’字,可證劉說之非。”虛其心。謙之案:老子...
 1 2 3 下一页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