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心得體會

來源:文書谷 1.31W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生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生心得體會

人生心得體會1

一隻桶的裝水量,取決於最差、最短的那塊桶板,這個古老的“短板理論”正好可以用來説明教師“知識結構”對於教育的重要性。我們常説:“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現在的問題是中國小教師的“知識之桶”裏到底裝着多少水?又還能加入多少水?肖教授講到,教師的知識之桶,應包含三方面的知識:通體性知識、本體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為豐富教師的通體性知識,肖教授始終提倡“我讀書 我快樂”、“問渠那得清如許——呼喚書香校園”,提倡教師要通過閲讀來獲得通體性知識,以此獲得深厚的文化基礎和廣博的文化視野,“詩書滿腹氣自華”,要通過閲讀讓教師成為知識的真正擁有者和創造者。

對於教師該讀哪類書,肖教授也指出教師的閲讀既要廣泛,又要有意識地進行選擇,特別注意各學科知識的搭配與多學科內容的融合,要與經典為友,做有思想的教師。教師的本體性知識是教師的“身份”知識,要求教師具備特定的`學科知識,作為教師知識的主幹和核心,對此要求甚高,不僅要對知識融會貫通,還需要有個性化,以保證教學的有效性。教師的條件化知識更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前提,要求教師從教育學心理學的角度認識教育的本質問題真正做到教書育人,先教會學生學習做人,然後教會學生學習知識。最後肖教授提倡教師們從實踐出發,行動起來,從寫詳案開始,從學寫反思收穫,積極參與教育敍事的研究,參與教育實驗着手,進一步提高自身修養。

回顧這一年多的教育教學,似乎一直忙忙碌碌於課堂教學、課外輔導、批改作業,職業倦怠使我們早就遠離了書本,日常教學工作幾乎就是靠着吃老本來完成,所謂的專業培訓離我們的實際工作太遙遠,往往起不到指導實踐的作用,而感覺《教師的幸福人生和專業成長》講述的就是我們需要的,通體性知識的獲得正是需要這類書籍的營養,指明瞭條件性知識補充的方向,讓我們意識到了教學反思的重要性,撥開了以往教學工作中的團團迷霧,真正起到了指導專業成長的作用。

讓我們充分利用閒暇時光,沉澱自我,寧靜關照,從讀書中汲取營養,享受屬於教師特殊的幸福人生!在教學中也帶領我們的學生徜徉書海,一起分享讀書的快樂!

人生心得體會2

一、哲學及其與人生的關係

當提到哲學時,人們都會覺得它高深莫測,空洞又神祕。其實,哲學並不是高高地懸浮在空中的思想閣樓,只要留心思考,就會發現它與我們的生活,與我們置身於其中的自然和社會密切相關,它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影響着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這時不免有人要問,既然哲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那麼什麼是哲學以及哲學究竟是什麼?它與人生有何關係?

哲學一詞是由古希臘語演化而來的,在古希臘文和英文中,哲學的本義是愛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漢語中,哲就是智慧,哲學就是智慧之學或追求智慧之學,即愛智之學。對於“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則答案不一,從哲學的本義上來看,它是一門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從與世界觀的關係上看,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從與方法論的關係上看,它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從與具體科學知識的關係上看,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與總結。那麼哲學與人生的關係呢?其實,對個人而言,哲學是對人生有系統的反思。我們這裏所説的哲學,就是這種廣義的哲學。馮友蘭先生認為,“哲學並不是一件稀罕東西,它是世界之上,人人都有的,人在世上,有許多不能不幹的事情,不能不吃飯,不能不睡覺,總而言之,就是不能不跟流行的大化跑,人身子跑着,心裏想着,這個‘跑’就是人生,這個‘想’就是哲學。”

哲學與人生密切相關,可以説哲學脱離人生,將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學,將是盲目的。哲學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哲學之外的學科使人成為“某種人”,那我們該怎樣來獲得哲學呢?答案中必少不了這兩個字:覺解。

我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把人的本質規定為人所特有的“覺解”,他説:“人作某事,瞭解某事是怎麼一回事,此是瞭解,此是解;他於作某事時,自覺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覺,此是覺。或問:人是怎樣一種東西?我們可以説,人是有覺解的東西或有較高程度的覺解的東西。或問:人生是怎樣一回事?人生是有覺解的生活,或有較高程度的覺解的生活。這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人之所以異於別的動物的生活者。”簡言之覺是自覺,解是瞭解,人瞭解一件事物,知其是怎麼一回事,還自己知道自己瞭解這個事物以及這個事物對於自己的意義,這就是覺解的含義。

二、哲學對人的理解

沒有人生的哲學是空疏的哲學,沒有哲學的人生是貧乏的人生。現在我們來談談從哲學層面上該如何來理解人生。

1.人的存在

人是一種超越性的,理解性的,創造性的存在。因為人是一種超越性的存在,所以人就無法忍受單一的顏色,凝固的時空,存在的空虛,自我的失落和徹底的空白。大家都知道,人是自然而然的生,自然而然的死,可人也是一種創造性的存在,絕對不會就這樣心甘情願地走完這一生。人是尋求有意義的'存在,所以人會努力把自然而然改造為一個真善美的屬人的世界,在創造中實現自己的存在。人都會有生存、安全、尊重、審美等層次需要,並且最終昇華為自我實現的需要,希望自己有限的生命得到無限的延續。人生是短暫的,我們必須加倍珍惜,不因虛度光陰而悔恨,不碌碌無為而終。人若想實現自己存在的價值就必要樹立理想。理想貫穿於人的精神生活之中,它來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理想是引領人生前進的燈塔,是促進人生奮鬥的動力,是提高人生境界的保障。

斯賓諾莎是荷蘭著名哲學家,他與笛卡爾齊名,著有《理論學》,可又有多少人知道,這位如神般的智者是以打磨眼鏡片來維持每天的生計。斯賓諾莎出生於生活頗為寬裕的猶太商人家庭,可是他放棄享受優厚的物質條件生活,硬是把自己改變成了異教徒。1656年,他因為反對猶太教教義而遭到迫害,最後不得不搬出猶太人居住區,以磨鏡片為生。1673年,有人提供他海德堡大學哲學系的教職,條件是不可提及宗教,但被他婉拒。因為他知道,思想絕對不能當作交換的籌碼。由於長期勞累,最終積勞成疾,年僅45歲就去世了。斯賓諾莎雖然死了,但是他的哲學思想和人格精神卻永遠留在了人間,他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得到了無限的延續。所以,我們應該做一個有理想的人,並不斷追求它以此實現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精彩。

2.人的人化

人是存在先於物質,是一代又一代地發展自己,在人的人化過程之中,是以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提高人的素質,賦予你權利與義務的存在。教育工作所承擔的是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肩負的職責是重大的。“至於教育,我們知道關鍵在於內涵,而不存在於程度。”教育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我們需要善於觀察和發現,進而從萬世萬物中受到啟發,然後取精去糟,為我所用,致力於把理論具象化,這也是教育的本質目的。對個體而言,教育是建立在每個個體生命基礎上的,離開了每個個體的生命,教育就會成為一種抽象的東西,就會失去它的意識和價值。教育想要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須處理好與人的個體生命之間的關係;同時,作為生命個體的人,要想實現自己生命無限超越,追求自己生命的永恆意義,提升自己生命的精神向度,展現自己生命的無限風采,就必須依靠教育對人的啟迪和引導。

3.人的世界

人的人化過程構成了一個屬於人的世界。為了創造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人需要找到把握世界的方式,即神化、宗教、藝術、理論、科學、哲學,它們是對自然、世俗、無窮、小我、陰暗和有限世界的超越。這個屬於人的世界中,我們需要找到正確的方式去生存和生活。這個屬於人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亦是不斷髮展的。生活在這個世界裏,對生命自由的渴求,對內心純淨的追求應當成為人自身的一種訴求。當今世界,科學技術和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觀念越來越重,忽視對精神的追求。永無止境的貪圖物質享受不會讓人快樂,只會令人的慾望永無止境,追求不到時就永遠在沒有實現的現實中痛苦輪迴。既然如此,那我們又何必傾其所有地去追求這些表面而隨時也可幻滅的東西。作為人的我們只需懷着對生命自由執着的理解,認真對自己人生價值的實現的行動付出,並樂此不疲地積蓄力量,像蠶一樣,在破繭而出之前,努力實現自己,最後充滿希望地衝脱束縛,一個在為夢想努力的人,一定是一個自由的人。

4.人的解放

何謂“人的解放”?馬克思是這樣回答的:“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且通過人並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佔有。”在這個屬人的世界中,人總是在嚮往追求着一種自由解放、美好幸福的生活。可在如今資本邏輯佔統治地位的現實世界,人卻處在與自己本身相對立、相疏離的狀態,處在一種本質顛倒的非人化的異化的狀況之中。人是一種類存在物,是一種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唯有人能把自己的生命活動拿來作為自己的意識和意志的對象。例如唯有人可以為愛情和自由獻身。這就是人為什麼要解放。

解放不是一句空話,不是一個幻想,不是一種思想活動,而是歷史活動。我們必須要找到它在我們人的存在之中的某種根據和邏輯。“一定要去消除個人力量轉化為物的力量那種狀況,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當中並通過這種聯合去獲得自由。”[5]人不是離羣索居跳出這個世界,人恰恰要在我們每一個個人的聯合當中去實現人的自由。所以馬克思把自己所追求的理想最終確定為要去建設這樣一個聯合體: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6]馬克思畢生就致力於這件事正是他把傳統形而上學那種與人無關的抽象的本體轉化為了人現實的存在方式也就是我們所説的人的感性活動―實踐。馬克思理解的人的解放既不是針對抽象的人,也不是抽象的超時空的世界,而是針對現實的人及其被異化了的人的現實。

哲學是人尋求解放,追求自由的頭腦,在人的解放這條道路上離不開哲學的引導。人生的終極目標只不過是實現自由,這就必然需要哲學的支撐和滋養。

三、哲學中的人生智慧

在人類綿綿不絕的歷史長河中,哲學一直起着引領文化發展,民族進步的航標燈作用。無論是社會的進步與和諧,還是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都需要哲學對實踐進行指導、繼而批判、反思並實現螺旋式上升和揚棄。世界著名大學哈佛大學的校訓是:“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與真理為友。”我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曾説過:“每個人都要學哲學,正像西方人都要進教堂。”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

哲學是一種智慧之學,是一種關於世界觀、人生觀的智慧之學,是一種大智慧,不僅揭示了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更給眾生指點了人生迷津。我國儒家哲學思想經過提煉總結可歸納為“仁、義、禮、智”哲學,其中“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思想明確地將仁和人統一起來,已忽略了作為人的自然屬性,過渡了利的階段,進入忠恕境界,確立了人的道德屬性。這對今天的人的道德建設和品格修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作為道家的人生智慧表現在觀察問題的深度、高度和廣度遠遠超出常人。我們從中可以學到立足天道、參透人生的思想智慧,珍重生命、淡泊名利的生存智慧,順應自然、恬淡無累的生活方式,樂觀通達、順應自然的生死智慧,放飛心靈、逍遙自在的生命智慧。可見,通過學習哲學,瞭解和掌握基本的哲學思維方法,學會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提高以哲學為指導,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智慧,提升境界,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高尚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促進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

四、結語

哲學是對人生有系統的反思,把人生的複雜性揭示出來,可見它是一門最關切人生的學問。如果説人是哲學的奧祕,那麼哲學就是人的隱喻。深刻理解哲學與人生的關係,有利於克服人的自我分裂和哲學的自我放逐。人生的價值,一定就是讓自己的思想讓自己的價值觀、世界觀能夠以某種形式表現出來,表現給這個世界。

人生心得體會3

路遙的《人生》發表於1982年,講述了改革時期陝北高原一個年青農村小夥子的人生經歷。他叫高加林,高中畢業後回到農村當起了國小教師,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滿足地生活着,可是因為村長的兒子高中畢業沒事做就取代了他的位置,他不得已只能回到農村當農民,在痛苦煎熬的時刻,村裏最漂亮但沒有文化的女孩巧珍走進他的生活,使他內心由彷徨轉為寧靜。最後,因為叔叔的調回使他返回城裏,恰巧與原來同學亞萍相見,而亞萍正當與原男朋友分手,不顧一切的追求高加林。在都市生活中,加林與巧珍差距編的越來越大,最後放棄了巧珍,與亞萍好上了。最後,加林走後門被揭發,又不得不回到農村,但巧珍卻已成為人家的新娘,這一切都悔之晚矣。

整個故事簡單,但線索明朗,寓意深刻,赤裸裸的揭露了人性自然,深深的吸引了我。讀完整本書後,讓人情不自禁的有感而發。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現實中每個人的人生都面臨着無數次的選擇,而每一次的選擇都會演繹出不同的`結果,正如作家柳青所説,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人生沒有回頭路,也沒有理想中的美滿,它總是或多或少地讓我們的現實與理想相背,一個人的性格與追求往往決定了他生活的大致軌跡。因此,在面臨選擇時,我們當立足於自身實際,不能好高騖遠,慎重考慮,只有周密而鄭重地做好人生的每一次決擇,即使結果不盡如人意,我們也從不後悔。

在工作中,我們需當腳踏實地,認清現實,以自己的智慧和奮鬥,不斷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不能投機取巧走後門,否則就會像小説中高加林一樣,終究會東窗事發,害人害己,最終回到原點。

作為地質工作者,很多時候都在野外作業,伴隨我們最多的是窮山惡水,很多年輕人都難以適應,對城裏生活充滿着嚮往。這又何嘗不是與小説中的高加林厭惡農村生活有相似之處呢?但我們作為一個有知識、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何不學會換位思考,將窮山惡水看成青山綠水,地質勘查看成旅遊探險,在工作中磨練自己的意志,增加閲歷,在大自然中學習知識,讓自己穩步成長,順其自然,豐富自己的人生。

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人生的路途坎坷,不必貪多,要的是過程,就算人生對不起我們,我們也不要做出對不起人生的選擇。作為我們一線地質工作人員,更應深刻領悟人生,並在實踐中踏尋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地質人生道路。

人生心得體會4

説句實話,在拜讀《哲學與人生》之前,我還真沒有深究過,在這裏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學的定義:哲學的原意是“愛智”。哲學作為一門學問,原來只是一種生活態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詢一切事物的真相。

這種態度稱為“愛智”。作者同時指出“愛智”的原則,“擁有智慧不等於愛好智慧”。愛智代表的是一種追求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靈的開放。所強調的“過程”,要不停地質疑與詢問,永遠在等待着接受驚訝。這是否暗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問題導引、學生自學的認知理論的本源和基點呢?

既然“愛智”是一種追求過程,那麼又是什麼影響了我們去追求它呢?

“最先要指出的就是人的身體。因為人體是物質的,有惰性同時也是軟弱的。這種軟弱會妨礙人類擁有智慧。比如,有時候我們希望自己能夠早起,卻怎麼也爬不起來,這時候會覺得身體實在是自己最大的敵人。身體如此沉重,就是因為它是物質,所以有惰性。又有時候我們很願意幫助別人,這代表心靈上的美好,卻可能因為需要花時間、花力氣,所以懶得行動。由此可知,人的身體是軟弱的。人應該減少身體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讓身體的惰性無法對個人產生影響力。如此,才能讓心靈自由地追求智慧。

教師的重要工作不也包含了督導學生、引領他們走向事物的真善美、遠離假惡醜、使學生們的素養日臻完善、成為有健全人格、健康世界觀和積極人生觀的社會公民。

哲學的三個層次

哲學到底揭示了什麼?不同的哲學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釋了世界的本質屬性和客觀規律,進而思考人生。。

“哲學”出現在西方古希臘時代,它的原始定義,philosophy,它源自希臘文,叫做“愛好智慧”。三個層次,首先,感受或接受到信息,感知,比較感性,這是感覺。第二,把掌握的信息整合起來變成知識,比如現在的學生們都知道地球繞着太陽轉,這是古人無法瞭解的。但是這種知識是分而不合,每種學科都有不同的知識。第三叫做智慧,融會貫通且閃耀着理性的光芒。

從信息、感覺到知識、智慧是三個層次,到智慧的時候代表完整而根本。所以,談及人生經驗的全面反省,因為牽扯到反省和根本。人們一定會説這樣講太抽象了,但是它會落實到自身的生命裏,所以看任何事情不只會看現在,他一定會看未來、既看現象又洞察本質。教育者施教時不也是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無他,教育規律使然。

比如教育學生上車讓座,學生會思考:我現在把座位讓給老人家,這個動作我就要問問自己,為什麼要讓座?因為每個人都有先到先得的權利,畢竟我是先坐的位子。如果教師導入哲學的思想:每個人都會老,也需要別人讓座,但是沒有人保證你現在讓座給別人,你老了別人會讓座給你。如果從哲學角度解釋這個道理,人跟人相處的時候這個模式是比較合理的,這樣做就會心安理得,不但能看到現在,還能想到將來。

下一個要點就水到渠成了。

哲學是對人生經驗的全面反省

人生就好象航海一樣,如果你沒有羅盤,就不知道自己往哪裏走。羅盤就是哲學,哲學是對人生的經驗做全面的反省。人們可以向哲學家借這樣的一個羅盤或者指南針,參考他們思考後的見解,也可以在自己內心裏面啟發這樣的智慧,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他的羅盤,只不過他不一定經過嚴格的訓練或者是適當地去反省而找到。

所以離開人生,哲學是空洞的,它沒有內容。如果離開哲學的話,人生是盲目的,人生變成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該往哪裏走。

很多時候教師不知不覺的在給學生們説“你要懂人生的道理,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這裏就有哲學的含義在裏面。所以,人生的智慧,它歸結為生命歷程中不同的抉擇。

書的作者傅佩榮用三句話來描寫哲學:第一句,培養智慧,這跟西方的傳統很接近。第二,發現真理。因為人常常發現變化的事物,覺得非常迷惘,你就要發現變化背後有沒有不變真實的東西。比如道家,道就是最後的真實,讓你知道這些變化有來源,有歸宿。第三,驗證價值。價值不能離開主體,不能離開你我他每一個人。

前面培養智慧,然後發現真理,然後去驗證價值。這樣就會使生活產生具體的'改變,懂得自己往哪裏走,就像在航海的時候我有指南針,別人説這個路線不好,但是自己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選擇。人最怕不知道,這樣選擇是受風氣的影響,受別人的影響,甚至是別人的操縱,結果走的路好像很多人都走,到最後不見得是自身願意走的路。

由此看來哲學是人在早或者晚一定要碰到的題材。在生命的階段,尤其是遇到重大的轉折點、重大的痛苦、罪惡或者是災難,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特別需要能不能有一個方向讓我知道我這樣做是對的,或者給自身這樣一個選擇的機會,讓自身可以改變生命不同的路線。

哲學性的思維:理性的反省

“人當用理性反省經驗的時候,才是真正清醒的時刻”。不過,理性思考有時候是很困難的,生活中的許多問題真的是剪不斷,理還亂,也經常因此,一句“明天再説吧!”到最後乾脆不想,就是因為實在想不清楚,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複雜的事情發生。

看書到這裏,我想,這不正是阻礙我們進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嗎?我想學習哲學,應該學會用哲學性的思維,來思考這些事,才能更快的解開這些迷霧。

人生心得體會5

讀書是一件賞心悦目、怡情養性的樂事。德國哲學家尼采就曾把讀書形象地譽為“散步在別人的知識與靈魂中”。因此,當今的青少年中學生中有許多喜歡讀書,這是值得稱道的,也是應該大力倡導的。但為什麼有的讀書受益匪淺,可有的人讀了不少書,到頭來卻長進不大或一無所獲呢?細細想來,我們會發現,後一類人步入了讀書的誤區。讀書需靜下心來、穩住、耐心,切勿急躁。同時讀書前一定要有目標,還要擬定合理的計劃,以便讀中有的放矢,有序可進。筆者認為,眼下讀書人必須具備以下幾點:

1.有計劃,有系統;有鑽勁,勿急躁。讀書不是為了增添談資,不是裝潢門面,而是為了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真才實學。因此,讀書不能追蹤流行。如:有些青少年中學生跟着書店廣告走,看着刊物介紹讀,流行什麼,讀什麼。這是沒有個性和主見的。應根據自己的特點,結合自己的身份和生活成長情況,有計劃、有系統地讀。這樣,會獲得紮實的,真正能受用一生的知識。讀書要有鑽勁,切勿急躁,要有華羅更先生所説的那種“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

2.讀高質量,高檔次的書。讀書可以是一種消遣,是一種休閒,但更是武裝自己的頭腦。羅曼羅蘭説過:“與其花許多時間和精力鑿許多淺井,不如花同樣的時間和精力去鑿一口深井。”意思就是説讀通俗淺層次的休閒書如同在鑿一口沒水的淺井,永遠喝不到甘甜的清泉。因此,我們要把精力和時間花在讀高質量、高檔次的書籍上,從而汲取其精華。

3.讀實質,讀底藴。書到用時方恨少。讀是為了用,讀書有一定的.功利性。讀書要注意書的整體脈絡,內在底藴和精神實質。不能只獲得一些零碎知識,而要獲得書的精髓,從而陶冶性情,培養氣質。

現在,人們生活富裕了,家庭經濟寬鬆了,學生的零花錢多了,很多青少年中學生喜歡買書、藏書、讀書。再者,老師又專門給安排的有讀報時間,於是學生也就越發地愛起讀書了。尤其是購名著,讀名著的現象掀起來了,這是很讓人欣賞的。多讀些名著,這對人生是極有益處的。因為名著是經過歷史長河淘洗過而巍然獨存的生活經典,是時間和空間篩選的結果,是文化的精華,真理的載體。它裏面有真貨,中學生可千萬別錯過,否則,將成為一生的遺憾。

如果我們能慢慢地啃名著,神定氣穩地反覆咀嚼,你就會驚奇地發現,文字同樣是有聲音的,有色彩的,有味道的,有生命的,有感情的,“白紙黑字”的背後藴藏着一個極為豐富的世界。所以,閲讀好書,閲讀名著,不僅馬上可以享用,而且一輩子受用。

4.養成隨讀隨記的習慣。古人説:“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其中“手到”就是指寫讀書筆記。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日子一長,對讀過的書便印象淡漠,甚至像沒讀過一樣;或是雖有點印象,但只剩東鱗西片、隻言片語,派不上用場,倍感“書到用時方恨少”,如此,有人便感慨,“讀書沒有用處。”其實,這正是因為我們把書讀完了便丟開,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緣故。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啊!因此,同學們讀書要養成隨讀隨記得好習慣。

總之,中學生要熱衷於讀書,要讀好書。除了讀一些同齡人的習作,還要儘可能讀一些藝術上遠遠高出自己的經典之作和一些有着豐富底藴的名著刊物。因為,只有讀那些高質量,高水平的精品,讀傳世之作,才能走向理性,走向成熟。要多讀書,讀好書,要耐心地讀。讀多了,讀久了,便會不知不覺地進入到王國維所描述的讀書治學的三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人生心得體會6

半年來第一次拖更如此長的時間,很慚愧,接下來會盡快補足。此次想要分享的書目是《人生》,這是作家路遙的成名作。除《平凡的世界》、《小王子》外,《人生》也是筆者送出去最多的書,綜合來講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在本書的開篇有這樣一段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然而沒有一個人的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對此深有感觸,畢竟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

關於《人生》這本書其實是重讀,閲讀時,心境不同,關注的重點就會不同,綜合來講,好書重讀都會有不一樣的體會。隨便説一句,閲讀治百病,親測有效,這是真的。

迴歸主題,《人生》裏的主人翁叫高加林,寫作背景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剛恢復大學聯考那幾年,才真的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個班參加大學聯考全軍覆沒是常有的事,儘管我們的主人翁成績名列前茅,最終還是與大學失之交臂。

作為一個高中生,在那個年代還是少有的,上不了大學,有關係的同學都在找關係,但對農村出身的.高加林來説,回農村似乎是他的唯一選擇,爭取到一個民辦教師的名額是不幸中的萬幸。

儘管三年的國小教師生涯給高加林帶去了無限的慰藉,但第一次意外還是不可避免的發生了,其民辦教師的名額被其他關係户頂替了。不得已,高加林只有作為農民,面朝黃土,開始自己的新生活,每一個優秀的莊稼人都應該有的品質——吃苦精神,這點高加林身上從來不缺乏。

繁重的體力勞動會讓人暫時忘記精神的思考與自由的追求,然而,讀書越多思想就越不安分。同時,讀書人大多好面子,始終拉不下臉面,就拿去城裏吆喝賣饅頭這件事來説,我們的主人翁就猶豫了很久,最終還是沒有邁出那一步。

就在其最為絕望之時,村上最美的女孩巧珍幫他“賣掉了”所有饅頭,並對他袒露了心意,原來巧珍多年來一直鍾情於他,默默的關注着他。愛情拯救了迷茫的他,又讓他看到了美好生活的憧憬。

於是發生了接下來這一幕,故事的背景還沒有包產到户,依然採用工分制,高同學被安排去城裏拉糞水回村裏施肥。為了爭糞水甚至與鄰村青年大打出手。

人的格局與眼界都會受制於所處的環境,就像李斯所説廁所裏的老鼠與糧倉裏的老鼠之間的區別一樣,這是真的。看到這段,真的是很心酸。正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經歷過一系列的苦難之後,高加林終於迎來了人生的春天,二伯高玉智從部隊轉業成縣上勞動局局長,自然的,高同學被安排到縣上當宣傳幹事。由於文章寫的好,工作肯拼命,高同學一路平步青雲。

就在這個時候,他曾經的高中同學亞萍找到了他,亞萍目前在縣廣播站做播音員,儘管這兩個人志同道合,對文學有着共同的愛好。但此時的亞萍已有男友周克男,而高加林也有巧珍了。愛情始終是盲目的,此時的亞萍已然覺得跟周克男在一起索然無味,不符合自己的精神追求。或許是利令智暈,在亞萍對其表現了明顯的好感之後,高加林帶着對自己的憎惡與巧珍分了手。巧珍至始至終不哭不鬧,依然深愛着她的加林哥,甚至最後還在為他的前程着想。

書中有這樣一個角色設定,一個叫德順老漢的人,一個為了守護自己的愛情終生未娶的人,一個寧可自己不吃,也要把好吃的分享給村裏所有小孩的人。同村的諸多小孩中,尤其照顧高加林,就是這樣一個善良的老人,在知道高加林的所作所為之後,語重心長的對高加林説:“浮得高,跌得重”。

或許冥冥之中一切都有定數,第二次意外突然到訪,一封檢舉信,徹底毀了高加林,本來才去省城學習準備回來就提幹的高加林被周克男媽媽實名舉報靠走關係上位。結局是,取消城市户籍,再回農村。

總體來講,《人生》是一個悲劇,但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件也大抵如此。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鴆魯説,快樂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如果你感到做一件事是快樂的,能夠取悦自己,那就去做吧。但你要儘量做到問心無愧,否則良心的不安會遲早會扼殺你的靈魂。

人生心得體會7

這是一部獨特的黑色幽默電影,是治癒戰爭導致的手中靈魂的良藥。這部電影有温暖的質感,清晰,富有哲理,進步蓬勃。沒錯,這無疑就是大名鼎鼎的《美麗人生》。

影片中的主人公是猶太人,所以他的命運悲劇程度可以在黎明不可見的時代想象。像所有命運多舛的猶太人一樣,他和他心愛的兒子一起被關進集中營。

在整部電影中,父親總是告訴兒子,他們只是在玩遊戲,如果他們達到了分數,就可以贏得獎品。他總是對生活微笑,用愉悦的語氣向兒子描述精彩的“遊戲”,説服天真的兒子,順從地跟着父親玩生死遊戲。他用謊言編織着孩子幸福的童年,守護着孩子心理的淨土。最後,他毫不猶豫地為兒子犧牲了自己。

父親最深的愛是保護兒子的靈魂。全戰之杯在父親的大力下,成了兒子眼中需要積分的.遊戲。他的童年沒有受到當時情況的影響,沒有硝煙,沒有血淚,只有幸福的回憶。他父親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美麗人生》解釋的道理是:微笑着面對突如其來的苦難,這是一種用心、永不放手的生活態度,也是人過簡單幸福生活的最佳解決方案。是的,生活並不完美。每個人的生活或多或少都不盡如人意。只有“把他臉上歲月和艱辛的痕跡當成上帝給我們的美麗酒窩”,人生才能活得美麗。

人生心得體會8

《人生》是路遙的成名之作。它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敍述了農村青年高加林回到土地、離開土地、復又回去的曲折人生歷程。在城鄉間輾轉,他既選擇過努力與堅持,也選擇過放棄與告別,其間與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剪不斷、理還亂。

讀罷《人生》,心中五味雜陳。高加林的人生跌宕起伏,充滿了戲劇性的變化。

小説一開始描寫了高加林代課老師的名額被擠,回到農村務農。讀過書的他不甘心也不好意思下地幹活,他的命運從天堂一腳踏入地獄。人在落魄或是落寞時總是很脆弱,尤其是感情,就在這時候巧珍出現了。上天不會把人逼上絕境之路,巧珍的温柔、熱情和對他覆水難收的愛着實感動了高加林,也感染了他的生命。愛的暖流漫過了精神上的凍土地帶,新的生機便勃發了,他積極地開始新的生活。

卻沒有想到,就在高加林安於現狀,接受農村姑娘巧珍的愛情之後,他的`叔叔轉業到地方做了勞動局局長。他稀裏糊塗地做了縣委通訊組幹事,生活在一瞬間發生巨大轉折。他平步青雲,他的世界一下又變得多姿多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讓人眼花繚亂,他的心也亂了。內心深處的不安分,對夢想的追求,加上城市姑娘亞萍的主動,他選擇了和巧珍分手。就在他夢想着美好的生活、光明的前途在不遠處向他招手時,因告發走後門,亞萍離他而去,他又重新回到了農村,此時,巧珍也已經嫁人,他悔恨莫及。

這一波三折的人生歷程,唏噓的同時,讓人深思:是命運捉弄人?還是人的本性決定了命運?

人生的選擇,有得必有失。人生無論選擇那條路,人生都是不完美的。就像高加林為了美好的前程與亞萍在一起,失去了金子般的巧珍。我們無法評價高加林選擇的對錯,或許這一波三折的命運,才是人生。

高加林一個處於社會底層的貧困農村青年,有着夢想,有着掙扎,有着追求,有着對現實不公的憤恨,更有着跳出現狀的勇氣。作者沒有寫高加林完整的一生,最終也沒有給我們一個完美結局。或許,就是讓高加林有機會來自省,修正自己的錯誤吧。我想,經歷過大起大落,經歷過離別痛苦,高加林的人生會更加的精彩。

柳青説:“人生的道理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人生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的岔道口,可以影響人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美國詩人羅伯特説:“也許多少年後,在某個地方,我將輕聲歎息把往事回顧,一片樹林裏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人生其實就是不斷的選擇與取捨。路遙通過平凡的人物,真實的人性,告訴我們:夢想的取捨,緣分的離散,都不是我們所能強求的,人生應該接受命運但不卑怯。願我們在面臨每一次選擇時,都能擁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也願我們在每一次選擇時也都能無悔!

人生心得體會9

輔導員工作不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一個事業;是一種奉獻,也是一種學習。這是我讀完《‘博’導人生》後的基本心得體會。該書援引了幾名輔導員的博客文章,藉助這些文字的溝通,大學生和輔導員成為親密無間的“網友”、“博友”。輔導員將自己的博客比作“心靈花園”,大學生則將輔導員的博客看成“心靈的雞湯”。而我則通過此書,思考最多的是兩大問題,一是如何認識輔導員工作,二是如何做好輔導員工作。

一、如何認識輔導員工作

對於一所大學來説,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培養人才,把青年學生塑造成可用之材。誠如一個企業一樣,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線,同樣對於一所學校來説,畢業學生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着一所高校的成敗。在大學裏,學生的成長不僅僅是專業知識的學習,某種意義上更重要的是人的成長,人的全面發展。如果説前者任務的主要承擔者是專業教師的話,那麼後部分任務的承擔者就應當是我們輔導員,可以説輔導員身上肩負的任務重如泰山。在現代社會,變化紛繁複雜,社會壓力空前加劇,這些社會因素同樣會在大學生身上有所反映,集中表現在就業壓力上。從大學生的就業來看,當今社會並不實質性的缺乏某一方面的專業人才,勞動力市場基本呈現出較強的賣方市場特徵,在這種情況下,哪位學生能夠最後脱穎而出,不僅僅取決於其紮實的專業功底,其身心成熟度和各方面的能力就顯得至關重要。所以,我認為,學生輔導員工作的第一要義就在於是學生心智成熟的導師。

輔導員工作的第二要義在於其是學生思想政治成熟的指引人。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着許多新課題,有着新的時代背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等等,都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加強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現實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於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後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而這項工作在高校中其主要承擔人無疑是與學生聯繫最為密切的輔導員。

輔導員工作的第三要義體現在與專業教師相得益彰,是學生學習進步的促進者。大部分大學生剛剛從中學而來,心智大多十分不成熟,不少學生第一次遠離家門,往往有鬆口氣的想法,容易沉迷於網絡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學習成績往往也一落千丈,這時候,輔導員老師的重要意義就凸顯無疑。

二、如何做好輔導員工作

輔導員工作並不是件容易的工作,它需要確立正確的思想認識,它需要有專業的工作技巧與方法,更需要有切實的'工作立足定位。

要做好輔導員工作,首先輔導員老師在思想認識與態度上要堅持正確性。我們很多老師認為輔導員工作很簡單,無非是與學生打打交道,管管學生,這種認識沒有抓住輔導員工作要領。正如前文所説,輔導員是大學生心智成熟的導師,是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引人,是學生學習進步的促進人,輔導員工作是全方位的,在大學生成長與成才道路上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作為一名輔導員,首先必須要思想上、在態度上充分認識輔導員工作的重要性。

其次,在工作技巧與方法上,一定要追求科學性。輔導員工作不是管學生,它更重要的功能在於引導學生,這就需要輔導員老師要有一定的專業素質,這也是為什麼現在一直強調高校輔導員隊伍要逐步實現專業化的原因之一。輔導員隊伍是高校教師行列中較特殊的一個團體,他們需要有高校教師基本的學歷學識素養,更要具備紮實適用的有針對性的專業化本領。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輔導員所具備的個人修養是多樣化的綜合,除了傳統的思政體系內容,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多門相關學科也是必備的知識儲備。

最後,在工作立足定位上,一定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輔導員工作一定要從消極防範和控制轉向積極引導和真誠服務上來,要與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緊密結合起來,樹立一切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意識,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學生的心坎裏去。近年來,由於實行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就業市場化,絕大多數學生有了教育投資意識,民主辦學的意識越來越強烈,對學校的教學和生活條件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改善辦學條件,加強就業服務指導,通過全面優質服務,努力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升學、就業等方面面臨的實際問題和困難,做到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盼學生之所盼,才能進一步提高思想教育的感染力、影響力和實際效果。所以,這就需要輔導員老師全面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克服思想認識上的誤區,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實現工作專業化。

人生心得體會10

要説我的人生有很多轉折點的話,大二的暑假就算一個,它帶給我了很多社會知識與對人生的領悟,以及學會定位自己,確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雖説我們很幸運的處在經濟實力正日日蒸上的社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方便便捷,但是仔細精算起來生活在現在的社會真是不容易的啊,各種壓力與負擔堆積在不同人羣當中。由於地區發展的不平衡,蘇州這在中國比較發達的城市生存下去真是叫人吃力,在我遇到的實習公司內或外的人都會有時發牢騷的説,生在蘇州的人就是比他們在自己家鄉出生的人多值一百萬。話雖説的粗糙,稍微想想也很有道理的,這裏的本地人一遇到拆遷,都會得到幾套房子,我他們為了能在蘇州買套房子就是當了家裏的所有家當才能勉強付起首付,這裏的房價很難讓他們承受,而本地人即使家人都不工作,憑着這日益增長的房租費在家休閒都會比他們在公司拼死打工要好的多。看着他們經常的這麼嘮叨,我想起了我自己以後不也是這樣的麼,跟他們的遭遇都差不多的,誰不希望走入社會後找份好工作,住個好房子,這麼安逸的`生活下去,可是這只是對很少的一部分適用吧,對於外來工作人員那得要苦拼多少年才能實現這個條件呢,我感到慶幸的是我能提前能感受到這種走入社會後必須會遇到的處境,如果要想改變這種處境,那我就必須在學校要更加的學好自己的學業知識,不能將時間花在那根本沒結果的方面(雖説戀愛是美好的,但是現實是殘酷的,進入社會必將更是殘酷,象牙塔裏得愛情根本很難在當今日益複雜的社會上立足),提前知道危機感,必將促使人更加奮進,我會做好這一點。

經過這個暑假的社會實踐,我徹底體會到學歷只是入場券,工作經驗才是重中之重,即使那些中專畢業或者高中畢業生學歷不是很高,但是他們很早就出來接觸社會,專攻自己的行業很多年,積累了工齡,對於以後要考什麼職稱之類的要比我們大學生要早的多,那些學生在25歲左右或許能拿到工程師證,而我們大學生那時候剛畢業有一年的也有二年的,對於拿到工程師證那至少要到28歲左右,要比他們晚好多,有時候真覺得大學是真的為培養人才還是是在消耗學生的青春。我個人覺得大學好像就是在做一個實驗,以學生為試驗品,經過四年的薰陶,有不少畢業生學到了很多知識,不是畢業後找到滿意的工作,就是選擇繼續深造。剩下的就是高不成低不就的那些學生,不是專業不對口就是覺得工資很低,這些學生好比就是試驗中的不合格品,這些學生所佔的比重又是何等之大,如果真把大學看做一項實驗的話那這個實驗肯定不合格,沒必要再做。我們國家的人都有一窩蜂的傾向,覺得別的孩子上高中念大學畢業後找到好工作,自己的孩子肯定也要走這條路,所以就是省吃儉用也要供孩子讀完大學,所以現在大學生數量相當的多,深不知物依稀為貴,人多了只是降低了大學生的身價,經常聽到這句話形容的:現在的大學生就跟多少年的高中生一樣,現在的研究生就像多少年前的大學生一樣(指的是畢業後找到的工作與享受的待遇)。

人生心得體會11

“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給出的定義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馬寨一中實施感恩教育已經僅十三個年頭,學校從識恩、知恩、感恩、報恩、施恩等幾個方面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棟樑之材。我們今天探討的主題是“如何實現感恩教育的規範化與效能提升”,發言稱不上,我只是想談談自己對感恩教育的一些淺顯的認識和理解。

申校長在工作報告中提到目前學校在感恩活動中存在兩大難題:一是缺乏理念引領,二是缺乏活動創新。理念層面學校通過鄒越老師的團隊等對師生進行了一系列培訓和學習,在感恩教育中起到了高屋建瓴的引領作用。我想重點談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學校感恩教育活動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

馬寨一中的感恩教育在各個方面已經做得相當成功,我想能不能在學校做好感恩教育的同時帶動家庭和社會共同參與。例如:哪些家庭的感恩教育做的相當好的,可以請這些家長和孩子一起向全校師生分享一下自己的做法和想法,還可以改編成劇本、小品演出,製成感恩小視頻、電影、電視等向社會傳播正能量。

還可以通過讓學生開展社會調查、討論等形式,澄清與抵制各種消極的、錯誤的道德意識,正確認識自身不足。激勵學生不斷反思現狀,設計未來的價值理想,讓學生在這種不斷的“獲得”、“反思”、“設計”的活動中,不斷自我否定與自我生成,從而自我提升人格境界。

二、呼籲感恩教育“鏈條化”。

感恩教育各校都在做,各個階段都在做,有的做得紮實有效,有的只不過是在課堂或者小範圍內做了一些碎片化的、不夠系統的感恩教育活動,這是學校德育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失或不足。現如今我們不是流行這樣一句話:大學生小時候學知識,大學生活學禮儀。所以我們要培養孩子從小就樹立一種感恩情懷。感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世界各族人民都應該具有的最基本常識,感恩教育不僅僅是所有學校的事,更是一個民族乃至世界的`大事。所以學生的感恩教育應從幼兒、國小就得常抓不懈,並且還要將感恩教育活動作為鏈條式的教育模式推廣到每一所學校,讓感恩教育在學校與學校之間起到無縫對接。

德國社會學家、哲學家齊美爾在《忠誠與感激》中提到,“感恩的獨特之處,不在於回報而在與意識到無法回報。”,既然恩情無法回報,就應當以施恩的形式將恩情傳遞給其他的人,形成一個“感恩之鏈”。有了這個“感恩之鏈”,我們的社會將成為一個互愛、互助、文明、友善的大圓圈,我們的生活也將更加美好。

人生心得體會12

今天我和媽媽去電影院看了《飛馳人生》影片,雖然時間不長,但卻刻骨銘心。

影片由韓寒執導兼編劇,由沈騰、黃景渝、田雨等主演。該片講述了主人公張弛與朋友為了重回賽道經歷了重重困難不惜尊嚴與顏面的勵志故事。

影片最精彩的還是張弛參加圓夢節目,他在自己經歷了很多方式等錢,拉贊助的.失敗後,在導航人的鼓勵下參加圓夢節目,並且遇見了他最不想扯上金錢關係的贊助商。最後克服重重困難。我感覺這很現實,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有時候我們做事就差一點點就妥協了,放棄了,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因為這就是人生。

張弛有幾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淺。“不是非得贏,是我不想輸”“有人活的是造型,有人活的是人設,而我活的是本事”從中我悟出了人生可能就是這樣,一路磕磕絆絆,但只要有信心一定會成功。我們並不是非要爭第一,但只要努力一搏就可以成為最好的那一個。

影片最後有一點悲傷,張弛為了這勝利付出了生命。其實對一個已經決定付出一切的人來説,死在實現夢想的路上是最幸福的事。

人生心得體會13

12月4日上午聆聽了川師大張皓教授的《陽光下最美麗的職業——教師的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講座深深地吸引着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受益匪淺。

張教授利用她特有的風趣幽默的'講課藝術,滑稽搞笑的語言,抑揚頓挫的語調,從分析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着手,用一個個生動的例證科學引導我們學會用健康的心境,積極的人生態度去面對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及時調整心態,健康工作,以健康的心態培育出健康有為的下一代,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培養幸福的人。張教授的一撅嘴,一弄眼,讓我們認識了一位可親可敬的優秀的專家教授。正是這樣的專家教授讓我們在輕鬆快樂之中渡過了三個多小時,感覺時間過得好快,更讓我們在輕鬆愉悦之中受到了心理的疏導,端正了教師的心態。

張老師的課,讓我再次衡量了自己的幸福的指數,原來“收入超過了温飽線,幸福自己説了算”,説得多好啊!張教授為我們打開了心結,為我們的心靈注入了營養,讓我們卸掉了職業的倦怠,重塑職業的幸福感,引導我們認真反思過去的言行,改善不良心態,以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面對未來,更好地為國家教育事業作出貢獻。

我要面朝大海,背靠高山,向着藍天,大聲而自豪地説:“我選擇了教師——陽光下最美麗的職業,我好幸福!”

人生心得體會14

多和學生交流,用真心、用真誠和學生交流,用生活的例子,用自己的經歷,坦誠地指導學生解決成長中的煩惱,用此來增加和學生的親和力。對學生的學習少些斥責,少些謾罵,老師特別是班主任切忌不要使用冷暴力語言。多鼓勵、多表揚,多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不要吝嗇自己的好聽話。交心還有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和學生一起成長、一起共勉一些生活的感悟。例如:轉過臉去,世界大得很。夢想和現實其實挺近的'等等一些名言警句,讓學生充分享受和老師一起成長的快樂,老師也在教學中獲得對生活的感悟。

人生心得體會15

再讀《人生》時,已過而立之年。記得初讀路遙的《人生》,剛剛讀國中,彼時的年紀,只嬉笑或惋惜於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愛情故事,對於作者煞費苦心隱藴文中的描寫和哲思,則無法參透。當十多年後,靜心再次品讀,有種入身三分的浸入之感,久久無法平靜。

多年來,對於人生的探究是我和身邊同齡的朋友們熱議的話題,但一直無法有清楚的答案。我常常會想,我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我的人生?我的價值……路遙的《人生》,通過小説的故事發展,展現每個人對自己人生的選擇,而這些選擇有出於慣性、本能、環境、也有慾望、夢想,在時間推移中,人物在不同境遇下通過行為表達自己的人生。

《人生》的創作背景是在改革開放初期,小説主人公高加林以農村知識青年身份出現,有激情、勤奮、才華、理想,在現實社會一次一次打擊下依然堅持努力去實現夢想,但另一方面,慾望、虛榮充斥着他矛盾的內心,並最終被衝破。劉巧珍一位勤勞、樸實、善良的農村女性,她渴望知識、敢於追求、熱愛生命、忠於現實,她給人以正面形象,或許表達着作者心中對一些事物美好寄託。黃亞平和克南雖都在城裏長大,但成長環境的不同也使他們形成了不同的性格。文中最後,直至被去除教師資格的高加林在農田裏對德順説“德順爺爺,我一開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嚐個遍,以後就什麼苦活也不怕了。”可謂一語中的,震撼人心!究其然,人最怕面對的是脆弱的自己,而最強大的則是內心的堅韌。高加林還是高加林,雖然故事結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只要他夢想不滅,此段經歷會必會成為他最寶貴的財富。

其實,對於很多人來説,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記得自己當初因為一份不甘心,離開了家鄉優越、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報考了機關。等到了大城市、擠進機關之後才發現,現實中的榮耀遠比想象中的要骨感,而困擾卻遠比想象中的要豐滿很多。擁擠而寂寞的都市,風光而重負的工作,熱鬧而孤獨的生活,人生的矛盾在這裏體現了極致,內心的糾結甚至後悔總是如影隨形。與我有相似經歷的朋友曾作過描述:回想這幾年的生活,我一直是在追求理想的生活。但是,我卻忽視了一點,那就是對於每個人來説,理想的生活卻是各不相同的。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工作,卻意味着要沒日沒夜的加班加點;呆在大城市的某一個角落,卻意味着過着一種平民的生活;在各地出差奔波,卻意味着與家人聚少離多。與以前相比,我的外表已變得樸素,內心已變得粗糙。

説實話,什麼叫忙碌的不可開交,這幾年算是感同身受。有很多個晚上,我和同事們都是坐在電腦邊,核實各類數據、整理各種工作情況報告。很多不瞭解我們單位的人,根本無法理解,甚至難以置信在機關怎麼會這麼辛苦。工作壓力之大,神經之緊繃,都是我職業生涯的挑戰。至於逛街、美容、泡吧、看電影、旅遊,儘管都不是我很熱衷的事情,但感覺已是非常遙遠的事情了。有那麼一段時間裏,我曾深深地迷茫過,甚至懷疑過自己最初的選擇。

前些時日,出差時與一位老縣委書記偶然聊起關於人生和人生價值的話題,他的話語樸實卻有力,讓我印象至深:“你們這代人不像我們這代人,受過很多苦,對我們而言,特別珍惜現有的工作和條件,我們只想踏踏實實的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但你們代表着未來,有活力,有理想,敢於質疑和抗爭,這些都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但你們也應正視自身存在的浮躁,摒棄浮躁,才能靜心做事,未來的人生方向固然遙遠,但只要明晰自己的階段性目標,心懷堅韌,努力的做好,享受奮鬥過程也不失為實現人生價值啊!”

是的,人生的道路上,幸福的目標是什麼?一個身無分文的窮人説:有錢就幸福;一個忙忙碌碌的富人説:有閒就幸福;一個寒窗苦讀的學子説:能放假就幸福;一個婚姻破碎的女人説:能被愛就幸福;一個雙腿截肢的殘者説:能走路就幸福;一個雙目失明的盲人説:能看見就幸福…… 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樣,積極心理學把這種理解和感受稱為“主觀幸福感”。不管你是通過追求什麼到達幸福,所有人在這種主觀幸福感中都體驗到了兩種共同的情緒:快樂和滿足,並且這種快樂和滿足不是稍縱即逝的,而是一種長久保持的並且持續對生活施加正面和積極影響的。而努力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是人生的一種精神狀態,是對生命的一種赤子之情。一心努力可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只想獲取可謂道路逼仄,天地窄小。所以,與其規定自己一定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物,獲得什麼東西,不如磨練自己做一個努力的人。志向再高,沒有努力,志向終難堅守;沒有遠大目標,因為努力,終會找到奮鬥的方向。做一個努力的人,可以説是人生最切實際的目標,是人生最大的境界。

那麼,今天,明天,無論怎樣,我都必須首先使自己成為一個很努力的人,然後,為了自己理想的生活而繼續努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