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讀後感合集15篇

來源:文書谷 4.35K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學生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學生讀後感合集15篇

大學生讀後感1

劇中有李爾和葛羅斯特這樣兩個家庭,他們都遭遇了一系列的家庭悲劇,父親與子女,兄弟,姐妹,雙雙反目成仇,最後全部死光。感慨他們悲劇命運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這兩場悲劇的思考。

葛羅斯特的悲劇是李爾的一個縮影,葛羅斯特之前聽信二兒子愛德蒙的讒言趕走大兒子愛德伽,後又因愛德蒙背叛而被挖去雙眼,最後死在郊外,令人唏噓。那麼這場悲劇又是如何造成的呢?書的開頭,葛羅斯特說了這樣幾句話——“我還有一個合法的兒子,年紀比他大一歲,然而我還是喜歡他。

這畜生雖然不等我的召喚,就自己莽莽撞撞來到這世上,可是他的母親是個迷人的東西……這孽種我不能不承認他。”“他已經在國外九年了,不久還是要出去的。”作為一個父親,當著別人的面,稱大兒子為合法的兒子,二兒子是私生子、畜生和孽種,這對於愛德蒙心理的傷害是極其之大的,對於他的母親,葛羅斯特則稱之為東西,這會使愛德蒙對哥哥和父親產生怨恨和復仇心理,從而導致了日後父子兄弟自相殘殺的`悲劇。愛德蒙是可憐的,在他臨死的時候,他說“愛德蒙還是有人愛的。”

這多麼叫人心痛啊,一個可憐的孩子,從小被送往國外,每次提及都要被加之私生子、畜生和孽種的稱呼,他多麼渴望被愛啊,卻從沒有過被愛的感覺,以至當他想去愛別人的時候,他甚至不知道該如何去愛。大兒子對於這場悲劇的造成又有沒有責任呢?毫無疑問,也是有的,他太過懦弱,一遇到事情就只想著逃避,直到他的父親失去雙眼,被放逐時,他仍不敢承認自己是他的兒子,最後,他卻又絲毫不顧兄弟之情,殺死了愛德蒙,還覺得理直氣壯。一個那麼懦弱的人,在復仇時的凶殘,使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悲哀。

李爾的悲劇同樣是由許多人共同製造形成的,其中有李爾,他對小女兒太過偏愛,令大女兒、二女兒心生嫉妒,他暴躁又喜怒無常的脾氣,使大女兒、二女兒沒有安全感,而且李爾過早的分封土地與權力,自己空留國王的虛名,沒有實權,斷絕了自己的後路,在女兒家生活時,又放縱手下,肆意擾亂女兒的生活,引起他們的不滿;有小女兒,她通過詆譭兩位姐姐的人品的錯誤方式來要求她們孝順父親,這造成了姐姐們的極大反感和憎惡;也有忠臣肯特和弄臣,他們將全部責任推給李爾的女兒們,從不指出李爾自身問題,讓李爾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又用暴力和嘲弄的手段侮辱大女兒和二女兒身邊的人……

兩場悲劇的共同之處,是兩位父親都不懂得到底該怎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他們都太過於強勢,也太過於偏愛了,這就使其他的孩子感到缺愛,而產生嫉妒和仇恨,以至最後完全不顧及父子和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相互廝殺。

《李爾王》這一部家庭悲劇,讓我們思索愛到底應該如何分配,既不能過分寵溺,也不能全然沒有,既不能有所偏愛,又不能完全公平。愛是上帝賜給世界的寶藏,在怎樣去愛,怎樣分配愛的路上,我們任重而道遠……

大學生讀後感2

每一個平凡的人都以一個不為人知的不平凡的世界,每個平靜背後都有激情澎湃,無聲有時勝似有聲。

寒假把這書沒看完的接著看了下去,雖然一開始有些煩躁,可是看著看著卻不想放下,沒有想過《平凡的世界》會那麼深入我心。看其中一個個平凡世界中平凡的人物,就如他們正生活在我的身邊。

讀《平凡的世界》後,我感到了自己的微不足道,曾經的抱怨、憤世不公是多麼的幼稚。與主人公的經歷比起來,我們是多麼渺小,從國小一路走來,沒有經歷什麼挫折,我們總是抱怨考試失敗,感情失落等等,與少安、少平相比較我們又算什麼呢?我們的這些挫折簡直微不足道。

這是一部被譽為“第一部全景式描寫中國當代城鄉生活的長篇小說”的鉅著,作者圍繞著主人公孫少安與孫少平兄弟倆在這個平凡的世界中不斷超越自身的侷限,最終獲得生活上的成功,譜寫了一曲充滿活力的生命之歌,向人們揭示了人生的自強與自信、奮鬥與拼搏、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並以一幕幕催人淚下的苦難所展現出的人物的`頑強堅韌的信念告訴人們:苦難與挫折只是過客,真正廣闊的生活意義在於我們對生活理想的不屈不撓,生生不息的虔誠和堅強的信念,要始終“相信自己能飛!”

少平與少安兩兄弟同為黃土地的兒子,在“平凡的世界”中,他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索著人生。作者用他的文筆把普通民眾的生活刻畫的淋漓盡致,從而表達了強烈的平民意識與抗爭意識。書中的這兩兄弟都不是輕易向命運妥協的人,他們相信自己的雙手能改變命運,他們在一次次苦難中得到昇華,表現出當代農民的頑強與堅韌的品性。

書中涉及了農村生活的各個方面,生動地記錄了農村生活的巨大變化。它無形中透露出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強烈的表現出人的自尊、自強與自信。

不經歷風雨怎麼可以見到美麗的彩虹,沒有誰的路途是一帆風順的。沒有一條小船不是經過風暴而順利抵達港灣的,孫少安的成功亦不例外,在實現“飛”的壯舉與體現自身價值的過程中,他也曾遭遇到不斷的挫折和打擊。如為了擴大社員自留地,他曾被當作“走資本主義道路”的黑典型來批判;最為殘酷的是在第一次擴大磚場時,因高薪聘來的燒磚師原來是騙子的緣故,他的磚全部燒砸了,無力歸還貸款,也付不出村中幫忙勞力的工資,那時的他就像一隻被風暴打斷翅膀的小鳥,只能在冷風中簌簌地顫抖,無力飛翔。

人物的結局總令人傷懷,幾乎沒有一個結局是完美的:孫少安幹出了點名堂,他賢惠妻卻勞累至噴血;田潤葉終於明白了李向前對她的一往情深,毅然與之結合,可向前卻已是殘廢.這一切的一切,難免使讀者有些惋惜。可也就是通過這部小說讓我可以深刻去了解這位作者,他讓我們懂得現實生活不是完美童話,總是帶著些許的感傷與痛楚。而在現實的生活中就是各種情感的交織,演變。我們應該明白作者的用心,不完美的完美才是更完美的,只有迴歸現實,才更能懂得珍惜,更能生動的詮釋生活的意義,演繹生活的點滴,情感的千迴百轉。

大學生讀後感3

灰度決策指的是那些很難下決斷的決策,事實上,越是高階的管理者越是面臨灰度決策。諸如,試想一下,下決定對廣島投擲原子彈這件事,絕對是灰度的。這是很難的決策。

現實生活中,有一些很難解決的問題,不是非黑即白的,不論怎麼做,都會有些瑕疵,這時候該怎麼辦?書中介紹了五條思考這些問題的基本原則,我的表述與書中可能並不完全相同,是按照我自己的理解來寫的。

一是儘量客觀全面深刻的分析各種可能性,評估可能出現的結果。即要有一定的過程正確,不能太倉促,流程是很有必要走的。可以使用各種貌似客觀的分析工具,儘量清晰地表達各種結果。例如,可以用決策樹等工具來表達不同的可能,及其帶來的結果。

二是回到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道德層面,關注人本主義的思想,關注對他人的基本義務。因為如果我們過於結果主義導向的話,可能就會失去做事的初心。例如,我光想著利潤最大化,結果就不開工廠淨化措施,廢水廢氣直接排放。這顯然不對。

第一點其實是從功利主義、結果導向的角度出發的,但是為了表達我們仍然是人,我們仍然有著對其他人、對社會的基本義務,所以要根據第二點對第一點進行矯正。

由於第二點強調了人的基本道德,和維護他人權益的基本義務。第三點又拐回來,強調決策過程還是要求真務實,靈活推進,要遵從實用主義的思想。我認為第三點也是對第一點的補充,決策樹畫出來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根據現實情況不斷調整變化。作者引用人文主義者馬基雅維利的觀點“在社會沒有地位的人,狗都不會朝他叫。“這種哲學思想,顯然不是一味要求人犧牲、奉獻的思想,這也更接近人性的.真實,恐怕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實用主義者。(當然,有犧牲奉獻精神的人更加崇高和偉大,Ta的層次比芸芸眾生要更加高尚了。)

第一點是結果導向,第二點是人本主義,第三點是實用主義。每一種哲學思想背後對應的決策都可能會有差異,綜合運用之後,可能你還是無法下決斷。這時,還需要考慮第四點。

你是誰,你自己的利益在哪裡?以及考慮各種關係對決策的影響。例如大樓著火,你只能衝進去一次救人。有三個孩子在一側呼救,你衝進去能救出他們;你自己的孩子在另一側呼救,你怎麼辦?我想如果你救出了自己的孩子,沒有人會苛責你。當你充分考慮各種結果,兼顧了人本思想,靈活實用地決策,並考慮了自身利益之後,仍然沒有得出結論。此時,就是高度不確定下的管理決策需要發揮威力的時候了,你需要依靠。

直覺!對,就是直覺!

高階管理者最常用到的決策工具就是直覺。當然,直覺決策並不是毫無依據的,他經過了上述分析步驟,腦中隱隱告訴他就應該這麼做。但是具體的因果關係,解釋路徑很難解釋清楚。那是因為灰度問題影響變數太多,涉及關係過於複雜的緣故。灰度決策的關鍵就是依靠直覺作出決策,把球踢出去,看球落到哪裡再說。

大學生讀後感4

上次挑燈夜讀,還是上大學那會幹的事。那時宿舍晚上11點斷電,為了應付第二天的考試,熄燈後只得跑到樓道藉著路燈臨陣磨槍,天冷時還得背床厚厚的被子。時過經年,最近竟又為了一本《蘇東坡傳》心甘情願地熬到深夜。

平素讀書機會甚少,更難得一本書讀兩次,唯獨這本《蘇東坡傳》在幾年前讀過之後讓我念念不忘,特意買來再次拜讀。這本書何以如此吸引我?不外乎兩個人的原因–主人公蘇東坡和作者林語堂。

蘇東坡之天縱才情已不必多說,書中妙手著文章的例子比比皆是。蘇詩不少見,但書中引用的詩文都結合了詩人的生活情景,每一句都是在某種特定的場景下借詩人之口自然吟詠而出,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讀來更覺鮮活可感。

東坡先生生性豁達,喜好交遊,常人也有機會和他舉杯共飲,尋幽探勝,當他在月夜孤舟上發出“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慨嘆時,孰能不神往?這是和東坡先生同時代人的幸運,但他們也是不幸的,蘇東坡所在的時代正是宋朝由盛轉衰的幾十年,對黎民百姓來說這就意味著動盪和災難。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蘇東坡個人而言,急劇變革的`時代和積極入世的他相互成就,但其坎坷的命運從一開始也就已經註定。數十年宦海浮沉,陷於流俗與通變之爭,蘇東坡歷經顛沛流離,妻離子散,一度窮困到無炊米度日。作為元佑黨人的精神領袖,他為民請命,忠言直諫,抗爭不息,卻未曾有絲毫妥協與退卻。

自始至終,蘇東坡都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以超凡的智慧在出世與入世的鋼絲上行走得遊刃有餘。他又是至情至性之人,對親人、愛人、友人的厚重感情浩浩湯湯,充盈在胸,隨意噴湧即是錦繡文章,一曲“十年生死兩茫茫”更成千古絕唱。

面對多面的、立體的蘇東坡,細數其功無疑是徒勞的,往往掛一而漏萬–從這點也可以看出,天才可以感知卻無法琢磨。讀蘇傳,其實是在追隨觀察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和心靈的偉人生活,即便詩人已作古,但他留給我們的心靈的喜悅和思想的快樂卻如江風明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回到題目,不得不提另外一個才子–林語堂。老實說,這本書和現下主流文學風格相去甚遠,缺乏足以引爆眼球的元素,但它的吸引力恰恰來自於它的純粹。誠如作者所言,他寫這本書只是“以此為樂”,當然也是源於他對蘇東坡的喜愛。

在這樣一種創作動機下,寫出的作品自然格外雋永耐讀。作者不是隔岸觀火,讀者就容易置身其中,著了迷的人好像和這本書訂立了某種盟約,只要一翻開書就身不由己地緊隨內容的鋪陳或喜或悲,及至讀到蘇東坡去世一節,終於忍不住掩卷長嘆。

嘆息未已,忍不住又翻開繼續往下讀,再翻頁,書行此處戛然而止–讀者肯定會嫌不過癮–書也許可以續寫,但人生沒有續集,世上斷不會再有第二個蘇東坡式的人物了。不過,又何必拘泥於此呢?“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詩人在千年前就已經給我們留下了答案。

昨天一時興起和友人夜訪月湖,興盡歸來已是丑時。隨心而至,寄情山水,自謂有東坡遺風而竊喜。及至翌日,信筆而書,千字乃止,是以為感。

大學生讀後感5

昨晚一直看到很晚,一口氣讀完了開復老師的七封信。從第一封信,一直到最後一封,雖然讀得不甚細緻——當然有時間我還會拿出來細細品讀,但我還是收穫挺大的。雖然是隔了一天,但依然記得當讀到每一句話時,感覺就像是面對面開復老師對我的個人剖析,從為人處世,精神追求,到大學學習,興趣培養,深入細緻地教誨,正如導師般不倦。

第一封信(從誠信談起)文中,開復老師提到了堅持誠信正直。捫心自問,我是否是一個那樣的人,我覺的做的不夠。從誠信來說,基本的誠信莫不是言行如一,從正直來說,莫不是堅持道德,也許並不準確,但從這樣的理解來說,不論是背後討論別人缺點,對他人不坦誠,這樣或那樣的缺點,我身上存在的也不少。“一個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有所作為的人的。”開復老師是這樣說的,我像我也該如是去做,做一個誠信正直的人。第二封信(從優秀到卓越),歸結起來就是,挑戰自我,永無止境。這讓我想起,學辦旁邊考研自習室裡寫的一句話:“筆耕書上除勤奮無他,舟行學海有志遠領航”,單純地從學習方面來說,很勵志,當然,萬千汗水的奮鬥,也許才能得到一滴清泉,這中間支撐的,就是夢想。

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樂),這是健康的必要元素。

第四封信(大學四年應該這樣度過),我常想這樣一句話:“人就這麼一輩子”說起來容易,聽起來簡單,想起來卻很深沉。它能使我在軟弱時變得堅強,頹廢時變得積極,痛苦時也變得歡愉,能夠在任何時候拿得起也放得下。此時遙不可及的夢想也變得漸漸清晰。大學四年,說短了是生命中一個片段,說長了,是一個精巧的人生,如若想起,還有什麼不能拼搏的,還有什麼牽扯放不下的呢?

第五封信(寫給家長的一封信),這一段我並未細讀,但想起家長,我眼前浮現出了父母的身影,熟悉而親近,我想不出他們在對我的教育上有任何缺點。我也想不相出,他們有別他人的優點,正如萬千父母一樣,我的父母給我的,已經如愛般完美。他們愛我,我也愛他們,這就足以讓我幸運……

第六封信(選擇的智慧),我曾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的姑婆,一生從來沒穿過合腳的鞋子,常常穿著巨大的.鞋子走來走去,晚輩如果問她,她就說:“大小鞋都一個價,為什麼不拿大的?”其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姑婆”,不思學習,卻偏愛買一大堆書,把書架收拾的很乾淨,但一摞一摞的書,不僅一塵不染,更是連指紋也不沾。沒思想的作家,卻偏愛寫厚重苦澀的作品。選擇是成功的開始,當選擇正確的時候,成功也會初見端倪,但選擇不正確,卻是要多走些彎路,多吃些出頭的。無論買什麼樣的鞋子,合腳最重要,無論追求什麼,都應該認真抉擇。

第七封信(二十一世紀最需要的7中人才),創新實踐者、跨領域合成者、高情商合作者、高效能溝通者。積極主動者、樂觀向上者,開復老師所描述的人才,並不是專業或是領域的優秀,而是性格優秀,這就會讓人反思,怎樣才能在自己的領域中做出成就呢?努力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這才是該走的道路。

一沙一世界,一樹一菩提,自己的路,還需要自己去詮釋。

大學生讀後感6

只有心才能看得清,實質的東西,用眼鏡是看不見的。 ——題記

主人公小王子是一個憂鬱的小人,他來自宇宙中的一顆“B621星球”,那是一個很小很小的星球,在那什麼都只有一丁點大,小王子很容易憂傷,在他的生命中充滿了柔情。於是,一天他趁候鳥遷徙離開了家園開始旅途。第一顆行星上住著一位霸道的國王,第二顆行星上住著一個愛慕虛榮的人……就這樣他一直不斷地旅行,一直到他來到了第七顆行星那就是地球。

在撒哈拉沙漠中小王子遇到了“我”,我們一點一點的走近,成為了朋友,最後,有“我”揭示出了他生命中的所有祕密。

整部小說充滿了憂鬱和憂傷。聖埃克蘇佩裡通過小王子,用明白的語言揭示了一個個引人深思的'哲理。全書充滿了感動的韻味,讓我們看到了純真、樸實的友誼。

不知為什麼,看完《小王子》後的我淚流滿面,或許是被他的童真所打動,或許是被最後悽美的結局而觸動,或許是為世間已缺失的或是說已埋沒的孩子般的靈慧而感到惋惜,再或許……

在作者聖埃克蘇佩裡的筆下,我讀到了一篇童話,卻是那麼真實,距離是那麼近。文章有種神祕的色彩,小王子與各種各樣的人對話時那充滿童真的語句卻又不失哲理性,令人深思。他認為自己已被玫瑰花拋棄,所以獨自來到了鄰近的星球,明白了各種各樣的道理後,讓蛇將自己送回了自己的星球。

我的心一直那麼沉重,覺得在大人的世界裡失去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世間有形形色色的人,在我看來與聖埃克蘇佩裡形容的那個地球有幾分相像:國王——理性權威的虛偽與無能;愛虛榮者——虛榮可笑的人;酒鬼——生活在迷惑與重複中的人;商人——貪婪的人;地理學家——脫離實;點燈人雖然為了他人,卻對命令有著盲目地服從。

可能現實生活中,這些只是代表了一部分人,但真正擁有追求的人能有多少。孩子才是沒有被這世界受過汙染的,只有孩子的眼睛才能發現世上真正的美。而大人們總在忙忙碌碌中,忘記了生活中這些最簡單最本質的享受。孩子的世界裡其實充滿了愛,童真是朵藏在人心深處的玫瑰,孩子能夠讓它吐露芳芳。在大人的手中卻會慢慢枯萎。

故事中處處隱藏著飛行員對大人世界缺乏想象力與功利主義的批評。小王子與飛行員都擁有一顆孩子般的童心,所以之間有許多共同語言。小王子深愛著那玫瑰,那玫瑰代替不了花園裡那五千朵玫瑰,狐狸朋友告訴過他:“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實質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得。對呀!那就是愛。小王子為他所馴服了的玫瑰,除草、捉蟲、澆灌,她是獨一無二的。一個生命擁有了別人的呵護或是愛,或是呵護過,愛過別的生命,那麼在宇宙中,是無可替代的!

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那麼一片星空,星空中有著一朵玫瑰,永恆的玫瑰。那麼夜間,你看著天空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像開著花……

大學生讀後感7

在尼采的哲學中,權力意志是一切事物的本質,一切事物無不是權力意志的表現。人的一切行為、活動都是權力意志的表現。尼采說:“我們的物理學家用以創造了上帝和世界的那個無往不勝的‘力’的概念,仍須加以充實。因為,必須把一種內在的意義賦予這個概念,我稱之為‘權力意志’,即貪得無厭地要求顯示權力,或者,作為創造性的本能來運用、使用權力等等。”尼采認為只有趨於強勢、支配力量的意志才能作為存在物、生命的本質和發展的原動力。

而尼采對此給出了一個精確、生動的驚世之作,“這個世界是:一個力的怪物,無始無終,一個堅實固定的力,它不變大、也不變小,它不消耗自身,只是改變面目……你們想給這個世界起個名字嗎!――這是權力意志的世界――此外一切皆無!你們自身也是權力意志――此外一切皆無!”

確實,權力意志博弈的世界,此外一切皆無!這是最具氣勢的闡述!相信再弱的人,只要有我們所說的生活的.信心,那就將被不斷激勵著去做強、做大!因為,是世界真理的所在!

萬事萬物在權力意志的支配下生生滅滅,變化發展。尼采發現了其間的“規律”,這就是“永恆輪迴”。他說世界是一個“迴圈的力”,這個力創造出一些事物,然後將它們消滅,接著又分毫不差地按照原來的樣子再把它們創造出來,再把它們消滅……如此迴圈往復。這樣,世界就永遠是同一些事物的反覆重演。尼采告訴我們:“人生便是你目前所過、或往昔所過的生活,將來仍將不斷重演,絕無任何新鮮之處。然而,每一樣痛苦、歡樂、念頭、嘆息,以及生活中許多大大小小無法言傳的事情皆會再度重現,而所有的結局也都一樣――同樣的月夜、枯樹和蜘蛛,同樣的這個時刻以及我。”太陽、大地、鷹、蛇、人類,總之一切一切,都將在世界上無數次地反覆重演。尼采認為,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世界的時間上是無限的,而世界上的事物――作為權力意志的表現形式卻是有限的。這種認為一切事物絕對而永遠迴圈的理論,就是所謂“永恆輪迴”說。

權力意志是一種價值關係,權力意志不是一種孤立的存在。“它總是表現為一種活動的、輕蔑的、多元的要素。正是由於權力意志,一個力才下命令,也正是由於權力意志,一個力才服從。”尼采主張一種積極奮發的人生,強調人不應該成為現實的奴隸,不應該滿足於“已經如此”的狀態,因此,權力意志是一種生命的創造力量,人們應該不斷地去克服困難,戰勝困難,不斷的超越和擴張自己,不斷地實現對自我價值的認同和肯定。

從某種層面上說,權利的這種價值關係也體現為一種社會關係,散佈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尼采筆下的權利與意志,理解中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對中西方文化都有深厚的影響。他對權利意志的詮釋有著獨特的眼光和視角,他不單只是從權利的產生和權利的運用進行分析,更多的是從權利產生的根源進行分析。權利產生於社會,產生於階級,只要有社會的存在就一定有階級的存在,只要有階級的存在也一定會有權利的運用。

大學生讀後感8

作者簡介

路遙,原名王衛國,中國當代作家,生於陝北榆林清澗縣,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人生》等。

放暑假嘍!終於可以輕鬆了!每日在家裡悠哉悠哉,不覺間假期已過了一大半,想起還有兩篇讀後感要寫,便匆忙找要讀的名著,爸爸推薦了路遙寫的《平凡的世界》,讀完此書,深受震撼!我感覺自己成熟了很多,關於奮鬥、苦難、人生挫折和愛情等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所讀

"只有永不遏制的奮鬥,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使是凋謝,也是壯麗的凋謝。"書中孫少安、孫少平和孫蘭香的奮鬥經歷告訴我們,生活不能等待別人安排,要自己去爭取和奮鬥,機會要靠自己去把握,幸福要靠自己的雙手去爭取,命運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改變。因為貧窮,孫少安十三歲就被迫退學回家幫助父親操持家務,供養老小,讓弟弟妹妹讀書,他不因不能上學而頹廢,而是不懈奮鬥,年紀輕輕就被推選為一隊隊長,後孫少安經過拉磚掙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但他沒有立刻拿建新窯洞享受生活,而是眼光長遠,用錢建了個燒磚廠,雖然當了老闆,但許多工作都是他自己親手幹,一天到晚都在燒磚廠工作,最後他變成了村裡的"冒尖戶",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並且自己出錢重新翻建了村裡的學校。孫少平高中畢業後雖然一直在家勞動,但他懷著自己對夢想的追求、對外界的渴望,決定到黃原攬工,在不能保證自己有吃的東西和住的地方時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打拼,這需要多大的勇氣!他攬工時每天幫建窯洞的人搬石頭,脊柱都被大石壓爛了,慘淡的境遇並沒有阻礙他追求的腳步,由於包工頭認為讀書的人不肯吃苦,所以不喜歡讀書的攬工人,孫少平為了能讀書而又不被發現,只好住到那個剛蓋起的一層沒有窗的樓房裡,(fsir)在"新房"裡他點亮蠟燭,躺在牆角麥秸草上的那一堆破被褥裡,開始讀書,此時人們都已沉沉的入睡了。後孫少平經過努力成為了煤礦工人,還當上了班長,因工作勤奮出色還成為勞動模範,並在報紙上發表,還出版了小說。孫蘭香省吃儉用、刻苦學習,在哥哥們的幫助和鼓勵下,她考上了國家重點大學,開始了和她同齡農村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有所感

跟孫少平和孫蘭香比,我們現在的生活學習環境簡直跟天堂一樣,我們不需要每天為生計發愁,不需要從事繁重的勞動維持溫飽,我們每天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學習,晚上住在有空調的宿舍裡,但即使這樣,我們的許多同學還無病呻吟的抱怨學習的艱苦,每天不知珍惜時間學習,而是抱著手機玩遊戲到深夜,是時候該反省一下如何才能讓自己無悔於自己的青春,無悔於自己的人生!

有所悟

"困難與折磨對於人說,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錘,打掉的應是脆弱的鐵屑,鍛成的將是鋒利的鋼刀。"當我們面對苦難和挫折時,應該像孫少安和孫少平那樣,樂觀面對苦難和挫折。孫少安本學習成績優秀,但為生活所迫不得不輟學;後辦的磚窯因請了個根本不懂技術的師傅使孫少安破產了,但他最終東再起;與心愛的人潤葉青梅竹馬,因種種原因又與愛人失之交臂,但最終憑著自己的堅毅個性從痛楚中走出,最終他收穫了婚姻生活的甜蜜幸福,正當幸福美滿

大學生讀後感9

從大一下學期開始,我斷斷續續地看完了著名的美籍華人作家劉墉先生的名作《超越自己·創造自己·肯定自己》,整本書中,這位用心良苦的父親把兒子的所作所為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寫在紙上,利用書信的形式給自己的兒子意見和建議,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與他進行愛的溝通。正是由於如此,他的兒子才能在美國紐約各種各樣複雜的環境中健康愉快地成長,不斷汲取知識,獲得做人的道理,並最終考入了很多人夢寐以求的高等學府——哈佛!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自己收穫最大的就是,我充分地認識到,做人,一定要活在當下,做最好的自己!

生活中,我們不免會經常聽到別人抱怨生活各種的不順心,各種的不公平,總是認為別人不肯定自己,老天不眷顧自己,導致自己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達到自己的夢想。我們不免會經常聽到別人的各種後悔,後悔自己的過去,後悔自己以前不努力,後悔自己不拼搏,後悔自己不能抓住人生中難得遭遇一次的好機會,發展自己,促進自己,提升自己,導致現在如此無奈,如此落魄,如此不知所措。我們不免也會聽到別人各種各樣對未來的憧憬,憧憬未來的自己是如何如何的好,憧憬自己的成功,憧憬自己的生活……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一旦別人遇到這種情況,他們的腦海中很容易就蹦出一個詞——如果。如果怎樣怎樣,我就會怎樣怎樣……

可是,君知否,如果,是多麼的不現實,它只不過是一個虛幻的假設連詞,沒有任何的現實意義。如果,只不過是失敗者的自嘆,悲情者的自嘲,未來者的自我安慰,它只能讓失敗者從中找到成功的倒影,讓悲情者尋覓曾經的雲煙,讓未來者憧憬以後的光芒。可是,這一切,如何逃得過時間的.快刀?時間的快刀會讓倒影破碎如麻,讓雲煙煙消雲散,讓光芒頓時失色……

所以,我們為何不活在當下,做一個踏踏實實,努力勤奮,不斷拼搏的自己,做一個“最成功”的自己呢?正如劉墉先生在書中所教導兒子那樣,過去與未來都不是人為可以控制的,只有當下,才掌握在你自己手中,那麼,為何不做現在最好的自己呢?

過去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沒有知道!或許,你過去的人生充滿歡樂與掌聲,也或許,充滿著失落與無奈,但,所有的成功與輝煌,所有的失敗與不幸,都已經成為歷史。不必留戀那充斥著誇讚與表揚的場景,也不必苦思那被傷心與難過蔓延的落幕,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借鑑過去的經驗,勇敢地活在當下,努力地做最好的自己。可能,你的未來充滿著朝陽與鮮花,也可能,充滿著荊棘與險途,但,所有的希望與憧憬,所有的考驗與恐懼,都只是一種未知。不必陶醉於未來的曙光與溫馨,也不必擔憂未來的困難與險阻,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計劃未來的方向,堅定地活在當下,勤奮地做最好的自己。

活在當下,不隨波逐流,不被大環境所影響,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見,有自己的規劃,自己不斷努力,不斷學習,不斷前進,使自己在生活、學習、做人等方面都能夠得到鍛鍊與提升,超越自己,創造自己,肯定自己,並時刻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做最好的自己!

大學生讀後感10

我曾今在生物書中見過這本書的名字——《物種起源》,在暑假我讀起了這本書,受益匪淺。

有人曾評價這本書說:《物種起源》的出版使生物學發生了一場革命,這場革命如馬克思主義登上歷史舞臺一樣,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達爾文遠離大城市的繁囂,在他寧靜的莊園裡準備著一場革命,馬克思自己在世界囂嚷的中心所準備的也正是這種革命,差別只在槓桿是應用於另一點而已。 能與馬克思主義相提並論,《物種起源》這本書又將是何等的優秀啊。

達爾文是如同馬克思一樣的革命者。《物種起源》將一切偉大的自然科學真理所具有的特徵,變模糊為清晰,化複雜為簡單;《物種起源》將自然科學呈現在我們眼前,將生命的奇特展現在我們的腦海中;《物種起源》使人們從進化論從此取代神創論,在思想上發生了一次質的飛躍,《物種起源》是生物學研究的基石。

達爾文找不到一個合理的遺傳機理來解釋自然選擇。人們也開始對《物種起源》自然學說產生了質疑,達爾文也在遺傳問題上陷入了絕境。我認為,拉馬克主義也好,孟德爾主義也罷,都是達爾文提出的自然學說的補充和理論,達爾文在《物種起源》提出的自然學說,在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是我們無法估測的,對生物學界做出的貢獻更是讓我們望洋興嘆。

《物種起源》也為行為學、神經生物學和心理學中的傳播理論奠定了基礎。

達爾文《物種起源》的最後一部續篇是《人類和動物的表情》他試圖藉此掃清假定存在於人與非人動物之間的最後一道障礙──只有人才能表露痛苦、焦慮、悲傷、絕望、歡樂、愛、忠心、恨、憤怒等感情這種認識。達爾文將對人類面肌和發聲的研究與相應的感情狀態聯絡起來,並認為非人動物若表現出相同的面部動作和聲音則也表示相似的感情狀態。

《物種起源》不僅讓我學習到了進化學說,其中闡述的適者生存,過度繁殖,遺傳變異讓我受益匪淺。

適者生存,生物只有去適應自然才能存活下來,這也就引發了生物的進化,達爾文在其書的一到五章重點闡述了生物的進化,在進化中適者生存。同樣在人類社會中,只有你像動物一樣不斷進化般的不斷努力去改變自己,才能被社會所適應,如果不去適應社會,要麼就是被社會所淘汰,要麼你去改變社會,可知,連社會都不能適應的你,何談改變社會呢。 適者生存,讓社會留下你生存後的一片天。

適者生存,是的有人說,陶淵明因不適應社會而隱居後,他依然自由自在的生存著,反而適應社會的人群,卻生死叵測。 陶淵明所處的'社會是黑暗的,在為五斗米而折腰的黑暗官場中,難倒也要去適應麼?回答當然不可置疑是否定的。比如說,當你得知大家吃的是會生病的食物,你還會去適應群體,一起吃麼。 適者生存,不是盲目適應,是為了生存而適應……

《物種起源》學說雖然不是完善的,但是他的影響和含有的只是理論是讓我不容小覷的。達爾文把建立了在科學上的生物學展現給了我,讓我對生物學產生了更大的興趣。也讓我學會了適者生存的道理。

大學生讀後感11

夏夜,窗外的雨淅淅瀝瀝地下著,陣陣氤氳的晚風吹散了我朦朧的倦意,情不自禁坐一把古藤,品一口香茗,捧一紙經典。

書頁翻飛的聲響輕輕迴盪耳畔,飄進屋裡的雨滴沾溼了扉頁,在燈光的映襯下,晶瑩剔透。彷彿楊沫筆下的《青春之歌》,那一個娓娓而來的動人故事,在我內心深處散發著難以言喻的光芒。

《青春之歌》是當代文學第一部描寫學生運動,塑造革命知識分子的優秀長篇小說,更是我心靈的伴侶,值得珍藏永恆的經典。它就像一朵朵沁人心脾的茉莉花,淡淡的清香總是縈繞著鼻尖,回味無窮。作者楊沫用她女性特有的細膩筆觸以及深刻的描寫,華麗的語言和深情的人物給我們演繹了一場非同凡響的時代青春。讓我感受到青春就像一首無言的歌,那一個個跳動的音符和著心跳的節拍,奏出生命的輝煌樂章。

“人在最痛苦的時候,是最容易回憶往事的。她一邊哭,一邊陷入到回憶中……”她——林道靜。當初,她是如此柔弱。出身於地主家庭的她,生母慘遭被欺負致死,飽受著異母對她的欺負,為了與命運抗爭她毅然離家出走,毫不在意一個人孤軍奮戰。可是家庭的不幸,坎坷的愛情,民族的危難,革命的風暴交織摺疊造就了林道靜,鑄就了一個嶄新的靈魂。她的故事曾幾度令我潸然淚下,沉浸於其中無法自拔。

“只有把個人命運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前途”,這是林道靜給我青春的禮物。在這個現實的物質社會,或許我們都曾把青春荒廢在虛擬的網路遊戲上,或許我們都曾把青春荒廢在短暫的安逸偷懶裡,或許我們都曾把青春荒廢在自私的爭奪名利中……和林道靜的精神境界相比,我也許只是她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但我想為自己的心靈留有一塊純潔的聖地。

上帝賜給我們一張純白的紙,再讓我們以美好修飾,以活力充實,以道德昇華,以勇敢呵護,每畫下一筆都會成為永恆的歷史。當白紙被我們密密麻麻地填滿時,再用時間的雙眼去欣賞,那些改寫不了的遺憾會令你終身懊悔。

現在,我想在那張白紙上畫下青春裡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我要以林道靜作為學習的榜樣,也和她一樣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在一起。

親愛的祖國母親,您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底蘊深厚。您就像盤飛在世界東方的那條巨龍,向世人展現著您五千年的滄桑文明。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我們對祖國母親的關注程度將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和希望。正是這樣,我想去譜寫那一直延綿不絕的華夏篇章,去為五星紅旗增添一抹新的豔麗。同時,銘記社會主義核心,乘著“愛國”的翅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慢慢地合上書,窗外的雨不知何時停了。望一望漆黑的夜空,竟點綴著幾顆忽明忽暗的零星,聽著池塘裡青蛙的催眠曲,享受著陣陣晚風輕撫著我的臉龐,我不知不覺地做了美好的夢——我充實而快樂地漫步在青春裡……

大學生讀後感12

《西遊記》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名著之一,因為它的光怪陸離色彩斑斕,以及迷人的神話色彩。孫悟空更是我最喜歡的英雄形象,一路降妖伏魔,戰無不勝!豬八戒好吃懶做,但心地純正,討人喜歡。這些曾給我的童年生活帶來無窮的樂趣。

現在再讀《西遊記》,已經不同於少時那種單純的“喜歡”的感受,更多的是一種讚歎和感動。

《西遊記》是一部反封建專制的神魔小說,它的傑出的文學藝術成就是當之無愧的同類小說之最。作品對封建統治階層的腐朽醜惡又揭露的大膽、深刻。道貌岸然的靈霄寶殿的主人——玉皇大帝,懦弱昏庸,外強中乾;表面上莊嚴神聖的大雷音寺,公然出現索賄的醜惡現象,充斥著銅臭氣。而師徒四人一路歷經的九九八十一難,除了極少數的如“黃風怪”“火焰山”等象徵著自然災害之外,其餘的禍根孽胎也大多與這兩個最高統治階層的人物有著沾親帶故的關係,這就直接揭示了腐朽的社會制度下官的匪一家的現象。勞動人民生活之悲慘可想而知。這就曲折含蓄地表達了作品的.主旨——對封建制度、封建階層的無情鞭笞以及對人民奮勇反抗的歌頌。這部鉅著的深刻的思想性,傑出的藝術手法,無不令人讚歎!

唐僧集團是中國封建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一個縮影,師徒四人性格各不相同,而他們合在一起,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人民大眾。

作者把孫悟空安排做這一集團的領袖人物,他身上的反抗性、鬥爭性表現的最為明顯。他自始至終都在追求自由,闖龍宮,鬧冥司,在花果山自在稱王,可以說已經達到人性擺脫一切束縛,徹底自由的狀態。孫悟空其實就是自由的化身。我們都對“自由”懷著最為深沉、真切的嚮往,當看到孫悟空為追求自由而如此大膽、如此執著時,我們都會深受感染,“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八戒身上的缺點顯而易見:好吃懶做,貪財好色。可是,自從《西遊記》問世以來,他為何就有那麼多的“粉絲”呢?童年看八戒,只知道他是一個開心果;現在看八戒,融入更多的理性分析,我們會發現,八戒從來沒有傷害過普通百姓,從來沒有向妖精討過饒,從來都對師父忠心耿耿。八戒的本性是善良的,他的缺點讓他更像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我們也可以有缺點,但是人的本性,必須得是正直善良的。

作品雖然對唐僧的不識忠奸給予了善意的批評和嘲諷,可他的堅韌、虔誠、慈悲依然得到了作品以及歷代讀者的尊敬。從某種意義上說,四人之所以能夠排除萬難,完成取經大業,其精神支柱乃是唐僧。從唐僧身上,我明白了世間萬事,非韌不立,無志不成!

沙僧身上有最多的中國傳統農民的影子,吃苦耐勞,任勞任怨,默默無聞,安分守己西天征途中,沙僧作為一個後勤工作者,始終把擔子牢牢壓在自己的肩上,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做好每一件小事,可謂居功至偉!作品想通過沙僧告訴我們:唯有腳踏實地,勤懇務實,才能取得人生的大成功。

《西遊記》在用奇特的語言敘述一個怪誕的故事的時候,還在表現著這個世界的諸多不幸,以及諸多不幸的人應當如何實現自我救贖,實現了對“三界內、五行中”的人的終極人文關懷。令我們在歲月的輪迴中體悟到“超度”過後的感動。

大學生讀後感13

每一個人都是一彎載滿基因的小舟,當我們將小舟裝滿貨物並且耗盡最後一滴燃料,到達生命的彼岸時,小舟會隨波而逝,但貨物不會。

——題記

生命源起於何方?普及世界的科學早已完美地向我們詮釋了生命這樣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東西。但是生命會是一成不變的嗎?還是……

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我又捧起了《蘇菲的世界》,陷入記憶與生命的空隙……

一、你是誰

“蘇菲隨手把門帶上後,便拆開了信封。裡面有一張約摸跟信封一樣大小的紙,上面寫著:你是誰?”蘇菲接連收到許多這樣的怪信之後,也同我一樣,陷入了無盡的困惑當中。那麼一剎那,蘇菲突然覺得生命是那麼渺小,世界也那麼得渺小,甚至宇宙也是如此,進化論以及DNA等等科普技術所能達到的地方都無法超越人類對生命的思考。

我是誰?如果你願意這樣反反覆覆地問問自己,你也許也會漸漸墜入恐懼的深淵——人的心靈是空虛的,生命之舟在永遠無法飽和的.海水中航行。

這時,我空虛的眼淚終於流下我的臉頰:生命的價值何在?

二、生命的詮釋

“我們應該體認到我們是大千世界的一部分,在這個世界裡,每一個細微的生物都有它存在的價值。”蘇菲坐在石階上,她同我一樣,空虛的內心終於得到了那麼一點點的慰藉。那麼一瞬間,蘇菲的生命與價值終於有了交接,而回轉一響,人的一生不就是一直在努力尋找生命的價值嗎?

什麼?人的生命就在尋找生命?那麼人的生命結束時,一切難道都回到了原點嗎?生命是輪迴的,而生命的價值沒有輪迴,只有直線。

此時,我的淚水彷彿在我的臉龐上漸漸凝固了。

三、生命之舟

“蘇菲,我們就是這個活的星球。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燒的太陽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們每一個人則是滿載基因航行過生命的一條小船。當我們安全地把船上的貨物運到下一個港口時,我們就沒有白活了……”每一個字都重重地敲擊著蘇菲的心絃,在她那美麗的少女的心上彈奏出了一曲壯觀而巨集偉的交響樂,生命不是一樣真實存在的事物,但它卻時時刻刻滲透到我們的靈魂中。

我願意把生命比作一彎小舟,當小舟被製造出來時,我的船艙內空空如也。然而,當我漸漸開始裝載貨物,我的心靈便得充實起來。後來,人們為了讓我承載更多的貨物,將我改造成大輪船,我開始用我那堅硬的甲板抵擋一切困難,用我那充實的靈魂掌握船舵。

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我偷偷地開始遠航,我不敢回望我那身後的故土,我的生命終於開始遠航。我不敢奢望我能得到多少的讚譽,也不期待我能做出多大的壯舉,我只是享受成為我自己的那一份光榮,享受能夠親手填充我生命的那一份光榮。

我親身經歷過暴風雨,也切身體會過冰山的鋒利,但是我未曾後悔,我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生命不就是那小舟嗎?我的心終於不再感到空虛。我會用我飽滿熱情的心靈去實現我自己生命中的那一份價值,最後滿載貨物到達生命的彼岸。

我擦乾了淚痕,合上了這本能教會我生命的書,我把它輕輕地放回書櫃中,我不會忘記它,因為它擦乾了我模糊的雙眼,讓我看清了生命的價值。

大學生讀後感14

如果不是學辦老師的要求,我可能要到很久以後才會接觸這深刻的六封信,或許是在大二,大三彷徨的某一天,或許是在大學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的某一天,或許就在生命的最後懊悔自己過於平淡的某一天…幸運的是,在這一些不幸發生之前我研讀了它,李開復給中國大學生的六封信》讀後感。我不能說讀了這六封信之後以上的一切就可以避免,我將能站在人生的頂端,但是,我很確定,它提醒了,已經是時候為避免不幸的發生做準備了。

一:學會積極主動我不是一個主動的人,甚至可以說我相當被動。在高三的時候,我曾經為自己從來不做課外資料沾沾自喜,結果就是一遇到新的題型就無可奈何,還將此歸咎於自己的天資。現在想來,那是的自己真是愚蠢無比。原因很簡單:我缺乏主動性。當別的同學正在不斷地吸收新知識的時候,我卻講自己封閉在了一個自我滿足的空間裡,就像井底之蛙,以為那個小小的世界就是全部,從不試著走出這口暗井。該是時候學會主動地和同學、老師打招呼,或許就因為這樣能多交一個朋友,老師也會因此記住這張微笑的臉,在我問他問題的時候可以不自覺的告訴我更多;該是時候學會主動地選擇看一些書了,而不是老師推薦什麼就看什麼,或許我會從這些書中發現一個不一樣的世界;該是時候學會主動地做一些事情,比如說社團工作,或許會發現自己隱藏的一些能力…

二:自信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是我很崇拜的一句話,但這並不是我的真實寫照。記得小的時候,因為看不過去一個學長站在石堆上對一群小孩頤指氣使的樣子,就衝上石堆想和他理論,可是當發現自己比他矮一截的時候,剛剛的氣勢完全沒有了,甚至低著頭不敢與他對視,結果就是被他從石堆上推了下來,後來這件事還成了小孩們的笑柄。如果那個時候我能夠多出一份自信,理直氣壯地告訴他,欺負小孩是可恥的.,告訴他這樣做就不會有人願意和他做朋友,或許我可能是瀟瀟灑灑地離開,而不是被受了傷被爸媽抱走。當面對比你強勢的人的時候,你首先要讓自己相信和他是平等的,這樣你就會有自信,處之泰然,而聽的人也會因此攝於你的威勢,不自覺得就會重視你的想法。

三:學會選擇人的一生需要做的選擇可能數上十年也數不完,小到選擇衣服的顏色,大到選擇陪伴一生的伴侶。儘管一部分的選擇無關痛癢,比如走路時是左腳先還是右腳先,但是絕大多數的選擇卻關係到你一生的命運,所以必須學會選擇。事實上,又有多少人可以對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呢?選擇對了,加之付出,是頂峰;選擇錯了,即使付出再多,也是深谷。《第六封信》中的一句“在抉擇前‘重重’思考,抉擇後‘輕輕’放下”將選擇做了最為簡潔的詮釋。在未思考清楚前不要輕易選擇,選擇過後,不論是喜還是憂,都要輕輕地放下,做到勝不驕,敗不餒。

洋洋灑灑的六封信,給了我很多感觸,信中提到的人生信仰,我不敢承諾可以一一遵從,但我還是會努力向它靠近。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剩下的就交給命運。

大學生讀後感15

“這裡不僅銷售雜貨,還提供煩惱諮詢。無論你掙扎猶豫,還是絕望痛苦,歡迎來信!”

這是我第一次讀東野圭吾的作品,用了一週的時間,坐著讀,躺著讀,走著讀,深深沉醉在這本書跌宕詭異、環環緊扣又富有溫情的情節之中,不禁感慨圭吾先生強大的推理能力。在這間小小雜貨店的背後,是善意的溫情,是人性的救贖,也是人們在探索自我時的那份堅定。

故事開始於三個少年為了報復一個對孤兒院不利的女人——武藤晴美匆忙逃入雜貨店時發現信箱的奧祕開始,也以武藤晴美的故事而結束。一家古老破舊的雜貨鋪,只要將寫下煩惱的信件投進捲簾門的信箱,第二天就能從屋後的牛奶箱收到穿時空而來的答覆。書中看似相互獨立的小故事卻環環緊扣,故事中人物的命運相互交織在一個大背景下,相互關聯,引人入勝,使讀者不禁咬文嚼字來讀,生怕漏了哪個伏筆。

在愛情與夢想之間兩難的女運動員“月兔”,在三個少年的鼓勵下選擇堅持訓練而放棄照顧患病的男友,雖然她沒能陪伴男友走完人生最後一段旅程,也最終無緣比賽,但她認為自己是幸福的。因為這段經歷讓她懂得了真正的愛情不是為了誰放棄自己,而是成為更好的自己。

魚店音樂人克郎追尋音樂夢想多年無果,究竟是回家繼承父親用心血經營起來的魚店?還是揹負重重壓力繼續自己的逐夢之旅?克朗深陷在現實和夢想的抉擇之中。在父親和三個少年的支援下,克朗堅持心中所想,在一次孤兒院義演中因為救助被困火中的男孩而葬身火場,而他的音樂作品也被男孩的姐姐傳唱下去,紅及大江南北。讀克朗的這段故事,我深深地被病重的父親對兒子義無反顧的支援所打動,這也印證了那句話,“所有的歲月靜好,都是有人在為你負重前行。”

無論是月兔、克朗,還是第三個故事中的'作為第三者的女士,亦或是第四個故事中的少年浩介,或許是因為一己私念,或許是因為人間大愛,故事中的人物都選擇了心中所想。就如東野圭吾在書中所寫,“其實所有糾結做選擇的人心裡早就有了答案,諮詢只是想得到心裡內心所傾向的選擇,最終的所謂命運,還是自己一步步走出來的”。只要還有能選擇的餘地,就是幸福的。又如書中所寫,“你的地圖是一張白紙,所以,即使想決定目的地,也不知道路在哪裡”,正因是一張白紙,我們才可以盡情描繪我們的人生,人生也因此充滿了無限的可能。

無論是恍恍惚惚做出的率性選擇,還是在深思熟慮念念不忘之下做出的謹慎抉擇,縱然不知身之所在,只要心中以執念和善念為光,去摸索自己的人生方向,必然能夠被人善待,終有迴響。

早先聽聞東野圭吾的作品思維縝密,基調弔詭懸疑,整本書讀下來,卻像是一碗雞湯,一個圓滿的溫暖治癒的童話故事。故事最後那封白紙的回信,不僅讓主人公眼中閃亮,也讓我紅了眼眶。感謝圭吾先生,用這樣一部作品讓我們感受到涓涓善意,並教會我們忠於內心,即便生活中必有挫折和磨難,心中也能照亮一片坦途,即便錯過沿途中的風景,也無悔心中所願併為此做出的抉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