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3》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8.49K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比例尺3》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比例尺3》教學反思

《比例尺3》教學反思1

“用比例解決問題”是本單元最後一部分知識,也是學習了正比例和反比例後的實踐應用。

本節課中我力求通過知識的遷移,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正確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比例關係,再列出相應的比例式解決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我把握本節課的重點,採用開放式的教學方法,將課堂的主動權放手交給學生,讓學生在獨立探索、獨立嘗試、同桌交流、質疑辨析、對比歸納、概括小結、拓展延伸中輕鬆、高效地掌握本課知識。

引導學生按步驟、按思路用比例來解決問題,在進行變式練習時學生順理成章地理解了題意,學會了用比例解決問題。

但是,學生一般都不喜歡用比例方法解答,而喜歡用算術方法解答,我想這與我沒有很好地想辦法讓學生體會用比例解決問題”的優勢有關吧,下一階段必須要注意這一問題的學習了。

《比例尺3》教學反思2

《比例尺》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比例”第三節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要求學生認識比例尺,包括數字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會這兩者之間的互化,會利用有關條件求出一幅圖的比例尺、圖上距離或者實際距離。這一部分知識對國小生來說比較抽象,課堂容量較大,如何在四十分鐘輕鬆完成這些任務呢?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結合教材特點,分析設計意圖,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儘量聯絡生活實際,與學生身邊的事聯絡起來,激發學生的參與慾望,有了參與,才有學習。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的感想主要有以下幾點:

1、由身邊問題引入比例尺。

本課內容距離學生生活較遠,雖然在今後的地理,製圖等知識中,會有所體現,但是以目前六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講,卻不會接觸。所以,我將匯入情境設定為一個腦筋急轉彎,通過提出問題:“一隻螞蟻8秒鐘就能從北京到上海,這是為什麼?”這樣比較趣味的匯入,學生很感興趣。

2、在具體情景中探究新知。

結合教材特點,引用淘氣和笑笑繪製的學校周邊平面圖的比較,讓學生體會同一幅圖不同的距離必須按一定的比來畫,否則不合理,這個比就是比例尺。這一情景的出現,強調了比例尺的重要性,學生有了更為強烈的求知慾望。比例尺是什麼?在小組合作交流中,讓學生理解討論,知道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就是比例尺,這個比不是尺子,而是一個比,要求當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單位統一時才可比。

3、在小組合作中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充分利用課本,引導學生計算笑笑繪製的平面圖的比例尺,然後告訴距學校實際距離的某活動中心的位置,讓學生畫出這一地點。那麼學生就必須算出圖上距離來。這時學生演算法較多,可以是:40000÷10000=4(釐米)也可以40000×1÷10000=4(釐米),也可以用比例來解答。解答過程讓學生在小組中展示比較,講清道理。

當然,這節課有很多遺憾之處,我覺得安排上有點凌亂,條理性不夠好。雖然學生做了總結梳理,但對整堂課教學來說還是有遺憾,如果安排更有條理,我相信,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刻。

總之,要遵循學生學習心理規律,就要尊重學生的理解,讓學生在不斷的體驗和感悟中總結和調整自己的學習,在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學會學習。

《比例尺3》教學反思3

《比例尺》是人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教學內容。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學習比例尺的相關知識,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比以及比例的有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比例尺這一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抽象,離實際生活較遠,不易讓學生直觀的理解。這節課的教學要求是: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產生比例尺產生的必要性,理解比例尺的意義。2、能看懂線段比例尺,會進行兩種比例尺的轉化,並會根據給出的具體資料求比例尺。在設計本節課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同時又思考如何將這樣一節概念教學恰到好處的與實際生活聯絡起來,同時促進學生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1、在上課伊始,呈現了學生乘坐火車和小螞蟻在地圖上爬行的例子,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從而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和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2、 在探究新知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在自己探索中學到知識。在學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後,引導他們進行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轉化,這一環節我比較注重培養學生自己思考的能力,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自己探索,自己與其他學生交流,在交流中學到新的知識。通過此環節的學習,學生已能運用比例尺的知識解決問題,為後面例題的學習做出很好的鋪墊。

3、孩子的想法是獲得知識的源泉。通過創設生活情景,使學生始終處於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狀態,熟練掌握了線段比例尺和數值比例尺的轉化,及會根據給出的具體資料求比例尺,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同時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以此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這樣讓孩子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了能力,通過本節課讓學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了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這節課也有遺憾之處,如果學生們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會更好。作為一個數學老師,我會不斷地探索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一節課是否上得好,並不是因為這位老師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為學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

《比例尺3》教學反思4

《比例尺》這部分內容重點是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把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以及能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在實際教學的過程,孩子們的熱情似乎也挺高,反應也不錯。像比例尺的概念挺好理解,把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也進行了板書,以及必要的練習。自以為這節課的內容也沒有什麼較大的難度,學生應該都能夠接受。可反映到作業本上就不是那麼回事了,求比例尺,應該是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有變成實際距離比圖上距離的。比例尺互化的格式有幾個是創新的,可似乎這幾種創新寫法不是那麼正確。為什麼?把孩子叫到身邊,我問他們:“我在板書的時候,你們仔細看了嗎?”都齊刷刷地回答我看了。“看了怎麼連寫法都亂七八糟的。”孩子們個個無語,一個個冤枉的樣子。

後來我冷靜地想了想,可能是以下幾個原因吧。

一、對比例尺的接觸較少,縮小的比例尺可能看到過,如地圖等,放大的比例尺就比較少見。因此,會有一個錯誤想法,較小的數是圖上距離,繼而就出現了實際距離比圖上距離的情況。

二、為了集中孩子們的注意力,我在課堂上會比較注意口頭交流,認為懂了可以不寫,但實際上說跟寫還真的是兩回事,會說不一定會寫。如果我們把圖上距離1釐米等於實際距離20千米的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會說20千米等於2000000釐米,因此寫成數值比例尺是1:2000000。這樣,學生在寫的時候會覺得怎麼寫好呢?儘管有板書,但那也是走馬觀花,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看來以後在課堂上必要的寫還真不能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