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讀後感7篇

來源:文書谷 1.38W

《韓非子》讀後感1

所謂“利民萌便眾庶之道”,就是韓非的政治主張,也是現代耳熟能詳的一個詞語——法治。《韓非子》一書,就像是韓非在封建社會的大框架下,以“法/術/勢”為核心的一本“政法大綱”

《韓非子》讀後感7篇

以我,一個國中生的思想來看,韓非的政治主張與其他類似於儒家的思想最大差異在於“法治”和“禮治”兩個概念。、

韓非本人從他選取的故事來看,是想要證偽儒家在《論語》中記載的關於仁義治國的觀點。比如《難一》裏講到的歷山的農民與舜,韓非通過一系列關於堯,舜兩個聖人的辯證,揭示了他們兩人都被儒家稱為聖人的話是自相矛盾的,最後引申到一個治理天下的人“釋庸主之所易,道堯舜之所難是”不能成功的。

第二點,如果一個國家的君主像中山國國君那樣(也像儒家提倡的那樣)“好巖穴之士”的話,那麼《經四》裏説的“中牟之異棄田圃而隨文學者,邑之半”的事就一定不可能避免。而這個觀點在書中被反覆提到過,像“齊王好衣紫”和“鄒君服長纓”這些故事就讓孔子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顯得黯淡無光,更加襯托出了韓非對於理想的中央集權社會中君主的定義:“人主者,守法責成以立功者也。”

第三點,這本書裏最重要的部分:法、術、勢和包括《定法》,《有度》,《八經》,《用人》等十四篇的建國綱要。法,在書中的意思就是法律。術,據書中觀點是君王心中必須要掌握的用人知道。勢,就是自己的權勢。這三者在建國,強國的過程中缺一不可。我把這些轉換成通俗語言,就是依法治國,善用人才,羣眾路線。法,在本書中正好有一句概括性的介紹,就是:“賞莫如厚,使民利之;譽莫如美,使民榮之;誅莫如重,使民畏之;毀莫如惡,使民恥之。”這句話的意思是獎賞不用太豐厚,讓人民有追隨利益的感覺就行了,名譽不用太高上,讓民眾有榮譽就行了,聲討不用太激烈,讓民眾害怕就行了,處罰不用太惡劣,讓民眾有恥辱就行了。這是韓非運用人們的心理習慣總結出的立法原則。而法在文中的解釋在現在看來是很簡單的:君主給臣民們的規定——哪些能做,哪些不能。術就是現代的用人法則一樣的規定,主要體現在發現好的人才後,要先讓他在基層鍛鍊,並考核他的能力。這一點,韓非能這麼早想到,是極為可貴的,也正是儒家學説提倡的“直接任用賢人”的錯誤理念影響了後世幾千年的官僚體系。而勢的定義,給大家舉個書中的簡單例子:如果桀紂生來就在君位上,而堯舜則生來是賤民,那麼桀紂在統治時,天下有十個堯舜也不能安定國家;而如果反之,堯舜生來在君位上,而桀紂生來是賤民,那麼有是個桀紂也不能擾亂國家的秩序。

《韓非子》在文學上的意義主要在於《內、外儲説》的寓言故事。在法律界的件數則是真正法治意義的提出者。韓非本人也是一個敢於實踐的人。新世紀,許多古代的學説,例如儒家和道家,都已被重新發揚,我們希望對於同樣在諸子百家裏有重要地位的法家,也有這樣經過去其糟粕,取之精華之後的重新復生,“古今異俗,新舊具備”!

《韓非子》讀後感2

《韓非子》,這絕對是一部鉅作,雖然是在幾千年前,但是,其中許許多多的思想至今受用。

從小便聽過《濫竽充數》《畫蛇添足》等等,直到有幸看了這本書才知道,這竟均出自《韓非子》。

這次,我看的是《外儲説左上》,主要講的是“君之外謀”,其中“説一”的第二段尤其令我感悟頗深。

這段主要講的是墨子做木鳶與葵與射稽唱歌的故事,就拿第二個故事來説吧,葵唱歌時,大家都輕鬆又愉快,而射稽唱時,大家又吃力又疲憊,但有人注意到嗎?事實上,射稽唱時的效率比葵唱時的效率高出了許多。

這是為什麼呢?這便是良藥苦口,不要對苦澀的事物產生厭倦,事實上,這往往是最妙的靈藥,葵所唱的歌是一顆甜味的糖,讓人感到舒坦,射稽的歌是苦味的藥,雖苦,但功效甚好,這便是甜苦之分。

那到底該如何抉擇呢?忠言逆耳,聰明的人會去鼓勵別人,因為他知道這是最好的方法,英明的人會去聆聽它,因為他知道,這能創造出最好的功效。

墨子,連他也會做過愚蠢的事,但他,就是聰明人,他知道做木鳶是件傻事,而那些看似平常的事後,卻隱藏着良方。

生活中,社會上也是如此,那些最誠懇的勸告,總是不那麼順耳。家中,父母隨時的關照與提醒,總是對你最好的話,但在我們耳中,總是那麼嘮叨,平日,老師的循循善誘,潺潺教誨,是枯燥和無味的,但這又是最富哲理的話語。

夫良藥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人而已疾也。忠言拂於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讓我們記住這兩句話吧,這是我所理解的,但這將永遠伴隨你左右。

《韓非子》讀後感3

這周,同學們開始讀《韓非子》這本書。它的作者就是戰國末期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韓非子。

韓非是春秋戰國時期韓王的一個兒子,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師從於荀子。荀子是春秋戰國晚期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繼承了孔子的治學傳統,是儒家經學的主要傳播者之一。

為什麼一個儒家的老師教出了一個法家的學生呢?孔子強調的是:仁、義、禮、智、信;孟子強調仁、義、禮、智。孔孟之道中,仁都是第一位的。孔子和孟子都認為人性本善,道德源於人的內心。而荀子的看法卻不同,他認為人性本惡,人的道德是靠着人的智慧所進行後天的“改良”所得到的。

與孔孟相比,荀子提倡禮法兼治,他的思想則具有更多的現實主義傾向。他在禮儀道德教育的同時也強調了政法制度的懲罰作用,這與法家提倡的“依法治國”大同小異。

俗話説"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韓非對荀子思想中的”法“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認識。韓非對於凡夫俗子的自我約束能力並不抱希望,故而推崇強制的法。

《韓非子》一書共五十五篇,十萬餘字,呈現韓非極為重視唯物主義和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專制主義理論2,目的是為了專制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霸道思想。

書中也記載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小寓言故事,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濫竽充數》等。此外”矛盾論“及君主中央集權的概念也都是他提出的,也説明了他善用大量淺顯的寓言故事和豐富的歷史知識作為論證資料。生動,形象的表達了他對社會人生的深刻認識。

可惜的'是,他卻恰好死在了他“人性本惡”的觀點上。李斯——他的同門師兄,因為嫉妒,想辦法殺了他,享年四十七歲。

《韓非子》讀後感4

每一個通讀過《韓非子》的人,都會深深地被其中閃爍的智慧的光芒所吸引。在中國古代的歷史長河中,浩瀚的思想史星空裏,韓非子的思想始終耀眼,雖不如儒家思想那樣被統治者奉為正統,道家思想那樣被文人志士推崇,但卻真真正正推進了歷史的進程,加速了社會的進步,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今日仍未磨滅。

作為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韓非子總結了前輩法家人物的思想,把商鞅的發“法”,申不害的“術”,慎到的“勢”三者結合在一起,明確闡述了法、術、勢三者結合的法家思想體系。所謂“法”,是指國家的法律、法令、規章制度。法必須編著成文,設置在官府裏,公佈與老百姓中,讓所有人都知道、都遵守。難能可貴的是,韓非子明確提出了“法不阿貴,繩不撓曲”、“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等觀念,在一定程度上觸摸到了法治的核心思想――公平、平等。“術”是指君主考察、舉拔、控制羣臣的一整套方法,其中包括一些具體的考核、檢驗下級工作的程序,也包括一些藏於心中、不可告人的祕密心術。“勢”是指君主的權勢。他對

於君主來説,這三者缺一不可。直到今天,這些思想仍然發揮着作用。

同時韓非子站在新興階級的立場上,看到了“亂世”現象背後的本質,形成了一種發展的歷史觀。認為歷史是不斷髮展進化的,不是循環往復,更不是今不如昔,因此應該對未來充滿信心。他甚至還曾從人類物質生活條件的改變方面分析歷史發展的軌跡,接近了唯物史觀的邊緣。他把以往的歷史發展分為上古、中古、近古和當今四個階段,認為“上古競於道德,中古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時代不同,治國方法也應不同,所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他嘲笑主張復古守舊,不知變通的人是“守株待兔”,他清楚地意識到新興階級代表着當時歷史前進的方向。這些在當時可謂驚世之言的思想,在今天來看幾乎已經是大家所共認的基本常識,由此可見韓非子的智慧。

韓非子人性思想的核心是“性本利”,他認為人人皆有好利惡害之心,一方面君主應利用人的這一特性,做到賞罰分明,另一方面更要時刻警惕大臣,不要輕信他人,尤其是枕邊之人。在《八奸》之中,“同牀”位列第一,其次為“在旁”,而在《備內》中,更是明確提出了連自己的妻子兒女也要嚴加提防。這些觀念,雖然有些偏激,但不可否認,即使在當今他們仍然是導致違法犯罪的原因。同時韓非子也提出了一些解決此類現象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兩條就是嚴刑峻法和建立牽制考核制度。他在《有度》中明確提出執法者有力,國家才能強大,決不能允許他人在法律制度之外耍小聰明。同時也在《八經》、《揚權》、《用人》等文章中,多次提到了要運用多種手段對羣臣進行考核,如設置監察機構,公開宣傳等。也提出在防止大臣大權獨攬的同時,更不要出現“胳膊粗過大腿”的現象。這些思想在今天看來仍發人深省。

韓非子的思想中也留下了許多維護加強君主集權的理論,具有明顯的獨裁、專制、反民主的色彩,成為後世封建專制主義的開端,但考慮到當時的社會現狀,這些思想是有存在的理由的,事實證明也是有效的,這些思想為秦朝統一的封建帝國奠定了理論基礎,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的正是韓非子的一套法制理論。不得不承認,在封建社會初期,韓非子的思想起到了強化國家政權,鞏固國家統一的作用。

從總體上看,韓非子的思想屬於務實派,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基本情況,具有很高的可行性,但由於歷史的侷限性,也有一些偏激的地方。比如輕視工商階級,在《五蠹》明確提出了工商之民是危害社會的五蠹之一;否定“仁義”在治國之中的作用,認為“仁義”靠不住,批判儒、墨兩家的學説。在《有度》中,將廉、忠、仁、義、智闡述為亂世的產物,更在《顯學》中,明確指出,儒墨兩家不是白痴就是騙子,與算命先生一樣不可信;忽視民眾的主觀能動性,認為民眾本來就傾向於服從權勢,須靠韁繩和馬鞭來統治,而民眾的見識猶如嬰兒哭鬧,不足採納。

韓非子的思想之所以未湮沒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是因為他思想的精髓就是對侵淫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的今人來説,仍然振聾發聵,受益匪淺。它像刻薄的解剖刀,把官場政壇的血腥真實剖開;它像無情的顯微鏡,將人情世故醜陋本質放大,這正是《韓非子》的難得之處。因此,可以相信無論社會如何發展,韓非子的思想仍會發揮出它耀眼的光芒,指引人們前進,閃耀在中國思想史的星空中。

《韓非子》讀後感5

近來,我們學習了有關韓非的幾篇文章。在我看來,韓非闡述觀點的方法很特別,不像孔子的循循善誘,不像孟子的比喻,而是用寓言故事。在這麼多的寓言故事中,使我最為有感的是那秦穆公使自己的兒子在晉國、楚國做官的事。這一則所揭示的道理很明確,那是“遠親不如近鄰”。正如之中所講:遠水救不了近火,遠水解不了近渴。怎麼來看“遠親不如近鄰”呢?舉個例子,如果你家着火了,你是尋求你周圍的人幫你救火,還是跑到很遠請“遠親”來解救呢?答案很明瞭,你會選擇離你最近的周圍的人幫助你。

那麼,縱眼當今世界,不看別的,來分析一下南海局勢。南海海域藴藏有大量的能源,所以引發了中國同周圍國家的主權問題。放下日本和越南先不説,把目光投向菲律賓這個島國身上。眾所周知,目前中菲在黃巖島對峙了一個月之久,原因是什麼?是因為菲海軍抓捕我漁民,首先引起爭端,而我國的海監船及時趕到進行施救。放下這些不説,先了解一下菲律賓。菲律賓一個很貧窮的國家,一個空軍沒有現役戰鬥機,海軍沒有導彈的國家,他怎敢侵犯我們至高無上的主權?不是説我們的國家強大,就不允許別國與我們進行爭議,而是因為某些國家想要重返亞太地區,組織第一、第二島鏈來牽制中國的快速增長。因為中國的迅速崛起,讓有些超級大國感到不安了,層出不窮、變化多異的“中國威脅論”滿世界都聽得到。菲律賓就是找到了這麼一個強大靠山才敢“狗仗人勢”的與中國抗衡,這無疑體現了菲律賓的狂妄和無知,他們想攀高枝,得到利益、軍援,可是他們的如意算盤是打空了。現在的中國和那些超級大國間的共同利益越來越多,合作領域越來越寬泛,交流也逐漸增強,而菲律賓呢?他們有什麼值得讓那些大國感興趣的地方嗎?難不成是香蕉嗎?那些大國是想阻礙中國經濟發展,從而保護自己的霸主地位,而不是和中國玩真格的,因為他們不敢對中國動手,那樣只會兩敗俱傷。可是,菲律賓領導人把那些大國的“意思”理解錯誤,從而像條瘋狗一樣亂咬人,還揚言將中國告向聯合國,那麼,我告訴你,中國可以陪你們打官司,我們耗得起,就算是陪你們玩火也可以!不像你們,漁政船還得借!最先進還是美國二手的服役了幾十年的一艘巡邏艦。

冷靜下來想一想,如果菲律賓顧及長遠利益,同中國一起開發南海,共享資源,那最後受益的是誰。現在美菲“肩並肩”軍演,你感覺你的地位提升了,別作夢了!你們只是美國手中的一顆棋子,用完就扔掉了,有誰會傻到幫助一個毫無利益可得的國家,而損失自身利益?在這裏,美國就是“遠親”,而中國就是你的“近鄰”。所以,我奉勸一句,不要仗着你的“遠親”來騷擾你的“近鄰”,否則當你家着火時,“近鄰”是不會幫你的。你的既得利益也就眼前這一點。説到底,你不如加強同你的近鄰的聯繫,找一個可以得到長遠利益的夥伴,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不要再給大鼻子當狗了,搖尾巴還不討好。

以上就是我對“遠親不如近鄰”的深刻理解。我從韓非子那裏學到了,現在再把這句話放在南海,我覺得,依然適用。

《韓非子》讀後感6

先秦諸子中,最另類的當屬法家學派。儒、墨、道三家至多是創立學説或是躬身實踐,法家則不然,法家的思想學説是要拿生命作交換的,用流血的方式來奠基。流血犧牲的不僅僅是平民或貴族,其中還有法家的人物。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商鞅與韓非。

商鞅之死,簡而言之是因為其得罪了太子贏駟這個未來的國君。韓非則不一樣,司馬太史説韓非死得很冤,入秦沒多久就被下獄致死。連自己的主張和抱負都來不及實現,就被李斯、姚賈陷害,死在了雲陽大獄裏。最為法家最傑出的代表,法術勢最後的集大成者,韓非理應是個大陰謀家,但為什麼就是鬥不過同樣是陰謀家的同學、大秦廷尉李斯呢?

從表面上看,韓非之死是因為李、姚二人的陷害。然究其本因,韓非是死在自己的學説上的,是死在自己手裏的。

作為韓國的王族子弟卻無法實現自己的主張。於是韓非閉門著書,在此期間寫下了《説難》一文。所謂“説難”即遊説國君之難。而且,只要你一不小心,就會把自己的命給搭進去。但是,作為專制主義代表的法家一旦離開宣傳、遊説人主,便一無所用其技。所以即便知道遊説之難,也要義無反顧地去遊説君王。

其實從韓非入秦到韓非死於雲陽大獄這一過程可以清楚的知曉,韓非只能算是一個偉大的理論家與陰謀學家,而非一個合格的實踐者。這就是為什麼韓非會鬥不過同樣是陰謀家的李斯。韓非自己在《説難》中坦言:“語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然而韓非卻給秦王寫了一道書,大談存韓之益處。韓非自稱韓國早已“與郡縣無異”,並稱秦國應該攻打的應該是趙國,因為趙國“聚士卒,養從徒,欲贅天下之兵,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計也。”趙國才是秦國的首要敵人,而韓國早已形同秦國的郡縣了,不具有威脅秦國的能力。秦國若是攻打韓國,只會讓“天下明趙氏之計”,對秦國沒什麼好處。此外,韓非還當着秦王的面指責姚賈“以王之權、國之寶外自交於諸侯”。還因為姚賈的“前科”要秦王注意。就這樣,韓非與姚賈結下了樑子。不過,韓非也許不知道,他的一篇存韓書,同時也和秦王結下了樑子,讓嬴政對韓非的好感度與狂熱度驟然下降。

不得不説,韓非其實很可憐,他總結的除陰奸之計,到頭來卻把自己給除了。而且,嬴政是絕對不會後悔殺死韓非的,他會把韓非的理論變成實踐,但絕對不會要一個礙事的韓非。司馬遷所謂的“後悔”只是聯繫到了自己而發出的一廂情願的感慨而已,畢竟他是司馬遷而不是嬴政,他怎麼會知道嬴政的思量。他只是把秦王與韓非的關係強加到了自己與劉徹之間的關係之上。連司馬遷自己都説“獨悲韓子為説難而不能自脱”。當時司馬遷因為替李陵辯解而開罪武帝,所以才會把自己的處境與韓非聯繫起來。故司馬遷言秦王悔,實則希望武帝會後悔而已。

《韓非子》讀後感7

《韓非子》為韓非所著。韓非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了老子的思想,被世人稱為是“集大成者”。《韓非子》是一本講治國之道的書,裏面有許多大道理,也有許多小故事。讓我印象較深的是《濫竽充數》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大意是:齊宣王讓人演奏樂器,一定要有三百個人。一讀書人請求參與吹奏,齊宣王很高興,並用許多糧食來供養他。齊宣王死後,湣王即位。湣王喜歡聽一個人一個人的演奏,先前的那個讀書人因不會吹奏,就只好逃走了。這個故事諷刺了那些沒有真才實學、渾水摸魚的人;也從另一個側面説明如果君王好大喜功,就會讓一些無才德之人鑽了空子。

韓非的許多政治思想,都不被韓國的君王所採納,但他的理論卻在秦國獲得了豐收。他的思想深受秦王的親眯。秦王曾説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可由於秦王先前的猶豫,使韓非中毒身亡,讓秦王感到十分遺憾。但韓非的主張見解,為秦王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韓非從君王的角度寫下了《韓非子》一書,裏面有許多管理國家的深明遠見。他的主張可用十個字概括:有功則厚賞,有過則重罰。在這中間就充分體現出了了中央集權思想,君王需要通過“法、術、勢”三個渠道來治理國家,將他們運用自如。法,是指君王對臣下以及百姓所定的法律;術,就是指君王用人的辦法,即所謂要“深藏不露”;勢,也就是君王在整個官僚體系中自己的力量。韓非認為只要君王掌握了這三點,就可以把國家管理的井井有條。

如果君王不從實際出發,好大喜功,那就必定會被一些無才德之人鑽空子。而韓非寫這本書的意義就是教導君王怎樣防範“濫竽充數”之類的小人,使用一些有真才實學、能為國家帶來利益的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