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2.68W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1

我終於看完了《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感覺作者派克先生真是很了不起,這個系列寫得很深刻透徹,也很有趣,竟然可以讓人在覺得釋懷的同時又感覺到壓力。就好像派克所説的,精神的追求大家知道是相似的,可是個人卻可能以為自己的心靈旅程是獨一無二的,而派克告訴我們,其實這依然是雷同的,自我所感受到的,其實他人亦然;沒有絕對幸福的童年,把一切歸咎於童年受到的傷害其實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所謂人性,並不是指一成不變的某種特質,其實是在不斷的調整和變化的;人們會覺得始終保持思考太累人,因此往往更容易追求精神而忽視心靈;而當心靈被忽視壓抑得太久,就會通過別的症候表現出來.人生苦難重重,人生錯綜複雜,幾乎所有人的心理都會出現問題,或者説我們的心靈總會面對天性中的弱點,比如只顧當下,比如懶惰。

讓我覺得釋懷的是,知道人類都是如此,都面對着如此的命運,這讓我知道自己的問題是不足為奇的了。這也解釋了我之前的迷惑,就是看到某些眾人所謂的優秀成功人士,為何我卻總覺得他們有所欠缺。之前我以為這是和人格的高尚是否有關,現在我覺得説人格這樣的格調太高了,事實上絕大多數人未必能追求高尚的人格(當然包括我),就好像當年金大俠對人類寄予厚望的結果多半是失望。其實我們未必需要擁有那樣高尚的人格,就好像孫未説“英雄和暴君一樣,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我們所應該做的,其實是追求我們心靈的開闊和富足。然而,“少有人走的路”,從書名可以看出思考、反思、追求心靈的健全的人是很少的,我當然沒權利做出這樣的結論,不過派克就比我有資格多了吧,呵呵。因為這條路很難,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需要不斷地學習,如此種種也讓我感覺到壓力,而且因為多數人都不走,所以走的人就會感覺到寂寞。

我覺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覺得他非常睿智豁達,也非常平和包容,他説過其實人未必一定要去找心理醫生,某些心理醫生其實只是把你改造成社會所接受的模式,而讓你徹底失去了自己——這個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説中已經表現過了——“現代心理治療目標是讓患者恢復‘正常’,用統一標準規範人們的生活,結果只能令個性萎縮,變得淺薄而蒼白。”而且心理健康也並非總是陽光活潑,毫無陰影。事實上,“抑鬱造成的空虛,乃是思緒和情感的温牀;年齡的增長和衰老,可以促使我們關注心靈;死亡讓人更強烈的瞭解到生命的意義;深刻體會眼前生活的空虛,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讓我們失去一部分的純真,這對心靈也是有好處的。”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2

很少有書,我看了之後會寫讀後感的。偶然的機會看到這本書,讀了之後感覺很有道理,有的地方寫得很好,對將來會有所幫助,因此寫下讀後感,算是加深一下理解。

首先這是一本心理醫生寫的,教你如何使“心智成熟”的書,其中有詳細的邏輯分析,也舉了很多病例解釋它心智成熟即“精神”的成熟。

要想心智成熟,必須要有“自律”,遇到問題時能直面問題並解決它。我身邊就有一個人,天天過得渾渾噩噩的,放縱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盡情享樂。她也知道這樣不好,但是一直改不了,就是因為她缺少自律。而自律的原動力是"愛",真正懂得愛的人,懂得愛自己和周圍的人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約束,以此促進周圍的人的成長,促進他們心智的成熟。

隨着自律的不斷加強,愛和人生經驗一併增長,我們會越來越瞭解自身成長的世界,以及我們在世界中的位置,形成我們自己的世界觀。很多人從未有過大規模跳躍,也就無法實現真正意義的成長。這裏要指出的是,生活中確實有很多人很不“成熟”,尤其是那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他們將要承擔很多的責任,但內心還是很幼稚,這對他們的下一代都會有很大的`影響。或者一些上級領導,心智同樣需要成熟,這對下級的發展是必需的。

要建立與現實相適應的世界觀,我們必須不斷學習,增進對世界的認識。

阻礙心智成熟的障礙是“懶惰”,即自律的反面。而懶惰的特殊形式“邪惡”則是指主動捍衞自己的懶惰,它們在人類進化過程中不可避免存在着。(這下知道“邪惡”的另一種定義和本質。)書中同時提出“潛意識”這個概念,及如何利用病人不經意流露出的“潛意識”解決病人遇到的問題——因為心理疾病就是由於我們自己的意識抗拒潛意識而產生。這是一個獨特的理念,對於很多人包括心理有問題的人都有幫助。我們要善於發現和傾聽自己的潛意識,雖然很多時候它深深藏在你心底。

最後,心智成熟的最終意義何在?我們在心智逐漸成熟的旅程中,需要不斷自我糾正和自我調整,最終我們瞭解人生的真諦,清楚我們在想什麼、在做什麼,我們將擁有駕馭人生的強大力量,我們就會感覺舒適而愉快。這種幸福快樂的感覺在其他方面是很難體會到的,而那些不瞭解這些真諦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的人也是很難體會到的。當然,我們走了“少有人走的路”——通向心智成熟的路,我們到達了頂峯,周圍有很少人和我們在一起,前面也沒人帶路,我們不知道前面的路接着怎麼走,這時我們可能會難以採取行動,同時我們會產生孤獨感。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3

這本書就講了2件事情:自律和愛。沒讀之前,我的理解:“自律”,從字面上就是自己很好的把控自己,自我約束;“愛”,從心底,由衷的,全身心的;

讀了以後,知道了原來自律還可以這樣衍生;然後開始考慮什麼是真正的愛。所以,有輸入真的是好事情,讓我原來不懂的東西有了合理的解釋,也注入了新的知識,還可以引導自己變得更好。書本的原話就不重複了,聽的時候我很認真的做了些筆記,而且想把聽後的'感想盡快的寫下來。以下是我的一些收穫。

書中的“自律”,包含了:延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於事實和保持平衡。我收益最大的是明白了何為”延遲滿足感“。心扉是在我婚姻的第8個年頭才出生的。之前,我從不覺得有孩子是件快樂的事情。相反,我更享受2個人無拘無束,想幹什麼就可以幹什麼的愉悦。甚至覺得丁克非常好,有孩子很煩,責任太大。常常潛意識的告訴自己,我不喜歡孩子,我不會是個合格的媽媽,我喜歡現在的生活。這就如書中比喻的,吃蛋糕會先把奶油部分吃完,只想享受最簡單最容易的部分。每次和心扉舉例子講道理,也很希望自己一次把道理講透,讓她從此明白!現在知道了,原來我不懂得要推遲滿足感。我應該耐心陪伴孩子面對困難,讓她覺得經歷的事情都是可以忍受的;當愛和照顧給到了孩子,讓她感受到自身價值,不輕易浪費自己的時間;體會到困境也可以捱過去,能面對苦難的時候,書中説,這就是自律的起點。

承擔責任、忠於事實和保持平衡會比較好理解一些。即不過分把一些東西加註在自己身上,讓自己活得很痛苦;也不事事都把責任推向對方,讓別人很痛苦。要承認所處的環境帶來的一切,不要沉浸在自己的假想世界,甚至移情。承擔該承擔的,不能把所有的責任壓在自己身上。

書中的“愛”,也是全新的解讀,至少對我而言。什麼是真正的愛?愛,是一個動詞。不能把感覺當成了愛。但我們以為的一些愛,喜歡也好,精神灌注也好,是培養愛的基礎。然後不斷的努力,滋生出真正的愛。會傾聽,能承擔風險,尊重對方的獨立性。對於女兒,我不要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在她的身上,而聽不到她真正的聲音。

最後我很喜歡書中説的2句話:“懶惰的背後是恐懼”;“當我們懂得更多以後,我們會更加的謙遜和快樂”。我想成為這樣的人,做些自律的事,用行動來表達愛,逐漸走上這條少有人走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4

本書開篇即説: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能啟發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為解決問題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斷成熟。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而人生的問題和痛苦是客觀存在,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學會理解他人,找到真正的自己,練就一個強大的內心是我們唯一可選的路。

書中提到這樣一個實驗,實驗人員給幾個四五歲的孩子每人一塊糖,然後告訴他們如果現在就吃也可以。但是如果能夠等到明天早晨還沒有吃,那麼就可以再得到一塊糖。然後觀察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馬上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堅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並得到了第二塊糖。在這之後,實驗人員跟蹤觀察這些孩子,發現那些堅持住的孩子在他們長大後都獲得了成功,成為傑出人士。想想就會明白,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就能夠面對糖的誘惑,做到了推遲滿足感,這種自律的精神和能力在今後的成長中會給他很大的助力。

為個人行為承擔責任,難處在於它會帶來痛苦,而我們卻又想極力規避這種痛苦。我們力圖把責任推給別人或組織,就意味着我們甘願處於附屬地位,把自由和權力拱手交給命運、社會、政府、上司。為遠離責任帶來的痛苦,許多人甘願放棄權力,實則是在逃避自由。

我們是否有可能完全逃避心靈的痛苦呢?或者説,我們是否能把心靈的痛苦降至最低呢?答案是否定的。世界需要有能力的人,心智成熟者則是最好的人選,他們的內心擁有強大的力量,能做出各種決定。在全知全能的狀態下做決定,遠比在一知半解的狀態下,要經歷更多的痛苦。譬如説,兩位將軍各帶一萬名士兵外出作戰,在一位將軍眼裏,一萬名士兵不過是戰略工具而已,而在另外一位將軍看來,士兵不僅僅是作戰的工具,他們個個都是獨立的生命,是家庭的一份子。

那麼面臨生死關頭,哪位將軍更容易做出決策呢?也許你認為心智成熟的人,絕不會成為前面那位將軍。但很明顯,答案就是前者,因為他不必忍受心智成熟者所要經歷的.痛苦。類似上述情形,也會發生在企業主、醫生、教師、父母身上,人人都有可能碰到這種情況,做出影響一生的選擇。但容易做出決策的人,並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決策者。最好的決策者,願意承受其決定所帶來的痛苦,卻毫不影響其做出決策的能力。

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你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勇於承擔責任,敢於面對困難,才能夠使心靈變得健康。學會推遲滿足感,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式。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5

21世紀是心理學的世紀,但有許多人心智不成熟。如果説以前中國人最大的問題是温飽問題,那麼今日中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心理問題。我認為任何人都該讀一讀《少有人走的路》,在M.斯科特。派克的淡淡敍説中感受這本暢銷20餘年的心理書的真正魅力。

一、先苦後甜還是先甜後苦

“自律”被作者分為幾大類,但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由一個實例引發的思考。一個女財務分析師因經常拖延工作而去向心理醫生求助,但他們始終找不到原因,直到作者無意當中的一個問題解開謎底“你喜歡吃蛋糕嗎”因為這位分析師喜歡將工作像吃蛋糕先吃奶油一樣,先完成容易的再去完成困難的事,導致她整體速度極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注意,先苦後甜固然比先甜後苦更有利,但人們止不住先嚐甜頭的用功,往往事倍功半。這種習慣如果不在童年時養成,長大便無法改善。所以導致拖拉,中國的許多學生會產生這種行為,往往是因為貪圖一時安逸而造成的。

二、家庭教育成就孩子一生

父母的教育對孩子們至關重要,家是人們的第一所學習,也幾乎決定了孩子未來生活的發展趨勢。有許多父母習慣用嚴厲的體罰教訓孩子,本質上不上教育,而是發泄怨氣和不滿。這樣的家庭中出生的'孩子往往會成為問題少年。所以,父母應當學會關愛孩子,善於傾聽孩子的心聲,能對症下藥地解決孩子的疑惑。讓孩子得以健康歡樂地成長。當然忙於工作無心照顧孩子的家長也會使孩子不懂自律,無法無天。毋庸置疑,父母的愛,決定了家庭教育質量的優劣。充滿愛的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僅有孩子在童年時能得到父母的愛和照顧,長大後內心才會擁有安全感。

三、必不可少第認真傾聽

在我們六年級之前,常會拉着父母不斷地説話,沒完沒了,滔滔不絕,往往父母會不理睬或假裝傾聽,實際忙自我的事以及有選擇性第傾聽。但應對青春期的孩子,這些方法明顯不適宜。因為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開始有個人思想便更加需要父母的關注和傾聽。用心傾聽,是一種愛的行為,能從孩子口齒不清,語句不通中品味更偉大的不一樣,從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發掘不平凡之處,將個人想法放在一旁,儘可能低體會説話者的感受,使彼此得到自我完善

為什麼人人都愛逃避問題是因為我們心智還未成熟,本書作者點明瞭一個人們從來不敢説的,也不願承認的話:幾乎人們都有心理疾病,只是程度不一樣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樣的心理疾病,只是得病的時間不一樣而已。但我們不能逃避它們,而應當勇敢滴應對自我的問題,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6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關於心智成熟的心理書,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人走向心智成熟的方法,而看了本書我確實有很多的收穫。

人生苦難重重,而只有真正理解並接受了人生苦難重重的事實,我們才會釋然,也不會再對人生的苦難耿耿於懷。苦難,是可以開啟人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的。

有許多家長,學生,甚至我自己,也曾經埋怨過,國小階段學生學的東西是不是太難了,我認為國小應該是培養孩子讀書興趣的地方,不應該讓學生過早的接觸太難的問題。但是看了這本書,我有了不一樣的認知,其實國小階段的問題與難易是沒有關係的,我們會發現: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照樣有學生不會,所以,學生與學生之間之所以會出現差異,在於學生有沒有主動的去面對學校為孩子們設計的各種問題,學生有沒有動腦筋,沒有想辦法解決問題。正常情況下,正如富蘭克林説的:唯有痛苦才能給人帶來教益。其實,如果深入到學生中去,我們就會發現,所謂的後進生,只不過是面對問題不停的拖延時間,或者視而不見,希望問題自己消失。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大都喜歡玩遊戲,甚至沉迷於遊戲?也許就是為了躲避現實中存在的問題。

本書的作者告訴我們自律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擔痛苦,解決問題。而自律則源於愛,後進生更需要父母以及老師的關愛。富有愛心的爸爸媽媽或者老師,要給學生一種意識或者提示:“爸爸媽媽,老師都願意陪我忍受困難,困難也沒有那麼可怕。”當然父母的愛必須是表裏如一持之以恆的。

對愛的理解其實有很多,但是有時候我們都不太懂什麼是愛,作為老師,我時常反思自己,質問我自己,是不是真的愛我的學生。

我們學校有愛心義賣,學生們都積極參與,其實在我的意識層面我深刻的`知道,應該把愛心義賣交給學生全權負責,我只需要從旁協助就可以,但是,出於某種擔憂,我幾乎包辦了愛心義賣的許多事情,在班級義賣上是獲得了成功,但是對於學生而言,我的做法是愛他們,幫助他們嗎?他們需要的是這樣的老師嗎?這個活動對學生有什麼幫助呢?他們體會到愛心義賣的意義了嗎?

這本書,給了我一個答案,愛,應該是傾聽學生的需求,該放手時就放手。我們應該時刻記住紀伯倫的詩句: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有自己的想法……這首詩對老師也適用,我們應該時刻警惕。

其實讀了這本書收穫很多,可以説是這本書是開啟人心靈的實操書,能夠點亮我們內心的黑暗,正視自己的問題。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7

同事推薦我讀一本書《少有人走的路》,當第一次聽到這個標題時,我便被他吸引住了,帶着好奇心我,我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這是一本美國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關於心理學的書,裏面討論了我們心理現象中一些比較本質性的問題。書中提出,當我們能夠自我做自我的心理醫生,解決自我所有的心理問題時候,我們也許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夠比較正確的看待宗教,把它當做一種真正實際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僅是精神寄託或理論。

書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學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為佛教不承認永久的“神”的實在性,而缺少這種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卻不這麼看,並非所有的宗教都務必要有一個神存在,比如科學本身就是一種“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於這種宗教不承認“神”的存在,或者説即使承認“神”的存在,也是務必透過實驗來驗證的。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佛教倒是真的相比於其他宗教來講更接近於現代科學一些。

作者説,每個人都有自我的宗教,只是也許自我不明白而已。當你坦然應對自身的問題並且每時每刻都在不斷改善自我的時候,你就離“神”越來越近,甚至於,你可能會發現,自我是可能到達“神”的境界的。很感歎作為一名西方學者,能夠提出這樣的觀點並且在長時間的行醫生涯中能夠去踐行它。是的.,離開了現實的土壤的學説是沒有好處的,即使崇高如哲學或者宗教,也務必如此。此刻這個社會,人們很多已沒有明確的宗教信仰,人們轉而信仰科學,這是社會的提高。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科學,正在某種程度上代替傳統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着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和心理學的發展,人們對宗教的認識會越來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會越來越展現,而負面的東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願大自然能夠給人以足夠的時間,來完成這種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麼難,讓心靈成長有多麼難,我們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種種侷限或許我們會排斥宗教,或許我們會認為科學深奧難懂,或許我們會認為藝術過於高雅我們無法涉及,再加上由於此刻分工極細的因素,我們往往只侷限於自我的行業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識成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們往往安居狹小的心靈一隅而自娛――到很難進入須臾納芥子的境界;事實上“對於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舊習,採取冷靜和懷疑的態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懷疑、自省、反思、進取、追求,的確是那麼難。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8

同事推薦我讀一本書《少有人走的路》,當第一次聽到這個標題時,我便被他吸引住了,帶着好奇心我,我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這是一本美國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關於心理學的書,裏面討論了我們心理現象中一些比較本質性的問題。書中提出,當我們能夠自己做自己的心理醫生,解決自己所有的心理問題時候,我們也許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夠比較正確的看待宗教,把它當做一種真正實際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僅是精神寄託或理論。

書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學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為佛教不承認永久的“神”的實在性,而缺少這種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卻不這麼看,並非所有的宗教都務必要有一個神存在,比如科學本身就是一種“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於這種宗教不承認“神”的存在,或者説即使承認“神”的存在,也是務必透過實驗來驗證的。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佛教倒是真的相比於其他宗教來講更接近於現代科學一些。

作者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許自己不明白而已。當你坦然應對自身的問題而且每時每刻都在不斷改善自己的時候,你就離“神”越來越近,甚至於,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是可能到達“神”的境界的。很感歎作為一名西方學者,能夠提出這樣的觀點並且在長時間的行醫生涯中能夠去踐行它。是的,離開了現實的土壤的學説是沒有好處的,即使崇高如哲學或者宗教,也務必如此。此刻這個社會,人們很多已沒有明確的宗教信仰,人們轉而信仰科學,這是社會的進步。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科學,正在某種程度上代替傳統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着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和心理學的發展,人們對宗教的認識會越來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會越來越展現,而負面的東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願大自然能夠給人以足夠的時間,來完成這種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麼難,讓心靈成長有多麼難,我們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種種侷限?或許我們會排斥宗教,或許我們會認為科學深奧難懂,或許我們會認為藝術過於高雅我們無法涉及,再加上由於此刻分工極細的因素,我們往往只侷限於自己的行業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識成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們往往安居狹小的心靈一隅而自娛――到很難進入須臾納芥子的境界;事實上“對於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舊習,採取冷靜和懷疑的態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懷疑、自省、反思、進取、追求,的確是那麼難。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9

很多書籍熱銷排行裏靠前的都是心靈雞湯、心理著作、名人傳記。今天我給大家推薦的這本書《少有人走的路:真誠是生命的藥》就是一碗美國知名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的心理學雞湯。

所謂心靈雞湯在我看來分兩部分説。首先如果你不相信有什麼勵志的事會發生在平凡的自己身上,那麼這一生再好喝的“雞湯”對於你都是毒藥;另外一方面,如果你是一個經歷過生活的一切還滿臉微笑去迎接新生活的人,那麼這份“雞湯”我推薦給你。

看完這本書的'第一印象讓我想起了那首《夜空中最亮的星》“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聽清。那仰望的人,心底的孤獨和歎息。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記起曾與我同行,消失在風裏的身影。我祈禱擁有一顆透明的心靈和會流淚的眼睛,給我再去相信的勇氣”

在這樣一個紛繁複雜的社會,很多人一直在強調你要去適應社會,不要讓社會來適應你;你做任何事要講情商,智商只是決定了這個事對不對,情商才決定這個事情做的成不成功。確實很久很久沒有人説過真誠這個説法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灰色地帶變成了上台面的祕密。

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禮儀必不可少,但如果濫用,反而會鉗制住良知,成為捆綁生命的絞索,讓人們之間充滿了虛偽和情商。因此,人與人之間交往最重要的不是禮儀而是真誠。

現代社會中無論工作、生活、愛情、婚姻、社交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當然,問題總會給人帶來煩惱和痛苦,也正因如此,很多人選擇無視問題的存在。這樣的做法可以讓人暫時逃避,但最終卻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引發更強力的痛苦。著名哲學家尼采曾經説過:凡不能摧毀我的,必將使我更加強大。逃避痛苦,就猶如麻木的人感覺不到疼痛一樣,會使心靈變得不堪一擊,最終走向畸形。保持真誠,就意味着我們必須勇敢地去面對,必須經歷痛苦,承擔責任,而不是對問題視而不見,或者用虛假的東西加以掩蓋。

還記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剛剛提出來的時候,每天反覆的學習始終感覺體會不到這個精神的真正意義。通過閲讀這本書突然大徹大悟,這不就是在提醒每個中國人要直面問題,拒絕逃避,敢於解決,勇於擔當。

真誠必然會帶來誠實的痛苦,而這樣的痛苦必將得到回報,那就是能讓我們的心智成熟,內心更加的堅韌不屈。是的,真誠,你就像夜空中最亮的那顆星笑着在黑夜裏飛奔。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10

像書名一樣,如果是二十歲的我看這本書,大概會摔書,大概也切合這本書的書名《少有人走的路》,因為要讀完這本書本身需要一定的自制力和延遲自我滿足的能力。

書中大部分內容描述的是是什麼的概念,很少描述為什麼或者對其一筆帶過,案例的主要作用是對是什麼的解釋,而不是為什麼活着怎麼樣的解讀。

讀者如果缺乏對進步的強烈願望,很難從這些抽象的文字中建立堅定的自律和自我約束意志,不具體的比喻又進一步加強了這種抽離感。

我經常有的一個感覺是,很多道理我們都懂,要做到卻很困難,就像我們總因自己亂髮脾氣責怪自己,卻無法控制自己下一次的歇斯底里。究其原因,我想,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脾氣暴躁的深層原因,只想想辦法把脾氣壓制住,卻往往適得其反,更添痛苦。瞭解自己的缺陷來自於原生家庭,並對了解某些行為對與錯相對來説是容易的,瞭解自己性格的形成複雜得多,卻很有必要。只有把問題的癥結打開,才不會一再發生類似的事件,身心俱疲又對自己一次次失望。

描述應該怎麼樣和不應該怎麼樣,對大多數人來説,更像是説教,讓人很容易產生抗拒感甚至不信任感。具體的行動和事例的支撐對觀念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就像現實和理想之間的橋樑,讓人看見可以實現的可能性,才有動力作出改變。

與此同時,作者提出“真正的'愛”的概念,當我們擁有真正的愛時,就願意推遲滿足感,做到自律和自我約束,不任由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愛是心智成熟的前提。

去理解對方,站在他們的立場體會他們的感受,對之表示理解,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去理解對方,對患者很重要。這一點,和現代心理學的觀念也是十分一致。

因為某些原因,我一直在和自己作鬥爭,但是越是鬥爭,越恐懼,越想逃避,結果越陷越深。一邊希望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來,早日“做個正常人”,一邊又不停受挫,對現實越來越失望。直到這幾年,接觸了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才慢慢對自己有了瞭解,也慢慢放鬆了心態,接受自己的缺陷,不再和自己作對,對外界的看法也更寬容。

書籍真是個好東西,人與人的理解是很難做到的,但是從書籍裏,我找到了多年不曾體驗過的被理解和鼓勵,也找到了面對人生的勇氣。不敢想象如果沒有書的陪伴,我現在會過得怎麼樣。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書,從書裏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