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好的教育》讀書心得

來源:文書谷 2.6W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後,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什麼是好的教育》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什麼是好的教育》讀書心得

《什麼是好的教育》讀書心得1

在前不久的時候我讀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就是什麼是最好的教育。在這本書中一共是有四個部分的,一共是做人,做事,學習和交往。

圍繞大的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個主題展開了很多小的標題,這本書是值得每一個老師看的書,因為在書裏面寫了很多教育上面的細節,也是很多老師不注意的一些方面。如果能夠好好的注意的話,那麼相信將來肯定能夠成為一個受人愛戴的老師。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什麼規定的答案。有的'覺得老師能夠給孩子增加學習分數,讓自己的學習成績更上一層樓,那麼就是更好的教育。

而有的覺得最好的教育就是能夠和自己的學生成為朋友,好好地瞭解學生心裏面的想法,並且能夠把每一個學生的潛能發揮到最大的能力。

雖然説對於一個學生來説成績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學習成績好的話,那麼將來這個學生的前程是不可估量的。

但是我覺得最好的教育並不是學習成績,所以我更加贊同的就是後面的觀點,這句話用在這本書中用四個字就可以代表了,那就是無為教育。

在學生做錯事情的時候不要總是想着去批評,而是潤物細無聲,讓學生慢慢地知道自己錯了,並且能夠在以後的生活中改變。這個就是無為的力量了。

《什麼是好的教育》讀書心得2

前不久,我拜讀張平老師主編的《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本書,感受頗深。全書分為:做人篇、學習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四個部分,圍繞着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樣一個主題問題給出了66個小的教育主題(即本書所説的教育細節)。它從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教會學生如何做事、教會學生如何交往四個方面入手,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更有效地關注教育細節,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可以説《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是我們教師的良師益友。

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本書趙國忠認為“最好的教育”是“無為教育”:它不為感知,卻又深深影響人心靈的教育。同時認為,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教會學生怎樣做人。這與盧梭在其名著《愛彌兒》中道:“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人的心靈,幫助人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的觀點是一致的。我也非常贊同這一觀點。那什麼是“無為教育”?“無為教育”實際上追求的是種無痕教育、適機教育,重視受教育者對教育內容、方式的認同度和接受度,重視教育本身對人的生存、發展、再學習的持久強烈的影響。是一種以學生的自我教育為主、教師的間接教育為輔的教育。

如何做到“無為教育”?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隱蔽教育意圖,以教育情境的薰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師自身的示範等為間接教育手段,潛移默化,摒棄單調、枯燥的説教,充分信任學生,因勢利導,使學生在沒有直接衝突式的説教中自覺接受教育,在獲得的親身體驗中領悟道理,在以自身為主體的自我教育中達到精神的昇華和認識的飛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意圖的隱蔽性

學生喜歡在淡化説教的輕鬆愉悦的氛圍中參與學習活動,而不喜歡刻意呆板的説教,因為這樣的説教不易於學生理解、接受和內化。教學的目標要通過教師指導下學生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實現,在活動中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追求“明確目標與隱蔽意圖的和諧統一”,努力創設一種真實的和不露痕跡的教育情境,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的隱性化教育中心情愉快地感悟道德,將正確的道德認識與積極的社會角色意識逐步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念,並指導自身的行為實踐。而不應當由教師講解枯燥乏味的道德觀點和道德規範,不應當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

第二,情境的重要性

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單一而固定,教師就是講解、提問、灌輸,學生則是聽記、回答、接受。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受到抑制,處在一種被動的、消極的學習狀態之中,學習效率可想而知。創設情境就是通過想方設法為學生創造多種多樣的轉換角色的機會,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課堂這塊天地裏,充分展示他們的手腳,鍛鍊他們的才華。情境的創設,要以“不顯露目的”的間接目的形成學生的無意識心理傾向,誘發學生的無意識心理或非理性心理,以無意識導引有意識,以非理性帶動理性,從而在有意或無意中觸動了受教育者的心靈,促使其頓悟,激發學生的潛在智慧,最終使學生的潛在能力得到充分發展,真正收到教育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教師行為的示範性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説過:教師對學生而言,是最具直接的象徵意義的人物。教師的行為舉止對學生具有無聲的示範作用,這是一種雖無絲毫強制,卻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無聲教育。因為在老師與學生的交往中,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都在起着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溝通感情的作用。因為行動更直接、直觀,所以往往比任何演講説教具有更為有力的滲透作用。

第四,學生的主動性

我們要摒棄過去教學中存在的學生被動接受的情況,要讓學生在教學中真正成為教育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活動的主角,使教學成為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建構的過程。教師要轉變角色,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指導者、促進者,正確處理好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辯證關係,結合不同的教育內容採用自主、合作、探究、體驗等學習方式,調動學生活動的積極性,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和實踐的空間,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方面的'得天獨厚的優勢,使學生喜歡上你的學科。

第五,學習的體驗性

體驗是無為教育的核心。學會做人,主要在生活體驗中實現。親身體驗即通過教育者積極創設特定的情境,讓受教育着自己“內心角色”去感悟,去體會,引導教育對象在親身經歷中實現情感體驗,以此獲得豐富的感受,真切的感悟、內心的感染、心靈的感化,從而將外在的行為規範轉化為內在的道德要求,於不經意中見匠心。在親身的體驗中,學生們能夠在不斷的磨練中使各種能力和素質得到全面提高,逐步獲得了“我行”“我能行”的意識,自信心倍增。

在實施新課改的今天,我們要大力提倡“無為教育”。當學生有過錯時,要多想辦法,用“無為”的批評教育給學生以良性的刺激。教育無痕,潤物無聲。雖然“無為”卻有着驚人的力量!於無聲處聽驚雷!在心與心的愉悦中,學生醒悟了。在心與心的碰撞中,學生的思想昇華了,靈魂淨化了,成績提高了。事實説明,無為教育,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可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可以激發學生的進取心,非常有利於學生的健康發展,一定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什麼是好的教育》讀書心得3

很高興,寒假前學校配發了這麼一本的好書。拿到這本書,真想一口氣讀完。但因裏面值得研究的知識太多,不得不細嚼慢嚥。真是一本值得老師認真學習的好書。

本書以教育哲學的思考介入當下學校教育,從如何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欲求這點着手,展開了對學校教育的各個基本因素,主要包括教育、學生、教師、教學、學校和校長六個關鍵詞的哲學解讀,闡發學校教育理念,進而展現好的學校教育的圖景。

該書序中説,真正的教育乃是深入我們心靈的、長久地留存在我們記憶中,並且催人向善的事物。我認為,真正的教育應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是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教育,但在我們的班級制授課的教育體制下,又是很難針對每一個學生個體的,我們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中努力去解決這對矛盾。

給我體會最深是第二章節,使學生成為向學的生命。幸福的根本在於擁有豐富的內心生活。理想的學生的基本狀態:

1、開闊的視野,

2、充分的鍛鍊(培養個人的才能,發掘自我潛能,培育個性,養成腳踏實地的作風。我覺得還可以添加:培養意志力、在身體的運用當中瞭解自己、獲得揮灑體力的甜蜜感),

3、相互的激勵。

始終在學習中,在活潑的成長的狀態之中(湧動着的活生生的精氣神)。比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激活學生向學的生命。

那作為老師,我們如何喚起學生的向學之心呢?我覺得學校正是因為有了學生,學校變成了一所生動的學校,讓一堆房子變成了活生生的,富於朝氣的教育空間。讓學生成為向學的生命,主要提出學校的教育不止是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生氣勃勃,永遠都處於一種積極的生命狀態。學校教育的好壞不止是看學習成績的好壞,更重要的是看培養出的孩子是否朝氣蓬勃。如若你讓孩子學,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沒有發自內心的自主學習,那麼孩子的學習也是疲憊的,老師的教也是徒勞的。

向學之心的喚起首先需要學生的自我肯定,積極的.自我認同,只有這樣,學生才可能調動自我潛能朝向學習。話又説回來,我們還是要用賞識的辦法來教育學生,讓學生先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然後才能向學,樂學。學生是活生生的主動發展的個體,因此學生的向學之心還得需要學生的個人興趣。這就需要我們老師也要有向學之心,自己先學習,不斷的去學習,才能給學生更新鮮的知識,讓學生產生極大的興趣。

其次作為老師還要在課堂上不斷的摸索,仔細的備課,認真的上好每一節課,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機會,引導他們找到學習的門徑,讓學生對這節課發自內心的想聽,體驗學習的快樂,同時也收穫學習的成功。當學生告訴我學習的狀態越來越好,能享受學習,並投入地學習,人也變得越來越陽光,越來越自信,我意識到理想的教育狀態可以成為現實,我知道老師的教育觀深深影響並改變了學生。

這就要求我,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也要成為引導學生向學的這麼一位教師,這樣老師教起來輕鬆,學生學起來也輕鬆。讓學生有一個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面對生命、面對人生。成為向學的生命!

《什麼是好的教育》讀書心得4

作為教師,應該對教育關注,我精心拜讀了張平的《什麼是最好的教育》後,感慨良多。這本書從交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個方面入手,闡述了教師如何更有效的關注教育細節,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關於這個問題,眾説紛紜。很多名人也都對這個問題發表過自己的觀點,法國羅曼·羅蘭説過:一個人只能為別人引路,不能代替他們走路。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不能總是牽着他的手走,而還是要讓他獨立行走,使他對自己負責,形成自己的生活態度。前蘇聯高爾基説過: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做的事,可是,要善於教育他們,這就是國家的一件大事了,這需要才能和淵博的生活知識。

名家們為探索教育真理,窮其一生精力,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做着最好的註解。在這個社會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拜金主義甚囂塵上,很多人看不到精神教育的方向,儘管人們生活已大大改善,温飽已不是問題,但競爭卻更為激烈,於是考好大學,找好工作,成了從幼兒園到大學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家長、老師,學生本人也在這條路上辛苦地攀爬着,分數成了衡量一切的根本。儘管有那麼多的教育家現身説法,訴説着教育的本質,但社會依然急功近利,學生們為了分數,依然辛苦。

社會競爭如此激烈,生存壓力如此之大,我覺得,我們首先要教會(更準確的説是給予)孩子自信。孩子對自己有信心,就會精神抖擻,對一切都積極努力,樂觀向上,樂於接受挑戰;孩子缺乏自信,她就會在任何事情上面前表現出柔弱、恐懼心理,從而失去很多學習鍛鍊的機會,影響自身的發展。自信的孩子,學習會有動力,相信努力就會有收穫,因為這份認識,會加倍努力,即使成績暫不如人意,也會保持良好心態,在學生時代,這份心態,會促使他們積極努力的去提高學習效率與效果;進入社會,相信自己能將自己從事的工作幹好,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自信不是在得到之後才相信自己能得到,而是永然相信自己能得到。它是人的意志和力量的體現,也是一個人最值得驕傲的心態之一。

那麼如何給予孩子自信呢?首先我們自己要有良好心態,告訴孩子,努力學習,有好分數,敲門磚就會多一塊,就會硬一些。無論成績好壞,分數高低,努力學習的行為本身,就是在鍛鍊自己。教師有良好心態,就會包容、理解所有學生,有了理解、包容,學習好的自會更加努力,學習不如人意的,也不至於自暴自棄,或壓力山大而導致心理問題。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學習,會心情愉悦,接受知識就快,即使差生,也會在正確的道路上行走,更容易接受正能量的薰陶。

除了自信,我們還要教會學生自尊自愛。學生有了自尊,懂得了自愛,就會自律,就會知道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醜,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如何教會學生自尊自愛?身教大於言傳,成長中的孩子最煩單調枯燥的説教,我們要親身垂範,要“無言”的教育,我們自己也要自律自愛。平時,還要多和學生溝通,增加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要用心傾聽孩子心聲,在日常教學中,要有效引導學生親歷體驗,在親歷體驗中懂得什麼是自尊,什麼是自愛。

我們還要保護學生的自尊。成長期的孩子,沒有完人,我們不能隨意撕開學生不好的一面。面對有缺點的學生,只能用心交流,激發學生的進取心,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做有心人,關注從教育細節入手,身體力行。

和學生有了心的交流,也會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尊重,體會到師生平等,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也會去尊重別人,平等待人,更會體驗到獨立人格的尊貴和老師的真愛之心。在了心與心的愉悦中,學生醒悟了;在心與心的碰撞中,學生的思想昇華了,靈魂淨化了,成績自會提高。

給予孩子自信,讓孩子懂得自尊自愛,懂得尊重別人,在我看來,這就是教育孩子做人的根本。有了這個根本,無論社會競爭多麼殘酷,生存壓力多麼巨大,孩子都會行走在正確的路上;孩子的路沒有走偏,成才也就指日可待。

以上就是我作為一名普通教師,對最好的教育的一點基本認識。在教書的這條路上,在日常教學中,我正在無怨無悔,身體力行着。

《什麼是好的教育》讀書心得5

暑假期間,我用了一週的時間看完了《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本書,我個人認為此書最大的亮點是:引用別人的材料,材料的光芒比作者本人的更耀眼;只有屬於別人的思想才是有分量的,而那些屬於自己的全部是廢話。這種拼盤文化,很適合飢餓者速食。

本書確實提出一個很好的教育思索命題,這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不可迴避、都應該深入思索的命題: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我認為,“最好”理應當從教育對人的長遠影響角度來評判。某國的教育應當屬此例——授人以魚+授人以漁+授人以精神。這種人本教育既不忽視生存的需要,也沒有把生存當做生活的唯一和至上。它把人放在了知識之上,重視人,人是運用知識、創造知識的主體;人學習知識是為了更好的為人的發展服務,提高人的生活質量,達成人的夢想。從教育的長效來看,孔子的教育是最成功的,他周遊列國十數載,四處碰壁,只好把實現理念的希望寄託在弟子身上。當時,他也未必十分熱衷的推銷自己的理論,因為從接受的角度來看,一個四處碰壁的理論肯定吸引力不強。

孔子的弟子三千人,優秀的有72人,優秀率僅2.4%,但是他的學説卻深深影響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恐怕這一點連孔子本人都沒有料到,就算孔子自己生前也不會承認自己是一個成功的教育者。看來,衡量一個教育的'好壞成敗還是要有一定的時間距離和空間距離。有一點可以肯定,你的理論方法若是被人接受,生根發芽,開枝散葉,逐漸發揚光大,這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本書趙國忠認為“最好的教育”是“無為教育”:它不為感知,卻又深深影響人心靈的教育。同時認為,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教會學生怎樣做人。所謂“無為教育”實際上追求的是種無痕教育、適機教育,重視受教育者對教育內容、方式的認同度和接受度,重視教育本身對人的生存、發展、再學習的持久強烈的影響。是一種以學生的自我教育為主、教師的間接教育為輔的教育。我認為,“最好的教育”是“以發展人各方面獨立性的教育”。

生活的獨立性、思想的獨立性、情感的獨立性、習慣的獨立性等等這些標誌個體獨立意識的教育。面對一個受教育者,讓他首先成為一個精神的強者,然後成為生活的強者,最後,他讓周圍更多的人都變成強者。所謂的“教會學生怎樣做人”,不管怎樣都不應該是思想上的精神傀儡,必須是一個有着獨立精神的人,一個獨立思考、播撒思想的人。沒有任何人能教會任何人任何東西,教育者有責任把學生引進知識的殿堂,可是我們千萬別把自己當成學生的大恩人,大救星,似乎沒有老師學生就不能長大成人了,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的。記住,教育不是萬能的。孩子終究會長大成人,會成為獨立的有想法的個體,培養創新人才是每個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