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讀後感15篇

來源:文書谷 2.09W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斷舍離》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斷舍離》讀後感15篇

《斷舍離》讀後感1

各位對不起,先道歉解釋下,因去出差,導致沒電腦和時間寫,斷舍離開頭是講解作者由心理負擔加重,通過很多種辦法卻依舊沒辦法解決,最後靠自己摸尋試用了一套方法,並詳細分析各種原因導致的負擔。

它詳細分析了由慾望造成了貪,理念上來説人生來就不可能沒有慾望,但是太多變貪了會導致你經濟、時間負荷過大。第一部分即讓人斷掉一些非必須的慾望,以我個人的理解是可以將其應用到很多生活場景的,比如減肥,不是非要多吃一口或者吃非常昂貴的食物,你想要好的身材你就不能期待每次都能大飽口福,説起來跟魚和熊掌的道理一模一樣。

第二部分為舍,即捨棄掉那些現有感情負擔的東西。比如這個舊杯子我用了兩年了,朋友送我一個星巴克杯子,我又不捨得把舊的扔了,也不捨得使用朋友這個帶有情誼又是名牌的杯子。這裏的個人建議與作者一般,生活就是生活,你每天看着這個舊杯子都要懷念一下,看到那個要懷念一下,多浪費時間精力,浪費房子的空間;假如把舊的、不合身的衣服扔了,買套新的去裝扮自己,也能有個更好的心情去面對生活的挫折,而且作者這裏也提到了你自己都不捨得用名牌的心理去分析你自身是因為你心態沒擺正,這個是很nice的指出,如果哪位同學看了這個書記得注意這個概念。大多數父母會給孩子灌輸節約的概念,節約確實能節流,可是因為這個節流造成不能開源那就得不償失;過去我為了省幾塊錢走過幾公里路去吃飯,也剋制得自己想去吃的'肯德基都要順帶請朋友吃飯才去,等到明白後悔不已,我挺喜歡的想法,“千萬別委屈自己對別人好,那樣只會降低自己的人際價值,就像做事把希望放在別人身上還不如把握自己手中。”

對於離我覺得有點偏佛性,個人不太喜歡,佛性不是對於現在的自己帶有點欺騙成分,社會不會因為你的佛性而對你手下留情;對於所有的年輕人能夠做到兩個足以,因為你已經斷了自己多餘的貪念,留下你對的、真正需要的念想,並且捨棄了那些沒用的,非必須的東西,那你應該是個很有效率、有目標的年輕人。

對於現在的我提升並不高,因為本身就是個很窮的人,而且也沒擁有自己的房子,也未找到自己的一半,對於那種佔用空間、太花瓶的東西都不太感興趣,每天的時間都用來擠地鐵了,還是老老實實想着怎麼利用地鐵時間吧。

《斷舍離》讀後感2

“物品要用才有價值。”

“物品在此時、當下,應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處於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出美感”

這幾句話出現在這本書的末端。

咳咳,我覺得呢,《斷舍離》這本書對於我來説,感覺比較的囉嗦,乾貨總結可以更加簡潔明瞭一些,不過這也許就是日本人的特點吧,日本人比較多話,廢話很多,話癆國家的特色。(看日劇多了以後是這樣覺得的)我認為也有一部分和日文翻譯成為中文有一定的關係,因為説實話翻譯了,語句上來説總會有一點奇怪的。

從整理自己的空間來整理自己的人生,這應該是一種哲學,我們的空間之所以亂,並且有很多自己不需要了的物件,還不是因為我們對着自己想要什麼還有不想要什麼而不懂取捨,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是這樣,買東西的時候也並不是什麼都能夠很清楚地明白自己到底喜歡什麼,而走到超市裏面,銷售員一推銷就很容易被影響,之後買了一堆不需要的東西。

現代人感覺比較難找到自我,手機、電子設備都比較難離手,我們有時候上網看到別人覺得不錯的生活、自己所追求的生活實際上自己如果也擁有了,也許也不是那麼的快樂,這本書也講究活在當下,不必為了某個將來的某一天而做了非常多的準備,因為我們也不知道現在的自己和未來某一天的自己是否想法一樣。

不得不説這本書很有瑜伽修煉人的感覺,因為我認識的瑜伽老師,或是身邊做瑜伽的朋友都很清楚的明白自己的想法,對物質追求也不是那麼的多,自己很舒服,讓別人也很舒服。

這本書更多的是推崇一種 自在 自由 的生活方式,不必為了一些外界的因素而讓自己那麼辛苦,壓力那麼大,就比如説作者在書中講到的“我曾經嘗試在講座上提問題:有了或許很方便,但即便沒有也不會傷腦筋的是什麼?當時有一位四十多歲的單身女性的答案是 男人。”

其實我也有想到一個問題,就是在日本和在中國的人民素質的問題,日本人可能更講禮貌一些吧,什麼都會表示的恭恭敬敬的,在街上看見很奇怪的人,比如在父母眼裏的.同性戀(我覺得還很正常但是長輩們接受不了),日本人可能也不會投射太怪異的眼光,而在中國可能還會被圍觀什麼的,所以我認為在中國可能會比起在日本來説,自由度會需要隨着人們的素質提高而提高,畢竟還有很多事情受到傳統因素或者是其他的因素的影響的。

最後總結就是,這本書並不是完全講整理物件的,而是告訴人們要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做自己當下的想做的事情,從物件反映出來的生活上的問題,需要市場去解決和思考。

《斷舍離》讀後感3

之前有在圖書館和書店看到過這本書,也曾經信手翻了一翻,初步印象就是捨棄一些不必要的東西,所以一直沒有買回家......

後面考慮,為了教育經常喜歡亂買東西、把家裏“整理”得亂七八糟的家屬。順便自己也認真靜下心來翻一翻,最終還是在網上與其他書一起“搭着”買了一本。

拿到手以後,發現這本書與我之前想的不完全一樣。

《斷舍離》這本書層次很分明,從教人如何選擇篩選必要物品(清理雜物)開始,漸入如何管理家居物資,最後上升到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和生活,挺有意思的。

“斷舍離“這個概念是由一位日本女性山下英子提出的——斷,是斬斷物慾;舍,是捨棄廢物;離,是脱離執念。

書中指出,對於物化在具體而言,“不輕易地入手物品”、“放手不需要之物”、“人、事、物的循環與代謝”,進一步引申到人類身體體系上,則是“節食diet”、“排毒detox”、“新陳代謝metabolism”的閉環。

我第一次見過這種寫文章(講道理)的方式,先分析“之所以無法放手的原因”,從生物學上解釋了人類對於物質的攝取寧多勿少的追求物慾的天性,也即“黏性”,接下來提出了一個“物質軸”的概念,即“以物質資料為基準軸的觀點來進行取捨和判斷”;

然後解釋“斷舍離的.工作機制”,具體將如何實施斷舍離分為“觀念上的斷舍離”“雜物上的斷舍離”“收納指南”以及各個家居空間的具體操作方法,各種思路和方法都很具體,很實用,緊密結合實務。這就有點意思了,這裏依舊緊緊地圍繞一位家庭主婦的視角,面向家居(內務)秩序管理目的和用途。

接下來就以“斷舍離改變人生”“斷舍離,怡然生活”兩章,將“斷舍離”這種手段融入人生,進而昇華成“斷舍離”精神,並具體列舉了“時間”“煩惱”“結婚”“甲戊”“終活”等場景的應用,引導自己完成“身體、心靈、生命”機制的迴歸,並擺脱過剩執念,減輕心靈負重,讓人生處處自在怡然。

隨書還附贈了一本小冊子,裏面直接以圖畫方式列舉了很多傢俱收納之類的技巧和方法,確實也挺容易理解接受和實用。

這本書,刷新了很多國人的觀念,引導我們更好地管理家居,進而更好地樹立一個管理生活和精神的人生信條原則。特別值得當下中國人經歷了從過去物資不足,到現在物資很豐富生活很富足的背景下,如何控制自己的慾望和具體行為,料理好自己,很有幫助和借鑑。

總之,值得推薦!

《斷舍離》讀後感4

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一説中説:斷舍離是在行為上要先學會舍,也就是把不需要的東西全部扔掉,舍的祕訣,就是完全以自己為中心,並以當下為時間軸。其實,仔細品讀此書,我們不難發現日本作者的觀點跟我國傳統文化裏的捨得觀點非常接近,中國有句老話叫捨得,捨得,不捨便不得。我們想得到一些東西,就必須捨棄一些東西。譬如我們想獲得銀行業務上的不斷提升,那麼我們就要捨去內心安逸的想法,去努力的耕耘,我們的服務技能和業務技能才能真正的提高。

這本書的作者所指的斷舍離,是指個人行為和思想方面的綜合捨棄,其中也包括我們日常生活中用不到的物品,或者充盈在內心的貪慾。作為一名銀行職員,在深度此書之後,我最深的感受是,適當的斷舍離,可以清空我們腦海中的雜念,讓我們的思維變得更加專注,從而可以提升我們個人的辦事效率。

斷舍離,斷、舍、離裏的三個字,首先是要我們斷除,然後捨棄,最後我們才能從中解脱離開,這三個字為什麼為什麼要放斷在第一位,其實是頗具深意的,讀後感·作者認為斷舍離是生活的減法哲學,我們要不斷的減去生活中和思想中過多負累的部分,我們前行的步伐才會輕鬆。

其實,不管是銀行職員還是普通人,我們的內心都有需要斷舍離的部分,那部分可能是對貪慾或者物質的.一種執念,也有可能是對昨日記憶捨不得的留戀,如果我們的內心時刻被各種念頭所佔據,那麼我們在工作當中便很難做到專注和認真,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追憶昨日業績而不看重今天的努力,我們必定會被昨天困住,找不到通往明天的路。

適當的斷舍離,清空思維中的廢物和垃圾,輕裝上路的我們會有更輕鬆的心態面對未來工作當中的一切挑戰,羈絆少了,人生自然海闊天空。

《斷舍離》讀後感5

在寫這篇稿子之前我找了幾個小朋友問了他們一個問題:在生活你們更喜歡加法還是減法,小朋友都不約而同的回答我説加法,他們認為加法就是好吃的好玩的東西的會變多。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有囤積物品的習慣,超市裏的購物袋,雙十一的打折商品,買了幾年卻連吊牌都沒有拆掉的衣服等等,網絡上有這樣一句話“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當然是全都要”,正是抱着這樣的心態,我們總是會將自己的生活堆得滿滿的,有時候,非但沒有因為當你要使用的時候用到了而感到愉快,還會因為尋找它和儲存它而增添了巨大的煩惱。我今天推薦的這本書中傳達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斷舍離”。

“斷舍離”是由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觀念。所謂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瞭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説,就是利用收拾家裏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其中,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多餘的廢物,離=脱離對物品的執着。

斷舍離非常簡單,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為主角,去思考什麼東西最適合現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這兩個標準的東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斷舍離》在生活中,是從加法轉向減法,家裏的物品能盡其所用,自然就會少,空間大。斷舍離在心靈上的改變是從減法轉向加法,由不想去整理家的討厭、厭煩到整理後的開心、愉快、自信。

通過學習和實踐斷舍離,我們將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從關注物品轉換為關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開始思考,並致力於將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為“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就能讓環境變得清爽,也會由此改善心靈環境,從外在到內在,徹底煥然一新。

其實説到底“斷舍離”是一種本我的生活方式,它強調活在當下,其實就是告訴你要直面問題不要逃避。房間很亂就馬上整理,沒時間也可以先從小物件整理起,總之要馬上動起來。東西太多放不下就丟,別捨不得,因為再放兩年你也用不到。總之別老是想啊想,要行動起來。要知道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事實上活着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斷舍離”向我們展現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它可以讓生活變得清爽而有品質。如果這正好是你所向往的,那麼你可以試試這種方法。

《斷舍離》讀後感6

一流的理論,三流的寫作:

我在試圖歸納全書梗概的時候,感到非常困難。儘管書中細分了章節,添加了諸多副標題,卻感覺文不符題,且內容重複,使得整本書邏輯混亂、層次不清。

後來我讀到一篇評論,不同於其他千篇一律的讚美,作者評價這本書“一流的理論,三流的寫作”,一針見血地解開了我的疑惑。

當然,書中有很多作者獨家的真實案例和形象的'比喻,可以給我們更生動的啟發,值得一讀。但是即使沒有看過這本書,通過上期的內容梗概,也是完全可以開始實踐的。

“斷舍離”不是一個動詞:

①斷舍離是幾個詞

現在我們已經明白了斷、舍、離是三個詞:兩個動詞(動作)、一個名詞(狀態)。

如果把“斷舍離”僅僅理解成一個動詞——“舍”,即扔東西,就完全誤解或輕視了“斷舍離”理念。只舍不斷,不配稱之為“斷舍離”,你可能會繼續着不必要的購買和丟棄,依然在物質的漩渦中無法自拔。

②斷舍離是一個名詞

如果硬要把斷舍離看作一個詞,那它也絕不是一個動詞,而是一個名詞,是我們通過斷舍離實踐後領悟到的一種狀態:不必再刻意地去“舍”,不必委屈地去“斷”,而是一種天然的生活狀態。

“斷舍離”就是“綠舍離”:

之前介紹過“綠舍離”,感覺比“斷舍離”更高級,它提倡負責任地扔和買。讀完《斷舍離》後,我覺得兩者並沒有任何衝突,“斷舍離”從來就沒有讓我們不負責任地扔和買呀,從實質來説,斷舍離就是綠舍離。

來看看什麼是綠舍離。

綠,以可持續的理念過生活。購物時儘可能購買環保產品。舍,捨棄囤積行為。lessismore,選擇終極產品療愈自己。離,暫時離開扔東西的行為,向零雜物的方向努力。

可以看出,兩者絕不是相互矛盾的,綠舍離是斷舍離的衍生,是斷舍離修行的一種感悟,也就是“離”的狀態。綠舍離更加清晰的詮釋了“離”,解答了很多人誤認為斷舍離後就是要過一種清苦的生活的疑慮。

《斷舍離》讀後感7

此書從表面上是講家庭收納類的,通過收拾自已居住的空間,讓生活更舒適的行為技術。但深讀以後卻發現是一本類似於心理學的著作,通過收拾家中的破爛兒,也整理內心中的破爛兒,讓人生變得更開闊更開心。通過“斷”“舍”“離”三個階段,讓自已從看得見的世界走向看不見的世界,從而走向更加精彩的人生。

當下的世界,是物質的世界,更是物慾橫流的世界。在商家狂轟濫炸般地促銷鼓動下,我們人人奮勇,個個當先,本着買便宜的原則,大量購買那些“以後”“或許”“用得着”的商品,不知不覺間我們的家中已變成了倉庫,變成了垃圾堆,雖不停地收拾規整,但過不了多久還是一塌糊塗。有些東西,明明知道用不上了,但自幼銘刻在骨子裏的厲行節約決不浪費的觀念卻讓我們捨不得丟棄,這樣一來,物品成了主角,我們則變成了物品的奴隸,終日受其所累。

斷舍離則成功地解決了這一生活難題。

斷,是斷絕想要進入家中不需要的東西;舍,是捨棄家中到處氾濫的破爛兒;離,是脱離對物品的執念,讓自已處於自在的空間。主角永遠是我們自已,時間永遠是當下,物品是否適用於當下的我,適用則留下,反之則該送人送人該丟棄丟棄。若能徹底執行此原則,肯定會得到一個清新整潔的[]生活環境。清新的'環境又影響人的心情,好心情則會讓人選擇更加積極的生活方式,如此良性循環,從而提高生活品質,使人生越來越舒服。

斷舍離亦可應用於工作。

互聯網時代,信息量浩如煙海,常使我們在工作中疲於奔命。斷舍離思維可以改變我們陳舊的思維方式,挖掘出一個全新的自已,遵從自已內心的想法,清醒地分辨出哪些才是我們想要的,哪些是我們該捨棄的,過程中會變得越來越肯定自已,相信自已,知行合一,從而提高工作效率,邁向更精彩的人生階段。

到底有沒有這麼神奇呢,那就讓我們一起來體驗斷、舍、離吧!

《斷舍離》讀後感8

我記得那年,每次考試,班主任總是有以下幾點建議:

我們應該以一顆平常心去應對,不要有心理包袱,輕裝上陣,才能發揮出最好的競技水平。

一直記住這段,特別是“輕裝上陣”這個詞銘刻於心,所以每次面對生活的考驗,只要以輕鬆平和的形態來處理,卸下心頭的重擔,身心輕盈,一切難題便事半功倍。

山下英子提出“斷舍離”的概念,表面上是日常生活中接受安排的一種方式,但實際上包含着人生的道理,是一種以輕鬆、不可思議的心態整理安排。

我們知道環境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如果你身邊有一個壞人,不僅會降低生活質量,還會嚴重影響自己的心態,甚至干擾他人的情緒,導致惡性循環。

所以,第一步,切斷。切斷貪婪,斷絕一切不必要的物品,使“入口”變窄,只有“收藏、精選”才能通過“關卡”。當身邊只有你喜歡的東西時,心情會越來越快樂。

第二步是舍。丟掉浪費,捨棄貪婪。你不再需要的東西扔掉它,賣掉它,或者送掉。明白“可以用,但用不到”就沒有意義,只會增加環境的混亂,惡化心情。

前兩步是一個良性循環。通過對物品的收集和處理,不斷地用必要的、合適的、舒適的物品來替代不必要的、不合適的`、不舒服的物品,最終達到生活環境、生活物品和生活主人的和諧狀態。然後一個新的世界將會出現。

英子女士把“斷舍離”分為三個層次,其中最極端的是“離”——擺脱執念,認識自己,愛上自己,成為一個自由、清新、快樂的自我。身處一個舒適的空間最終會讓你快樂。整個人散發出積極的能量,感染周圍的家人和朋友,一起過上積極的生活。

事實上,我們可以從中國古代賢人那裏學到“斷舍離”的生活智慧。

在那些日子裏,柳三變的“忍把浮名換作淺吟低唱”,是悲憤和看透名利之後的決裂,曹孟德的“不可慕虛名而處實禍”,是通透練達徹悟人生之後的斷舍離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裏,人們就像無頭蒼蠅一樣,互相推搡,互相欺騙,這就是所謂的“奮鬥”,但最終,他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只留下孤獨。甚至有年輕人突然死於過度工作,還有更多的人在一生的痛苦中失去了寶貴的健康。

是時候理清你的思緒和慾望,放慢腳步,“輕鬆上陣”,告別過去的貪婪、憤怒和偏執。要知道,只有帶着愛和感激,你才能到達通往天堂的霓虹燈。慢慢來,不要錯過你生命中那些美麗可愛的人。

《斷舍離》讀後感9

今天看了山下英子的心靈斷舍離,本來沒有指望能有很大的收穫,因為自認為自己在整理自己的心靈方面也算做的不錯,不過一路讀下來還是有不少點醒我的地方,斷舍離強調自我重心和當下,對於當下這個部分我比較熟悉,大多數時候也能夠以此來開導別人,但自己的現實中卻似乎沒有很好的踐行,最近事比較多,面對各種學習考試,還有日常的雜事,突然覺得壓力很大,今天按照英子的方法在心裏整理了一下,其實並沒有那麼難,只要把重心放在當下可以做的.,集中精力去完成就好了,不必被任務堆壓垮。

自我重心的基礎是自我價值,他人重心往往是自我價值不足的表現,希望別人覺得我是個好人,這好像在説我自己,想想我星圖中7宮的太陽,冥王星天平座,海王星一宮,真的是一個很重視關係又缺乏自我的人,而始終關注關係,而失去了自我重心,自我價值感,也同樣導致關係中的問題,在關係中無法明確的表達自己,導致別人認為可以隨便對待自己,但心裏面又有不平衡感,被迫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舒服的感覺,家裏偏偏還有兩個喜歡入侵我判斷,決斷的私人領域的人,相處起來也是諸多的不快。

突然明白家人之間,和家人讓我覺得不快的原因,因為自我私人領域的被踐踏,個人的選擇決斷被否定,就好像個人的價值判斷,審美被否定,等同於是對自我的否定,任誰都會一肚子怒火吧,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又怎會有好的自我價值感呢。想來母親真的是一個自我價值感很低的人,所以希望通過奉獻他人來得到肯定,也因為自己內心的匱乏,對於別人也是吝於誇讚的,而這些都傳承到我們的身上,變成我們在關係中和心理上的困難。

過去雖然對這個問題稍有認識,但認識還不夠深,今天這本書重新讓我審視這個問題,終於明白問題真正的癥結所在,即使相愛多年的人可能也覺得受不了這種類似攻擊的評判和自認為是誠實的忠告。尊重對方的愛好和選擇才是對關係最好的維護。

《斷舍離》讀後感10

一位同事的婆婆是典型的囤積癖,新鮮的水果買回家,她要收進冰箱。每次只撿快壞掉的吃。決不允許其他人隨意地吃。

同事帶回家的東西,無論吃的還是用的,只要能夠存儲一段時間,她都悄無聲息地收起來,直到其他人都忘記,直到她自己也忘記。

最令人受不了的是,她喜歡囤積塑料袋。家裏的塑料袋囤積了一大堆,同事懷疑,有的塑料袋估計已經囤積了十年之久。然而,如果其他人需要的時候拿一個用,輕則要承受她的白眼,重則要忍受她的謾罵。

只要別人用了她的東西,或者她不得不使用了自己所囤積的物品,她的心裏就會很難受,就算那僅僅是一個塑料袋,就算她囤積的塑料袋已經老化掉渣。

囤積癖是我給她的定義,因為她是我所知道的人當中最當得上這個名的人。不過,囤積癖也並不總是以如此極端的'方式表現出來,它甚至就潛藏在你我這種自以為正常的人的行為中。

當我認真細讀《斷舍離》這本書之前,並不認為自己有囤積癖,也未曾認真思考過,自己內心總是存在的一股沉重感竟然是閒置物品所帶來的“怨念”。它雖然不明顯,但卻多多少少影響着自己的生活。

雜亂的房間,甚至都讓自己不想踏足;凌亂的衣櫃,甚至都讓自己沒有打扮的衝動;紛亂的思緒,甚至讓自己停滯了求知上進的腳步.......

是什麼讓我們囤積瞭如此之多的物品?而我們的生活真的需要那麼多嗎?

書中提到了三種扔不掉東西的人:逃避現實型、執着過去型、擔憂未來型。我覺得普通人的囤積癖,這三種原因多多少少兼而有之。就如我的父母,他們是生活習慣很好的人。家裏的物品分門別類儲備齊全。同時,他們也是很節省和節約的人。洗衣服的水要留着沖廁所;洗菜的水要留着澆花。一個紙箱可以裝滿垃圾再扔掉;一件舊衣服可以送給鄉下的親戚。但凡我想扔掉一件不用的舊物,他們總是會問:怎麼要扔掉呢?壞了可以修啊!

如果回答説不想要了或者不需要了。他們便會指責:太浪費了,多可惜啊!

覺得可惜,是阻止我們放棄閒置物品的最重要的一種心理。然而,《斷舍離》的作者山下英子卻認為,“可惜”成了很多人不用扔東西的赦免令,而不是真正的對物品的愛惜之情。因為物品要盡其用才能實現它的價值。

而覺得可惜,恰恰是把關注的重點放在了物品上,思考的主角是物品而不是人。是因為物品還能用,而不是自己需要它。這種心理往往把物品凌駕於人之上,久而久之,否定了自己的價值。難道我們自己的價值還不及一件閒置的舊物嗎?作者:佈道女巫

《斷舍離》讀後感11

《斷舍離》,一看書名並不理解其意思,一次偶然的電視訪談節目,看到了斷舍離的藴意,之後翻閲了這本書,才慢慢了解此書。

《斷舍離》是日本山下英子的作品,此書是推薦現代家居整理的書,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舍,處理掉堆放在家裏沒用的東西,離,離開對物質的執念,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斷舍離就是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為技術。

這本書從以下幾個方面講起:

一、只要瞭解各種奧妙,就能激發幹勁——斷舍離的機制。

二、我們為什麼沒辦法收拾——無法丟棄的理由。

三、先從整理頭腦開始——斷舍離的思考法則。

四、身體開始行動——斷舍離的實踐方法。

五、前所未有的暢快和解放感——看不見的世界在變化。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過一段時間,自己房間的東西就會增加,特別是女生,愛購物,網購方便快捷更是刺激了購買慾,不斷買進的同時也引發了存儲問題,再多的`容納空間也無法滿足與時俱進的購買能力。東西越買越多,空間越來越滿,房間越來越亂,到頭來整理時總感覺每一樣東西都很重要,捨不得扔掉,心情越來越煩。生活中的居家整理該如何做到斷舍離,對於情緒,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斷舍離》這本書告訴我們不要以“總有一天會用得上”之類的藉口,就那樣把東西放在一邊不去處理。要有意識地不斷把物品送出去,“捨棄”掉。物品處於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美感,工作中也是要有這種精神,只有思想不斷進步,你接觸到的教育信息才是最新的,最棒的。“捨得”彰顯智慧,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註定不是一路平坦的,因此,我們要學會運用“斷舍離”的“捨得”智慧,才能在工作生活中處於主動地位,而這,需要我們用時間不斷豐富自己的閲歷,需要不斷地總結自己的得失,該斷即斷,該舍即舍,捨去舊有的,留出空間,填充新的內容,只有這樣工作生活才能不斷進步。

《斷舍離》讀後感12

最近一直在閲讀關於整理的一些書目,《斷舍離》是讓我覺得豁然開朗的一本書,顛覆了以前關於家庭收納、整理的很多的理念。作者主張的斷舍離就是把那些不需要、不合適、令人不舒適的東西統統斷絕、捨棄,並切斷對她們的眷戀。這跟我們一直以來受到的教育要珍惜東西,不能隨便扔東西的理念完全相反,但是卻讓我一下子覺得心頭明亮了很多。總是整理不好自己的家,其實就是因為有太多其實我們用不到的東西佔據了我們的家裏的空間,真正用的時候又找不到。而且心中總是有貪念。老想往家裏搬東西,這些平時用不到的東西即佔據了你的空間也佔據了你的心靈,耗費了你的能量,應該從現在開始,丟掉那些不需要、不合適、令人不舒服的東西,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簡約,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書不大,字很大,所以內容其實不太多。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感受自己的物品的存在,認真思考自己和物品之間的關係。作者羅列了多餘的東西再家中所起的各種負面作用,以及六種不能丟棄物品的理由,並進行了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第二部分,丟掉無用之物,只保留必需的、合適的和令人愉悦舒適的東西。

作者提供如何開始斷舍離整理自己家的各種理念和方法,但是並不夠詳細,大多數還是在講道理,列出的都是總的目標的一些東西,細節操作不是特別多。主要有收納的三個鐵的法則,看不到的收納、看得見的收納、用來展示的收納三種情況下東西的比例分別是7:5:1。收納的時候所有的東西都要豎起來放着。這就明顯不如《讓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書中作者的具體實踐方法了。第三部分,認識自己,解放被囚禁的心靈。作者通過舉例來説明整理了不需要的雜物後,生活發生的各種好的變化,例如讓自己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類型,變得更喜歡自己,人際關係變得更好等。鼓勵大家去整理自己的家庭。

我還看了另外一本,發現出版社不同,有張德芬寫的序,那本其實東西比這本倒是多一些,不過基本理念什麼的都沒有變化,只是擴充了一些。還是值得看看的,能夠改變你的一些理念。張德芬的序寫的很好,關於人生的感想寫的很透徹。

《斷舍離》讀後感13

山下英子的《斷舍離》曾經風靡一時。

日本是個以會收納為榮的國家,每個成年人都要必須學會多種收納方式,特別是女性。這一點,從很多書籍和影視中都可以看出,日本的媽媽們在家就是一刻也不停的收拾整理,物品要按季節分門別類收拾整理,就連垃圾也要按類別分好整理。

斷舍離非常適合不太會收拾的人,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脱離對物品的執念。的確是這樣,氾濫的物品,收拾起來耗損了我們大部分精力,讓我們沒有多餘的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所以就會覺得很累。學會了斷舍離,就是學會了不收拾的收拾法。

首先,從最小的一個空間開始,如一個抽屜。然後從自己經常用的物品着手,比如杯子、餐具、衣物等等。看看自己哪些東西是每天都用的,每週用的,每月用的,甚至是每年用的,或者幾年偶爾用的物品。那些每年都難得用上一次的東西,就可以捨棄了。

學會斷舍離,才能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麼,從而也會找到真正的自己。書中提到的故事:香織本來對生活感到茫然,連看電視也是不停地換台,後來毅然將四十英寸的電視捨棄掉,整個人從此豁然開朗。

在本書中我學到了精髓。物品要為人服務,而不是人為物品服務,選擇和當下的自己相稱的東西,在這樣的過程中,就不需要收拾了。

斷:購物時三思而後行,不需要的東西就不接受,只添置必須的物品。

舍:收拾沒用的破爛兒,賣掉、贈送物品,縮小喜好範圍。

離:脱離執念,瞭解自己,愛上自己,心情愉悦。

書上説:物質過度的泛濫容易讓人感到疲憊,從而感受不到快樂。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實的自己的'鏡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實的自己。

1、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2、通過限制總量,更加嚴格地篩選出自己喜歡的物品,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品味。

3、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掉進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記了“東西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品味”。

4、所謂斷舍離,就是訓練自己成為能夠信賴的自己。

最大限度的減少不必要的物品,讓生活變得簡單輕鬆。我們就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享受生活的陽光。

《斷舍離》讀後感14

疫情期間,我每天在家辦公。面對我家55平米的小房子,每天都覺得很擁擠。這種擁擠感在老公下班回家後更加明顯,兩個人一下子讓空間變得擁擠不堪。我在前天開始看《斷舍離》這本書,因為微信閲讀上又朋友在看。在很久以前就聽過斷舍離這個詞,本能的覺得就是扔東西,扔掉雜念,就像作者説的那樣“瀉”,其實就像身體便祕一樣堆積了太多東西,需要排出體外,重獲健康。好像之前也看到過輕斷食的推文,輕斷食是從入口解決人的物質過剩,而斷舍離是從出口解決物質過剩。

坦白講,看完斷舍離,我扔了一些東西。我家有很多我老公出差後回發的廉價洗髮水沐浴露之類的東西,這些東西對於他這個糙漢來説,出差在外可以用,但是有的選的時候,他毫不猶豫的選擇用我的沐浴用品。質量好的沐浴用品洗完的感受畢竟不一樣,像是頭髮就真的不會那麼幹澀,香味也會好聞一些。這也就是為什麼,老公每次出差會發的洗髮水,一直堆積在洗浴間,卻從來沒有被消耗掉。我們處於節儉,覺得這東西還可以繼續用,或者什麼時候可以用,扔了太浪費,而浪費是可恥的,所以就保留到現在。可事實上,我們並不會用,哪怕放在手邊,我們也會去選擇好用的喜歡的洗髮水,等喜歡的洗髮水用光了以後也會及時的續上。

今天我把這些洗髮水都扔掉了。

但其實斷舍離的本質還是讓人能夠關注當下,縮小關注的點,降低自己的慾望,拋棄過多的雜念和慾望。我看到作者多次提到瑜伽。剛好我最近也在上瑜伽課,呼吸是瑜伽的基礎。在我開始練習的時候,包括現在也是,碰到難度大的動作,我會不自覺地屏住呼吸。因為我面對困難時的恐懼和緊張讓我忘記了呼吸。忘記了當下,忘了關注自己的內心。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還是要學會關注的自己的.內心,關注當下。

當然,這本書還是有很多看了有些“迷惑”的地方。作為一個學術工作者,因果關係需要嚴格的論證。而作者經常提出某個觀點後,緊接着舉一個例子説某女士在斷舍離後,就開始了新戀情,買了新房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不得不多,論據存在很大的瑕疵。如果書中加上一些科學實驗的例子,我可能更信服。如果都是主觀的感受導致了客觀事物的變化,那我覺得作者太唯心主義了。

總而言之,看了斷舍離,我扔了些東西,不管作者強調的因果是不是能實現,但我單純覺得扔東西的感覺就一個字“爽”!

《斷舍離》讀後感15

什麼是斷舍離?

斷舍離是禪修。

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這是一種以“物品和自己的關係”為核心,取捨選擇物品的技術。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

舍:捨棄家裏到處氾濫的破爛兒。

通過不斷重複斷和舍,最後會到達“離”這樣的狀態。

離:脱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如何斷?

物品要有用才有價值。對我有用。

如何舍?

丟掉與當下的自己無關的物品。使用高於形象的物品,廉價的物品,會使自我貶低。

離是一種什麼狀態?

處於自在、放鬆的狀態。

舍的過程中,整理收納的技巧:

七五一原則: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滿七成、看得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滿五成、給別人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一成。

三分法:分三類,大類中再分三小類。

物品儘量立起來放置。使用物品時,步驟要少。

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

我的行動:

顏色不豔麗的舊衣物,多年前的短袖短褲,不能外穿,總想的`是在家做為居家服,對着鏡子看看自己,果斷全部丟掉。

一直在尋找ipad的用處,丟掉捨不得,用起來不方便,決定賣掉。

加強對物品的理解,提高欣賞水平,提高挑好物的能力,下載app,關注男士物品。

斷舍離的技巧不僅僅應用於物品整理。可舉一反三,比如人際交往等。

斷舍離期間很痛苦,剛開始過分強迫自己,很焦慮。調整為將斷舍離多循環幾遍,先丟掉一部分,再思考再觀察自己的生活,過段時間再舍一部分,不斷重複。

要成為活在當下,能夠立刻付諸行動的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