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讀後感(通用3篇)

來源:文書谷 1.9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信》讀後感(通用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信》讀後感(通用3篇)

《信》讀後感1

走出地鐵的時候,正準備看最後一章,實在忍不住想要知道結局,就邊走邊看,看完書,心情就沉重了一路…

是剛志悲哀?還是直貴悲哀?相依為命的兄弟倆,因為“殺人搶劫罪”一個入獄,一個悲慘的生活着,一念成惡,導致着一系列的悲劇發生。這就是生活在社會底層人的狀態,剛志也不想,直貴更不想,他拼命努力,想做好自己,無奈現實的殘酷,將他最後的一點信心也撕碎,在面對妻女,面對哥哥這艱難的選擇中,只能含淚捨棄哥哥,痛就痛在哥哥並沒有埋怨,而是自知和原諒,讓人忍不住眼淚,在親情面前,人多麼脆弱,不管做什麼傷天害理之事,總能一瞬間選擇原諒。然而世俗的眼光並沒有讓直貴做到徹底原諒,但在最後看到哥哥的時候,也控制不住自己了。

放棄夢想,失去摯愛,丟掉工作,無疑是最痛心的,然而直貴也是有收穫的,有一個懂他愛他的妻子,聽話乖巧的.女兒,這樣的一家子也是温馨的,在痛苦的時間中摻着這小小的暖暖的幸福,看着這些,心理還會好受一些,只希望他們幸福時光再多一些,再久一些。

這本小説描述的是心理的變化,通過一封封信傳遞出感情,細膩又動情,但我更喜歡東野圭吾那些懸疑推理的小説,期待下一本書《放學後》。

《信》讀後感2

頗具有東野味道的一本書。

不是推理小説,但是又是對人性的拷問。對於殺人犯或者服刑人士的家屬,人們應該給予怎樣的對待。文中在閲讀過程中,可能感覺有一些極端嚴重了,但是放到現實中來,在自己身邊,可能就是自己的舍友,親哥哥搶劫殺人服刑15年,自己肯定也會多多少少有一些不自然吧。可能想以正常人的方式對待他,但又有一些顧慮,一些害怕,也不清楚他本人到底怎樣。

一個人犯罪,家屬也會跟着受罪,這也許也是對犯罪者的一種懲罰。看過很多文章影視,描寫犯罪者本人就算進監獄了也依然不悔過,給受害人及家屬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創傷後自己在監獄裏依然有説有笑,像是進了供吃供住的地方。但是在監獄外的犯罪者家屬,也分為三類:一是認為錯不在犯罪者,是受害者的錯,給受害者方帶來更大的傷害;二是因為自己家人犯罪,承受巨大壓力,想替家人道歉贖罪,也因為與去服刑的家人分離而傷心;三是與犯罪者劃清界限,再也老死不相往來。大部分這方面的書都在描寫第一種家屬,主人公都是受害者方,也多少為了突出犯罪者的殘忍。但這本書是描寫的第二種。對於文中這種類型的犯罪者及其家屬,到底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呢。

不管是不是要斷絕關係,到最後依然還是會因為親情回頭。最後説來説去,歸根結底還是不要犯罪,防止悲劇的發生……

《信》讀後感3

犯罪是一剎那的事,但贖罪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在生活中,也曾聽到或看到過許多預謀犯罪和衝動犯罪的事,但我們大都關注的是同情可憐歎息受害者和貶斥犯罪者,把這作為飯後的閒談。當我們遇到犯罪者的家屬或關係親密的人時,我們的目光在指指點點中目送着他,或像會觸到黴運一樣躲的遠遠兒的,很少會去想對於受害者的家屬和犯罪者的家屬,彼此都很漫長啊!

也許是旁觀者的原因,並不能深深地體會直貴的內心糾葛,甚而會對他感到失望。哥哥剛志犯罪為的不是自己,而是為了讓弟弟能夠上大學,如果不是錯記了弟弟喜歡吃糖炒栗子,也許不會被發現,也就不會因殺人被判那麼多年的刑。對於剛志,他一直在懺悔,因為除了懺悔,他也做不了其他的什麼,但懺悔是為了表達對受害者家屬的懺悔還是為了減少自己內心的愧疚,剛志到弟弟直貴跟自己斷絕關係的那一刻才清楚地明白。也是弟弟最後的一封信,剛志才知道,原來犯罪之後,贖罪的不只是自己,還有弟弟直貴。

社會只會去指責錯誤,但很少會去想其原因,到最後所有的壓力全部壓在這個錯誤上,但終究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根部。假如故事從錯誤的開頭重新來過,剛志沒有被沉重的工作壓的腰疼,沒有找不到工作,會不會就不會有這一連串的“歧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