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後感範例[15篇]

來源:文書谷 2.71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們仨》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仨》讀後感範例[15篇]

《我們仨》讀後感1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我讀了兩遍。第一遍是兩年前,在書店裏,站在書架旁邊,從頭到尾速讀完成。這本不到200頁的書(其中還包括五十來頁的附頁照片)對我這樣一個讀書很快的人來説,算是很輕鬆的事。當時為什麼沒馬上掏錢買書?可能是還看到更好看的書了。

前些日子總算還是惦記着這本書,終將買回了家。第二遍是從這個週末開始重讀,今天早上邊做早餐邊讀完,一字一句,認真地讀。離上次的速讀有一段時間,但楊先生並不華麗的詞章表句仍絲絲入扣地牽動我心。

故事內容很簡單:

第一部 《我們倆老了》很簡短,就一頁。講了一個夢的故事。我記住了鍾書先生安慰楊老的.那句話: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

第二部 《我們仨失散了》仍是楊老在講給我們一個“萬里長夢”。夢中她是一名交通員,住在客棧,往返於三地,在病中的鐘書先生和忙碌的女兒阿圓(後來也病重)之間不停地遊走奔忙,卻又無可奈何地看着他們父女倆一點一點地在她眼前消散。直至她實在不想動了,先得到女兒“回自己家裏去了”的消息,然後又看着載着鍾書先生的船變成一葉小舟,“變成了一個小點,看着看着,那小點也不見了”消失在茫茫雲海中……

第三部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附有很多張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種其樂融融,看了讓人很温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輕時,夫妻倆在倫敦和巴黎留學時的合影;也有錢瑗的成長照片、英國留學的紀念照。最喜歡他們父女倆的合影,老先生愛説女兒像他,一樣的有着聰明的頭腦,含蓄的微笑。他們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讓人感動。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的真實寫照都在這些圖片中定格了。最後兩張老倆口相互理髮的照片,拍得真好。楊先生會用電推子,鍾書先生會用剪刀。我看到這裏,才真正領會了什麼叫做相濡以沫。

《我們仨》讀後感2

夜色籠上來的時候,下雨了。今年北方的雨水不多,一場雨尤其珍貴。路燈下,斜斜的雨絲雀躍着落地生花,遠望,真是一幅動態的水墨畫呀!

雨夜寂寂,與書相伴,聞得一味書香,倒也別有一番韻味。不開電視,不玩電腦,放下手機,走進書房,從書櫃裏選一本喜愛的書,在雨水的滴答聲中,如一條自由的魚兒,悠閒地暢遊書海,漸漸地入迷,走進了書裏的黃金屋。

在這樣的雨夜,手捧一本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忘情地品讀下去。先生是一個精神上的貴族,在她的筆下,生死離別如夢似幻,筆調平淡,如訴家常,可細品,每一個平凡的字符,都爆發出驚世駭俗的力量,令人震撼。不平凡的一生,如涓涓細流,道出人世滄桑,卻又超然物外,孤清中滲透着深深的懷念。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多麼簡單的快樂?卻在簡單中寄寓深意。多麼和諧團結的一家人?卻又不得不嚐盡磨難。然而,無論有多麼困苦,人在,家就在。家在,快樂就在!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一個平和而恬淡的學者家庭,一個簡單而豐富的人生長夢: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直到最後“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令人生生地心疼。經歷了怎麼樣的波瀾壯闊,才能有如此豁達的精神境界呀?這一生,每一處困境,每一次磨難,每一回心碎,每一秒淚落,都是一次朝聖,是一場靈與肉的修行。這一路上,要把喜怒哀樂一一嚐盡,要面臨生老病死的輪迴。歡樂有時,悲痛也有時,歷經八十一難,才修煉成九九歸一的淡定和從容。

楊絳先生哀而不傷的筆觸彰顯大家風範,堅強的人格魅力在字裏行間熠熠生輝。

在這樣的雨夜,一本書在手,《我們仨》如一抹暗香,在心頭裊裊。雨夜很短,雨夜又很長……

《我們仨》讀後感3

這個寒假,我讀了楊絳先生寫的《我們仨》。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

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只有寥寥幾頁;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描繪了一個夢境,一個至親生命將盡的夢境,寫得朦朦朧朧,虛虛實實,亦幻亦真,我雖然看不太懂,卻感受到了作者在自己丈夫和女兒同時病重時的無助、焦急、彷徨。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娓娓道來的是一個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個個日子。

這是一個極其平凡卻又不平凡的家庭。説其平凡,是因為他們像世間千千萬萬家庭一樣,母慈子孝,夫妻情深,家庭和睦。論其不平凡,是因為他們皆在各自的事業中有着矚目的成就。其實,無論我們有多麼偉大的成就,在我們親人面前,我們都是再平凡不過的人,他們永遠會牽掛着我們,而我們也依賴着他們。

但,造化弄人。他們一家經歷了人世間諸多艱難,最終卻沒能換來諸多幸福……“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走散了。就這麼輕易地走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我一個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路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這是楊絳先生在書中寫到的一段話。

作者語言平淡,沒有吶喊,沒有聲嘶力竭,卻波濤暗湧,那是天人永隔、陰陽擋不住的思念,結髮之情,血脈之親,讀來令人歎惋。在一年多的時間失去了兩個至親,普通人恐怕承受不了,但楊絳先生似乎在經歷過生離死別之後,看淡了所謂的生死,明白了生死由命。

這本書更讓我懂得了珍惜。珍惜家人每天做的`飯,珍惜他們無時不在的叮嚀,珍惜他們在我們口渴時遞來的一杯水……我們要做一個是知福的人,更要懂得惜福。全書讓我印象深刻的不僅是他們一家人柴米油鹽的平淡生活,還有他們赴英留學的那段經歷,在英國,讓我體會到了他們做學問時的有條不紊,既嚴謹又有樂趣。這讓我對於學習又有了新的認識。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是最讓我感動的一句話,這句平實的話語,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願每個人在尋尋覓覓中皆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我們仨》讀後感4

花落滿地無人惜,深情只為邊旁樹。花兒總是這樣不懼萬人踐踏的痛苦,每年都要為鐘意的大樹獻上自己的養分。小時候的我只會對此厭惡不己,因為落花阻擋了我前進的步伐,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年齡的增長,才明白這是花對樹的痴情。

小時候追看電視劇,總是喜歡看君王為她喜愛的妃子拋下一切,只為與她相守,所以羨慕諸如烽火戲諸侯之類的故事。但隨着知識的積累,才發現古代君王冷薄無情,大多數位高權重者怎會為了這虛無縹緲的東西捨去榮華富貴。直到這時才真正明白帝王無真情,深情只在凡人間,就像楊絳老師與錢鍾書先生的愛情。

為了更加了解楊絳老師與錢鍾書先生,我特意去讀了楊絳老師的《我們仨》。因為沒有更多的瞭解,我莽撞的翻開了它。先是楊絳老師與錢鍾書先生的舊照,他們彼此眼中的深情,就連我這個過客都能輕而易舉的看了出來,慢慢的我翻到了正文,懷着對楊絳女士和錢鍾書先生的尊敬,我認真地閲讀每一個文字,讀到了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的結尾時,我不禁淚眼盈眶,因為這本書是在楊絳老師的女兒和丈夫去世的時候才寫出來的。

我不能想象楊絳老師是懷着怎樣的心情,書寫這本具有濃厚情味的書的,字裏行間中根本看不出有人逝世的影子,透着幸福,和普通人家一樣的平平淡淡但濃郁的情昧。原諒我笨拙的文字寫不出她對女兒和丈夫的深厚的思念,我也想象不出她是怎樣的樂觀與深情,這太重了,壓的我有點喘不過氣來。

書中的每一個細節都能讓人聯想出一份情意,那樣的快樂,那樣的幸福。書中楊絳女士這樣寫到;“我活的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無論是女兒和丈夫的`生前和生後,楊絳女士活的很幸福,她作為一個母親和妻子的強大,讓我十分敬佩。

有人説能撩動簾的風,必定是迷路的風,因為那風是追趕烏雲的,終究留不住。但楊絳女士並不是這飄忽不定的風,她是那深情的花,守護着她的大樹,那樣的堅韌,那樣的心甘情願,那樣的執着。

執筆完畢,往窗外一看,那花兒正與她的大樹共眠呢。

《無題》

落花滿地無人惜,萬人踐踏不懼傷。

月月年年復此行,深情只為邊旁樹。

《我們仨》讀後感5

《我們仨》這部作品是由楊絳先生創作的,通過虛實相生的寫作手法描述了六十三年間她的家庭坎坷經歷,整篇文章中,第一部分的獨特寫作方式吸引了大批讀者,但對我影響最深刻的卻是第二部分——那個年代最真實的生活和工作。

文章説:“假如有人問,你工作覺得不自由嗎?我説:不覺得。我説的是真話”。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一切都要服從安排,倒是少了要抉擇的困擾,這樣的人生似乎一眼就能望到以後,缺少神祕感和不定性。錢老對此的態度便是安分守己,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即使生活枯燥乏味,卻總能找到樂趣,找到工作中的閃光點。“我們不論在多麼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也是我們的樂趣。”那時的他們沒有選擇本職工作的自由,但對於自己喜愛的事是任何東西都無法阻擋的`。現在的快餐式生活,使人們變得一山望着另一山高,總是談自由,內心浮躁不安。為了逃避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找藉口,連自己份內的事情都做不好,又何談選擇自由。

回到中國的錢鍾書和楊絳先生,生活可謂歷經坎坷,工作時無着落,幾經搬家,無處可住,種種困難。書中未見二人有絲毫抱怨,有的只是對文學更加不懈地潛心研究。不禁思考,到底什麼才算是真正地成功,面對生活的二老,從不述説生活的苦楚,在錢老與楊絳先生在國外留學期間,生活也算享受的,不會為住房、吃飯犯愁。憑藉錢老在文學方面的造詣,在國外也能功成名就,但他們卻選擇了回國,只因故鄉有他們的親人。他們一生不僅留給我們文學著作,更留給我們樂觀向上的精神態度。她的堅韌、堅守、堅貞、讓其為之震撼,看之動容。

《我們仨》中寫到錢老和楊絳先生的自身經歷,外國留學、結婚生子、家國動盪、迴歸祖國,他們歷經波瀾,卻隨遇而安,波瀾不驚。整篇文章中沒有給留下警世名言,好像沒有什麼大道理,講了一些家庭瑣事,樸素生活,人生經歷,但就是這樣的點點滴滴,這樣的細枝末節,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大家之風,什麼是大家風範。

楊絳先生是學習的榜樣,堅持品性的樂觀美好,腳踏實地、不怕艱苦。女性的精神和品格,她展現得淋漓盡致。我們應學習楊絳先生的精神,面對平凡的生活和工作,始終在自身的道路上,找到點亮自己價值的明燈。

《我們仨》讀後感6

一本好書就象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給我們諸多啟示。《我們仨》是錢鍾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1998年,錢鍾書逝世,而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於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楊絳在92歲高齡的時候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楊先生的確以“我們仨”自豪:“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這話絕不是尋常家庭關係的人能夠説出。這話也絕不是尋常生命態度的人能夠説出。讀整本書時,我聽到的始終是這一聲彷彿輕聲自語的歎息:”我們仨失散了,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

有人説,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你已經習慣了和你所愛的人的.相處,彷彿日子會這樣無限的延續下去。忽然有一天,你心頭一驚想,起時光在飛快流逝。正無可挽回的把你、你所愛的人以及你們共同擁有的一切帶走。於是,你心中升起一種柔情,想要保護你的愛人免遭時光的劫掠。你還深刻感到,平凡生活中這些最簡單的幸福也是多麼寶貴,有着稍縱即逝的驚人的美……

面對苦難,人生的得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就是過往雲煙……

總之,讀了這本書後,使我感悟很深,我想生活中,對待教師這個職業不但需要有勤懇、奉獻的精神,更需要在平日的教學中善於積累、思考和總結、昇華。再次,做自己工作的主人,對待工作要忠誠,要自信。忠誠就是工作時真誠負責,尊重學生。工作時對自己要自信。無論出現什麼困難,無論前途多麼暗淡,他們總是相信能夠把心中的理想變成現實。自信使我們決心更堅定,自信使我們意志更堅強,它給我們思想以力量,給我們克服困難的勇氣,促使我們立刻採取行動把可能變成現實。

《我們仨》讀後感7

《我們仨》這本書是我很久以前看的了。依稀記得在書店裏拿起它時,我就被它簡約大氣的封面給吸引到了。棕色鋪滿了整個封面,有三個大字大大方方擺在中間“我們仨”,最上面還寫了Mom、Pop、圓o,這就是楊絳、錢鍾書和他們的女兒錢瑗的故事。

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楊絳先生用温馨浪漫的語言去描繪了老兩口老去之後,女兒和他們一起過日子的幸福温馨。回憶起他們生活的種種,總是讓人感覺嘴裏心裏都被浸在了蜜糖裏。他們的`家庭裏帶着寵溺包容,互相尊重扶持着。就像裏面的一段話,“説實話,我做的菜他們從未嫌過,只要是我做的,他們總叫好。這回,我且一心一意的做一頓好飯,叫他們出乎意外。一面又想,我準把什麼都燒壞了,或許我做的好,他們都不能準時回來。因為——因為事情往往是彆扭的,總和希望或想象不一樣。”,楊絳先生想要為丈夫和女兒做頓飯,因為女兒出門了,多年沒有下過廚房的她便思索了起來。簡簡單單的話語,我卻看到了他們之間深厚獨特的感情。

第二部分,我們仨都失散了。楊絳先生做了一個萬里長夢,現實與夢境相交叉着。從楊絳先生踏上古驛道的那天起,就意味着錢鍾書先生的生命將要殆盡。她用夢境的形式將她的悲傷縮小,她在夢裏她在現實裏她都陪着錢鍾書先生度過了生命裏最後的時光。直到女兒生了病,她便開始了照顧着丈夫和女兒的道路。雖然他們最後用死亡的方式告別了楊絳先生,但是最後的時光依舊美好,雖然悲傷但卻也算的上是一段刻骨銘心的回憶。

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最終,楊絳先生送走了愛女,也送走了相伴一生的錢鍾書先生,他們的離去讓整本書充斥着淡淡的悲傷情調,前段有多温馨,後段就有多悲慘。她在文中這樣寫到“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仨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最後這個温暖幸福的家庭只剩下了她一個人,她在展望着,她一籌莫展着,她不知如何是好。

她一個人,在思念着這個家庭,她思念着她的丈夫女兒以及他們幸福的日子。

《我們仨》讀後感8

“我”這個字,是會意字,本義是兵器,冷硬靜默,恰如黎明時分,蒼然天色。而從“我”到“我們”,“有夫有婦,然後為家”,再不無依;從“我們”再到“我們仨”,“室為夫婦所居,家謂一門之內”,愈發熱鬧,透着陽光曝曬之後鬆軟牀褥般隨性慵懶的愜意。

“那買花的.男人和簪花的女人,最後到底怎麼樣了?是否廝守終身?可曾共偕白頭?”毫無疑問,錢鍾書和楊絳琴瑟和鳴。初見即傾心,詩歌唱和,共同遊學,攜手風雨,心有靈犀,柴米油鹽裏氤氲着醉裏吳音相媚好。待到老少同歡眉上笑,一家人相依相扶,散步談心,“吃館子連着看戲”。正如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中談到,“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説: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獨及的事。”

所謂幸福,莫過如此:心裏寧靜如微火熬煮老湯,悠悠咕嘟着熱氣,好半晌冒個泡,有一個算一個,起承轉合毫不倉促。

楊絳先生在書中遺憾道,人世間不會有小説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先生之言甚善。單看“永遠”一詞,就生喟歎:“永”字象形,解釋為水流長;“遠”字形聲,意為走路走得長。“永遠”是什麼意思呢?水流長,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路行長,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自是山長水闊,天各一方。

在笑與淚間活過來的他們,正如木心先生常言,“萬頭攢動火樹銀花之處不必找我。如欲相見,我在各種悲喜交集處,能做的只是長途跋涉的歸真返璞”。不喜不悲不嗔不怒不怨不恨,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此為文人氣質。

筆墨揮灑宣紙硯,素染一頁紙白,墨暈半硯成殤。伊人粧,秋眉晃,遠了身姿,輕了佳音,明快卻空靈藴藉,連文偕人全是滿目精緻,美不勝收,生芻祭。

《我們仨》讀後感9

妞妞,距離你要到這個世界上只有3個月了,我想不光我和你媽媽,還有很多人都在為你的到來忙碌着,特別是你的媽媽,所以首先,感謝你媽媽,正因為有你媽媽懷胎十月的辛苦,才會有我們普通的平凡的《我們仨》!

妞妞,爸爸之所以就着看了楊絳的《我們仨》後寫這個話題,思考的核心還是怎麼實現人生的價值,其實這個問題我和你媽媽也説不清楚,但是馬上就為人父母了,不能也教育不清楚你吧,你看這就是一個悖論了,自己弄不明白還得要教清楚孩子,所以爸爸決定告訴一個正確的路子,至於你在這個路子上走發現什麼風景,那就看自悟了吧...

第一,要多看書,書是人類總結經驗的最好載體,雖然現在網絡很發達,甚至有“內事不決問百度,外事不決問Google”但是爸爸還是希望你直接看原著,瞭解其他人的無數個人生,你就有很多重的精彩;

第二,學習語言,這個其實包含了幾小點的:學習語言可以掌握第一手的信息,這個信息可以是技術PAPER也可以是社會經驗,然後學習語言可以直接跟人交流,以後就是學外語也不能走老爸這個不能開口的'路子,雖然我在改正;

第三,讀千卷書還要走萬里路,不能侷限在空想和死記硬背中,格物致知啊,只有自己親眼所見才知道語言的魅力以及修辭手法與後現代主義的奧妙;這點看老一輩的人就要好很多的,比如錢鍾書,魯迅,還有王小波,爸爸希望你能就他們的文字去追尋上個世紀的軌跡;

第四,學會反思,所有的人——特別是你的父母——是深深愛着你的,這種愛是無私的,是垂直向下的!但是,爸爸希望你能融會貫通理論後在實踐中相輔相成,這就是反思和計劃的作用了!我們不希望你留名青史,但求物質精神雙小康吧!

妞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烙印,爸爸的認識不知道會不會侷限在20xx年,但是我想至少大的條框是沒有出格的,這都是在善良和平和的心態上完成的,當然我和你媽媽會做好榜樣!

最好還是要囑咐一句,從我和你媽媽的經歷來看,人怕沒自己的目標以及知道了沒有毅力去克服碰到的困難,人最後還是要超過自己!

願你媽媽和你安康,我們也會是不平凡的《我們仨》!

《我們仨》讀後感10

《我們仨》是作家楊絳晚年回憶自己一家三口而寫的一本書,從書中我們可以深刻地體會到這個文學家庭的聚散離合、悲慼與共。也許這本書並不是作者最好的一本,但或許是最感人、最發人深省的一本。

在書中,作者通過平淡如水的文字,將所有的舉案齊眉、舐犢情深、相濡以沫凝聚在了一個又一個的家庭瑣碎之中。

在這個安詳而又真切的世界裏,他們不求聞達,一輩子以書為伴,與世無爭;他們安貧樂道,即使陷入困境,也會用平常心武裝自己,在自己的世界裏求得一份自由閒適。正是憑藉這份不世出的豁達,讓一家三口其樂融融地享受着生活的甜潤,閒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雲捲雲舒。也正是這種大愛無言、寵辱不驚的情懷,支撐着“我們仨”結伴同行,即使在最動盪的時期,也沒有隨波逐流,扭曲自己的心靈,真正的做到了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然而“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縱使三個人的感情經受住了柴米油鹽的考驗,但終究抵不住悠悠歲月的'無常,在世紀之交的時候,“我們仨”走散了。

值得慶幸的是,作者並沒有在喪女、喪夫的雙重打擊中倒下,而是憑藉着從容自若的情懷在最後的歲月裏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將“我們仨”的故事用平緩的筆觸串聯了起來,讓平淡而温馨的故事變得鮮活,散發出珍珠一般的璀璨。

作者是不幸的,她在兩年之內連續遭遇了女兒與丈夫的離去,作者又是幸運的,因為“我們仨”六十年來積累的温暖、快樂和温馨充實了她的綿長思念。

而且正是憑藉着這些平淡的畫面讓“我們仨”真實的生活在作者的筆下完美的復活並得到了永生,這些經歷過歲月的滄桑在洗盡鉛華之後折射出了一種平淡的美麗,這種美麗讓我們學會了豁達與從容,教會了我們在現代社會中尋找一些非物質的東西温暖自己的心靈。學會去愛,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給他們幸福和快樂。用心去體驗每一份平淡的親情、友情、愛情,品味平凡與不平凡的生活,給自己一個寧靜的心靈空間,忘卻得失,真正做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我們仨》讀後感11

讀楊絳的《我們仨》,真的是一種享受,我是個平凡的人,看着他們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也是真的體會到生活對任何人都是一貫殘忍的。

錢鍾書夫婦的`低調和博學讓我衷情,而錢老的幽默和楊老的平和更是讓人生敬,一本書反反覆覆看了幾遍,可是我卻無法説出我的感受,他們面對困苦時的平靜,面對榮譽時的低調,為人處事只求無悔於心,錢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們一家人始終是樂觀的,無真是於平凡中顯出不平凡。對中國這個著名的家庭的親情故事,面對他們的温暖與歡樂,滄桑與憂傷,面對書中簡單而樸白的文字,任何的評價都屬多餘,那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那裏是一種淡定自然,在讀者那裏卻常常禁不住潸然淚下。生活在回憶中的楊絳先生,可謂得了漢語的精髓,入了是讓,人既心往之,又感慨萬千。

楊絳先生的文筆真的很優美寧靜,平凡家事國家大事從容而談,面對別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絲的恨,只是泰然處之。而前面兩節,三人走失在古驛道,採用虛實相間的手法,經夢起至夢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娶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卻給了楊絳先生最好的回憶。從照片上看,楊絳不算漂亮,老年後,發現他們是如此得有夫妻相,般配,簡單地從楊絳散文中知道,他們家也曾處世交,於是結成親家,不管當時是否以愛情為基礎,這幾十年的風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愛情是個什麼東西,終將被習慣於依靠代替,為他們的幸福所折服,不管經歷了多少的苦。

很喜歡楊絳先生在書末説的那段話:人世間不會有小説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這段話,飽含着人生以及歲月所帶來的真諦,頗有一種無奈歎息之感。

《我們仨》讀後感12

有愛的人是幸福的,可以感受愛並給予愛。我們享受過很多幸福,但究竟如何製造幸福?

愛!就是唯一的方式。

楊絳曾經寫過一本書《我們仨》。他記述了楊絳一生的伴侶和唯一的女兒,相繼離去,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味。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美好的事物總會逝去,美麗但不能長久。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温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我們仨》字裏行間,透露出滿滿的都是親情。親情是什麼?親情就是愛!

記得有一年夏天,我出門買冰淇淋,這條剛改造好的大路,還沒來得及栽上行道樹,根本無避蔭處。太陽毒辣辣地照下來,地面的`熱浪又反上來,馬路上像烤箱似的,令人汗流浹背。

我看到前面走着一個女人和一個5歲光景的孩子。那女人的皮膚黑黝黝的,滿頭是汗,那個孩子穿着褲衩背心。母子倆沒有打遮陽傘,那孩子正在吸一根“棒棒冰”,有滋有味的。我突然發現一個祕密:那孩子一直走在母親的陰影裏。因為不論他怎麼走,母親都會迅速地調整位置,讓孩子躲進她的影子裏。到了一個路口,正遇紅燈。那女人招呼孩子停住,孩子便露到了太陽底下,那女人趕緊調整位置,孩子終於又被“籠罩”在了陰影裏。

有位司機也看出了緣由,他對着那對母子微微一笑。我也被這一幕感動了。那天的太陽很毒,但那對走在太陽底下的母子,讓我覺得無限美好。

愛,就是怎麼簡單,從現在開始,讓我們一起互相給予愛吧!

《我們仨》讀後感13

注意到楊絳先生是從微博上流傳甚廣的那篇《一百歲感言》開始的,一開始很好奇為什麼要稱呼一位女子為先生,細細探究之後才知是先生是一種尊稱,我想應該跟我們現在叫的老師是一個意思吧。

在買這本《我們仨》之前還買了一本楊絳先生的《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這本書前半部分有寫一些關於鬼神的事情,我看到一半覺得太滲人便跳着看了下去。《走到》對我來説比較沉重,當我心情不好的時候才會去翻看,我看書總是希望能從其中獲得能量,沒用的書我是不看的。

這幾日清閒得要命,遂在網上翻到這本書《我們仨》,之前也看到這本書,但是沒買,可想而知我是個多麼受心情影響的人。

《我們仨》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叫我們倆老了,第二部叫我們仨失散了。第一部跟第二部講的是亦真亦假的'夢,楊絳先生在古驛道上小心翼翼的走着,每天去到鍾書船上陪伴他,太陽落到船頭便要起身回客棧。楊絳先生的“萬里長夢”終於在兩年之後做完了。第三部分叫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個部分詳細記述了楊絳先生同鍾書從結婚到阿瑗(女兒)、鍾書相繼去世的漫漫長路。

我想大家都熟知錢鍾書先生的《圍城》,可是我沒有想到的是原來這些在我們看來很了不起的人物,他們有也着坎坷的一生。不過我覺得這一家雖然經歷了那麼多風風雨雨,但是他們是幸福的,因為他們總是一家人,和和氣氣的一家人。他們都喜歡讀書,都熱愛工作,都實現了自我的價值。他們不追求名利,一生活的踏踏實實,我不曾感到他們覺得自己不幸。我很羨慕這樣的家庭相處方式。

楊絳先生多次在書中説鍾書是一個不願與人爭辯、能忍耐的人,書中也有很多地方用平靜的語氣述説了鍾書以前受到的不公與委屈。這些都是楊絳先生在用自己的方式護衞她的愛人。提及往日的委屈與不公,楊絳先生並未有半字惡語或辯解,她只是細細的道出了事情的原委,並未加任何解釋,我想也許她是覺得公道自在人心吧。用她的話來説就是:人還是人。

人生在世就得這樣活着,實現自我價值,擁有温暖和諧的家庭,不與世爭,平淡一生。

《我們仨》讀後感14

那裏煙霧迷濛,空氣鬱塞,雜樹叢生,就是在這個古驛道上,我們仨相守,相聚,相失……

本書作者楊絳用心記錄了六十多年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經歷的無數風雨,編成了一本《我們仨》。

正如楊絳所説,這是一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的情感宣泄之作。她在丈夫錢鍾書和女兒錢瑗生命的末了,依然用自我的餘熱來温暖整個家庭,即使三人分隔三地,在客棧、漁船、三里河的家之間,那些魂牽夢縈的最終時光。

所幸,楊絳的人生還是幸福的,即使他們仨已在天地間失散,她仍然能夠擁抱那些年一家三口的幸福温暖,她依然能夠獨自一人默默思念丈夫和女兒。

《我們仨》,是一個單純温馨的學者家庭。楊絳説:“我們仨,卻不止三人。每個人搖身一變,可變成好幾個人。”

的`確是這樣,在錢瑗的眼中,爸爸錢鍾書只配當她的弟弟,有時卻又搖身一變,變成教師,她和媽媽都是好學生。但在穿衣吃飯方面卻又需要被人照顧,跟孩子一般弱小。

在__期間,楊絳和錢鍾書被革命羣眾揪出來,成了“牛鬼蛇神”,而錢瑗必須走過眾目睽睽下的大院,貼上大字報,和父母劃清界限。一年之後,他們依然是最可欺負的,而他們仨在如此艱難的境遇下,依然能夠享受舒坦和温暖。

“我們對坐吃晚飯,其樂也融融,因為我們有這麼多友人的同情和關懷,説不盡的感激,心上簡便而愉快。”讀到這樣的文字,誰能不動容一家三口無時無刻的相守相助,讓這些苦難在風雨中遠去,只留下舒坦和温暖,簡便而愉快。

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夠像他們三那樣,無論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無論身在何處,都能夠感受到家人纏纏綿綿的愛,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無奈,完美的事物總是容易消逝。一九九七年早春,錢瑗去世了;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仨失散了,就這麼輕易的在人世間失散了。以往的永遠,成了漸行漸遠。

就像那首歌裏唱的:“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鹽半輩子,轉眼就只剩下滿臉的皺紋了……”

相守,相聚,相失。“家在哪裏,我不明白。我還在尋覓歸途。”

《我們仨》讀後感15

這是關於親情、回憶、思念的敍述,它有個通俗不過的主題——我們仨。

這本書講述了錢鍾書温馨的家。在這個家中三個人互相守護的感人故事。它好像一抹清風,那麼的清新,吹散走噪熱,陪伴我的暑假。

簡單的三個字,卻包含着一個家庭的互愛,不多不少,似他們每句話前加上的“我們仨”成為了彼此之間的默契。

故事從夢引入,“在一個不知是什麼的地方,太陽已經落山,黃昏薄暮,楊絳竟走丟了。她着急,她喊着錢鍾書的名字,聲音在空空的曠野中……”當她向錢鍾書講起這個夢時,錢鍾書只是淡淡地説,老了。

是啊,轉眼間,他們老了,兩位一起走了大半生的風雨,無論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瞭然於心。

在這樣一個學者的家庭裏,女兒圓圓是異常活躍的,為這個家庭帶來許多的歡笑。她是他們的女兒,可有時卻像兩位老人的跨齡好友。他們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卻總是相處的愉快,家裏始終洋溢着温馨。

好景不長久,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輕易的失散,抒發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的千古遺憾。楊絳開始對人生價值和意義開始思考,作者以自己淵博的知識和豐厚的人生經歷為基礎,探討生老病死這一人生規律,並給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我們仨最終只剩下一個,哪怕再輝煌,也不可能再和從前一樣了,但她説“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家人已離去,親情過往的點點,卻被真切地記錄在心中,記錄在《我們仨》。

掩上書,一種感慨由然而生。家,是每個人的避風港灣,無論你在外面多麼的勞累,多麼的辛苦,回到家,你會徹底的放鬆下來。所以,家,需要我們家中的每個人都用心的去經營,讓它被愛包圍,讓它充滿温馨、充滿温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愛我們的家人,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