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的讀書心得

來源:文書谷 2.48W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瓦爾登湖》的讀書心得,歡迎閲讀與收藏。

《瓦爾登湖》的讀書心得

《瓦爾登湖》的讀書心得1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題記

輕叩一本名著,細細地與梭羅促膝談心;翻開一卷墨香,輕輕地聆聽瓦爾登湖彈奏的梵歌。

迴歸自然的純潔,迴歸淡泊的境界。我,作為一名浮躁的都市人,有幸拜讀這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瓦爾登湖》,為我除去那躁動的灰塵,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白居易曾説:“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能心虛即我師。”這恰似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羅就是在這裏進行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獨居生活。他記錄從春到冬的這一輪的風景,他的超驗主義實踐建立了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方式,還原生活的原始狀態。

真的很難想象,梭羅是如何生活下去,他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他擁有的只有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牀,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僅僅只有簡單的陳設,僅僅只是他執着的信念,僅僅憑藉着人對自然的慾望和熱愛,他,完成了這偉大的實踐,完成了這對自然的追求,完成了這本傑作,這不得不讓後人稱他為“自然隨筆的創始者”。

淡泊是人生的一種至高的境界。當時正處於工業時代,物質的優越並沒有讓梭羅迷失,隨波逐流,他曾在《經濟》中寫到:

“……人最美好的部分,不久也會被梨入土壤,化作糞肥……”

將所謂的經濟與自然對立,當人們奢侈地享受生活時,卻忘記這浮華世界背後的陷阱,難道就不怕醒來之後會是一場噩夢?似乎從原始時代開始,那些可以被稱得上是“智慧”的東西早已被這社會的發展所拋棄,人們對於自然只剩下貪婪,總是渴望獲得什麼,有時像是一個無底深淵,永無止境。

梭羅總愛引用,記憶中影響最深的就是羅利的英譯對句:

“既然人人樂道肉身本具頑石性,慈善心腸何能不將煩惱痛苦忍。”

帶着諷刺去批判着人類的盲目,帶着幽默去痛斥人類的無為。對於人,他的信仰除了所謂的上帝就是那些所謂的統治階級,這對生活在基層的`人民而言,生來位卑,他們活着就像一部機器,為了不讓自己在勞動市場上貶值,拋棄了氣概,拋棄了自尊。是的,他們的勞動力升值了,可悲哀的是他們的智慧卻在貶值,難道這就是“安逸者”?這正如梭羅所言:“你剛走出了失望之城,又走進絕望之鄉。”

上帝沒有賦予任何人任何權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來未帶一草一木,死後又不帶走一縷一線。奴隸的生涯終究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絕望築成的荒墓,與其這樣,為何不摒棄這些浮躁,還靈魂一份通透,迴歸自然的寧靜呢?設想一下,當你面對這博大的自然,它給予你的是新鮮的空氣,甜美的果實,突然間,你是否感覺自己成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憊地奔逐在它的懷抱裏。

這些如水晶般的思想,梭羅還記錄了很多很多,終點就是起點,四季的輪迴正是生命的甦醒沉睡,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温水,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

淡泊是智者的動力,像是一把摺扇,送來徐徐清風,拂去一片焦慮;又像是一面鏡子,照清嬌容的面貌,看清人性的本質;還像是一首詩詞,念時如痴如醉,回味時百感交集。

月下共飲,湖邊共賞。邀君在這片湖水前共冥,邀君在這份淡泊中共尋那份靜謐!

《瓦爾登湖》的讀書心得2

《瓦爾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為線,串聯起他在瓦爾登湖畔進行經濟實驗的始末,留給我無盡的想象與羨慕。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領悟“人可以活得很簡單,很從容,不必為了那物質財富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爾登湖》中以瓦爾登湖為中心,輻射到周圍眾多地方,描寫了他“以禽獸為鄰”,在“豆田”耕作,與“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諸多生活細節。最後作者又以“春天”結尾,給我們奏響了新的生活樂章,並且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説:“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看!這是一位超凡脱俗、與世無爭的自然主義者,多麼令人羨慕。

梭羅生活的地方是瓦爾登湖及其周圍地區,但他細膩精緻的筆調,卻把我們帶到了更為廣闊的天地。他談“瓦爾登湖周圍的鳥、樹、草、蟲子”,更談“更高的規律”。他認為,從一種特殊的意義上説,漁夫、獵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從個人的勞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類法則,令我們視野開闊、高屋建瓴。在《瓦爾登湖》中,許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讓人陶醉。他在描寫“倍克田莊”時,這樣寫到:便是德羅依德也要放棄他的橡樹林而跑到它們下面來頂禮膜拜了。可想而知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地方,多麼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爾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為席,以蒼穹為蓋。梭羅在廣闊的天地中像農夫一樣耕種、收穫,他很高興,他説:古老的詩歌和神話至少表明,農事是一門神聖的藝術。在從事農耕的過程中,他也不忘“閲讀”。即使在19世紀梭羅也感慨道:他們深信一本《聖經》的智慧就足夠了,餘生便在簡易讀物裏荒廢天賦單調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洶湧翻滾下,現代人的心靈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質的豐裕,精神的貧窮。我們的身體一再擴充,而精神的領地卻時時荒蕪着。聽聽梭羅的忠告:多餘的財富只能買到多餘的東西。靈魂的必需品,金錢一樣也買不到。這樣的忠告如梵音,對於我們無異於醍醐灌頂。

徐遲説:“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對於春天,對於黎明,都有極其動人的描寫。”讓我們追隨着梭羅的足跡,拋棄那物質所帶來的煩悶苦惱,感受那恬靜美,聆聽大師的哲音。

《瓦爾登湖》的讀書心得3

第一次讀《瓦爾登湖》是在大學,十八九歲的中文系少女,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梭羅的單純與真誠,是他豐饒的內心,是他對大自然的熱愛。第二次讀《瓦爾登湖》是一年前,四十多歲的中年女人,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作者追問真心的勇氣,是堅守初心的執着,是他對生活本質的洞悉,對世界的深情。

《瓦爾登湖》不是一部小説,不能靠曲折動人的情節,來抓住讀者的心。《瓦爾登湖》也不是一本詩集,不能靠凝練的語言與新奇的意象,來引發讀者無盡的想象。這,只是一本生活隨筆集,沒有什麼情節,也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

人們把梭羅稱為“自然主義文學的始祖”,或許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他感興趣的生活主角是大自然,是大自然中的生靈,大自然中的聲音,以及那些以自然狀態生活着的人們。二是因為他對自然的書寫,採用的是最質樸的形式,平實而簡潔。作者博覽羣書,卻讓人感覺不到掉書袋的賣弄與晦澀。書中記錄的生活是簡單而真實的,一個人的生活日常,所思所想。書中記錄生活的方式,也是最為素樸的,沒有一絲粉飾,不帶一點誇張。書中的語言,睿智、真誠、簡潔、淺白,同時又時時透着幾分幽默。

一個讀完大學,喜歡哲學、歷史和文學藝術的年輕人,突然做出一個決定,帶上一點兒錢,帶上一點兒最簡單的生活用品,去瓦爾登湖邊生活。在那裏,他親手搭起一座小木屋,一盞燈,一張小桌,幾把椅子,兩個煮飯的鍋,幾件餐具,成了他的全部家當。

他的新家,位置選得剛剛好。這裏可以讓他享受寧靜,平日裏少有村裏人光顧,也聽不到鄰居的吵鬧聲;這裏又不會讓他的生活與世隔絕,旁邊的小村離得不遠,走路十幾分鍾就能去那裏的小商店買些所需的東西;一條鐵路就在不遠處,一天中能聽到幾次火車的轟鳴聲;在這裏他能見到那個沉靜寂寞而又快活的伐木工人,也能見到一兩個因好奇而前來造訪的村民。

他的新家雖然簡樸,卻有最美的房間裝飾畫,那是窗外隨時撲入眼底的風景,有時是一片茫茫雪野上幾行細碎的'動物足跡,有時是向晚的餘暉灑落在林間的空地上。他的新家有最美的後花園,有樹林,有鳥鳴,有湖水的微波,有湖中自在的游魚。

他家裏有最可愛的寵物,啄木鳥在篤篤篤地啄樹;知更鳥剛在屋子對面的松樹上做了一個新窩;一隻浣熊在林間遊蕩,幾隻山鷸在泥土裏翻找蟲子。他家裏能聽到最好聽的音樂,那是鳥兒們在山核桃樹林裏歌唱;那是熟透了的果實突然落在地上,那是鷓鴣在拍打翅膀,那是一隻蒼鶻在唱着哀傷的歌。

梭羅有一支妙筆。這支筆,總能讓人看到他所看到的,聽到他所聽到的,彷彿身臨其境一般。這支筆,總能讓你跟他一起笑,跟他一起思索,彷彿你就站在他的身旁。

有時,我會設想一下梭羅的樣子,一個身形高大瘦削的年輕人,眼睛不大,眼底卻透着智慧與善意的光。在陌生人面前,他有些羞澀,有些沉默,有些不善言辭;在心意相投的朋友面前,他卻能眉飛色舞,侃侃而談,風趣而幽默。大部分時間,他不多言,臉上沒有什麼笑意,甚至有幾分冷漠。其實,他的心裏住着熱情、住着愛;住着雷霆風雨,住着風平浪靜;住着冷靜,住着幽默。這樣一個人,我想和他相識,一起坐坐,一起聊聊。只是,不知道,他願意不願意。

四十多歲的我,工作二十年,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的生活充實而忙碌。可,有時我也會問自己,為什麼活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走在大街上,看着身邊的車水馬龍,人來人往,有時會想,大家如此忙碌究竟是為了什麼。或許很多人都會回答,為了生活,為了自己,為了家人。如今,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裏,生活豐富多彩,商品琳琅滿目,很多人已不必為維持基本生活而奔波勞碌。不過,或許你也像我一樣,總能聽到或看到身邊太多的不滿足,想要更大的房子,想買更豪華的車子,想用更高級的化粧品,想穿更大牌的服裝,希望孩子能上最好的學校,盼着老公體貼又多金。

慾望像是一根導火索,一旦點燃就會四處蔓延,越燒越烈;慾望像是一種超強傳染病,自身的免疫力稍低,就會被傳染,且一發而不可收拾。人們忙碌着,為了這張似乎永遠也填不滿的慾望之口;人們焦慮着,擔心慾望的肥皂泡會突然被碰破,希望的一切在瞬間成為泡影。

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樣,有時會站在某處發呆,似乎迷失了努力的方向;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樣,有時會突然追問,自己的存在有什麼價值,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這時候,或許讀一讀《瓦爾登湖》是個不錯的選擇。或許,你我不必像梭羅一樣,去找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離羣索居。或許,你我可以像梭羅一樣,找個時間,給自己尋一片心境,體會一下簡單生活的樂趣,聽聽大自然的聲音,看看花開花落、草長鶯飛。或許那時,我們心中的焦慮會少些,更少些,甚至會慢慢消失。

陶淵明有詩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問問自己的真心,想想自己的初心,知道自己的真心,記着自己的初心,無論生活在何處,我們都能做到恬然沉靜而內心篤定吧,就像梭羅一樣。看一本書,掩卷細思之後,重返生活的我們,心境早已不同。

或許,這就是梭羅送給我們的禮物;或許,這就是《瓦爾登湖》帶給我們的驚喜吧。

《瓦爾登湖》的讀書心得4

每一個早晨都是一個愉快的邀請,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我同樣地簡單,也許我能夠説,同樣地純潔無暇。——梭羅

《瓦爾登湖》曾被譽為“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美國國會圖書館評選出的“塑造讀者的25本書”之一。買這本書許久了,因缺少安逸的心境,總擔心一時很難進入那個潔若琉璃的心靈聖地。

正如該書的譯者徐遲先生所説:“《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曾幾何時,正是這本歸屬於心靈的書,讓我終日渴望那份恰到好處的孤寂,並且在擁有孤寂時體會到了不知身為何物的微妙感受。每次深夜捧起它,就像是開始了一次單獨放飛心靈的旅程。“我並不比湖中高聲大笑的潛水鳥更孤獨,我並不比瓦爾登湖更寂寞。”心靈安逸,歲月靜美。而對於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我們彷彿又在尋找一個有關原始命題的答案,如果找到了答案,也許就能深悟生命的本義……

應對瓦爾登澄淨的湖水,梭羅好像懂得孤寂的所有好處,像失明的盲人一下子見到了陽光,貪婪而又不知所措。他用那些素描般的字句搭建了一所橡木小屋,風從縫隙灌進來,坐在門後,卻又像似根本不存在門的阻隔。鼻尖有泥土和花香的糾纏,嘴角含着青草與樹根的苦澀。而僅有心靈,越發清澈。

蒼蒼羣山,葱葱草木,曲曲幽徑,騰騰紫霧,或許一種幸福正來自一次心不在焉的眺望。結束了喧囂而忙碌的一天,簡單吃過晚飯,夜色中會有一絲寂寞湧上心頭,適可而止的惆悵裏,心境轉至平和與寧靜,這便是讀書的時機。夜讀《瓦爾登湖》,那些温潤的字句散發着對大自然真情描述,娓娓道來,語句驚人,字字閃光,沁人心脾,誘人深思。字裏行間絲毫看不到作為哲學家的梭羅的晦澀與難懂,反而感到的是清澄見底和優美細緻,吟誦之下,讓人不禁神往,直到夜深人靜,萬籟無聲。

深夜,當拋棄了一切繁瑣與雜念之後,時間就流淌成了我們用來垂釣生活的的那汪湖水。《瓦爾登湖》讓我明白,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質外,還有另外一種讓人無比歡樂的簡樸生活,這就是內心的超越。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大自然帶給了我們無盡的純潔和恩惠,也給了我們熱愛自然、創造生活的勇氣與智慧。儘管生活得像螞蟻一樣簡單卑微,我們都必須勇於堅強地應對生活,不要逃避誰,不要謾罵誰,因為沒有貧富貴賤之分,陽光會同時落在大家的窗子上,同樣燦爛,所有人面前的積雪,也都一樣會在春天融化。

世事喧囂,人生寂寞。《瓦爾登湖》好似一泓秋水,不染纖塵,與其説是在呈現工業禮貌背後的“世外桃源,倒不如認為梭羅是在講述一種實現簡單生活的可能。雖然通篇流露着作者個人的謙卑、節制與理性,但無論如何,生活的本質都應當是簡單的。儘管人在很隨意的情景下就能夠變成瘋狂生長的藤蔓和放肆綻放的野花,可我對《瓦爾登湖》還是堅信的:我們的慾望越簡單,我們才能更容易感受並得到更多的.幸福。更進一步講,哪怕獲得幸福的環境再惡劣,我們也要“在圍繞着我們的黑暗、無知的深淵上”,建造一座通向自然救贖的圓拱橋。

《瓦爾登湖》離世而不棄世,孤獨卻不悲憤,它充滿了詩意的恬靜、生命的智慧以及恰到好處的寂寥。“在下一個夏季裏,我不需要那麼多的苦力來播種豆子和玉米,我要勻出精力,用來播種——如真誠、真理、樸實、信心、純真等等,假如這樣的種子還沒有喪失的話。”開荒種地,迴歸人類的“粗野”本性,生活在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裏,作者應對的是人生最本質的問題。

正如金錢不能換取健康一樣,優裕的物質始終替代不了心靈的貧乏。簡單、純淨永遠是一種人生智慧。我們匆促的腳步所追逐的終極目的無非是內心的安頓,靈魂的解脱,而這些彷彿距離我們並不遙遠。在懺悔的勇氣和鍾愛的情懷裏,那些看似簡單的澄靜、平和與安詳,卻能夠使人生脱俗,使生活更具有方向。這些在梭羅崇尚實踐的精神內核裏,永遠閃爍着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輝。

或許《瓦爾登湖》才是我們反觀自身的鏡鑑。在盲目改造自然環境之前,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和欲求,少一些索取,又怎會遭受沙塵暴和禽流感們戲劇性的嘲弄與懲罰呢?在越來越考究的工業禮貌生活中,我們心靈的羅盤依然固執地指向了最初的簡單和質樸。可我們應當以何種路徑成為大自然中與生靈萬物和諧共生的一部分,究竟該怎樣應對這個不再簡單的世界,以及凌亂的生活和醜陋的習俗呢?經歷了一次次“內心的探險”,我們就有了一種武裝精神的渴望——那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個屬於自我的清澈的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的讀書心得5

每次讀這本書,我都會有新的發現。這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好書。和梭羅所説的一樣:“湖是風景中最美麗、最富於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觀看着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我想説的是,讀這本書,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丈量自己的生活。

最早接觸這本書,是在一個朋友的推薦之下。那是徐遲翻譯的那個版本,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朋友喜歡海子,喜歡葦岸,湊巧海子和葦岸這兩位詩人又都是在中國最早推崇梭羅和《瓦爾登湖》的兩位詩人。於是在機緣巧合之下,我得以接觸到了這本對我來説影響甚大的書。

徐遲是這樣介紹這本書的: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對於春天,對於黎明,都有極其動人的描寫。這裏有大自然給人的澄淨的空氣,而無工業社會帶來是環境污染。讀着它,讀者自然會感覺到心靈的純淨,精神的昇華。回顧我們當下的社會現狀,特別是我們國家改革開放30年來,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無怪乎葦岸在《我於梭羅》一文中説,“梭羅近兩年在中國彷彿忽然復活了,《瓦爾登湖》一出再出,且在各地學人書店持續榮登暢銷書排行榜,大約鮮有任何一位19世紀的小説家或者詩人的著作出現過這種情況,顯現了梭羅的超時代意義和散文作為一種文體應有的力量。”在資源被無限制地掠奪的今天,讀這樣一本純淨的書,成為在鋼筋水泥叢林中生活的我們一種無奈的精神的追求。

而我,正是這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人。對於工業文明和改革浪潮對中國原始村落的衝擊的那種切膚之痛有着深刻的體驗。人類的年輪走到今天,在此時此刻,我不敢説我們的社會是進步的。在《瓦爾登湖》中,我感受到了梭羅的偉大之處,他能夠通過藝術來實現自己決意要做的事情。通過創造一個有機的形式,使他自己的決定獲得了新生;通過有意識地努力,他重新獲得一種成熟的恬靜。整本書記錄了梭羅在微觀宇宙歷程中的經歷。而他的這一種生活方式,別人也稱之為超驗主義——主張通過親歷親為,來獲得屬於自己的經驗。

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人類的最基本需要是食物和温度,其實這兩種需要和大多數的動物的需要沒有本質的區別,從這裏,我領悟了最簡單的人生哲理——其實我們可以活得很簡單,因為簡單,我們也可以活得更加灑脱,沒有羈絆和束縛。他説:“我們心目中還有一種人,這種人看來闊綽,實際上卻是所有階層中貧困得最可怕的,他們固然已經積蓄了一些閒錢,卻不懂得如何利用它,也不懂得如何擺脱它,因此他們給自己鑄造了一副金銀的鐐銬。”

他在湖畔的兩年自耕自讀的生活,雖然暗合了我們中國文人的耕讀傳家的隱士風格,因此梭羅在中國能夠大受歡迎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梭羅的'那種自耕自讀的生活方式,和中國式的隱士風格並不相同。中國式的隱士風格在很大程度上暗合了“達者兼濟天下,窮者獨善其身”的文化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隱士是消極避世的。而梭羅在湖邊的那兩年的生活,是極其積極地在體驗生活。建造木屋、種豆、釣魚、觀察野生動植物,無不在探索生命的意義。梭羅先生和大自然是可以對話的,是可以交流的。梭羅先生告訴我,要熱忱地生活。

所以哈丁説,讀這本書有五種讀法:1、作為一部自然的書籍;2、作為一部自力更生、簡單生活的指南;3、作為批評現代生活的一部諷刺作品;4、作為一部文學名著;5、作為一本神聖的書。我想,不管是哪一種讀法,於我都是合適的,這也是我鍾愛這本書的原因了。

《瓦爾登湖》的讀書心得6

《瓦爾登湖》是一本書,瓦爾登湖就是瓦爾登湖。

去年這段時間,在美國的女兒那兒住了幾個月,走馬觀花,浮光掠影遊覽了凡到美國都應去的一些地方,當然都是女兒女婿精心選擇,周密安排,細緻策劃,親自陪同。得以飽覽了自然風光,參觀了歷史遺蹟,領略了先進科技。感受到了一種不虛此行的滿足,上千張拍攝的圖片,7—8萬字的日記,現在拿出來欣賞和翻閲,恍如昨日。

然而我不想用這些來充塞我的`空間,也不想耽擱別人的寶貴時間,我下面説的是一本書和一個湖。

《瓦爾登湖》這本書我們不少人不知道,不少人沒聽説過,不少人知道沒讀過,也有不少人知道讀過沒讀進去。

瓦爾登湖我們多數人不知道,多數人沒聽説過,有的人知道,也聽説過,但多數人沒去過,沒見過。

《瓦爾登湖》我知道,我買過,我讀過,但也沒讀進去。

瓦爾登湖我知道,當然是從那本書上看到的,但我以為150多年前書上説的一個小湖,可能早已不復存在,然而這次在美國卻實實在在、真真切切、清清楚楚看到了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的讀書心得7

人要保持自己的個性,找尋與自己個性相符合的東西,而不是隨波逐流。就如同買衣服一樣,我們不能只跟隨時尚的腳步,還要考慮我們自身是否適合衣服的樣式。

人類生活的必需品其實不多,只需要一般的吃與住就行。但現在,許多人追尋着更多的物質,雖然他們過着奢侈的生活,而他們仍不放棄物質上的追尋,卻忽略他們更需要補充的精神食糧。對於富人來説,他們是富有的,物質上的;而在精神上,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是貧困的。人們需要學會在物質上得到一定提高時,也要提高自己的精神食糧,這樣才能充實的過完整個人生。

在現代,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僅指物質上的;而在精神方面,人類似乎推不開。人們為了追尋物質上的享受,把古人優秀的精神成果拋擲腦後,使自己上網精神土地處於貧瘠狀態。因此,在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冷漠,越來越難找到純真的情感,而表現在社會就是違法犯罪現象的增多,人們的'心靈感覺越來越孤單。

事物的美是從內在散發出來的,而並非靠外在的裝飾表現出來的。太注重外在,而忽視內在,就會猶如建築物未把內在的地基等打好,而着重於外部的裝飾,很容易在災難中倒塌。

“慈善似乎是人類能夠讚許的唯一美德”,而對於慈善並不是無從選擇地做,而要考慮接受幫助的人是否真正需要這些東西,能否促使從本質上得到改變,否則是一種浪費。慈善要做到如同中國俗話所説的“用在刀刃上”。如同地震災害的捐物,在08年的“5.12汶川8.0地震”是不需要人們大量的捐衣物的,因為那是的天氣不是很冷;而在今年的玉樹7.1級地震後,需要大量的衣物,因為它特殊的地理環境與氣候條件。慈善並非把你的同情和悲傷帶給他們,而是把快樂、健康傳遞給他們。

人需要生活在自由的天地,而不是把自己束縛在囚籠之中。我們要過着簡單而現實的生活,不需要去追求複雜而不符合實際的東西,要保持自身的本質。

《瓦爾登湖》的讀書心得8

一本適合在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細心品味的好書是難得的,《瓦爾登湖》這樣的經典更是不會例外。和梭羅所説的一樣:“湖是風景中最美麗、最富於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觀看着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合上《瓦爾登湖》淡藍色的封面,猶如一股清涼的湖水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徐遲先生是這樣評價的:“《瓦爾登湖》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心肺,動我衷腸。到了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此書好不晦澀,清澈見底,吟誦之下,不禁為之神往了。”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閲讀,靜靜地讀,《瓦爾登湖》能讓你有奔赴山清水秀、未被污染之淨土的衝動。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説,《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它是屬於一個人的書,需要靜下心來。

該書的作者是19世紀的美國作家亨利、大衞、梭羅,他在讀完哈佛大學後,28歲的他於1845年7月4日來到距離康科德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畔,獨自生活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裏,漁獵、耕耘、沉思、寫作是他簡樸生活的全部,從1845年到1847年,大衞.梭羅-瓦爾登湖畔一個孤單的靈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將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並由此寫就了意義深遠的《瓦爾登湖》。它與《聖經》一起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為“塑造讀者的25本書”。此書在當代美國是讀者最多的散文經典。

《瓦爾登湖》是梭羅融入自然、靜心思考的結晶,全書給我留下了三個方面的深刻印象:

1、《瓦爾登湖》是一幅田園風光的唯美長卷。讀完全書,彷彿跟作者完成了一次難忘的、純美的自然之旅,你會走近湖畔,走進松林,你能看到悠然而過的田野上的飛鳥、欣賞森林深處的蟻羣大決戰、在冰天雪地中傾聽遠處傳來的貓頭鷹的哀鳴;湖水的靜美、雨中的奇景、變幻的雪冰、鄉野的美夢,讓你在真切的體驗中深深沉醉。如果説一篇優美的文字是我們風沙蒼茫的旅程上一處小小的綠洲,那麼《瓦爾登湖》賜予我們的是一片遼闊的草原,我們既可以讓自然和人的心靈探索野馬般狂野地奔騰,又能讓個人體會到自力更生過簡單生活的那些經

驗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閃動着露珠的光芒。晨昏照耀下的樹林和季節變幻間的鄉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飛的歐鳥和樹叢裏驚恐逃走的小獸,其實它們不僅屬於作家,在我們看似沉悶平淡的生活裏,何嘗不是處處可以一窺它們的背影,而前提是我們必須相信:我們正擁有一個比晨起時更早、更神聖的黎明!

2、《瓦爾登湖》是返璞歸真生活的真實記錄。在湖畔,作者自得其樂地種豆耕鋤、覓食野果、追獵狐狸;在湖上,作者恬淡閒適地垂釣游魚、觀魚戲水、聽湖奏鳴。“在温暖的暮色中,我常在船中吹起晚笛,看鱸魚圍着我環遊,好像沉醉於我的笛音。月亮徜徉在湖面的粼粼波光之上,湖底倒映着森林的叢叢幽影。”梭羅認為∶美的`趣味最好在露天培養,再沒有比自由地欣賞廣闊的地平線的人更快活的了。説梭羅是"大自然的摯愛者"也許還不夠,他常常和大自然融為一體,他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踏在地上的腳印常常是深的,那意示着一個負重者。他不把花從枝子上摘下來,但把汗灑進土裏。種豆、築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説,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嚮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這是多麼令人嚮往的幸福生活!

3、《瓦爾登湖》是處處靈光閃爍的哲學聖書。梭羅選擇在瓦爾登湖畔生活,並不是簡單的逃避現實,在簡單的生活中,他一直在思考,思考人生、文明、金錢、貧富、生死等大問題,在娓娓道來中悄悄開啟你的心智。那些貫穿在行文中的哲思妙語,會使你在反覆誦讀中,感覺常讀常新,回味無窮。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這該是《瓦爾登湖》的一句隱語吧。《瓦爾登湖》是影響世界發展的綠色經典,是構成美國性格最重要的書。海南和三環出版社這樣的定位,也是編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想,這真理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

月光一樣的隱居也許是我在這本書裏讀到的最大的收穫,當我們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爾登湖”,我們就會在自己的人生裏獲得這樣恬然的生活姿態,月光般明亮卻內斂,月光般平靜卻非凡,隱居只是一種選擇,是否選擇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日夜風塵僕僕的路途上,心內心外都要撒滿一路月光。他在瓦爾登湖獨居時年紀並不大,但他卻給我們一種長者擁有的廣博、沉穩和智慧的感覺。他與孤獨為伴,但並不消沉。他那麼熱烈地愛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遊並描繪着自然。他積極地探索着人與自然的關係,堅定地維護着自然的古典生態。他相信:人類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純美天性。所以熱情地謳歌着心中的女神——瓦爾登湖,這又何嘗不是每一個人心中應保留的一塊聖地呢?

作為一名教師,應像梭羅一樣,不羨浮華,不慕富貴,讓自然和學識使自己不斷豐富,在心靈世界中營造出一片屬於自己的“瓦爾登湖”,從而詩意的棲居在校園內,成為引領學生熱愛自然、創造生活、擺脱世俗、走近崇高的表率。假如我們可以永遠活在現在,善於抓住現在的每一個機會——如同小草不放過滴落在它身上的每一滴細小的雨露一樣;而且不把時間花費在彌補失去的機會上,——這就是我們所謂的盡責,那麼,我們肯定會備受福佑。

《瓦爾登湖》的讀書心得9

《瓦爾登湖》是作者戴維·梭羅獨居於瓦爾登湖,遠離塵囂,想於大自然的安謐中尋找本真,質樸的生活狀態,一種更具詩意的生活。或許這次選讀這本書,是希望我們體會到作者深入思考,並尋找本真的心路歷程,感受來着大自然的力量,並尋找我們自己心中的《瓦爾登湖》。

本書描述了梭羅在瓦爾登湖居住期間所經歷的一切,與周圍農夫、鄰里相處,去親身經歷周圍的一切,與周圍動物互動,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感受不同世界的對自由的渴望。

讀後我也發掘了自己身邊的瓦爾登湖,對我來説,大學就是一個瓦爾登湖,一個全新脱俗的環境。我通過這兩個月的生活我越來越能發掘生活節奏,變得適應和恬然,心境也越來越好,逐漸開始安靜思考很多自己之前不會思考的問題。最全面的站可能很多會在大學應接不暇的節奏中亂了方向,而我卻藉由這股亂流讓它成我我的瓦爾登湖,讓我變得更好更優秀。

在大多數人看來,《瓦爾登湖》一本嚮往平靜的大自然,是內心的嚮導。其實這個瓦爾登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隱居之地,而是可以讓精神超凡脱俗的出塵之所,是慰藉心靈的地方。讀這本書或許可使我們在這浮世中釋放安靜的靈魂,減輕焦慮,這或許就是“採菊東籬下”的悠然,讓我們在大學中保持一顆平靜的心,去豐富自我的精神世界。

《瓦爾登湖》的讀書心得10

這兩天又撿起梭羅的《瓦爾登湖》,這次閲讀同以往閲讀感受不同,這是一本讓人心靜下來的書,特別在當今這個浮躁的社會裏,人們的心由於受到外界的誘惑太多,都靜不下心來享受生活,大家疲於奔命地追求“成功”地生活,實際上很多人並不很清楚什麼是“成功”?什麼是“不成功”?自己內心所追求的到底是怎樣的生活?什麼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什麼生活是健康的生活?什麼是生命?什麼樣的生命是有意義的?人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些問題一直在迷惑着我,困惑着我。

徐遲先生講:“《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這次閲讀中我得到同過去閲讀時完全不一樣的收穫,我感覺此書一定要靜下心來閲讀,只有讓整個心沉靜下來,靜靜地讀。心情浮躁時這本書肯定是讀不進去,記得當時我知道這本書時,是在20xx年,由於是美國中學生閲讀極力推薦的一本,當初拿到此書時,只讀了幾頁,實在看不進去,就放下,前兩年由於兒子學校推薦此書,為了想讓兒子閲讀,強迫自己讀完,但也是非常勉強的,因為自己讀的過於勉強,兒子讀不進去,我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強迫他讀,最近再一次閲讀,連着兩天靜靜地閲讀卻得到我意想不到的收穫,我發現有些書讀不進去,放着,過幾年人生經歷不同了,心境不同,再去讀時就發現它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像帕斯捷爾納克《日瓦戈醫生》和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就是這樣的,一放就十年,再拿起時,卻不肯放下,這是我閲讀中摸索出的一個經驗,去年十月份讀《日瓦戈醫生》時,心情激動地無法形容,一下讀了兩遍。

今天上午,大雨滂沱,我靜靜地跟隨梭羅走進了他的精神世界,整顆心完全沉迷於他的文字中,才真正地有點讀懂他,所以這本書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閲讀,《瓦爾登湖》應屬於心靈之書,你可以完全沉浸其中,忘記周圍的一切,同梭羅一起在大自然中思考生命和生活。現在我有點明白像陶淵明、托爾斯泰、海明威等,都和梭羅一樣遠離都市,過着一種簡單純樸和寧靜的田園生活。只有生活簡單,不為生活所累,不被那些無聊瑣碎的事所牽拌,我們的生活不在無謂的匆忙中被瑣碎的事損耗和浪費,讓整個身心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才會有時間有精力對人和世界進行深刻地思考。

梭羅,19世紀美國最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作家、哲學家,自然主義者,他崇尚過一種簡樸的生活,他熱愛大自然,遠離都市,隱居瓦爾登湖畔,過一種田園式的生活,他想通過自己的這次隱居生活實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他認為: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更多地時間騰出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若人生活簡樸,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我一直認為人真正的幸福就是來自內心的'寧靜,這是物質生活無法給予的。只有內心寧靜和平靜,才能真正知道你的內心需要和追求,才能平和接受一切,面對一切,這也是我旅遊途中領悟到,所以人一定要走進大自然,當你面對美麗的大自然風光,面對高山流水,面對天地之間的大美和草原的遼闊,當你站在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上,這時你才能真正體會到的幸福,是物質生活無法帶給你的那種幸福。這種幸福我也講不清,只是每當我從西部歸來,人雖回來,心卻留在那裏的感覺,我一直喜歡在路上的感覺,只有在路上,我才會真正地靜心去思考,去感悟。也許經過這些年的行走,讓我的心和梭羅所倡導理念更加接近,所以再去看他的書,忽然發現他寫的正是我內心所追求的,所思考的,就認為這是一本好書,實際上一本書的好壞,應該因人而異,同讀書人的心有關,你認為好的,並不是別人會喜歡,有些書正好寫出我想説出的話和正思考的問題,我就很激動,然後就極力推薦這本書,説這本書是好書,但此書曾經是我無法看進去的書,書的好壞還同人的心境有關,不能一概而論説它的好壞,沒有統一標準。放下此書,得到對看書的一點點看法,並不全是對《瓦爾登湖》感 悟。

《瓦爾登湖》的讀書心得11

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創作的一本散文集,寧靜而思,作者在這本書中詳細的敍述了自己的思想轉變過程,對與人相處,與環境融合,與人生的思考。感受自然,摒棄自己浮躁的內心,享受經歷人生過程的樂趣。

前段時間工作事務較多讀了這本書,當時一讀就喜歡上了,書中開篇的寧靜生活吸引了自己。這本書在某些方面,帶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動,讓我明白原來孤獨不是貶義,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工作生活中只要能夠忍受住孤獨,可以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更多來自於大自然的感召,可以有更多的思考,這讓我想到了叔本華的一句話“享受孤獨”,兩者觀點可謂不謀而合。人生在世不過百年,如何生活是一個恆久的`哲學命題,而作者梭羅在書中給了很好的詮釋。

書中沒有華麗感人的詞語表達,但字裏行間充滿作者在處世之中的淡然、從容。悠然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包含了對生活的熱愛。經過了兩年的所謂逃離現世的生活,讓梭羅領悟到了生而為人的真諦,也深深的感染了我。

我在讀完了這本書後,在很長的時間裏,我有了一種想法,也想要和梭羅一樣,搬到某個偏僻的地方去生活,或者找一個深山寺廟去修行,也想要讓自己徹底地孤獨起來,可是現實的生活還是不允許。無論生活變成什麼樣子都必須要勇敢面對、去接受;逃避是沒有用的,要積極面對,遵從自己的內心,享受美好的生活。

《瓦爾登湖》的讀書心得12

“你得成為一個哥倫布,尋找你內心的的新大陸和新世界,開闢海峽,並不是為了貿易往來,而是為了思想融合。”本書作者亨利·大衞·梭羅,美國作家及自然主義者。《瓦爾登湖》是他的代表作,也是美國的經典讀物。

個人認為這本書適合想了解大自然而又沒辦法深入自然的人,喜歡探究生活和內心的人。因為該書有宂長的內心獨白和細碎的生活細節的描寫。

瓦爾登湖是一個美麗的湖,書中有好多描繪湖的地方。如“九月一日,我發現三兩株小楓樹的葉子已經紅了,離湖不遠就在三株岔開的白楊下,一個胡角上,臨近這水。啊!它們的顏色訴説着許多的故事。慢慢地,一個又一個星期,每株樹德特性都顯現出來了,它在光亮如鏡的湖面上欣賞自己的倒影。每天清晨,這個畫廊經理便取下牆上的舊畫,換上一些新的地方畫家幅,鮮亮而和諧的色彩多人眼目。”將大自然比喻為畫廊經理的表現方式,擬人化地寫出湖的美景。

書中的“我”,生活得很滿足,他沒有豪宅,也沒有億萬財產,但是他過的很充實。幾平方米的小木屋,再加一塊小土地,就是生活了。每天吃自己親手做的食物,用最原始的方法,展現食物最真實的味道。喜歡吃什麼,就在方寸地裏種什麼,也不必把雜草都去除,或許能得到意外之喜。待收穫季節,收穫自己勞動得來的果實,那是一種怎樣的體會,有些時候,思考思考人生,和鄰居聊聊天,釣釣魚,看看風景,這種生活是怎樣的,有些時候,思考思考人生,和鄰居聊聊天、釣釣魚、看看風景,這種生活是怎樣的愜意。

我想,梭羅的這本書只是展示了他自己尋找自我的過程,他交給我們一個方法,關鍵還要靠我們自己去尋找。也許很多人也向往瓦爾登湖那樣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認為那種生活一定會是美好的。但,這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而已。作者在瓦爾登湖生活了兩年,最終離開。並不是瓦爾登湖不美,也不是因為他厭倦,而是他發現,其實所謂的世外桃源只存在於自己的內心。如果你內心貧乏、無法平靜,就算是環遊世界,對你來説沒有什麼差異,你永遠找不到世外桃源,因為它只會存在你的心中。

我常想起書中路人留下的一句話,“最高貴的心靈,是最能知足自滿的`”。世界的每個角落都綻放煙火,風景是不缺的,卻缺的是一顆能體會美的心。鄉下的人嚮往城市繁華喧囂的生活,而城市裏的人羨慕鄉下那平靜悠閒的日子。為什麼三毛能在撒哈拉沙漠上找到那麼多美麗的故事?為什麼梭羅能在那麼差的物質條件下過着讓今人豔羨的詩意生活?

生活不在別處,認真對待生活,主動對生活索取,回過頭,此處便是你的瓦爾登。

《瓦爾登湖》的讀書心得13

最近讀了本書,《瓦爾登湖》,有感而發,寫下這一篇看似和“瓦爾登湖”沒什麼關聯的讀後感

寫在開頭,首先要感謝原作者,用樸實的文字,闡述在瓦爾登湖畔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讓瓦爾登湖的輪廓浮現在我們眼前。

其次要感謝譯者,能將這本書轉換成我所熟識的母語,生動而不失原意。讓只識得26個字母的我也能品味埋藏其中的盛宴。

最後感謝讀者,能陪伴我,聽我將這感慨系之的文字,娓娓道來。

此時已是20xx年年末,立冬明明已經過去,我所在的城市卻還下着小雨。清涼的風,絲柔的雨,不禁讓人質疑這該是初秋還是深秋?柔柔雨絲,淋濕了乾燥城市的每個角落,也柔和着每一個浮躁的心。雖然無法像梭羅先生一般,到林中去貼近自然的痕跡,觀察路過的旅人,調戲過往的動物,泛舟湖上釣一蓑魚,但幻想自己是隻貪食的鳥兒,啄一口朗姆,在雨中翱翔於樓宇間,享受都市天空的自然之美,也別有一番風味。

城市的生活可能有些乏味。古人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復到底指“又”,還是“重複”?説是重複好像更貼近現在的生活。不知你有沒有過那麼一個恍惚的瞬間,眼前發生的一切似曾相識?似乎是在夢中,又或者只是昨天的復刻?本以為好不容易“十一”假期可以去旅遊一趟,遠離人從眾。卻發現就算走得夠遠,周邊還是一樣擁擠,還是覺得自己在擠早班地鐵,不曾離開。不一樣的,也只是多了舟車勞頓。

生活又不是隻有詩和遠方,不要因為麻木,才覺得乏味。試着發現一抹生活的'新綠——真實地讀一本書,養一盆沒那麼多刺的仙人掌,不為食物而種一盆豆(香菜也好),收穫屬於自己的果實,那是多麼的新鮮。

“花了一個人的生命中最寶貴的一部分來賺錢,為了在最不寶貴的一部分時間裏享受一點可疑的自由。”生活在那個時代的梭羅先生,早早就預知到這個時代的窘迫,或者説是每個時代的窘迫。小時候抬頭是為了找尋鳥兒,欣賞天空,低頭是為了觀看用一塊瘦肉引發的螞蟻大戰;現在抬頭是為了看路牌,看領導臉色,大多數人低頭還是刷着手機。手機永遠保持開機、響鈴狀態,時時刻刻瞅着它,是怕錯過某某人的消息,還是怕自己看起來很孤獨,沒有人理會?誰知道呢。誰還沒試過在凌晨一點精神依舊抖擻。

願今日朝九晚五的你,明日也能做個朝花夕拾的拾荒者,餵馬,劈柴。

“很久以前我丟失了一頭獵犬,一匹栗色馬,和一隻斑鳩,至今我還在追蹤它們。我對許多旅客描述它們的情況、蹤跡以及它們會響應怎樣的叫喚。我曾遇到過一二人,他們曾聽見獵犬吠聲,奔馬蹄音,甚至還看到斑鳩隱入雲中。他們也急於追尋它們回來,像是他們自己遺失了它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遺失了的獵犬、栗色馬和斑鳩。有的人一輩子都在找,有的人無動於衷。”

一輩子很長,明天和意外誰也不知道哪個先到,我丟失過50元,丟過用了多年的諾基亞,也弄丟過一個白髮老人,最終都沒有找回來。50元丟了,當作破財消災;用了多年的諾基亞找不到了,價值太低警察也不管,過年了希望撿到的人也能幸福點;曾有個老人,每天都提着一桶水,從衞生間提到卧室,七八米的距離,幾步一歇,那時的我沒有上去幫忙的心,直到將那個老人弄丟,再也看不到找不回,心中才泛起悔意,卻也無能為力。

總説“如果當時”,可如果我們能一直生活在當下,好好把握生命中的點滴,珍惜他們,那我們將會幸福到何種地步呢?

既然我們無法改變生活,那就試一下改變自己。就像那些老前輩告訴你辦不到的事情,也不妨來嘗試着做一下。就算最後你還是做不到,又何妨,無傷大雅,不是麼?

《瓦爾登湖》的讀書心得14

梭羅,1817年7月12日生於康科德城,1837年畢業於哈佛大學,1838回到家鄉,執教兩年。他於1841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愛默生的家裏,當門徒,又當助手,並開始嘗試寫作。1845年3月,他向別人借了一柄斧頭,就孤身一人,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爾登湖畔建造了一個小木屋,並在小木屋住了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

到瓦爾登湖畔,他是想找一種自己的生活方式。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裏,梭羅伐木造屋,掘地種糧,捕魚狩獵,他吃湖裏釣上來的魚和自己種出來的.豆,他在小木屋周圍種豆、蘿蔔、玉米和馬鈴薯,然後拿這些到村子裏去換大米。他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生活。

他不吸煙不飲酒。他精確計算出維持最基本生活所需要的花費:造屋用去28元1角2分,生活一週需2角7分……這樣推算下去,他發現一年中只需要工作6個星期,就能掙足維持健康生活所需的金錢。

梭羅在悠閒自得的耕耘垂釣,散步泛舟,採果狩獵,用大量時間享受自然的同時,他每天還在讀書、思考、寫作。他用心觀察自然、用身體驗自然、用腦思考自然,回到了大自然的懷抱,探索周圍的一切。細微地注視湖水的純靜透明、林木的葱鬱碧綠、動物的活潑可愛、收藏的沉甸果實以及四季變化,春天的來臨,冬日的湖面,太陽升起……

《瓦爾登湖》的讀書心得15

《瓦爾登湖》是一本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書。其中分析生活,批判習俗處,語語驚人,字字閃光,見解獨特,耐人尋味。許多篇頁是形象描繪,優美細緻,像湖水的純潔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綠;也有一些篇頁説理透徹,十分精闢,給人啟迪……

第一次讀《瓦爾登湖》是在讀大學的時候,用了一個晚上囫圇吞棗的翻完,心裏想也不過如此。第二天坐在一羣朋友之中熱烈的討論關於隱居的話題,甚至在辯論賽的時候也要把梭羅的“不要企圖佔有大地”作為了環保的理論依據,現在想來,在那個時候的稚嫩心態和浮躁心境下讀這本書,怪不得能把書裏的精髓糟踏成那樣。

如今再讀《瓦爾登湖》,是在5年後的北京,在第三極書城偶遇徐遲翻譯的版本,就買了下來放在枕邊。於是每天睡前和醒後下意識的一件事就是摸起那本淡綠色封皮的書來翻幾頁。每天夜裏,當世界靜的只剩下我和一盞枱燈的時候,就連桌角的百合都悄悄隱退了喧囂的香氣,關掉一些可以與外界聯繫的方式,卸掉身上一切的束縛和偽裝,就坦然的像個書蟲一樣粘在書頁上,任什麼事都趕不走我了。

讀《瓦爾登湖》的初期境界是覺得有味道,在瓦爾登的春夏秋冬裏時刻都感到一股清冽自然的水霧之氣撲面而來,好像自己真的喝下了冰鎮的梅子酒一般。再讀的時候就能感受到些許同病相憐的孤寂了,但這種孤寂一點也不難過,在心底裏竟然就像很享受的樣子,癢癢的`寂寞快感催着人繼續往下讀,心裏開始升起一些激動,彷彿與梭羅有個私密的約定,誰也不會透露誰在世上寂寞的快感,這時候感動也摻雜進來,因為從來沒有什麼時候我能寂寞的這樣美,甚至這樣成癮,也從未在哪一個作品裏想現在這樣不孤獨過,以前的作品,都是我遊離在外,再精彩也是作者的,與我無關。而《瓦爾登湖》卻讓我親切的稱為“我的瓦爾登”,我相信那不是一個什麼真正的所在,那是心靈,可以在書裏共享到的東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