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讀後感(集錦15篇)

來源:文書谷 2.87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在人間》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人間》讀後感(集錦15篇)

《在人間》讀後感1

《人間失格》講述轉校生大場誠在新學校的悲慘遭遇,因為不瞭解某些遊戲規則,又仗義執言,觸碰了暗流勢力,又不幸發現了一些不該知道的祕密,於是在學生和老師的雙重夾擊下,最終被校園惡勢力欺負至死。故事前半段着力校園暴力事件,後半段則重點講述父親的復仇。

前半部分比較曲折,後半段則有拖拉之嫌,但是野島伸司關於人性的挖掘卻比故事本身更加深不可測和耐人尋味。他把許多角色都注入了病態的成份,並且讓這些“病態“痛快淋漓的展現在屏幕間,甚至帶着黑色幽默的味道,他並不忌諱什麼,只是把平常人小心翼翼藏着掖着的人性陰暗一面用非常戲劇化的手段給展現出來了。他很大膽,也很勇敢。宮崎(體育老師)由於相親屢次受挫導致心理失衡,醜陋的馬臉總是狂怒着,他把氣都撒到了學生身上,他有意識的體罰大場誠,以此減輕心理的扭曲;新見(社會學老師)是整個故事的罪魁禍首,也可以説是大場誠死後一系列故事的導演,他的人性其實已經全盤崩潰,雖然表面的他衣冠楚楚,他參與了大場誠之死的暴力事件,暗自算計着這個可憐的學生,一切都在掌股之中的洋洋自得和不為人知。想透過機器的鏡頭捕捉人性的流露,最終還是執迷不悟,最後一雙把他推下路軌的神祕之手是誰?故事並沒有給我們答案,一雙虛化飄移的手,卻清晰可見纖細嬌小,是森田老師吧,這個從最初的不諳事故、軟弱、沒有思想到最後的'勇敢、堅定,她和大場誠是《人間失格》中僅有的美好和神聖,當然,美好和神聖還應屬於誠的父親和繼母。影山留加的性格塑造得也很複雜,做為朋友,他和誠之間曾有過短暫的友誼,留加對誠始終保有一份純純的少年之愛,雖然是禁忌的,但卻依然無法褻瀆,誠在他面前跌落的那一刻,他明白他永遠的失去了他,他無法留住誠,只能眼睜睜的看着誠扭斷的身子,鮮血從耳朵汩汩流出,他瘋了。

每個人都在為自己做下的事付着相應的代價,主動的或被動的,希望的或幻滅的,毫無懸念的,結局終究要以勝利做為句號,醜陋的人性被鞭韃後得到了相應的報應,冤死的靈魂得到了解脱,誠在球場綻放的笑容猶如泥潭中盛開的蓮花,父親終於能夠完全瞭解自己的孩子,並親手為他報了仇,繼母也越來越散發着強大的母愛,森田老師最終能夠大聲的、勇敢的説出了自己想説的話:“你們被生下來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能活着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儘早體會到自己的存在吧!去了解一件事,朋友的生命就跟你的生命一樣美好,愛你的朋友,就象愛你自己一樣。”

《在人間》讀後感2

前段時間,有幸拜讀了王國維老師的著作《人間詞話》,感觸頗深。尤其是於漣老師講的那句“大家之作,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脱口而出,無嬌柔粧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詩詞皆然。”當我看到這句的時候,文字裏隱藏着一股直擊我靈魂深處的力量,震撼我的心絃。每每合上書,“無嬌柔粧束之態”這句話總是讓我慚愧不已,我咀嚼着它的真性情,品嚐着它的甘美,回味着它的.無窮韻味。這句話也是於漣老師一生作品最真實的寫照,它生動地詮釋了王國維老師對待文學的真誠和率性。“無嬌柔粧束之態”也是我們這些年輕人要花很長時間才能理解和領悟的樸素真理。

王國維老師説讀書三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非指讀書,因其還有一句: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可不歷三種之階級。如何解讀這句話,我認為需要閲歷,更需要年歲,此當意會,難言傳。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大推境界,並以”國家不幸詩家幸”開釋苦悶,為我們的人生開闢了新的方向,我們對於美好以及詩意的嚮往全然有了更好的寄託。這本書句句箴言,雖着力於詞評,其美學觀點卻普適於文學藝術各門類。所言獨到、犀利、通透,常發人深省、耐人尋味。慚愧的是本人詩詞積累過於有限,很多地方一知半解。不過此書值得多次品讀,定有更大的收穫。我認同書中對屈原、杜甫、陶淵明、李煜、蘇軾、辛棄疾、納蘭容若的評價,我也很欣賞這幾位詩人、詞人。作者言必談境界,這幾位的詩詞即勝在境界,而其境界非“感自己之所感”、“言自己之所言”而不能及。餘雖不能詞,但喜讀詞。詩品在神不在貌,在骨不在表。 “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若無景無情無境只知一味仿效,寫出的東西無異於東施效顰。

輕輕合上《人間詞話》,情景交融,整個詩詞長廊中辨析明瞭。“一切景語,皆情語。”詩詞之工,不在人力,而在此情此景此樂此哀也!讀王國維先生的文字,受益匪淺,只是學識、閲歷有限,不能細細品味,今日暫且淺嘗輒止,他日再來細嚼慢嚥。每位詞人、詩人各有千秋,他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特之處,他們或內斂含蓄,或豪放曠達,都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要讀透此書,須得爛熟五代至清的各家詞作,可惜吾不能為也,只能囫圇吞棗,一知半解,皮毛尚未及也。但我堅信“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相信經過不斷的仔細回味與思考,我對《人間詞話》也能擁有更深的理解。新時代的我們,需得牢記祖先的文化傳承,將古代文化與文學不斷髮揚光大,一代一代傳遞給子孫後輩。

《在人間》讀後感3

歌德説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讀了《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部文學作品後,我深有感觸。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了主人公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的生活及命運,而且還向我們展現了世紀之交廣闊的時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成長曆程。?高爾基出身貧寒,有着不幸的童年。他撿過破爛,當過學徒和雜工,受盡了欺凌與虐-待。就是在這悲慘而又艱苦的生活中,高爾基仍如生命力頑強的小草,艱難的生長並且綻放。我多麼渴望像高爾基那樣,做一棵“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小草啊!多麼渴望像他那樣,到知識的海洋中去遨遊。同高爾基相比,我真是羞愧萬分。平時在學習中遇到一點挫折我就難以面對,甚至會半途而廢。主人公那種強烈的讀書慾望以及頑強的學習精神,使我想到了自己:家中厚厚的書,卻讓它們閒着,難道是“書非借不能讀?”不,自以為知識已經很豐富了,可恰恰相反,不是説“學無止境”嗎?難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長不,當我讀完這本書後,才真正明白:“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才真正體會到只有勤奮學習,長大後才能有所作為。

《童年》讀後感童年每個人都經歷過。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快樂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值得回憶的……而高爾基的童年卻是恐怖,悲慘,令人不敢去回想。可連的高爾基3歲就喪父,失去了親切的父愛,跟着母親和外祖母,來到了外祖父的一個小染坊。從此,黑暗的.生活降臨到高爾基的頭上。外祖父的脾氣十分的暴躁經常打外祖母和高爾基,使高爾基幼小的心靈出現了陰影。後來高爾基又結識了知心朋友伊凡小茨岡,兩人無話不談,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可是,好景不常有,可憐的小茨岡就被兩個兇狠的舅舅給害死了。高爾基就這樣失去了好友。雅可夫和米哈依爾是魔鬼,歐打自己的老婆,還天天鬧着要分家產,兄弟之間一點也不團結,兩個兒子薩沙也被教壞,處處捉弄高爾基。此後,高爾基又認識了木匠“好事情”起先不怎麼樣,可後來又成了好友。結果被外祖父趕走,高爾基得了個繼父,十分兇常打人,幾年後,最疼愛他的外婆死了,母親也死了,就被外祖父趕出門靠撿垃圾為生。我們現在豐衣足食,要什麼有什麼,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寶貝”哪能和高爾基那悲慘的童年相提並論,年代的不同就是這差別,一個是天堂,一個是地獄;一個充滿陽光,一個到處黑暗。我們現在的童年來之不易啊!童年充滿着歡樂,童年到處是温暖,童年是值得回憶的相機,童年愛滿心窩!

《在人間》讀後感4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著名的自傳體三部曲。通過對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生活和命運的回顧,展現了世紀之交廣闊時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成長曆程。他對自己總是謙遜地不肯多着筆墨,但我們卻毫不費力地領

略到了多個阿賡沙不斷追求的形象。在我讀的書目裏,我最喜歡的就是《童年丨在人間丨我的大學》這本書。讀完了這本書的第一部分《童年》,我不禁淚流滿面;讀完了《在人間》這部分,我又為舊俄國的黑暗制度而氣憤;讀完了第三部分《我的大學》,我被主人公 在社會大學鍛鍊的精神所深深打動。這本書講主人公阿廖沙小時候父親病故,9歲時跟母親來到外祖父家,親眼看見毒打兒童等令人作嘔的醜事。但是,外祖母卻給他講了許多故事,他被外祖母的故事所吸引,因此對文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11歲時由於外祖父家業破敗,無法養育他,他便到社會上打工,獨立生活。他 曾經在鞋店、聖像作坊、畫師家和輪船廚房做工,受盡了屈辱。可是,書籍使他找到了慰藉,在探索文學的路程中,阿廖沙又一次開始了新的人生。在16歲那年,阿廖沙獲得了自由。他重新結識了許多朋友,他一直想上大學,可是那時的大學對窮苦學生是關着大門的。終於,有一個“特別大學” 一一專門收留窮苦學生的學校向阿廖沙敞開了大門,阿廖沙終於開始了新的生活。(作者對本

書內容的描述較為詳細,這也為之後作者闡發自己的感想作了很好的鋪墊。^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地感受到,在生活上,阿廖沙和我比真是差得太遠了, 我從小就有父母的關心、愛護,是“小公主”、“掌上明珠”,真是含在嘴裏怕化 了,頂在頭上怕摔着。可是我卻總説自己父母如何如何不如別人。在學習上,我時 不時嫌學習悶啊,煩啊,一點兒也不主動,小阿廖沙把學習當朋友,而我卻把學習 當成了自己的敵人。

小阿廖沙的生活是艱難的,可是文學給他帶來了希望,他的生活在自己的勤奮 努力下逐漸走向光明。我生活如此輕鬆,那麼我就更應該像阿廖沙一樣去好好地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為將來建設祖國的明天貢獻力量。(作者從書中主人公聯繫到自己,從書中學到的道理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為這個社會做貢獻。^

《童年丨在人間丨我的大學》一書,像明燈,像豐碑,閃爍心頭;像多彩的陽 光,伴我踏向繁花似錦的征程。

文章先概括地寫了原書的大意,交代得清楚、自然,然後由小阿廖 沙的命運和對文學的熱愛、追求,聯想到自己的幸福生活和對待學習的 態度,在對比中加深了文章的主題。

《在人間》讀後感5

簡淡的筆墨描寫世間百態的清歡,草木山川,花鳥蟲魚吐露世間的美好與靈動。端起手中茶,方可天人合一,融化在大自然的淡雅樸素中。獨自一人,背靠綠水,面向青山,可謂是“人間之至味,清歡也”。

“蓮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昆明的雨下下停停,似一位姑娘掀起她潔白的裙邊,指端從發間掠過,使人舒適愜意。一張畫,一首詩,體現昆明雨季使人動情之處。我雖沒到過昆明,卻也在汪曾祺的筆下看到了這座花香四溢,雨來人去的清城。遊走在雨後昆明的小道間,彷彿置身於世外,在靈動與淡雅中,品味花香與茶香融合在一起的淳樸。

“看花鳥看蟲魚,看的都是人生,談食物談故人,談的都是情懷。”平淡的手筆,耐人尋味的文章汪先生寫的不是作品,她談的是生活論的是生活中本該有的簡單。他讓我明白,人活着比的不是誰成功誰輝煌,比的是誰認真誰細心,只有認真體會世間百態的人才懂得什麼叫“生活”。

《人間草木》是一本適合閒人看的書,這裏的閒,不是無所事事,而是心無雜念。只有戒除浮躁的人才能理解它的韻味。

歌德曾經説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在我讀《人間草木》時的感覺就像是與一位“生活家”最真摯的交流。他的'字裏行間無不流露出兩個字:不俗。我們以一種普通人的姿態與超凡脱俗的人對話,不正是一件榮幸的事嗎?

從江南秀色到小四合院,從舊人舊事到風土人情,每一個細節都有讓人痴醉的魅力。這本書中沒有大道理,也沒有多麼宏大的題材,正是他的那份簡單和汪先生獨特的審美,讓我對他產生了別具一格的喜愛,讓我在無數個午後的下午細細品讀。

還記得那隻琥珀扇墜,那隻記錄了汪曾祺與奶奶許多回憶的扇墜。扇墜中的那隻小黃蜂形態如生,讓汪先生記憶深刻,再往後汪先生看到的琥珀中的昆蟲多少缺失了些靈氣。因為那些琥珀不是偶然形成的。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他們往往不是刻意的。就像我無意中看到的那篇文章中説的那樣:真正的美,多少要包含一點偶然。

讀完這本書,讓我不能忘懷的還是清歡二字。

清歡,是人間之至味。最美好,不過恬淡舒適,最愜意,不過《人間草木》。這本書教給我的不僅僅是生活的美好,更多的是他教給我面對平淡生活的勇氣,做一個食煙火的普通人就好。品味生活,做自己生命的主宰者,讓簡單美好的大自然伴隨我們,讓這個炊煙裊裊世間成為生活的主打歌。

《在人間》讀後感6

也不知道是誰説,喜劇的內核是悲。可惜的是,《人間失格》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喜劇。

主人公大庭葉藏敏感而脆弱,在壓抑的環境裏形成偏執的性格,表面上逢迎討好,實際內裏孤獨迷茫。作者用看似荒誕的手法去講述他的內心世界,又補上前言後記轉換角度描摹他人眼中的葉藏,很好地去講述了他的一生。

悲劇分命運悲劇、性格悲劇……葉藏的一生是兩種悲劇形式的融合,他的經歷不由地讓我們反思:早期原生家庭對於孩子後天性格以及命運的影響如此巨大,甚至足以毀掉一個人的一生,而我們又該如何去幫助孩子去形成一個積極樂觀的性格,使他們無懼於社會。

從創作的'角度看,大庭葉藏更像是作者太宰治的一個投影,他們一起嬉笑怒罵,一起在“無法使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的社會步履蹣跚地前行。大庭葉藏是好人嗎?他流連於不同的女人,吸毒,聲色犬馬,逃學貪玩,實在看不出作為一個好人的特質。可他是壞人嗎?在他死後和他有過接觸的那個女人也説“他其實是一個好孩子”。在高度理性和壓抑的環境下長成的孩子,缺少來自父母的一種情感和靈魂的關注,甚至於最後斷絕關係。是孩子的錯?還是父母的過?很難去説清楚答案。

看這部小説的時候,總讓我想起看過的日本電影裏一個相似的人物——《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同樣在“父親”家庭下成長起來的敏感的女主人公松子:同樣的脆弱敏感,同樣的“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樣的作品,帶給人的不是和某些院線放映的那種疼痛青春電影的美麗幻影,而是應該帶給社會以反思:我們該如何去幫助這樣的人,給他們以生的希望?

我在這裏用的是幫助一詞,而不是拯救。因為我覺得這樣的性格本身不是一種墮落,甚至我很想去擁抱這樣的人,告訴他們其實他們本無錯。記得看《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時彈幕裏有個評價説“這個女的就是她自己作的結果”,我其實有些憤怒:一個人對人最大的善意就是包容。我們尊重他們的選擇,他們也要承擔這樣選擇的後果,只是我不願意他們在這樣的選擇下走向滅亡。活着雖然對他們而言是痛苦,可是卻還有希望。如果葉藏在那次自殺失敗後希望的光足夠強烈,或許就如同他所説一切都會不一樣。我們的社會是人情的社會,人情救人也害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我還是熱切地希望人情能夠更有温度去温暖這樣的人。做一個有温度的人。

《在人間》讀後感7

終於結束了《徽因傳》,突然感覺像在寫讀後感一樣,但是真的有好多東西撥動了心裏的弦,你是人間四月天。很淡,很輕,但又很濃烈。正如那句,'你是人間四月天"。

您總是淡淡地笑,笑裏又是充滿了靈動的光輝。遇上樑思成是一生的幸福吧?能遇上同窗、工作夥伴、知己、愛人到相知,相守,相伴,經歷過病痛的折磨,經歷過抗戰的炮火,經歷過分離,經歷過無數痛楚,但是你們都一一挺過來了,那是何等的珍貴?那是多麼讓人羨慕的愛,愛得深成。有了建築的存在,應該是您今生的摯愛了。不管是美學的典雅還是建築的精良,您總是用跳動的思維,用豐富的靈感去詮釋着她和丈夫深愛的工作。無論勘測的路途多麼艱辛,心中的熱情怎能被這樣的艱苦打敗?您也是一個好母親。愛着寶寶和小弟,他們是陽光,是雨露。您説,就算日本人打來了,身後還有揚子江,兒子問您:媽媽,你不要我了嗎?您説:要真到那個時候,我們真不能管你啦。這是多麼深沉的回答,但卻包含了一個母親對祖國的堅守,對兒子的無奈。

看着書裏的內容,感觸最深的一是西南聯大;二是北京拆城牆,作文素材《你是人間四月天》。當時的各個學者們沿途奔波到昆明來保存學識,建立西南聯大是多麼不容易,當時清華校長梅貽琦的夫人都為物價飛漲的艱辛生活而選擇賣點心。不知當時患有肺病的您是怎麼熬過來的。是朋友的鼓勵?是孩子的陽光?是工作的動力?還是思成對您的愛?在那不平凡的年代裏,換個角度,您是幸福的。病魔纏身,但卻擁有財富。財富是大家對您的愛,可能這就是希望,是光環,是永遠的、永遠的不可磨滅的愛的力量吧!老 北京得城牆被拆,可能是您在與病魔做鬥爭時一個強烈的打擊吧。那是最美的藝術,可是卻拆除了。或許現在的`我們看不到那些美麗精美的雕欄城牆,但是卻可以感受您們為中國建築的付出與艱辛,開拓與揚棄。

很多人關心徐志摩的日記,關心金嶽霖的終生不娶。可是你峯芒的才華,流動的詩歌,跳躍的思維遠遠超過那些。多麼靈動的思忖與文采,不禁回到“你是人間四月天”上。偶爾感覺您脾氣的怪異,像詩歌的波瀾壯闊一樣,時而高高在上不敢侵犯,時而又温存矜持,似而輕緩。可能正是這樣的性格,才能賦予創造的靈感,成了丈夫工作上的好幫手。

與病魔做最後的鬥爭,強撐了那麼久,累了,歇了。放下你鍾愛的一切,在四月的北京悄然離去,可是留給我們的是那麼多的回味人生與對建築的愛。傳奇的一生飽受了那麼多磨難,可你是那麼淡然地堅持下來,沉睡的是詩人、建築師、母親。

淡然回唱着:你是人間四月天。

四月的北京是否已經春回大地了呢?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在人間》讀後感8

輕輕地打開《人間值得》就像打開自己的人生一樣,慢慢地讀着書中的文字就像讀着自己的親身經歷一般,細細地品味着恆子奶奶的話:“人生不必太用力,坦率地接受每一天。”

她所説的“不必用力”不是讓你得過且過,隨波逐流,而是讓你不要太過較勁兒,不要太擰巴,不要過於強求幸福,不要過於急功近利。無論何時她都是一幅坦然自在的狀態,給人的.感覺是“這樣活着便很好”。

她説人這一輩子從出生到離世我們都是一個人孤獨地來孤獨地去,孤獨不等於寂寞,接受孤獨的美妙,人生處處有樂趣,我們人生當中有很多時候都需要獨自去經歷,所以我們要更加的注重自己,讓自己每一天都活的充實,隨心,快樂。雖然她這一生沒有什麼大的目標、崇高的理想,但是她注重當下,活出自己,珍惜眼前,專注自身,不去攀比,用積極客觀的態度去熱愛生活,儘自己綿薄之力去感染和幫助他人。

她説沒有自信並非壞事。所謂自信,是原本做不好的事一點點取得進步,應該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自信絕非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只能在某一段時間或某一領域經歷它,不能説一個人積極開朗,善於言談就是有自信,而一個人專注細節不愛表現自己就是不自信,這只是每個人的長處不一樣而已。當遇到不懂的事,就説“我不懂,麻煩你了,請教教我”。當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説:“我不明白,請您告訴我,我會學習”。當遇到做不了的事情,就説:“我做不了,請告訴我如何做”。她總是這樣真誠坦率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平平靜靜地隨着自己的生命節奏,快快樂樂地生活着。

她説不求功成名就只要能照亮某個角落就夠了。從根本上講,人的一生其實是一個人獨自生活。沒有人能百分之百為你提供幫助,也不會有人整天都關注你。你不用追求跟別人一樣的活法。最關鍵的是,自己能夠認真、真誠地面對“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的課題。”遇到難題時,只要我們能夠思考如何在現實與自己的感受間取得平衡,那麼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人這一生,無非就是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她就是這樣簡簡單單地擁有着屬於自己的幸福。

真正打動我的是她身上那種與世無爭,只注重自身修養,讓我感受到真正地活在當下,人間值得的含義。

越是回味,就越覺得這本書平淡中折射出智慧,常性中富有哲理。在這個物慾橫流,心欲肆意的時代,《人間值得》就是一瓶心靈淨化劑。這種偉大的精神及處世哲學值得借鑑學習,代代相傳。

《在人間》讀後感9

《在人間》不是描寫貴族舞會似的生活,而是一本貧民貼心的讀物。跟着主人公去經歷底層社會的種種!

這是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説。在小説中,描繪了俄國社會一個時代的歷史畫卷。寫少年時他正式走上社會,工作階段的生活。用細緻的語言刻畫了下層社會人們的悲慘生活。

這段時期為了生活,他與外祖母摘野果出賣餬口,當過繪圖師的學徒,在一艘船上當過洗碗工,當過聖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歷盡坎坷,與社會底層形形色色的人們打交道,他有機會閲讀大量書籍,生活閲歷和大量的閲讀擴展了阿廖沙的視野。

35歲以後,高爾基對學習產生了強烈的願望,便獨身一人前往喀山求學,他以為“科學是無代價地教給那些願意學習的人們的”。他不可能被接受入學,只好在麪包店做工,起早貪黑,每個月僅有三個盧布的工錢。高爾基求學的嘗試終於失敗了。為了生活而要在鞋店、東家的房子裏和輪船上工作。

人世間的'艱辛激起了高爾基奮鬥的決心,他閲讀各式各樣的文學作品。書,這是他在貧困潦倒中最知心的朋友。見識的淺薄,生活圈子的狹小讓高爾基周圍的人都不懂書籍的好處,總在抑制他看書的慾望。而他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樣,堅持看書,也有如荷花,不受污泥的沾染。

他終於當上了尼日尼城律師拉寧的文書。這位律師曾給高爾基很多幫助,他的高度文化修養和高尚道德情操深深感染了他。

高爾基的生平教會我如何從容鎮靜地去面對人生的危機與挑戰;我受到了一次靈魂的洗禮,心靈如雨後的晴空,清新、明淨,一片蔚藍。

我佩服高爾基的毅力和恆心,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仍手不釋卷,不理會別人的反對而做自己認為對的事。

書籍,始終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讓人有所追求,給人崇高的信仰。何時何地都別忘了讀書。

這本書寫了人的善與惡、美與醜。“命運像風箏一樣擺,只是心存敬畏,心懷惡善有報的戒律,才不至於滑向邪惡的深淵。”高爾基一直堅信這句話,所以他才能成功。

在生活中,多數的人面對歧路會選擇望而止步,高爾基卻告訴我們,你只有勇往直前,才會得到成功的喜悦,勝利的果實。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既有平原又有險灘。在學習中也沒有常勝將軍,但是我們只要有足夠的拼勁,在逆境中能夠坦然的面對困難,成功之路近在咫尺!

我要像高爾基一樣,做一個心存善良,有文化,有教養,認真刻苦的學習,汲取廣博的知識!

《在人間》讀後感10

與汪曾祺的相識,還是國中語文課上那篇《端午的鴨蛋》,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對高郵的雙黃蛋念念不忘。而與《人間草木》的相識是偶然的,偶然讀到汪曾祺在《泡茶館》裏引用的一首詩:"記得舊時好,跟隨爹爹去吃茶。門前磨螺殼,巷口弄泥沙。"於是去網上搜索汪曾祺的其他作品,由此遇見了《人間草木》。

《人間草木》的封面是很簡單的,翻開即是汪老的親筆水墨插畫,看着親切淡雅。這本書的序是汪老的兒子汪朗寫的,序中提到汪老寫過一首詩:"我有一好處,平生不整人。寫作頗勤快,人間送小温。"私以為,這裏的'"人間送小温"不是雪中送炭,而是一個微笑、一聲問候那樣讓人覺得温暖。就像他的文章,用極簡的文字讓我們覺得意藴深長。有人説,讀汪曾祺的文章不能太功利,同樣是寫一株草一朵花一塊石頭,都不能像他一樣寫的簡練而不簡單,樸素又温暖。

《人間草木》是作者的所見所聞以及經歷,有舊時的記憶,有懷念的師友更多的還是生活的故事。故事娓娓道來,明明是散文,卻美的像詩,讀起來是滿滿的幸福感。讀到他筆下的茶花蘭花桂花梔子花時,會忍不住想嗅上兩口氣;讀到他寫的蘿蔔野菜豆腐乾絲魚時,會忍不住咽口水。

讀到小英子和明子踩荸薺,會忍不住跟着笑。與其説喜歡汪曾祺筆下的文字,不如説是喜歡他這個人吧,他會用心準備食材,為家人朋友煮一鍋菜。連他自己都説了,只要是可以吃的,他都會去嘗試一下,而對於每一種食材都是講究的,講究怎麼做才好吃,對於好吃的評判標準,他講起來也是理直氣壯。有人説他是美食家,的確,就算吃飽了,讀到汪老談吃食仍會覺得餓。

汪老的文風相當輕鬆,讀起來毫不費力,更多的是詼諧幽默。《葡萄月令》是他被打成"右派"是寫的,當時他還在改造,但從文中並沒有看到絲毫悽慘悲憤的情緒,有的只是感歎葡萄園的美、對勞動者的尊重和對自然的熱愛。

他帶給我們的美,是偶然的、存在犄角旮旯的,他總能從這些細微之處發現美,努力發掘並表現出來,就像他自己説的"美,多少是要包含一點偶然的。"而這些美之中,是對生活的熱愛,傳遞的是温暖,就如同他這個人一般,一個"人間送小温"的人,他也一定是一個温暖、善良的人。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汪老做到了。

《在人間》讀後感11

你是否在意別人如何看待你的態度,而忽略了內心最純粹的快樂。放下堅定的腳步被困在孤獨的牢籠之中,心中也曾有過困惑和無能的彷徨。

在讀完《人間失格》的最後一頁,內心久久不能平復。書中出現的一次次場景都歷歷在目,這種感受足以給人帶來絕對的震撼。

葉藏從小生活在一個古板的舊式家族,全家老小,一日三餐,在規定的時間內聚集到陰暗的屋子裏,井然有序地擺好飯菜,即便沒有食慾,也得低着頭,一聲不吭地嚼着飯粒”,這種壓抑的氣氛導致他在童年裏充滿了恐懼。而那時的他,還只是個小孩子。一直在想是什麼讓小葉藏如此敏感,對與人交往充滿了恐懼和渴望?也許是因為天生的性格陰鬱,以及少與人接觸,讓他從此畫地為牢永遠停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裏。

極度的善惡是非從此為自己戴了枷鎖。當他看到世間與他所想並不一樣甚至完全相反時,他的價值觀開始動搖,他不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正常的。他的潛意識裏希望自己變成一個俗人。而不是活的如此掙扎而痛苦。頗有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自負,可這只不過是他自以為的。

在短短八十多頁的內容中,看到了主人公懷着一種對人的不解和恐懼生活着。他覺得人與人的內心有一種不可越過的隔閡,在別人勸他做一些事情的時候,他覺得拒絕就會在別人的心靈和自己的心靈中剜開一道不可癒合的傷口。實際上他渴望和別人交流,渴望坦誠、平等、沒有階級和人性中最美的寄託。但是人間不只是美好偶爾也會存在苦楚,正因為有片刻的苦楚才會讓我們的生活添加色彩。

可曾想我也有過那樣一段艱難的時光。但是我選擇的是擁抱陽光。現在看來,年少時多一些坎坷和碰撞,未必是壞事。若不殘酷,哪得頓悟。若是像葉藏一樣不斷地偽裝和逞強,終有一天會不堪負累。我十分理解主人公但我卻不能同情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葉藏只把自己拘禁在一個小圈子裏,他的`所有痛苦掙扎都是真實的,痛徹的。可是,外人終究是外人,永遠沒有初聽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的情感。

我很遺憾,葉藏沒有和這個世界和解。最後傾盡所有。他在做出了那麼多努力之後發現,還是無法做一個正常人,他的靈魂依然無法得到救贖。更可悲的是,這些並非是別人的過錯,而是他自己。是他的靈魂出了問題,難以修補。這無疑是最絕望的事情。就好像一個完美主義者看到自己忽然殘缺的身體,難以挽回的那種悲慟。他再也沒有勇氣,也找不到辦法去融入人間了。

願所有迷茫的人,堅定的做自己,都能夠與這個世界和解。快樂的生活。悲傷和苦楚只是暫時的,迎接我們的更多的是美好,當我們累了、困了、厭倦了請不要放棄你所面對的生活,因為我們還有朋友和親人值得我們守護,那裏才是我們温馨的港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在人間》讀後感12

詩中有云:“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人間是一個純粹的詞,尤其在《人間詞話》中。正如其作者王國維先生,即使人生繁雜,仍以靜觀之,讓自己的生命保持純粹又高貴的樣子。

傅雷曾在給其長子傅聰的信中提到:“我個人認為中國有史以來,《人間詞話》是最好的文學批評。”我想,這本書之所以能得到傅先生的認可,主要是因為它的純粹,作者的純粹:堅持自己,在很多事情上脱離於世人,脱離於禁錮所有人的道德傳統,也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感情生活。可是純粹的'人並非是不敏感的、無慾望的。生於濁世,卻有着一顆七竅玲瓏的心,這樣的心又怎會是不敏感的呢?王國維本是純粹的,卻生在熙熙攘攘的俗世,受到人間煙火的薰染,終於,他承受不住世道變遷的侮辱了,高聲疾呼“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雖然王國維溘然長逝,但他筆下的文字還是如他的本人般純淨,恰似思想如嫩荷之抽枝,提醒着我們人生繁雜,不如以靜觀之。

王國維在書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可謂是道出了他對人間的精闢的斷論,多少文學大師由此靈性得到了開發。餘秋雨曾讚美道:“此書等於一把金鑰匙,一個人若沒有靈性,光談理論,其不成為現代學究,當代腐儒,八股專家也鮮矣。”因此,這本書教會我們,生活在這種環境裏,要有自己的靈性,自己的想法,方可做到純粹。就像書中提到的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從此則評論當中,可以看出王國維先生最崇尚的就是自然、樸素之美,莫與之爭的境界,而“自然”就是開發靈性最好的方式。身處自然中,靈性便會猶如一條潺潺流出的溪泉,發出悦耳自然的聲響。

特別欣賞書中這麼一句:“大家之作,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脱口而出,無矯揉粧束之態,以其所見着真,所知者深。”誠然,純粹與靈性是我們面對這個世界必不可少的兩種品質,但文字色彩只是作品的外在框架,真情實感才是靈魂,若是我們離開了生活,脱離了本心,變得膚淺無心,也是無法散發出真正的智慧,博大的境界的。《天淨沙》雖寥寥數語,但一切景語皆情語,在王國維先生看來卻勝似天籟,是唐人絕句,曲之絕妙。由此可見,曲中的線條和濃淡,讓王國維獲得了衝擊心靈的美,更加醉心於自身純潔,內心的乾淨,讓他在繁雜的人世,以靜觀望。

人生看似很長,其實不過須臾之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屈原早在數百年前就完整的表達了現在世人的心境。而生在繁雜的人世的我們,以靜觀之是王國維先生給予的選擇。

《在人間》讀後感13

閒來無事,便淺嘗了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間滋味》。若粗魯地翻閲,便僅僅認為此書是一本“滿漢全席”,而捧起細細地咀嚼,會品見不俗的樂趣。

讓我記憶最深的,是那篇《端午的鴨蛋》,仔細品讀,味蕾上都殘留着鹹鴨蛋的鹹香,那誘人的高郵鹹鴨蛋,質細而油多,孩子們還用絡子掛起鴨蛋,為端午節增添了許些明亮的色彩。一個個普普通通的鹹鴨蛋,貌不驚人,但滑入口中的綿軟,總能將人帶進故鄉的温情。鹹鴨蛋,也許就是牽着遠方孩子的絡線,看不見,摸不着,但時時刻刻牽動着心中的念想。一個小小的鴨蛋上就有説不完的美妙之處,倘若沒有一種故鄉情結,沒有一顆超然自在的心,誰能從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如此滋味?

食物具有不一般的力量,它總能勾起人心中的各種情感,親情、友情、愛情,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食物和情感,總有藕斷絲連般的纏綿。

汪老先生用最樸實最純粹的語言將祖國大江南北的美食娓娓道來,卻更多的是讓我們體會到各地的人文和情懷,人間最美的滋味一開始也許並不能獲得你的青睞,但它的'味道總是縈留在你的記憶中,在某個不經意間迸發,令人回味無窮。

“口味單調一點,耳朵差一點,也還不要緊,最要緊的是對社會興趣要廣一點。”汪老先生在《吃食和文學》中寫道。這對不能出門這些的這些日子,尤其有些啟發。

在目前滋味隔離,足不出户就是為社會做貢獻的日子裏,不得不承認,我們確實喪失了不少往日的滋味。脣齒間少了街邊小吃,應酬的酒水,電影院爆米花的味道,倒是多了幾分自己炊飯的清香。在有限的空間裏,發揮創造的想象力,保持對生活的熱愛,清閒的生活總會多了幾分滋味。

想象力如何發揮呢?例如在一碗熱氣騰騰的水煮麪中擱幾片蔬菜葉,成為了“農家風味”放上幾條鱈魚片,就成了“海景”,再淋上一勺辣椒油,便成為了“香辣農家海景面”呢,生活因你而有了滋味。

而這“農家風味”,“海景”不就來自於故鄉的味道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外面的世界的食物是多麼的誘人,經常遊蕩在美食街上的你多久沒有吃過家鄉的味道了?吃多了山珍海味,心中不免想起故鄉的美食。食物不僅是一種生活必需品,更是一種感情寄託,無論是山珍海味還是家常便飯,街邊小食還是玉盤珍饈,在滿足人們生理的同時,寄託了我們或濃厚或淡薄的情感。

那些被我們遺忘的情感,只需一口便可以喚起沉睡的記憶,只需一口就能讓人淚流滿面……

食與情,纏纏綿綿。

《在人間》讀後感14

《人間失格》再次編輯此書評,因百度百科後,久久不能平靜。

《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日本小説家太宰治,發表於1948年,是一部自傳體小説,該作品發表的同年,作者太宰治自殺身亡。??????

當我並不知其上述內容,促使我百度百科的原因,就是這部作品的黑暗之極。我及其費解作者嘔心力作的緣由,我甚至不知道如何編輯書評。覺得任何言語都無所適從,的確這樣。於是,最後我用了一句,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結束了書評。

但是當知道開頭的歷史記載,看過了各種評論,有的説他軟弱,所以逃避,以不抵抗在黑暗的沉淪中生出驕傲,所以不選擇生,所以拒斥粗鄙的樂觀主義。在日本學術界頻多對他感到不齒。生活的破產者,軟弱無力。還有説他不如魯迅式的直面慘淡的人生,迎頭而上的勇氣。當然也有評論對現實的失望冷酷,同情、悲憫......

對於作者,我想在寫書的過程,一定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所以對於小説本身有多少臆想或偏執,無從考證。

所以,就小説本身,毀滅式。

對於作者,且不評論其自身的問題,因為我説過,任何言語,無所適從。軟弱?奴性?頹廢?我覺得不能那樣講,我們不是他,如果同樣的時間、國家、環境、經歷、精神疾病......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信仰,一切換做是你,不能保證那一刻會不會棄械投降。

可是對於現實世界刺裸裸的存在,我們的大多數人站在了殘酷的一邊,擁有着做人的資格拿着勇氣、正義......搖旗吶喊。對死者的鄙視、無齒......招搖過市。我想這才是最可怕的,無疑,具備巨大的力量!因此,所有的不幸像鐘擺一樣來來回回,周而復始,不同的是降臨到不同的人,也許這一刻是你,下一秒是他。

我不好奇為什麼沒有對世界説不,沒有責怪小説中的太多數角色,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力量,因此“你改變不了世界,應該改變自己”,這句話因此成為古訓,於我們的心底根深蒂固。我們不知道有多少次,巧妙的運用了它,而不自知。

其次,死者為大,中國傳承了五百年的文化,我們似乎視為墓誌銘。作者太宰治,因為內心的煎熬,強烈的內心矛盾患上了精神疾病,屬非自主神經系統,連基本的活着都是一種痛苦的煎熬。最終走向的解脱,不失一種祝福。

誠然,如此悲觀主義,帶來無疑是負面的效應,但他,不屈辱你。

《在人間》讀後感15

這部詩集由著名詩人教育家譚延桐和著名詩人詩評家橫豎三一寧(王寧)分別寫了前序和後序,並得到了當代著名詩人朦朧詩代表詩人楊煉的評價和曾任《黃河詩報》社長兼主編、中國詩歌學會副祕書長的著名老詩人桑恆昌的親筆題詞祝賀。詩人自己親自配合設計師為詩集作了精美的封面和裝幀設計。

這部詩集由“時間的軸心”,“在晨風中不停地鳴叫着的鳥兒”,“被反覆地描摹的家園”,“傳説的繼續”,“珍貴的人間”“詩説”,六輯組成。這六輯,前五輯每一輯都是由若干獨立的短詩組成,每一首詩拿出來都是一首獨立成篇的詩,每一輯都可以看成一首獨立的長詩。第六輯,是詩人用近乎詩的語言,寫的詩學筆記,也是前五輯的延伸閲讀。這六輯之間按照順序是環環相扣的,縱觀整部詩集就是一首關於人類命運的充滿了史詩氣質的長詩。胭脂茉莉説,可以把這部詩集定位為她向加西亞.馬爾克斯致敬的長詩。

王寧在後序中提出在新的人文背景之下的現實主義,尤其更為耐人尋味的,就是一個“深度問題”。事實上,現實主義在詩中更新的踐行意義,正在於詩人以一種超越,對自我的.又一次完成之中。胭脂茉莉的詩,正好處於這種道途之內。精神家園的存在,是人類最強大的支撐。詩人所做的正是對“家園”的確立與建構,胭脂茉莉也成為對“家園”不懈的建構者。

詩人通過這個基點,對語言做了不懈的探索與磨礪,致使語言在一個藝術結構裏,產生了完全屬於自己的節奏與語感。從而使詩人走上了一條藝術的獨立之路,從而,詩人也成為了固執的踐行者之一。這是值得為其鼓舞的——因為我們畢竟在詩人的寫作倔強裏,感到了——詩的力量——來源於一切個性使然的寫作事態的現身。胭脂茉莉是一位拒絕矯情的真實寫作者,她具有一種大愛之心,從某種意義上説,正是胸中之愛,使詩人的詩始終具有着對於世界的親和力。

正如楊煉的評價,讀了胭脂茉莉的詩,非常喜歡這種落入現實感受的紮實的詩,有力量,有深度!當然,和力量,深度相對應的,恰恰是詩歌語言的更精緻,更精準!譚延桐在前序中説,很顯然,一流的詩人的稟賦、感知和經驗,胭脂茉莉是備齊了的。也只有這樣的完成了足夠的“進項”的詩人,才會有這樣的儲備,才會有這樣的警覺:“對於一個赤子,‘法’只不過是一道不攻自破的樊籬。”既守寫作之法,也破寫作之法,胭脂茉莉確確實實是在做着這樣的努力的。自此,也便不難理解,胭脂茉莉的詩歌世界,為什麼總是不斷地在拓展着它的美學的疆域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