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呼吸化為空氣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3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當呼吸化為空氣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當呼吸化為空氣讀後感

當呼吸化為空氣讀後感1

《當呼吸化為空氣》是保羅留給世界的告別書,敍述了他的成長經歷,求學路程,職業生涯裏的病人還有自己,以及對生命的思考,甚至於他見過的美景。文筆平實悠緩,波瀾不驚,我似乎能看到正在伏案立書的高大身影,也常常忘記這是一個即將流逝的生命,正在一邊手持手術刀,一邊接受着化療,一邊向這個世界做最後的告別。冷靜温和,睿智客觀。

作為一個醫生他常説死神是一個隨時會到訪的來客,只是這一次聆聽着死亡清晰的腳步,要來取走的是他自己的生命。從文學轉到從醫,他希望和那些備受煎熬的人建立聯繫,在直面死亡與衰弱的同時,探尋是什麼讓人生有意義。選擇神經外科,直面那顆粉紅色的桃子——大腦,大腦與意識糾纏,他想保衞的不僅是生命,而是生命的個性,他要了解病人的思想、個性、價值觀、為了什麼而活着,要遭遇什麼樣的災難,才能合理終止這條生命。當他無法挽留這條生命時,他最有利的武器不再是手術刀,而是他的言語,讓病人家屬理解死亡與生存聯繫。從醫生與患者的`角色轉變,讓他更深切的感受生命的脆弱與悲哀,同時也感受到了它的可愛與張力,他無法選擇生命的繼續,但他在死神面前決定了自己離別的姿態。

他説:“我學習的最大動力,不是成就感,而是一種求知慾。”可以説他這一生都在探尋生命的意義,從宗教到文學再到醫學,而這個過程本身也見證了什麼讓他的生命繼續。

我是從一場《當死亡降臨》的演講中認識保羅的,那是一個妻子在輕輕地敍説着丈夫從生病到離世的過程。平靜柔韌而又勇敢堅毅。蒙田説:“如果我編書,就要彙編一部人類死亡記錄,同時附上以下註解:教會別人死亡的人,同時也能教會人生活。”放下書讓我久久懷念的不僅是他的勇氣和毅力,醫者仁心,更多的是讓我開始反觀。當我有一天和死神對視,我是否有自信,在這短暫的生命裏我已拼盡全力,不曾白來。

當呼吸化為空氣讀後感2

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在想我的期望是什麼。我想也許我可以探索一個人在生命最後階段的經歷。看完這本書以後,我覺得我獲得了在此之上的一些感悟。

首先這是一個真人真事,如果只是真實,並不代表着這一定會是個好故事。作者保羅是一個印度裔的美國人,生活在美國自由的文化氛圍內,但又接收到印度家庭對教育的嚴苛和上進追求。他受到了良好教育,並一直沒有停止學習。

他自幼對文學就充滿了興趣。你可以想象在一個男孩該玩兒槍和汽車類玩具的年紀,他的惡作劇就是跑到牧師女兒的窗前去大聲背誦詩歌嗎?

書裏對經典作品的引用所處可見,也是因為他對文學的熱愛,和豐富的閲讀經歷。讓他能夠把醫療行業這麼複雜的人性場面描寫地如此生動和深刻。

整本書從頭到尾沒有一絲地誇大和卑微,只是誠實客觀地記錄了生活的很多故事,很多細節。讓我對一個人從懷疑自己得了癌症,到確診,到接受治療,以及到如何坦然面對死亡有了一個清晰地見證。

他傳達給我們的不只是一種體驗,也是處處充滿正能量的`思考,還有嚴格自律的行為。

本書的前半部分對他的童年和如何學醫做了詳細地描寫,節奏比較慢。但可以瞭解一個印度家庭孩子的成長和求學經歷。也可以瞭解在美國要做一個醫生需要多麼嚴格和漫長的學習經歷。而這也是非常的有必要。

遺憾的是他其實並沒有完成這本書,最後由妻子露西執筆完成了他去世前那段生活的描寫。我想,也是因此,我們才有幸從他妻子的視角來看保羅的一生。我們可以瞭解到很多他自己沒有提到的內容,比如他幾乎隻字未提的自己的幽默感。露西的文筆和保羅的內容完全契合,讀起來沒有任何的做作和鼓吹,總之,沒有任何多餘的煽情和贅述。

他們都是誠實客觀講故事的人,他們的故事讓我們對死亡有了勇敢的理解。他們的人生值得所有人尊重。

當呼吸化為空氣讀後感3

在得知自己不幸患上癌症之後,你會做什麼?是嚎啕大哭,怪罪命運的不公;還是默然接受,等待不可知的死亡;或是完成自己最後的夢想,留些痕跡在這個世界。保羅36歲時面臨這個問題時,做出了決定,所以,才有我們看到的這本《當呼吸化為空氣》。

他在患病後留給這個世界的,一是可愛的女兒卡迪,二就是這本書。我一直在想,一個人的心理強大成什麼樣子,才能雲淡風輕的把這些經歷都寫下來,不停的回首,也就是在這些回首中,他認清了生命的意義。

我很害怕看這樣直面生死的書,剖析生與死的意義,大多數時間我們沒有閒暇去想這樣的'問題。可能因為我還沒有看清這個世界的美好,就要讀懂這個世界無奈,實在太殘忍。但在讀這本書時,我的心情大多數時是並不沉重的,可能因為保羅有意無意的把最讓人們接受的那一面融入了他的文字中,把陰暗的一面留給了自己無數個痛苦的夜晚……在讀到她妻子寫的後記時,描寫保羅曾經受的苦痛與折磨,我才覺得有了一點煙火氣,這才是他的境遇,而他的文字中流露的,卻是雲淡風輕與堅定。  

棄文從醫,我很容易想起中國偉大的文學家革命家魯迅,他們正好相反。或許是時代不同,境遇不同,但我覺得文與醫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就像醫可以治癒人的身體,而文可以治癒人的心靈。魯迅迫切的想改變中國人的舊思想,所以他選擇了文;而保羅想探清生命的真諦,所以他選擇了醫。而在保羅患病之後,他又選擇用最初的文,寫下這些文字,我很慶幸他這樣選擇,實在是治癒了我的內心。  

這本書上半部“當我身體強健時”寫了他早年的一些經歷,從他的生平就能看出他一直是對自己的生活規劃的很完整的人,在他一步步走向人生巔峯時,命運就給他開了這個玩笑。他雖沒有有意透露,不過我在他的文字中還是能感受到他的不甘與無奈,和眾多患病者一樣,他也是一個普通人,他也會脆弱與彷徨,但最終他的心願,我想在那句“我準備好了”之後,就已經實現了。  “日子很長,但年歲很短。”這是保羅在書裏提到他們住院部流行的一句話。卻觸動了我的心靈,醫院這個地方,醫生這個職業,都悄悄在我的心目中,變得更神聖了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