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讀後感(通用14篇)

來源:文書谷 1.49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世同堂》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世同堂》讀後感(通用14篇)

《四世同堂》讀後感 篇1

夜幕降臨,一輪明月鑲嵌在大黑布上。我的枱燈依然亮着,合上書,細細品味着……

書裏講述了在北平淪陷的八年中,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小羊圈衚衕中人物的遭遇。黑白顛倒,暗無天日的世界也體現出了當事人的懦弱。在作者筆下,格外真實。那一幕幕的場景,一次次生離死別都浮現在我的.眼前。

一個個真實的人物,代表北平的廣大平民百姓。

一心只想活過八十大壽的祁老太爺;忠厚善良的商人祁天佑;愛國,愛家人的祁瑞宣;熱血青年祁瑞全;無事可做,膽小怕事的祁瑞豐……

在那樣的世道下,忠厚老實的人被逼跳河,善良的人被殘忍X害。單純的無辜少女一步步走下沒落,可狡猾奸詐的小人卻能一步步走向輝煌。

八年,有無數無辜的人喪生,他們祈求光明,希望未來能夠還他們一個公道!

一個個漢奸都心甘情願為日本人服務,當中國城池淪陷後非但沒有因此傷心,反而阻止人們遊行慶祝。他們的死不但沒有讓人感到悲痛,反而讓人覺得悲哀惋惜。

一個個生命因受不了日本人的欺壓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曾經拳打漢奸痛恨漢奸的金三爺,因為日本人帶來的好生意而感激,甚至出賣了錢默吟,成為了以前他最痛恨的漢奸;年輕貌美的招娣,墮落成一個出賣肉體的女人,卻還引以為榮,不禁讓人惋惜。

一想到這,我就想起了以前的我。那時候的我,很不自信,認為自己沒有閃光點,沒有人會注意到我。但是我慢慢的用一些時間找到了自己的閃光點。我開始發揚自己的優點:領操員比賽,跳舞比賽,鋼琴比賽,聯歡會表演節目……我用微笑面對所有人,向所有人展示着自己,為自己贏得了尊重。

少年強則中國強!我不僅佩服那些能在困難中堅持下來,不被金錢和權力所誘惑的人,為中國爭光!也讓我更深刻地體回到了“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真正意義。

我慢慢地睜開眼睛,那一幕幕在我眼前就想放電影一樣,讓我回味無窮。

《四世同堂》讀後感 篇2

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共分為三部——惶惑、偷生、饑荒。故事發生在七七事變到抗戰勝利這八年之間,講述了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侵華日軍的鐵蹄踐踏着古老的北京城,小羊圈衚衕的十幾户人家平靜的生活被打亂了。這些普通的中國人,一夜之間被迫進入了一個夢魘般的世界。小羊圈衚衕的人們或抗爭,或被出賣,或苟且偷生,或被屠殺……這條衚衕發生的一切,成為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縮影,《四世同堂》展示了一部平民百姓的'抗戰史。

老舍在小説裏總會用大段大段的描寫,給我們展示一幅幅生動、傳神的民俗風情畫。

如中秋節:“那文化過熟的北平人,從一入八月就準備給親友送禮了。街上的店鋪用各色的酒瓶,各種餡子的月餅,把自己打扮得像個新娘子。”中秋節即將來臨的北平是熱鬧的、華麗的、豔麗的。“以花為糧的豐台開始一挑一挑地往城裏運送齊苞大的秋菊……良鄉肥大的栗子、高粱紅的河蟹、只有北平人才叫得出名字的水果、身插彩旗的兔兒爺……”北平的中秋節是由酒、月餅、鮮花、水果、工藝品等集會於一體的民俗節日,是親朋好友走動、聯絡感情的好機會。

如祝壽:祁老太爺的願望就是能夠過上四世同堂、歲月靜好的生活。只要是過壽,必定把所有的親朋好友都請來,做上幾桌很體面的酒席。

如慶生:有新生兒出生了,像祁老太爺這樣的壽星探望,可以給孩子添福添壽,左鄰右舍也必定要拿一些紅雞蛋、新衣裳之類的禮物去探望、恭賀。

但是,所有的這些,在日本人進城之後全變了,中秋節不再熱鬧繁華,祁老太爺給小曾孫買兔兒爺是反覆思量,一選再選,最後選了個小的兔兒爺;生日那天,城門都關了,親戚們都進不了城,只有常二爺來賀喜,家裏準備的壽宴也只是簡單的酒菜;人們拿不出禮物給新生兒賀喜,由開始聽到新生兒生命啼哭的喜悦變成了靜默的羞愧,最後是李大媽找了五個雞蛋,讓馬老太感動得無以言表,因為在日本侵略者的統治下,憑着領糧證領“共和麪”過日子的平民百姓能有五個雞蛋是多麼奢侈的啊!

老舍用他那充滿京味的語言,一面向我們描繪了老北京悠久的民俗文化和平民百姓的善良淳樸,一面又無情地講述了這一切的美好被日本帝國主義鐵蹄踐踏的殘酷。

《四世同堂》讀後感 篇3

花了幾個星期,斷斷續續讀完了《四世同堂》。老舍真是個北京人,把北平的人、事,甚至是一草一木都寫出神韻來了。説看這書能激發出什麼愛國熱情是假的,我就是覺得做人要有做人的準則。

北平淪陷了,日子還要過,大家都死了不是就怎麼怎麼好,死也是為了活。我開始就奇怪,為什麼逃出去就是好的,留下來的就是懦弱無能。在我看來,亂世中不做違背良心的'事,能夠保全自身、保全家人,還能為別人多少也做些貢獻,也是一種抗爭。而且是廣大人民羣眾最容易做到的,不是什麼可恥的事情。畢竟,絕大部分人心裏都有善良,可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到最後,連瑞宣也想通了,不象以前那麼矛盾了。

我説,小説寫得殘酷。我以為像尤桐芳心地善良,又有勇氣,必會有一番作為。結果呢,就稀裏糊塗地被錢詩人炸死在台上了。什麼都沒能做,心中懷着那麼大的仇恨,什麼都沒做成,還不是讓日本人害死的,是讓大家最最敬重的錢詩人。大家説錢詩人是導師,太言過其實了。他做那些事,有多少是為了愛國,又有多少是因為仇恨。如果他沒有錢仲石那麼個兒子,沒有冠曉荷那麼個鄰居,誰知道他會不會像牛教授那樣啊。因為國仇家恨把他逼到了那個份上,任何人都會去反抗、去鬥爭。老舍也沒想把他寫成完人,他為了報仇害死了無辜的人,日後也必要為此而懺悔。

大赤包、藍東陽、胖菊子這些人品質低劣是罪有應得。而像冠曉荷和祁瑞豐,老舍簡直都不願意去批判他們,只説他們是無聊。他們是北京文化的極端產物,下場可算是滑稽。一心做漢奸、做特務、做日本人的走狗,最後還是叫日本人給弄死了。北京人的性格,在太平歲月是最好的,對誰都那麼客氣有禮。可是到了戰爭年代,卻只懂得忍,逆來順受、不敢反抗。

我不是不喜歡錢詩人,我對他就沒什麼感覺。但我喜歡他的一句話,大意是:到什麼時候都不許灰心,因為一個人要是灰了心,就只能看到別人的不好,而看不到自己的墮落了。什麼時候都要懷着希望,不能絕望。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圓之夜人不歸,花香之地無和平。一腔無聲血,萬縷慈母情。為雪國恥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後生。”就是要有待後生的信念。信心也是一種美德。作文

《四世同堂》讀後感 篇4

“休對故人思故園,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這是蘇軾的《望江南》中的一句。這首詞描寫了清明時節,作者卻不能返鄉祭祖的一種遺憾的情感。因為有句俗話説:“有根才有家。”可是有一羣人,他們卻為了自身利益,不惜“忍辱負重”,甚至出賣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最終自取滅亡。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長篇小説。小説中描繪了抗日戰爭中北平人民的艱苦生活。這本書讓我知道了戰爭的殘酷,其中有許多人物,如祁瑞宣,祁瑞豐,錢默吟先生,冠曉荷等,他們每個人物都有十分鮮明的特點。但要説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祁瑞宣了。

祁瑞宣是祁家的長孫,是祁家的“當家主父”,可以説是上有老下有小。他的身上有一種令人欽佩的愛國情懷,寧可被日本人捉進監獄,也不會向黑暗勢力低頭,甚至甘願吃就算是貓狗都不願吃的東西,也不願給日本人做事而衣食無憂。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種民族氣節,一種不忘根的`民族氣節,一種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祁瑞豐雖説是祁家的次孫,可是他和大哥瑞宣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瑞宣勤儉樸實,謹慎小心,老成持重的讀書人。瑞豐則是個看重金錢利益,大肆揮霍,好吃懶做的花花公子。為了利益,出賣了國家和民族,做了漢奸。我十分厭惡他這種“忘根”的行為。

可是,想着想着,我不禁慚愧起來。我想到了外婆,她老人家70多歲了,外公去世後她一直一個人住,有什麼事不麻煩媽媽,總是自己想方設法解決。爸爸和媽媽因為單位工作忙,即使外婆家就在單位旁邊,也不能常去看看,所以媽媽對外婆總懷着愧疚,一年也只能見幾次面。可我總對外婆不理不睬的,甚至還説外婆土,俗,一直到上中學後,有時我想見外婆都沒有時間,現在我一見到外婆總會有説不完的話。一會兒是班上的趣聞,一會兒是在書上看來的笑話段子,聊天説地不像祖孫,倒像一對朋友。

人,無論到哪兒,都不能忘本,忘根,不能忘記在你身後為你默默付出的人。不能在後悔中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四世同堂》讀後感 篇5

“勝利是戰爭的結束,然而卻無法起死回生,也無法使瀕於死亡的人不死。”

——《四世同堂》

當戰爭來臨時,我們應該做什麼?是不知恥辱地向敵人屈膝做走狗?還是堅決抵抗寧死不屈做亂世英雄?亦或是默默無聞,在水深火熱中活着?每一個選擇,都關乎人生,《四世同堂》,會將戰爭中每一個選擇都完美呈現在世人面前,呈現那一段崢嶸歲月。

《四世同堂》,講述了一條叫“小羊圈”的衚衕中的人情世故,以祁家、冠家、錢家為線索,重現了日本人佔領北平後民不聊生的情景,“小羊圈”中的每家住户都代表了各階層人民在戰爭中的生死存亡與榮辱沉浮,也無情地揭露了日本人的兇殘和招人憎惡的品質。

老舍先生,還寫過《駱駝祥子》、《茶館》等小説,我們不難看出,老舍先生筆下的人物都非常有趣,極其個性生動,有很多地方語言的特色,使人妙趣橫生。他的文字樸素卻又凝練,就像一條河流,時而潺潺流動,時而水流湍急,他的文字中包含着極其濃郁的生活氣息,使人感到不那麼陌生,讓讀者感同身受。

《四世同堂》中有許多遺憾:祁天佑多麼老實的一個人,又多麼善良的一個人,卻被日本人當做奸商,在大街上當眾羞辱,投河自盡;妞子,即使是一個小孩子,但她身上也有着不凡的品質,從她的眼裏,我們可以看到她的自尊,她的.堅強,寧死也不吃日本人給的食物,最終因急性闌尾炎而去世……

同時,那些漢奸走狗們都得到了應得的報應,“善惡終有果”,他們為了權利,為了錢財,不惜放棄尊嚴,忘記國家,而去巴結日本人,他們就算給日本人當狗,也極其願意。

“亂世出英雄”,像錢先生,祁瑞全這些為國家效力,不肯向日本人屈辱求和的人,是多麼偉大,他們下過監牢,受過毒刑,但心中卻依然有着祖國,《四世同堂》中,就謳歌了許多這樣偉大的人。

讀這本書時,我真的融入進去啦:當保定,太原陷落時,我着急;當我軍打退一次日本人時,我興奮;當中國快淪陷時,我擔心;當日本人投降了,我開心到了極點……

讀完《四世同堂》,看完那一段屈辱歷史,翻過那被佔領八年的北平,我又想起了一段振奮人心的話:

“生如螻蟻,當立鴻鵠之志!命如薄紙,應有不屈之心!”

《四世同堂》讀後感 篇6

每到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美好的節日,我都會想到哪年熱鬧,温馨的場面。那年中秋節的晚上 我坐在自己家的窗口邊,無憂無慮的看着這一如既往的景色。手不自覺的拿出來了一本書。堵上了幾頁書。恰巧,是中秋的片段。老舍先生這本厚厚的《四世同堂》,可讓我的中秋時光富有了新的色彩,讀着老舍的中秋,又過着我的中秋。也是別有一番風味啊!

老舍的文筆可謂是把中秋寫得淋漓盡致啊!各種各樣的葡萄,各種各樣的梨,各種各樣的蘋果,描寫得讓人讀着就已經覺得嘴中有餘香了。他把小白梨,説是清香甜脆的,把白海棠,説像紅花那樣的大。把大棗,説是葫蘆形的。把各種各樣北平的美食,説得淋漓盡致,使人顧不得只去想口福而是已經變不清哪一種香味更好聞,哪一種顏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唉——一毛錢兒來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兒,皮兒又嫩,水兒又甜,沒有一個蟲眼兒,我的小嫩白梨兒耶!”這是他們買水果的口號。老舍先生寫活了抗爭時期北平市小市民的生活。即使是在抗爭時期,照樣過着自己幸福的小康生活。他們有着自己和諧温馨的小環境,互相幫助,即便有些小矛盾,也落不下深仇大恨這就是老舍寫的,北平市小市民。每一家的中秋都有不同的色彩。”春花一般驕傲與俊美的'青年學生,從清華園,從出產蓮花白酒的海甸,從東南西北城,到北海去划船;荷花久已殘敗,可是荷葉還給小船上的男女身上染上一些清香。” 那些青年學生們,在抗戰時期,能有他們豐富的心情,也是少有的。把荷葉,用了擬人化的手法。讓清香,留在了那些青年學生的身上。在那時他們也是一股清流。

這樣的中秋可謂是夢寐以求的。這樣的文章讓人賞心悦目。這樣的文采讓人感歎不已。 我吃着圓圓的月餅,望着圓圓的月亮,還在回味着那篇文章······

《四世同堂》讀後感 篇7

錢先生開始僅僅手無縛雞之力的一介酸腐書生,一家人彷彿生活在世外桃源,與鄰舍幾無來往,過着清貧而精神富足的生活,幾似陶公,關起門來成一統,道不同不相為謀,似乎永遠不受周圍和社會的影響,如果不是收到異族的侵略和奴役,一定是甘於清貧甘於寂寞的另類。

錢先生的院子裏除了鮮花沒有別的(在那個年代裏,吃飯都是有了上頓下頓還沒有着落的),沒有餘糧,沒有祁老人家的鹹菜,沒有頂門的大缸,對外來的朋友也不抗拒,但對於賣國求榮者及敵人則絕不歡迎,拒門不納。

每天除了澆花就是看看書賞賞畫,吟吟不合時宜的古體詩,卻怡然自得,過着悠然南山的日子,把日子過成了自我。

二兒子仲石與敵人同歸於盡了,錢老人從自我中醒來,他為之自豪,有悲憤、仇恨,但並不哀傷。

被抓也不屈服,只要有一口氣,就有對敵人的恨,而這恨和對侵略者的深惡痛絕竟支撐他放棄了墨守成規的一池死水似的生活,過着顛沛的隱祕的`生活,去熱切的宣傳抗日,發放傳單,喚醒民眾,揭露日偽的醜惡嘴臉,反抗、鬥爭,是一個真正的勇士,不屈的鬥士。

從一開始單純的為妻兒報仇,然後忘卻私仇,復國雪恥,由個人的英雄主義成為了真正的愛國主義,由小我而大我,面對危險毫不畏懼,做到了有價值的活着,活成了一個真正的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

像一株臘梅,像一棵青松,傲然獨立,展示了中國人的氣節,是中國文人面臨危難時挺起脊樑的典型形象。

《四世同堂》便是一個時代的縮影,皇朝結束了。覆巢之下無完卵,國亡則家不存。這個原本離北平人很遠的道理,北平人卻實實在在的明白了。現實的殘酷喚醒了錢先生、瑞宣、瑞全、高弟、桐芳等,温文爾雅是救不了人們的,是抵抗不了暴虐的。於是當一個人沒有什麼可失去的時候,他也就開始強大了。原來的那個會作詩的人不見了,用曾經寫詩的手和知識寫鼓舞人心的傳單了,是更具有戰鬥力的詩!

《四世同堂》讀後感 篇8

我輕輕合上書的最後一頁,心裏已是熱血澎湃,彷彿自己置身於硝煙瀰漫的北平……故事裏的人都是那麼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衚衕演繹着自己的悲歡離合,榮辱沉浮,他們的生活因為日本人的到來和離去而發生了質的改變。

有年過半百隻求享清福的祁老人,有被日本人迫害而家破人亡,放棄知識而立志報仇的錢老人,有受過新中國教育卻被舊中國古老陳舊的封建思想緊緊纏住的祁瑞宣,有沒受過多少教育卻很真很純一心為國的市井小民孫七和小崔,也有為了升官發財,虛偽的賣國賊大赤包、祁瑞豐……還有很多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徵,但最終,經歷了這麼多震驚、憤怒、喜悦,老舍先生使我仍然相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這本書的再一個亮點在於漢奸了。老舍先生筆下的他們讓人讀後對於他們的行為不禁咬牙切齒,而對於他們的死卻又無法覺得痛快。書中沒有絕對的善與惡,無法用隻言片語來判斷他們。他們因日本人的到來而生,又因日本人的到來而死。這些漢奸們即使到了臨死仍執迷不悟。大赤包在獄中仍一直相信日本人一定會讓她出去,一直做着風光無限的夢,但夢終究還是夢,最後她還是慘死在獄中當我讀到幾位漢奸的慘狀後,我開始對他們的行為慢慢感到疑問,為什麼,為什麼他們及至死亡的邊緣仍執迷不悟,硬要把自己向死亡的陷阱裏推呢?或許這是源於他們對金錢、權利的渴望。

《四世同堂》講的是在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淪陷的時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為主線,形象、真切地描繪了以小羊圈衚衕住户為代表的各個階層、各色人等的榮辱浮沉、生死存亡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們面對強敵憤而反抗的英勇無畏。

讀了《四世同堂》我更加的熱愛我的祖國,這部小説弘揚了中國人民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堅貞高尚的民族氣節。大家只要心連心就能戰勝一切!

《四世同堂》讀後感 篇9

冠家算是小羊圈裏生活水平數一數二的家庭:家主冠曉荷有兩位姨太太,二太太是曾紅過一時的名伶;使喚幾個像樣子的僕人;出入都乘人力車;在夏天安着搭涼蓆的棚子;有着小羊圈裏唯一的電燈,一到晚上,就與結交的權貴們打幾圈牌;有着兩個花枝招展的女兒,她們經常在北海遊玩。這麼一看,冠家的生活模式應該是當時的模範,應當人人效仿,只不過在這極光鮮的外表下,卻藏着全小羊圈乃至全北平全中國最卑劣的幾縷靈魂。

在冠曉荷眼中,可以説,只有他的這個家,而沒有他的這個國。在國家淪陷後,他仍只顧着享受這個家,甚至為了他的家而將國扔得遠遠的。

冠曉荷是“官迷”。而他也只是“官迷”,甚至不去理會這個官的好壞。為了這個官,他能在天安門前擠開人羣向不可一世的日本軍官深鞠一躬;他能將愛國志士錢默吟先生投入日本人的監獄、他如此“努力”地向日本人求官,以至於在被日本人抄家後還堅持認為自己對日本人不薄,不會是日本人做的。論無聊及無恥,可能只有他的異性兄弟—祁瑞豐與藍東陽可以與其比一比了。

冠曉荷是聰明的,他能在太平時期結交一羣元老將軍與元帥,足以證明他的社交能力之強。可惜他在與日本人交流的.時候,渾身軟軟的沒有一點骨頭,也意識不到——他眼前坐着的這個人殘害了他這個站着的人的最大的家。

家就是國,國就是家。像冠曉荷這種不知道有個國而只顧着自己的小家的人,本來是情有可原而不必痛恨的,但是他為了家殘害了不知多少為了國的人,在他抓捕錢默吟老先生的時候,他就註定不能被正直的愛國志士所原諒。

所以從冠曉荷這個人物上我們應該得到些什麼?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還有一個國。其次,無論什麼事情,都要有好壞黑白之分。最後,作為一個人,要有自己的骨頭,也就是尊嚴。

《四世同堂》讀後感 篇10

有些人看了那些帶點愛國主義的東西總覺得彷彿是一種口號與宣傳,總覺得很假很空洞。生在這個時代,你不能怪他們。但是我相信老舍在1944年寫下這本書時他是真誠的,對北平,對國家,對未來,對中國人他是飽含着感情和希冀的。

理想也好,愛國也好,傳統的教養和流傳下來的美德在今天看來似乎都不值一哂。小羊圈衚衕現在在哪兒呢,大概在推土機的轟鳴下變成了一地瓦礫廢墟,然後變成了一座四方的高樓,賣十萬一平。那裏有沒有祁瑞豐李四爺,有沒有冠曉荷大赤包?我不知道。似乎有又似乎沒有。但是我隱約覺得祁瑞豐看到冠曉荷可能會很親熱地打招呼,大赤包和李四也説不定在業主微信羣裏很聊得來。在這個變化的時代,再固守那些迂腐老舊的.東西好像有點不合時宜了。畢竟我們要發現人性中好的東西發揚正能量,何必搞得嫉惡如仇勢利短見盯着那點短處不放呢。大家一團和氣説不定什麼時候還能幫上忙呢不是,畢竟都是住在十萬一平房子裏的人。

祁瑞豐幸而能吃上英國飯而不用吃日本飯得以保全清白,錢默吟也幸而沒有餓死也沒有被抓得以保證他脊樑的挺直。盡忠盡孝兩難之愁百轉千回,剛烈貞節的話説出來錚錚有聲。我佩服他們。但我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有那麼多幸運。小崔有什麼千愁萬緒我們不知道,就糊里糊塗地被砍了頭,孫七還沒來得及説點豪言壯語就給一腳踹進活埋坑裏了。日本人那,殘暴極了。國破城亡,就為了這你們二位先上路吧。

大赤包李空山高亦陀,是人人唾棄的漢奸。大赤包瘋死在獄中,另外兩位不知去向,如果老舍有餘力顧及到他們想必下場不會很好。今天的大赤包,憑着她這心狠手辣不要臉不要皮和交際場上的如魚得水飯局麻將桌上的巧舌如簧,即使也下了獄可能也是在秦城。至於李空山高亦陀我毫不懷疑他們會坐在某個上市公司的老闆桌後面繼續着那一套把戲。日本子確實可惡!

我願意老舍不朽,繼續説着老北京的故事,讓我看到還有一些東西是不變的。然而老舍死了,像天佑一樣自溺在了太平湖,太平湖也找不到了。站在車水馬龍,霓虹耀眼的大街上,北京已經不是那個北京,中國還是那個中國。

《四世同堂》讀後感 篇11

在這一個假期中,我讀了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合上書本的那一瞬,覺得自己好像還置身於那充滿了血腥風雨的北平,彷彿親身經歷了那些一個又一個的悲劇故事……

《四世同堂》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北平淪陷後的畸形世態中,日寇鐵蹄下廣大平民的悲慘遭遇。那一派古老,寧靜的生活被打破後的惶恐與不安,接露了日本軍國主義所犯下的殘暴罪行,反映出百姓們面對強敵憤而反抗的英勇無畏,弘揚了中華人民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氣節。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先生運用其樸素而簡單的語言,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又一個悲劇場面,體現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殘忍與變態,激起了我們的同情與憤怒。在這一本書中,老舍先生刻畫了一個又一個鮮明的人物形象。有年過半百,只想平平安安過日子的祁老人;又被日本人還得家破人亡,想要報仇的錢老人;也有為了升官發財,而當了賣國賊的冠曉荷……這些許許多多的人,都帶給我們了深刻的印象。還有很多很多的人,每個人都有着不同的特徵,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命運。但是老舍先生始終讓我們相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書中還重點描寫的就是漢奸,在老舍的筆下他們的行為不禁讓人咬牙切齒,而對於他們的死又讓人覺得無法痛快。比如冠曉荷,一直為日本人做事,甚至還被日本人稱為良民,最終卻被日本人活埋。比如大赤包,一直相信日本人,甚至被關在監獄中還幻想能夠出去,然而最後卻慘死在獄中。這些人的'悲慘命運都讓我們明白了日寇的殘忍,在他們那血淋淋的屠刀下,犯下了無數的滔天罪行,那一幕幕血腥的場景,讓我們無法忘卻。

今天是一個嶄新的時代,中華民族變強大了,它已經不再是那個任人宰割的中國了。我們要勿忘國恥,振興中華,只有這樣才能防止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繁榮昌盛,只有這樣才能報效祖國!

《四世同堂》讀後感 篇12

老舍先生寫了一本《四世同堂》,書中的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故事裏的很多人物都是老舍先生筆下虛構的人物。而我今天要講的卻是真實存在的四世同堂家族。

這個家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潭蘭村居住,那裏綿延幾百裏羣山環繞,山青水綠。這個家族的老宅子就在村子的正中心,背山靠路,門前有一大片油菜花地,每年的春節,當油菜花開得最燦爛的時候,家族的幾代人就天南海北從祖國的各個地方趕回老宅團聚,這是一個美好和睦的大家庭。

家族的第一代今年已經快90歲了,她出身在日本人快投降的年份,雖然當時的廣西不像北平那麼戰火喧囂,但她知道日本人的毒刑,也經歷過最嚴重的饑荒,這些好像已經深深刻在她的骨子裏,她會經常拉着後輩講她那些年的故事。她經常會告誡後輩要珍惜現在的和平年代,要熱愛生活,節約糧食。

家族的第二代大多是五,六十年代出生,那時的廣西由於偏遠並沒有及早開發,非常落後和貧窮,他們的生活也非常的困難,他們經常是一邊幫家裏幹農活一邊刻苦的學習,他們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走出大山,能夠改變家族貧窮的命運。其中一位真的以當時廣西前幾名的成績考上了北京非常有名的大學,成為毛南族第一位大學生。

第三代的年齡懸殊比較大,從80後到零零後,地域跨度也很大,有還留在廣西農村成家立業的,也有在城市刻苦攻讀的。這一代生活在物質條件很豐富的年代,從小沒有愁過吃愁過穿,父母都希望他們能得到最好的教育,並一如既往的教育他們熱愛生活,努力堅持,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第四代也是最小的一代,他們有的還是襁褓中的小嬰兒,有的還是剛剛學會走路的小朋友,他們眼裏滿是好奇,他們被家族的所有人關愛。

在這個四世同堂的家族中,長幼有序,但又總是其樂融融,他們每個人都會身體力行的告訴身邊人,如何關愛家人,如何熱愛生活,如何努力工作和學習,如何廣交朋友……而這所有點點滴滴的日常小事組合起來就是生活。只要你樂意去做,樂意多做,你就會熱愛生活。

這就是這個四世同堂的家族教會我的,因為我從小就在這個大家族裏成長,這裏就是我的家。

《四世同堂》讀後感 篇13

《四世同堂》是中國著名作家老舍的小説,它講述了生活在“小羊筆”齊瑞軒家族在北京淪陷期間的平凡與不甘平凡的生活。

齊瑞軒是一家之主。他是個善良温和的人,但他身上還有中國人的血統。當 bac binh 剛剛倒下的時候,他派他的第三個兄弟去抗擊日本人,他告訴他的學生和鄰居,中國並沒有失去這個國家,他就像黑暗中的一顆明星,不是很明亮,但是可以給人們希望。

錢鄚一嗯是一個詩人,因為他的第二個兒子,頌詩日本兵殺了日本車和被打,回來後,就成了愛國詩人,他不停地運轉了一整天,遊説更多的年輕人投身抗日隊伍。

冠曉荷,一個徹頭徹尾的漢奸,每天想的只是我們如何能夠升官發財和一些自己佔便宜的`瑣事,靠着出賣以及身邊的人和事可以賺取經濟些許蠅頭小利。

這三個人,性格很不同,其實,這是老舍先生總結了中國人3種寫作班的字符。如果中國人喜歡齊蕤旋,那麼北京的日本侵華是一個意外;如果中國人都像殷謙沉默,喜歡的人,那麼中國永遠無法被入侵日本;如果所有的費用,如冠曉人做的,中國必將走向滅亡。

一個國家民族企業如果我們沒有得到應有的血性,變得像綿羊一樣存在軟弱,任人宰割,那它註定是中國不會進行長遠的。但在這一整本書中,這段時間描寫可以給我的感觸最深:“他看着學生自己的一雙手,一雙白軟的手,他苦笑了一下,這樣的手是打不了人的。”這句話讓我看到了作為中國人對於軟弱的性格,這是因為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但接下來的他們祁瑞宣和錢默吟做做的事情卻大出我的意料之外,在隱忍的同時,卻憑着豐富自己的一腔愛國熱血,默默的做着一些潛移默化的反抗,在周圍都是中國人的心中已經種下一顆積極反抗的種子,點燃一盞希望的燈火。這才是每個中國人的血性以及所在,中華傳統民族精神長存的血性所在。

《四世同堂》讀後感 篇14

這是一部中國現代長篇小説,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為主線,輔以小羊圈中各色人物的榮辱沉浮,一個陷落的城市深深的刻畫在腦海中,它揭示了日本侵略者殘酷的暴行,表現了安於現狀的人們心靈的震撼起伏和普通民眾通過反抗傳達出來的濃濃的愛國之情。

漫長的八年,發生在小羊圈的人們身上、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國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鬥爭,使我更深切地瞭解了中華民族的那段歷史,那些從歷史教科書上獲取的比較抽象空泛的認識,彷彿有了血肉,而激發出無比的責任感、愛國心;雖然沒有正面去描寫大規模的戰爭場面,卻仍然能使人深刻地體會到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無窮的災難,這部書堪稱得上是中國版的'《戰爭與和平》。

説到《四世同堂》,就不得不提裏面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漢奸形象。"漢奸",這個在那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他們只是目光短淺的愛財小人,為了財出賣了國家和自己的靈魂。他們風光,人們看着恨;但他們死,人們看着卻不是想象中的痛快。"漢奸"是可悲的,因為沒有了對國家的愛對自己的尊重,他們只是一些迷失了方向的可憐人。其實,他們因為日本人的到來而生,卻沒有因為日本人的撤離而亡,他們存活在很多人的潛質裏,只是後來的社會不同了,"漢奸"不流行了,不流行並不代表就不再存在了。

錢默吟老先生是全書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知道為什麼人們總是忽略書中如此堅強的一個老人。撇開他的政治觀點不説,單單他的堅強勇敢,就足以是全書一抹不容忽視的風景。錢老是個有知識有文化懂事理的人,這在那個年代是個不可多得的革命戰士。在全書緩慢的節奏中,錢默吟是一個緊湊的神祕的形象,儼然為書增加許多鏗鏘之力。中國正是因為有千千萬萬像錢先生這樣的人,才終於站起來走向光明。

讀《四世同堂》,我被中國文化和中國文人所震撼、所感染。北平淪陷,這朵民族之花就會變成木頭,為了讓這株文化古樹長青,它的枝枝葉葉、它的每一條根,哪怕只是細細的一小條,都拼命的抗爭,雖然這株古樹歷盡摧殘,但是終於沒有枯萎,多少炎黃子孫用生命之血澆灌它,留住了文化之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