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鼓樓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2.1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鐘鼓樓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鐘鼓樓讀後感

鐘鼓樓讀後感1

在北京北城,有一座鐘鼓樓。鼓樓胖,鐘樓瘦。鐘鼓樓西南是有名的什剎海。喝上那麼一碗豆汁。歲月悠悠,而鐘鼓樓依然雄踞。——題記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對鐘鼓樓的附近一條衚衕的居民來説,這是個不同尋常的日子。在這一天裏,對薛永全夫婦而言,是兒子新婚的大喜日子。對荀興旺夫婦而言,是招待鄉下女孩杏兒的日子。對澹台智珠來説,是能否突破演藝事業的瓶頸……衚衕裏的居民,在這一天裏似乎都無法停下自己忙碌的腳步,各自有各自的使命,各自有各自的心事。

初嘗此書,便覺得這是一本極有魔力的小説。它描繪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北京鐘鼓樓附近一條衚衕裏的居民的一天。具有極強感染性的北京口語化語言,使人慾罷不能。人情世故,世間冷暖的煙火氣息就這樣呈現在我的面前。

看似是一天,但實際又打破了時間的界限。時空中人物的交替錯位變化,迷茫、疑惑、喜悦、挫折,似是而非的情感變化最終交織在一起,從而促發了對人生哲理的思考。

你對人生的追求是什麼?

是一場風風光光的婚禮,是一塊洋貨小金錶,是一台體面的四喇叭收音機,還是一個思想高度一致的人生伴侶。無論你在想着什麼,做着什麼,時間都在我們的指縫中悄然溜走。這一刻,或那一刻,我們的心境都在變化,也許剛才還在街頭徘徊,下一刻依然出現在了街角的十字路口。抬起頭,發現沉澱了歷史的鐘鼓樓,還莊嚴地立在原地,見證着這一切。

《阿甘正傳》裏曾説到:"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ing to get."是啊,誰又能料事如神?只要我們仍在這一刻,那麼下一刻都將會是未知數。生活是五彩斑斕的,是錯綜複雜的,但也頗有一番趣味,叫你無法抗拒,即使偶有失意,卻不會失去都生活的憧憬與嚮往。

一九零五年,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又在一九一六年,提出了廣義相對論。那一年,清王朝雖已覆滅,但人們的傳統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當時的中國,知道並瞭解的人幾乎是沒有。鐘鼓樓依然日復一日地為人們粗糙地報着時辰。一百年過去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拋棄了過去狹隘的封建思想,不再依賴於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科技技術,中國自主研發也站起來了。載人航天技術的突破、自主研發的.人造衞星、中國超算技術、量子通信還有今天的5G技術。在新時代,中國取得了如此驕人的成績。時間,你默默地流逝着,人類社會在你的流逝中書寫着歷史。鐘鼓樓,你靜靜地注視着,中國時代的高速變遷盡收你的眼底……

這世間的一切都具有這樣或那樣的不確定性。作者在結尾卻寫到“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除非發生某種難以預料的災變,北京的鐘鼓樓將成為社會歷史和個人命運的見證而永存。”

鼓樓在前,紅牆黃瓦。

鐘樓在後,灰牆綠瓦。

鐘鼓樓讀後感2

最近,把劉心武先生寫的《鐘鼓樓》又翻了出來,於是就又複習了一遍。從前看這本書的時候,是什麼樣的感受,現在已記不得了。如今以人到中年的心態再來欣賞,仍是頗有感觸。一本好書,就是這樣可以讓不同年齡的人都樂於欣賞,且各有不同感觸。

這本書的寫法是與眾不同的:以北京城鐘鼓樓腳下的薛大娘一家為其小兒子薛紀躍辦喜事為線,按照從卯時到下午申時的順序敍述了北京城裏各種普通人在80年代初的生活。其折射出的時代和地域氣息是顯而易見的,一幅幅畫面就那麼清晰的呈現在大腦裏,彷彿在看一部電視劇,讓人對於北京人的日常生活有如身臨其境。可以説看完這本書,你也就是個北京通了。但我卻從中體會到另一番滋味。

書中描述薛大娘家從早晨到下午辦喜事的一系列瑣事以及由此牽扯出的各色各樣的人物,細緻描述各個人物的處事性格及生活悲喜,有一些地位稍高的人物,但多半是小人物。無論大人物也好,小人物也罷,悲喜是每個人都有的,但每個人對待這些悲喜的方式卻大不相同,因而人生的道路也各有各的走法,其最終的結果自然也不一樣。

現實中,很多人在感歎生活不如意,尤其是跟誰誰比起來就特別的不如意。於是這種不如意藏在心裏怎麼也揮之不去,成了一種心病。這心病到了一定程度時就會來個大爆發,會產生出讓人意想不到、瞠目結舌的事情來。童年時的同學日子比自己過的好,且有趨勢越來越好,相比起來自己就寒磣多了,往往偶遇時不免覺得難堪和自卑,便覺得自己太不幸福,沒有好父親,沒有好丈人,沒有好丈夫,沒有好兒女之類的,簡直一無是處。這種心態平時也沒什麼大不了,但當一件至關重要的`事一下觸動了心裏的這種痛時,往往讓人崩潰而做出無法挽回的事情。很多人因此走上犯罪道路,也有很多人產生出不如了此殘生的想法。

幸福是什麼,幸福從何處來。這樣的問題人人在心裏都自覺不自覺的問過自己,也有許多哲學家試圖研究出一個結果來。但哲學家們的答案未免太過公式化和單一性,並不適用每個人的身上。各人的幸福還是自己才能體會和解釋的。總是看到別人的風光和自己的寒磣,又如何找到幸福!要知道,即便是那些我們看來十分風光的大人物們,其內心的痛苦又怎麼是我們能理解和體會並接受的呢。而自己所擁有的一些東西,也未必不是那些風光的人所短缺並十分羨慕的。

一個簡單的例子:某某富商常年做生意,擁有家財萬貫,我們就可能羨慕他的生活富足,無憂無慮。可是他的妻子也許並不這麼想,沒有丈夫常常陪伴的她覺得自己很不幸福;他的子女也許也不這麼想,從小到大很少看到父親的孩子也許常常看着大街上懸掛的計劃生育的宣傳畫怔怔發呆。

我理解的幸福,正如一則公益廣告所説:父親很忙碌,母親很辛苦,我很努力,我們一家很幸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