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莊子》有感

來源:文書谷 3.29K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莊子》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莊子》有感

讀《莊子》有感1

在你的左角有個國家叫觸氏,在你的右角有個國家叫蠻氏。觸氏和蠻氏為了爭奪你那渺小而又骯髒的殼,竟發動了戰爭,直至伏屍百萬,流血漂杵。

他們在爭什麼呢?那一個小小的蝸牛殼。我們感到他們爭得可笑,因為他們所爭的太渺小了。

而我們不也是“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嗎?我們的慾望不也是很渺小嗎?我們一世不過百年,這與宇宙的百億年相比不是太短了嗎?我們的生存空間與宇宙相比不也是如一粟之於滄海嗎?這樣想來,我們的慾望不也像蝸牛角上的觸氏和蠻氏那樣可笑嗎?蝸牛告訴我們:個體的慾望其實是渺小的。

骷髏

你痛苦嗎?腐蟲咬着你最後的.肉,野狗啃着你的骨頭,禿鷲啄着你的眼睛。而你躺在那兒無力反抗。我禱告上天,恢復你的肌肉,還有你的妻子、兒女、父母和朋友,你同意嗎?

不,千萬別這樣。我死了再無慾望干擾着我,我不再為它們勞形傷體。我在這裏與天地同壽,享南面之尊。我怎麼會回去呢?

啊,骷髏,你因擺脱了慾望而感到靈魂的大自在。而世人卻為慾望所累直至生不如死。骷髏的忠告:擺脱慾望吧。

大鵬

你扶搖直上九萬里,你駕着六月的風飛往南海。小鳥嘲笑你,你不屑一顧。不是梧桐樹你不停下來,不是銀杏果你不吃,不是甘泉水你不飲。

你永遠孤獨地飛着,不顧世人的冷嘲熱諷,尋覓自己美麗的家園——南海。你似乎在説:孤高之士應尋覓最純潔的精神家園。

蝴蝶

你夢見自己變成蝴蝶,在陽春三月,百草叢中翩翩起舞,多麼快樂的時光啊!你永無慾望,獨享着陽光的温暖和百草的芬芳。你在夢境中説:只有擺脱了慾望,才能無憂無慮,享受天地賜予的歡樂。

小結

大哉,莊子!我只享受了你思想的一隅,但我已想飛,飛出這個充滿慾望的社會。我要在空中像你那樣獨自尋覓最美的家園。

讀《莊子》有感2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我輕輕朗誦着。心中不禁有感而發。

君子友誼是心與心的交流。一種天和地共有的默契,互相理解`配合,這樣的友誼最為珍貴;小人的友誼是雞鴨魚肉的交情,我認為,這種友誼是虛假的。不存在的.!

而小人友誼常常在我們身邊徘徊,我曾經見過這樣一件事:有2個人。其中一人常常請另外一個人吃大餐,就這樣,他們覺得自己和對方的感情十分親近。便成為了一對好朋友,直到有一天,他們倆在一座陡峭山上騎自行車,剛一起步。發現前方有一個急速彎道,只能容納一人,就在這時,靠裏面的一個人把外面一人一推,隨着一聲慘叫,那人已掉下山去。。這樣的遊戲往往不可靠,這便事小人的友誼~!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我又輕輕朗誦着。

讀《莊子》有感3

我們的祖先為我們造出了很多意思相對的詞:小與大,多與少,贏與虧,有與無……而祖先們卻沒有將其劃清界限,所以現在沒有人能真正分清它們,自從讀了莊子,我對有與無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實這些詞都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就如物理上的動與靜,宇宙萬物都是運動的,而靜止只是相對於某一個物體而言。這些詞亦如此:富人會認為一間三室兩廳的舒適的房子過於狹小,而對於一位飢寒交迫的流浪者,一個屋檐下也許就足以他避雨容身;一塊麪包渣如果是人將其掉在地上當然不會撿,但那卻是一羣螞蟻的午餐……人生中的有與無也如此,沒有誰能真正劃清它們的界限,而且有時候,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莊子雲:“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有時人無求反而會得到很多:公司裏有些人雖然嘴上不追求太高名位,但他們腳踏實地的工作,也會獲得老闆的`賞識;買股票時如果你急於追求眼前的小利或盼望着每次都能賺大,反而會虧得很慘,而別無高求的人也許會找對時機。也許有些人認為這是錯誤的,現在的社會人只有有官欲、會做事、會説話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進一步想,那些人真的什麼都擁有了嗎?有官欲即會失人慾,有野心即會失善心,有地位即會失自由……由此可見古人造詞之精妙,“捨得”一詞就可以理解為有舍必有得,有得必會舍,如果想得到所有,就要失去所有,這便是“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道理。

“有無”的概念可以引伸到生命的誕生和湮滅。莊子認為人之初就是一陣風,所以人死後也將化為一陣風仍然飛在人世間,因此世間沒有生與死的差別。這種想法也許很荒謬,但這都是因為他看淡了一切,在他的眼中人世間萬物都是無,也因此他寫下了流傳後世的《逍遙遊》。身為青少年的我們也許不能像莊子那樣齊生死,等萬物,然而莊子看淡一切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莊子認為逍遙就是無所待,學習處事亦如此。學無旁貸,心無旁騖,看淡一切成敗、悲喜,人生即是無,無中即是有。

讀《莊子》有感4

近讀《莊子逍遙遊》,有些感想。

在這部分的幾篇文章中,莊子的思想主旨是説人應當脱離外在束縛,讓精神處於優遊自在、毫無掛礙的境界(即他所説的“至人無己”、“聖人無名”、“神人無功”)。為了説明自己的觀點,莊子杜撰了“鯤鵬與小鳥”的故事做鋪墊,來證明“小知(智)不及大知(智)”,也就是俗人與聖人在境界上的差異。又在《限制與自由》一文中把俗吏、宋榮子、列子的境界進行了比較(勝任一官之職而自以為了不起;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乘風而行猶有所待也),指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彼且惡乎待哉?”,繼而指出他認為最高的境界——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並且用“堯讓天下許由不受”來説明“聖人無名”(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用“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來説明“神人無功”,用“去除成見”的故事(惠子與莊子關於用大的對話)來説明“至人無己”。

那麼,人真的能讓精神脱離物質的束縛日達到逍遙之境嗎?

回答當然是否定的。

物質和精神相互依存,這是毫無疑問的,過分強調哪一方面都是形而上學的錯誤做法。不知道當莊子窮困潦倒之際,連吃飯都成了問題的時候,他還能逍遙得起來嗎?他的'這種理論,只是一朵不結果的花,“看上去很美”,對芸芸眾生是沒有什麼實際用處的。在他看來,人只要有精神就行了,一味地追求精神上的自我陶醉就能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由此觀之,其主觀唯心主義的本質一目瞭然。

無己、無功、無名之論,説穿了,是莊子消極遁世的一種藉口。甚至可以説是一種自私自利的表現,是“有己”。是隻追求自我精神享受而不管眾生疾苦的“不作為”行為,是極端個人主義的集中體現。就因為自己不願意當那個漆園小吏,而把自己的想法讓天下人接受,那可能嗎?

當然,我們還是要感謝莊子。他為我們芸芸眾生的人生修為指出了方向——儘量不要因過分追求物質享受而損害自己的精神世界,以防人的異化。當今社會,物質極大豐富。多少人因過分追求金錢、地位、名氣而好大喜功,私慾膨脹,甚至鋌而走險,鋃鐺入獄。這些年,許多官員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我們應引以為戒。

讀《莊子》有感5

那一日陽光明媚在上海柔媚的流雲下是一絲絲芊綿的野花。幾隻粉色的蝴蝶從波光粼粼的湖畔飛來穿過楊柳撩人的婀娜掠過蒲公英飛揚的輕盈在幾朵小野花上翩然落下。我捧着《孟子》獨坐一旁不願驚動她們一如不願打擾簾下悠然於夢中的睡美人把沉睡的美人定在做蝴蝶夢吧!

蝴蝶穿過我的雙眼流下了美的印記在我心靈中的畫廊翩然飛過。"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也。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在周亦飄然。蝴蝶如仙界閃爍着熒光的精靈飛過顯示與夢想的界限飛過天上與人間的聯結。飛來告戒世人擺脱慾望何必被慾望所累直至生不如死。

在書中顯示所想常被你形之於夢。而在你的夢中我所探尋到的不僅只有美妙的蝴蝶更有常人難以想象的骷髏。你不是貪生怕死的人更不受慾望干擾死後你願讓蛆蟲蝕盡你身軀上殘留的`最後一點餘肉讓野狗啃盡並任意玩弄你最後的骨頭讓禿鷲啄食你的雙眸。熱你始終躺在天地之間無力反抗卻又不願防抗我被眼前的一切所動容我祈求司命之神恢復你的身軀讓你重回人間還你父母妻兒送你回故鄉再做那個逍遙的孟子怎麼樣你願意嗎

不千萬別這樣。你懇求道:我死後在無慾望干擾着我。更不必為其勞形傷體在這裏天地的春秋便是我的春秋我盡享南面之尊。我亦可用天地做棺槨用日月做雙壁用星辰做珍珠用萬物做禮物還有什麼葬僅勝於此呢我想這不就是骷髏給我們的忠告嗎只有擺脱了慾望方能無憂無慮盡享天地賜予的一切快樂這便是逍遙。隨風飄飄天地住逍遙。

讀《莊子》有感6

然而,他的基本精神仍然依賴於老子的哲學思想,所以後人把他和老子稱為老莊。莊子善於用寓言來解釋一些真相。莊子,又稱南華經,是道教經典之一。

《秋水》一文,出自《莊子外篇》、《秋水》一文,洋洋3000多字。在那個刀雕竹雕的時代,可以算是一件很長的事情。他以寓言的方式,以河神與海神的對話,引申了《齊物論》的觀點,試圖論證萬物的大小、是非的無限相對性、人生的高低、榮辱的極端無常性。因為莊子是道教的主要代表之一,本文旨在讓人們迴歸自然,順其自然,不要為了追求名利而傷害自然本性。

莊子將事理的無限性與人類理解的相對性、宇宙的無限性與具體錯誤的.侷限性進行了對比分析,表明他對絕對與相對、無限與有限辯證關係的理解具有高度的靈活性,這無疑對人們突破理解的侷限性,從而從武術到天地宇宙的無限廣度非常有幫助。,在莊子流暢的文字下,顯然我們必須從多個角度學習和思考不朽的思想。

他用寓言的生動方式告訴我們很多道理,比如《秋水》,從秋水到百川灌河。不似爾向的自比水多就是用河神和海神的對話告訴我們,做人不能沾沾自喜,不能偏袒,因為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河神,會因為小成而沾沾自喜,河神還是這樣,更別説我們這一代凡人了?然而,許多人因為不明白這個道理而因小失大。

自古以來,驕傲永遠是成功的最大敵人,這是永恆的真理。成功的最佳途徑是謙虛謹慎,謙虛求教。千萬不要對現狀自滿。

接下來,他們開始談論事物之間的虛實關係。夏蟲不能説冰,因為冰雪對他們來説太虛偽了。井裏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談天地,對井蛙來説,天大也太虛妄了。的確,比如教育,有時候這些虛假的東西在我們身邊真的太多了。所以,要怪學生會説一套做一套。怪學生不遵守很多規則,包括交通規則。但另一方面,看一看,身邊的很多事情似乎都是這樣。

接下來,他們討論了事物之間的大小關係。天地大,與宇宙相比,真是滄海一粟。河流很大,但在大海面前卻很小。

莊子用我們最喜歡的寓言故事,用河神和海神之間的對話,延伸了《齊物論》的觀點,試圖證明一切的大小,對與錯的無限相對性,生活的極端無常,榮辱,用易懂的寫作風格,告訴我們,生活迴歸自然,讓自然,不追求名聲、財富等,傷害自然的本性。也告訴我們,生活應該是虛擬和安靜的,謙虛和謹慎,不要驕傲和自滿!

讀《莊子》有感7

暑假裏讀到了《莊子傳》這本書,我開始喜歡上了莊子。這是我對莊子的思考,也是對人生的思考。

這本書中寫到的莊子不像孔子、老子、墨子等只談仁義禮樂之人,他視天下如彈丸,視官位如糞土,傲視王候,本可做各國大官,卻只是以做草鞋為生,非禮非仁。他的寓言讓人十分容易理解,在他看來,這是拋開一切束縛,遊於天地無窮之間,如果得道的人,就像醉漢一樣,物不能傷他,也可長壽。

我覺得這本書中的道,不像我們正常人的理解,物處不分,善惡美醜也不分。其實十分好理解,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成材,可是這成了一個自我毀滅的機會,就如漆樹一樣,正是有用,才會被人毀滅而取有用的部分。有人會説:如果一隻鵝會打鳴,另一隻不會,不就無用的`要被先殺了。對於這問題,莊周説:“成材與不材之間雖會相似,但還是不能擺脱被殺的危險,就像我們種的物一樣。達到道之人,沒人誇獎,沒人抵毀,像龍一樣善變,如蛇一樣機靈,會真變化,能主宰別人,而不會被奴役,不會有被殺的危險”。

我愛這本書,我更愛莊子這個大哲人。

讀《莊子》有感8

方今天氣寒冷,神思內斂,這一本《莊子》越讀越有味。其實古人的心胸與眼界遠比今人為大。《易?繫辭》: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説。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古人説“三才天地人”,是以人為萬物之靈。所以人類活動的最高主旨便是洞悉天地的運行規律,並以此指導人的行為,最終使人與天地三者和諧共存。因此人世間最高明、最根本的學問就是——明道(亦即探尋宇宙的終極真理。)我們今天依舊處在探尋的道路上,我們用科學來探求它,用哲學來思辨它,用數學來驗證它,雖然如此,仍是徒勞。千百年來推崇莊子的人有許許多多,可是能讀懂他真意的人少之又少。

莊子是一個明道的人,一個傳道的人。雖然你們可以把他立為宗教教主又或者尊為思想巨擘,但在他心裏,他對這些名號都不在乎。《齊物論》: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他説你們這幫紅塵之中,庸庸碌碌,來去奔忙,追逐名利的人,都是些愚不可及的可憐蟲啊!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他説這世間不能明道的凡夫俗子,率皆蜩與學鳩之輩、井蛙夏蟲之徒,我莊周是不會和你們做朋友的!

稍及年長些,隨着個人閲歷和見識的豐富。真正到達了黑格爾所説的'“正反合”三段式中反的階段的時候,才發覺自己心理深處真正需要的正是這樣的一本書。我時常追問我自己:我所追求的一切,我所放棄的無奈,是否都是隨着我的本心而沒有違背?是否都值得?知識本身並不是智慧,智慧是通過對問題本身的追問而通達到的一種境界。

讀《莊子》有感9

二十一世紀什麼最重要?電影《天下無賊》裏葛優演的黎叔回答得好,人才最重要。

新一屆局黨政領導班子對人才培養工作高度重視,通過組織幹部培訓、開展文體活動等各種方式方法來搭建平台,挖掘人才、激發潛力、鼓勵創新,希望達到為勞動保障事業培養好人才的目的。今年,局黨委又為每一位中層幹部購買了書籍,以增強文學藝術修養,培育人文精神。

內心裏十分感激局領導們的良苦用心,相信周圍的同事們和我一樣都正在積極努力,秉持着“滿腔熱情、腳踏實地、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勞動保障精神,不斷提高自我,辛勤耕耘,用自己的人生這支筆努力為閔行勞動保障事業增光添彩。

于丹寫的《莊子心得》是今年的熱銷書,在局裏還沒為我們買這本書之前,就已經因為喜歡它而買了一本,並且還象學生時代遇上喜歡的書時一樣,買回來就立刻為它包上了封皮。雖然社會上對於丹這位熱點人物的.爭議至今還沒有個明確的論斷,但我覺得至少她之所以能夠成名,亮點就在於因其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現代社會忙碌的人們解讀莊子、孟子等這些名家的名著,而所談的人生道理又十分能打動人心。她通過這種方式既普及文學知識增強人們的古典修養,又詮釋人生啟發人們的心智,有何不好?即使有解讀不到位或失誤的地方有“文化快餐”之嫌,但總體來説,我認為還是瑕不掩玉的。

讀《莊子》有感10

《列子·湯問》中有云:“終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裏,其長稱焉,其名為鯤。”而後莊周大筆一揮,寫道:“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春秋戰國紛爭不休,洋洋灑灑五百餘年烽火迭起,諸子百家各施救世之道。十家九流眾説紛紜,或曰“法、術、勢”,或曰“仁愛禮樂”,或曰“兼愛非攻”。當後世都以為道家萬代的光輝要被珠玉在前的“道法自然”遮掩時,只這一筆,宕開屬於莊周汪洋恣肆、瑰麗詭譎的酣夢,將南華真人的“逍遙遊”鋪陳在眾生面前。

魯迅評論其文字“汪洋捭闔、儀態萬方”,光從此句同樣能窺探一二。題中“逍遙”二字,悠哉遊哉,流轉天地不受拘,大可歸無為之最高。《齊物論》説秋毫大、太山小、殤子壽、彭祖夭。《人間世》中有支離疏,《德充符》中便以跂支離無脤、甕大癭與之相應。《大宗師》裏息以踵的真人形象躍然紙上,《應帝王》中儵、忽試鑿七竅。再折身來看《逍遙遊》,以魚卵表大魚、以微小説窮盡。這種種讀來莫不歎奇詭!惜我筆拙,借來王蒙一句評説:“縹緲空靈,則推南華為獨步也。其中逐段逐層,皆有逍遙境界,如遊武夷九曲,萬壑千巖,應接不暇。”

若説知名度可與“北冥有魚”相提並論的,不知看官可曾聽聞“莊周夢蝶”?

在《齊物論》的末尾記錄了一場鏡花水月。昔者,莊周夢為蝴蝶。忽忘此身為蝶為周,栩栩然也,蘧蘧然也。這故事不可謂不美,否則何來徐夤的“青蟲也學莊周夢,化作南園蛺蝶飛”、李商隱的.“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清人張潮於《幽夢影》中有一妙語:“莊周夢為蝴蝶,莊周之幸也;蝴蝶夢為莊周,蝴蝶之不幸也。”然我不覺。蕭綱《十空·如夢》詩説:“未驗周為蝶,安知人作魚。”恰是如此道理。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魚樂否?這是個古往今來無從解釋的命題,向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邏輯上來看,這場交鋒似乎是惠施佔了上風,而莊周不過憑詭辯取勝。俗話説得好,此一時彼一時,帶入這場漆園夢亦是如此。而今千百年已過,回首那紛亂的世代,先秦百家爭鳴的盛況早已凋零,漆園夢中的蝴蝶徐徐隕落,再看那濠梁之上,早已無人結伴同遊。天道有常,時光荏苒,不禁叫人扼腕歎息。——究竟是莊周幸,還是蝴蝶幸?

沒有説法,畢竟無人蔘透這大道。《齊物論》中有云:“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不正是印證了他那句“天地與我

讀《莊子》有感11

在《莊子秋水》中,秋水來臨時,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盡在自己。順流東行,遇到北海若,河伯望洋哀歎我不至於子之門就沒了

滿招受益,謙虛受益。不要以自己的長處而不是人的短處,也不要以自己的短處而嫉妒自己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五嶽之外,還有別山之尊。要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學習態度。只有這樣,人生之旅才能受益匪淺。

驕傲的人永遠不會成功。在有限的環境下,河伯認為天下之美在自己。主觀片面的理解使河伯過於自負,這是一種淺薄的洞察力。如果河伯沒有改變自己驕傲的心態,那麼他將永遠看不到大海,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將是多麼悲哀啊。在我們的學習中,我們不能為自己的小成就感到驕傲和自滿。我們應該跳出我們主觀的狹窄圈子,拓寬我們的視野。只有不斷學習專業課程,閲讀更有意義的好書,參與更多的社會活動,我們才能意識到自己的缺點。

至於北海,河伯感歎自己的渺小。只有有了自知之明,人們才能清醒地學習和工作。在生活中,我們應該經常反思自己,不要因為我們有限的知識而自滿。在知識的海洋中,我們應該始終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學習態度。追求真知,追求更積極的生活,讓生活更有意義。

謙虛是有益的,謙虛是有進步的'。船,穀物,人。與宇宙中的一切相比,人是非常小的。世界很大,個人所做的一切都很小。生活是有限的,學習是無限的,無論一個人的知識有多深,它都只是滄海一粟。只有保持謙虛的學習態度,保持三行,必須有我的老師的學習生活,我們才能實現生活的理想。

富蘭克林曾經説過:缺乏謙虛就是缺乏知識。牛頓説:我不知道人們怎麼看我,但在我看來,我就像一個孩子在海灘上,偶爾撿起一塊更光滑的圓石,我沒有找到真理的大海。這種謙虛的思想不是牛頓不朽成就的基礎嗎?

在當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時代,瞭解自己的有限性、謙虛和勤奮尤為重要。進入大學並不意味着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人才創造了未來,社會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平庸的人才。要成為一個有用的社會人才,我們需要每天堅持,每天進步,用知識豐富自己,提高個人培養。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一個自滿的人,不懂禮儀,懂義。懂得自卑,才能懂得禮義廉恥。

讀《莊子》有感12

莊子和現代文章差別很大:

其一,莊子自然段往往沒有主題,難以歸納。現在的文章,自然段往往是一個主題,甚至都有一個主題句,讀了主題句,整個段落不讀大意也能瞭解。而且,現代文章,自然段中的句子一般都是在一條線上遞進,層層深入,但大同小異。我們讀上面可以知道後面會説什麼,前後句子的理解可以互相借鑑。但是,莊子中相當多的段落,句子之間跳躍性巨大,前句不搭後句,不連貫,沒有顯著關係,很難串起來,無法歸納、綜合到一切,理解上也不能上下啟發。比如,《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其二,莊子的.自然段,語言、信息、思想太多太雜,多得雜得形成壓力,超越承受限度。莊子語言優美,創造性巨大,消化語言需要精氣神;信息豐富奇特,消化信息需要精氣神;思想犀利深刻,消化思想需要精氣神。三者疊加,我們精氣神達不到,因此閲讀常常很辛苦。閲讀可能是有“功率”的,我們功率可能是一馬力,而讀莊子,需要十馬力。比如,《齊物論》: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搆,日以心鬥。……

第三,句子無連詞,確定句子結構、分句關係,歧義性太大,眾説紛紜。現代語言多有明確的連詞,分句關係一清二楚。而莊子因為無連詞,閲讀要不斷去研究、猜測,步步有坎,十分晦澀。比如,《知北遊》:泰清以之言也問乎無始曰:“若是,則無窮之弗知與無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無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淺矣;弗知內矣,知之外矣。”“不知深矣”是一句話還是兩句話?從句子本身説不清。

第四,句子的表層意思似乎清楚,但深層意思是什麼不清楚。讀完了,仍不明白什麼用意,句子放這做什麼。如《庚桑楚》:且夫二子者,又何足以稱揚哉!是其於辯也,將妄鑿垣牆而殖蓬蒿也;簡發而櫛,數米而炊,竊竊乎又何足以濟世哉!“將妄鑿垣牆而殖蓬蒿也”,直接的語義似乎明白,但用意卻費解。

第五,莊子寫作邏輯、思維密碼破譯不出來,因此不懂為什麼這樣寫,對句子理解還是膈膜。如《逍遙遊》:“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為什麼在這裏要説“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因為這些,讀莊子,讀完了,如有人問:説一説,書裏“説的是什麼,什麼意思?”只能幹嘎巴嘴,回答不了——把一個自然段的意思提取出來,用一句話概括起來,很難做到。

莊子的文字、信息和思想,超出閲讀經驗,和以往學習經歷出入太大。我們很難讀了莊子,把它“同化”(皮亞傑的概念,指一般的學習,新知識納入老知識),把莊子消化進已有知識中;而只能相反,順化,調整我們的舊知識,往莊子上靠。但是,我們和莊子差的太遠,莊子雖然兩千多歲,但卻是全新的,獨立於以往的知識、知識結構、話語體系,被他順化,談何容易。

讀《莊子》有感13

且站在人生之上看人生,脱於紅塵之外看紅塵。書卷之間盛滿他的反彈與覺醒,黑暗中,無為亦無言。

人類生而平凡,何不從俗,去嘗那平淡中的欣喜呢。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化而為背若泰、翼若垂天之雲的鵬,彷彿掌握了天地間最強大的力量。但是莫忘了,鵬徙於南冥,須借海運之機,季風之猛,方得扶搖而上。

故而,何不成為風,自隨朝自隨暮去,於婆娑煙波中,四海遊走,無為,無言。

世間有許多事是我們改變不了的,不如無為,順其自然。春去秋,冬暖夏涼,因而春種秋收,辛勤耕耘。若是逆流而上,逆風而飛,這等連鯤鵬如此巨物也做不到的事,大概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閩南一帶颱風襲擊時,竹柏順風折下腰,“俯首稱臣”,雖彎不傷根;而堅硬筆直的鬆與芒果樹,卻因不願彎腰而被連根拔起。臨危不懼,迎難而上固然可貴,但於龐大的力量面前,這實在是一種愚蠢。

人生你要抓住的東西太多了,兩隻小小的手掌如何捉得住呢?且丟了機心、成心與分別心,有所捨棄,能放得下,才能遊刃人生。是言“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無為即是理智權衡,有失才能有得。恰如指尖沙。抓得愈緊,溜得愈快,不如張開手掌,任它們緩緩溜去,留下少許堆積手心中。道家守一思想言,只有有所不為,才能聚集精力,有所作為。為何梅不於暖春開花?春是一個舒適安逸的舞台,但春之後是酷熱的夏與乾燥的秋。梅放棄了春之舞的機會,選擇了靜靜修養,於深冬飽含生息之時,綻顏一笑,傲然而立,曠世皆香。成與敗,得與失,一念之間無絕對,該棄的、該留的皆為身外之物,且順它而行,沿途採擷。

無為而治是樂觀而快樂的本質,因為順勢而為才能無憂無己。“無”字的甲骨形似一個人手持鼓,一邊敲擊一邊起舞,古義便是“學而知其樂”。因而莊子所提倡的“道法自然”,便是追隨自然的腳步,“以天為徒”,從平淡與尋常中探求道。為何孩童總是歡聲笑顏,快樂無憂?不是因為那年紀沒有悲傷的`事,而是因為他們能及時把痛苦放開。孩童的眼永遠是明澈的,他們沒有控制世界的非分之想,沒有駕馭別人的野心,亦沒有對聲名權勢的熱衷。而成人卻因想得太多,常常患得患失,沉浮於塵世囂囂中,找不到片刻清閒快樂。這便是泰戈爾《飛鳥集》中的孩童之道吧,無為而治,順其自然,方能知其樂,品其樂。

莊子夢靨中所幻想的巨魚與巨鳥,儘管擁有強大,卻沒有無上的力量。卻是無形無言的風,默默掌握了控制世界的把柄。

莊子一輩子沒有説過話。他在看,在聽,在思考,雲遊在天地之間,以無言的姿態,抒寫有言而不言的神韻。

讀《莊子》有感14

真的有人能做到嗎?回答是肯定的。

比如,菜根譚作者洪應明,“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捲雲舒。”王陽明的“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則知道,知天。”蘇軾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還有嵇康、阮籍、陶淵明、曹雪芹等。從古至今,真正能做到“無己無功無名”的人,可謂不可勝數。

“無己”,就是無我。與大自然渾然一體。“無功”,就是不追求建功立業,順應自然。“無名”,就是不追求名譽地位。這是精神層面的逍遙自在,是精神層面的'大智慧。

《逍遙遊》哲學思想對思維方式和處世態度,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至人、神人、聖人層層遞進,按照這種説法,真正的聖人可能都歸於平凡了吧。

平平淡淡才是真,這可能才是《逍遙遊》的真意吧!

讀《莊子》有感15

心晴時,雨也晴;心雨時,晴也是雨。

巴爾扎克曾説過:不幸的是,天才晉升的階梯,信徒的洗禮之水,弱者無底的深淵。

當我們沉迷於一片綠蔭的悲傷情緒時,我們失去的不僅僅是一片綠蔭,還有一片森林。

山上的仁慈不僅包含了天空中的古樹,而且還包含了野生的草,不僅孕育了豺狼的咆哮,而且還滋養了弱小的悲傷的咆哮。或者環抱你的手,把水變成湖,或者裂開你的身體,讓瀑布倒掛在前四川。山謙卑地站着忍受時間的痛苦和折磨,仍然保持沉默,山的仁慈,在於它安靜而冷漠的態度,有時山也可以成為人們的榜樣。

我們不是莊周的魚。我不知道魚在水裏遭受了什麼,它們是否真的快樂,但我們可以成為我們心情的舵手。創造一些意想不到的、合理的幸福。

像莊子一樣,做一個天上的泉水,做一隻夜夜鳴叫的鳥,做一棵月光下寧靜超然的精神古樹。

"舉世名而不勸,舉世非而不抑。"當你冷靜下來讀莊子的時候,問問自己,我們能否平靜地面對別人的各種評論;沒有別人,沒有我,當我讀莊子的時候,我不妨問問自己,在物慾橫流的世界裏,我們是否已經失去了自己;在與莊子交談時,我問自己是否把一切都包括在胸前,默默地理解;我的生命也是有限的,我知道無限是有限的,無限的,危險的。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是否敢如此真實地生活,如此誠實地面對學習。莊子活出了智者的風範。活着的意義,活着的價值,活着的態度,精神的源泉不在於他。

活着,我們追求什麼?我們可以區分事物和我之間的界限,知道榮譽和恥辱,區分是非。活着,我們想要什麼?有追求,但沒有太多的.要求,只有評論,但沒有爭議。活着,我們追求什麼?看到黑暗,但仍然堅持追求光明。輕鬆地生活,輕鬆地生活在自己身上,生活在生活的色彩中。今生沒有遺憾。

走自己想走的路,唱自己喜歡的歌,一路唱歌,冷暖自知,只想走滿格桑花,像朝聖的信徒一樣,保持信仰。

至人無己,神無功,聖人無名。莊周做到了,所以他很高興。如果我們也想過上幸福的生活,我們應該經常思考自己的生活,經常問自己是否能在寧靜的月光下站成一棵精神古樹。雖然充滿了斑駁的歲月痕跡,但它可以根深100米,不謙虛或傲慢,讓樹枝在風中,站起一個安靜的姿勢。

我們快樂的原因有很多。我們不必與世隔絕,忘記世界的温暖和温暖,不要看到凡人的世界,不要嚐到世界的痛苦。相反,它應該是看到世界上的一切,品嚐世界的涼爽,在世界的滄桑之後,仍然可以閒置的雲野鶴,微笑,保持安靜和超然。

熱門標籤